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寓言>故事集>

有關詩歌的故事_關於詩歌的故事

故事集 閱讀(1.52W)

詩歌是一種大的文學樣式。不過詩歌大多都給人一種很文雅的感覺。而與詩歌有關的故事很多時候卻很有趣!不信?就來看看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有關於詩歌的故事吧!

有關詩歌的故事_關於詩歌的故事

  有關詩歌的故事1

紀先生很小的時候,他既聰明又頑皮,常常讓老師啼笑皆非(老師姓施);有一天,紀曉嵐帶着一隻小黃鳥到學堂去玩,玩得正起勁的時候,施老師進來了;紀曉嵐馬上把鳥兒藏在牆上鬆脫的磚頭後面,石老師也瞧見了,他故意裝做不知道,就上他的課了。可是當施老師吟著詩句走到牆邊時,突然用手把磚頭往後推,可憐的鳥兒就活活的被壓死了,老師還很得意的吟了一句: “細 羽 佳 禽 磚 後 死 ”

紀曉嵐想了想,說:“老師,我能不能給您對個下句?”老師還是很得意,說:“當然可以。” 紀曉嵐說:“您唸的是細羽佳禽,我給您對粗毛野獸,您的磚,我對石, 後我對先,死我對生,是: 粗 毛 野 獸 石 先 生”

老師聽了,知道紀曉嵐是用諧音在罵他,鼻子都氣歪了,但是,他又沒對錯嘛!

  有關詩歌的故事2

于謙小時候,束髮兩髻,有個和尚笑他: “牛頭且喜生龍角”于謙馬上回答: “狗嘴何曾出象牙” 但是于謙回家之後,告訴媽媽,媽媽馬上幫他梳成三角;于謙出門又遇到那和尚,和尚又笑他: “三角如鼓架” 于謙就回答說: “一禿似擂槌” 和尚聽了無言以對。

  關於詩歌的故事3

初唐詩人駱賓王曾參與起兵反對武則天,但歸於失敗,他只得隱姓埋名,出家當和尚。

這天,杭州靈隱寺來了一個年輕的遊客,此人正是宋之問。晚間,宋之問於寺間長廊漫步,見皓月當空,野山魃魃,便詩興大發,吟出“鷲嶺鬱昭嘵,龍宮隱寂寥”兩句詩來,自覺有些意味,可是下面兩句卻一時接不上來。長廊盡頭,宋之問忽見一老僧打坐。他便上前招呼。老僧擡眼寒喧幾句,道:“老衲倒有兩句——”於是,他緩緩吟來:“樓觀滄海日,門聽浙江潮。”宋之問聽了,深感佩服。

宋之問回房細細品味,覺得老和尚的兩句妙不可言,第二天一早就興沖沖地跑去拜見老和尚,可不見人影。正在徘徊悵然之際,一個小和尚經過,宋之問趕忙上去詢問,和尚道:“噢,他就是駱賓王啊。”

  關於詩歌的故事4

話說清朝乾隆年間,廣東有兩個自認爲很有才氣的秀才,一李一宋,他倆結伴旅遊,一路觀山賞景,聯詩對句,好不自在。遊了半天,又累又渴,見前面樹蔭下有一位年逾古稀的和尚在納涼,身邊放一葫蘆,便上前討水喝。老和尚打量兩人一眼說,兩位貴姓?有水,不過要對對子,對得上方可飲水。兩秀才欣然同意,並自報李、宋二姓。老和尚聽罷,便將兩人姓氏嵌入聯說:李宋二先生,木頭木腳。兩秀才聽畢,見對聯是譏笑自己,對了半天也沒對上,不僅得不到水喝,還討了個沒趣,怏怏而去。

  有關詩歌的故事5

大清乾隆朝王翰林爲母親做壽,請紀曉嵐即席做個祝壽詞助興。老紀也不推辭,當着滿堂賓客脫口而出:“這個婆娘不是人。”老夫人一聽臉色大變,王翰林十分尷尬。老紀不慌不忙念出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塵。”頓時全場活躍、交口稱讚,老夫人也轉怒爲喜。老紀接着高聲朗讀第三句:“生個兒子去做賊。”滿場賓客變成啞巴,歡悅變成難堪。老紀喊出第四句:“偷得仙桃獻母親。”大家立刻歡呼起來。

  關於詩歌的故事6

有一次,唐代詩人賈島騎着毛驢在長安朱雀大街上走。那時正是深秋時分,金風一吹,落葉飄飄,那景色十分迷人。賈島一高興,吟出一句"落葉滿長安"來。但一琢磨,這是下一句,還得有個上句才行。他就苦思冥想起來了,一邊騎驢往前走,一邊念念叨叨。對面有個官員過來,不住地鳴鑼開道。那鑼敲得十分響,賈島愣是沒聽見。那官員不是別人,正是京兆尹,用今天的職務來說就是長安市市長。他叫劉棲楚,見賈島闖了過來,非常生氣。賈島忽然來了靈感,大叫一聲:“秋風生渭水。”劉棲楚嚇了一跳,以爲他是個瘋子,叫人把他抓了起來,關了一夜。賈島雖然吃了不少苦頭,卻吟成了一首詩《憶江上吳處士》:

“閩國揚帆去,蟾蜍虧復圓。

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

此處聚會夕,當時雷雨寒。

蘭猱橈未返,消息海雲端。”是駱賓王啊。

  有關詩歌的故事 7:“身輕一鳥過”

北宋汴京有個陳舍人,偶然得到一部舊本的《杜甫詩集》,他如獲至寶。但由於這本書保管不善,致使有不少詩句中的字都脫落了。有一次,陳舍人讀到《送蔡都尉詩》時,發現「身輕一鳥□,槍急萬人呼」一句的「鳥」字後面少了一個字,他反覆斟酌,始終不能斷定那是什麼字。

有一天,他和幾位詩友談論詩文時,提出了這個問題,希望大家能補上一個最恰當的字。有人寫出一個「疾」字,認爲「疾」字最能表現蔡都尉輕快迅速的縱跳功夫。有人認爲不好,因爲「身輕一鳥疾,槍急萬人呼」上句的「疾」字與下句的「急」字,無論在讀音或意思上都太接近,顯得有點重複。又有人寫出「度」字,但陳舍人認爲「度」字用在此處顯得太生硬,也顯不出身輕如鳥的特點。有人更提出用「落」、「起」、「下」等字,但大家都不滿意。

後來,陳舍人在別處找到了一本比較完整的《杜甫詩集》,翻到《送蔡都尉詩》一看,原來那句是「身輕一鳥過」。用「過」字來形容蔡都尉跳得又高又快,像一隻鳥在眼前飛過一樣,確實恰當不過。

  關於詩歌的故事8:紅杏枝頭春意鬧

宋代宋祁《玉樓春·東城漸覺春光好》一詞中有一句曰:“紅杏枝頭春意鬧”。後代評論者極爲推崇其中的“鬧”字,劉體仁《七頌堂詞繹》認爲:“‘紅杏枝頭春意鬧’,一鬧字卓絕千古。”因爲這個“鬧”字生動的表達了春天的生動景色,並喚起了讀者無限的遐想,也就是紅杏枝頭有何許春意,並最終以小見大的讓人聯想整個春意。從而突出了整首詞的境界。所以近代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價這首詞時說:“着一‘鬧’字,而境界全出也。”

  有關詩歌的故事9

迅詩原句:眼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邊覓小詩。

改句: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

這是魯迅先生爲悼念青年革命家寫的小詩,作者改“眼”爲“忍”,寫出了被壓抑的滿腔憤恨;改“邊”爲“叢”使嚴酷的白色恐怖和鬥爭環境在程度上和氣氛上得到了強化。

  關於詩歌的故事10

張先《天仙子》有句雲:“雲破月來花弄影。”

一“弄”字而境界全出,作者張先抓住“弄”字來強調其在創造意境中的作用,從而使全句生動、活潑、新鮮,使感情融化於其中,使景物擬人化,從而創造出意境渾一,情景交融的審美境界。達到了“一字之警,能使全句皆奇”、“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煉字最高境界。

  有關詩歌的故事11

唐朝任蕃夜宿台州巾子峯禪寺,在寺牆上題詩“絕頂新秋生夜涼,鶴翻鬆露滴衣裳。前峯月映一江水,僧在翠微開竹房”。他走出幾十里路後,覺得“半江水”要比“一江水”,更貼切,更符合現實。忙返回寺院修改,誰知到了寺院,他發現早有人把“一”字改爲“半”字了。

  有關詩歌的故事12

一日,秦觀苦心經營作得一首謎語詩想在夫人蘇小妹面前顯露一下自己的才華。於是他把寫好的詩用信箋封好,呈到蘇小妹跟前說:“拙夫有近作小詩一首,還望夫人過目指點,並道出詩中所影射之謎底。”

蘇小妹含笑接過信箋展開一看,只見上面寫着:“我有一間房,半間租給轉輪王,有時射進一道光,天下邪魔不敢當。”蘇小妹看完嫣然一笑說:“又來賣弄大學士的才華了吧,這其中的謎底我自然知道,但我不告訴你,我即興有感,也有了一首小詩,也影射一個謎底,說與你去仔細思考吧,只見蘇小妹朗朗吟道:”我有一張琴,琴絃藏在腹,爲君馬上彈,彈盡天下曲。”

秦觀聽了,只覺夫人的詩流暢自然,且有意境,至於那影射之謎底便不知所云了。苦思了幾天仍無結果,只得去求助家舅大文豪蘇軾了,於是他把蘇小妹的小詩寫好裝入信箋呈到蘇軾跟前說:“敬請大文豪賜教,指點迷津,道出詩中謎底,以釋不才之懷。”蘇軾接過一看,笑了笑說:“這有何難,我這裏還有一首詩等着你呢,你仔細聽着,去好好思考吧。”接着蘇軾便吟道:“我有一條船,一人搖櫓一人牽,去時拉縴去,回時搖櫓還。”

觀聽了,益發摸不着頭腦,回到家裏,便把這事告訴蘇小妹,蘇小妹聽了哈哈大笑,然後說:“笨學士啊笨學士,你詩我詩與他詩,都是影射同一個謎底咧!”秦觀恍然大悟。

詩歌是一種大的文學樣式。不過詩歌大多都給人一種很文雅的感覺。而與詩歌有關的故事很多時候卻很有趣!不信?就來看看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有關於詩歌的故事吧!

  有關詩歌的故事1

紀先生很小的時候,他既聰明又頑皮,常常讓老師啼笑皆非(老師姓施);有一天,紀曉嵐帶着一隻小黃鳥到學堂去玩,玩得正起勁的時候,施老師進來了;紀曉嵐馬上把鳥兒藏在牆上鬆脫的磚頭後面,石老師也瞧見了,他故意裝做不知道,就上他的課了。可是當施老師吟著詩句走到牆邊時,突然用手把磚頭往後推,可憐的鳥兒就活活的被壓死了,老師還很得意的吟了一句: “細 羽 佳 禽 磚 後 死 ”

紀曉嵐想了想,說:“老師,我能不能給您對個下句?”老師還是很得意,說:“當然可以。” 紀曉嵐說:“您唸的是細羽佳禽,我給您對粗毛野獸,您的磚,我對石, 後我對先,死我對生,是: 粗 毛 野 獸 石 先 生”

老師聽了,知道紀曉嵐是用諧音在罵他,鼻子都氣歪了,但是,他又沒對錯嘛!

  有關詩歌的故事2

于謙小時候,束髮兩髻,有個和尚笑他: “牛頭且喜生龍角”于謙馬上回答: “狗嘴何曾出象牙” 但是于謙回家之後,告訴媽媽,媽媽馬上幫他梳成三角;于謙出門又遇到那和尚,和尚又笑他: “三角如鼓架” 于謙就回答說: “一禿似擂槌” 和尚聽了無言以對。

  關於詩歌的故事3

初唐詩人駱賓王曾參與起兵反對武則天,但歸於失敗,他只得隱姓埋名,出家當和尚。

這天,杭州靈隱寺來了一個年輕的遊客,此人正是宋之問。晚間,宋之問於寺間長廊漫步,見皓月當空,野山魃魃,便詩興大發,吟出“鷲嶺鬱昭嘵,龍宮隱寂寥”兩句詩來,自覺有些意味,可是下面兩句卻一時接不上來。長廊盡頭,宋之問忽見一老僧打坐。他便上前招呼。老僧擡眼寒喧幾句,道:“老衲倒有兩句——”於是,他緩緩吟來:“樓觀滄海日,門聽浙江潮。”宋之問聽了,深感佩服。

宋之問回房細細品味,覺得老和尚的兩句妙不可言,第二天一早就興沖沖地跑去拜見老和尚,可不見人影。正在徘徊悵然之際,一個小和尚經過,宋之問趕忙上去詢問,和尚道:“噢,他就是駱賓王啊。”

  關於詩歌的故事4

話說清朝乾隆年間,廣東有兩個自認爲很有才氣的秀才,一李一宋,他倆結伴旅遊,一路觀山賞景,聯詩對句,好不自在。遊了半天,又累又渴,見前面樹蔭下有一位年逾古稀的和尚在納涼,身邊放一葫蘆,便上前討水喝。老和尚打量兩人一眼說,兩位貴姓?有水,不過要對對子,對得上方可飲水。兩秀才欣然同意,並自報李、宋二姓。老和尚聽罷,便將兩人姓氏嵌入聯說:李宋二先生,木頭木腳。兩秀才聽畢,見對聯是譏笑自己,對了半天也沒對上,不僅得不到水喝,還討了個沒趣,怏怏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