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散文>優秀散文>

隨說朋友

優秀散文 閱讀(1.4W)
隨說朋友

朋友!何等親切的字眼。可如今,人們提到這個詞時,往往在親切中又摻雜着許多複雜的成份。有句法國諺語說得好,人生沒有朋友,猶如生活沒有了太陽。在猶太人的觀念中,他們甚至認爲,沒有朋友,就像失去左右手臂一樣。這都形象地道出了朋友的重要性。
然而,何謂“朋友”呢?古人的解釋是:“同門曰朋,同志曰友”。在古人的思想中,朋友的概念十分豐富,若按交情分類,可衍生出各種不同的交友稱謂。比如褒義有:“忘年之交”,“刎頸之交”與“生死之交”,“杵臼之交”與“車笠之交”,“總角之交”與“竹馬之交”,“莫逆之交”;貶義的有:“酒肉朋友”,“一曰之雅”,“一丘之貉”,“一鼻孔出氣”等等。明代的蘇浚在《雞鳴偶記》中則將朋友分爲四類:“道義相砥,過失相規,畏友也;緩急可共,生死可託,密友也;甘言飴,遊戲徵逐,暱友也;利則相合,患則相傾,賊友也。”
從某種程度上講,一個人有什麼樣的朋友,直接反映着他的爲人。要了解一個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就夠了,從中足可以看出其價值取向。古人在考察“幹部”時也有這麼一條,叫做:“居而視其所親。”這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看來,人生在世,交什麼樣的朋友,怎樣交朋友,確實是做人的原則問題。良朋益友或許能給人以幫助,惡朋佞友卻會招惹麻煩,甚至把人引向邪路。在今天這世變日亟的環境中,人生若能得些知心摯友,自然是不亦樂乎。可問題是當有朋自遠方來或身邊轉時,我們想過二者的交情所建立的基礎麼?我們辨別得出是畏友密友,還是暱友賊友呢?對此,我們要慎思之,明辯之,擇善而交,有句箴言就鞭辟入裏地指出:“濫交朋友的,自取敗壞。”
在此方面,古今中外的一些人中龍鳳、聖賢之士給我們留下了可資借鑑的啓迪。
傳說,世上第一個釀造出美酒的人叫儀狄,他和那位爲百姓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酒逢知己呀,少不了要推杯換盞。大禹喝了儀狄的佳釀,覺得味甘而美,立刻引起警覺,說道:“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因此毅然疏遠了儀狄,決然拒絕了他送得美酒。在《世說新語》裏,記載了一則管寧割席的故事,頗耐人尋味。說是管寧和華歆二人爲同桌同窗的學友。有一次,倆人在園子裏鋤草,鋤出一塊閃亮的金子。管寧看在眼裏,不爲所動。華歆則趕忙撂下鋤把,撿起那塊金子,把玩再三,喜不自禁。看到同窗好友的樣子,管寧心裏很不是滋味。又一次,二人席地而讀,有一位高官從門口經過,管寧仍舊視而不見,專心讀書。而華歆卻將書本丟下,出門觀看。管寧覺得華歆是那種貪戀財物,仰慕權貴之徒,當即斷然將坐席割成兩半,對返回的華歆直言道:“你從此再也不是我的朋友!”
這則故事不禁使我想到歐陽修在《朋黨論》中的提醒,他認爲:那些不以義聚,以利相親的人,“所好者,祿利也;所貪者,財貨也——或利盡而交疏,則互相賊害。”孔夫子也曾說過:“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先哲們類似的經典論述告誡世人,義聚,心與心之間永遠相連;利近,待利盡功去時,反目成仇的日子也就到了。
當一個人擁有一定的地位和財富時,彷彿鮮花吸引蜂蝶,其周圍會有很多朋友。可真正的摯友,無疑是在艱難困境會考驗出來的。司馬遷在《史記?汲鄭列傳贊》寫道:“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所謂:“家貧童僕慢,官罷友朋疏”;所謂:“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所謂:“世路踏穿覺山平,人情閱透知紙厚;”等等。是的,人生中的許許多多結論總是需要在某個特別時刻或特定時段才能熬煉出來。而一個人對於情感的處理方式,往往也體現其爲人。正如餘秋雨先生所言:“強者捆紮友情,雅者淡化友情,俗者粘貼友情。”同樣,我以爲:仁者呵護友情,勇者錘鍊友情,智者昇華友情。
有句俗話說得好:“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自己修身養性,是相交好朋友的前提。要注意結交那些可以完善自身品德,提高自身修養,豐富自身內涵的人。給自己打開一個友善的世界,使自己在人生的道路有些扶助,有些關注……


在社會活動中,朋友,無疑是需要的。良朋益友能夠帶來許多幫助,佞友惡朋卻會招來很多麻煩。那麼,如何辨別朋友?怎樣才能交上好朋友呢?本文有相當的見解,相信讀後定有啓發。(作者自評)

朋友!何等親切的字眼。可如今,人們提到這個詞時,往往在親切中又摻雜着許多複雜的成份。有句法國諺語說得好,人生沒有朋友,猶如生活沒有了太陽。在猶太人的觀念中,他們甚至認爲,沒有朋友,就像失去左右手臂一樣。這都形象地道出了朋友的重要性。
然而,何謂“朋友”呢?古人的解釋是:“同門曰朋,同志曰友”。在古人的思想中,朋友的概念十分豐富,若按交情分類,可衍生出各種不同的交友稱謂。比如褒義有:“忘年之交”,“刎頸之交”與“生死之交”,“杵臼之交”與“車笠之交”,“總角之交”與“竹馬之交”,“莫逆之交”;貶義的有:“酒肉朋友”,“一曰之雅”,“一丘之貉”,“一鼻孔出氣”等等。明代的蘇浚在《雞鳴偶記》中則將朋友分爲四類:“道義相砥,過失相規,畏友也;緩急可共,生死可託,密友也;甘言飴,遊戲徵逐,暱友也;利則相合,患則相傾,賊友也。”
從某種程度上講,一個人有什麼樣的朋友,直接反映着他的爲人。要了解一個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就夠了,從中足可以看出其價值取向。古人在考察“幹部”時也有這麼一條,叫做:“居而視其所親。”這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看來,人生在世,交什麼樣的朋友,怎樣交朋友,確實是做人的原則問題。良朋益友或許能給人以幫助,惡朋佞友卻會招惹麻煩,甚至把人引向邪路。在今天這世變日亟的環境中,人生若能得些知心摯友,自然是不亦樂乎。可問題是當有朋自遠方來或身邊轉時,我們想過二者的交情所建立的基礎麼?我們辨別得出是畏友密友,還是暱友賊友呢?對此,我們要慎思之,明辯之,擇善而交,有句箴言就鞭辟入裏地指出:“濫交朋友的,自取敗壞。”
在此方面,古今中外的一些人中龍鳳、聖賢之士給我們留下了可資借鑑的啓迪。
傳說,世上第一個釀造出美酒的人叫儀狄,他和那位爲百姓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酒逢知己呀,少不了要推杯換盞。大禹喝了儀狄的佳釀,覺得味甘而美,立刻引起警覺,說道:“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因此毅然疏遠了儀狄,決然拒絕了他送得美酒。在《世說新語》裏,記載了一則管寧割席的故事,頗耐人尋味。說是管寧和華歆二人爲同桌同窗的學友。有一次,倆人在園子裏鋤草,鋤出一塊閃亮的金子。管寧看在眼裏,不爲所動。華歆則趕忙撂下鋤把,撿起那塊金子,把玩再三,喜不自禁。看到同窗好友的樣子,管寧心裏很不是滋味。又一次,二人席地而讀,有一位高官從門口經過,管寧仍舊視而不見,專心讀書。而華歆卻將書本丟下,出門觀看。管寧覺得華歆是那種貪戀財物,仰慕權貴之徒,當即斷然將坐席割成兩半,對返回的華歆直言道:“你從此再也不是我的朋友!”
這則故事不禁使我想到歐陽修在《朋黨論》中的提醒,他認爲:那些不以義聚,以利相親的人,“所好者,祿利也;所貪者,財貨也——或利盡而交疏,則互相賊害。”孔夫子也曾說過:“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先哲們類似的經典論述告誡世人,義聚,心與心之間永遠相連;利近,待利盡功去時,反目成仇的日子也就到了。
當一個人擁有一定的地位和財富時,彷彿鮮花吸引蜂蝶,其周圍會有很多朋友。可真正的摯友,無疑是在艱難困境會考驗出來的。司馬遷在《史記?汲鄭列傳贊》寫道:“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所謂:“家貧童僕慢,官罷友朋疏”;所謂:“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所謂:“世路踏穿覺山平,人情閱透知紙厚;”等等。是的,人生中的許許多多結論總是需要在某個特別時刻或特定時段才能熬煉出來。而一個人對於情感的處理方式,往往也體現其爲人。正如餘秋雨先生所言:“強者捆紮友情,雅者淡化友情,俗者粘貼友情。”同樣,我以爲:仁者呵護友情,勇者錘鍊友情,智者昇華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