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經部>論語>

《論語》讀書心得(集錦14篇)

論語 閱讀(9.47K)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不妨將其寫成一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於心,這樣能夠培養人思考的習慣。那麼心得體會該怎麼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論語》讀書心得,歡迎閱讀與收藏。

《論語》讀書心得(集錦14篇)

《論語》讀書心得 篇1

《論語》代表仁義、倫理和道德,傳統觀念總把“義”和“利”對立起來,這從古代中國到西方都有這種說法。但在近期的《論語》閱讀之中,我發現其中有着不一樣的利義觀。

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如果不追求物質的進步,人民、國家和社會都不會富庶,這顯然對社會的長期發展不利。但孔子又說:“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致富的根源就是要根據“仁義道德”和“正確的道理”,這樣的富裕纔是真正的富裕,才能持續下去。當今社會不乏有企業或個人賺着不義之財,違反市場道德規範,置利益於一切之上。更有甚者,表面做着公益和慈善事業,背地裏昧着良心賺着黑錢,利與義完全對立,這與孔子在千年前的教誨遠遠背離。

孔子從未貶低商人,但離開道德的商人,絕對不會是出色的商才。“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得到了利益,失去了仁道,甚至想盡可能鑽法律的空子去達到賺錢的目的,這種利己主義只會把個人以及國家送上不歸路。近期,愛否科技相關負責人在網上大肆質疑華爲的`拍照技術,斷定其虛假宣傳,以達到博取眼球和謀取利益的目的。隨後在事實面前,該負責人無話可說,隨即被開除。對待財富的正確態度,應是堅守道義,不侵害他人利益,用正當的手段和自身的實力尋求商機。該負責人譁衆取寵,自以爲是,當然不會再商業的道路上走得長遠。

當利義觀絕對對立以後,爲富不仁的說法自然興起,當社會的各項規章制度、法律法規仍不健全時,就會留下給不法之人謀利的空間。這種情況下,道德的自律顯得十分重要,《論語》可以教給商人如何“取之有道”。同事,也要明白“求利”並不違背聖人的古訓,“陽光下的利益”自可爭取,不必認爲其有愧於道德要求。

正確理解孔子的利義觀,才能形成誠信爲本的市場經濟。利與義,合則兩益,分則兩傷。

《論語》讀書心得 篇2

一個很偶然的機會,得到于丹的《論語》心得這本書,也沒有好好看,一直擱在書架上,直到前一陣子我一時興起,隨手拿來翻了幾頁,我就被于丹深入淺出的解讀給吸引住了。所以,接下來我便一口氣將他讀完,不敢說讀完後對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但是這本書確實讓我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了新的想法。

《論語》是我們從國小就開始接觸的,在後來又陸陸續續學習一點,但是學得也不是很齊全,因爲處在這樣一個浮躁的社會中,我們都難以靜下心去研究2500多年前古人的思想,于丹老師卻做到了,她藉助自己豐富的學識與深厚的閱歷,又結合當下人們的生活,圍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比較全面的向我們詮釋了論語中那些簡單而又千古恆常的真理。

這些解讀可以說是爲我們提供了經典的快餐,在這些易於消化的經典解讀中,于丹教授講解的仁愛之道也使我啓發很大:仁愛是做人根本。仁愛講求恭、寬、信、敏、惠。恭則不悔,他人的面容永遠是我們表情的一面鏡子。寬則得衆,你對別人寬和,會換來世界給你的一個回饋。于丹在書中寫道:讀《論語》我們會發現,孔夫子教育學生時很少疾言厲色,他通常是用和緩的,因循誘導的,跟人商榷的口氣,這是孔夫子的教學的態度。這讓我想到我的工作,我面對一羣天真而頑皮得孩子,他們身上都或多或少有着這樣那樣的'缺點和毛病,當他們的表現令我失望時,我總是責怪他們,用強硬的語氣壓制他們,學生也許是口服心不服,也許對我是畏大於敬,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也不要強加給別人,強迫別人去幹。

那麼,換位思考,如果我是學生呢,希望老師怎樣和自己交流。尊重學生,平等對待學生,這也符合當今提倡的新型師生關係的特點。讓學生徜徉在這種平等的師生關係中,讓學生適應這種關係,喜愛這種關係,並將這種關係延伸到他的處世之道,這也不正是我們應該教授給我們孩子的嗎?

我們讀一本書,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感悟。雖說于丹這本書在網絡上有頗多爭議,但我還是想成爲其追捧一族,畢竟和它偶然的邂逅,讓我收穫頗多,受益匪淺。于丹的《論語》心得對我是一種引領,它使我更用心的去體驗每日的工作和生活。

《論語》讀書心得 篇3

《論語》這本書雖然只是一些隻言片語和對話,語錄,但卻包含了文,史,哲,人生,教育,社會生活等多方面,內容豐富.《論語》中的一些經典名言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鮮矣仁。""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比較熟悉,但文言文件精煉的語言中卻已經蘊藏着很多的道理在裏面,這本書中每句話後面都配上了譯文,每篇後面都附上評點,讓讀者更容易接近孔子從中學會一些做人的道理,懂得如何去爲人處世。

《學而》一篇中孔子談到孝悌忠信等行爲規範和做人的原則.比如"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在孔子看來,孝弟乃做人立世之根本.每個人如果對父母不尊敬侍奉;對兄長不聽命維護,社會就亂套了.君將不君;國將不國……孝,悌,忠,信,是孔子經常涉及到的命題,也是孔子用以衡量做人的尺子,他心中正人君子的美德.用今天的道德標準衡量,這些雖然並不是全都適合,但基本是合理的必竟跟封建社會不一樣了,現在的人有了自己的規範,例如我們反對古人的"愚忠""愚孝"。

幾千年過去了,孔子在做人與學習的關係問題上,所強調的做人第一,首先做好人,到現在依然受到肯定。

《爲政》一篇也談到了人生的修養。孔子把孝的問題,禮節的問題,忠信的問題,義勇的問題看得很重。認爲一個人不具備這些品格,就談不上有道德,也就無法立足於社會,更無法治理國家.另爲孔子對許多日常言行舉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止,是知也."孔子像我們強調了做人要實事求是,別不懂裝懂."先引其炎而後從之。"則交到了我們要有重視實際的`求實精神."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表露出孔子輕言重行的傾向.我們可以從這些言論中學到孔子的思想,而對於我們當代人的人生取向也是有很大指引。

《論語》所帶給我們後人的啓迪和價值時說不盡的,有空休閒時真該拿出來讀一讀。

《論語》讀書心得 篇4

翻開這本蘊含中國傳統道德思想的《論語》,便有陣陣淡雅古香迎面撲來,令人心生嚮往,甘願遨遊在這幾千年前的文字話語中,去感悟演奏生命哲理的樂章,洗滌去我們內心的浮躁和雜念,迴歸本真。

不同的人讀《論語》會有不同的感悟和收穫,而我從中獲得了學習之道和爲人處世。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告訴我們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會因爲不能深刻理解書本的意義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書本的知識,甚至會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進行實實在在地學習和鑽研,則終究是沙上建塔,一無所得。身爲學生的`我們需要將思考與學習同時進行,我們要把我們從書本上所學的知識通過自己的思考變成我們自己的知識和思想,而通過思考我們不僅能知到自己還有那方面是缺失的,並進一步學習來完善自己的不足。而且思考也是對我們所學的東西是否正確的思考,學習過程中難免不會有錯誤的知識,因此我們需要自我的思考,而不是一味的接受錯誤知識。在學習方面還要“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意爲知道就是知到,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纔是真正的智慧。學習最忌諱的是不懂裝懂,學習是自己的,不是別人的,你知不知道也只有你自己清楚,所以我們不能欺騙自己,不懂也不會有人笑話你,人們只會笑話那些裝懂的人。

在爲人處世方面,我覺得《論語》中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最好概括與總結。人際交往時我們就應注意當某些事我們自己都做不到時,便不能要求別人去做到。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不能心胸狹窄,而要寬宏大量,推己及人。如果是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係,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和平等待人的體現。

《論語》是儒家文學的經典之一,它還有很多價值等着我們去發掘,還有許多內容等着我們去學習和解讀。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我們不需學《論語》去治理天下,但我們可以學習君子修身之道和孝敬父母之道,這對我們的道德還是有着重要的教育意義。品中華傳統文學,學中華傳統美德。

《論語》讀書心得 篇5

《論語》的真正含義是告訴我們如何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幸福生活。它教會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得精神上的愉悅,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的座標。

《論語》傳達了一種簡單而熱情的生活態度。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有七十二賢人。孔子以這種樸素而溫和的生活態度影響着他的弟子。他所有的弟子都是就像一粒種子,傳播着對生命的態度和生命的智慧。

在閱讀《論語》的過程中,我進一步加深了對“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理解。

這句話,可以說是孔子倡導的學習方法。一味地讀書,而不去思考,只能被書牽着鼻子走,會被書本所累,從而被書的外表所迷惑而不得其解。

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但只是一味地埋頭苦思,不進行必要的書本知識積累,那麼對知識進行研究和推敲,也只能是一種幻想,問題得不到解決,會產生更多的疑問和危險。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你才能學到有用的知識。

作爲一名教師,只有做到學習與思考的結合,做一名學習型教師,反思性的教師,才能不斷進步。

孔子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子夏說:“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這些都強調了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重要性。

西方哲學家康德說:“感性無知性則盲,知性無感性則空。”。”與孔子的這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能夠說是驚人的一致。可以看出,在認識和獲取知識的過程中,無論地域和種族多麼不同,其基本原則總是相似的。學會聽別人講解,也要自己思考,不要一味地聽別人的。

只學習而不動腦筋思考,就會茫然不解;只憑空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不解。

邊想邊學,邊感受智慧。可見,學習與思考緊密結合,缺一不可。這些都強調了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重要性。

《論語》讀書心得 篇6

我們的祖國曆史悠久,文學瑰寶好似令人數不勝數的遍地黃沙。而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的學說影響了中國整整幾千年的發展,就是因爲孔子對學生的諄諄教誨而整理成的,我國國學經典中最著名的'一部——《論語》。

進入二年級以後,我們就對論語開始了誦讀。《論語》中的每一句話都飽含哲理,令人回味無窮。在這裏面我認爲最經典的一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告訴了我們三個人一同走路,這裏面必有可以當我自己老師的人,應該學習他們有,自己沒有的優點,對於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一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使我明白了世上並沒有天才,只有肯吸收古人的知識,勤奮去求得知識的人才會有真正的學問。我以前認爲自己是一個十全十美的人,於是就驕傲了,對自己放寬了要求,並沒有接着去尋求更多的知識,從而導致了成績的下降,現在我懂得了其中的道理。我最喜歡的一句是“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令我懂得了學習時不能不懂裝懂,自欺欺人。有一次,爸爸在給我講解一道很難的數學題,講完後,爸爸問我懂了嗎?我明明還不懂,卻渾水摸魚,說已經懂了,那是多麼不應該啊!我應該再讓爸爸講一遍,才能完全懂。

《論語》是中國文學寶庫的一朵奇葩。一部《論語》受益終生。

《論語》讀書心得 篇7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讀論語有感於許多耳熟能詳的名句,我們真正能理解能做到的`有多少呢?很多時候我們會思考,疑惑甚至苦悶,會用各種方式去排解這些苦惱煩悶,但往往適得其反,卻不知學纔是真正解決各種問題的正確方法。學習書本上的知識,學習他方的經驗,瞭解人世間不同人的經歷,慢慢的你就會感到你突破了一層層迷霧,發現一個新自我的誕生,人們總是在不斷突破自我中成長的!而學習就是我們從此岸渡到彼岸的橋樑。

《論語》讀書心得 篇8

讀書心得體會孔子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義上說,他也是全人類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教育家,被後人稱爲“萬世師表”。孔子首創平民教育,繼承、發展和傳播了古代文化,相傳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足見孔子對當時教育的貢獻。孔子在一生的教學實踐活動中,積累了一套極有價值的教學理論,在許多方面反映了樸素的辯證法和唯物主義觀點。他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治學態度,以及所倡導的互敬互愛的師生關係,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一)學思結合,溫故知新。

孔子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闢的言論,他主張“有教無類”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從治學的角度看,他強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認爲一個人要增長知識,必須認真學習並進行思考;他提倡“溫故而知新”,認爲時時溫習已經學過的舊知識,由此就能獲取更深的新知識。特別是“學思結合”和“溫故知新”已成爲人們長期遵循的學習規律。新的課改確立了鮮明的課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學生髮展爲本”。我們知道教師的一切都是爲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作爲學生,要發展首要任務是學習,這其中包含着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學習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學思結合”;二是學習如何獲得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溫故知新”。只有這樣,才能用所學到的知識去解決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我個人認爲今天課改新理念其實是對《論語》中有價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誘。

孔子進行教學活動的特點,是能夠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孔子培養弟子學習興趣的方法,是通過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動的事例,用形象思維的方式去誘導,如用“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喻指節操,教導學生要有忍苦耐勞、不屈不撓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時間一去不復返,意在勉勵弟子們珍惜時間、發奮圖強。這樣的教學方式,受到了弟子們的稱讚,顏回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我們通過“校本培訓”,已經確立了新的教育觀。新的教育觀要求教師面向全體學生,同時注重學生個性發展。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根據學生的特點提供個性化教育,讓全體學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發展。這裏提到的個性化教育是與“因材施教”有着密切聯繫的。新的教育觀還要求教師要尊重、理解、寬容每一個學生,要善待學生的錯誤,要用優點融化學生的缺點。現在學生厭學輟學現象嚴重,部分學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觀消極的'心態,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要“循循善誘”,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學生燃起希望之火,去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我認爲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心靈王國,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樂園。所以,作爲教師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發現每一個學生的智能強項,扶持它,呵護它,使它成爲學生的成長起點。

(三)善於啓發,觸類旁通。

孔子特別強調把握時機,進行啓發式教育,實際上“啓發”一詞就來自《論語》。他說“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只有對求知慾強卻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點撥,對竭力想要表達自己的看法卻無從表達的人加以引導,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孔子的這一論點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學生積極地思考問題,善於推論,聞一知二,舉一反三。這種啓發式的教學方法,在今天新課改的過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們知道科學在飛速發展,很多知識都會迅速被淘汰而變得一錢不值。因此,知識本身的獲得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獲得知識,如何在知識的獲取過程中,開發學生的各種潛能。所以說,現代教學不僅是教給學生知識,更應該教會學生學知識。教師“舉一隅”是教給學生知識,學生能“以三隅反”纔算教會學生學知識。要想教會學生學知識,使學生真正把知識學活,就得在舉一反三上下功夫,從而收到以一當十、觸類旁通的效果。

(四)相互切磋,教學相長。

孔子在教學法上提倡師生之間相互切磋、共同討論,以收到教學相長的效果。

《論語》讀書心得 篇9

論語中有一話說是這樣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這樣一句話,在我的家裏有一本《逆流而上的魚》一本書它上面寫的是一句:己所不欲,就施於人的話。

他是這樣寫的:我不喜歡的,你肯定也不喜歡,所以我不會給你,他不願意做我肯定也不願意做,所以你不會勉強我去做這件事情。

對呀!我不喜歡的東西你怎麼會喜歡呢?我不喜歡青菜你一定也不喜歡!

我不喜歡流行歌曲,那你也一定不喜歡?

我不能克服一種困難那你一定也不行?

我知他說的不一定都對,但是最讓我感到了不起的是,那個寫書人的勇氣!是那種敢於面對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精髓,發表自己的`看法的勇氣!

我家的那本書,雖然比起《論語》來差的很多,但我學會了很多他的東西,那東西看不見也摸不着。

《論語》讀書心得 篇10

《論語》,不得不說,它對後來人們的言行舉止起着非常重要的啓發!

隨着現代文化的逐步發展,《論語》也被人們翻譯、演繹了出來。有的爲了方使人們更好的理解其中的意義、所含的人生道理,它被人們改編成了電影、動畫片等等。

現在的科技越來越發達,《論語》也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上至老人下至小孩。隨着它的廣泛傳播,人們現在對《論語》的傳播的方法的看法也越來越大。因爲爲了使更多人知道理(瞭解)《論語》,就把它弄成了各種各樣的形勢來傳播,那些電視劇或是電影爲了提高收視率,就把《論語》的內容篡來改去,沒有尊重歷;打不的人爲了敷衍了事,並沒有把握和充分散發出《論語》的本質,有違《論語》的本質;也有人認爲這是是可以接納的,因爲它假進了文化的傳播……

人們各有各的意見。或許吧,現在《論語》的傳播方法確實各有各的意見。就像古人說所說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任何事物都有它的長處和短處。的確,現在的《論記》被人們搞成了事事非非的樣子,這就有違了《論語》的實質。但這也有它對立的一面,這促進了《論語》的'傳播,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論語》。

如大家所知,《論語》告誡了人們的言行舉止;教人們如何做人;如何來對待學習;遇到困難時的態度……

我們不應該只片面地去看待事物,要全面地去看,去了解它所含的最深刻的意義。就像這《論語》,人們對它的傳播方式各懷意見,雖然它現在的傳播方法被我們所不以同,但不可否認的的是,它確實,真真實實地使知道《論語》的人越來越多。這使得更多的人通過《論語》所述的,養成了高尚的品格、良好的行爲習慣。

因此,我認爲通過媒體傳播的方法是可行的!

《論語》讀書心得 篇11

《論語》是我國的經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歷代的統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暑假裏,我搬出這本塵封在書架的經典,認真研讀了前九篇(共二十篇),受益良多。

《論語》內容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爲主,記錄了孔子及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讀了《論語》,我知道了孔子之所以被後人稱爲聖人,就是因爲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累積成了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不僅教會我們應該如何接人待物,而且十分嚴謹地規範自己,以行動做出表率。

《論語》中有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學習知識並不僅僅是學習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經常溫習,鞏固知識。同時,要把學習當作一個充實自己的過程,懷着愉快的心情去對待它。另一句“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也在強調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還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孔子的這個學習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現代教育者所提倡的.。

孔子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我們希望學生“學而不厭”,首先我們教師要“學而不厭”。“身教勝於言教”,“親其師,信其道”,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有着潛移默化的影響,甚至會影響到學生的一生。一個善於學習、善於思考的老師,其學生也必然會繼承老師的傳統養成善學善思的習慣。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祕訣。《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他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朋友,由它可以映射着我們的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

《論語》讀書心得 篇12

向來喜歡看百家講壇,而且更喜歡聽於丹老師的講座,是那樣的令人心曠神怡,那樣的震憾人的心靈,每次閱讀于丹老師的《論語》心得都會有很多的收穫與啓迪,敬佩她的聰明與睿智,以及她看問題的獨到見解之處。

于丹教授說,其實《論語》的態度是什麼呢?就是以一種樸素的、溫暖的,言傳身教的.生活態度,去影響他的弟子。《論語》告訴我們,爲人不僅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該儘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得到幫助的人。我們常說,“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其實給予比獲取更能使我們內心充滿幸福感。

“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就是孔子所提倡的境界。當所有憂煩、迷惑或畏懼壓在眼前的時候,讓自己變得更加寬厚仁達,變得更加智慧聰穎,變得更加勇敢無畏,那麼外在的一切不也就沒有了嗎?所以,做一個勇敢的人,用自己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遺憾而不要藉助外在物質的得與失,讓自己擁有一份淺薄的驕傲,這就是《論語》裏所倡導的一種人生觀。

于丹教授以自己的心得來詮釋論語中難以理解的道理,並結合實際生活幫助人們去面對千變萬化的世界,調整好個人的心態,使人們明白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快樂是尤爲重要的問題。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會拿自己與別人相比較,同樣的學歷、同樣的境遇,別人爲什麼做得很成功,而自己卻爲什麼總是默默無聞,總在羨慕、嫉妒別人的日子裏生活,於是埋怨、憤怒油然而生,使自己身心疲累、鬱鬱寡歡。其實他沒看到別人的付出,很多時候就是缺乏于丹老師在論語中所說的豁達開朗,不能以良好的心態去面對生活。如能以平和的心態想一想,別人的得到一定有他相對應的付出,當然,這個付出有種種。如果你不想去付出就不要去嫉妒別人的擁有,羨慕別人的生活而看不到自己的珍貴,這是不聰明之舉,也是可悲的。

于丹教授用一個個小故事告訴我們,我們生存的環境會有許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雖然我們憑藉個人的力量不能改變社會,但我們能憑藉我們勇敢的心靈去改變自己的心情和態度。

《論語》讀書心得 篇13

印象中,自己以前從沒有完整地讀過《論語》,所幸多少知道里面的一些傳世名句。這次寒假,利用學校開展“同讀一本書”的活動機會,我才能靜下心來系統地讀了一遍《論語》。語錄體的《論語》文字深入淺出,言簡意賅,內容包羅萬象。除了記載倫理、教育、政治、文學、哲學、藝術這些大的方面之外,還涉及到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其中不乏閃爍智慧、蘊含精深思想的語句。所以,它不愧爲儒家學派最重要的經典著作,至於“《論語》之在中國,猶如《聖經》之在西方”、“半部《論語》治天下”等相關讚譽,並非沒有根據。

讀《論語》,各方面的收穫太多了,三言兩語是講不清的。這倒頗像該書語言簡練而精髓不斷的特點。俗話說,文能會人,讀着《論語》,孔子的偉大形象就像是穿越了兩千年的時光隧道,栩栩如生地立在你的眼前:一位身懷各種謀生技能、又對生命、政治、教育有深隧洞見的能人;一個不因自己地位的卑微而隨波逐流,不停反省自己去僞存真,終生提醒自己除惡向善的高尚賢人(我覺得稱爲“聖人”還是誇大了點);一個平生沒有一部自己的著作,僅憑着學生們記錄他言行的《論語》就讓後人受用終生,並因之敬仰和傳誦的奇人;一個自強不息,處於亂世而不放棄追求,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來殉人生的理想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言行廣闊地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爲政,爲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因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得以在中華大地生根發芽,長久而深遠地影響着中國的歷史。作爲一種文化現象,孔子思想和儒家學說與人類文化長河中的其他現象一樣,雖歷經滄桑,卻總是生命之樹常青,不斷創造着人類文化的奇蹟。所有的一切,皆得益於多才多藝的孔子紮根於民族文化又立足於個人所創造出來的大智慧。

讀《論語》,不外乎在讀孔子的“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等思想。當然,這期間要辯證地看待這些學說,棄其糟粕,取其精華;要獨立思考一些自古以來有爭議的處世交友論調,比如“中庸之道”,比如“無友不如己者”。而且,我們還會發現,當今許多爲人、治學、從政的原則都出自古老的《論語》。譬如:父母在,不遠遊。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道不同,不相爲謀;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政者,正也……啊,太多了,不勝枚舉。於是乎,對孔子及其弟子又多了幾份敬仰之情。

“在其位,謀其政”。身爲教師,讀《論語》過程中我最感興趣、最爲關注的,自然是孔子在教育方面的理論和實踐。事實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成就也最爲輝煌。從教育的視角來理解《論語》,我們就會領悟到孔子智慧中的個體價值,以及孔子尊重個體、弘揚主體,最大限度實現個體社會價值的良好願望。

首先,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養目標與當時的.社會需要是相統一的。他認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君子儒”,爲此孔子將教育內容分爲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而置德行於諸科之上。孔子認爲要變“天下無道”爲“天下有道”,就需要提高個體的修養,不斷完善自我,以達“仁”的境界。從“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個關於仁的重要定義來看,孔子顯然是把“學會做人”即德育放在基礎或首要的地位來強調的。記得陶行知先生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他的這種教育理念,和孔子提出的“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爲什麼前後相隔兩千多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教育的首要目標,不斷提高學生的修養與品德。把德育放在首位,這種教育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所以,我們也要牢記教育的使命,努力培養當今社會主義需要的人才,重視學生的品德教育。畢竟,智育不好出的是次品,而德育不好出的則是危險品。

孔子主張,教育對象“有教無類”。即不分貴族與平民,不分華夏與狄夷都可以接受教育。在等級森嚴的奴隸社會末期和把狄夷看作非我族類的“豺狼”的時代,孔子能對教育對象有如此認識,並能在實踐中始終以此作爲辦學方針,無疑需要極大的革命勇氣與魄力,值得後人欽佩。由於孔子教學是來者不拒,多多益善,故此,相傳他門下的學生竟達三千人之多。

學生衆多,可能是促生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原因之一。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也就是說對於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對於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爲貫徹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對自己學生的觀察瞭解,諸如“由也果”、“賜也達”、“求也藝”)《論語·雍也》,在此基礎上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即:“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論語·先進》孔子還重視誘導式的啓發教育,不要求學生死讀書,而貴在觸類旁通,即所謂“告諸往而知來者”)《論語·學而》。孔子特別強調“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時,我不去啓發他,不到他想講而講不明白時,我不去開導他。舉一個道理而他不能類推出三個道理,我就不再教誨他了。孔子還強調在實行啓發誘導的基礎上,注意循序漸進,“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論語·子罕》這種使學生竭力鑽研,“欲罷不能”的情狀,正是對循循善誘啓發教育的寫照,在我國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再來看看孔子的切磋討論、教學相長。子貢請教孔子說:“窮而無謅,富而無驕,何如?”孔子說:“可也。未若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於是說:“《詩經》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孔子說:“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論語·學而》由此可見,孔子與他的弟子們在教學上是互相啓發、取長補短的。孔子認爲只有師生之間互相啓發,纔是最好的教學方法。反過來,顏回在孔子面前從來不提相反意思,孔子就批評說:“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孔子提倡“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衛靈公》,認爲求學者要有強烈的主體精神和求學要求。孔子還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論語·公冶長》,這是以強烈的求知進學精神啓迪學生。

因材施教,不憤不啓,不悱不發,循循善誘、循序漸進,教學相長……凡此種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無不給我們帶來啓迪和思考,它們至今仍在我國甚至世界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學中發揮作用。可以說,孔子在政治上雖然沒有達到他的目的,但在文化教育上卻是成績卓著的。正因爲他將畢生精力貢獻給了教育事業,所以他對後世的教育活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世界教育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讀《論語》,老師們請多關注孔子作爲“教師”形象出現的精彩言論。可以說,孔子是中國歷史上教師的典範,他所體現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已成爲中國教師的優良傳統。他是一個“以德服人”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對於社會和個體人生都具有無限的價值和意義。當然,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帶有時代的、歷史的屬性,但辯證地、客觀地分析評價其價值和內涵,發揮其合理的、普遍性的價值意義,對於現代教育的發展以及教學思路的開拓必將具有積極的意義。

《論語》讀書心得 篇14

一看見《論語》,就讓我回想起以前在國中時代的課程中學的幾篇《論語》精文,在那個年齡階段,那些之乎者也的俗套,直叫我覺得牙酸。

一恍,就時隔春秋二十餘年了,今天再次拿起《論語》,又是別一樣的體味,認真讀了幾遍後,真的感覺到:每讀一遍都有新的收穫。

深讀《論語》後,悟出以下學習、做事、擇友的心得體會:

一、以《論語》學習篇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

前一則是說若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爲恥。

這兩句話雖然出自於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然是至理名言,意義重大。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這句話包含着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爲師。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天要接觸的人很多,而每個人都有自己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也可以成爲我們的良師益友。

二、以《論語》做事篇

子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告訴我們想要先做事,必須先把做事的'工具磨鋒利。

那麼,我們做事的利器是什麼呢?捫心自問,做事無利器,唯有對待做事的誠實,對工作誠實、就不要自欺。

每個人心裏都對自己有一個期許,比如,希望做好事而成爲一個受人尊敬的人,希望自己成爲一個有出息的人,等等。

但是,有的人希望受尊敬,卻去做不誠實的事情,對所做的事誠實,就是凡事要盡全力做好。

做到六七十分就覺得做好了,這是不誠實。

對所做的工作誠實,就是多去實踐多去思考,用知者不惑的態度去對待現今的工作,正如一例:孔子30歲跟師襄子學琴。

師襄子教了他一首曲子後,他每日彈奏,絲毫沒有厭倦的樣子,手法從生疏漸至熟練。

過了10天,師襄子讓他再學一首新曲子。

孔子答到其彈奏的技巧還未會。

又過了10天,師襄子認爲孔子彈曲很是熟練,要求他再學一首新曲子時。

孔子說:“我雖然掌握了彈奏技巧,可是還沒有領會這首曲子的思想情感和作曲者啊!”又過了許多天,師襄子來到孔子家裏聽琴。

一曲既罷,師襄子感慨地問:“你已經知道這首曲子的思想情感和作曲者是誰了吧?”孔子興奮地說:“是的!此人魁梧的身軀,黝黑的臉龐,兩眼仰望天空,一心要感化四方。

他莫非是周文王嗎?”師襄子既驚訝又敬佩,激動地說:“你說得對,我的老師曾告訴我,這首曲子就叫做‘文王操’。

你百學不厭才能達到如此高的境界啊!”

如果我們每一人都能按這種態度去對待工作,那麼,紕漏百出、銜接斷鏈的現象就不會出現,工作的效能與成績就會更鮮明可見。

三、以《論語》擇友篇

人生在世,除了親屬,還要有朋友。

沒有朋友的人,是被人鄙視的人;沒有朋友的人,是孤寂的人。

所以,俗語講:“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多一個仇人多一堵牆。

”如何與朋友交往呢?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孔子清楚地給我們歸納出了哪三種人作爲朋友對自己有益,哪三種人作爲朋友對自己有害。

有益的朋友有三種人:一是正直的人。

二是誠信的人。

三是博學多聞的人。

損友也有三種:諂媚逢迎的人,態度僞善的人,誇誇其談的人。

北師大教授于丹又進一步給我們表明了什麼是三益、什麼是三損。

“三益”的朋友是:交“有質”的朋友。

是在做事和做人時表現出的正直,誠實,不驕不躁;交“有量”的朋友。

對人寬容,心胸要豁達大度,要有做人的情懷。

交“多聞”的朋友。

廣見博識,內涵深厚,知識豐富。

“三損”的朋友是指性情暴躁。

這種人頭腦簡單,自控力差,給你帶來諸多的麻煩;另一種人是“善柔”型的,做事優柔寡斷,容易干擾你的行爲,誤導你的決策;還有一種人更可怕,心懷鬼胎,表面稱朋友,背後下毒手。

我們每個人生活在社會這個大家庭中,要做到時時事事與人與已都滿意是很難的,需要我們結交好的朋友,從中收益,不斷的提高自己,完善自我。

《論語》作爲中華民族的重要精神遺產,具有極大的繼承價值,讀《論語》、悟《論語》,這就是我從中覓得的修身、齊家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