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散文>優美文章>

莫言的哲理文章

優美文章 閱讀(1.13W)

莫言,生於1955年2月17日,本名管謨業,生於中國山東省高密市,中國大陸作家,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是我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下面是本站小編爲你整理的關於莫言的哲理文章,希望對你有用!

莫言的哲理文章

關於莫言的哲理文章1:莫言的回報

莫言獲獎了,而且是大獎,本土中國人從來沒得過的諾貝爾獎。驚喜似乎來得太突然,莫言本人,還有很多的中國人,許多人不知莫言爲誰,其知名度還不如那一個耍東北二人轉的,即便是有點文學範的年輕人,可能更知道韓寒和郭敬明。

莫言,一個鄉土文人,代表作也是土的掉渣的“懷鄉”、“怨鄉”之作,就是現在也還仍要經常回到鄉下長住,一開始,他就是給自己定了基調的,莫言,少說話。

記得要少說話,是因爲他很能說話,他可以構思獨特,他可以天馬行空,他可以神祕超驗,他是真正的“先鋒”。以致於瑞典著名漢學家、諾貝爾文學獎終審評委馬悅然評點莫言說:“莫言非常會講故事,太會講故事了”。事實也證明他很能說話,很會說話,從1997年長篇小說《豐乳肥臀》奪得“大家文學獎”,到20xx年長篇小說《蛙》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到今天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都能證明他很能說話,並且在逐漸發力,娓娓道來。但他聰明的警示自己,少說,於是有了莫言的名字。

他也是貫徹了自己的原則的,少說,獲得大獎也出奇的平靜,讓人們覺得他淡然的簡直有點庸俗,如他的作品,得了750萬獎金也低調的說“想在北京買套房子”,“淺薄”地就如人生失意的“北漂”。

與之相反,很多人就太高調了,想說的慾望很大,有人問他會說,沒人問,找事也要說,會說自然說的滿天飛,不會說也要放“四十一炮”,即使一句也不會說的,不是還會脫嗎?也罷,這個“說”和“脫”的年代倒是沒辜負這些人,不是有些人早就在廣大人民羣衆面前混了個臉熟,就便也早在北京買了大房子,獎不獎的只說,莫管。

還好,莫言是幸運的,他的那些“土卡啦”沒被扔進塵芥堆,電影《紅高粱》曾紅極一時,不說,也是會閃光的,他的帶着濃郁的鄉土氣息的作品不斷被認可,“用魔幻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和現代融爲一體”的美譽讓他順其自然的收穫了諾貝爾大獎。

關於莫言的哲理文章2:樂遊書海

歲月在雁過留聲中寫下美麗的詩句,人生在荊棘挑戰中穿越新的時空。時光易逝,歲月如歌。寒窗苦讀十多載,我們一個個從不懂事的孩子,長成了一個個穩重的大學生。生命,在歷史的風雨中洗禮,心靈,也在滄桑中走向成熟。

大學是學生從學校過渡到社會的階段。作爲一名大學生,不閱讀不行,不思考不行。當一個大學生步入到社會後,什麼也不會做、什麼也不懂得,就會被世人歧視和嘲笑,被社會所淘汰,那是多麼的慚愧啊!爲什麼要努力讀書?爲什麼要多多閱讀?只是爲了以後不想在碌碌無爲中周而復始,不願在柴米油鹽的計較中磨滅希望。而讀書就是幫助我們實現價值的捷徑。

書對每個人的一生恐怕是舉足輕重的。

閱讀,可以豐富大學的生活、增長我們的才智。或爾漫步於如簇的櫻花叢中,或爾奔跑在寬闊的球場,但你卻早已忘了書的味道,忘了晨讀於紫竹林的清幽。那樣庸俗的生活,你不覺得太單調了嗎?假設你可以陶醉在豐富的圖書之中,假設你可以沉思於寬敞的閱覽室裏,你的思維就會別樣的敏捷,你的生活就會更加的具有色彩,或許那樣你就不會再認爲大學生活是無聊和單調爲主旋律的歲月。在我們80後、90後的朋友中,很多人已不在喜歡閱讀了,而是整天呆在網吧,在網絡上用遊戲、QQ和其他無聊的東西來打發時間。這也難怪啊,每次考試總是掛科,掛了以後還爭着找藉口,這樣的生活能不單調嗎?能不無聊嗎?古人說,讀書使人明智,要想擁有博大精深的知識,就得多加閱讀,樂於閱讀。

閱讀可以淨化我們的心靈,提高自我的精神境界。古代的跨執字第認爲: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他們認爲只要發憤苦讀,黃金和美人就會自行到來。雖然這只是他們的嚮往,只是他們的妄想,但也是一種忘我的讀書的境界。清晨雨後,捧一本散發着墨香的小書,呼吸着院落玫瑰的清香,聽着滴答的雨聲,盡情地陶醉在文字裏,是多麼地愜意。夜晚獨處一室,靜靜地閱讀,感覺心靈寧靜而自由,掩卷拂袖長思聖哲先賢的思想的博大精深。朗朗上口的文章,華麗的辭藻,經典的語句,一次次的淨化我們的心靈,一次次給我們洗禮。作爲一名大學生,要追求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就必須多加閱讀,開拓視野,豐富知識,把書面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去解決新問題,面對新的形勢,迎接新的挑戰。在這物慾橫流的時代,書是我們飛翔的翅膀,而閱讀就是展翅翱翔在書海。在這青春的大學時期,我們要用豐富的知識去點綴美麗的大學藍圖,要用嬌豔的顏料繪畫七彩的生活,要用豐滿的文明智慧裝飾我們的夢。

隨着時代的進步、實踐的發展,“懸樑刺股”“臥薪嚐膽”“鑿壁偷光”這些字眼已經隨流水東逝,離我們越來越遠了。雖然如此,但發憤苦讀的精神猶存,仍有許多人閱讀于田間地頭,奔走於圖書樓間,靜靜地品味着閱讀的樂趣。作爲一名大學生,不是更應該多多閱讀嗎?在遊戲後,在談情說愛之餘,拿一小書靜心閱讀,那是美的感受,是價值的體現。讀的就算是小說,也有它的價值,也是知識的獲取啊!

地不耕種,再肥沃也長不出果實,人不學習,再聰明也目不識丁。在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中,當代的我們要增加閱讀量和提高閱讀技巧,讀可以給你審美的書,讀教化你的書,讀給你生活知識的書,讀有用的書,勤於讀書,樂於讀書,掌握網絡,合理利用網絡閱讀。在即將踏入社會的階段,我們必須更爲認真、更爲努力的學習,擴大我們的閱讀量,豐富我們的才幹,爲踏入社會打下紮實的基礎。

豎起理想的桅,揚起自信的帆,把好前進的舵,划起自強的槳,在書山題海中起航,遊遍整個智慧的世界。大學的同胞們,起航你思維的青春船隻吧。

關於莫言的哲理文章3:施捨

不久前,看了屠格涅夫的《一個乞丐》,文章講述了作者在一次上街時遇到了一個乞丐,便與他進行了對話。大概情形是這樣的:我走在街上,遇到了一個衣服破舊、頭髮散亂、身體餿如柴的老乞丐。當那個乞丐伸出雙手向我乞討時,他口裏喃喃的發出聲音:“兄弟,能施捨點嗎?”我當時搜遍全身上下也沒有搜到一文錢,心裏滿懷內疚。我握住他的雙手,說:“對不起,我今天什麼也沒有帶。”我以爲他會很沮喪、很失望的離開,不再看我一眼,然而他握緊了我的雙手,帶着微笑對我說:“你已經施捨給我了,那也是施捨啊,也得謝謝你了..”我當時說不出話來,感動的想流淚。我明白了我對他的一個問候就是一個施捨了,我又何嘗不被他施捨呢?是他讓我懂得了我們施捨的並不止是乞丐,還有更多的人,有時候我們也是被別人施捨着。

這篇文章讓我感嘆了好久,也讓我懂得了我們更應該關心和幫助那些弱勢羣體,我們要給他們的並不僅是物質上的幫助,還要給他們內心世界、精神上的幫助,這又讓我想起了前不久我在街上遇到的那一幕。

那是一個星期天,我和我的同學一起去逛街,路上有一個路口壞了,正在搶修,我們只得停下電動車等候。在路口邊上方坐着一對母女,她們衣服破舊不堪,母親臉黑黑的,頭髮不整,低着頭。那個小女孩約莫八九歲,髒髒的頭上扎着小辮子,依偎在媽媽身邊,看着來來往往的人。當有個小孩揹着書包經過她身旁時,我發現她羨慕的看着,然後低下頭。她們的面前放着一隻碗,碗裏空空的,什麼也沒有,我看着不忍心,把20塊錢給了她們。小女孩嘻嘻地笑着看我,好像很感激我的樣子,而她的媽媽並沒有理我。我的同學笑我活該被人騙,還自找苦吃。我說我情願被騙,我願意,如果她們沒有騙我,說明她們真的走投無路了,我覺得值得;如果她們騙我,就當我可憐那個小女孩沒能上學,給她一點安慰了。

路修好了,我們有騎上車繼續走,我回頭看她們,遠遠的還見她們母女的兩個小黑點。我在想爲什麼那些人都會來騙人,騙人會騙富嗎?爲什麼她們會淪落街頭行乞?爲什麼碗裏總是空空的?我想應該是我們對她們的關心和幫助不夠吧,是國家的社會制度不夠完善吧!

第二天放學後,我依然經過那個路口她們母女還在。我走過去和小女孩說話,她媽媽開始不理我,但在聽我講話後,知道我不是來嘲笑她們的,不是不懷好意的,所以就和我交談。我和她說:“阿姨,可以讓我和你說說話嗎?”她點點頭。我說:“阿姨,你聽我說,我不是說你們的。現在有好多的人總是裝乞丐來騙人,而你們好像沒有哪裏殘廢,爲何要來街頭行乞呢?我不管你們是不是騙人的,但我不希望小妹妹不能上學,和你一起在街頭被人看不起。”

“我們沒有騙人,真的。”她激動的說。“那年我老家發大水,房子沒有了,她爸爸也被水淹死了,我們來這裏投靠親戚,可已經找不到了,所以只得在這裏行乞了。”

我說:“我們都有雙手,只要肯努力,生活會有好轉的,不希望你們永遠擺脫不了乞丐的現實,小妹妹也永遠不能上學了。不如去和政府商量,讓他們幫助。”

她起初不願意,說現在政府貪官污吏多,很少有人會幫助她們。在我的再三勸說下,她們答應去了。兩個星期後,我再次經過那裏,而已經不見那母女兩個的影子了。

又過了一個多月,我再次去街上逛,在一個商場看見了那個女的。她見我很感激我,說她的女兒已經在這裏的國小讀書了,而她也在政府的幫助下,找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租了一小間房子。她說是我幫她們找回了尊嚴,找回了自信。是國家是政府給予她們、收留她們,我說這一切都得感謝黨和政府。

是的,黨和國家已經建立了一系列的社會保障,社會優撫等,但是還不夠完善。在很多山區仍有許多孩子上不了學,仍有很多家庭吃不飽飯;在城市裏仍有好多流浪人流落街頭,偷蒙拐騙。這些事實證明:我們在施捨給他們的同時,他們也在給我們反思,我們不僅要給他們物質上的施捨,還要給他們精神上的施捨,撫平他們心靈的創傷。

我想如果人人都捨得施捨一點,世界將會變的更美好,就會減少一些偷蒙拐騙的事,社會就會更穩定些。

在施捨別人的同時,我們也被別人施捨,在‘舍’的同時,我們也得到的更多。

“朋友們,請施捨點吧”……

※本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