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勵志>勵志故事>

屠呦呦的勵志故事_背後的艱辛

勵志故事 閱讀(6.07K)

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屠呦呦的獲獎,是中國科學界的驕傲,這必將激勵更多的中國科學家不斷攀登世界科學高峯,爲人類文明和人民福祉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以下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屠呦呦的勵志故事,供大家閱讀!

屠呦呦的勵志故事_背後的艱辛

屠呦呦

屠呦呦的個人簡介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於浙江寧波,女,藥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1980年被聘爲碩士生導師,20xx年被聘爲博士生導師。

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了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並因此在20xx年9月獲得了被譽爲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

20xx年10月5日,屠呦呦獲得20xx年諾貝爾醫學獎;12月6日,屠呦呦參加由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組織的新聞發佈會。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爲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

北京時間20xx年12月11日凌晨,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xx年12月25日,根據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小行星中心出版的第96939-97570號公報,第31230號小行星被命名爲屠呦呦(Tuyouyou)星。

20xx年2月,屠呦呦獲得“感動中國20xx年度人物”獎。

屠呦呦的勵志故事篇1

“梅花香自苦寒來”,學習她的“韌勁兒”。青蒿素的發現談何容易,屠呦呦和其團隊付出了怎樣的艱辛,世人難以想象。如果沒有鍥而不捨的“韌勁兒”,科學實驗難有建樹。

“千錘萬鑿出深山”,學習她的“鑽勁兒”。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引發瘧疾的瘧原蟲產生了抗藥性,科學家們開始尋找新藥。在漫長的探索中,中國政府也啓動了“523項目”,屠呦呦開創性地發現了青蒿素,開創了瘧疾治療新方法。如果沒有勇於探索的“鑽勁兒”,這項科研成果很可能付諸東流。

“柳暗花明又一村”,學習她的“悟勁兒”。屠呦呦從系統整理歷代醫籍入手,她查閱經典醫書、地方藥志,四處走訪老中醫,做了20xx多張資料卡片,最後整理出一個600多種(包括青蒿在內)草藥的《抗瘧單驗方集》。“我們祖先早有用青蒿治療瘧疾的經驗。我們爲什麼就做不出來呢?”屠呦呦再次翻閱古代文獻尋找答案。《肘後備急方》中的幾句話引起了她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如果沒有“悟勁兒”,屠呦呦不會想到結合現代科學技術,首次採用乙醚低溫提取,如願獲得抗瘧效果明顯的青蒿提取物。

“爲有源頭活水來”,學習她的“補勁兒”。大學時學的是西醫,畢業後進入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科學院),接受過兩年半的“西醫學中醫”教育。西學中的屠呦呦在中醫方面做出了傑出貢獻,就在於她的“補勁兒”。不斷注入新知識,貫穿中醫精粹,形成了淵博的學識,纔會到達“一覽衆山小”的境界。

“不畏浮雲遮望眼”,學習她的“敢勁兒”。屠呦呦專心做科研,耐得住寂寞與枯燥,勇於面對質疑,不爲世俗所動,不圖“短平快”,終於站在科學的巔峯,接受全世界的矚目。

屠呦呦的勵志故事篇2

在越美戰爭期間,爲了幫助越南打擊美國,克服越南境內多發的瘧疾,1967年5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組建攻關小組,聚集了當時全國所有藥學專業的專家,有數百人蔘加。後稱《523工程》。經專家們的日夜奮戰,終於研製出治療瘧疾的特效藥-青蒿素,也因此成爲目前世界上化學一類藥,唯一由中國人研製的。由於當時正處於文革時期,成果的歸屬並沒有引起重視。八十年代,逐步有了成果意識,就有人提議,既然青蒿素的藥學意義這麼大,應該像盤尼西林一樣,申請諾貝爾獎。結果申請報告被諾貝爾評審委員會退了回來,理由是一個獎項最多有三個人並列申請,不授予集體。當年“523工程”的主要參與者又經過激烈討論,最後認爲最大貢獻者爲四個人,缺一不可。以四人並列重新向諾貝爾評審委員會申報,結果由於不符合要求被退回。不然的話,也許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在諾貝爾自然科學獎上就有零的突破了。

接下來的許多年,這四個人分別多次申報院士,結果都未獲成功,原因是,四個人中不管誰申報,另外三個人都會舉報他,認爲自己是青蒿素的最大貢獻者。我參加過一次廣州中醫藥大學李國橋教授申報院士過程(四個人之一),結果因爲另外三個人的舉報沒有成功。這也許就是爲什麼屠呦呦沒有評上院士,沒有獲得國家科學大獎的原因。這四個人如果有一個人獲得院士,或國家大獎,那就意味着另外三個人處於青蒿素髮明者的次要地位。幾十年來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這個難題被美國人解決了,方法非常簡單。

20xx年,素有美國醫藥屆諾貝爾獎稱號的拉斯克獎評審委員會來到了中國,瞭解青蒿素髮明者情況,同樣遇到了四個人爭持不下的情況,拉斯克獎評審委員會給四個人提出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誰應該獲得拉斯克獎?第二個問題:如果你獲得不了拉斯克獎,你認爲其他三個人中誰最應該獲得。結果出來了:第一個問題毫無疑問都是認爲自己最應該獲得拉斯克獎;第二個問題,有三個人都寫的屠呦呦,結果,這一年的拉斯克獎給予了青蒿素髮明者,中國專家屠呦呦。拉斯克獎建立了大半個世紀以來,共有300多位獲獎者,其中四分之一後來獲得了諾貝爾生物醫學獎。拉斯克獎評審委員會的這兩個問題是不是最科學不好評論,但是它解決了幾十年以來的難題。爲什麼這個問題這麼難解決?確實非常複雜。記得當時李國橋申報院士的時候我就是問的這個問題:答覆是:這個工程就像百米賽跑,有人在開始領先,有人在中間領先,有人在衝刺時領先,並不是一個人一直領先。課題組成員中也是交替領先,相互啓發促進的。

這個《523工程》辦公室就設在軍事醫學科學院。我所工作過的五所,一直從事抗瘧藥的研究,所發明的本芴醇獲國家發明一等獎。屠呦呦獲諾獎後,我們不明白,怎麼回事,昨天一位教授,給我說得特別清楚。昨天,與趙德昌聊天,他說,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是天經地義的,也是沒有爭議的。他說比如,你發明了麪包,他發明了大餅,還有人發明的麻花,但是都是由麪粉製作的,而發明《麪粉的人是屠呦呦》五所,抗瘧藥研究成果,以及與瑞士的合作,將抗瘧藥推向世界,也是起到很大作用,終被世界認可。消滅了瘧疾。再有就是今日中國之強大,世界地位的提高,也是中國本土科研獲諾獎的依靠!

屠呦呦的勵志故事篇3

誰言寸草心,幾度寒暑報春暉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詩經·小雅》的名句寄託了屠呦呦父母對她的美好期待。作爲一名藥學專業學生,屠呦呦考入北大醫學院時就和植物等天然藥物的研發應用結下不解之緣。從1955年進入中醫研究院(現爲中國中醫科學院)來,她幾十年如一日,埋首於深愛的事業中,將一份份漂亮的成績單回饋給黨和人民。

屠呦呦入職時正值中醫研究院初創期,條件艱苦,設備奇缺,實驗室連基本通風設施都沒有,經常和各種化學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體很快受到損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實驗室內“搖瓶子”外,她還常常“一頭汗兩腿泥”地去野外採集樣本,先後解決了中藥半邊蓮及銀柴胡的品種混亂問題,爲防治血吸蟲病做出貢獻;結合歷代古籍和各省經驗,完成《中藥炮炙經驗集成》的主要編著工作。屠呦呦最引人矚目的成就是發現青蒿素,作爲防治瘧疾的一線藥物,“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拯救了成千上萬的生命,並且在與瘧疾這種致命疾病的持續戰鬥中產生了長遠的醫療福利。”拉斯克基金會如是說。

傳承者,古代醫書淘到金

1971年10月4日,一雙雙眼睛緊張地盯着191號青蒿提取物樣品抗瘧實驗的最後成果。隨着檢測結果的揭曉,整個實驗室都沸騰了:該樣品對瘧原蟲的抑制率達到了100%!

1967年5月23日,我國緊急啓動“瘧疾防治藥物研究工作協作”項目,代號爲“523”。項目背後是殘酷的現實:由於惡性瘧原蟲對氯喹爲代表的老一代抗瘧藥產生抗藥性,如何發明新藥成爲世界性的棘手問題。

臨危受命,屠呦呦被任命爲“523”項目中醫研究院科研組長。要在設施簡陋和信息渠道不暢條件下、短時間內對幾千種中草藥進行篩選,其難度無異於大海撈針。但這些看似難以逾越的阻礙反而激發了她的鬥志:通過翻閱歷代本草醫籍,四處走訪老中醫,甚至連羣衆來信都沒放過,屠呦呦終於在20xx多種方藥中整理出一張含有640多種草藥、包括青蒿在內的《抗瘧單驗方集》。可在最初的動物實驗中,青蒿的效果並不出彩,屠呦呦的尋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屠呦呦再一次轉向古老中國智慧,重新在經典醫籍中細細翻找,突然,葛洪《肘後備急方》中的幾句話牢牢抓住她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一語驚醒夢中人,屠呦呦馬上意識到問題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爲高溫會破壞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隨即另闢蹊徑採用低沸點溶劑進行實驗。

追夢人,求索之路無止境

成功,在190次失敗之後。1971年,屠呦呦課題組在第191次低沸點實驗中發現了抗瘧效果爲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年,該成果得到重視,研究人員從這一提取物中提煉出抗瘧有效成分青蒿素。這些成就並未讓屠呦呦止步,1992年,針對青蒿素成本高、對瘧疾難以根治等缺點,她又發明出雙氫青蒿素這一抗瘧療效爲前者10倍的“升級版”。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見的一種植物,鬱鬱蔥蔥地長在山野裏,外表樸實無華,卻內蘊治病救人的魔力。正是如青蒿一樣的科學追夢人,大愛在左,奉獻在右,隨時播種,隨時開花,將生命長途點綴得花香瀰漫,綠意盎然,讓不同地域、種族的人一起吮吸現代科技的芬芳。

屠呦呦的勵志故事篇4

屠呦呦的3個哥哥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作爲家中唯一的女孩,屠呦呦同樣從小就開始接受了完整的教育。

只是,屠呦呦的學生生涯,從1946年始中斷了兩年多。這一年,16歲的屠呦呦經受了一場災難的考驗——她不幸染上了肺結核,被迫終止了學業。此時,經歷了戰亂洗禮的屠家,生活已變得十分拮据。得了肺結核,對這個小女孩的考驗可想而知。

所幸的是,經過兩年多的治療調理,屠呦呦得以好轉並繼續學業。這段患肺結核的經歷,在屠呦呦看來,正是自己對醫藥學產生興趣的起源。“醫藥的作用很神奇,我當時就想,如果我學會了,不僅可以讓自己遠離病痛,還可以救治更多人,何樂而不爲呢?”

一代藥學家的原始起點,就是來自於這種“治己救人”的樸素願望。

家庭的薰陶,也讓屠呦呦對醫藥漸生興趣。父親屠濂規是銀行職員,平時則喜好讀書。家中樓頂那個擺滿古籍的小閣間,既是父親的書房,也成爲屠呦呦最愛的去處。父親去看書時,屠呦呦也會坐在一旁,裝模作樣擺本書看。雖然看不太懂文字部分,但是中醫藥方面的書,大多配有插圖,這讓屠呦呦十分享受那段簡單而快樂的讀圖歲月。

屠呦呦作爲父母唯一的女兒,備受疼愛,曾讓許多同學羨慕不已的是:屠呦呦喜食香螺,在繁忙的求學生活中,媽媽總會親手做好醃香螺,捎給自己心愛的女兒。

1948年,休學兩年病情好轉後,18歲的屠呦呦開始進入寧波私立效實中學高中就讀,也與父親屠濂規成爲校友。

這是一所頗爲傳奇的學校。創立於1920xx年2月的效實中學,由中國早期物理學家何育傑以及葉秉良、陳訓正、錢保杭等一批當時著名的科學家,聯手寧波當地實業家李鏡第共同創辦。學校以“私力之經營,施實川之教育,爲民治導先路”爲宗旨,創校之初就提出了“教育之事,貴有適性,與人適意志,與地適風尚,與時適際遇”的教育理念。

學校辦至1920xx年時,就已聲名鵲起。名校上海復旦大學及聖約翰大學皆與效實中學訂約,凡效實中學畢業生皆可免試,直接保送入學。

1948年2月,當屠呦呦以同等學力的身份,進入效實中學讀高中一年級時,學校從抗日戰爭的戰火中走出還不到3年。在1941年4月寧波淪陷後,直至1945年10月25日,效實中學才得以覆校,這一天,也成爲後來的寧波效實中學校慶紀念日。

屠呦呦的勵志故事篇5

大學:成爲新中國首批女大學生中的一員

1951年的夏天,已是高中畢業生的屠呦呦認定,自己的求學之路還將繼續。考上大學,自然成爲她的新目標。

考前填報志願時,素來喜歡自己拿主意的屠呦呦大筆一揮,給自己報了北京大學醫學院藥學系。當時,國內開設藥學系的大學尚寥寥無幾,北大醫學院藥學系更是其中翹楚。但在並無醫學家傳的屠家,屠呦呦的選擇顯得頗有個性。其實,高中時身患肺結核後被治癒的經歷,已讓少年屠呦呦對醫學心嚮往之。爲何要學藥?則是因爲她覺得,用藥正是治療疾病的主要手段。

那時,新中國尚未迎來統一命題、統一考試、統一錄取的大學聯考時代,全國分爲東北、華北、西北、華東、中南、西南六區,由同一地區的高校進行聯合招生。北大清華等名校皆屬於華北區。

按照規定,作爲浙江考生,有志北上求學的屠呦呦,需要離開已生活20多年的老家寧波,前往省會杭州參加考試。3天時間裏,尚未滿21歲的屠呦呦在考點浙江大學校園裏,完成了自己的大學聯考徵途。

當時,華北區高校的錄取榜,會登載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報紙上,於是,在等待發榜的日子裏,沒事兒就去翻翻這幾份報紙,也成爲屠呦呦那段時間的習慣。

當1951年的夏季即將到尾聲時,屠呦呦接到了北京大學寄來的錄取通知書,她即將啓程,北上入京,開啓自己在高等教育階段的求學生涯。

在那個年代,身爲女孩能夠在接受完高中教育後繼續讀大學,屠呦呦覺得自己很“幸運”。也正是在那個熱火朝天的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女性開始有機會“走出家門”,讓聰明才智得到前所未有的釋放。屠呦呦能夠成爲新中國首批女大學生中的一員,正印證了女性在國家建設和民族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世紀50年代的北京大學醫學院,在這座千年古都中顯得頗爲洋氣。設在北京市西城區西什庫天主堂附近的校園,被包裹在當年的皇家建築羣之中,學子們每天擡頭可見的,卻是西方典型的哥特式建築。如今,這裏已是北京大學口腔醫院第一門診部的所在地。在校期間,屠呦呦和同窗們的實驗室和宿舍,則設在附近的菜園衚衕13號。

當年的同窗、北京衛生職業學院首批主任藥師周仕錕回憶,他們這一班,按入學年份排序,稱爲藥學第八班,全班七八十人。與屠呦呦同齡的周仕錕記得,他們在班上年齡相對較大,最小的同學比他們小3歲。

屠呦呦的勵志故事篇6

屠呦呦近日赴瑞典領取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頒獎之前,屠呦呦做了題爲“青蒿素的發現中醫給世界的禮物”的演講,強調這不僅是授予她個人的榮譽,也是對全體中國科學家團隊的嘉獎和鼓勵。她還講述了40年前在艱苦的環境下,中國科學家努力奮鬥從中醫藥中尋找抗瘧新藥的故事,並特意談到中醫藥說,這是“一個偉大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

屠呦呦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填補了我國無諾貝爾科學獎的空白。她將中醫中藥推向了世界,她將民族的變成世界的。過去,包括很多中國人在內的國內外學者專家,都批評中醫中藥爲僞科學。屠呦呦用諾貝爾醫學獎粉碎了他們對中醫中藥的攻擊,奠定了中醫中藥在世界醫學領域的地位。屠呦呦是民族的功勳、佼佼者,她對科學的貢獻是卓著的。

40年前的科研條件和環境可想而知,屠呦呦要從醫藥中尋找抗瘧新藥談何容易?屠呦呦和她的團隊,克服重重困難,可謂歷經千辛萬苦。失敗了,推掉重來,經歷了無數次的實驗。在失敗面前,他們不言棄,始終執着地追求。屠呦呦被稱着是“三無教授”,她毫不在乎,兢兢業業,對科學執着追求,鍥而不捨。爲了檢驗藥物的效果,屠呦呦甚至親自口服藥物,嘗試藥物在自己身上的反應,以做到保證藥物的萬無一失,屠呦呦的肝臟因此受到了損傷,犧牲了自己的健康,目的就是換來大家的健康,換來人類的科學進步。屠呦呦與青蒿素之間充滿了許多精彩傳奇故事,表現了科學家的態度、品質和精神,屠呦呦的精彩故事是一本極好的勵志書。必須用好這本書,教育我們的下一代,學習科學家的精神特質,“攻城不怕堅,攻書莫畏難。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在困難面前不低頭,在榮譽待遇面前不伸手,爲着祖國的科學事業默默無聞無私奉獻。今天,在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時代,更需要講好屠呦呦與青蒿素的故事,用屠呦呦的故事屠呦呦的精神鼓舞大衆,振奮精神。

大家一定記得,當年,陳景潤摘得數學皇冠上的“明珠”,引起了全社會的轟動。1977年10月3日,新華社報道,陳景潤的突出貢獻爲數學學科的發展寫下光輝一頁,中國科學院提升他爲研究員。1978年1月,《人民文學》刊發了作家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人民日報》、《光明日報》隨後予以轉載,“怪人陳景潤”轟動全國。1978年4月,《哥德巴赫猜想》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此時,“七七級”大學生剛剛入學報到,坐定課桌,開始如飢似渴地求知。都是關於中國數學家陳景潤的精彩故事,不僅教育了“七七級”。《哥德巴赫猜想》還被選入了國中語文課本。陳景潤的故事遍佈大街小巷,刻入每一個人的腦海,激勵了我們這一代人,至今,仍記憶猶新。

屠呦呦獲諾貝爾科學獎是振奮人心的消息,讓中國人揚眉吐氣。屠呦呦是時代的符號,是科學家的優秀代表,是當代的陳景潤,必須大張旗鼓的宣傳屠呦呦與她的諾貝爾獎,講好她和青蒿素之間有着精彩傳奇的故事,用以教育人激勵人,讓我們張開雙臂擁抱科學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