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寓言>故事集>

短篇哲理小故事

故事集 閱讀(8.65K)

只有創造,纔是真正的享受,只有拚搏,纔是充實的生活,下面這些是小編爲大家推薦的幾篇短篇哲理小故事。

短篇哲理小故事

短篇哲理小故事1:裝在心裏的鏡子

《世說新語》中記載,西晉時,有一個叫周處的人,年少時橫行鄉里,與山中虎、水中蛟並稱三害。有人勸說他殺虎斬蛟,其實是希望三害餘一。他殺死虎後,入水斬蛟幾日不回。鄉人以爲他已死,正敲鑼打鼓歡慶呢,他回來了。這時他才省悟,明白自己以往是多麼荒唐。於是立志改過,征戰沙場,最終成爲忠臣孝子,名揚四海。

電視新聞中,演藝界某明星因爲吸毒被抓,面對攝像頭和話筒,他恨不得地上有個縫好鑽進去。

昔日風光無限,今日羞於見人。平時不知約束自己,恣意妄爲,別人拿來鏡子時,才知道自己多麼醜陋。可惜已追悔莫及。

曾看到央視一則報道,一個小偷,在車站偷了女大學生高春娜的錢包,在目睹高春娜勇鬥搶劫犯的壯舉後,深爲慚愧,根據錢包裏的證件地址,把錢包原物寄回,並附上一封信,落款是“一個曾經學壞的小偷,現在要立志學習的中學生”。我相信,這個良知未泯的中學生,會走好以後的人生之路。

孔子說“知恥近乎勇”,一個人,在成長的道路上,不可能不做錯事、不說錯話,唯有以恥爲鏡,看到自己的不足,勇敢面對,才能不斷上進。

不同的人,鏡子的高低不一樣。有的人被繩之以法纔對鏡知恥,有的人以高尚者爲鏡而知恥,還有一些人,心中始終懸着一面道德之鏡,時時攬鏡自照,一動私念,便感羞愧,偶有過錯,便自責不已,甚至不算是過錯的事,也深爲羞慚。

東晉明帝司馬紹,有一次向大臣詢問司馬氏得天下的原因。當聽到司馬氏當初是如何誅夷士族,樹立親信,殺曹爽奪天下之事時,以手覆面,伏在牀上,慚愧不已:“如果真是這樣,國運如何能長久啊!”

東晉簡文帝司馬昱,有一次,他看到田裏綠油油的莊稼不認識,問是什麼草,左右答是稻。簡文帝面紅耳赤。回來後,三天不敢見人,說:“哪有靠稻米養活着,卻不認識禾苗的人啊!”也許他還想到靠百姓養活卻不識百姓疾苦,這實在是一種羞愧。

這兩位皇帝:一個爲先人的不仁不義而恥,不強辯,不粉飾;一個爲自己的無知淺薄而愧。雖然他們在位的時間不長,但歷史評價不低,這與他們的知恥應當有很大關係。

常以人爲鏡、以史爲鏡,才能明辨是非,有所爲,有所不爲,活得有尊嚴、有氣節。在知恥者的心中,總有一些東西是做人的根本,是褻瀆不得的。

有草名含羞,人豈能無恥?莫讓別人拿鏡子照你,要主動在心裏爲自己裝一面道德之鏡,時時拂拭,莫使染塵埃。

短篇哲理小故事2:大將軍,小細節

陶侃是晉朝著名的大將軍,從軍四十載威震疆場,雖然名聲顯赫,卻不僅僅是靠打勝仗贏來的。陶侃爲人謙虛謹慎,事無鉅細,對生活中的小細節也同樣用心。

有一年,陶侃在荊州任刺史,需要造一批戰船,陶侃便經常去檢查工作。他發現造船時,剩下許多竹頭和木屑散亂地扔在地上,於是就吩咐手下人仔細地撿了儲藏起來。當時有人不理解,認爲堂堂刺史太小氣,也有人偷偷取笑刺史大人吝嗇。

“後正會,積雪始晴,聽事前餘雪猶溼,於是以屑布地”。冬季大雪,雪後結冰路滑,陶侃就叫人把木屑取出來鋪在路面上,過往行人安全行走,這時嘲笑陶侃的人才明白了刺史的用意。“及桓溫伐蜀,又以侃所貯竹頭作丁裝船”。後來,桓溫伐蜀時,急需造一批大船,結果沒有釘船用的竹釘,陶侃聽說後,就把儲存起來的竹頭竹尾拿出來,做成釘子用來造船。

陶侃位及高官,卻十分體諒百姓的疾苦,決不允許有人損壞百姓財物。有一次,陶侃外出巡視,發現有人手裏拿着一大捆還沒有成熟的稻穗。陶侃很嚴肅地問,你要用這稻穗幹什麼?“行道所見,聊取之耳”,那個人滿不在乎地說,我走在道上看見稻穗,就隨便採了一把。陶侃聽後大怒,你不種田,卻損壞別人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稻田。然後叫人把他抓起來,用鞭子狠狠抽了一頓。

當官免不了有送禮的,陶侃不同於別人,他是有禮必收。“有奉饋者,皆問其所由,若力作所致,雖微必喜,慰賜參倍”。有人送來禮品,他先是詢問這物品是怎麼來的,如果是送禮者自己勞動所得的,陶侃就高興地收下,即使很微小也高興,比如一塊家織布,一籃果蔬等。然後,他給予送禮者安慰賞賜的東西則多出數倍。但是,如果送禮者的東西來路不明,或者不是勞動所得,他就很嚴厲地斥責,並退還送來的禮品。久而久之,許多不懷好意的人不敢再登門送禮。

大將軍卻注重小細節,而小細節裏卻能詮釋出真正的人品。盛名之下的陶侃,從不居功自傲,而是謙虛自律勤儉節約,總是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時人曾用“機神明鑑,清廉勤政”八個字概括了他的一生。深受將士和百姓們愛戴的陶侃,最終成爲一代名臣。

短篇哲理小故事3:與人爲善

春秋時,趙宣子見一個人臥在桑樹下,因爲飢餓,都站不起來了。

趙宣子就給了他一些食物。那人拜謝收下了,卻不吃。

趙宣子很奇怪,問他爲何不吃?

那人答道,要留給家中老母吃。趙宣子讚賞這人的孝心,就給了他一大塊牛肉和一些錢。

兩年後,晉靈公派了一批刺客追殺趙宣子。

一刺客追上趙宣子,一照面,驚道:“竟然是您,請讓我代您死吧。”

趙宣子問:“義士何人?”

刺客說:“我就是您救過的桑下餓人。”說完,轉身與追來的刺客搏鬥而死,趙宣子得以逃脫。

當年,無論是趙宣子還是桑下餓人,都不會想到日後的搭救。

有些人爲別人做了些事情,就總想着要回報。

似乎覺得這樣纔不虧。

如果沒有得到預想的回報,就覺得人心叵測,甚至發誓再也不與人爲善。

也許忽然有一天,那個當年沒有給你對等回報,你單方面已經絕交的人,向困境中的你毫不猶豫地伸出了援助之手。因爲在他的眼中,你早已成了他一輩子的朋友。

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英諺“送人玫瑰,手留餘香”。

餘香留存,一生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