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寓言>傳說>

三月會的傳說

傳說 閱讀(8.49K)

一定的民間傳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與透露着一些真實的歷史信息。本站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三月會的傳說,希望大家喜歡。

三月會的傳說

《三月會的傳說》

從前忠州城每年三月初四這天,爲紀念巴曼子刎首留城,要舉辦十分熱鬧的遊行活動,叫做遊“三月會”。

巴曼子是戰國時候巴國的將軍,駐守忠縣。當時,巴國發生內亂,巴曼子請楚國幫忙削平內亂,答應內亂平息後,願拿忠州等三個城池作爲謝禮。亂事平息後,楚國來要城,哪知滿城百姓不願跟到楚國,巴曼子只好把自己的腦殼割下來送給楚王。楚王很受感動,就不要忠州等三座城池了。忠縣百姓爲了紀念巴曼子的恩德,興起了“三月會”。

三月會的頭一天——九年級,一些人扮演陰司的判官小鬼、牛頭馬面、雞腳無常等,敲鑼打鼓在街道上轉一圈,意思是清除街道上的一切污穢邪魔,叫做“掃街”。

初四這天,一早就有一個身穿“兵勇”披褂的人,打着一面小鑼,飛快地沿遊行街道飛奔老關帝廟側的蕭公殿(相傳那是土主娘娘的孃家)去報信,叫做一道報子。等二道報子過後已經中午了,只見四人擡着一個大鼓走在最前頭。緊接着而來的人裝扮成土主爺爺在前面引路,兩人吹着長號,後頭四面大鑼,一幅長長的白綢會標上寫着“巴國土主刎首留城紀念”,兩面風火旗,四面“迴避”、“肅靜”的道牌以及許多寫着“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高腳木牌。再後頭是拿着二十八宿的隊伍,都是用錫鑄成的,二十八宿神像手中拿着各種兵器,如瓜錘、斧、鋮和其他形象的東西,下面接根長木把兒,每件約重三四十斤,一人拿一根,再後頭是四人或八人擡着一座座木製的平臺和彩亭,那上面是民間故事或歷史劇中的片斷情節。後頭是一座座用各色綢緞裝飾成有天蓋的明轎,轎中坐着有錢人家小姐裝扮成的古裝姑娘或時髦女郎。

再後頭是“鼎馬”隊伍,那是用紅綠綢緞裝飾着馬頭馬身,騎鼎馬的人都是十歲以下有錢有勢人家的男娃兒,打扮成文官武將,象徵他們將來有出息。這段隊伍有三四十匹鼎馬,大人們看着自己的孩子騎着鼎馬,心裏十分得意,再後頭是玩彩龍、玩寶的隊伍,就要算三月會遊行隊伍中最逗人看的一截。有錢人家拿出稀奇貴寶和金戒指、玉鐲、珍珠瑪瑙、古董器物等寶貝,紮成元寶,嵌在鐵製的寶架上。人們把這段熱鬧的場面稱爲誇富鬥奇的“賽寶會”。玩的彩龍,分青龍、黃龍、白龍等顏色。玩彩龍的人都身穿着一色的綢衣褲,眼戴墨鏡,口吹響哨,幾十條彩龍玩起來,昂頭擺尾,此起彼落,十分好看。最有趣的是每條彩龍玩尾的人裝扮得非常奇特,表演動作滑稽多變,看的人沒哪個不笑彎了腰。

最後一部分是走在土主爺爺前面的儀仗隊了。忠縣出土的青銅器、古陶器和古董鼎彝等等,擺了十幾架,擡着一個很大的銅香爐,裏面焚燒着檀香,後面一隊細吹細打的樂師和一對特製的蠟燭模型,每根燭足有四五尺高,分別由四人擡着,香菸繚繞,氣氛十分嚴肅。土主娘娘的坐像在前,土主爺爺的坐像在後,兩乘鑾轎由八人分別擡着。轎內兩位神像笑容滿面,轎後一隊古裝親兵擁護前進。整個遊行隊伍有好幾千人。

遊行街道的兩旁、樓房、窗臺,到處都擠滿了看熱鬧的人。忠縣四鄉八場甚至鄰近的梁平、墊江、豐都、石柱的人,在頭兩天就住滿了城內外的棧房或親戚家中;縣城各行各業的生意特別好,尤其是小吃小玩更是俏貨。男女老少喜笑顏開,比過年還熱鬧。有的門前還燃香點燭,對巴國土主行禮。

忠縣百姓爲紀念巴將軍而舉行的“三月會”遊行活動,歷代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