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勵志>成功勵志>

農村青年創業成功案例3個

成功勵志 閱讀(6.72K)

農村青年是農村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青年人才身上凸顯出鮮明的成長性、創造性、流動性等特點,這些特點決定着農村青年人才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培養農村青年的創業意識,提升農村青年的創業能力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以下是本站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關於農村青年創業成功案例,歡迎大家前來閱讀!

農村青年創業成功案例3個

農村青年創業成功案例篇1:窮小夥兒六年打拼賺了500萬

成家,立業,今天的袁文斌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家。不再漂泊,不再是那個貧窮的少年。十三年,那是一個很長的故事。

文斌,29歲。山東博興漢子。現在北京經營一家屬於自己的雕塑工作室。十三年前青年創業成功案例,就跨上了開往北京的列車,投奔京城裏有個雕塑工隊的本家叔叔。當時的他,和京城裏無數個民工一樣,除了希望,一無所有。

袁文斌:“剪票口一出來,感覺到北京站以前的特別多的霓虹燈,大城市大都會嘛,這就是北京,太好了。”

然而,一走進叔叔的工隊所在地通縣,剛興奮不久的袁文斌開始失望了。

袁文斌:“這不是農村嗎,還不如我們縣城,剛開始感覺挺好的,最後怎麼是這樣呢。”

通縣位於北京的東郊,當然不能同袁文斌看到的繁華市區相比。而叔叔的雕塑工隊正是在這個偏僻的地方,袁文斌渴望城市的心感到一陣失落。青年創業成功案例安排工作時,從沒接觸過雕塑的袁文斌被分爲小工,從給人端盆洗盆和泥巴開始做起。一個月只有一百塊錢。

袁文斌:“那時候我16、17歲正是能吃的時候,幾個月下來以後,覺得自己兜裏的錢也不多了,叫到外邊的自由市場買了蒜,幾毛錢一斤,或者是自己買幾個饅頭。”

生活艱苦可以不說青年創業成功案例,別人的白眼讓袁文斌心裏更難受。當時,工隊裏領班的大工怕袁文斌學會手藝搶自己飯碗。

袁文斌:“他不讓我學上石膏,當時年輕嗎,一氣之下說了一句很傲的話,我說我不可能翻石膏,我一定要跟老師一樣,我要玩泥巴。”

一個不讓學,一個偏要學。做雕塑必須先要會焊架子,袁文斌就眼睜睜地看着他電焊。

袁文斌:“當時看了一下午,晚上眼睛就疼,睡不着覺,眼睛裏面像灌了鐵沙子一樣,趴在牀上,弓着腰,兩隻手捂着眼睛,流了一晚上的淚。”

中央工藝美院袁文斌的老師劉少國:“我們叫眼裏面有活。比方說青年創業成功案例,雕塑做了一個多小時的,北方比較乾燥,他就馬上給你噴水,保持泥塑的溼潤性。”

中央工藝美院袁文斌的老師劉少國:“這個時候我跟他講,你可能需要到美院去學一學。”

袁文斌:“我覺得必須要上學了,你幹小工一輩子有什麼出息。來到北京了要圓自己的夢。”

喜歡上雕塑的袁文斌夢想着通過上藝術院校進修來改變命運。於是青年創業成功案例,95年中央工藝美院裏的雕塑製作專業招進修生時,20歲的袁文斌坐不住了。

袁文斌:“白天晚上有活人家不加班,我也加班,因爲我覺得我要上學,我要多掙錢呀。

可進修的學費,又怎能是一個小民工能夠輕易拿出的?”

袁文斌:“我自己攢了七八百元錢,再說我還有從老家一起來的,我就跟他們借了點不到1500元錢。不夠,學費是3500元錢。”

無奈之下,袁文斌只有向叔叔張口借錢,但叔叔並不贊同他的想法。

袁文斌:“當時從小莊坐382(公交車)。車票是八毛多錢,他坐在前面,我沒錢,我以爲他能給我買票呢,到下車的時候,人家售票員把我喊住了要查票,他只有買他的一張票。車上人覺得咱穿的破爛的,是農村的孩子,人家都是蔑視的眼光看你……”

袁文斌:“我覺得錢非常重要,在大城市裏沒有錢寸步難行。所以說我上學的願望更強烈了。”

青年創業成功案例只有靠自己,袁文斌不再開口向任何人借錢。可是眼看離招生期限快到了,剩下的1000多怎麼辦呢?袁文斌只能豁出去了。

袁文斌的昔日工友木海勇:“他準備上學,沒有錢上學,然後去賣血。”

袁文斌:“馬上再有兩三天就不招生了,我很着急,正好學校有義務獻血,我就自告奮勇說我去。聽說能拿1200,那對我可是錢呀。”

仗着年輕力壯,袁文斌用賣血的錢湊夠了學費。

袁文斌:“血站那邊給了我們吃的,兩個雞蛋,一個麪包,一包榨菜,那是我在北京吃的最好的。”

中央工藝美院袁文斌的老師劉少國:“後來才知道青年創業成功案例,事後聽說他賣血這個事,我當時,有點複雜,有點難受。應該可以想想別的辦法,跟我們講一講,大家可以幫一幫。”

就這樣,不甘心只做民工的袁文斌靠自己邁進了夢寐以求的藝術學府。學校的住宿費太貴,他就和叔叔商量,住到工隊的工棚裏,課餘時間用打工換每個月200塊錢的房租。開始了半公半讀的生活。可叔侄的感情卻依然沒有緩和,只有另一個叔叔的關心帶給他一絲溫暖。

袁文斌:“我感冒的時候,他連問都不問。我本家一個二叔,給我端了一碗麪,燙了一碗雞蛋,反正也沒吃。反正我覺得挺委屈的,我覺得我上學沒錯啊……”

中央工藝美院袁文斌的老師劉少國:“他在翻制模型這一塊,有很多實踐經驗。你可以跟他同時合作,哪地方要加,哪地方要剪。”

袁文斌:“在美院上課的時候,我是去的最早的一個。”

中央工藝美院袁文斌的老師劉少國:“一邊打工,一邊上課。他是想改變自己的命運。”

就這樣,日子窮苦而平靜地過去。三年進修快要結束了,98年畢業時的那個秋天,23歲的他在一次同學聚會上遇到了現在的妻子,新疆姑娘胡媛。甜蜜的愛情給他6年的流浪生活帶來少有的溫暖,但同時也消磨了他創業的銳氣。

袁文斌:“畢業以後,心氣很高了,小活兒不願意幹,大活呢接不着。”

袁文斌的妻子胡媛:“狀態比較低沉,主要的經濟來源都靠我。”

袁文斌:“我愛人每天出去上班。”

袁文斌的妻子胡媛:“每天他在家裏看電視,從早上看到晚上。”

三個月之後,袁文斌再也呆不住了。他開始動手,靠給自己和妻子做雕像來打發日子。

這半年的現實生活大大打擊了袁文斌的心高氣傲。他開始頻繁地打電話找生意,青年創業成功案例聯繫學校的老師和客戶。不管大小,只要能掙錢。終於,99年的春天,老師給他介紹了畢業後的第一單生意,舞劇《大漠敦煌》劇組的一批道具。

胡媛:“我們當時都很高興。袁文斌他肯定比我還高興,他覺得可以接活,養家餬口了。”

袁文斌:“價格也不高,兩三萬。”

爲了省去60塊錢一天請小工的費用,妻子辭去工作,給丈夫幹起了小工。

胡媛:“三天之後我就辭職瞭然後全身心投入工作。”

袁文斌:“一個女孩子,就幹這種賣力氣的活,反正心裏更不舒服。”

兩人相依爲命,認真地做完了第一筆生意。青年創業成功案例拿到工錢後,夫妻倆高興地買了第一部家電——14寸的小電視。20xx年,兩人在北京通縣開了自己的一家小工作室。而隨着北京城市建設的發展和無數住宅小區的出現,袁文斌看到了雕塑在城市環境建設中的巨大潛力。

袁文斌:“我做的雕塑是跟城市雕塑結合的,跟環境結合的。市場需要什麼,我就做什麼。”

並且他開始大膽採用在雕塑中很少出現的砂岩材料來代替石雕。

中央工藝美院袁文斌的老師劉少國:“出來就是石頭的效果,但是它是人造的。青年創業成功案例而且石材的開採,經濟上成本比較高。推廣起來也就有難度。人造砂岩就大大縮短了製作週期,大大降低了經濟成本。”

袁文斌的合作伙伴馮英澍:“我們在招標的時候,一個設計稿,四五個人,兩天不能出門。給他們買方便麪。我們回回都是第一個送去,全都是最好的效果。”

與市場的主動配合,對雕塑材料的熟悉和大膽嘗試,再加上美院進修時練下的手藝,使袁文斌在雕塑市場上贏得了越來越多的客戶。20xx年他的工作室僱了七個小工,運作開始走上正軌。平均年收入幾十萬。今年8月份,他又接了一筆生意,20xx年長城國際巨星演唱會,客戶訂製了200個佈置會場的兵馬俑,製作時限是10天。價錢是20萬。可他這不算大生意。

農村青年創業成功案例篇2:農村小夥他鄉創業

隨着經濟的增長,時代的變遷,市場上大大小小的生意有很多,每種生意都會有成功者,今天小編爲讀者朋友們帶來的創業成功故事來自於一位修鞋匠的故事,別看是小小的、不起眼的生意,其實這生意挺火爆的,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個故事。

丈夫刁奎超在給顧客擦鞋。在二馬路有一家龍福鞋店,老闆刁奎超今年只有27歲,他和愛人孫娟娟是一對80後的年輕小夫妻。這對80後小夫妻來自雞西,刁奎超從在家種地務農到在異鄉當上小老闆,夫妻倆的創業之路喜憂參半。

農村小夥,他鄉創業。作爲一名在城市打拼的農村小夥,刁奎超對記者說,他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孩子,在家務農種過地,也進城打過工。16歲時,他就幫家裏種地,19歲時進城打工,在飯店當過服務生,當過理石工人,學過後廚。他說自己書念得少沒文化,唯一有的就是肯吃苦不怕累的精神。

22歲那年,刁奎超和孫娟娟在農村老家結了婚。婚後,刁奎超認爲家裏地少,種地也不賺錢,而外出打工的經驗讓他認爲,給別人打工不如自己乾點兒什麼。採訪中,刁奎超對記者說,那時年輕,什麼也不怕,腦子裏有了想法就想試試,到外面去闖出自己的一番天地。刁奎超身上有着農村小夥踏實肯幹、不怕吃苦的勁兒,雖然年輕卻很有頭腦。既然想到大城市闖闖,刁奎超沒有眼高手低地先來選擇想幹什麼,而是考慮自己能幹點兒什麼。

最後,夫妻倆經過思考和商量,決定開個修鞋店。兩人之所以選擇修鞋、擦鞋這個職業,還要從孫娟娟的哥哥說起。多年前,孫娟娟的哥哥就來到鶴崗從事修鞋這個職業。兩個人看哥哥幹得不錯,生意也很好,而且這個職業一般人都嫌髒嫌累,不願意幹,他就動了想和大舅哥學手藝入行的心思。最重要的是,刁奎超認爲自己選擇修鞋這個職業投資不大,風險小,而且靠手藝吃飯,也算是一門技術活。兩人決定就從這別人不願幹、又髒又累又不起眼的修鞋開始他們的創業路。

踏實肯幹,誠信經營說幹就幹,夫妻倆在哥哥那裏學好手藝後,20xx年,刁奎超和愛人在新鶴B區租了一戶房子,開始了自己的創業歷程。兩個人幹活認真又細心,得到了顧客的認可,很多顧客從新顧客變成了老顧客。

20xx年,兩人把創業重點挪到老街基,在二馬路臨街的位置租了個店面。他們從最開始的擦鞋、修鞋,擴展到清潔皮衣、皮包,皮鞋上色、改色、改尖換底、服務種類不斷增加。所有的活都是刁奎超和妻子自己動手幹,而且無論大活小活從不對付。就拿刷鞋來說,一雙鞋他們光刷就要10多分鐘,鞋帶、鞋墊和鞋都要分別刷出來,然後晾乾,晾乾後再對鞋進行保養處理也得10多分鐘。遇到顏色淺的鞋特別是白色的,要分開單獨處理。

相對於一些小修鞋攤來說,他們的價格相對要貴一些。刁奎超說他們修鞋的價格雖然相對貴一些,但一些皮鞋後跟、鞋底等的配件質量好,耐磨程度好,穿的時間也更長。好的配件換一次頂普通的換兩次,而且這質量好的配件上貨價格也高。爲了店裏的信譽,刁奎超說他上貨要先看質量再看價格,用質量對顧客說話。雖然價格高一些,但他們乾的活細,質量也經得住時間的考驗,顧客還是非常認可的。

轉眼間,夫妻倆開店也有幾年的時間了。刁奎超稱這幾年自己創業的歷程,有辛苦付出的汗水、收穫成功的喜悅,也有不爲人知的辛酸和從事服務行業的無奈。

成功背後,難言辛酸。開業幾年來,生意最好的時候夫妻倆只營業一上午,下午關業幹活,因爲活太多幹不過來。刁奎超說,生意最忙時,他和妻子每天要刷幾十雙鞋,一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辛苦點兒、忙碌點兒都不算什麼,最難過的是兩人在異地創業,無法照顧孩子,把只有5歲的孩子放在老家由老人帶着。忙碌時還好一些,閒下來就會特別想孩子,那個難過勁兒簡直沒法用語言形容。

因爲從事的是服務行業,什麼樣的顧客都會遇到。刁奎超說,有時遇到難纏的顧客,提出過份的要求還不付錢,真是又委屈又無奈。刁奎超說到現在他還清楚地記得,一位中年女顧客拿着一雙特殊材質的鞋來到店裏,鞋面上沾有很難處理的油漬和果汁。刁奎超對顧客講得很清楚,由於這鞋屬於特殊材質,無法保證完全處理乾淨。顧客也表示要他儘量清洗,處理到什麼程度算什麼程度。事後,這位顧客來取鞋時,卻因爲鞋上沾的東西沒有完全清洗乾淨,因此拒絕付錢就走了。刁奎超說,現在有些好看的鞋材質屬於特殊皮質,這種皮質沾水變色,而且沾上酒、油、果汁之類的都無法清理乾淨,而處理這樣的鞋往往要更麻煩費事,也耽誤時間,可處理完顧客不滿意不付錢,這種事讓他心裏很生氣,很委屈。

從事服務行業多年,賺的都是辛苦錢,雖然很累,可小兩口卻從來沒想過要放棄這個行業。刁奎超對記者說,顧客的認可堅定了他繼續幹下去的想法,不管什麼行業都得有人幹不是嗎?他說他會一直將這份事業堅持下去,幹出點兒名堂來。

農村青年創業成功案例篇3:

我叫王壽波,畢業於西南農業大學。20xx年7月參加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到重慶市綦江縣新盛鎮服務。服務期滿後,我選擇留在當地繼續工作,並當選爲氣田村黨總支書記。

我畢業那年,"非典"疫情襲擊中國大地。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全國人民最終戰勝了疫魔。北京的一位女醫生,冒着生命危險堅守在護理一線,即使在感染"非典"後仍不肯離開工作崗位,最後,留下年幼的孩子離開了我們。她的事蹟震撼了我。我是靠國家助學金才完成學業的,作爲國家培養的大學生,我應該爲社會盡自己的一份責任。於是,我放棄了留在重慶工作的機會,報名參加了西部計劃,來到鄉鎮當了一名志願者。

我是學桑蠶養殖的,我所服務的新盛鎮是桑蠶生產大鎮,我一下子找到了施展才能的舞臺。一年下來,在我的組織指導下,全鎮成功推廣了蠶桑養殖新技術,爲養殖戶節省勞動力50%;推廣桑樹一步成園面積20xx畝,蠶繭增產一萬斤,農民增收10多萬元。20xx年9月,憑藉出色的工作成績和對氣田村發展的深入思考,我在村黨支部書記選舉中脫穎而出,當選爲該村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黨總支書記,也成爲"西部計劃"的第一位"大學生村官"。

當選後,我繼續抓住蠶桑養殖這個牛鼻子,提出了以創建樣板田帶動蠶桑業發展的新思路。兩年來,全村先後創建桑樹冬管示範園450畝,桑苗嫁接示範園95畝,並邀請母校專家進村,手把手地教授村民桑樹改良技術和疾病防治辦法。通過組建合作社,實現了全村蠶桑養殖物質、技術和人力資源的共享。科學的管理帶來了蠶桑業的快速發展和農民的增收。去年,全村養蠶總收入達到45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比兩年前增加了500多元。

此外,我爭取有關部門和企業的支持,共爲氣田村引資86萬元,新修道路3.5公里,新建蓄水池6個,鋪設水管5公里,改建了兩委辦公室和黨員活動室。去年夏天,重慶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羣衆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半個月中,我帶領全村黨員幹部,冒着40多度的高溫,一桶一桶的將近百噸飲用水送到各家門口,幫助羣衆度過了難關。我的付出贏得了當地幹部羣衆的認可。村民們說,王書記就像一條蠶,夜以繼日地爲氣田村吐絲,織就致富路,描繪富裕圖。我自己還有一件喜事,就是與鎮衛生院的一位女醫生結了婚,有了自己溫馨的小家。

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新農村建設的投入力度,我們在基層都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這一點,都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了信心。我將繼續爲農民羣衆服務,做一名不走的志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