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經部>論語>

論語讀後感(優)

論語 閱讀(3W)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論語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論語讀後感(優)

論語中頻繁出現了關於學的論述,以下是我關於“學”的一點小思考。學之一字,可有三重理解。

首先這第一重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不論是學什麼,最初都是懷着一股熱情投入到所學,七分的熱情支撐着我們完成了百分之三十的事。但是令人遺憾的事,從來沒有永恆的熱情,所有的熱情都會隨着時間漸長而日漸消退。

於是,學就開始有些苦悶了,何況還要“時習”,又從何談“樂”呢?不過這並不要緊,因爲有一個一字真經——勤。勤從始至終都是學的必經之路,也是求學路上最有力的助推劑。勤學免不了艱苦,甚至可能“一簞食,一豆羹”,然而“回也不改其樂”,爲什麼這樣艱難之下,竟是“不改其樂”呢?因爲勤學的鋪墊之下,學終有所獲,在艱難的學中感受到即將開出花來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由此,纔算是真正開始有所學。這第二重則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識的掌握和積累是智力能力發展的基礎。但當掌握知識之後呢?我們容易滿足於對廣泛的知識佔有,勤學讓我們逐漸學習到很多,已不再是個“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人。

然而如果只是對知識的大量佔有,那這和網絡有什麼不同呢?在當下這樣一個萬事不決問百度的時代,人腦與電腦之間最大的不同在於人對知識是有自己的理解和解釋的,對於知識的歸納、整合也會因人而異,產生這些不同最大的源頭就是思考。因爲思考,所以有“創見”。人生而弱小如蘆葦浮萍,但人的價值在於思想,思想讓人韌而不折。

不學,無以爲繼;不思,無以爲新。努力不沉浸於對學現有的滿足,纔會有新的希望、新的可能。戶樞不蠹,流水不腐,思考給了知識新的生命,由此,學,不落窠臼。

最後一重“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學有所獲,學有所思,就滿足了?就滿意了?周圍人的不斷肯定,就真的以爲自己的思維日趨完美,自視甚高,更有一些不屑與人交往,甚至追求“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慢慢的,越來越習慣在自己所學中打轉,最後可能甚至陷入一個怪圈。漸漸地,會發現有些問題在反覆出現,求而無所得。  “吾日三省吾身”。自我滿足久了,就會越來越難以接受別人的建議和意見。之前機緣巧合,觀看過幾場辯論,很多時候整場辯論結束都無法看到期待的精彩交鋒,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爲雙方都不願意好好傾聽別人說話,只想表達自己的觀點,只往不來,最後必然都會陷入表達不清不深不精不準的問題。對此,最好的方式就該是打開心扉,努力悅納他人觀點,認識到自身的不足、缺憾所在,勇敢地承認、接受。由此,才能學有所進。連夫子都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那我們又有什麼感到自滿之處呢?

以上是關於學的一些想法,尚不成熟,希望之後和老師、夥伴們能有更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