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寓言>成語故事>

馬革裹屍的主人公是誰

成語故事 閱讀(2.28W)

馬革裹屍這個成語是用來形容爲國作戰,決心爲國捐軀的意志的。也是一個成語故事!馬革裹屍的主人公是誰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馬革裹屍的主人公是誰的解答,供大家閱讀!

馬革裹屍的主人公是誰

馬革裹屍的主人公是誰

馬革裹屍的主人公,馬援是也!

馬援(前20xx年-49年),字文淵。漢族,扶風茂陵(今陝西楊凌西北)人。西漢末至東漢初年著名軍事家,東漢開國功臣之一。

新朝末年,天下大亂,馬援爲隴右軍閥隗囂的屬下,甚得隗囂的信任。後歸順光武帝劉秀,爲劉秀統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戰功。天下統一之後,馬援雖已年邁,但仍請纓東征西討,西破羌人,南征交趾,官至伏波將軍,因功封新息侯,被人尊稱爲“馬伏波”。其老當益壯、馬革裹屍的氣概甚得後人的崇敬。

後於討伐五溪蠻時身染重病,不幸去世。因樑鬆誣陷,死後被劉秀收回新息侯印綬,直到漢章帝時才遣使追諡忠成。

馬革裹屍的主人公馬援的故事

蟣蝨無依

有一次,馬援在尋陽平定山林亂者,曾上表給皇帝,其中有這樣的話:“破賊須滅巢,除掉山林竹木,敵人就沒有藏身之地了。好比小孩頭上生了蟣蝨,剃一個光頭,蟣蝨也就無所依附了。”據說,光武帝覽書後,覺得馬援這辦法、這比喻,都堪稱絕妙,讚歎之餘,來了個當場運用,下令把宮中小黃門頭上有蝨子的,一律剃成了光頭。

善鑑名馬

馬援好騎馬,也善於鑑別名馬。他在交趾時,獲得了駱越地方的銅鼓,便把它鑄成駿馬的模型,回朝後獻給皇帝。他在表章中說:“在天上走莫如龍,在地上走莫如馬。馬是兵甲戰爭的根本,國家的大用。國家太平時可用以識別尊卑順序,國家有變亂時可以克服遠近的患難。過去有麒麟,一日可行千里,伯樂見了,明白不疑。近代有西河子輿,也明相法。子輿傳給了西河儀長孺,長孺傳給了茂陵丁君都,君都傳給了成紀楊子阿,我曾經拜子阿爲師,接受了相馬骨法。在事實上考驗,時見功效。我以爲傳聞不如親見,視影不如察形。今想以活馬爲形,則骨法難備於一馬之身,又不可傳於後世。孝武皇帝時,善相馬者東門京,鑄作銅馬法獻上,皇帝下詔把此馬立於魯班門外,並把魯班門改名爲金馬門。我現在嚴謹地依據儀氏的馬絡頭,中帛氏的口齒,謝氏的嘴脣馬鬣,丁氏的身中,把這數家骨相集中在一個模型上以爲法度。”馬高三尺四寸,圍四尺五寸。皇帝下詔,命將此馬放在宣德殿下,以作爲名馬的標準。

馬援銅柱

馬援在平定“二徵起義”後,立銅柱以爲漢南邊疆界的標誌,其柱銘文爲:“銅柱折,交趾滅”。越人每過其下,以瓦石擲之,遂成丘。

馬伏波射潮

據樑紹壬的《兩般秋雨庵隨筆》記載,廉州的海中經常有海浪三波連珠而起,聲響如打雷一般,名爲三口浪。相傳舊時有九口,馬援將其中六口射滅。

畫虎不成反類犬

馬援在勸誡侄兒馬嚴、馬敦的信中說:“我想你們聽到人家過失,要像聽父母之名一樣,耳可以聽到,口不可說啊。喜歡議論人的長短,亂譏刺時政,這是我最厭惡的,我是寧肯死也不願聽到子孫們有這種行爲的。你們知道我非常厭惡此事,我之所以要再次講到此事要像男女婚嫁時施衿結褵一樣,申明父母的訓誡,要使你們牢記不忘。龍伯高敦厚周到謹慎,口無異言,謙約節儉,清廉公正有威望,我很愛他敬重他,願你們向他學習。杜季良豪俠好講義氣,憂人之憂,樂人之樂,好人壞人都合得來,父親死了,幾個郡的人都來弔唁,我愛他敬重他,但不願你們向他學習。學習龍伯高不到家,還是一個謹慎勤勉的人,所謂雕刻鴻鵠不成可以像一隻鶩哩。學習杜季良不到家,就墮落成爲天下的輕薄兒,所謂畫虎不成反像犬了。到現在爲止杜季良還不可知,郡裏的將領們一下車就切齒恨他,州郡都說他,我常爲他寒心,所以我不願子孫們學他。”

成語故事馬革裹屍

東漢初的名將馬援,英雄善戰爲東漢王朝的創建立下汗馬功勞。後來,他又率兵平定了邊境的動亂,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劉秀封爲伏波將軍。

過了三年,馬援從西南方打了勝仗回到京城洛陽,親友們都高興地向他表示祝賀和慰問。其中有個名叫孟翼的,平時以有計謀出名,也向馬援說了幾句恭維話。不料馬援聽了,皺着眉頭對他說:我盼望先生能說些指教我的話。爲什麼先生也隨波逐流,一味地對我說誇獎的話呢?

孟翼聽了很尷尬,一時不知如何應對纔好。馬援見他不說話,繼續說道:武帝時的伏波將軍路博德,開拓了七個郡那麼多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數百戶。我的功勞比路將軍小得多了,卻也被封爲伏波將軍,封地多達三千戶。賞過於功,我怎麼能長久保持下去呢?先生爲什麼不在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馬援見他還是不說話,便繼續說下去道:如今,匈奴和烏桓還 在北方不斷侵擾,我打算向朝廷請戰,提出當個先鋒,作一個有志的男兒。男兒應該戰死在邊疆荒野的戰場上,不用棺材斂屍,而只用馬的皮革裹着屍體回來埋葬,怎麼能躺在牀上,死在兒女的身邊呢?

孟翼聽了,深爲馬援豪邁的報國熱情所感動,不禁真誠他說道: 將軍真不愧是大丈夫啊!馬援不說空話,在洛陽僅呆了一個多月,匈奴和烏桓又發起侵襲,他主動請求出徵,前往北方迎戰。

建武二十四年,武陵的少數民族首領相單程率衆發動叛亂,光武帝派兵去征討,結果全軍覆沒,急需再有人率軍前往。光武帝考慮馬援年紀大了,不放心他出徵。馬援見沒有下文,直接找光武帝,說: 我還能披甲騎馬,請皇上讓我帶兵去吧。 說罷,當場向光武帝表演了騎術。光武帝見他精神矍鑠,矯健的動作不減當年,便批准了他的請求。 於是,六十二歲的馬援又領兵遠征武陵、五溪蠻夷。建武二十五年(49年)三月,馬援受阻於壺頭山(今湖南沅陵縣城壺頭山),水急,船難溯行,天炎溽暑,士卒多疫死,援亦病死於軍中,應了他當年馬革裹屍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