當前位置:國文齋>寓言>傳說>

堯舜禹的古代經典傳說故事

傳說 閱讀(1.92W)

堯舜禹是繼黃帝以後在中國大地上出現的三個傑出首領,當時的社會還處於原始社會,因此並不屬於什麼朝代。只從夏以後纔出現了奴隸社會的政權體制。當時的社會首領實行的是推選制和禪讓制。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堯舜禹的傳說故事,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堯舜禹的古代經典傳說故事

有關堯舜禹的故事

關於堯的故事:

堯是我國曆史上最偉大的帝王之一,堯在位七十年兢兢業業爲廣大民衆着想,他嚴肅恭謹,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團結族人,使邦族之間團結如一家,和睦相處。他首創禪讓制,而非繼承製,堯認爲自己的兒子不堪重用,於是決定禪讓給舜,堯的舉動受到了萬世的敬仰。

關於舜的故事:

舜帝,姓姚,傳說目有雙瞳而取名“重華”,號有虞氏,故稱虞舜。死後,禪位於禹。舜帝是堯帝禪讓給他的,舜接位後,勤勞儉樸,跟老百姓一樣勞動,受到大家的信任,相傳舜的家世甚爲寒微,雖然是帝顓項的後裔,但五世爲庶人,處於社會下層。舜年老以後本想把帝位傳給堯的兒子可是大家都反對,於是舜把帝王有禪讓給了禹。

關於禹的故事:

禹又稱爲大禹,大禹治水故事的主人公就是這個人。在堯在位的時候大禹就幫助堯治理洪水,古籍記載他公而忘私的精神:“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 禹是中國史籍記載中功高德劭的完人。

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說

黃帝

傳說中,黃帝原是黃河流域一個部落聯盟的領袖,生活在大約4000多年以前。他提倡種植五穀,馴養牲畜,促使這個部落聯盟逐步強大。後來,黃帝部落和西方的炎帝部落聯合。打敗了南方的蚩(ch!)尤部落。黃帝和炎帝兩個部落聯盟結合在一起,經過長期發展,形成日後的華夏族。相傳,黃帝和蚩尤的戰爭,發生在涿鹿,蚩尤施展了法術,三天三夜大霧瀰漫,對面看不見人。黃帝命令製造一架指南車,識別了方向,大敗蚩尤,最後擒殺了他。

黃帝以後,黃河流域部落聯盟的傑出首領,先後有堯(yao)、舜(shun)、禹(yu)。那時候,部落聯盟首領由推選產生。堯年老了,召開部落聯盟會議,大家推舉有才德的舜爲繼承人。堯死後,舜繼承了堯的位置。舜年老了,也採取同樣的辦法把位置讓給治水有功的禹。這種更替首領位置的辦法,歷史上叫作“禪讓”。

相傳舜的家世甚爲寒微,雖然是帝顓項的後裔,但五世爲庶人,處於社會下層。舜的遭遇更爲不幸,父親瞽叟,是個盲人,母親很早去世。瞽叟續娶,繼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頑、母囂、象傲”的家庭環境裏,父親心術不正,繼母兩面三刀,弟弟桀傲不馴,幾個人串通一氣,必欲置舜於死地而後快;然而舜對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順,與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沒有絲毫懈怠。舜在家裏人要加害於他的時候,及時逃避;稍有好轉,馬上回到他們身邊,儘可能給予幫助,所以是“欲殺,不可得;即求,嘗(常)在側”身世如此不幸,環境如此惡劣,舜卻能表現出非凡的品德,處理好家庭關係,這是他在傳說故事中獨具特色的一個方面。

舜家境清貧,故從事各種體力勞動,經歷坎坷。他在歷山(今山西運城市芮城縣東)耕耘種植,在雷澤(在今山西永濟市首陽鄉)打魚,在黃河之濱製作陶器,總之生計艱難,顛沛流離,爲養家餬口而到處奔波。

相傳舜在20歲的時候,名氣就很大了,他是以孝行而聞名的。因爲能對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堅守孝道,故在青年時代即爲人稱揚。過了20xx年,堯向四嶽(四方諸侯之長)徵詢繼任人選,四嶽就推薦了舜。堯將兩個女兒嫁給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不但使二女與全家和睦相處,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現出卓越的才幹和高尚的人格力量,“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只要是他勞作的地方,便興起禮讓的風尚;“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製作陶器,也能帶動周圍的人認真從事,精益求精,杜絕粗製濫造的現象。他到了哪裏,人們都願意追隨,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聚即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四縣爲都)”。堯得知這些情況很高興,賜予舜絺衣(細葛布衣)和琴,賜予牛羊,還爲他修築了倉房。舜得到了這些賞賜,瞽叟和象很是眼熱,他們又想殺掉舜,霸佔這些財物。瞽叟讓舜修補倉房的屋頂,卻在下面縱火焚燒倉房。舜靠兩隻斗笠作翼,從房上跳下,倖免於難。後來瞽叟又讓舜掘井,井挖得很深了,瞽叟和象卻在上面填土,要把井堵上,將舜活埋在裏面。幸虧舜事先有所警覺,在井筒旁邊挖了一條通道,從通道穿出,躲了一段時間。瞽叟和象以爲陰謀得逞,象說這主意是他想出來的,分東西時要琴,還要堯的兩個女兒給他做妻子,把牛羊和倉房分給父母。象住進了舜的房子,彈奏舜的琴,舜去見他,象大吃一驚,老大不高興,嘴裏卻說:“我思舜正鬱陶!”舜也不放在心上,一如既往,孝順父母,友于兄弟;而且比以前更加誠懇謹慎。

後來堯讓舜參預政事,管理百官,接待賓客,經受各種磨鍊。舜不但將政事處理得井井有條,而且在用人方面有所改進。堯未能起用的“八元”、“八愷”,早有賢名,舜使“八元”管土地,使“八愷”管教化;還有“四凶族”,即帝鴻氏的不才子渾敦、少皞氏的不才子窮奇,顓頊氏的不才子檮杌、縉雲氏的不才子饕餮,雖然惡名昭彰,但堯未能處置,舜將“四凶族”流放到邊遠荒蠻之地。這些措施的落實,顯示出舜的治國方略和政治才幹。

經過多方考驗,舜終於得到堯的認可。選擇吉日,舉行大典,堯禪位於舜,《尚書》中稱爲舜“受終於文祖”。又傳說是舜代替堯攝行天子之政,雖有天子之權,而無天子之號。舜執政以後,傳說有一系列的重大政治行動,一派勵精圖治的氣象。他重新修訂曆法,又舉行祭祀上帝、祭祀天地四時,祭祀山川羣神的大典;還把諸侯的信圭收集起來,再擇定吉日,召見各地諸侯君長,舉行隆重的典禮,重新頒發信圭。他即位的當年,就到各地巡守,祭祀名山,召見諸侯,考察民情;還規定以後五年巡守一次,考察諸侯的改績,明定賞罰,可見舜注意與地方的聯繫,加強了對地方的統治。

傳說中舜的治國方略還有一項是“象以典刑,流宥五刑”,在器物上畫出五種刑罰的形狀,起警戒作用;用流放的辦法代替肉刑,以示寬大。但又設鞭刑、撲刑、贖刑,特別是對不肯悔改的罪犯要嚴加懲治,舜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歡兜流放到崇山,把三苗驅逐到三危,把治水無功的鯀流放到羽山,壞人受到懲處,天下人心悅誠服。

按照《史記》所載傳說,舜攝政20xx年,堯纔去世。舜於三年的喪事完畢之後,便讓位給堯的兒子丹朱,自己退避到南河之南。但是,天下諸侯都去朝見舜,卻不理會丹朱;打官司的人也都告狀到舜那裏,民間編了許多歌謠頌揚舜,都不把丹朱放在眼裏。舜覺得人心所向,天意所歸,無法推卸,遂回到都城登上天子之位。不過,傳說中舜的都城與堯的都城不在一個地方。據唐代孔穎達《毛詩正義》引皇甫謐所說;“舜所營都,或雲蒲阪。”蒲阪在唐代是河東縣,即今山西永濟縣。

堯死以後,舜在政治上又有一番大的興革。原已舉用的禹、皋陶、契、棄、伯夷、夔、龍、垂、益等人,職責都不明確,此時舜命禹擔任司空,治理水土;命棄擔任后稷,掌管農業;命契擔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擔任“士”,執掌刑法;命垂擔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擔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擔任“秩宗”,主持禮儀;命夔爲樂官,掌管音樂和教育;命龍但任“納言”,負責發佈命令,收集意見。還規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績,由考察三次的結果決定提升或罷免。通過這樣的整頓,“庶績鹹熙”,各項工作都出現了新面貌。上述這些人都建樹了輝煌的業績,而其中禹的成就最大,他盡心治理水患,身爲表率,鑿山通澤,疏導河流,終於治服了洪水,使天下人民安居樂業。當比之時,“四海之內鹹戴帝舜之功”,“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清平局面。

舜在年老的時候,認爲自己的兒子商均不肖,就確定了威望最高的禹爲繼任者,並由禹來攝行政事。故舜與堯一樣,都是禪位讓賢的聖王。

據說舜在堯死之後,在位39年,到南方巡守時,死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山,稱爲“零陵”。

舜與堯一樣,同是先秦時期儒墨兩家推崇的古昔聖王。而舜對於儒家,又有特別的意義。儒家的學說重視孝道,舜的傳說也是以孝著稱,所以他的人格形象正好作爲儒家倫理學說的典範。孟子繼孔子之後對儒學的發展有巨大貢獻,他極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導人們努力向舜看齊,做舜那樣的孝子。說:“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爲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我由(猶)未免爲鄉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他甚至設想,舜爲天子,而瞽叟殺人被捕,舜雖不會利用權力破壞刑律而將其赦免,但一定到監獄裏偷偷地把父親背出來,一起逃到海濱,過無憂無慮的日子,爲了共享天倫之樂而忘掉天子的地位。由於儒家的宣傳,有關舜的傳說事蹟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留下極深刻的影響。

儘管炎黃二帝只是傳說中的人物,他們的發明創造也都是遠古時代黃河兒女智慧的結晶,但是他們作爲華夏民族先祖的象徵和中華文明奠基者的化身,還是受到後人的無限尊崇與懷念。因此,在黃河流域以及黃河流域之外的中華大地上,一直流傳着許多有關炎黃二帝的傳說,留下了許多同他們有關的名勝古蹟。除了前面提到過的陝西黃陵縣的黃帝陵和寶雞市的炎帝祠、炎帝陵外,比較著名的還有山東曲阜的景靈宮,河南新鄭的黃帝故里,濟源的王屋山天壇,靈寶荊山的黃帝陵,河北涿鹿的黃帝城、黃帝泉,四川都江堰的黃帝祠、軒皇臺,鹽亭的嫘軒宮、嫘祖墓,安徽黃山的黃山軒轅峯,湖南嶽陽的軒轅臺,浙江縉雲的仙都鼎湖峯,甘肅平涼的問道宮,湖北宜昌西陵山、嫘祖廟,隨州的神農祠,山西高平的神農城、神農井,河南淮陽的神農五穀臺,鄭州炎黃二帝塑像,湖南炎陵縣的炎帝陵,等等。這些源遠流長的傳說和名勝古蹟,對於增強華夏民族的認同感,激發炎黃子孫的民族自豪感,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產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堯舜禹誰的輩分高

堯舜禹禪位的故事廣爲流傳,我們都知道。堯帝在位的時候,發掘了年輕的人才舜,經過實踐和考覈,把帝位傳給了舜,而舜又發掘了年輕人材禹,把帝位傳給了禹。這給人一個假象:就是堯是舜的前輩,舜是禹的前輩。但三個人的輩分卻絕不是這麼簡單的。

首先,堯、舜、禹有一個共同的祖先——黃帝。堯是黃帝的四世孫。堯的父親是高辛,高辛的父親是蠐[qí]極, 蠐極的父親是玄囂,玄囂的父親是黃帝。

而舜是黃帝的八世孫,到舜的時候,他家已經是沒落的貴族了,在當時就是一個平民階層。

而禹,也是黃帝的四世孫。所以按照輩分來看的話,堯和禹是同一輩分,而舜比這兩個人小四輩。另外,禹的爺爺是顓[zhuān]頊[xǖ],也就是高中課文《離騷》第一句話提到的“帝高陽”。屬於五帝之一,即使到了禹父親這一輩,依舊很有影響力。所以與舜不同,禹可不是平民,要不是禹的父親鯀治水不力,或許堯之後就是鯀繼承帝位了。

可能在國小課本,最遲也就是國中,我們就學過這樣的說法:堯舜禪位,是公天下,而到禹,傳位給了自己的兒子“啓”,是家天下的開始。但這種說法看似正確,其實是錯誤的。禹之後啓繼位,恰恰是公天下的體現。

禹本來選中的繼承人是皋[gāo]陶 [yáo]。皋陶是誰呢?他本身和禹一樣,是舜手下的賢臣,而且皋陶雖然沒參加治水,但對當時社會的貢獻,並不小於禹,他主要是治理民生問題,爲大禹治水奠定了物資保障。鑑於禹和皋陶平分秋色的功績,舜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令皋陶和禹各自對治國理念談了自己的看法。這場辯論最終的結果是皋陶服了大禹,所以最終舜選擇的繼承人是禹。

而禹在繼位之後,把皋陶立爲繼承人——這不只是表面上確立,已經達到了讓皋陶攝政的地步,這也是堯、舜傳位之前最重要的一步,把權力移交給繼承人。到此,一切很完美,只是有一個缺憾,這個唯一的缺憾就是皋陶死的比禹還早。於是禹把帝位傳給了益,這個人也是舜帝挖掘的賢人。

但是這次傳位很不順利,因爲在堯舜禹傳位的過程中都有一個步驟,就是諸侯確認。比如舜死之後,禹和舜的兒子商均各立一個都城,最終的結果諸侯都去禹那朝貢,所以禹成爲了天子。而這次,啓本身就是很有能力的一個人,所以諸侯在啓和益之間,選擇了啓。也就是說,禹和啓之間的繼位並不是繼承關係,而是諸侯公選的結果。

而啓繼位之後,征討有扈氏,才真正鞏固了自己的帝位,剝奪了諸侯在繼承人問題上的發言權,從此進入了家天下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