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經部>論語>

讀論語有感【熱門】

論語 閱讀(1.48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論語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論語有感【熱門】

讀論語有感1

孔子所宣揚的仁具有泛愛的特點,是對春秋時代人的價值發現的肯定。

比如馬廄失火,孔子退朝回來,曰:“‘傷人乎?’不問馬。但是孔子的仁愛與基督教的博愛、墨家的兼愛又有區別,不是不分親疏遠近、一律平等的愛,而是有等差的愛,要遵循親親、尊尊的原則。親親、尊尊是西周宗法社會的原則,其本質就是禮。禮是血緣法則、道德法則和階級法則的`綜合體。人的行爲不僅要遵守仁,也要符合禮。

孔子關於仁的思想,已內在地包容了中國古代社會的血緣關係和階級關係。仁學包含了道德上的人格平等和尊嚴等內容,這一點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一命題中表現的很明顯。他既承認人是目的,且承認人在道德上是平等的,人人都有道德上的尊嚴。這裏並無貴賤、高下之分,只有君子、小人之分。,而這同當代社會的人權思想有着共同的契合點。孔子對子夏說,“汝爲君子儒,無爲小人儒”,就是從道德實踐上說的,並不是從地位或職業上說的。

首先,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言使用的恰當與否,會直接導致文學作品的成敗。早於《論語》的《尚書》等著作,語言雖莊重渾厚,然其斧鑿痕跡頗重,不適合大衆閱讀和傳播。

《論語》因爲基於了口頭語,兼收了古文特點,把兩者融二爲一,使其雖與我們隔了上千年的時光,讀起來仍然朗朗上口、雋永有味。

讀《論語》,時間概念模糊了,我們彷彿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那個老人的親切睿智,那羣學生的坦率可愛,統統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讀論語有感2

孔子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儒家的創始人之一,他所堅持的儒家不僅僅在春秋戰國時期廣爲流傳,孔子的言行更是被其弟子們編成一部書,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流傳至今。

然而,起初我卻對孔子有着極大的成見,認爲他是一個腐朽的老頭子,只因爲孔子曾經說過:“惟小人與女子難養也”。我對這一句話感到憤憤不平,認爲孔子歧視女性,還時常想着孔子的母親不也是女人麼,當讀到孔子的文章時,便和同學用惡毒的話來數落孔子,直到現在,我才明白是自己誤會了孔子,孔子所說的:“小人與女子難養也。”並沒有歧視女性的意思。而古時候的語言文字和現在的`語言文字是有很大的區別的。我真應該要學好文言文,以免再出現同樣的笑話來,我也明白了不能夠只因爲個人的片面觀點去評價一個人的好壞,而是要根據長久的觀察才能看出一個人的品質優劣。

現在,我又重新拾起了《論語》,以全新的心態細細品讀,把自己的心貼進去裏面感受孔子的思想。在“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明白了並不是只是在學校裏做教育工作的人才能被稱爲老師,在家,在社會上,甚至於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清潔工人身上都有值得我們去學習的東西,不能夠瞧不起別人,一座宏偉的大橋只要缺少根小小的釘子就能讓它崩塌。而學習也是要有選擇性的,必須選擇別人身上的良好品質加以學習。別人身上的缺點,假如自己也有就應該要改正。

孔子教學不分貴賤,廣納學生,從而打破了古時候只有官侯權貴的富家子弟才能夠學習的權利。把思想傳給廣大人民,爲那些有廣大的報復的貧苦青年找到出路。孔子主張因材施教,他根據學生的性格特徵進行教育。孔子也有着自己的政治抱負,他也曾經想要爲國家百姓貢獻自己的力量,只是在當時戰亂頻繁的年代他的學說並不能滿足國君的需要。因此也就沒有什麼作爲,只能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儒家思想。

讀了《論語》後,我明白了只有擁有博大的心胸才能受人尊重。

讀論語有感3

小時候被老師逼着背書,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總覺得是一件苦事,根本不知道何“說”之有!按照教科書和老師的解釋,“學而”第一句的意思是:學習過的東西大家要隨時溫習它,“不亦說乎”,說實在的,每天強迫性地讓自己去學習,不是“不亦說乎”,簡直就是“不亦苦乎”!所以根本就不覺得《論語》有多麼了不起,也不相信他說的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但在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裏,我卻看到了《論語》的異彩紛呈,孔子思想的遍地開花。讀到見解獨特之處,我會陷入沉思,讀到幽默之處,我會會心一笑,我知道自己已經被先生的言語所深深吸引,也開始相信,“學而時習之”,真的是“不亦說乎”了。

在此摘取先生對“學而”的解釋,並把以前我所理解它的意思列出,以作比較,從中可窺見先生對《論語》的精闢獨到的見解,也算作讀此書的一個筆記吧。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我之前對它的理解是:學習過的.東西大家要隨時溫習它,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有朋友從遠方來看我,也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別人不瞭解我,誤解我,而我並不在心裏怨恨他,這樣纔算是君子。

按照這樣來理解的話,強迫性的學習是快樂的,即使我們覺得痛苦,也應該裝快樂狀;有朋友來了,即使窩囊中羞澀,吃完上頓沒下頓我也覺得招待他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你對我不起,我不打你,我不罵你,我心裏也不難過。這是什麼話?!完全是大話,空話嘛!《論語》要是這樣來解讀,那真是荒天下之大謬!我們再來看看,先生對“學而”的解釋。

頭一句的解釋,先生認爲,“學而”中的“學”不單純是讀書,而是做人的學問。“學問”從哪裏來?學問不是文字,不是知識,學問是從人生經驗上來,做人做事上去體會的。這個修養不只是在書本上念,隨時隨地都是我們的書本,都是我們的教育。所以隨時隨地要有思想,隨時隨地要見習,隨時隨地要有體驗,隨時隨地要有反省,就是學問。

第二句的解釋,如果要做學問,就要準備一生寂寞,先生非常幽默,講到這裏時,他說孔子當年也是非常寂寞的,現在到處給他吃冷豬頭,當年他卻連一個“便當”也吃不上。讓人不禁一樂。承前所說,做學問是要忍受寂寞、淒涼之苦的,可能一輩子都沒有人瞭解,但是孔子說,只要有學問,自然有知己。因此他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一個人在爲天下國家,千秋後代思想着眼的時候,正是寂寞淒涼的時候,有一個知己來了,那是非常高興的事情。“遠”字不一定是空間的遠,也可能是時間的遠。

後一句,講的是,做學問的人,即使一輩子沒有人瞭解,也不“慍”,即不怨天尤人,如果能做到這樣,那麼就是所謂的“真人”“真君子”了。

讀完先生的解釋之後,我覺得我被騙了,被老師,被教科書騙了,而且一騙就是十幾年啊,真是冤啊!寫到這裏想起了朋友曾開玩笑地跟我說過的一句話:學問之美在於讓人一頭霧水。可不是嗎?我以前拿起《論語》就會覺得不知所云,確如霧裏看花。由此可見中國教育的粗淺陋薄。從國小到大學,我們的老師又有幾人能給過我們這樣的見解呢,又有幾人能給我們傳授真正的《論語》思想呢?接受這樣教育的我們一知半解,然後我們又一知半解地去教育下一代,這樣下去,可真是要一代不如一代了!

有人說,讀一本書,就是與作者的一次靈魂的交流,我非常認同這個說法。但看先生的書,還談不上能與先生交流,先生站得太高,我只能仰視他,聆聽他的教誨,從中汲取孔子及先生思想的精華,來彌補我之前讀書的缺陷,我也只能如此了……

讀論語有感4

孔子乃儒家思想的創始人,他曾經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這句話告訴我們只讀書不思考,就會迷惑而沒有收穫;只空想而不讀書,就只會疑惑而不肯定,所以我們絕不能這樣。孔子也說過,一個人只要學習了,就一定能更上一層樓。如:“吾日三省吾身;與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樣,你自己的學問一定有所長進。

除此之外,孔老先生還說過:“弟子入則孝,出則涕;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告訴我們要孝順父母,遵從兄長,言行謹慎,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衆人,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你才能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讀了《論語》,我深刻地領悟到,要尊敬每一個人,這樣,每一個人才能尊敬你。做人,一定要多學習,多動腦,才能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讀論語有感5

寒假中,我讀了《論語》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

《論語》是孔子智慧凝成的結晶,在中國教育文化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論語的開場白。意思是:孔子說:“學習而且經常溫習,不也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嗎?好朋友從遠方來了,不也是一件高興的事情嗎?別人不理解我,我也不生氣,不也是道德高尚的人嗎?我明白了孔子在學習中,很注重溫習,也就是把學到的知識鞏固起來。我在學習中,不應該學過就忘記了,也要向孔子學習,注重溫習,這樣知識才能鞏固起來。同學不理解我,我也不生氣,也不和同學爭吵,這樣我纔是一個受歡迎的好學生。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孔子說:“學生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尊敬兄長,做事小心而誠實,對人要有愛心,親近有道德的.人,做完這些後如果還有空閒,就用來學習吧。”這句話對我的影響很大。我要好好學習,聽父母的話,這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敬。在外面要尊敬師長,對人有禮貌。做任何事情要誠實守信,對人要有愛心,要親近有道德的人。還有空閒,不應該沉迷電腦遊戲,就用來看書學習。

《論語》不僅使我們擁有更加豐富的知識,還教會了我們學習,做人。《論語》這本書,爲我們打開學習國學經典文化的大門。

讀論語有感6

《論語》這本書中蘊含着許多哲理,關於孝道、治國、時間、學習……而在這衆多的道理之中,我印象最深的還是《爲政》篇中關於君子做事的道理。

“子曰:‘君子不器。’”這句話的意思爲,孔子說:“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樣只有一方面的用途。”君子,應該博學多才,無所不施,而不應像器皿那樣狹隘地只能做一件事。

“爲政”要通才,通才就要樣樣精通。“不器”就是並不成爲某一個定型的人,一個好的***家,不但要是一個演員,還得是一個十分敬業的.演員,演什麼像什麼,真實生動,惟妙唯肖,能文能武。

在學習生活中,我們同樣不應只會一件事,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不是偏科。像我,文化課與體育極不對稱,文化課勉強還能說得過去,而體育完完全全就是來拉分的呀。別人的體育分能將名次提高好幾個,而再看看我的,說多了都是淚呀。還記得七年級上學期的期末考試,我的文化分是年級第三,而一加上體育成績,瞬間就掉到了年級第二十二,現在一想起來,心還在隱隱作痛。

所以,我也一定要提升體育能力,把體育成績提上去,先不說能不能成爲君子,鍛鍊自己的身體也是好的呀。而要想達到這一目標,我也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行。

讀論語有感7

仔仔細細地讀了孔子的《論語》,他對於學習的態度是最令我受益匪淺的,特別是這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是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足和特長,都有讓別人值得學習的才能。連我們這個小小的班集體,都有愈多的“未來之星”呢!有成績不怎麼好,體育成績卻遙遙領先的運動健將;有體育不好,卻寫得一手龍飛鳳舞的好字的小書法家;有書法不好卻彈得一手好琴,唱歌娓娓動聽的.小歌唱家;有唱歌五音不全卻對數學情有獨鍾的小數學家;也有數學“白癡”可對寫作卻妙筆生花的小作家…·真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呀!只要我們像孔子那樣抱着謙虛的態度來學習,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每一個人都能成爲我們的良師益友,難道還怕我們學不好,成不了材嗎?山之所以高是因爲有一顆顆毫不起眼的石子鋪砌而成;海之所以遼闊,是因爲它不拒任何水流融入自己;人之所以閃光是因爲吸取了能夠吸取的任何知識來充實自己。當今的學生物質生活條件好了,變得懶惰不求上進,對學習是馬精選虎。得過且過,最缺少的就是這種勤奮學習的態度。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不管在學習還是生活中,我們都要有這種愛學習的精神,不恥下問,一定會有收穫的。

讀論語有感8

從我們咿呀學語開始,論語就出現在了我們的身邊,從國小開始朦朦朧朧地誦讀,到國中的耳熟能詳,到高中的一知半解,論語可以說是我們的老朋友了,但我們卻從來沒能真正瞭解它的意義,就像每天見面時都打招呼的朋友,但也僅僅是打了招呼,只是眼熟罷了。而在機緣巧合之下,我選修了張老師的《論語》和孫老師的《傳統文學修養》,這兩門課促使我重新拿起論語,讓我重新認識了這位老朋友,重新認識了皮囊之下的有趣靈魂。

在老師的幫助下,我對論韻進行了更深層次的挖掘,從簡單的倫理道德規範深

入到了人心和人性的本質,在探查到本質之後我才感到耳目一新,恍然大悟。人心由本性心和世俗心構成。本性心是指孝悌之心、誠心、反省之心,它重在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是人之初性本善的體現;而世俗心則是真與假、善與惡、美與醜、苦與樂的並存。這點醒了我,在深入理解《論語之前》,我從未想要認真考慮人的本心是怎麼一回事,我甚至一度懷疑人性本惡,而老師們的講解點醒了我,讓我明白了我看待問題的侷限性,我只是看到了人的世俗心,而沒有看到人的本性心,我只看到了人性後天之惡,卻沒有看到人性先天之善,感謝老師糾正了我狹隘的觀點。

《論語》中有很多關於本性心和世俗心的論證,“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等是在勸說人們保持本性,去追逐更高等級的.美德;《論語》中也有很多關於世俗心的論述,“巧言令色,鮮矣仁”,“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世俗心的美醜善惡便體現出來,有人從世俗之惡,巧言令色,甘爲小人,有人從世俗之善,孝順善學,志爲君子。但我們每個人都是世俗中人,不是什麼超脫世外的神仙聖人,人的世俗心和本性心是一體的,我們在看待人時不能將這兩心割離開,不能過分的只強調本性心

或者世俗心,否則我們看到的就不是完整的人。

李翱的《復性書》中講道:“人之所以爲聖人之,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墮也。”其中“性”就是指人之本性心,“墮”就是指人之世俗心。從前我不理解人的世俗心和本性心,我總是悲觀地以世俗心來揣測他人,我認爲人們幫助他人、投身於公益,都是有利可圖的,不是爲了自身的利益,誰願意花多餘的精

力和金錢去做那些對自己沒有利益的事情呢?而在深入學習論語後,我明白了人之初,性本善,真的有人願意犧牲自己去幫助他人,尤其是這次疫情,有很多人願意伸出援手,真的有人願意捨己爲人。

重讀《論語》使我受益頗深,它讓我重新認識了孔子,也讓我重新認識了自己。在這裏我想向大家推薦周潤發主演的《孔子》,真是合適的演員出演了合適的角色,周潤發主演的孔子使孔子這個聖人形象多了一絲人間氣息,也一改古文中嚴肅、爲天下奔波的士大夫形象,增添了一份溫柔和藹,多了一分心繫天下蒼生的慈悲。在《傳統文學修養》課上,老師也曾放映過,但由於時間問題並未完完整放映,想要了解孔子的同學可以重新觀看一下這部電影。

讀論語有感9

曾陪着兒子一起去讀他們學校組織的《論語》學習班,請來的是同濟大學的中文系教授上課,課上得很精彩,由此讓我開始了對《論語》的再接觸。大學裏曾學習過《論語》,但都沒有這次重讀體會更深。

《論語》開篇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當時,既沒有電腦,又沒有印刷,“書”是在竹簡上刻出文字再用熟牛皮繩一片片串接起來的。這樣,一本《易經》之類的書可能要有幾十卷。而孔子經常反覆翻閱,以至於多次將穿簡冊的牛皮繩翻斷,勤奮學習後又能將所學的化成自己的東西,實踐在自己的人生中。這就是他把學習看成是一件快樂無比的事的原因吧。而如今,幾乎家家都有書架,人們卻不那麼愛讀書了,有些書都成了擺設,很少有像孔子那樣讀書如飢似渴,一本書讀上十遍百遍的人了。在這方面我們要向孔子學習,要多讀書、多實踐,繼而從中體會到孔子的“悅”——讀書帶給我們的內心愉悅。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朋友是人生中最大的財富。現在,人們交往絕大多數已經放棄寫信,而改用E—mail,而且幾秒鐘就能把自己想說的話發佈到全世界。就算沒電腦,打個電話也能迅速地相互取得聯繫。可在古代,聯繫遠方的朋友只能用書信,以兩千五百年前的條件,信使傳遞信件的.速度與今日相比可想而知。今天交通便利。地上有火車、海里有輪船、天上有飛機。可你想象一下孔子時代人們怎麼出行呢?他的朋友要從越國去魯國拜訪他,就需帶上足夠的乾糧、盤纏,趕着驢車,歷盡千辛萬苦才能見上一面。當孔子見到他久違的好友風塵僕僕來到他家時,怎能不欣喜若狂呢?而且其中的“樂”一定不僅在於聚會時的互敘衷腸,它也證明了孔子的德行與聲望之高,遠方的朋友纔會不辭勞苦來看望他。

尤其欣賞《論語·里仁篇》裏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句話。意思是說:看見賢能的人,要想着向他們看齊,遇見不賢德的人,要想着相對照地在內心反省自己。能夠有向好的、賢德的人學習、看齊的心是很容易的,但如果真正落實行動可是不容易。生活中有些人會給自己找藉口說“我已經盡力了”,“我心有餘而力不足啊”,等等。孔子的學生冉求就說過這樣的話,於是他就給自己畫地爲限,不願再努力進取了。這樣看來孔子所說的“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是多麼及時和必要啊!它讓我們就像照鏡子一樣,時常觀察周圍而反省一下自己身上是否有不賢之處,以便及時改正。我想我們身爲教師,既要這樣去教育學生,更應該對自己嚴格要求。大家都努力照老夫子所教誨的去做,我想和諧社會將會離我們越來越近了吧。

讀論語有感10

這個暑假,我讀了《論語》這本書,受益匪淺。

《論語》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所編撰的一部語錄體著作,主要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們的言行。孔子,名孔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生於公元前551年,死於公元前479年,享年72歲。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開創者和最重要代表人物。

《論語》這本書,作爲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結晶,早對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有了深刻的影響。

我在暑假期間讀了《論語》,學習到了許多待人禮儀,尊師重道,孝敬父母等一些知識,還有社會規律這些知識,讓我對以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以及傳統禮儀有了深刻的見解。

《論語》是讓人懂得孝敬、道德、政治、利益、規律的一系列東西,我要把這個古老而又正確的理念,一代一代的傳下去,中華民族精神蓬勃發展!

讀論語有感11

時光飄啊飄啊,它把我帶到了20xx年9月1日,那是一個陽光明媚,萬里無雲,碧空如洗的早晨,我來到坦坦教育國學課堂,每一位同學的書桌上都放着一本書—《論語》。

我開始學《論語》了!初學時,我一頭霧水,根本聽不懂,完全不知道老師在嘰哩呱啦的講些什麼?

通過近一年的學習,我明白了《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傳承下來的儒家思想智慧,《論語》也是一部語錄體散文集,輯錄了孔子及其弟子、再傳弟子的言行錄。儒家把《論語》《中庸》《孟子》和《大學》合稱爲四書,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論語》的世界,聽聽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故事吧!

《論語》的主人公孔子,外貌略醜,一頭烏黑的頭髮披在肩上,兩隻如同鈴鐺一樣大的眼睛看着每個人,鼻子嘴巴大的不得了,都能和蘋果相比了,但最有特點的`是它那尖尖的耳朵,一般人還認爲他在扮演小丑。

雖然孔子的外貌一點也不帥氣,但他的知識可淵博了。他的經典語錄都被他的弟子們整理並流傳了下來,但有一些話卻被人們誤解了。比如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句話被一直誤解成了父母在,兒女不能出去,必須要待在家裏,不可以去其他地方。而正確的意思是:父母健在,不要遠離家門,如果非遠行不可,也一定要告訴父母自己所去的方向位置,以便聽候父母的隨時招呼。

讀《論語》讓我明白了,做人一定要像君子一樣,堂堂正正的“君子懷德,小人懷土。”

還有區別君子和小人爲人處世不同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它的意思是:君子講求遵循道的基礎上的和諧,而不是盲目地隨從,小人講求無原則的盲目隨從附和而不是和諧。君子可以廣交朋友,但絕不會交讓自己去幹壞事的那種朋友。比如有一次,有一位陌生人想和我交朋友,我問了問他爲什麼想要和我做朋友,他說想和我一起玩“藍鯨”,我想到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句話,於是我溫和地對他說:“謝謝你,我不能和你玩,再見。”

又比如說期會考試時,我考了全班第一,正當我沾沾自喜時,突然想起了孔子的話: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孔子的話告訴我,君子要平和大方而不驕恣,即使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我們也需要保持謙遜。當別人誇我考得好時,我謙虛地對他說:“英語還考得不夠好,語文也是,請讓我冷靜一會兒。”

《論語》教會了我要像君子那樣坦蕩蕩,讓我明白了一個人一定要誠實,要懷着道德之心做人。

我的理想是成爲一名軍人,首先一定要做到愛國有道。爲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我要堅持誦讀《論語》,每天練習《論語》中的智慧,更加勤奮努力。

讀論語有感12

笛卡爾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高尚的人說話。

當我捧讀《于丹<論語>心得》,是有這種真切的感受的。難得於丹先生慧眼再現,讓我國古代《四書》之一,兩千年來一直被列入官學,視爲“五經之管轄,六藝之喉衿”的《論語》,這樣一本令人心存敬畏的古籍,在其旁徵博引,妙語連珠的闡釋下,讓蘊含於其中的古老的東方智慧與樸素的生活哲理頓即散發出了一種可人的溫暖,令人有種如座春風的感覺,頓悟“道不遠人”。

“道不遠人”。于丹心得把論語歸爲“八種道”,意欲讓我們在聖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而其中第五章交友之道,談的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朋友的作用,以及如何選擇朋友、如何與朋友相處。她認爲“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這引起了我的深思與共鳴。

作爲社會個體的人,總有一個活動的圈層,現代人交友之道,擇友標準,應是怎樣的呢?于丹先生在他論語心得中,肯定地說 “《論語》裏面給出了答案”。這就是孔子所言的,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損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我想即算在今天一個人,如能以孔子“益者三友”標準爲參照,去選擇朋友,那麼用於丹的話說無疑就是選擇了一種有品位的生活方式,一種趨向高尚的人生境界。

因爲,“道不同,不相與謀”,一個人有什麼樣朋友圈層,就有什麼樣的`情趣與愛好,不如此,總是無法聚在一起,結成圈子的;再則環境改變人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個人浸潤於什麼樣的環境中,其品行相應就會有某種傾向,這些都是很自然的事。所以古人說,擇交如求師,當慎之又慎。

那麼,作爲一名黨員幹部,面對喧囂的世界,種種的誘惑,我們又應該選擇什麼樣的朋友呢?

我以爲當首選志趣高潔者。志趣高潔者,必然是志存高遠,情操高尚的人,他們有着堅定的信念,胸懷遠大的抱負和追求,因而心無雜念,能不爲眼前塵世的慾望所羈絆,能淡泊名利,靜下身心,埋頭實幹,一意向着理想的彼岸,而奮發進取。他們如翱翔於蒼穹的雄鷹,如屹立於山巔的蒼松,總有着一種鼓舞人心的,教人奮發的燦爛氣象。

其次,則當選擇正直嚴謹者。正直嚴謹的人,必然是心地寬厚善良,胸懷坦蕩,富有正義感,能明辨是非,心存大局原則,不爲權勢左右,有所爲而有所不爲的人,他們看似平常,卻如山野的芳草、鮮花,自然散發出一種人格的芬芳氣息,常與之伴,如坐芝蘭之室,當爲幸事。

再則,是選擇博學有爲者。博學與有爲於個人常是相伴而生的,博學有爲的人,必然先是一個勤於讀書,善於學習,因爲博覽羣書,而知識豐富,富有知慧、精神世界富足、生活情調高雅;而淵博的知識,則是他人生進步的階梯,更賦預他行動的力量,因此他往往是一個事業成功的人。這種人如同一面鏡子,與之相伴,以之爲鑑,可以知不足。

理論是灰色的,生命之樹常青。感謝于丹,是她立足現代生活,對論語中友道的闡釋,滌除了兩千年前《論語》中孔子所說的擇友標準的塵灰,讓它在現代社會個體生命成長的過程中,泛出了鮮活的綠色——我想,作爲一名共產黨員、國稅幹部,當我們以一個人是否志趣高潔,正直嚴謹、博學有爲,作爲我們擇友的標準時,那麼無疑我們正在選擇一種有益於我們事業發展與進步的外在動力,更是在選擇一種有品位的生活方式。

讀論語有感13

《論語》這本書匯聚了春秋時期的大儒學家孔子云遊四海、輔佐君王、教育弟子時曾經說過的話,讀《論語》有感作文。聚集了孔子畢生的心血,處處展現了儒家“仁”的思想結晶。

此書總共有十三篇。自古以來都是用於教學和治理國家的。常言道:“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它的作用是如此之大呀!

讀完此書後,我印象最深、感覺也是最有用的一句話是“三思而後行,行而再思也”。在如今的法治社會裏,做任何事不僅要有實力,最關鍵是要有智慧的,在任何情況下,一定要保持頭腦清醒,再三思考,做到沉着冷靜,不能魯莽,這樣才能做出一番事業,國小六年級作文《讀《論語》有感作文》。同樣,我們在學習中,每件事都要多問幾個爲什麼,這樣才能開動我們的腦筋、豐富我們的'知識;在平時考試中,每一道題解答前一定要審清題目的意思,經過全面的思考後再下筆解答,力爭做到做一題對一題,因爲“磨刀不誤砍柴功”,省去了做完考卷後再重新思考重新答題的時間。

可見,孔子的知識淵博,《論語》的博大精深,他所宣揚的儒家思想,至今仍是我們做人做事的基本準則。

讀論語有感14

歷代研究《論語》的書籍很多,現存的主要有三國何晏的《論語集解》,南宋朱熹的《論語集註》是儒家學派對《論語》的代表作。

《論語》在西漢時有三種不同的本子,即《魯論語》、《齊論語》和《古論語》。今本《論語》,系東漢鄭玄混合各本而成,共二十篇。全書記錄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相互談論,多方面表現了孔子的思想和學說,故《論語》成爲後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

孔子(前5xx-前4xx),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對我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巨大和深遠的影響。

中國最古的散文小品,應可遠溯自《論語》。普通把《論語》作經書看,認爲是聖人之言,不以文學論。但以文學眼光看來,《論語》一書的文學價值很高。

讀論語有感15

論語是我國的一部文學瑰寶。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它有多麼重要。那裏面的話令人受用終生。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治也。”

孔子說:“仲由,教你的知識你都會了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纔是真正懂得了知識啊。”

學習中,有許多人“華而不實”,或“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歸根究底還是對基礎知識的定義不紮實。我們在學習中一定要紮下穩固的基本功,對自己所掌握的知識一定要時常溫習,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因爲自己那薄苦蟬冀的“面子”而不敢提出質疑。在講題時也是一知半解,能混就混,瞞天過海,不懂裝懂。我們一定要紮下堅實基礎,堅決不當華而不實。不懂裝懂。一知半解的“面子控。”

論語中的話令人受用,也爲人的`一生鳴響永遠的警鐘,警示我們學習,以及做人的許多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