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勵志>勵志故事>

貝多芬勵志奮鬥的感人故事

勵志故事 閱讀(1.72W)

貝多芬是西方古典音樂中的愷撒,發生在貝多芬身上的故事可謂是感人有勵志。小編爲大家精心推薦了貝多芬爲音樂而奮鬥的勵志感人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貝多芬勵志奮鬥的感人故事

貝多芬的勵志故事篇一

著名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曾經用這樣一段話來形容一個人:“物質生活的窘迫毫無改觀。他貧病交加,孤立無援,——但他卻是個戰勝者:——人類平庸的戰勝者,他自己命運的戰勝者,他的痛苦的戰勝者。”是的,作家口中的“他”就是指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這段話出自於世界名著《名人傳》。

《名人傳》講述的是貝多芬、米開朗琪羅和托爾斯泰三位名人的一生,其中我最崇敬的偉人是貝多芬。

貝多芬於1770年 12月 16日誕生於德國波恩,家裏貧困交加,展現出音樂才華的他被父親視爲“搖錢樹”,父親不惜打罵,使貝多芬有個不幸的童年。貝多芬長大後更是痛苦萬分,可一次又一次的挫敗都沒能使他屈服,雙耳失聰的他同樣在生命的57年間完成了100多件作品。

“人生是艱苦的。在不甘於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場無日無止的鬥爭,往往是悲慘的,沒有光華的,沒有幸福的,在孤獨與靜寂中展開的鬥爭。”我想,即使沒有人看到、聽到貝多芬的努力雨艱辛,但是隻要有付出,就會有收穫。正如晚年多獲好評,至少受人尊敬的貝多芬成功了。

貝多芬的父親常把孩子拽到鍵盤前,讓他在那裏艱苦地練上許多小時,每當彈錯的時候就打他的耳光。鄰居們常常聽見這個小孩子由於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這就是貝多芬的童年。今天的我們就像是溫室裏的花朵,有是爲什麼要假裝造作地在一旁“痛苦呻吟”呢?貝多芬的毅力、頑強不惜的鬥志、寧死不屈的精神我們永遠都無法體會……

就讓貝多芬的精神繼續在無數文章與音樂史中流傳、發揚光大,把他深深烙印在心中。

“用痛苦帶來歡樂。”沒錯!這個人就是音樂巨人——貝多芬!

貝多芬奮鬥的故事篇二

1770年12月16日,德國萊茵河畔的一座小城波恩,同往日一樣開始了它一天的生活:選侯(有資格被選爲德國皇帝的侯爵)的宮邸裏樂團在舉行演奏會;劇院裏、貴族的沙龍裏迴盪着歌聲;這是一座音樂空氣十分濃重的城市。下層社會的人們,在聖誕節前夕,則各自爲着生計奔波勞碌着。

就在這一天,城裏一位姓貝多芬的宮廷歌手家裏,一個男孩子降生了。孩子很健壯,放開嗓門哭叫,似乎在向人間宣告他的到來。孩子的出生給一家人帶來了喜悅,孩子的祖父路德維希慈祥的臉上掛滿了笑容。他高興地對兒子約翰說:“這孩子就用我的名字,叫路德維希吧.”

爲孫子起名的老祖父肯定沒有想到路德維希·凡·貝多芬這個名字,居然會征服歐洲,征服世界,列入了世界大音樂家的行列,成爲世界文化名人。

貝多芬的祖父原爲比利時人(也有爲荷蘭人的一種說法),20歲時來到波恩,此後就定居下來。他做過宮廷樂團的歌手,晚年當了樂團的樂長。爲人豪爽,有個性,他算是貝多芬家族中出色的人物。貝多芬的父親約翰也在宮廷樂團裏當歌手,是個平庸之輩,喜歡喝酒,每次喝醉回來便對妻子叫罵不休,弄得家裏缺少和諧的氣氛。貝多芬的母親據說是出身名門,死了丈夫再嫁給約翰的。每天在貧窮與丈夫的折磨下,默默地操持家務,是個溫和善良而又能幹的女人。

畢竟是個音樂世家,也許是還有些遺傳基因,剛剛呀呀學語的貝多芬就喜歡聽琴。每當老祖父彈奏鋼琴,他不哭也不鬧,全神貫注地聽,成了老路德維希的小“知音”。

好景不長,貝多芬剛剛過完3歲的生日,他的祖父因病逝世了,時爲1773年12月24日。小貝多芬還不大懂得死是怎麼回事,但他知道慈祥的老祖父再也不能給他買吃的,給他彈琴,象往日那樣疼愛他了。直到以後許多年,他提起祖父還是充滿了崇敬,身邊始終保留着他的一張照片。

祖父死後,一家人的生活來源僅靠約翰那點菲薄的薪金,儘管貝多芬的母親拼命節省,巧婦難爲無米之炊,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了。約翰也是一個不爭氣的傢伙,30多歲的人,沒有本事卻能喝酒,越窮越喝,越喝越窮。有時他也想改變一下家庭經濟的窘困,除了當宮廷樂師之外,去兼任家庭音樂教師來貼補家用。因爲他的任性與酗酒,主顧們往往不敢用他。

貝多芬4歲那年,一天他父親把他叫到身邊,以少有的溫和的聲調對他說:“你今年4歲了,莫扎特象你這個年齡時就能彈小步舞曲,5歲開始作曲,今年才18歲已成爲名音樂家,到處開演奏會,能賺很多很多的錢。”

貝多芬怯生生地聽着,一動也不敢動,他還不能完全理解父親的話,但父親的態度很和善,已經使他很滿足了。約翰有他的想法,他自己對前途失去了信心,把賭注押在孩子身上,想讓貝多芬成爲第二個莫扎特。他培養出一個神童到處演奏,錢就會源源而來。他把貝多芬當成了“搖錢樹”。

從此貝多芬被關在屋子裏,學習鋼琴和提琴的彈奏。約翰充當兒子的教師。他脾氣暴躁又過於急於求成,每天規定的功課多得小貝多芬不能勝任,稍不如意則打罵呵責。貝多芬人坐在琴凳上,心早就跑到外面同小朋友一起玩皮球、捉迷藏去了。他恨父親,也恨這架老式鋼琴,多羨慕街上那些又跑又叫的小夥伴們啊。

有一天小貝多芬趁父親不在家,央求媽媽說:“媽媽,讓我出去玩一會兒吧。就一小會兒,回來就練琴。”

媽媽是最能理解孩子的,她也不滿意丈夫的教育方法,就叮囑小貝多芬:“去玩一會兒吧,千萬別讓爸爸知道了。”

“知道了,媽媽。”小貝多芬飛也似地跑了出去,象只出籠的小鳥一樣。誰知他剛到街上就被喝得醉醺醺的父親發現了,約翰大發脾氣,揪着耳朵把他捉了回來。小貝多芬嚇壞了,求助地望着媽媽。媽媽鼓足了勇氣勸丈夫說:“約翰,孩子還小啊,才4歲……”

“你懂什麼!我是音樂家,我要怎麼做,就得怎麼做。”約翰既固執又蠻橫。

小貝多芬被迫又坐在鋼琴前,眼淚一滴滴灑落在琴鍵上。

鄰居們也看不下去,有時也當面勸約翰別這樣對待孩子。他聽也不聽。一次半夜喝醉了回來,竟從牀上把貝多芬喊起來練琴。

這種殘酷的練琴,沒有使貝多芬對音樂產生反感,形成心理上的障礙,實屬幸運,這也許是貝多芬的個性獨特之處。

貝多芬8歲那年,約翰認爲兒子可以爲他賺錢了。他在科隆音樂學校大廳,搞了一場鋼琴演奏會,標價每人1塊金幣。爲了增加票房價值,調動聽衆的好奇心理,他故意在廣告上把貝多芬說成6歲,以達到神童演奏的效果,1778年3月26日的科隆報紙上赫然刊登着“6歲兒童音樂演奏會”的消息。這次演奏還算成功,從此他不斷地帶着貝多芬四處旅行演出。貝多芬上了國小之後,稍稍擺脫了父親的控制,在學校裏他纔有點自由的時間。

童年的日子是值得留戀的,可是貝多芬的童年沒有夥伴,沒有童年的歡樂。他是孤獨的。他時常偷偷地站在小閣樓的窗前,望着街上的行人,小朋友們在追逐戲嬉,小貝多芬多想跟他們一樣無拘無束地玩啊,跳啊。環境使他過早地成熟。一個10歲的孩子,坐在萊茵河邊,對着緩緩北去的河水,想着、想着……在沉思中他忘了一切,精神恍惚。長大以後,這種沉思竟成了習慣。一生中他能夠忍耐着寂寞、孤獨,也許是在童年的性格中奠定了基礎。沒有孩子的天真,沒有他撒嬌弄乖的家庭條件,他只有從音樂裏去尋求安慰。他愛萊茵河岸邊的綠野、樹上的鳥鳴、遠處教堂的鐘聲,這些都能使他忘掉憂愁,得到慈父般的撫愛。

萊茵河莊嚴地流着,它給了貝多芬以音樂的天賦,也給了他少年時代的貧困和孤獨……

貝多芬的成長曆程

姓名: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性別:男 年齡:享年57歲

出生日期:1770年12.16

(射手座的寶寶抱緊我!)

祖籍:德國

(大鋼琴家後來都住維也納)

身高:157cm

(在我心裏依舊是巨人)

體重:50kg

(OMG!比我高還比我輕)

成就:集古典主義音樂大成,開創浪漫主義音樂先河,被尊稱爲“樂聖”和“交響樂之王”。

主要故事:

4歲:會彈奏羽管鍵琴,被稱爲音樂神童;

8歲:開始登臺演出(我們8歲時還在看動畫片)

10歲:拜師於普魯士最著名的音樂教育家聶費;

11歲:發表第一首作品《鋼琴變奏曲》

12歲:經聶費的推薦,到瓦爾特斯坦伯爵的宮廷樂隊當任管風琴師助手。

13歲:參加宮廷樂隊擔任風琴師和古鋼琴師。

20歲以後:

正當他在音樂的世界裏陶醉忘返的時候,他的健康被一連串的傷風、肺病、關節炎、黃熱病摧折了。然後,他的耳朵變聾了。耳朵對音樂家,該是何等的重要!貝多芬痛苦萬分。他在一封信中說:“我過着一種悲慘的生活。兩年以來我躲避着一切交際,因爲我不可能與人說話:我聾了。要是我幹着別的職業,也許還可以,但我的行當裏這是可怕的遭遇啊!”

記得國小時候就學過一篇文章是寫貝多芬耳聾後創作的故事,我背不出裏面華麗的辭藻,只是我知道面對這種大風大浪,不是每個人都能挺過來的。這得是多強大的一股子信念才能堅持下來,關鍵人家不僅繼續創作,還能創出驚世之作,天才遇到阻礙努力跨過去,庸人遇到困難就放棄了,然後還抱怨自己沒人家的天分,呵呵噠!記得貝多芬說過的一句話“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在貝多芬逝世前一年,他這樣說:“我的箴言始終是:無日不動筆。如果我有時讓藝術之神磕睡,也只爲要它醒後更興奮。我還希望再留幾件大作品在世界上,然後如老小孩一般,我將在一些好人中間結束我塵世的途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