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經部>論語>

國學經典《論語》讀後感

論語 閱讀(5.26K)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國學經典《論語》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學經典《論語》讀後感

國學經典《論語》讀後感1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共二十篇,成書時間大約在春秋戰國時期。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爲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爲後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子貢問他的老師說:“有什麼話是可以終身奉行的嗎?”孔子回答說:“那應該是“寬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強加給別人。”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孔子主張“以寬恕之心待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成了千百年來流傳的佳句,表明了孔子儒家之道“仁”的學說的一個方面,也是談思想品德修養,強調“修己”。

同學們,要知道有一顆感恩的心,一顆懂得去“寬恕”的心是多麼重要,這樣博大的胸懷,自然也會給其本身帶來幸福。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設身處地爲對方想想,易地而處之,自己想想,看看對方對待自己,自己又不怎麼對待別人的,總可以找到自己不足之處,而這些不足之處還必須改正。很多事,看開了,自然就不會去怨天尤人了。

孔子因材施教,對於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和缺點、進德修業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表現了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北宋政治家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它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此書在中國古代社會所發揮的作用與影響之大。

孔子是中國偉大的思想家,他的精神時刻都在激勵着我和我們要不斷的進步,做一個不同於平凡的人,爲實現這一目的,發奮圖強,自強不息。

國學經典《論語》讀後感2

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三句話概括三個人生不同階段的總訓,層層遞進,由易入難。“簡單”的三句話,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孔子沒直接地把它說出來,而是保持謙虛,共同探討的態度,這是重要的做人態度,這三句話說到了也做到了。同時教學的目的,是讓初學者明,讓精通者悟,教人以道不如悟人以道。

我們後人需要學習的不光是祖先傳世的'道理,還有他們的品性。他們最先明白平等交流的重要性。一句有道理的話,用“教”的方式,並非人都能願意接受,每個人的價值觀都有所不同。這就不再是簡單的“教”了,從古至今,無論中外,許多哲學思想,甚至真理都是通過交流,心靈碰撞出來的,並經過世代的驗證。只有這樣,“道理”才具有時間的穿透性。

其實有些事,有些道理,我們何不用問的方式表達?每個人心目中都有答案,並且都是正向的!無需爭辨,用問的方式,既謙虛又不失禮貌。答案都是自己心中給的,同時又是提問者所說出的,這不是很高明嗎?

【記得以前看《紅樓夢》,小時候看,青少年時看,三十而立之後看,看到的感受到的都不一樣。現在未必能明白的,沒有關係,自己慢慢尋找答案,過程纔是最美好的回憶。

學得越多,發現自己所懂得的越少。想表達的還有許多,卻不善言辭。我開始試着慢慢梳理,希望涓滴成河,衝開我思維的鈍塞。】附:任聲,第一層[]意思:任何的聲音,都能聽得見,感受自然之美好。第二層意思:任由其人的評論,正確的要接納,不正確的要反思,未正確的要思索,人不知,而不慍。

第三層意思:任心。任隨心聲,聲,聲音,有聲必有音,但往往聽得見的聲,聞不到的音;有時無聲勝有聲,用心感受。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