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經典詩詞>宋詞三百首>

《法曲獻仙音·聚景亭梅次草窗韻》王沂孫宋詞註釋翻譯賞析

宋詞三百首 閱讀(1.48W)

作品原文

《法曲獻仙音·聚景亭梅次草窗韻》王沂孫宋詞註釋翻譯賞析

法曲獻仙音·聚景亭梅次草窗韻

層綠峨峨,纖瓊皎皎,倒壓波浪清淺。過眼年華,動人幽意,相逢幾番春換。記喚酒尋芳處,盈盈褪妝晚。

已消黯,況淒涼近來離思,應忘卻明月,夜深歸輦。荏苒一枝春,恨東風人似天遠。縱有殘花,灑征衣、鉛淚都滿。但殷勤折取,自遣一襟幽怨。

詞語註釋

⑴聚景亭:杭州聚景園內的香雪亭,在西湖之東。

⑵層綠:重重疊疊長滿綠苔的梅枝。峨峨:高聳的樣子。

⑶纖瓊:纖細嬌弱的白梅。皎皎:潤澤潔白的樣子。

⑷倒壓:倒映貼近。

⑸幽意:幽靜的意趣。

⑹幾番:幾度。

⑺喚酒:相約飲酒。

⑻盈盈:形容女子容貌端莊秀麗。此處喻白梅。褪妝:指梅花凋謝

⑼已消黯:那往日歡樂已在記憶中黯然消逝。

⑽歸輦(nǐan):遊園歸來的鑾駕。此處暗指南宋盛時帝王臨幸而歸。

⑾荏(rěn)苒(rǎn):指柔弱的樣子。一枝春:指梅花。

⑿征衣:遠遊在外穿的衣服。

⒀鉛淚:眼淚。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憶君清淚如鉛水。”

⒁殷勤:情意濃厚。

⒂遣:排遣。

作品譯文

長滿綠苔的梅樹層層疊疊,點點白梅如皎皎細玉,素潔典雅,倒壓湖面,一池綠波更覺清淺。年華瞬逝,但你動人的幽意依然如故,再次重逢已是幾度春光易換。曾記得與朋友一起暢飲,探訪芳景的情形,而美麗的梅花卻久開不敗,好像盈盈盛妝的美人遲遲不願卸妝。

往日的樂事已消黯,更何況近日心境悽然,快要忘記了以前明月下金輦深夜歸去的美好情景,報春的梅花已漸漸凋零,最可恨這東風匆匆歸去,故人卻依然在天涯。縱然有點點殘花還在,卻依依都飄落到衣襟上,這不禁讓人想起了物是人非的鉛淚。還是深情地折下一枝梅獨自品嚐,聊且排遣一下心中的幽怨與哀傷吧。

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唱答詞,大約作於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這一年作者在杭州,與戴表元、周密等人曾在楊氏祠堂宴集,隨後各自分手。

作品鑑賞

上闋寫梅開之盛。開頭三句化用姜夔《暗香》“千樹壓,西湖寒碧”句意,描繪聚景園梅花盛開之美景。“層綠峨峨”,寫綠梅如雲;“纖瓊皎皎”,寫白梅如雪;“波痕清淺”,寫水中梅花倒影重重。“過眼”三句寫相逢之難,感嘆物是人非,美境依舊,而心情卻已經迥然不同。“過眼年華”,寫光陰的迅速;“動人幽意”,寫梅情的高雅;“幾番春換”寫多次逢春才一見園梅。接下來由此接入對往日快樂時事的的追憶,仍以梅花綰合。“喚酒尋芳”,憶當年遊賞之處。“盈盈褪妝晚”情景兼到,是生花妙筆。既有對梅花鐘愛之情,亦含有對往事眷戀之意。

下闋轉而寫今昔滄桑之感,“已消黯”寫詞人的傷神,點出國家淪亡的'慘痛事實,“況淒涼近來離思”,寫朋友之間彼此懸隔,無由再見。接下來的一句更爲沉重,作者面對聚景亭中的梅花,發出“應忘卻,明月夜深歸輦”的哀嘆。聚景亭建於宋孝宗時,本爲供已經退位的高宗遊賞。高宗崩逝後,孝宗、光宗、寧宗等朝,此園遂成爲皇家御苑,天子多有遊幸。如今國家已屬他人,往昔的盛事當然應該“忘卻”,可是想忘卻的東西恰恰是最不易忘卻的,想回避的東西恰恰是最不易迴避的。這句滿含辛酸眼淚的話語,正帶出作者不可遏制的亡國之恨。再二句寫漂泊之悲。“縱有殘花”,寫詞人惜梅之意;“征衣、鉛淚”,嘆江南流浪無期。詞的末尾用“一枝梅”的典故,感嘆友人相隔之遠。既然連“聊贈一枝春”都難以做到,也只有折梅自賞了。

本詞副標題是詠梅,所以全篇貫穿着梅花的標格和神韻,盛也梅花,衰也梅花。作者的興廢之感都通過這淺淡幽香的生命表達出來,可謂語意傳神。

詞牌簡介

法曲獻仙音,詞牌名。陳暘《樂書》:“法曲興於唐,其聲始出清商部,比正律差四律,有鐃、鈸、鍾、磬之音。《獻仙音》其一也。”柳永《樂章集》、周邦彥《清真集》併入“小石調”,姜夔《白石道人歌曲》入“大石調”。周、姜兩家句豆大體相同,一般以姜詞爲準。九十二字,前片三仄韻,後片六仄韻。前片結尾是以一去聲字領下五言兩句,後片結尾是以一去聲字領下四言一句、六言一句,周、姜全同。

作品格律

定格對照例詞

(按詞中“計”字是韻。姜詞第三、四部韻往往通用,殆是江西方音。如《長亭怨慢》“矣”、“此”(部)與“絮”、“戶”、“許”、“樹”、“暮”、“數”、“付”、“主”、“縷”(四部)等字同葉,是其證)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韻)。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韻)。

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韻)。

仄平仄(韻),

仄平平、仄平平仄(韻)。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韻)。

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韻)。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韻)。

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韻)。

說明:詞牌格律與對照詞交錯排列。格律使用宋體字排印,對照詞使用斜體字排印。詞牌符號含義如下:

平:填平聲字;仄:填仄聲字(上、去或入聲);中:可平可仄。逗號“,”和句號“。”:表示句;頓號“、”:表示逗。粗體字:表示平聲或仄聲韻腳字,或可押可不押的韻腳。下劃線:領格字。『』:例作對偶;〖〗:例作疊韻。

作者簡介

王沂孫(約1230~約1291),宋末詞人。字聖與,號碧山、中仙、玉笥山人,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入元,曾任慶元路(今浙江鄞縣)學正。與周密、張炎等人同結詞社,相與唱和。其詞多詠物之作,間寓身世之感,講究章法、層次,詞致深婉,盛傳於世,然有意旨隱澀之病。有《碧山樂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