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名人簡介>中國文學名人>

巴金簡介

中國文學名人 閱讀(1.54W)

短文兩篇分析

巴金簡介

課文研討

一、整體感知

在《日》中,作者寫道:“沒有了光和熱,這人間不是會成爲黑暗的寒冷世界嗎?”而在《月》中,作者又有了這樣的話,“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會發出熱力的。月的光是死的光。”思考這兩句話,其實兩者之間有着極大的關聯,從這兩句話,可以看出作者對人生、對自我的一些想法。

雖然是兩篇不同的文章,一篇寫日,一篇寫月,但看看寫作時間,僅僅只是一天之隔。並且將文章聯繫起來看,表達的內容是一致的。自古以來,日都是光明、希望的象徵,很多人都曾經歌頌過太陽,但巴金雖寫的是日,意卻不在此,他在文章開篇首先寫的是“飛蛾”,一種渺小不美麗的生物,但是它“爲着追求光和熱,將身子撲向燈火,終於死在燈下,或者浸在油中,飛蛾是值得讚美的。在最後的一瞬間它得到光,也得到熱了。”爲此,“我懷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趕日影,渴死在谷”,從飛蛾到夸父,從渺小到偉大,他們都是爲了光明,爲了一種熱量,而寧願放棄自己的生命。這裏的飛蛾和夸父已經不僅僅是簡單的生物和遠古神話中虛無飄渺的人物,巴金重新賦予了他們一個新的內涵。而人也要像他們那樣,應該“爲着追求光和熱”,“寧願捨棄自己的生命”。雖然“生命是可愛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卻不如轟轟烈烈的死”,這纔是作者要表達的真實含義,這纔是作者所要追求的理想人生。而這個人間“沒有了光和熱”,也只是“黑暗的寒冷世界”。所以“我甘願做人間的飛蛾”,“飛向火熱的日球,讓我在眼前一陣光、身內一陣熱的當兒,失去知覺,而化作一陣煙、一撮灰”。

這是巴金激情洋溢的一面,而《月》集中體現的是巴金細膩幽靜的另一面。與千百年來吟月的詩詞不同,巴金筆下的月是別樣的,“圓月有如一面明鏡,高懸在藍空”,“寒夜對鏡,只覺冷光撲面。面對涼月,我也有這種感覺”,暫時沒有了前文中對熱的禮讚,而對冷有了別種獨特的感受。一個人踱步在月光之下,這是孤寂悽清的,但同時可以清楚地整理自己的思緒。“我望着明月,總感到寒光冷氣侵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見了落了霜的月色,覺得自己衣服上也積了很厚的霜似的”,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當時的心情並不是悠閒、自在的,而是憂愁沉重的,可是即使在這樣憂愁情緒之下,作者卻並未就此沉溺,而是寫道:“的確,月光冷得很。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會發出熱力的。月的光是死的光。”“但是爲什麼還有娥奔月的傳說呢?”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裏的娥和飛蛾、夸父是相似的,爲了一個不知名的理想而放棄原有的一切,只不過飛蛾和夸父是追求光和熱,而娥卻“妄想”去改變這個冰冷的星球,改變那冰冷的月光。但是他們的精神都是值得讚頌的。他們都是作者的理想的化身。

《日》和《月》,雖然風格不同,但作者的思想感情卻是一以貫之的,無論是撲向燈火的飛蛾,還是渴死在谷的夸父,還是希望可以用自己一己之力改變現狀的娥,他們都代表着一種力,一種向上的、不屈不撓的力,是作者對人生、對生活的一種希望和信念。

從這兩篇短文中我們可以大略看出巴金的創作風格:熱情洋溢,堅韌向上,雖然“日”和“月”是很常見的意象,但作者卻能舊中出新,能寫出新的感受,在看似不經意的描述中給人以啓迪和教誨,從中可見大家風範。

二、問題研究

1.“飛蛾”爲什麼值得讚美?

因爲飛蛾爲了追求光和熱,將身子撲向燈火,或者浸在油中,這是爲了追求光明、不惜犧牲自我的一種偉大行爲。

2.在敘述完夸父、飛蛾之後,爲什麼作者忽然筆鋒一轉,說起了“爲着追求光和熱,人寧願捨棄自己的生命”?

因爲前面所說的夸父和飛蛾都是爲了後面的鋪墊而產生的,目的是引出後面這句話,這纔是作者要表達的重點,爲着追求光和熱,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3.如何理解“沒有了光和熱,這人間不是會成爲黑暗的寒冷世界嗎”?

這是本文要表達的中心,正是爲了整個世界的光明和熱力,纔會有飛蛾、夸父的犧牲行爲,他們熱烈追求光和熱的行爲,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嚮往,一方面也是爲了整個世界不被黑暗所籠罩。

4.“月的光是死的光”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前面已經用了很多語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於是在這裏纔會說出這句話,他表達了作者對光和熱的一種嚮往和渴求,與前面所寫的《日》有了相通的地方。而不是像以往的文學家那樣只是歌頌月亮、讚美月亮。

5.爲什麼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娥奔月”的傳說?

因爲娥也是爲了某種理想,爲了可以改變月光的冰冷,爲了使這個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雖然作者用的是疑問的語氣,但是在娥的身上,作者也寄託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練習說明

一、作者寫“日”,卻用主要篇幅來讚美飛蛾撲火,這是爲什麼?課文中寫道:“生命是可愛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卻不如轟轟烈烈的死。”聯繫特定的時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這種人生追求?

設題意圖是引導學生把握《日》的精神實質及其時代意義。

因爲這裏的飛蛾已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生物,它寄託了作者的理想,它成爲了一種象徵,是爲了追求光明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徵,作者寫的雖然是“日”,但主要表達的卻是飛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熱的行爲。聯繫當時的時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當時抗戰正進入一個比較艱苦的階段,全國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勝利的到來,因此可以理解巴金爲什麼歌頌光明,讚美那些爲了追求光和熱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的人。

二、月亮在這裏帶給作者最突出的感覺是什麼?你是通過文章中的哪些描寫體會出來的?這裏所表現的意境,能使你聯想起古詩文中的哪些詩句?

設題意圖是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從《月》的略顯零散的表述中抽繹出其情感脈絡;由《月》聯想到一些古詩文,則是鍛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及整合已有知識、經驗的能力。

月亮帶給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冰冷,文中多處提到,如“寒夜對鏡,只覺冷光撲面”,“面對涼月”,“我望着明月,總覺寒光冷氣浸入我的身子”,“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這種意境能使人想起李白的“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蘇軾的“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李商隱的“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等。

三、在《日》中,作者主要寫光和熱,同時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寫冷,卻同樣提到了光和熱;把兩文貫通起來,你對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的主題有什麼深一層的理解?

設題意圖是讓學生注意這兩篇短文在主題表達上的相通性。

冷和熱是一種極強烈的對比,而事物在對比之下,特徵纔會更加明顯突出,這就是爲什麼作者會在不同的兩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樣的東西,正因爲對光和熱的嚮往和追求,對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遠離寒冷和冰冷,遠離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別有深意的這樣寫。將這兩篇文章貫通起來,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這樣一個特定的年代裏,作者熱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教學建議

一、加強朗誦。

這是兩首很有感情的散文詩,要安排學生朗讀,培養感受能力、理解能力,要注意個別字句的讀法。

二、瞭解作家生平。

巴金是我國著名作家,寫過很多膾炙人口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應該初步向學生介紹作家的生平、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尤其是這兩篇短文,是1941年出版的《龍·虎·狗》短篇散文集中的兩篇,要了解作者寫作的時間,這樣可以進一步感受和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加深對這兩篇文章的理解。

三、通過關鍵性詞語來把握文章。

在文章中,要理解一些重要詞語的意義,如“日”“飛蛾”“夸父”“月”“娥”,它們的含義不能僅僅按照本義來理解,而要在通讀全文、理解全文的基礎上來把握。這些人和物都寄託了作者的理想,表達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絕寒冷的思想感情。在教學中,首先引導學生了解這些神話傳說,如“夸父追日”“娥奔月”,接着瞭解這些神話在這裏的深意,從而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四、重視個別生字,要反覆進行“讀”和“寫”的訓練。

“讀”和“寫”是兩項最基本的訓練,充分朗讀可以讓自己的讀音更準確,也可以深入的瞭解、感受課文。很多文章看起來很平常,而在讀的過程中卻有一種音韻的美感,本文不僅寫得很好,讀起來也是很有鏗鏘之美的,因此要注意朗讀。另外,“寫”是很重要的,尤其在本文中,出現了一些生僻之字,如(yáng)、(héng)、皓(hào)、浸(jìn)等,要學會默寫這些字,記住它們的準確讀音,擴大學生的詞彙量。

五、教學設計:

指導思想:

1.閱讀文學小說詩歌文學作品,要培養一種對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直觀的感悟力和理解力,這是語文教學的目的之一,要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文章的精妙所在。

2.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只是起到一種引導的作用,創設一種良好寬鬆的學習環境和討論環境,誘發出學生對課文的不同理解,並鼓勵他們表達出來。

課時安排:

1.看導語,默讀課文。

2.查字典,理解生字。

暘、姮、皓、浸

3.朗讀。

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讀。

個別學生朗讀,全體大聲齊讀。

4.內容研討:

首先提出幾個關鍵詞“日”“飛蛾”“夸父”“月”“娥”,然後讓學生自己思考這些詞的含義,教師給予協助和引導。

提出問題:

(1)作者爲什麼不寫日,不寫月,而寫這些與日月無關的東西?

(2)作者爲什麼在《日》中,寫光和熱,同時提到了冷,而在《月》中,又提到了冷?

(3)理解光明和寒冷的特殊涵義。

(4)在《月》中,第四段中大段的月下感受與本文有什麼關係?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5)聯繫兩篇文章,找出貫穿兩者之間的中心思想。

有關資料

一、作者簡介

巴金 1904年出生,四川成都人。原名李堯棠,字芾甘。1928年發表處女作長篇小說《滅亡》。主要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隨想錄》(五集)。譯有長篇小說《父與子》、《處女地》。

巴金,現、當代著名文學家。1920年入成都外國語專門學校。1923年從封建家庭出走,就讀於上海和南京的中學。1927年初赴法國留學,寫成了處女作長篇小說《滅亡》,發表時始用巴金的筆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從事創作和翻譯。主要小說詩歌文學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三部曲》(《霧》《雨》《電》)等中長篇小說,出版了《復仇》《將軍》《神·鬼·人》等短篇小說集和《海行集記》《還魂草》《龍·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後出版了《隨想錄》,引起巨大反響。

二、星──巴金《龍·虎·狗》中的另一篇文章

在一本比利時短篇小說集裏,我無意間見到這樣的句子:

“星星,美麗的星星,你們是滾在無邊的空間中,我也一樣,我瞭解你們……是,我瞭解你們……我是一個人……一個能感覺的人……一個痛苦的人……星星,美麗的星星……”我明白這個比利時某車站小僱員的哀訴的心情。好些人都這樣地對藍空的星羣講過話。他們都是人世間的不幸者。星星永遠給他們以無上的安慰。

在上海一個小小舞臺上,我看見了屠格涅夫筆下的德國音樂家老倫蒙。他或者坐在鋼琴前面,將最高貴的感情寄託在音樂中,呈獻給一個人;或者立在藍天底下,搖動他那白髮飄飄的頭,用讚歎的調子說着:“你這美麗的星星,你這純潔的星星。”望着藍空裏眼瞳似的閃爍着的無數星子,他的眼睛潤溼了。

我瞭解這個老音樂家的眼淚。這應該是灌溉靈魂的春雨吧。

在我的房間外面,有一段沒有被屋瓦遮掩的藍天。我擡起頭可以望見嵌在天幕上的幾顆明星。我常常出神地凝視着那些美麗的星星。它們像一個人的眼睛,帶着深深的關心望着我,從不厭倦。這些眼睛每一霎動,就像賜予我一次祝福。

在我的天空裏星星是不會墜落的。想到這,我的眼睛也溼了。

三、《日》和《月》的導讀(姚春樹)

……一般說巴金建國前的散文,都有質樸、清新、流暢、抒情的特點。但巴金散文數量衆多,內容、體式、寫法豐富多樣。巴金是一位有着浪漫主義詩人氣質和內省特點的作家,他有充沛的激情、豐富的想像和深刻的自我審視、自我解剖能力。在巴金散文中,除了自然本色、質樸清新、直抒胸臆的散文外,還有一批專寫夢景、夢思、變形幻覺的帶着鮮明的浪漫象徵色彩的散文。這類散文不是外在客觀世界的如實再現,而主要是作家內心世界的真實表現,也不是作家思想感情的直接宣泄和傾吐,而是其巧妙的昇華和象徵。巴金的這類散文精品常爲一般人所忽視,然而它們卻有着神奇、玄妙、幽深的特點,有其獨特的思想深度和藝術魅力。這可以說是我國散文中自莊周的《莊子》到魯迅的《野草》的一個重要傳統。

……巴金在散文集《憶》中的《我離了北平》一文中寫道:“……不錯,我寫過一兩百萬字,而且我甚至反覆地寫着某一些話。你們在我的文章裏很容易看出來重複的地方。”在這裏,巴金道出了他的創作,特別是他散文創作的一個重要特點。具體說來,那就是在他的散文中,某些同類近似的意象和意念的不斷有意反覆。

這種創作中某些同類近似的意象和意念的不斷有意反覆,在古今中外某些文學大師身上是司空見慣的帶規律性的文學歷史現象。諸如巴爾扎克筆下的暴發戶,屠格涅夫筆下的“多餘人”,托爾斯泰筆下的懺悔貴族,魯迅筆下的“孤獨者”。與此同時,文學是人學,文學總要表現具體的社會歷史生活中的人情美和人性美,表現人類改造世界、創造世界的美好社會理想和審美理想,從而文學是有其“永恆的主題”的;古今中外文學大家的創作,總是會以自己的審美掌握方式重複這衆多的母題,又對之作出自己的獨特開掘,奉獻出自己的道德感情和聰明智慧的。英國著名隨筆作家本森在《隨筆作家的藝術》裏說:“the point ofview(觀察點)實在是精研小品文學的神髓。”我們從巴金散文創作中某些同類近似的意象和意念的有意反覆系列作爲“觀察點”,來研究巴金散文創作本體,大約可以揭示其某些思想和藝術特點。

巴金散文中同類近似反覆的意象有四個系列。其中第一組是那些散發着光和熱,能給人們溫暖和光明的意象,例如“日”“月”“星”“燈”。《海行雜記》集中的《海上的日出》是人們公認的寫景美文中的名篇。在這篇文中,巴金不僅逼真如畫地層層再現了海上日出的壯麗景觀,而且融進了他熱烈深沉的情思,這真是“景語皆情語也”。《龍·虎·狗》集裏的《日》,不直接寫太陽,而讚美撲向燈火的燈蛾,渴死谷的夸父,表達了他要給“黑暗的寒冷的世界”帶來“光和熱”,他要像燈蛾那樣“轟轟烈烈的死”的浪漫情懷。巴金有時也喜歡月亮。在寧靜的月夜,皓月把柔美的清輝灑向海洋和大地,是會喚起諸多美麗聯想和惆悵情思的。在《海行雜記》集裏的《海上生明月》和《鄉心》裏,巴金如印象派畫師繪出海上月夜的光和色之美,美麗的月色也撩起了作者那遊子思鄉的詩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鋒鏑餘生的我,對此情景,能不與古詩人同聲一哭!”《點滴》集的《月夜》也寫日本橫濱和廈門鼓浪嶼的月夜,但更主要是寫他的安那其朋友的社會改革活動。《龍·虎·狗》集裏的《月》則批評“月”的“光”是一種“死的光”,這正反襯出巴金對光和熱的渴求。

……對光和熱的讚美,對生命力的讚美,對探索者和殉道者的讚美,對漫漫長夜和嚴冷寒夜的憎惡,這就是巴金散文中反覆出現的四組意象系列,這構成巴金散文憂鬱而熱情的青春氣息,這也是巴金小說和散文特別受青年人歡迎的奧妙所在。

(節選自《論巴金建國前的散文創作》,《文學評論》1996年第1期)

四、燃燒的心赤誠的情──《日》賞析(盧啓元)

巴金擅長小說,也擅長散文。他的散文和散文詩,充滿着鞭撻黑暗、追求光明的磅礴氣勢,洋溢着言志、言情的動人風采。在藝術上,則崇尚簡樸、暢曉、坦誠、情真。《日》就是一篇頗能顯示巴金藝術風格的優美的散文詩。作者採用樸素無華的文字,借景喻人,以情點“睛”,將哲理的思索與詩意的描繪揉和一起,既成功地塑造了“飛蛾”亦即戰士的平凡而偉大的形象,又寄託和抒發了自己的崇高美學理想。

作者觸物生情,神與物遊,從飛蛾悲壯的死中,引出深邃的哲理思考。你看,它“爲着追求光明和熱,將自己撲向燈火”,雖然“終於死在燈下”,但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總算“得到光,也得到熱”。飛蛾的叫“我”讚歎,就在於它有一種敢於追求、勇於犧牲、一往無前的精神。飛蛾不是比貪生怕死、苟且營生之徒高尚偉大千百倍麼?!怯弱的人還不如勇敢的蟲。由飛蛾作者進而聯想到古代逐日的神話,夸父“追趕日影,渴死在谷”,與飛蛾的葬身燈下,情同,理近,一樣值得讚美、尊敬、懷念。豈止飛蛾、神靈,凡是追求光和熱的行動,凡是英勇搏鬥、捨棄自己生命的行爲和精神,都應當大力提倡,大聲讚美。因爲“沒有了光和熱”,這人間便將成爲“黑暗的寒冷世界”。要使光和熱永駐人間,從而使生命得以延續,社會得以發展,則必須百折不撓地追求,堅韌頑強地鬥爭,乃至爲此捨棄自己的生命。而爲着人類的生存和理想社會的實現而犧牲自己是無上光榮的。因此,“我”不僅讚美飛蛾的精神,而且身體力行,“甘願做人間的飛蛾”,“飛向火熱的日球”,哪怕因此“化作一陣煙,一撮灰”,也心甘情願,在所不惜。在這裏,作者由客觀的讚美飛蛾轉到渴望自己變成一隻飛蛾的主觀抒懷,感情呈現出遞進的態勢,是質的飛躍,美的昇華,真切,赤誠,感人!

這篇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寫於抗日戰爭的1942年,其時的中國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國主義的蹂躪,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殺浸淫。爲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生存,千千萬萬不甘做亡國奴的人們,拿起武器,走上戰場,不惜犧牲。作者寫作《日》,就是爲此而發,以飛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熱,象徵志士仁人的爲祖國轟轟烈烈獻身,讚美飛蛾,也就是讚美抗日將士。小說詩歌文學作品思想深邃,情意深沉,富於啓迪性和鼓舞性。

(選自《中外散文詩名篇大觀》,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