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經部>國學常識>

關於《水經注》的讀書心得

國學常識 閱讀(2.35W)

《水經注》是公元6世紀北魏時酈道元所著,是我國古代較完整的一部以記載河道水系爲主的綜合性地理著作,在我國長期歷史發展進程中有過深遠影響,自明清以後不少學者從各方面對它進行了深入細緻的專門研究,形成了一門內容廣泛的“酈學”。

關於《水經注》的讀書心得

最讓我欣喜的是《水經注》中涉及了我們房山的山山水水,而且描述得很詳細。這也許因作者酈道元先生是涿州人之故吧!因爲北魏時期,房山地區還屬於涿州管轄。書中記錄了“大防嶺”、“獨鹿山”“巨馬河”、“聖水”、“儽水”等重要水文信息。

特別是對“鳴澤渚”的記載,意義重大,具有現實意義。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聖水篇中提到“鳴澤渚”:漢武帝元封四年,行幸鳴澤渚也;司馬遷在撰寫《史記》之前,曾到涿鹿山、涿鹿邑一帶進行過實地考察,他的考察,是在漢元封四年(公元前107)跟隨漢武帝二次北巡時進行的。《史記孝武本紀》中對此行的記述爲:“其明年,上郊雍,通回中道,巡之。春,至鳴澤,從西河歸”。

那古鳴澤渚在現在的什麼方位那?水源自那裏那?《水經注》寫鳴澤渚水源“西則獨樹水(房山縣誌稱灌河)注之,水出遒縣北山”,服虔《注》:獨鹿,山名,在遒(淶水縣古稱)縣北界。《讀史方輿紀要》中也說:“獨鹿山,州(指涿州)西十五里,下有鳴澤。故此,古稱的“獨樹水”就是現在的南泉水河,源頭在大石窩鎮的水頭村。那“鳴澤渚”的另一個源頭就是北泉水河(甘泉水),源頭在長溝鎮三座庵村,途中匯入上千眼泉水,泱泱南下,匯入“鳴澤湖”。

關於“鳴澤渚”今在何處?《水經注》聖水篇雲:漢景帝中三年(公元前147年),封匈奴降王(匈奴王徐盧等六人攜部落投奔西漢)賜爲侯國,王莽之垣翰亭矣,世渭之頃城,非也。又東徑頃(應爲涿州北青<青與頃同音>崗村至胡良村一帶,青崗遺址6000年曆史。而“胡良村”解釋爲:胡爲匈奴,良爲好,胡良村可解釋爲匈奴良民村,即匈奴封地,亦地名也,故有頃上言,世名之頃前河(該河從青岡村及胡良村西北來,西南轉向東出,所謂南前北後與描述相符)。又東,洛水注之,水上承鳴澤渚,渚(湖)方十五里。漢武帝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行幸鳴澤者也。服虔(東漢末期學者)曰:澤名,在逎縣(淶水縣北張坊一帶,應爲蔡莊古城位於房山區西南部與河北省淶水縣交界的大石窩鎮蔡莊村南0.5公里處)北界。即此澤矣。西則獨樹水(獨樹村)注(大石窩南泉河也叫灌河)之,水出逎縣北山,東入渚。北有甘泉水(長溝北泉河也叫甘河)注之,水出良鄉西山,東南徑西鄉城(現長溝村東)西,而南注鳴澤渚(據上述描述鳴澤渚在現長溝鎮長溝村及西和南邊位置包括墳莊村,良各莊村,雙磨村夾河村南大面積水田所在地,在墳莊村南七十年代曾從地下數米出挖很厚草炭曾爲肥出售,說明該地數米出過去淤積大量植被後被於埋視爲過去湖泊的沉積物,爲湖泊的湖底)渚水東出爲洛水,又東徑西鄉城(長溝鎮長溝鎮東有漢殘城夯土牆)南,又東徑垣縣而南入垣水(胡良河)。

由此可推斷,古“鳴澤渚”的現址,應該在房山區長溝鎮南部與河北涿州市百尺竿鄉、東仙坡鎮的稻田種植區。雖然稻田耕作一千餘年,一遇雨水豐年仍成澤國。

讀《水經注》一書,收穫頗豐。但願政府能夠協調各方關係,恢復千年以前“鳴澤渚”時的自然風貌:其北依羣山峻嶺,南鄰滔滔湍急之巨馬河,夏日青山綠水,冬日羣山白雪皚皚,魚鳥成羣,湖光山色映襯西鄉城,鹿羚不時遊走丘壑山間,美不勝數!給市民提供一處新的休閒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