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寓言>成語故事>

古代成語典故和出處的精選

成語故事 閱讀(2.41W)

成語是語言的精華,具有深刻的表現力和強大的生命力,是各民族語言特點的集中體現,言簡意賅,在言語交際中使用頻繁。下面是本站小編爲您整理的古代成語典故和出處的精選,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古代成語典故和出處的精選

古代成語典故和出處的精選篇一:老當益壯的故事

東漢名將馬援,從小就胸懷大志。馬援知書識禮,精通武藝,爲人忠耿正直。哥死了,馬援就行喪禮,侍奉寡嫂,恭敬盡禮。後來,馬援當了扶風郡的督郵,奉郡太守之命押送一批犯人到長安。沿途他見囚犯們痛苦哀嚎,不忍動了惻隱之心,放了囚犯,自己也只好丟了官,逃亡到北朝郡躲起來。

這時恰好趕上大赦,以前的事不再追究。於是他安心地搞起畜牧業和農業生產。不到幾年工夫,馬援成了一個大畜牧主和地主。他有牛羊幾千頭,糧食幾萬石。但是,他對富裕生活並不滿足。他把自己積攢的財產、牛羊,都分送給他的兄弟、朋友。他說:“一個人做個守財奴,太沒有意思了。” 他常對朋友說:“做個大丈夫,總要‘窮當益堅,老當益壯’才行”。就是說,越窮困,志向越要堅定;越年老,志氣越要壯盛。後來, 馬援成了東漢有名的將領,爲光武帝統一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尤其在平定西南部族的叛亂和匈奴的騷亂上,馬援有不可磨滅的功績。有人勸他說:“您已經很辛苦了,應該在家裏休養休養了。”馬援說:“男子漢大丈夫,死也應該死在戰場上,讓別人用馬皮裹着屍體送回來埋葬(馬革裹屍),怎麼能夠老待在家中,守着妻子兒女過日子呢?”

後來洞庭湖一帶又發生了五溪蠻人作亂,光武帝派兵征討,因山澤瘴氣燻人,全軍覆沒。馬援知道了,向光武帝上稟,自請帶兵出征。光武帝看看他,想了一會兒說道:“你年紀太老了吧。”馬援道:“我年雖六二尚能披甲上馬,不能算老。”馬援穿好甲冑一躍登鞍,威風凜凜,十分自豪,率領浩浩蕩蕩的漢軍馳騁沙場去了。光武帝稱讚道:“這個老人家,真是老當益壯啊!

【出處】《後漢書.馬援傳》

古代成語典故和出處的精選篇二:勞而無功的故事

孔子作爲有名的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極力主張以仁義道德來治理國家,恢復過去周朝的禮制。他認爲統治者只要用“仁義”來感化百姓,處理諸侯國之間的關係,恢復禮制,天下就會安定。爲此他曾周遊列國,向各諸侯國國君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並請他們採納。遺憾的是,他的那些政治主張並不像他的教學見解那樣受人敬佩和歡迎,到處碰壁。孔子的學生顏回便去問魯國一個叫太師金的官吏:“我的老師孔子到處遊說,勸人家接受他的主張,可是到處碰壁。這次去衛國,你看情況會怎樣?”大師金搖搖頭說:“我看還是不行。現在戰亂四起,各國國君爲爭地盤都在忙於打仗,對你老師的‘仁義道德’那一套非常反感,誰會去聽那些不合時宜的說教呢?如蔡、陳兩國就是如此。如果到衛國去遊說,肯定不會有什麼好結果。”太師金又舉例作進二步解釋:“船在水裏是最好的運輸工具;車是陸上最好的運輸工具。如果硬要把船弄到陸上來運貨,那是白費力氣,勞而無功。你的老師要去衛國遊說,好比是把船弄到陸上去運貨一樣,其結果,必然是勞而無功,可能還會招災惹禍。你們不要忘了去陳國的教訓,那時你們到陳國不是沒人理睬,而且七天弄不到飯吃嗎?”

【出處】《管子·形勢篇》:“與不可,強不能,告不知,謂之勞而無功。”

古代成語典故和出處的精選篇三:過河拆橋的故事

元朝的大臣徹裏帖木耳,處理公務精明幹練,善於決斷。有一年他在浙江任職,正好逢上省城舉行科舉考試。他目睹了這場考試,從官府到考生都花費了許多錢財,並且免不了有營私舞弊的情況。他暗暗下了決心,待到自己掌握了大權,一定要促使朝廷廢除這種制度。後來,他升任相當於副宰相的中書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順帝,請求廢除科舉制度。中國科舉制度隋唐以來已實行了七百多年,要廢除它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在朝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大師伯顏表示支持,但反對的很多。有位御史堅決反對廢除科舉制度,他請求順帝治徹裏帖木耳的罪。不料順帝雖然很昏庸,但對廢除科舉制度倒是贊成的。因此不僅不支持那位御史,反而把他貶到外地去當官。不久,他命人起草了廢除科舉制度的詔書,準備頒發下去。書還未下達,地位略低於平章的參政許有王,又出來反對廢除科舉制度。他對伯顏說:“如果廢除科舉考試製度,世上有才能的人都會怨恨的。”伯顏針鋒相對地說:“如果繼續實行科舉考試製度,世上貪贓枉法的人還要多。”許有王反駁說:“沒有實行科舉考試製度的時候,貪贓枉法的人也不是很多嗎?”伯顏諷刺他說:“我看中舉的人中有用之材太少,只有你參政一個人可以任用!”許有王不服氣,舉出許多當時中舉的高官來反駁伯額。伯顏當然不會改變自己的觀點,於是兩人爭論得非常激烈。第二天,滿朝文武被召到祟天門聽讀皇帝下達的廢除科舉制席的詔書,許有王還特地被侮辱性地通知在班首聽讀。看來,皇帝特意要讓這個反對者將詔書聽得明白些。許有王心裏非常不願意,但又懼怕得罪皇帝遭到禍害,只好勉強跪在百官前列聽讀詔書。聽讀完詔書後,百官紛紛回府,許有王滿臉不高興地低頭走路。有個名叫普化的御史特地走到他邊上,湊着他的耳朵冷嘲熱諷他說:“參政,你這下成爲過河拆橋的人啦。這話的意思是,你許參政是靠科舉當官的,現在宣讀皇上關於廢除科舉制度詔書,你跪在最前面,似乎是廢除科舉制度的領頭人,就像一個人過了橋後就把橋拆掉一樣。許有王聽了又羞又恨,加快步伐離開。之後他藉口有病,再也不上朝了。

【出處】《元史·徹裏帖木耳傳》:治書侍御史普化消有王曰:“參政可謂過河拆橋者矣”。

元·廉進之《李逵負棘》第三折:“你休得順水推船,偏不許我過河拆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