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經典詩詞>詩詞集>

李商隱的詩詞《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賞析

詩詞集 閱讀(2.46W)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李商隱的詩詞《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賞析

唐•李商隱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賞析】

“秋陰不散霜飛晚”這句描寫眼前景物,渲染氣氛,烘托情緒。時至深秋,但連日陰沉沉,孕育着秋雨,連霜都來得晚了。詩人暫住駱氏亭,心情本來就低落,又加之整日陰霾的天氣,愁情更加一層。

“留得殘荷聽雨聲”這句是全詩的點睛之筆,情感悲到極致,意境卻美到極致。“殘荷”是紅蓮的故衣,經歷了夏與秋的變換,越發的滄桑,雨打殘荷的聲音想必也不會那麼悅耳。只是,在這樣的一個秋夜,除了蕭蕭風雨聲,最動聽的恐怕就剩下雨打殘荷聲了吧。一聲聲,點點滴滴,錯落有致,總算勝過一個人孤獨地度過這漫漫長夜。一個“留”字,足見得詩人的欣喜之情,還好沒有錯過,還好就這麼不期而遇。這單調而悽清的聲音卻又增加了環境的寂寥,從而更加深了對朋友的思念。

此詩之結語“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以景結情,不僅景中含情,且有聲有情,聲情並茂,餘音嫋嫋,不絕於縷。

擴展閱讀:詩歌特點

李商隱的詩歌能在晚唐獨樹一幟,在於他心靈善感,一往情深,用很多作品來表現晚唐士人傷感哀苦的情緒,以及他對愛情的執著,開創了詩歌的新風格、新境界。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與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爲人傳誦。此外李商隱將含蓄、朦朧的表現手法運用到了極致,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

李商隱詩歌成就的是近體詩,尤其是七言律絕。他是繼杜甫之後,唐代七律發展的第二座里程碑。

李商隱繼承了杜甫七律錘鍊謹嚴、沉鬱頓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齊樑詩的濃豔色彩、李賀詩的幻想象徵手法,形成了深情綿邈、綺麗精工的獨特風格。如《重過聖女祠》借愛情遇合,於寫景中融合比興象徵,寄寓困頓失意的身世之感;《春雨》將李賀古體詩的奇豔移入律詩,語言綺麗而對仗工整,音律圓美婉轉,意象極美。但他的詩中因愛用僻典,詩的整體意旨往往隱晦。其次,李商隱將人生慨嘆的抒寫向更深細隱晦方面發展,善於用豔麗精工的藝術形式表達惆悵落寞的情緒,詩中充滿了迷茫與悲涼的體驗,作品深婉精麗、韻味深厚,“近而不浮,遠而不盡”,富有象徵暗示色彩,有一種朦朧美。如《錦瑟》,關於其詩意,歷來衆說紛紜:有悼亡說、寄託說、戀情說、聽瑟曲說、編集自序說、自傷身世說等多種解釋,表達幽微深遠,具有朦朧美。再次,他的詩歌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其心靈的象徵,是一種純屬主觀的生命體驗的表現。李商隱的七絕如《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夜雨寄北》、《夕陽樓》等,較多抒寫身世之感,感情細膩,意境婉約,詩中貫穿着身世和時世的悲感,具有沉痛悽切的抑鬱情調和憂傷美,在藝術上更是細美憂約、沉博絕麗,在精工富麗的辭藻中,朦朧含蓄地表達自己的情思,成爲傷感唯美文學的典型。

擴展閱讀:李商隱的良師益友

李商隱的啓蒙教育可能來自他的父親,對他影響的老師,則是他回到故鄉後遇到的一位同族叔父。這位堂叔父曾上過太學,但沒有做過官,終身隱居。據李商隱回憶,這位叔父在經學、國小、古文、書法方面均有造詣,而且對李商隱非常器重。受他的影響,李商隱“能爲古文,不喜偶對”。大約在他16歲時,寫出了兩篇優秀的文章(《才論》、《聖論》,今不存),獲得一些士大夫的讚賞。這些士大夫中,就包括時任天平軍節度使的令狐楚。

令狐楚是李商隱求學生涯中又一位重要的人物,他本人是駢體文的專家,對李商隱的才華非常欣賞,不僅教授他駢體文的寫作技巧,而且還資助他的家庭生活,鼓勵他與自己的子弟交遊。在令狐楚的幫助下,李商隱的駢體文寫作進步非常迅速,由此他獲得極大的信心,希望可以憑藉這種能力展開他的仕途。在這一時期(大和四年,公元830年)的《謝書》中,李商隱表達了對令狐楚的感激之情以及本人的躊躇滿志:“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攜筆硯奉龍韜。自蒙夜半傳書後,不羨王祥有佩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