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勵志>勵志人物>

殘疾人中的成功人貝多芬

勵志人物 閱讀(1.47W)

一個音樂家,最需要的器官是自己的耳朵,沒有耳朵就無以傾聽美妙的聲音。但是,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卻是一個完全耳聾的人。下面就跟隨本站小編了解關於殘疾人中的成功人貝多芬,看貝多芬是怎麼克服自己的困難,走向自己的巔峯的吧!

殘疾人中的成功人貝多芬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0xx年3月26日),德國作曲家和音樂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

貝多芬的主要作品以九部交響曲佔首要地位,代表作有降E大調第3交響曲《英雄》、c小調第5交響曲《命運》、F大調第6交響曲《田園》、A大調第7交響曲、d小調第9交響曲《合唱》(《歡樂頌》主旋律)、序曲《愛格蒙特》、《萊奧諾拉》、升c小調第14鋼琴奏鳴曲《月光》、F大調第5鋼琴奏鳴曲《春天》、F大調第2號浪漫曲。貝多芬對世界音樂發展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他不僅是古典主義風格的集大成者,同時又是浪漫主義風格的開創者;作爲音樂大師,貝多芬對藝術歌曲同樣予以相當程度的關注,他是德國藝術歌曲創造的先驅,畢生作有鋼琴伴奏的藝術歌曲六十多首,他的藝術歌曲以其豐富的表現手法和形式來展現,表達屬於全人類的情感。

童年經歷

1770年12月17日,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出生於德國波恩的貧窮家庭。父親是當地碌碌無爲的宮廷唱詩班的男高音歌手,母親是一名倍受生活折磨的宮廷大廚師的女兒。在父親的嚴格訓練下,路德維希·凡·貝多芬顯露出了音樂上的才華,但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常常遭到父親的打罵。貝多芬在五歲時患上中耳炎,八歲便開始登臺演出。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在十一歲發表第一首作品《鋼琴變奏曲》;十三歲的貝多芬參加宮廷樂隊擔任風琴師和古鋼琴師。4歲時就會彈奏羽管鍵琴,8歲起就登臺演出,並獲得了音樂神童的美譽。10歲時,他拜師於普魯士最著名的音樂教育家聶費。12歲時經聶費的推薦,到瓦爾特斯坦伯爵的宮廷樂隊充任管風琴師助手,這是貝多芬“音樂僕役”生涯的開始。

求學時期

1781年貝多芬跟隨樂隊指揮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寶·奈弗學習鋼琴和作曲,貝多芬還跟弗蘭茲·安東·里斯學習小提琴,在新老師的指導下使得貝多芬開始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1787年到維也納後,開始跟隨莫扎特、海頓等人學習作曲,剛開始的時候,莫扎特想看看他的能力讓他演奏音樂,莫扎特聽過他的演奏之後,就預言有朝一日貝多芬將震動全世界。貝多芬到維也納不久便接到母親的死訊,他不得不立即趕回波恩。由於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親死後,他才第二次來到維也納,但這時莫扎特卻已不在人世了。貝多芬也跟隨申克、阿勃列希貝爾格和薩列裏等人學習。他在波恩通過同知識分子勃萊寧的交往,接觸到當時許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樂家,並從他們那兒,受到"狂飆運動"的思潮影響。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國大革命前幾年已達到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長尤爲迅速。貝多芬在此期間創作《F小調前奏曲》、兩首前奏曲等。

痛苦經歷

貝多芬三十歲時纔開始寫第一部交響曲,從1796年開始便已感到聽覺日漸衰弱,他對生活的愛和對藝術的執着追求戰勝了他個人的苦痛和絕望,苦難變成了他的創作力量的源泉,他扼住了命運的喉嚨。1820xx年,貝多芬愛上了朱列塔·圭恰迪爾,他把《月光奏鳴曲》獻給她。他在痛苦中仍然頑強地創作《英雄交響曲》;《英雄交響曲》標誌着貝多芬精神狀態的轉機,同時也標誌着他創作的"英雄年代"的開始。貝多芬在維也納的後一階段,由於歐洲正經歷着嚴重的政治反動時期,即梅特涅的反動統治特別的猖獗的時期。1813-1820xx年貝多芬的創作也暫時呈現頹勢;1818一1820xx年貝多芬在耳朵失聰、健康情況惡化,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況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創作了《第九(合唱)交響曲》,總結了他光輝的、史詩般的一生並展現了人類的美好願望。1820xx年貝多芬完成了最後一部鉅作《第九交響曲》。

晚年時期

四十六歲的貝多芬聽覺完全喪失,依然堅持音樂創作。晚年的貝多芬創作最後幾首絃樂四重奏。1820xx年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因患上重病未能完成。1820xx年12月貝多芬患重感冒導致肺水腫。1820xx年3月26日貝多芬去世。

貝多芬的作品受十八世紀啓蒙運動和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個性鮮明,較前人有了很大的發展。在音樂表現上,他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大大提高了鋼琴的表現力,使之獲得交響性的戲劇效果;又使交響曲成爲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重要音樂形式。貝多芬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闢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尊稱爲"樂聖"。

貝多芬的創作構思寬廣、形象宏偉、感情深邃、對比鮮明,這使他偏重於採用並擴充奏鳴曲式;同時由於創作的形象豐富多樣,運用在各作品中的奏鳴曲式又各有特點。貝多芬的其它管絃樂作品有《小提琴協奏曲》、五部鋼琴協奏曲,兩首序曲、鋼琴樂隊、合唱幻想曲、兩首小提琴與樂隊浪漫曲等。

他的音樂中,從那充滿陽光和青春活力的歡樂的背後,往往還是可以感覺得到一種痛苦、憂鬱和傷感的情緒。只有貝多芬,他不但憤怒地反對封建制度的專制,而且用他的音樂號召人們爲自由和幸福而鬥爭。

貝多芬的音樂集中了前輩音樂大師們藝術創造的成果,站在時代的前列,以新的素質體現了亨德爾音樂的英雄性、巴赫的哲理性,發展了海頓的諧謔性,繼承了格魯克歌劇的戲劇性,以及莫扎特深刻入微的抒情性,從而創立了自己獨特的音樂風格。貝多芬通過無比苦難的音樂創作,給全人類帶來了無窮的歡樂。他的一部部傑作像一盞盞燈塔一樣,爲全人類的團結、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貝多芬曾說:音樂應當使人類的精神爆發出火花。

貝多芬生活在18世紀70年代和19世紀30年代之間,他是古典音樂的忠實實踐者,又是浪漫主義的強力開拓者。

貝多芬一生都經歷着坎坷磨難,然而苦難孤寂的生活沒有打垮他,他始終堅定地守望着自己的信念,在孤獨並失聰的境況下,頑強地遵循着自己藝術的箴言,創造出古典和浪漫主義音樂藝術的巔峯,無人比肩!

(1)在交響曲的發展和創新上:將高度濃縮的音樂動機進行擴展,又保持全曲的嚴謹統一;擴充了展開部,使其成爲烘托作品內在的矛盾、動力的張揚和戲劇性衝突的重心;將諧謔曲(Scherzo)引入交響曲的第三樂章,取代了具有宮廷典雅氣質的小步舞曲;並將人聲加入到交響曲中擴大了作品的表現力。

(2)在鋼琴奏鳴曲上:他的32首鋼琴奏鳴曲在奏鳴曲結構上做出了重大貢獻,同時還在鋼琴力度對比、戲劇化因素、不同音區的色彩變化上做出了重大發展,使之成爲與巴赫《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齊名、在音樂史上有突出貢獻的作品。

(3)在音樂表現上:解放了音樂藝術,表達了他那個時代的精神實質,作品展現了從鬥爭到勝利,從黑暗到光明,從苦難到歡樂的精神歷程。他的旋律繼承海頓式動機展開的手法,又吸收莫扎特旋律的深情,而形成簡潔、粗獷、質樸、熱情的特徵。

節奏上頻繁的變換、切分和休止所造成的動力性、不平衡感,和聲的不諧和因素與調性的不穩定範圍的逐漸擴大,力度也形成大幅度起伏,配器上,他重視發揮銅管、木管的作用等等,構成了貝多芬音樂那種強烈的感染力和宏篇鉅著的氣魄。他音樂中的那種革命性因素,自由衝動的戲劇效果,使他成爲古典主義音樂的集大成者,同時,他又是浪漫主義音樂的開路先鋒,啓發了19世紀的浪漫主義音樂的作曲家。

海倫·凱勒好像註定要爲人類創造奇蹟,或者說,上帝讓她來到人間,是向常人昭示着殘疾人的尊嚴和偉大。她一歲半時突患急性腦充血病,連日的高燒使她昏迷不醒。當她甦醒過來,眼睛燒瞎了,耳朵燒聾了,那一張靈巧的小嘴也不會說話了。從此,她墜入了一個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進了痛苦的深淵。

1887年3月3日,對海倫來說這是個極重要的日子。這一天,家裏爲她請來了一位教師——安妮·莎莉文小姐。安妮教會她寫字、手語。當波金斯盲人學校的亞納格諾先生以驚訝的神情讀到一封海倫完整地道的法文信後,這樣寫道:“誰也難以想像我是多麼地驚奇和喜悅。對於她的能力我素來深信不疑,可也難以相信,她3個月的學習就取得這麼好的成績,在美國,別的人要達到這程度,就得花一年工夫。”這時,海倫才9歲。 然而,一個人在無聲、無光的世界裏,要想與他人進行有聲語言的交流幾乎不可能,因爲每一條出口都已向他緊緊關閉。但是,海倫是個奇蹟。她竟然一步步從地獄走上天堂,不過,這段歷程的艱難程度超出任何人的想像。她學發聲,要用觸覺來領會發音時喉嚨的顫動和嘴的運動,而這往往是不準確的。爲此,海倫不得不反覆練習發音,有時爲發一個音一練就是幾個小時。失敗和疲勞使她心力憔悴,一個堅強的人竟爲此流下過絕望的淚水。可是她始終沒有退縮,夜以繼日地刻苦努力,終於可以流利地說出“爸爸”“媽媽”“妹妹”了,全家人驚喜地擁抱了她,連她喜愛的那隻小狗也似乎聽懂了她的呼喚,跑到跟前直舔她的手。

1894年夏天,海倫出席了美國聾人語言教學促進會,並被安排到紐約赫馬森聾人學校上學,學習數學、自然、法語、德語。沒過幾個月,她便可以自如地用德語交談;不到一年,她便讀完了德文作品《威廉·泰爾》。教法語的教師不懂手語字母,不得不進行口授;儘管這樣,海倫還是很快掌握了法語,並把小說《被強迫的醫生》讀了兩遍。在紐約期間,海倫結識了文學界的許多朋友。馬克·吐溫爲她朗讀自己的精彩短篇小說,他們建立了真摯友誼。霍姆斯博士在梅里邁克河邊幽靜的家裏爲她讀《勞斯·豆》詩集,當讀到最後兩頁時,霍姆斯把一個奴隸塑像放在她手中。這個蹲着的奴隸身上的鎖鏈正好掉落下來,霍姆斯對海倫說:“她是你思想的解放者。”博士指的是安妮小姐。海倫的心中一陣激動,人世間美好的思想情操,雋永深沉的愛心,以及踏踏實實的追求,都像春天的種子深深植入心田。海倫從小便自信地說:“有朝一日,我要上大學讀書!我要去哈佛大學!”這一天終於來了。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以特殊方式安排她入學考試。只見她用手在凸起的盲文上熟練地摸來摸去,然後用打字機回答問題。前後9個小時,各科全部通過,英文和德文還得了優等成績,海倫懷着熱切的心情開始了大學生活。

1920xx年6月,海倫以優異的成績從拉德克里夫學院畢業。兩年後,她被任命爲麻薩諸塞州盲人委員會主席,開始了爲盲人服務的社會工作。她每天都接待來訪的盲人,還要回復雪片一樣飛來的信件。後來,她又在全美巡迴演講,爲促進實施聾盲人教育計劃和治療計劃而奔波。

到了1920xx年,終於成立了美國盲人基金會民間組織。海倫是這個組織的領導人之一,她一直爲加強基金會的工作而努力。在繁忙的工作中,她始終沒有放下手中的筆,先後完成了14部著作。《我生活的故事》《石牆之歌》《走出黑暗》《樂觀》等,都產生了世界範圍的影響。海倫的最後一部作品是《老師》,她曾爲這本書蒐集了20xx年的筆記和信件,而這一切和四分之三的文稿卻都在一場火災中燒燬,連同它們一起燒掉的還有布萊葉文圖書室、各國贈送的精巧工藝禮品。如果換一個人也許心灰意冷,可海倫痛定思痛,更加堅定了完成它的決心,她不聲不響地坐到了打字機前,開始了又一次艱難的跋涉。20xx年之後,海倫完成了書稿。她很欣慰,這本書是獻給安妮老師的一份厚禮,老師安妮也爲此而感到無比驕傲。

1956年11月15日,豎立在美國波金斯盲童學校入口處的一塊匾額上的幕布,由海倫用顫抖的手揭開了,上面寫着:紀念海倫·凱勒和安妮·莎莉文·麥西。這不是一塊普通的匾額,而是爲那些在人類文明史上寫下了突出篇章的人們所設立的。的確,海倫把一生獻給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業,贏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聯合國還曾發起“海倫·凱勒”世界運動。

1968年6月1日,海倫·凱勒——這位譜寫出人類文明史上輝煌生命讚歌的聾啞盲學者、作家、教育家,在鮮花包圍中告別了人世。然而,她那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她那帶有傳奇色彩的一生,卻永遠載入了史冊,正如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所言:19世紀出現了兩個了不起的人物,一個是拿破崙,一個就是海倫·凱勒。

身殘志堅、拼搏進取的女青年張海迪

她以殘疾之軀,完成了許多健全人都無法做到的事情,因此她成爲一代中國青年的楷模,被譽爲“中國的‘保爾’”。

張海迪:女。1955年出生在濟南,成長於莘縣。中共黨員。碩士研究生學歷。現爲山東省作家協會文學創作室一級作家,九屆、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肢體殘疾人協會主席。

5歲時因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癱瘓。從那時起,張海迪開始了她獨特的人生歷程。她無法上學,便在在家自學完中學課程,又自學了大學英語,還學習了日語、德語和世界語,翻譯了16萬字的外文著作和資料;另外還自學了十幾種醫學書籍和醫科院校的部分教材,同時向有經驗的醫生請教,學會了鍼灸等醫術。爲了對社會能有所貢獻貢獻,她曾給農村的孩子當過老師,還曾用學到的醫學知識和鍼灸技術爲羣衆無償治療達1萬多人次。她還用學過的無線電技術,在山東省莘縣廣播局做無線電修理工。

1981年12月,《人民日報》首次報道了張海迪的事蹟。1983年2月1日,《中國青年報》刊登了她的長篇自述《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並配發社論《讓理想的光芒照亮生活之路》。1983年3月7日,團中央召開了“優秀共青團員”張海迪命名錶彰大會,宣傳了她身殘志堅、自學成才的感人事蹟。1983年5月,中共中央號召全國人民特別是青少年向張海迪學習,鄧小平、葉劍英等老一代革命家爲張海迪題詞。此後,張海迪的名字傳遍全國各地,成爲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個全國典型。

張海迪是***同志在紀念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八十週年大會上表彰的青年英雄之一。

楊佩,女,漢族,1990年生,肢體殘疾,陝西省平利縣人。9歲時遭高壓電擊,雖然失去雙臂,但始終樂觀向上,不向命運屈服。如今小楊佩跟隨母親遠赴北京打工,心中一直有個願望,待有了一筆錢後,要繼續學習深造,然後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她特別喜愛唱歌、跳舞,希望將來能擁有一個自己的殘疾人藝術團。 家住在陝西省安康市平利縣興隆鎮蒙溪街村的楊佩,身上有很多不安分因子。村裏的變壓器放在村中央,孩子們來來往往總喜歡拉着高壓線線杆的斜拉線玩,9歲那年,一天吃過午飯上學去的她走到變壓器前時,習慣地用手拉了拉斜拉線,但她沒有想到這次斜拉線已經鬆開並碰上了高壓線。

命運在一瞬間改變了她的生活軌跡。截肢對於還沒開啓自己絢麗人生的她來說,意味着學業的廢棄和生活的無着。

楊佩很清楚殘疾人要自立,必須先要自強、自信。自強就得有自己的一技之長,如果沒有專長,就不能找到工作,即使有了工作,遲早也會被淘汰。她想根據自身的條件,去尋找適合自己的專業,然後努力學習、鑽研,使自己在社會上有所作爲。她現在的乞討是在聚資,她的夢想是攢夠了錢,去完成自己的學業,使自己有文化有知識,做一個殘而不廢的人。她最喜歡做的事是跳舞,她的夢想是做一個藝術家,一個無臂的舞蹈家。

楊佩從未失去對生活的夢想並堅信能從逆境中熬過來。她是平凡的,平凡得就如路邊的一棵小草,默默無聞;她又是不凡的,能夠在逆境中追求精神上的昇華,哪怕乞討,也是爲了飛翔。

黃宇,男,漢族,1967年生,肢體殘疾,中共黨員,上海市徐彙區人,現上海“小雨亭”刻字工藝品商社經理,繫上海市肢殘人協會副主席。他先天性成骨不全,導致下肢嚴重殘疾,沒有進過一天校門,參加遠程大學教育,取得了英語自考多項單科結業證書。1991年創辦“小雨亭”刻字社,從100元的啓動資金滾動發展,現已成爲年營業額60餘萬元的中型服務企業;解決了15名殘疾人和下崗工人就業,曾被評爲上海市肢殘人百強明星和自強模範。

在繁華的大上海長樂路,有一家刻字工藝品商社名叫小雨亭。創辦這家小雨亭的主人叫黃宇,先天性成骨不全,連打噴嚏或在牀上翻身都可能骨折,嚴重的話,甚至可能導致死亡。他的生命就像玻璃一樣脆弱,成了“玻璃娃娃”。黃宇十三四歲時,30多年來他至少骨折過40多次,導致全身畸形,其痛苦令人難以忍受!

李智華,女,漢族,1984年生,肢體殘疾,內蒙古自治區扎魯特旗人,西安歐亞學院藝術設計系本科在讀。一場大火失去了雙臂,她沒上過高中,通過頑強學習,考上了大專又專升本,現備考20xx年書法系的碩士研究生。20xx年4月初,國家教育部、中國殘聯、團中央、全國婦聯聯合發出通知,號召全國青少年向身殘志堅的李智華學習。

1984年2月14日,李智華出生在內蒙古扎魯特旗伊和背鄉趙家堡村的一戶農家。爸爸是一個老實憨厚的農民,患有精神病的媽媽硬是由人按着才生下了她,她還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姐姐。1984年5月23日,父親李國林外出尋找瘋癲的妻子,出生沒幾個月的李智華一覺醒來將煤油燈碰倒,瞬間炕蓆、被子相繼燃燒起來„„無情的大火改變了她的一生。經過搶救,李智華保住了生命,卻永遠失去了雙手。

1998年夏天,小智華如願以償考取了旗重點中學——魯北一中,也就是在這時,媽媽的病情卻加重了,於是小智華產生了一個想法:犧牲學業,照顧媽媽。魯北一中的領導知道她的情況後,決定收她爲函授生,每週派老師爲小華授課。從此,她一邊做家務照顧媽媽,一邊堅持學習。20xx年6月7日,她走進了普通大學聯考的考場。8月15日,接到了西安歐亞學院的錄取通知書。她終於用一雙小腳叩開了高等學府的大門。

許許多多的單位和個人都在關愛着她的學習生活。對於社會給予自己的資助,李智華也努力在力所能及範圍內回報社會。20xx年9月,她和姐姐在包頭市學習,姐妹倆每天的生活費只有3元錢。當得知同學申懷寶面臨失學時,她們每月向申家寄20元錢;20xx年非典疫情爆發,哥哥給李智華郵寄來300元賣牛糞的錢,可李智華卻把這筆錢給同學們購買成防護用品;20xx年,她被中國邏輯與語言函授大學評爲“十佳學習之星”,同年,她又在陝西省大學生書法大賽中一舉奪冠;20xx年4月初,國家教育部、中國殘聯、團中央、全國婦聯聯合發出通知,號召全國的青少年向身殘志堅的李智華學習。

20xx年7月,大專畢業的李智華被一家單位聘用,單位發給她1000元的月工資。在得知13歲少女馬依曼患白血病時,李智華將自己首月工資,全部打入醫院賬戶,作爲馬依曼的治療費用。多年來,李智華還一直給農民工子女做書畫輔導。《隱形的翅膀》這部電影真實地反映了李智華奮鬥的經歷,李智華沒有雙手,如同沒了翅膀,但她勇敢地面對人生,靠駕馭一雙腳,照樣在生活中飛翔。

一個音樂家,最需要的器官是自己的耳朵,沒有耳朵就無以傾聽美妙的聲音。但是,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卻是一個完全耳聾的人。下面就跟隨本站小編了解關於殘疾人中的成功人貝多芬,看貝多芬是怎麼克服自己的困難,走向自己的巔峯的吧!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0xx年3月26日),德國作曲家和音樂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

貝多芬的主要作品以九部交響曲佔首要地位,代表作有降E大調第3交響曲《英雄》、c小調第5交響曲《命運》、F大調第6交響曲《田園》、A大調第7交響曲、d小調第9交響曲《合唱》(《歡樂頌》主旋律)、序曲《愛格蒙特》、《萊奧諾拉》、升c小調第14鋼琴奏鳴曲《月光》、F大調第5鋼琴奏鳴曲《春天》、F大調第2號浪漫曲。貝多芬對世界音樂發展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他不僅是古典主義風格的集大成者,同時又是浪漫主義風格的開創者;作爲音樂大師,貝多芬對藝術歌曲同樣予以相當程度的關注,他是德國藝術歌曲創造的先驅,畢生作有鋼琴伴奏的藝術歌曲六十多首,他的藝術歌曲以其豐富的表現手法和形式來展現,表達屬於全人類的情感。

童年經歷

1770年12月17日,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出生於德國波恩的貧窮家庭。父親是當地碌碌無爲的宮廷唱詩班的男高音歌手,母親是一名倍受生活折磨的宮廷大廚師的女兒。在父親的嚴格訓練下,路德維希·凡·貝多芬顯露出了音樂上的才華,但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常常遭到父親的打罵。貝多芬在五歲時患上中耳炎,八歲便開始登臺演出。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在十一歲發表第一首作品《鋼琴變奏曲》;十三歲的貝多芬參加宮廷樂隊擔任風琴師和古鋼琴師。4歲時就會彈奏羽管鍵琴,8歲起就登臺演出,並獲得了音樂神童的美譽。10歲時,他拜師於普魯士最著名的音樂教育家聶費。12歲時經聶費的推薦,到瓦爾特斯坦伯爵的宮廷樂隊充任管風琴師助手,這是貝多芬“音樂僕役”生涯的開始。

求學時期

1781年貝多芬跟隨樂隊指揮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寶·奈弗學習鋼琴和作曲,貝多芬還跟弗蘭茲·安東·里斯學習小提琴,在新老師的指導下使得貝多芬開始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1787年到維也納後,開始跟隨莫扎特、海頓等人學習作曲,剛開始的時候,莫扎特想看看他的能力讓他演奏音樂,莫扎特聽過他的演奏之後,就預言有朝一日貝多芬將震動全世界。貝多芬到維也納不久便接到母親的死訊,他不得不立即趕回波恩。由於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親死後,他才第二次來到維也納,但這時莫扎特卻已不在人世了。貝多芬也跟隨申克、阿勃列希貝爾格和薩列裏等人學習。他在波恩通過同知識分子勃萊寧的交往,接觸到當時許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樂家,並從他們那兒,受到"狂飆運動"的思潮影響。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國大革命前幾年已達到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長尤爲迅速。貝多芬在此期間創作《F小調前奏曲》、兩首前奏曲等。

痛苦經歷

貝多芬三十歲時纔開始寫第一部交響曲,從1796年開始便已感到聽覺日漸衰弱,他對生活的愛和對藝術的執着追求戰勝了他個人的苦痛和絕望,苦難變成了他的創作力量的源泉,他扼住了命運的喉嚨。1820xx年,貝多芬愛上了朱列塔·圭恰迪爾,他把《月光奏鳴曲》獻給她。他在痛苦中仍然頑強地創作《英雄交響曲》;《英雄交響曲》標誌着貝多芬精神狀態的轉機,同時也標誌着他創作的"英雄年代"的開始。貝多芬在維也納的後一階段,由於歐洲正經歷着嚴重的政治反動時期,即梅特涅的反動統治特別的猖獗的時期。1813-1820xx年貝多芬的創作也暫時呈現頹勢;1818一1820xx年貝多芬在耳朵失聰、健康情況惡化,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況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創作了《第九(合唱)交響曲》,總結了他光輝的、史詩般的一生並展現了人類的美好願望。1820xx年貝多芬完成了最後一部鉅作《第九交響曲》。

晚年時期

四十六歲的貝多芬聽覺完全喪失,依然堅持音樂創作。晚年的貝多芬創作最後幾首絃樂四重奏。1820xx年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因患上重病未能完成。1820xx年12月貝多芬患重感冒導致肺水腫。1820xx年3月26日貝多芬去世。

貝多芬的作品受十八世紀啓蒙運動和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個性鮮明,較前人有了很大的發展。在音樂表現上,他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大大提高了鋼琴的表現力,使之獲得交響性的戲劇效果;又使交響曲成爲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重要音樂形式。貝多芬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闢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尊稱爲"樂聖"。

貝多芬的創作構思寬廣、形象宏偉、感情深邃、對比鮮明,這使他偏重於採用並擴充奏鳴曲式;同時由於創作的形象豐富多樣,運用在各作品中的奏鳴曲式又各有特點。貝多芬的其它管絃樂作品有《小提琴協奏曲》、五部鋼琴協奏曲,兩首序曲、鋼琴樂隊、合唱幻想曲、兩首小提琴與樂隊浪漫曲等。

他的音樂中,從那充滿陽光和青春活力的歡樂的背後,往往還是可以感覺得到一種痛苦、憂鬱和傷感的情緒。只有貝多芬,他不但憤怒地反對封建制度的專制,而且用他的音樂號召人們爲自由和幸福而鬥爭。

貝多芬的音樂集中了前輩音樂大師們藝術創造的成果,站在時代的前列,以新的素質體現了亨德爾音樂的英雄性、巴赫的哲理性,發展了海頓的諧謔性,繼承了格魯克歌劇的戲劇性,以及莫扎特深刻入微的抒情性,從而創立了自己獨特的音樂風格。貝多芬通過無比苦難的音樂創作,給全人類帶來了無窮的歡樂。他的一部部傑作像一盞盞燈塔一樣,爲全人類的團結、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貝多芬曾說:音樂應當使人類的精神爆發出火花。

貝多芬生活在18世紀70年代和19世紀30年代之間,他是古典音樂的忠實實踐者,又是浪漫主義的強力開拓者。

貝多芬一生都經歷着坎坷磨難,然而苦難孤寂的生活沒有打垮他,他始終堅定地守望着自己的信念,在孤獨並失聰的境況下,頑強地遵循着自己藝術的箴言,創造出古典和浪漫主義音樂藝術的巔峯,無人比肩!

(1)在交響曲的發展和創新上:將高度濃縮的音樂動機進行擴展,又保持全曲的嚴謹統一;擴充了展開部,使其成爲烘托作品內在的矛盾、動力的張揚和戲劇性衝突的重心;將諧謔曲(Scherzo)引入交響曲的第三樂章,取代了具有宮廷典雅氣質的小步舞曲;並將人聲加入到交響曲中擴大了作品的表現力。

(2)在鋼琴奏鳴曲上:他的32首鋼琴奏鳴曲在奏鳴曲結構上做出了重大貢獻,同時還在鋼琴力度對比、戲劇化因素、不同音區的色彩變化上做出了重大發展,使之成爲與巴赫《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齊名、在音樂史上有突出貢獻的作品。

(3)在音樂表現上:解放了音樂藝術,表達了他那個時代的精神實質,作品展現了從鬥爭到勝利,從黑暗到光明,從苦難到歡樂的精神歷程。他的旋律繼承海頓式動機展開的手法,又吸收莫扎特旋律的深情,而形成簡潔、粗獷、質樸、熱情的特徵。

節奏上頻繁的變換、切分和休止所造成的動力性、不平衡感,和聲的不諧和因素與調性的不穩定範圍的逐漸擴大,力度也形成大幅度起伏,配器上,他重視發揮銅管、木管的作用等等,構成了貝多芬音樂那種強烈的感染力和宏篇鉅著的氣魄。他音樂中的那種革命性因素,自由衝動的戲劇效果,使他成爲古典主義音樂的集大成者,同時,他又是浪漫主義音樂的開路先鋒,啓發了19世紀的浪漫主義音樂的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