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經部>孝經>

孝經讀書心得(集錦7篇)

孝經 閱讀(1.88W)

在平日裏,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這樣就可以通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一起來學習心得體會是如何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孝經讀書心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孝經讀書心得(集錦7篇)

孝經讀書心得1

最近,我很榮幸拜讀了影響華夏五千多年文明史詩的神聖着作——《孝經》。它恰若無聲的細雨,潺潺流入我的心田,緩緩潤澤了我的人格;又如用今世的水泡了一杯前世的茶,透明清澈的水中,沸騰的是前世的孝行,沉澱的是今世的孝思,氤氳的水汽是一條繩,牢牢的拴住你我的情緣,瀰漫的茶香是親情的惠澤,默默的陶冶着典雅的文明底蘊。

“事親者,居上下驕,爲下不亂,爲醜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爲下而亂,則刑。在醜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爲不孝也。”《孝經》中的這句話告訴我們,侍奉父母,即使身居高位,也不驕傲自大;身爲別人的下屬,也不爲非作亂;身爲普通的百姓,也不與別人爭鬥。身居高位卻驕傲自大,最終會招致滅頂之災;爲人下屬卻犯上作亂,最終會遭受酷刑的懲罰;身爲普通百姓卻總與人爭鬥不休,最終會動刀動槍,互相殘殺。如果居高位而驕、做下屬而亂、處卑微而爭這三種違背常理的不良行爲不能去除,就算每天用牛、羊、豬三牲做成的美味佳餚孝敬父母,也不能讓父母安心享用,也不算盡孝道啊!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餘暉,我擁有一縷最溫暖的;灼灼紅葉,我拾一片最熱的;萋萋芳華,我摘一束最燦爛的,送給我親愛的'父母。曾記得,著名作家畢淑敏告訴我們:“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接觸的鏈條,一旦斷裂,就無法連接,最可貴的是,孝是人們的責任和根基。”我們更應該牢牢的銘記: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生兒育女循環理,世代相傳自古今。爲人子女要孝順,不孝之人罪逆天。家貧才能出孝子,鳥獸尚知哺育恩。父子原是骨肉親,爹孃不敬敬何人?養育之恩不圖報,望子成龍自費心。

我們應該讀懂孝經,並把他記下來。而不是簡單單的瀏覽一遍就算了。

孝經讀書心得2

今天,我有機會誦讀學習了儒家經典《孝經》,明白了很多做人的根本道理。

《孝經》是孔子的弟子曾子寫的。曾子小時候家裏很窮,沒錢買煤,就跑到山裏砍柴。這一天,他正砍着,突然覺的手指特別痛,看看也沒有受傷,心裏也很難受,他就想只有媽媽一個人在家,是不是家裏出事了?就匆匆忙忙的跑回了家。爲什麼手突然這麼疼呢?因爲他的媽媽身體不好,平時都是曾子照顧家,他七歲起就會做飯了,今天家裏突然來了很多客人,她媽媽着急,就咬破了自己的手指。曾子回家,果然看見來了很多客人,就趕緊好好的招待客人了。媽媽的心和孩子的心真是連在一起的啊,這就是曾子孝行的故事。

爲什麼要“孝”呢?“孝,德之本也。”人的根本就是“孝”。“根”是祖先,是父母,我們是他的花朵,沒有根就沒有花葉,樹葉靠根來汲取營養,我們靠爸爸媽媽哺育長大。如果澆花,給花朵澆水是沒用的,要給根澆水,所以要孝敬父母,就是給根澆水。樹葉花朵離了根就會枯萎,如果一個人不孝敬父母,那這個人就沒有任何可取之處了。

孔子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孝的開始是,把自己的身體保護好,不要損傷身體,比如坐姿不端,就會損害身體,就是不孝。身體雖然是自己的,但是從父母那裏來的。再比如,有的同學到處亂跑,不小心掉到

河裏了,身體受了傷,父母最難受,你讓父母難受了,你就是不孝,不是你的手疼,是父母的心疼,要比手疼的多。

孔子說,“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作爲一個人,必須要做到“小孝”,侍奉、照顧父母;用尊敬父母的'方式,去尊敬你的老師,同學們,長大後尊敬工作的領導,能夠把天下的人都放到心裏,就是“大孝”;能夠全心全意爲全天下的人服務,就是“至孝”,就是聖人,是至孝之人。

動物界,烏鴉老了,飛不動了,小鳥就會飛出去找食物回來餵給媽媽吃,連小鳥都懂的反哺,我們人難道還不如小鳥嗎?

孝經讀書心得3

非常幸運地參加了快樂媽媽讀書會組織的誦讀描摹《孝經》活動,我的初衷是想讓孩子靜下心來,養成讀書的好習慣,同時能知義明禮,讓這個寒假裏過得充實、有意義些。

之前我們做什麼事情都是虎頭蛇尾,不能堅持,這次活動直接建了一個羣,挺好的,無形中也督促了我們。和往常一樣,頭幾天孩子興致很高,過完春節就不行了,但每天看到羣裏面的家長和孩子發的圖片和視頻,我們還是堅持下來了,這是我和孩子一起第一次把一件事情做到底,說到這我都有些不好意思,以前總怪孩子不夠聽話、不夠努力,其實是我做的不夠好,總想着“腹有詩文氣自華”,讓她多讀點書,我沒有時間和能力帶她走出去看外面的世界,總想把世界搬回來讓她通過讀書去認識和了解,可孩子並不領情,真可謂是“不讀書時母賢子孝,一讀書就雞飛狗跳”,讀書非但沒給她帶來樂趣反而成了一種負擔!

都說孩子是家長的鏡子,這次我從孩子的身上真的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平時對自己或孩子要求都有點苛刻,以至於現在孩子和我一樣做什事都不自信,她讀書時的語音或視頻從不讓發到讀書羣裏,她總感覺自己讀的沒別人好,怕別人笑話(其實我也沒把我讀書時的語音發到羣裏)。此時才發現造成這樣的結果,很大的責任在我,是我這個榜樣沒做好,這次看到羣裏面有好幾位家長,她們每天不論早晚都堅持讀書,很值得我學習,有這樣的家長、這樣的'家庭環境、孩子每天耳濡目染一定也會愛上書的。和這些家長比起來,我真的很慚愧,希望以後有更多的機會和大家一起讀書!雖然參加這次活動的結果離我們自己訂的目標還有些遠,但我相信,從改變自己開始,努力堅持下去,我的孩子也會愛上讀書的!

今天寫這些偏離主題的感悟,同我對《孝經》內容的感悟一樣深刻,只有先學會讀書,愛上讀書了以後,才能更深刻的體會到書的內容,才能踐行於生活!

孝經讀書心得4

《孝經》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

《孝經》以孝爲中心,比較集中地闡述了儒家的倫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規範,“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書中指出,孝是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於孝”,國君可以用孝治理國家,臣民能夠用孝立身理家。《孝經》在中國倫理思想中,首次將孝親與忠君聯繫起來,認爲“忠”是“孝”的發展和擴大,並把“孝”的社會作用絕對化、神祕化,認爲“孝悌之至”就能夠“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

人生在這個世界,長在這個世界,都源於父母。是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是父母哺育我們成長。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們終生都應該報答。有句古語說得好:“百善孝爲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我們人類各種美好品德中最爲重要和佔第一位的品德。它是做兒女的必做的天經地義的事情。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就一直具有這種尊老敬老的優良傳統。古代埋兒奉母,棄官尋母的故事,足以讓人們唏噓不已,而當今捐腎救母,退學爲母的故事,更是令我們感動萬分。不一樣的時代,演繹着相同的主題,那就是孝敬父母,回報父母。

其實,今天,對我們來說,孝敬父母,回報父母,不必像上面所說的那樣,要做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情。我們只要在平時多注意從身邊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就完全可以盡到我們對父母的孝敬之心。

我很孝敬父母,在家時,我堅持每天幫父母做一件家務,向父母說一句問候的話。當節假日時,我就和父母談談心,爲父母捶捶背。爲了實現父母對我的期望,在學校好好學習。當父母因工作繁忙時,我就自己煮飯,做些家務活,以此來減輕父母的負擔;父母生病時,像他們關心我一樣,我會關注他們的身體健康,爲他們端水送藥,噓寒問暖。當我和父母發生爭吵時,我便會做出一些必要的`讓步,當自己做錯事情或頂撞了父母后,我就會主動向他們承認錯誤並道歉。時常會和父母在一起講個笑話,說說我在學校的狀況,讓他們對我的學習放心。我們的父母爲了我們,操碎了心,也付出了很多。他們累了,需要一把椅子坐坐;他們渴了,需要一杯清茶解渴;他們的心疲倦了,需要一顆真誠的感恩之心去安慰。我們再也不要覺得,父母爲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該的;我們更不要對父母的艱辛付出和無限關愛,視而不見,無動於衷,甚至怨氣沖天。因爲我懂得了父母的需要,所以我現在要行動起來,動一動手,搬一把椅子給父母歇歇,倒一杯水給父母痛飲;動一動口,說一句真誠溫暖的話語給父母聽聽,解除他們的疲勞,驅散他們的心病。孝敬父母原來就這麼簡單。如此容易做到的事情,就一定能讓我的爸爸媽媽欣慰,高興和快樂。我又何樂而不爲呢?

感恩是有意義的。父母的付出遠遠比山高、比海深,而作爲我們,只知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讓我們變得自私自利,忘記了曾經父母的付出。因此,我們應該用我們的優異成績,我們的健康成長來孝敬父母,回報父母。

孝經讀書心得5

寒假期間,我閱讀了國學經典誦讀《大學中庸孝經》,《孝經》的資料好象都比較難懂,爸爸媽媽又和我一齊閱讀了《二十四孝》,我覺得其中的故事都十分感人,小時候那些孝順的人,長大都有了很大的成就。

自古以來,孝是人類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愛的基礎。孝是做人的基本準則,天地間的自然規律,是人類一切德行修養的基礎,是思想教化的源泉。

生我者父母,養我者父母,沒有父母偉大無私的愛,我們很難健康地成長,父母給予我們一切,父母的眼睛時刻關注着我們,父母對孩子的關懷總是那樣的無微不至,勞而無怨。

百事孝爲先,我們每一個普通人的孝道就是要盡心盡力的供養父母。如果一個人連自我的`父母都不愛,又怎樣能去愛他人、愛國家呢?

此刻我們中間的很多人,異常是我們這些00後,經常一天到晚想的都是自我要向父母要點什麼,想要怎樣樣玩耍,自我喜歡怎樣樣就要怎樣樣。與父母一齊時,自我必須要選最好的,要玩自我最喜歡的;吃東西時必須要選自我最喜歡吃的。有時,父母指出我們的錯誤期望我們改正時,我們不僅僅不願意承認,反而還會發脾氣;有時甚至還會在對父母、長輩說話時很不禮貌。

所有這些表現,和《孝經》中的要求相對照,關鍵是“孝順”二字沒有做好,我們距離《孝經》中的要求還有很大距離。讀了《孝經》這本書,我以後必須要孝順父母,尊敬老人,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美德。讓我們自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從點滴做起吧!

孝經讀書心得6

“百善孝爲先,常回家看看”,這是今年春晚給出的一副春聯。孝,自古以來便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經》中,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於孝”;“教民親愛,莫善於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爲人子女,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法則,是應該身體力行的。

自古以來,孝感動天的故事數不勝數。每次看到電視上播出天仙配這類講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時,很多人是被他們之間的愛情感動,其實,這個故事的最初向我們講述的,是董永賣身葬父,體現的就是這個“孝”字。

董永,相傳爲東漢時期千乘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爲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爲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爲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爲孝感。

一個小夥子,父親死了後沒有錢給父親置辦喪事,自己把自己賣了,這是任何人都難做到的。董永做了,成了古今人們稱道的大孝子。也因他的所作所爲,感動了幾千年,孝感這地方也因此而名揚四海。

“孝”是尊敬長輩,侍老奉親,指子女對父母謹應盡的義務,包括尊敬、撫養、送終、祭祀等等。因此,“孝”作爲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首先是一種社會道德準則,用於處理家庭中長輩同子女之間關係;然後,隨着中國社會文明的發展而不斷地豐富和賦予新的內容。

一個人不愛自己的父母,怎麼可能愛他人,愛國家呢?《孝經》雲:“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弟子規》說:“首孝悌,次謹信”。《論語》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爲人之本與。”

生我者父母,養我者父母,父母給予我們一切,沒有父母偉大無私的愛,我們很難健康地成長,父母是我們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的老師,父母的眼睛時刻關注着我們,父母對孩子是無微不至,勞而無怨。烏鴉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麼能不孝。

然而,所謂“君要臣死,臣不死,爲不忠;父要子亡,子不亡,爲不孝”就是典型的愚忠愚孝思想,在此略舉幾例:比如西漢經學大師董仲舒提出的“三綱五常”中的“君爲臣綱,父爲子綱,夫爲婦綱”等,現今已不適合我們這個人人平等的民主社會;又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經》,恐怕現代社會很少人不去理髮吧,又有很多女士去美容吧;再如“不孝有三,無後爲大”《孟子·裏婁章句上》,是至今仍存在“重男輕女”思想的根源,也已不足取,我們是提倡男女平等的。諸如以上孝說,到了今天,無疑均已過時,我們應以批判或毫不吝惜地拋棄。

在當今日益高速運作化的信息時代裏,忙碌的人們爲了事業奔波於世。一首《常回家看看》喚醒了衆人久違的感動和對親情的依戀。於是,人們從忙碌中駐留,回家看看父母,儘儘孝心。科學在不斷進步和創新,人類乃至自然界的親情卻如陳年老酒愈久愈醇。

有時,漫步街頭,經常能看到一些老人。他們衣衫襤褸,要麼蹬着三輪車,要麼拎着蛇皮袋,流連於大街小巷中,撿起人們丟棄的飲料瓶,或在垃圾中翻找可利用的“資源”,動作僵硬而麻木。

他們都是沒有親人的孤寡老人嗎?當然不是。其實,有相當一部分老人,他們的子女都還“健在”,準確地說,過得還不錯。但那只是他們的子女。至於他們呢?有那麼一小部分被送到了養老院。其餘的,就是你在街上看到的了。他們遊走於街頭巷尾,構成了城市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母親從小幫你們洗澡到大,你們可曾爲她洗過一次腳?父親從小把你拉扯大,你可曾親手爲他盛過一碗湯?當囚犯嚼着母親一粒粒剝的瓜子仁時,當失意的兒子靠在父親肩膀痛哭時,他們可曾感到父母對他們濃濃的愛意?這種愛不應該只是單方面的,它應當和孝一起,充當親子間關係最好的潤滑劑。然而,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孝卻在不知不覺中,漸漸地跟不上歷史的步伐。雖然每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中,不乏至孝之人的身影,但對於整個社會來說,孝已漸漸地遊走到了主流之外,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它數千年的儲蓄,也被物質的洪流衝得無影無蹤。它就像一個沒落的貴族,看着時代變遷,看着大權旁落,卻無能爲力。或許它曾奮力地追趕上了“80後”明媚的憂傷的腳步,卻又眼睜睜地看着“90後”們乘着“幸福摩天輪”遠去。

然而,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孝的迴歸,是歷史的必然。雖然暫時遊走在主流之外,但最終,它將重歸主流之中,但願當它搭上“幸福”的末班車時能看到“00後”們在向它招手。

我們應當有所繼承孔孟儒學提倡的合理孝道,借鑑古代的孝悌思想,用以諧調、親和家庭成員的血親關係,促進家庭的和睦與穩定,進而在社會上形成尊老愛幼、互助友愛的風尚,促進精神文明的建設。讓我們一起來營造一個敬老養老的社會氛圍,讓中華民族敬老養老的優良傳統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得到發揚光大!

孝經讀書心得7

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這封給晉朝皇帝的《陳情表》中的話卻說出了歷朝歷代亙古不變的道理。孝,是百善之首,讀《孝經》,讓我對孝有了更全面的瞭解。

原本曾經片面的認爲,孝,就是要對父母精心照顧,遵照他們的意願,不能有忤逆的思想。讀《孝經》,纔看出這是對孝的片面解讀,纔會導致孝道的難以推行。讀《孝經》,才能讓社會不同階層的人看到自己的影子,從而有明確的目標,知曉自己該做的。

《孝經》的前七章分別寫明瞭不同人應該盡的孝道,如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它告訴我們,身居上位者,應該以身作則,多行孝道,因爲孝是人的本性,它是父母在撫養我們的過程中自然形成的,這不需要刻意練習。如果一個人連這個天性都做不到,連自己的父母都能惡言相向,那麼還能指望他去關心他人,心繫百姓嗎?現在是一個信息發達的社會,不僅僅是居於上位的人,包括那些名人,他們的一舉一動往往能夠引起一場軒然大波。因此,那些具有社會影響力的人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如果因爲自己爲官爲商,就忘記了撫養自己的父母,信賴自己的妻兒,這樣的人,是很難讓人放心的,也就做不出更大的成就。我們作爲普通人,我們沒有顯赫的身世,沒有耀眼的光環。但就在我們依舊一文不名,依舊爲未來打拼時,是父母,是家人,默默地在背後的支持着我們,是我們事業的堅強後盾。無論在外面受到多少欺辱,無論我們心中多麼苦悶,父母依舊是我們心靈的依靠,他們對我們的愛是無私的,是不求回報的。所以說,對父母的孝順是我們回報他們養育之恩的一種方式,多陪陪他們,讓他們安安心心的,是子女所必需做到的。

《孝經》後十一章寫明瞭孝的具體表現形式、教化作用以及不孝所引起的'嚴重後果。依照孔子當時的法律,沒有哪條罪比不孝更重的了。當然有罰必有獎,古時當官,其基本要求,就是要被推舉爲孝廉,說明孝作爲百善之首的重要性。因爲孝是各種善的開始,一個人如果能做到孝,那麼他就會害怕因自己的惡行使父母蒙羞,那麼他就會遵紀守法,做一個好人,他也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將對自己父母的愛去愛他周圍的人,愛他的百姓,也就能夠對他的君主,對他的長官忠心耿耿,這說明孝對於江山社稷是有很大裨益的。當然,孔子也指出,孝不是一味地奉承父母,聽信長官,而是要根據自己的判斷,來幫助父母做出正確的言行,讓長官做出正確的決策。

如果我們明知父母長官做出了錯誤的判斷卻不據理力爭,那就是陷父母長官於不義,那就是罪過了。即使我們因爲敢於直諫而被訓斥甚至棒打,我們也不應該有所鬆動。只有這樣,才能讓孝發揮它更大的作用。

孝,是人之根本。熟讀《孝經》,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對待父母,對待自己周圍的人,讓自己更爲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