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經部>論語>

論語的讀書心得(合集15篇)

論語 閱讀(2.52W)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讓人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麼寫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論語的讀書心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語的讀書心得(合集15篇)

論語的讀書心得1

學習了于丹的《論語》心得使我受益匪淺。我就從作爲一名普通老師的角度就於丹《論語》心得談談自己的感想。

一、心靈之道人們常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所以一個老師的心靈思想直接影響一批學生的思想觀念。于丹在“心靈之道”中這樣說道:“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而且要用內心的淡定與坦然彌補遺憾。”因此我們在與學生接觸的時候要先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不要把自己不良的情緒傳染給學生。平靜自己煩躁的心情,于丹是這寫到的“當不幸降臨了,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它儘快的過去,這樣你纔會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你纔會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不僅我們有一個好的心態,還要把這種好的心態傳播出去教育學生在今天這麼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保持良好的心態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更加重要。要使學生明白在這個時代無論做什麼都要有一個坦蕩蕩的胸懷。

二、處世之道現在我們生活的環境是相對獨立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我們如何和自己周圍的人相處呢?如何適應這樣的社會?于丹在“論語”心得中是這樣說的:“無論對朋友還是對領導,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掌握好親疏的`分寸。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使在最親近的人中間也應該保有最美的境界。”

除了有正確的交際觀點,我們在爲人處世上還要自我做起。在與別人交談或評價他人時要先考慮一下自己是否有資格去評價他人。所以我們在爲人處世上應該時時刻刻要遵循于丹“論語”心得中提出的“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在工作中努力做到少說多做,做事要積極,說話要謹慎。在遇到問題和處理問題時說話要用腦子,做事要考慮後果。用這種“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處世心態要約束自己要求自己。並貫穿到教學中去,使學生能從自己的觀念中提前適應社會。無論以後在社會中做什麼工作都能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真正做到在其位,謀其政。

三、君子之道于丹在“論語”心得中就孔子提出的“君子”談了自己的三點認識,她認爲作爲君子要具備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是做一個善良的人,不怨天、不尤人。第二種境界是無恆產而有恆心。第三種境界是矜而不爭,羣而不黨。

首先是第一種境界,我認爲做一個善良的人不只是“君子”應具有的境界。而且還是我們爲人的根本,做人的標準。可能我們無法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但是于丹告訴我們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不要讓我們的有限生命在苛責外在的世界中度過。另外不要只一味的抱怨外界的環境,我們自己的身上也需要這種“苛責”。

論語的讀書心得2

孝是我國自古以來最重要的道德規範,“百善孝爲先”,孝是德之本。《論語》中“孝”的論述,今日讀來,仍覺微言大義,對社會有益,對家庭有益,而對於一個人的心靈,是一種淨化,也是一種亮化。

記住父母的年紀:

做父母的,沒有不記得兒女的生日的。可做兒女的,不知道父母生日的卻大有人在。是否知道父母的年紀,不要簡單地把它看作是一件小事。孔子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里仁》)意思是說:“父母的年紀不可不記掛在心上,一方面因他們添壽而欣喜,另一方面又爲他們的高壽而擔心。”

這是孔子對一個孝順子女應有心態的描繪:當看到父母一年比一年衰老時,喜的是父母健在,是兒女們的福氣,因爲父母長壽並享天倫之樂而高興,就希望父母更長壽;可生命總是有限的,歲月總是無情的,隨着光陰荏苒,歲月流逝,就爲父母年高而擔憂,惟恐深恩未報,孝心未盡,而時機過矣……

人生有許多痛是不可避免的,有一種痛更是讓人難以忍受,而這種痛並不隨着歲月的流逝而流逝,那就是“子欲孝而母不在”。一位朋友曾這樣回憶:母親健在時,自己總是感覺日子還早,機會尚多;總是對自己說,等生活好些了,一定好好地孝敬母親。

然而一場大病,母親竟然去了。十餘年來,每次想起母親,心中總是遺憾、悔疚和傷感。每當母親節到來,這種情緒就更加充滿心靈。如果母親能夠生還,即使工作再忙,也一定要常去母親身邊坐坐;即使生活再窘迫,也要多給母親一點零花錢。“子欲孝而母不在”,是一種無法解脫的、說都沒處說的痛……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簡簡單單八個字,讀來覺有千斤之重。看到父母年事已高,一方面感到高興和自豪,但又膽顫心驚,對父母的衰老而恐懼,這是出於自然,也是出自孝子的良知。永遠也不要覺得爲時尚早,機會還多。記住父母的年紀,常回家看看。節假日,或是在父母生辰的時候,一束鮮花,一盒蛋糕,一個電話,一句“祝您健康長壽”,一頓閤家團聚的家常飯,都是濃濃的親情,都會給年邁的父母帶去無限的.喜悅和慰藉。

講話的意思起,第二層意思,《論語》作爲一個書名,是在這部書編成的時候,也是孔子去世以後,但是,是去世後不久。

論語作爲儒家的經典之一,一共有二十篇,有一句話,“半部論語治天下”是宋朝的宰相趙普說的,但是,這句話是不正確的,在那時,宋朝的朝廷裏到處都是讀過四書五經的文臣,宰相趙普在皇帝的面前的地位已經不高了,在皇帝的面前說的,但是,他最後時被撤職了,因爲僅僅一部論語對於治天下還是不夠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爲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爲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爲;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這裏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爲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纔是真正的孝。

論語的讀書心得3

我覺得,在道德方面,東方更重視實踐而不是理論。老子說:“聖人行不言之教”。道德更多的不是用來講的,也講不出來。孔子在教導弟子的時候,總是言傳身教,因材之異而施教。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弟子體會到什麼是“仁”。或許後來孔子死了,他的弟子也老了,再傳弟子爲了能讓後人能夠受到如師在側般的指導,才從先師的生活中截出一個個片斷,整理出一部《論語》。

若要用一句話來歸納《論語》講了什麼,我覺得應該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學問是不同的。做學問也許還能在紙上做,做人卻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讀教人做人的書,自然要放到生活中去讀而不是僅僅在紙上讀,到故紙堆中去尋找疑問的解答。

隨着中國近代社會的到來,各種西方學說陸續傳入中國,形成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強烈衝擊,甚至連長期在中國思想界佔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也不能倖免。在閱讀了一個學期的《論語》這部書後,我認爲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從儒學的根,即孔子的《論語》說起。《論語》大概包括的以下幾種思想,即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以下分別加以介紹。

仁:愛人。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弟子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衆和博施濟衆,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禮治”爲“德治”,他並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愛人既爲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衆。

義:原指“宜”,即行爲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爲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爲的道德原則。

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範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爲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着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爲束縛人們思想、行爲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的道理是:別人不瞭解我,我卻不怨恨,這不正是君子的品德嗎?孔子說的這句深刻而又蘊含哲理的話,告訴人們修養是如此的重要。修養好像花兒在寂靜中開放,成功的果子在光明裏結實。

論語的讀書心得4

讀于丹說論語,讓我領略到的就是這樣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于丹給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回顧自己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也會經常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如與家人因瑣事產生分歧、和家人鬧矛盾,工作中與同事有時會產生摩擦,與家長產生摩擦,面對不如意的.學生會生氣…看過《論語》心得讓我明白了自己給別人帶來煩惱的同時自己也很苦惱。讓我找到了克服生活中不愉快的好方法。

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個態度是,要儘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一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後果是什麼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爲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聽於丹講論語,從中學習到的是一種審視、明辨的能力,是寬容、不爲己甚的態度。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他是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朋友,它是一個映射着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藝術和智慧,多一份清醒與閒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饋贈的心情。

論語的讀書心得5

《論語·學而》另一種理解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李澤厚說:"學"者,學爲人也,論語讀書心得。學爲人而悅者,因人類即本體所在,認同本體,悅也。友朋來而樂,可以本體乃羣居而作個體獨存也。"人不知而不慍",則雖羣卻不失個體之尊嚴,實在與價值也。此三層愈轉愈深,乃"仁"說之根本,樂感文化,實用理性之樞紐。

一切文字,只有在一定的語境中,其意義才能清晰地浮現出來。《論語》,這本子夏留給後世的學習筆記,記錄卻是如此簡單!(子夏在孔子的門徒也確算不得是最好的學生)以這則文字而言,它缺少了具體的語言背景:在什麼情況下,對誰,就什麼問題而言,等等,這些都不清楚。從文字表面看並不深奧奇僻,似乎確實是談"悅"、"樂"二字,如李澤厚所言:"…以儒學爲骨幹的中國文化的特徵或精神是樂感文化。"倘以知人論世的方式以理解這則語錄,就一定作如是解麼?

不妨換個角度來看孔子的這段話: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語意重點並不在"學"字上,而在"習"字上。習,實踐。這句話的意思可以這樣理解:學習如果能經常實踐它,那不也是很快樂的麼?"學"固然是快樂的,但實踐所學更能讓人快樂。

以孔子而言,"夫子以行道救世爲心",是一個"知其不可爲而爲之"的哲人,在殷商的'廢墟上,這位生於"野合"的父母,起於貧賤的處境的殷宋公孫嫡系,成了"儒"的復興者。他說:"吾其爲東周乎?""吾從周!""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他想建立一個東方的"周帝國",他以幾百年來商周文化的混合物--《周禮》作爲支柱來建構一個理想的家園。所以他認自己是這種文化的代言人:"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然而初不見用於魯,十四年周遊列國,棲棲惶惶一如喪家之犬,喟然長嘆,"道不行,乘桴浮於海","逝者如斯,不捨晝夜",在如水流年中白了雙鬢疇昔之夜,夢裏在空寂神殿的兩楹之間,撫柱哀哀哭泣:"泰山其頹乎?樑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

"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學何爲?習也!學而無所用,纔是一種真正的痛苦。學而致用,那只是孔子理想的快樂而已!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九萬里的風等待揚起東海的波濤,託舉鵬翼扶搖碧霄。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同門曰朋,來當然是切磋修養,研討學問的;又自遠方,山高水長,路途迢迢,交通不便,平素難得一見,這實在是可以快樂的事。"何時共把盞,重與細論文",這多少古人所臨風懷想的美景

然而細細想來,我們可以有另一種理解:難道朋友都在遠方?近處無友?"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不也是孔子所欣賞、所向往的麼?只是"微斯人,吾誰與歸?"現實生活的周圍卻往往沒有這樣志同道合者!

聖人可以光耀千秋,可以光照四海,卻照不亮附近凡人們的雙眸!凡人們會告訴你:太陽再鮮豔,它也有黑子,像女人臉上的雀斑;西施是美,可是她有心臟病,娶不得!所以聖人是孤獨的。所以他期待遠方有一雙慧眼,能夠看到他的光華。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寂寂的柴門,等待遠來的尋芳者扣響,打開一個塵封的春天。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偉大的人,他的痛苦在於,他是清醒的,他比平凡的人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他超越了他的時代;還在於他有更遠大的抱負。而這一切都是世俗所不需要的,因而他也是不合時宜的,也是不被理解的。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奈何這世上,謂我何求的人遠比謂我心憂的人多!更有甚者,人們總是習慣用石塊、雞蛋來迎接啓蒙者、先知者。

膽怯一點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而誰以易之,於是避人且避世。

勇敢一點的人,譭譽無動乎中,榮辱在所不計。即使是舉身赴清流,也不肖於同流合污。

孔子說:我不生氣!因爲我是君子,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君子怎麼好和小人計較?也罷,也只好如此了!否則,還有什麼能讓我寬慰自己呢?

可是當一個君子,真的好難啊!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一聲無奈的嘆息,嫋嫋了千古!

論語的讀書心得6

讀論語,感到收穫頗多,讓我汲取思想的火花、感悟智慧的光芒。

其一:學,然後知不足。

學,然後知不足,由此,我要進一步端正態度,持之以恆,在通讀的基礎上再加以精讀,並學會結合實際進行研讀,提升自我。

其二:思,然後明目標。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有了知識,沒有思想,就是不切實際的罔。懂得了學習的重要性。通過學習獲得知識,不是最終目標。我們還必須學會思考人生,人應當成爲怎樣的'人?

一部《論語》,清晰地表明瞭孔子的教育思想:人,應當成爲君子。君子,作爲理想人格,孔子把它界定爲內聖外王,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等等,強調了作爲君子既要有學問學識,還要有氣魄修養,學問加修養所謂內聖纔是君子。用今天的語言來表達,我把它理解爲德才兼備。

又如:天行漸,君子當自強不息,禹,吾無間然矣!這裏可以看到孔子極爲推崇大禹,挑不出他任何缺點,禹把黃河長江水利治好,把土地開發出來。中華民族奠定了農業社會的基礎,發展成就了後來幾千年農業國的民族精神,是從禹開始的。禹之所以在孔子的心目中是真君子,就在於他做到了外王,即君子要不斷努力開拓,去建功立業,個人的存在要對社會有所貢獻。

思,然後明目標,對於我們青少年來說,今天我們重溫《論語》,應思考立身和處世的原則。內聖外王的君子,是我們做人做事的目標和準則,也許也是需要用畢生努力不斷去接近的一個目標。

論語的讀書心得7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裏講的是如何調和“學”和“思”的矛盾。作爲一個理科的學生,我覺得我對這個問題有相對深入的理解。只學而不思,不易發現別人的錯誤,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讀《論語》,買一本書回來,刷刷幾下讀完,即使過目不忘,學到的也是別人的東西。思而不學,則會進展緩慢,而且容易鑽進牛角尖出不來。這時如果能夠參考一下以往人們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則很可能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荀子也說過“吾常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所以,孔子告訴他的弟子,在學習中要把握好“學”和“思”這對矛盾。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於《論語》。像“父母在,不遠遊。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爲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祕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爲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爲政,爲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爲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爲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爲;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這裏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爲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纔是真正的孝。

論語的讀書心得8

人生需要感悟,有感悟的人生纔是睿智的人生。先哲的人生不能複製,但可以創新;先哲的智慧不能抄襲,但可以借鑑。生命,就是在一代又一代的創新和借鑑之中延續、發展。

19xx年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會議上宣佈:“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要回到25xx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這一宣佈可看作是一家之言。但同時我們可以思考一個問題,爲什麼當今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都說要汲取孔子的智慧,孔子究竟有哪些智慧呢?

孔子的智慧,可以說集中在《論語》裏面。《論語》是記載孔子和弟子言論、行爲的一部總集。它囊括了孔子的全部思想精髓。用於丹的話說,“《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但不同的人讀它,卻會獲取不同的感悟。政治家讀它,能夠讀出爲政以德、以人爲本的治國安邦之道;哲學家讀它,能夠讀出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天人和諧之觀;教育家讀它,能夠讀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倫理學家讀它,能夠讀出見利思義、博施濟衆的道德情操;有修養的人能夠讀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人文關懷,就是普通老百姓也能讀出“逝者如斯、不捨晝夜”的心得體會。我悟性極差,沒有能力讀出《論語》的“廬山真面目”,但我也讀出了一個屬於我自己的鮮活的孔子:他超越時空,閱歷豐富,一生見過許多人,君王、大臣、英雄、美女、農夫、商人、智者、愚者、狂者、隱者、君子、小人,什麼人都見過,這些人如同一把鋒利的刻刀,剔除了他不需要的,加固了他所追求的,豐富了他所沒有的;他主張發家致富,但必須採取正當手段,鄙棄那種靠不正當競爭發家致富的人,“不義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他體察民生,興辦教育,收費非常低廉,只是十條肉乾而已,自古至今,可說是我國民辦教育的第一人;他繼承文化,也創新文化,他的創新是在堅實繼承基礎上的創新;他嚴肅生活,也享受生活,他的享受是在生命意義和高雅情趣基礎上的享受;他嚮往古典,但也浪漫,他的浪漫是在對生活大徹大悟基礎上的幽默和超越;他胸懷寬廣、目光睿智、性格慈愛、態度豁達,以他永遠的智慧和包容關照歷史、關照人類!

簡單的說,《論語》的真諦是教人們如何得到真正的快樂;它的精華則在於教我們做人的心態。這本書從仁愛之道、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學習之道、誠信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等七個方面闡述了《論語》中所蘊藏的智慧及其對現代生活的啓示。細細品味過這七個方面,也同時折射出了我自己的影子。

第一,仁愛之道。

仁愛是在孔子的論語中提到最多的一個詞,我們常常說讓世界充滿愛,然而這個簡單的愛字說起來簡單,其中卻蘊含的太多太多的道理。孔子認爲仁愛是做人的根本,他不僅是仁愛的一個宣傳者,也是一個仁愛的實踐者;于丹認爲仁愛不僅是一種人格情懷,同時也是一種非常具體的行爲方式我們可以通過後天的補足來不斷的提升和完善自己。而我認爲仁愛其實貫穿整個人生,正所謂只有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人世間的愛情、親情、友情無不充滿愛,愛情中,我寬容,彼此珍惜,對愛人和自己的親人一樣;親情中,首先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因爲他們同樣是我們最親的人;友情中,友愛、友好,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他人的面容永遠是我們表情的一面鏡子,因爲你對別人怎麼樣,別人就會以同樣的態度對待你。其實我們每個人都被仁愛充滿,我們自己跟這個世界都會變得更好。

第二,孝敬之道:“百善孝爲先”。

我們從父母身上索取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父母付出的是人間最寶貴的愛,平時經常說"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真到自己當了父母的時候才知道自己的父母有多不容易。也許因爲我還沒有爲人母,對於孝敬父母上,一直不知道如何做起。從讀書到現在好多年了,每次回家都是空着手回的,看到同事朋友常常大包小包的拿着東西時,總覺得沒有必要,都是一家人,何必那麼見外呢?回到家中,也從來是的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就在我上大學,重讀了論語後,從心裏上感覺到了對父母的虧欠,我開始回報,儘管我們能做到的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小到幫忙洗衣、做飯,買一些吃喝用品,但我能深深感受到他們的喜悅。

第三,智慧之道。

我一直很崇拜古人的智慧,它們條件沒有當今社會的優越,卻能留下驚人的文化和遺產,比如秦始皇修建陵墓、長城;歷史上的草船借箭、完璧歸趙;唐詩宋詞等等這些無不流露出古代人們超人的智慧,都令我們現代人敬仰崇拜。《論語》裏面,自始至終充滿着智慧。有一句諺語說得好,人生的真正成功不在於你憑運氣抓了一手好牌,而在於你抓了一手壞牌,但是你能把它打好。人生交往的真正成功不在於你僥倖一路走來遇到的全是君子,而在於你遇到有些不能成爲君子的人,當然不一定就是小人,能不能因爲從跟你的交往中看到人性中的溫暖、善良,看到你對他的體諒、包容,而讓他美好的一面更多地表現出來。在於智慧方面,我自己還是非常欠佳的,常常只是羨慕這方面做的好的人,以後需要不斷學習。

第四,學習之道。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每個人從哇哇墜地起就開始學習語言,學習走路,到長大以後學習知識、學習做人,一直到老,都有學不完的事情,真所謂“活到老,學到老”。說到學習,就離不開教師和學生,孔子是一位很好的老師,他的學生桃李滿天下,然而他之所以流傳到現在兩千多年,自然有它獨到的教書之道。當然“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幾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這不僅體現了他的謙虛,而且說明他的好學。在我們生活中,也應該有這樣的精神。

第五,誠信之道。

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可見誠信在一個人的生活中所佔的分量。如今社會中,很多企業品牌靠的都是誠信和信用,比如一個新的產品,必須有特別好的口碑才能夠立足;一個單位的領導也要講信用,才能贏得員工和下屬的信任,假如作爲上司整天不講信用了,可想而知結果會怎樣了;集體是這樣,而小到我們每一個人的個體,我們應該怎麼做呢?我想,應該在工作上一絲不苟,認真對待;在家庭對父母、愛人、孩子要坦誠相待;對同事朋友說到做到,不能有欺騙行爲,總之,從《論語》出發,結合今天的現實,以《論語》中的誠信來引導今天的生活,走好我們人生的路。

第六,處世之道。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這句話告訴我們,在儒家傳統道德中,一個人要達成完美的人格修養,智、仁、勇是非常重要的三個方面,缺一不可。孔子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具備這三德,成爲真正的君子,進而達到成爲聖人的目標。“知”在東方文化裏並不是知識,書讀得好,知識淵博,這是知識,智慧不是知識,也不是聰明。孔子說的.“知者不惑”的“知”,等同於佛學中智慧的“智”,而不是聰明。真正有智慧的人,什麼事情一到手上,就清楚了,不會迷惑。“仁者不憂”,真正有仁心的人,不會受環境動搖,沒有憂煩。“仁”也是神舟電腦的文化內涵之一,公司強調員工應有仁愛之心,同事之間應當互相友愛,上司對下屬尤其應當多一些關愛,要把體貼和關懷下屬當成份內的工作,儘量爲下屬排憂解難。“勇者不懼”,真正大勇的人,沒有什麼可害怕的。但真正的仁和勇,都與大智慧並存的。孔子明確指出:智的最高修爲是不惑;仁的最高修爲是不憂;勇的最高修爲是不懼。雖然成爲聖人是極高的境界,不易達到,但是仍可透過修行達成。因爲,當一個人要是真正明白做人的真正目的時,他便會因爲生活中的自我要求而心性提高、破迷開悟、心生智慧,進而坦然面對人生的喜樂,不庸人自擾,也能鍛煉出大無畏的真勇氣去面對遭遇的困頓與考驗。

第七,君子之道。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句話明確提出了義利問題。孔子認爲,利要服從義,要重義輕利,他的義指服從等級秩序的道德,如果一個人一味追求個人利益,就會犯上作亂,破壞等級秩序。所以,能不爲利所動,能夠見利而先思義,便是君子;見利而忘義,一味追求個人利益,拋棄人生原則,便是小人。作爲一個君子,不管是自己喜歡或不喜歡,只要是符合道義的時候,符合仁義的事情,就要去做,而且要做到最好,不符合的,即使自己喜歡也不能做。在現實生活中,只要我們能夠盡職盡責地按照自強不息的精神去做事了,那麼,利也就在其中了。最大的利是使我們活得心情舒暢、問心無愧,而不是富貴,富貴不是人們想求就必然能夠得到的,也不是得到之後就永遠能擁有的。

在當今社會這樣的競爭壓力下,我們有理由不提前成熟嗎?“只爭朝夕”這句話用在今天是再合適不過了,一萬年太久,七十年也太久。

學習《論語》,學習任何經典,所有古聖先賢的經驗最終只有一個真諦,就是使我們的生命在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縮短歷程,使我們儘早建立一個君子仁愛情懷,能夠符合社會道義標準,不論是對自己的心還是對於社會崗位,都有一種無愧的交待。

我想聖賢的意義就在於,他以簡約的語言點出人生大道,而後世的子孫或矇昧地,或自覺地,或痛楚地,或歡欣地,一一去實踐,從而形成一個民族的靈魂。讓那種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現代的規則下圓潤地融合成爲一種有效的成分,讓我們每一個人真正建立起來有效率、有價值的人生,大概這就是《論語》給予我們的終極意義。

論語的讀書心得9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浩瀚的書海中,輕輕翻開一本油墨暈香的文化典籍,彷彿就能與先賢進行深刻的交流,而與此同時他們的智慧光芒也會讓我們深受啓發。因此,傳承文化經典,鑄造文化新輝煌刻不容緩!

近日,我讀了《論語》一書,書中充滿哲理的句子讓我無時不感受到古人的智慧,感受到那跨越幾千年仍充滿生命力的文字,它們於古時被創作,卻仍深刻地影響着我們現在的現實生活。

正如書中《論語·述爾》有言,“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不安”。這句話是要求我們要行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即要求我們處理事情要保持一種中正平和的態度,要把握好分寸,拿捏好力度,使事情處在一種相對和諧的狀態。這句話深刻地體現了古人的處事哲學,他們懂得度的把握,懂得在一定限度內調節分寸。而這種思想對我們的現實生活更是一種補益。在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們變得浮躁起來,人們難以保持一種中正平和的狀態去處事,更有甚者,個別人會採取極端手段去達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傳承這種處事風格可以爲人們提供一種處事之道,使人們能夠用和諧的態度去解決問題。而像《論語》這樣的文化經典,更是可以在我們現代生活的文化建設中起到強基固本的作用。

文化經典,浸潤着古人的思想光芒,以其特有的文化內涵涵養着我們每個炎黃子孫的心靈,慰藉着我們的靈魂。一個國家若是漠視對文化經典的批判繼承,就會失去對文化創新的`根基,而無繼承創新又何來新輝煌?又怎樣堅強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加強對文化經典的繼承,有助於充分挖掘古人的豐富思想內涵,用其蘊含深刻價值的思想指導我們的生活,而同時在對文化經典的繼承中,我們能夠築牢現有文化體系,豐富現有文化內涵,鑄造我們中華文化新輝煌!

論語的讀書心得10

世界上的真理總是最簡單和令人信服的,就像太陽每天升起和落下一樣。《論語》就像一根看不見的鞭子,它總是提醒我們要努力做得越來越好。

《論語十二章》是我們近幾天學來的一篇課文。它選取了《論語》中具有代表性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記錄。孔子是中國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創辦了私立學校。在教育對象的選擇上,他主張“沒有階級,只有教育”,即學習不分貴賤,德才兼備,他給了老百姓學習知識的機會。

這本書充滿了文字,其中我認爲最精彩的是:“三個人行,一定有我的嚴老師。”。選擇好的,跟隨他們,改變壞的。”而“博學而敬業,問而思”這兩句話。

“三個人,一定有我的嚴老師”,也就是說,三個人一起去,除了我,兩個人,一定有值得學習的東西。去年國慶長假期間,天氣很好。我父母讓我們一起爬山。我遇到一個“雪巴”妹妹。我聽說她媽媽說她是浙江大學大三的學生。她是中學入學考試的第一名學生。我把我妹妹當作我的偶像。我問了很多關於學習的問題。我姐姐耐心地一一解釋。我在路上遇到了一棵漂亮的植物。我妹妹正準備摘呢。我問她:你知道這是什麼植物嗎?我不知道。”“哈哈,我知道,”我驕傲地說。這不是我前幾天在百科全書裏看到的“豆莢”嗎?它是製造肥皂和潤滑油的原料。可祛瘀消腫,治療過敏性皮炎。聽了我的解釋,同齡人的長輩們稱讚我知識淵博,姐姐也稱讚我自卑。事實上,我知道我只是喜歡看課外書。雪巴和她姐姐之間有很大的差距。我暗自發誓,我會盡我最大的努力進入浙江大學。

在我的書房裏掛着一幅有力的書法作品,上面有四個大字:博學和勤奮。這是張錦江先生國小四年級寄給我的。當時,我不明白它的意思。我跑去問我媽媽。我母親說,一個人必須廣泛閱讀,學好,並努力實踐自己所學到的東西。我不明白。直到今天我才明白《論語》的意思。當我在國小的時候,我在鎮上的學校學習。學生不多。我的成績總是名列前茅。我有一種優越感,覺得自己是不可戰勝的。進入國中,學校很大,班上的人數很多,一種無形的壓力讓我的'優越感消失了。每天的作業、考試成績,老師都是以優勝劣汰的形式來評價的,看到同學們都很積極,競爭激烈,我也給自己佈置了一個任務:每天作業完成後一定要看半小時的課外書,時間允許的話,再看半小時的英語。雖然有點難,我還是選擇堅持,因爲我知道養成一個好習慣只需要21天。如果我能在21天內堅持下去,那就不難了。”世上沒有難事,只要我肯堅持”,我鼓勵自己,我一定要做最好的自己。

《論語》是儒家智慧的精髓,它教會了我們許多學習方法和態度,也教會了我們許多修身養性的方法。學習《論語》,智慧將代代相傳!

論語的讀書心得11

讀了《論語》這篇著作,我受用不盡,不僅知道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還親密接觸,讓我對孔子瞭解的更深更多。《論語》書是對孔子日常生活的舉止與語言方式,還有記載中國史代偉人對孔子的評價與生活故事。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反應了孔子與別處倆人行走中,必定有一位是其師傅,還反應了孔子好問好學的不屈不撓的學習精神;他還非常謙虛,自己成了老師,還是求學,對問題都不恥下問;不像我們,遇到獎勵就萬分驕傲,遇到困難就不理不睬。

我們要向孔子學習,不能驕傲自大,要做一個謙虛有學問的人,並向孔子取長補短,讓自己更完美!論語真是大智慧,第一次認真的看完,才發現許多成語,出自這裏,受益匪淺,以後還需精讀,細讀。很多歷經千辛萬苦得來的道理,其實早已被前人寫在書中,經典之所以稱爲經典,大概是因爲一本經典所描繪的東西,比一個普通人的一生還要精彩精闢。這本白話全譯的簡單易懂值得一讀。

我很難相信孔子真的認爲他所理想的世界可能到來,他所留下的形象也從來不是這樣一個野心而自負的人。在他所留下的關於自己理想的敘述中,我們看到的是和所謂“治國平天下”截然不同的方向。他喜歡音樂,嚮往沐風逐月的清逸閒悠,崇拜老子,直言見老子猶見真龍。但是最終他一天也沒有真正去落實過他的憧憬,他捨棄了清高與優雅,以卑微的姿態投身於時代的洪流中,試圖用老邁的身軀擋住滔滔的江水。而這一切的理由,也許只是出於一種悲憫與責任感。他揹負了整個時代的理想與現實。他的智慧一定使他看到了未來只會是現實的不斷重演,被遺忘的美德從不會被喚醒,就如它們從來不曾真的存在過。帶着這樣的矛盾與感傷,他一生都在做一件明知不可爲的事。如同一句古老的箴言所說:巨大的悲憫,超越了善。他註定會失敗。他成爲了不可被戰勝的`人。

教君主治國之道,所處的視野很高!推崇仁、義、禮和學,卻充滿理性,並不是無腦推崇;書中處處體現了孔子是一個智商和情商極高的人,卻也有很多可愛之處;這本書還可以稱得上是一本心理學著作,教你怎麼揣摩人心。四書之首,古時候的學生都得精讀此書,高中的官員也一定知道書中推崇的爲官之道,用孔子常用的反問句,精讀論語的官員,大概大多數都能成爲好的官員了吧?只可惜現在的語文課本只摘錄了論語中很少的一部分,而大多數人沒能領略它全部的魅力。小時候恐怕也是讀不懂這本書的,需要結合人生閱歷,纔會有更深的體會。讀一遍恐怕也不足,需要反覆溫習。

論語的讀書心得12

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爲什麼這樣說呢?這半部《論語》就能治天下,靠的是什麼呢?靠的就是《論語》中蘊藏的大智慧啊!

《論語》到底寫的是什麼呢?裏面篇章很多,有關學習的學而篇,有關品行做人的道德篇等等,平時我們經常掛於嘴邊的幾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均出自此書。這些語句隨便找個同學都會說上一兩句,我想這也許就是孔子的人格魅力吧。

《論語》裏面的`精彩語句數不勝數,但我最喜歡“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內省也。”這句話。意思是:見到賢人聖者就想想自己有沒有他的成就,見到沒有賢者思想的,就要反省一下自己也是不是這個樣子。我一直將這句孔子說的名言刻在心裏,半點不敢忘記,因此養成了爭強好勝,希望自己也能達到別人一樣水平的性格。

《論語》不僅能發人深省,還能使人改變人生觀點。讓頑皮不愛學習的人變得發憤圖強,努力學習;令自卑的人不再自卑,昂首挺胸重新做人;使奸險狡詐的人變得誠實憨厚……從這個角度出發,這難道還算不上是一本好書嗎?

《論語》書中記錄的有勤學之人、守信之人、也有死讀書不求甚解的人,陳正之就是那個勤學之人的代表。他每天以勤補拙,勤學苦練從不間斷,人家讀一遍書,他就翻倍,甚至更多,並在學習中尋找樂趣,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由“陳傻子”變成陳才子,成爲漢代一位很有造詣的博學之士。再如北宋的米芾,他把“學而不厭”當成自己的座右銘,勤練書畫,特別是在練“捺”方面,廢寢忘食。他的妻子是看在眼裏疼在心裏啊,再也忍不住就給他送飯,在送飯的過程中不心小碰了一下米芾的右手,沒想到就這個細節竟寫出了世間少有的一個“捺”,這是一個巧合嗎?正因爲米芾那勤學苦練,終於成爲當時享有盛譽的“宋四家”之一。而曾子則是守信人的代表,他不顧妻子反對,言出必行,說給兒子殺豬就殺,絕不向孩子撒謊,成爲後人誠信的楷模。《論語》中有些語句的意思確實難以理解,但“讀書死,讀死書,死讀書”這句話總該明白吧。《論語》中也有這種人,誰呢?就是伯樂的兒子。伯樂的兒子不動腦筋,不思上進,手拿着伯樂寫的相馬經去尋找千里馬,結果錯把一隻癩蛤蟆當做千里馬,這種只知讀書,卻不知思考的人,到頭來只會一無所獲,鬧出笑話……

《論語》,我之所以喜歡這本書,是因爲有關孔子或他的弟子的一個個小故事裏隱藏着一句句至理名言,語言清新自然,構造新穎活潑,翻開書本,其中的人物歷歷在目、躍然紙上。

現在你明白爲什麼“半部《論語》治天下”了吧!

論語的讀書心得13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在社會上朋友是最重要的,人與羣分,你在你朋友的身上,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在《論語》中明確寫出了交朋友。

好朋友有三種,分別是友直友涼友多聞,壞朋友也有三種,分別是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侒。

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打開你的整個世界。好朋友要交正直的,要坦蕩,要剛正不阿,要有一種朗朗人格,在這世界上是頂天立地的,他的人格可以改變你的人格,在你懦弱的時候給你勇氣。好朋友要交寬容的,有時候寬容是一種美德,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美的'之一,在你反錯的時候可以給你機會,寬容的朋友可以讓你自省。好朋友要交友多聞的,認你朋友所讀的書,可以變成自己的,在你猶豫的時候你可以找你的朋友,幫你參考,你作出選擇。

壞朋友可以讓你變壞,讓你做出違法的事情。壞朋友不能交便辟的,他們皮氣暴躁,一羣人打架,把一人殺了,有人還不知道是誰,問他們爲什麼,他們說朋友義氣,人不能靠技術,要考明智。壞朋友不能交友善柔的,有一個東西叫機遇,這些朋友就是阻礙你抓住機遇,在他走過你時,你想抓住他,也抓不住。壞朋友不能交友便侒的,他們有幾個面他們心懷鬼胎,給你套上了枷鎖,你不給他付出,會讓你付出慘重的代價。

論語的讀書心得14

我們從進校,就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古詩文的誦讀,我們就在經典古詩文的薰陶下健康成長。我們讀的經典古詩文有《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增廣賢文》,還有我最喜歡的《論語》。

《論語》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談記錄。其中教給我們許多學習的方法。

“溫故而知新”告訴我複習的重要性,以前我沒有複習的習慣,在課堂上聽老師講了以後,回家就不再看書了,總以爲自己學會了,到了要用的時候卻發現很多的知識都記不住了。現在我終於認識到複習的重要性了,而且在複習中還會有新的`收穫呢!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更是一條不變的真理。以前的我遇到不懂的是不會向別人尋問的,一方面是不好意思;另一方面是覺得我不懂的別人也許也不懂,問了也是白問。現在我明白了“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的道理。在學習中遇到不懂的就向別人尋問,解決自己的疑問,這樣我發現自己又進步了不少!

《論語》這本書太深奧了,現在我能讀懂的實在是太少了,但是這些知識已經讓我受益無窮,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我將繼續對《論語》的誦讀,從中汲取更多寶貴的知識。

論語的讀書心得15

《論語今讀》是儒家原典思想的現代闡釋,李澤厚先生提倡古爲今用。一方面,李澤厚先生讓孔子復活,仍然以其生命力向人們言說;另一方面,他又憑其獨特的方式針對孔子的問題給予回答。通過閱讀《論語今讀》,值得我們思考的不僅是孔子自身的思想,而且是李澤厚所闡釋的孔子的思想,是現代的孔子思想。粗略的閱讀了一遍之後,最爲令我印象深刻的要數李澤厚先生對論語中孝道,讀書,以及爲人修身養性之道所做的闡述。

《論語》作爲儒家學說的代表作,有着包羅萬象的價值觀念,如“孔顏”一樣的的人格,自古以來都有着獨特的感召力,其積極進取的入世精神,始中激勵着人們不要碌碌無爲的虛度人生。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爲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孔子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在“論語”中有政治主張,教育原則,倫理觀念,品德修養諸多環節,孔子以自己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爲政,爲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一、孝道

在現在社會中,所謂的孔孟、老莊已經離人們越來越遠,聖賢與經典也逐漸模糊,紛繁世界的庸俗煩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鏈接。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爲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爲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爲;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這裏講了什麼是孝,同“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爲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纔是真正的孝。

二、讀書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爲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着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爲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爲我們良師益友。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着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爲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爲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爲不知,不知爲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爲“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爲人之道

漢初,大儒叔孫通向劉邦說“夫儒者,難於變革,可與守成”。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爲代表的儒家文化,成爲兩千多年來各朝代長治久安的“守成”之學。建國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歲月,弘揚以儒家文化爲主體的優秀傳統文化,應該是“守成期”,順理成章的天命。其實,儒學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不僅可與守成,亦可催人進取,儒家文化中蘊含的對現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僅是爲某個階級服務的政治哲學,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學,儒學在歷史發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運懸於一線之際卻總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是因爲這其中蘊藏着巨大的潛能,那是超乎政治倫理之上,鮮活在平常日用之間,本於生命,積極進取,追求成功的永恆精神。

我們從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義,禮,自,信”的倫理教育,從孔融三歲讓梨的尊禮,守禮,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憂患意識,無不顯示着儒家學說對國民成長過程中千絲萬縷的滲透。幾千年來世人仍願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話作爲座右銘,作爲修身養性的準則,我想這與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關係。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迴。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閒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祕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人生,就要有積極的心態,明確的目標,靠堅持不懈地努力行動來獲取成功,這是天地自然社會賦予人類亙古不變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終極目標,整體主題。而這些,卻是孔子給我們的啓示。

四、修身之道

《論語》所創導的道德修養理論與方法是:自省、克己、慎獨、忠恕、中庸和力行。自省是在思想意識、情感態度、言論行動等各個方面去深刻認識自己、剖析自己;克己仍是指自我剋制、自我約束能力的影響,使自己的言行舉動都符合社會道德規範,促進社會的和諧;忠恕便是根據自己內心的體驗來推測別人的思想感受,將心比心,推己及人,設身處地爲別人着想,更好地處理人際關係;而深度則是在自省和克己基礎上,使自我修養達到更高境界的一種修養方式;中庸就是寬容和接納異己,設身處地爲人着想,聆聽別人的心聲,和諧人際關係。這些豐富的思想就是在現代的中國小政治思想教本中也有不少引入。它對青少年健康道德觀與世界觀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是孔子教導人們養性之道。做人應持虛懷若谷之心,揣廣博天地胸襟。不要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擔心自己不瞭解別人。在生活中,假如我們每個人都能設身處地多爲別人考慮,多站在對方的角度上想問題、做事,我想許許多多的矛盾、糾紛甚至悲劇都不會產生。然而,當利益衝突一旦出現,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爲什麼今天的我們想問題總是忽略了它呢?

漫漫人生途中,我會用生命去體會,用行動去感知,用至高無上卻又簡單至純的精神去和千古的先賢聖人進行心靈的對話。這部曾被譽爲治國之本的《論語》,對於我們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還有什麼實際意義嗎?今天還能啓發我們的心智嗎?還能對我們今天的心靈產生觸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