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實用工具>蒙學>

《弟子規》讀後感通用15篇

蒙學 閱讀(6.61K)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弟子規》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弟子規》讀後感通用15篇

《弟子規》讀後感1

次謹信,告訴我們做人要謹慎,要講信用,也就是要誠信爲本。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企業,如果不能誠實待人,那麼他依靠什麼立足社會呢?“人無信不立,企無信難存”,李嘉誠不就是靠着誠實守信的人生信條,才從一個做塑料花的商人起家,做到今天擁有數百億身家、譽滿全球的成功商人嗎?在如今處處講求競爭,事事講求效率的現代商業社會中,誠信也許並不能爲企業贏得眼前一些唾手可得的利益,於是一些目光短淺的企業便丟棄誠信去追求所謂的豐厚利潤。然而他們得到了些什麼呢?眼前的“三鹿”,不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嗎?

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意思是和大衆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餘遐,還要學習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識充實自己。這是教育我們如何待人處事、如何學習,要經常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缺點,從各個方面來約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纔會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纔會變成和諧的世界。

《弟子規》讀後感2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從上學期開始,我們一遍遍誦讀着琅琅上口的《弟子規》,一次次聆聽着《弟子規》給我的深刻的教育,《弟子規》作爲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給了我很多收穫,很多啓發。

《弟子規》中的一字一句就像一位智者的親切教導,下頭,我就來談談讓我體會最深刻的一條吧。“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是:父母教你的時候,你應當及時回答;父母叫你去做一件事時,你不能夠拖拉;父母教育你時,你應當靜靜地聽,即使父母錯了,也不能責怪他們。但對照我的行爲卻常常相反:晚上,我正在看電視,媽媽叫我去吃飯,我一向沒有應聲,直到媽媽走過來,我才及不耐煩地答應了。可是,自從我學習了弟子規之後,就再也沒有這樣過了,因爲弟子規讓我懂得了尊敬師長,孝敬父母的道理。

是啊!弟子規就像一位無聲的教師,時時刻刻影響着我們,教育着我們,默默地開導着我們,讓我們健康的成長着。讀了《弟子規》,讓我獲得了打開成功之門的密鑰,指引着我們的人生道路,豐富我的知識,充實我的生活,讓我沉浸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

除了這些,《弟子規》中的許多地方也是很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感悟、體會的,只要同學們認真體會,必須會悟出其中蘊藏的許多“瑰寶”!

同學們,讓我們來細細地品味《弟子規》吧,他會教導我們怎樣學習,怎樣做人,它就是我們身邊的良師益友,是我們的學校沉浸在《弟子規》的洗禮中!

《弟子規》讀後感3

這幾天,教師讓我們背了《弟子規》,我從中懂得了不少道理,下頭我就說幾句吧。

背了《入則孝》,讓我懂得了該如何孝敬父母。“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父母親叫你的時候,要立即答應,不能遲緩;父母親讓你做事情的時候,要立刻去做,不能拖延偷懶。前面我做的很好,從小爸媽就教育我:不僅僅是父母叫要答應,其他長輩、同學、朋友只要叫我要立即答應,那是對別人的尊重;後面我就做的不太好了。

爸爸媽媽有時想讓我幫着打掃家裏的衛生,可我總認爲那是大人們的事情,總對媽媽說:“自我的'事情自我做,我不管。”背了《入則孝》,我身上的懶蟲去掉了很多,不等媽媽命令,就主動幫着乾點家務活,比如掃地拖地啦,雖然活很小,媽媽總是開心地笑。

還有一句,我也會牢牢記在心裏,那就是“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以前爸媽教導我時,我總以爲自我什麼都懂,爸媽太嘮叨,老是捂住耳朵,大聲說:“不聽、不聽!”爸媽責怪我時,我比他們聲音好大,惹得媽媽很生氣,乾脆給我來個“主板炒肉絲”,媽媽揍完我又悲痛有心疼。想想以前自我的種種行爲,我覺得自我那麼做真不對。

爸爸媽媽把我從小養大多不容易呀!手把手教我認字,深夜抱着我去看病,變着法子給我做好吃的,我爲什麼要頂嘴惹他們生氣呢!這一段時間我表現得很好,低眉順耳,特溫順。嘿!還真好,爸媽見我不頂嘴,說上兩句就算了,過後還笑眯眯地誇我懂事了,我心裏想喝了蜜一樣甜。

《弟子規》有很多道理值得我們學習,我會牢記在心,讓他伴隨着這我成長,做一個人見人愛的好孩子。

《弟子規》讀後感4

我認爲,《弟子規》是一部十分科學的書,它把全書分成幾部分,在《總敘》裏提出:“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古人云:“百善孝當先”所以自然將“孝”放在首位,這一部分對父母的分析透徹,可以說把孝說道了方方面面,且並不像衆所認爲的“封建孝道”如——“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指明雖然重孝,但不可舍理求孝。

現實生活中,即使是第一部分“入則孝”也很少有人全部做到。

但古人亦云:“忠孝不能兩全。”

實事上,如果“孝”做的太絕,不會有什麼好處,因爲社會發展的力量來自於新一代,如果這幫人都把精力用在“孝”上,那麼社會就止步不前了,許多父母都有這樣的覺悟,不願接受兒女的'孝意,但有些人卻說養兒防老,我認爲這是可笑的,因爲社會仍需發展我,父母的努力,歸根結底用到推動社會的發展上,但是發展中的社會並不能直接回報父母,需要在子女這裏回扣,才能報答前輩的貢獻,如果全部回扣了,那就象是把一個東西推出去又拉回來,是無用功。

所以說父母的愛,是爲社會做貢獻,兒女不過是略表謝意罷了。

我們所處的時期,是需要能量推進的,做這些人並不是新一代,而是父母們,他們是在真正不求回報的工作,而我們只是一箇中轉站,等到我們爲人父母,是我們該奉獻的時候了。

所以,父母應該注意自己的使命,並不是養兒防老,兒女們也要知道父母是付出而無回報的,所以要孝順這些無私的人,他們爲社會做了貢獻,應有一份讓他們心安的報酬,可以不多,只要表達心意即可。

《弟子規》讀後感5

今年暑假我學了弟子規,它是清代李毓秀根據孔子說的話所編成的。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這本書是清代的蒙學讀物,許多人都是因爲讀了它以後,改變了自己的人生。其中有三句話我的.印象最深刻。

第一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聽到父母的呼喚,回答不能遲緩,父母的派遣,快做不能偷懶。而我在家裏卻像一個“小皇上”,整天遊手好閒,好吃懶做,父母叫我做什麼事總是投機取巧。學了這句之後,我開始幫父母分擔家務了。

第二句:“事物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做事不要匆忙,忙中大多出錯,不必害怕困難,也不輕率隨便。我的性格浮躁,做事總出錯,動不動就發火。我的困難只有一個,那就是寫作業。有一次,作業非常多,我咬着牙一下子就寫完了。做數學題時,我沒有看清題意就把答案寫上去了,結果是一個暗紅色的大叉。學了這句話,我做事比以前細心多了。

第三句:“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沒有弄清之事,不可輕易發言,聽到的並不確切,不要輕易就傳。一次,老師讓我們回答問題,我自信地把手舉了起來,結果話只說了半截,就說不出來了。一個同學把另一個同學的杯子摔壞了,我就立馬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大家,結果第二個同學說是他自己摔壞的,他去拿掃帚來清掃,剛好一個同學走了過來,才導致成了一場誤會。而我呢,卻鬧出了一個大笑話。學了這句話後,我知道在沒有得出結論時不能隨便對別人做出評論。

通過學習弟子規,我更明白了自身的缺點和不足,我要繼續學習,成爲一個更優秀的學生。

《弟子規》讀後感6

我讀了《弟子規》以後,有些詞、句子不能理解,經過老師一講,差不多全懂了。像:父母呼,應勿緩。這句的意思是:父母叫你,聽到必須回答,不能遲鈍。還有:父母教,須敬聽。就是說父母教你必須洗耳敬聽。

我還聽老師說,這是古人所經歷的一些事,得出的道理,一些是教我們要尊老愛幼,一些是要我們好好學習等等。

我喜歡天天讀着我們祖先的傑作《弟子規》,這本書融合了古代聖賢對青少年學生的訓誡、教誨,青少年如何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弟子規》先後有序地講解了學童們孝敬父母,關愛兄弟,修身養性,爲人處事,讀書求學的生活基礎規範。這本書分爲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心有餘力,則以學文。

首先,《弟子規》告誡人們要孝敬父母親,友愛兄弟姐妹。其中,孝悌是中華文化的基礎,古人云“百善孝爲先”,又曰“舉忠臣與孝子之門”,這是因爲守孝道者必有一顆善良仁慈之心,推此仁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必能服務於大衆,爲天下人謀利益。所以,有人提議把孝道列爲考察幹部的必備條件,這並非沒有道理。從治身,到治家,再到治國,孝行是創造和諧社會、安樂生活的重要因素。

其次,《弟子規》告誡人們要親愛民衆,親近仁者。一個人如果對親人、同學、朋友、客人親仁,必定會贏得廣泛的尊敬,從而樹立起崇高的威信。我國領導人的親民形象贏得了東西方社會的普遍讚譽。我們也經常說:“同學哪怕失去了一根稻草,老師也願意用金條去換回。”老師對學生的.一片愛心,也贏得了學生對老師的無限尊敬,而這正是一個班集體衝破困難走向輝煌的重要保證。

《弟子規》,你雖然只是一本小小的讀物,但是裏面卻隱藏着大大的力量,大大的智慧。我擁有了你,就等於擁有了一件寶貝,所以我喜歡你。我會永遠地把你珍藏起來,時時刻刻念着“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瑾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弟子規》讀後感7

最近讀了《弟子規》,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說一說我讀後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則孝,這裏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爲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爲,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裏面也有寫到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爲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纔會從心裏面爲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再來是謹,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釦,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閒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最後是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現在什麼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俗話說的好,人無完人嗎!只要我們儘量做好自己應做的,至於別人怎麼說,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

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麼才能做呢?學知識。怎麼學呢?學習可分爲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

《弟子規》讀後感8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想必我們都熟悉這流傳千古的名句吧!《弟子規》這本書,歷代被奉爲經典,從中我們可以學到世間上的真理,如何爲人處世,從而爲我們今後的道路照亮一盞盞明燈。

“凡出言,信爲先,詐與妄,奚可焉。”每個人在說話前,必須要把誠信擺在首位,有了誠信,纔會有立足之地。還記得那個一諾千金的誠信者——馬雲嗎?馬雲創立的阿里巴巴集團被國內外媒體、硅谷外國風險投資家譽爲互聯網商務流派代表之一。馬雲認爲,一個成功的企業家最重要的社會責任就是講信用,就是一諾千金,就是“言必行,行必果”。“信用不是金錢,但它比金錢更重要。”馬雲說:“阿里人從創業的`第一天起,就珍惜每一個客戶,只有得到他們的信任,公司的發展纔會越來越好,以誠信贏得尊重,以誠信積累財富。”他都做到的,他讓世界再次見證了一個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創業奇蹟。

“事非宜,勿輕諾。”事情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做到,就不要輕易地承諾別人。列寧是一位很講信譽的人,即使對孩子也不例外,他曾經許諾過逢年過節要與孩子一起歡度節日,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有一次,新年快到了,他因生病不能起牀,但他堅持守信,答應孩子們的一定會做到,於是他便坐着輪椅參加晚會,華盛頓曾說過:“自己不能勝任的事切莫答應別人,一旦答應了別人,就必須實踐自己的諾言。”誠信是中華民族流傳千年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有多少人遵守承諾以致名揚千古。唐太宗以誠治天下,他相信用至誠之心能治理天下,不願像以前帝王那樣用詭詐的手段對待臣下。商鞅立木樹信的故事家喻戶曉,因此商鞅的新法也獲得了人們的信任。

作爲一名中學生,我們更應該將這一美德傳承下去,“天才因素有三:第一是誠實,第二是毅力,第三是才智。”承諾是金,我真誠地希望每個人都能成爲信守誠諾的人。“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弟子規》讀後感9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將隨着郎朗的讀書聲,迎來了第一節國學課。

課堂上,使我瞭解了許多事。

入則孝。《弟子規》讓我知道父母的呼喚,需立刻迴應父母。讓我們做的事,必須盡力去完成。小時候不聽話,總認爲父母的日常關心,就是囉嗦。吩咐的事情也沒有完成,與他們反着來。每次一讓我幹家務,我就會鎖起房間,不出來,和父母總是吵架生氣。後來學習《弟子規》的第一句,便忽然醒悟自己的大逆不道。我相信,之後會百般孝順父母。做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古時條件艱苦,冬天冷,小孩子爲了讓在外幹活的父母,有良好的休息環境,會早早的在牀上給父母捂熱,。而我們則要,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出則悌。過年時,一家人會坐在一起吃團圓飯。但總是長輩還未坐下,一些小孩子,已早早坐在餐桌前就餐。之前還未感覺有什麼不合理。後來學到“長者立幼兒坐長者坐命乃坐”“人不齊不動筷”才意識到不學知識,連基本的教養都不懂。

謹。出門在外,首先注重的便是形象。別人根據你的`衣着和談話,就可以推斷出,你大概是個什麼樣的人。端端正正的,會使人有一種舒服的感覺。自然而然,會選擇與你交友。認爲你是一個值得信任的人。學生就要有學生的樣子,在校時時刻刻衣着校服。見到老師恭敬問好,上課端莊認真,如此這般,怎能不好?

信。答應別人的事,就不能反悔,盡力去做到。而不能前一秒剛答應,後一秒就忘了。如今誠信在社會中,算是一個“通行證”做人先講信。還有知錯就改,善莫大焉,不能知錯不改,纔是大錯特錯。若是能被身邊的人誇一聲:“你很好,值得信任”。我認爲這是任何一張獎狀都不能等價換得的。

泛愛衆,親仁,餘力學文。

《弟子規》讓我明白了做人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原本第一印象枯燥乏味的國學課,在不知不覺中影響我這麼多,讓我瞭解許多禮儀,感謝《弟子規》。

《弟子規》讀後感10

我感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但我更感激我的父母,感激他給了我生命以及無限的親情,這都源於《弟子規》,它使我明白,要對自己的父母心存感恩。

隨着年齡的增長,我的脾氣越來越大,性格越來越急躁,面對父母嘮嘮叨叨的教育,話語總是左耳進右耳出,有時面對父母的斥責,還會摔門而出,根本不顧父母的感受,當那天在房讀《弟子規》以後,我才真正地知道自己錯了,並且錯得很過分。當自己摔門而出時,並不曾顧及當時父母的感受,沒有看到父母心碎的樣子。

感謝《弟子規》,它使我明白,爲人於女,最應感激的就是我們的父母,因爲父母好比我們人生中的太陽,太陽帶給我們溫暖,帶給我們光明,賦予了世界的生機。父母亦是如此,是父母賦予了我們生命,又是他們爲了我們辛勤勞作。當你失敗時,總會有一雙手關心你,呵護你,告訴你:“你永遠是最棒的,相信自己一定行,別忘了,自己背後還有我們的支持”;當你受冷落時,總會有兩個人出現在面前,伸出雙手給你溫暖;當你受挫折時,還是這雙手將你從困難中拉出,讓你衝破挫折走向成功。

我們應該對父母感恩,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就盡力孝順他們,不要在父母永遠離開的時候,才知道父母對自己的恩重如山,才知道自己該盡的孝心沒有盡到。不要在父母永別了,才涕淚滿衣地在他們墳前哭啊,嚎啊,到那時才知道悔恨。這是我讀《弟子規》悟出來的:感恩父母,不能等;回報父母,不能等;孝順父母,不能等。

我感謝《弟子規》,它讓我真正懂得了孝道,懂得了一切,我會用我最真實,最實際的行動來回報父母。

《弟子規》讀後感11

我很喜歡讀書但是《弟子規》是我的最愛,學習了《弟子規》讓我受益非淺。

《弟子規》是顯聖鏡,可以顯現一個人是不是真的有德行。《弟子規》同時也是照妖鏡,對照一下看你是否做到《弟子規》哪些,假如沒有做到那就“有則改,無加警”。“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人指路”,誰是名人?我們的老祖宗呀也就是古聖先賢,《弟子規》就是古聖先賢用簡簡單單的1080個字描繪出人生中的131件事情,每件事情都意味着一個人生的哲理,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按照《弟子規》所說的來做人的話我們每個人都是幸福快樂的`。

《弟子規》教誨我們,真正幸福的源泉在於時時刻刻以一種恭敬的心,以一顆感恩的心,對待他人要有送人玫瑰手有餘香的心境,要有捨得的精神,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捨不得。

《弟子規》是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它至真,至純;《弟子規》是引領孩子步入規範殿堂的老師,它至善,至美!《弟子規》讓我懂得了孝敬父母,讓我懂得如何做人,也讓我懂得了言而守信。如果說《弟子規》是一本好書,我便是讀書人;如果說《弟子規》是一條河流,我便是魚兒;如果說《弟子規》是一片藍天,我便是翱翔的雛鷹;《弟子規》薰陶着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在文明上,禮節中又跨出了一大步。

《弟子規》說“凡是人,皆須愛。”有感恩的心,纔會有愛人的心。知恩才能報恩“,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那麼我們每個人時時刻刻都生活在感恩和愛的世界裏,就能時時品嚐幸福的感覺。

蔡禮旭老師說,有愛的地方就有家,有感恩的地方就有家。把愛和感恩帶到哪裏,哪裏就是家。學會愛學會感恩和諧就在你我身邊,願我們用《弟子規》攜手共同營建一個和諧幸福的家。

《弟子規》讀後感12

“寬爲限,緊用功,功夫到,滯塞通”,這是《弟子規》中的一句話,它的意思是:一開始就要全力以赴,不要再拖延時間等待了!遇到困惑不瞭解時,不必苦求強記,要從容涵泳,今天研讀幾遍,明天研讀幾遍,心中常常思維不忘,時間一到,便有豁然通達的光景。因此,讀書好比“煎藥”一樣,一開始要用大火煮才能滾沸,接着就必須用小火慢熬,藥材的藥性纔會滲到藥湯裏,發揮出藥效。

這句話不由讓我想起了自己的所作所爲,令我非常慚愧。我有一個非常不好的壞毛病:無論是週末還是假期,都是先痛痛快快地玩了再說,把做作業的事排到最後一位,總是要在上課前一天才匆匆忙忙地做完,作業做得不僅潦潦草草,而且一塌糊塗,這種結果可想而知,已經記不清有多少次被老師勒令重做了。可是,我卻死性難改,好了傷疤忘了痛,沒過幾天又把老師和媽媽的話忘得一乾二淨。就在前兩個星期,我又犯了同樣的錯誤。星期五放學一回到家就迫不及待地打開電腦,玩起了遊戲……星期六一整天又是玩得不亦樂乎……到了星期天的上午,我睡懶覺一直睡到九點多,還是沒有一點做作業的打算,直到媽媽開始催我了,才慢吞吞地拿出作業本,象徵性地寫了幾個字,不知不覺,整個上午很快就過去了。下午媽媽讓我跟着她上街去買東西,於是我又再把做作業的事兒拋之腦後了……直到吃完晚飯,我才發覺,時間過得真快,再不做是不行了,於是拿出紙筆飛快地在作業本上寫了起來,也不管有沒有錯別字,反正媽媽檢查時會指正的'。由於太匆忙,第二天到了學校的時候我才發現,不好,語文作業本讓我落在家裏忘帶來了!後來自然是被老師嚴肅地批評了一頓……

《弟子規》不僅在學習上對我有很大的啓發,還有其他許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今後我一定要對照書中做人的道理,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從日常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做一個讓老師和家長都滿意的好孩子!

《弟子規》讀後感13

從小養成得體的行爲舉止,對於一個人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因爲這不僅僅是個人的修養問題,有的時候,甚至還會影響到個人未來的命運……

-------題記

父母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坐有坐相,站有站相”面對這個兩百多年前的站立規矩:言行慎重。《弟子規》告訴我們:這是必須要從小養成的習慣。

在走路的時候,不要慌慌張張,要一步一步從容穩重的走;站着的`時候,不能歪歪扭扭;叩拜時,不能開玩笑,要嚴肅、恭恭敬敬的彎下腰;在面對長輩時,行禮要心存恭敬,舉止得當,從容小心。

站的時候,不能彎腰駝背更加不能抖腳。站如鬆,要像松樹一樣挺拔。要擡頭挺胸,義氣凜然。

走路要有走路的樣子。步伐不要匆忙亂趕,行如風。腳步要像風一樣的輕盈,使人內心自在。

坐的時候,不能亂動,亂摸。坐如鐘,坐時要像鋼鍾一樣穩重。

睡覺的時候,不能翻來覆去。臥如弓。身體自然彎曲就像一張弓一樣。

人不可以太注重外表,多注意這個人的內在,通過觀察一個人,觀察他是不是手守禮、尊禮,懂禮,可以看出這個人在社會中有沒有地位;觀察他的言行舉止,也可以看出這個人的未來成就……

《弟子規》中又提到了我們日常生活中容易忽視的東西。一、在古代進門時,腳不能踩在門檻上;二、在站的時候,不能一直腳支撐着整個身體,這樣顯得十分沒有禮貌;三、坐在地上時,大腿不能岔開;四、坐或站的時候,不能搖動大腿……這些舉動,都會讓你顯得很輕浮,在社會上不能生存,也會導致長輩不喜歡,也沒有人願意和你做朋友……

一個注重外表禮儀的人就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尊嚴、自信與威嚴,也得到了別人對你的尊重。一個有修養的人,一定是一個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的人,當然,她也會做到:站如鬆,坐如鐘,行如風,臥如弓的要求。我想,這些都能做到,一定是一個在社會中人緣好,容易被接受,前途一片光明的人!如果,覺醒的話,就朝這個目標前進吧,你的付出,一定會有你想要回報,加油。

《弟子規》讀後感14

讀完《弟子規》後,我感覺它主要是規範了人的行爲,每句話都有一個道理,每句話都發揚着一種思想,《弟子規》用最簡短的文字,把一個人如何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立身處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學等等的態度和禮儀概括的形象全面。

通俗易懂的文字裏揭示着許多做人的道理,對於我們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義,將是我們終身受益的良師益友。在此我簡單的寫一下它給我在工作中的啓示。

例如“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是指在工作中做事情不要慌張,忙亂就容易出錯;不要害怕困難,應該知難而進,也不要馬虎草率,要認真對待。

“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意思是指看見別人有好的品德,就要向他看齊,哪怕同他相差很遠,只要堅持下去,慢慢地總會趕上,看見別人壞的行爲,就要自我反省,有就馬上改正,沒有也要引起警惕。“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是教人不斷形成恭敬之心,尊老愛幼。“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是講要有責任心,養成有條理的做事方法。“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講的就是要養成良好的日常生活及工作習慣。

有句話叫“細節決定成敗”,而在《弟子規》中就是教導我們要重視生活行爲的'各個細節,我們都是普通人,大量的時間,都是在做一些普通的事,如果每個人都認真對待自己所在崗位的每一件小事,都注重細節,把小事做細、做好,這些事就是大事。

《弟子規》讀後感15

《弟子規》是教育我們每一個人的手冊,《弟子規》裏說的每一句話都會牽連着我們的行爲、習慣,教育我們如何做人、如何生活,是我們生活的典範。

這本書是根據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它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在和大衆交往時,要平等、仁慈……

這學期一開始,我們學校就掀起了學《弟子規》、讀《弟子規》的熱潮,我們也把學到的內容運用於行動當中,得到了父母、老師、親戚的表揚。

《弟子規》中“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牀。”意思是父母親生病了,吃的藥要自己先嚐一嘗,看看會不會太苦、太燙,並且應該服侍在他們身邊,不離開。記得有一天中午,我回到家,便大聲喊:“媽媽,我回來了!”可是沒聽見媽媽回答,我很納悶,這時,奶奶從廚房走出來說:“別吵,你媽媽病了。”我飛快地衝進媽媽的.房間,摸摸她的額頭,“呀!真燙!”我迅速拿來體溫計測體溫,呀!39度!“奶奶,快快熬藥!”隨着一聲“沒問題!”,奶奶就開始熬藥了。“好啦!好啦!”奶奶大聲說。我快速端起藥碗,來到媽媽身邊,輕輕呼喚着媽媽:“媽媽,藥好了,快喝吧!”媽媽坐起來喝了一口,又躺了下去,嘴裏喃喃地說:“太苦了,太苦了!”我嚐了一口,果真很苦,爲了讓媽媽早點病除,我勸說她“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藥雖苦,但能治病呀!”媽媽好感動,連拉着我的手說:“我的女兒長大了,會關心體貼父母了,也會運用知識來說服我!”說完便端起藥碗“咕咚、咕咚”地喝完了藥。我望着媽媽,笑了,媽媽也笑了,直誇我越來越懂事了。其實這也是《弟子規》教育我們要“孝敬父母”的功勞呀!

《弟子規》是提高我們個人修養的好材料,它對我們的健康成長是十分必要的。讓我們大家一起來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讓世界更美好、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