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名人簡介>外國文學名人>

清少納言簡介

外國文學名人 閱讀(1.68W)

細微的景物和細膩的感覺 --清少納言《枕草子》賞析

清少納言簡介

日本平安時代(相當於中國由唐至宋的年代)誕生了兩位傑出的女作家,一位是創作《源氏物語》的紫式部,一位是創作《枕草子》的清少納言。

《枕草子》是日本隨筆文學的開山之作,是作者在皇宮中擔任官職時寫成的許多片段見聞、感想,共三百篇。其內容可以分爲幾個方面:一是用當時流行的"物盡"(一種用列舉的方式描寫事物的古舊文體,)寫成的類纂性文字(如"山""樹木的花""可愛的東西""可憎的事");二是"女人獨居的地方"之類隨筆;三是"初晉宮時"之類回憶錄。正如她在書中最後一段所說:"這本隨筆本來只是在家閒居無聊的時候,把自己眼裏看到、心裏想到的事情記錄下來的,並沒有打算給什麼人去看……"由此可以看出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的真實性、隨意性以及片段性的特點。

這裏的兩篇隨筆即選取於《枕草子》的"物盡"一類。作者憑着敏銳而纖細的貴族化、女性化的感覺,捕捉眼前掠過的一些美好的形象(包括自然的和社會生活的),構造了一個清純優美的詩意世界。這些形象都是細細的,小小的,絲絲縷縷,星星點點,片片束束,映入眼簾,留到心頭;這種感覺是細膩的,微妙的,來無蹤,去無影,輕如漣漪,淡如微雲。

第一篇《四時的情趣》寫了四季的"最好"的景象和賞景的感覺。作者對四時好景作了經典式的列舉:

春天是破曉的時候最好。

夏天是夜裏最好。

秋天是傍晚最好。

冬天是早晨最好。

大自然留在人們心底的四時美象大概也就是這幾個時辰,古往今來詩家文人寫四時美景大都也是按這幾個時辰來的,正所謂古今詩文所見略同。不過能通過個人直覺溝通人類普遍同感,並不是顯出清少納言的卓越;最顯清少納言特異的,或最顯她清少納言式感覺和描寫特徵的,是捕捉並描寫一些細小的、微量的、清淡的景象,都是淡淡的幾筆,像一幀幀速寫簡筆畫,表達一種優雅、微妙的情懷。且看這些細物微景的清淡畫面:

春景:漸漸發白的山頂,有點亮了起來,紫色的雲彩微細地飄橫在那裏……

夏景:許多螢火蟲到處飛着,或只有一兩個發出微光點點……

秋景:烏鴉都要歸巢去了,三四隻一起,兩三隻一起急匆匆地飛去了……而且更有大雁排成行列飛去,隨後越看去變得越小了……

注意文中加線詞語的意義和作用。這裏沒有壯觀浩大的景象、強烈動感的景象;甚至作者無意或有意地迴避"大景",而鍾情於這種細物微景、清淡物象:寫夏景時,"有月亮的時候,不必說了",只寫那小小螢火蟲的微亮;寫冬景時,"在下了雪的時候可以不必說了",只是寫下霜的清晨。這是隻有女性作家而且是生活在日本平安時代宮廷中的貴族女性作家才能感覺得到並表現出來的。可以借用西鄉信綱等人合著的《日本文學史》來概括清少納言寫景隨筆的審美特徵:"在《枕草子》中可以看到由貴族的敏銳感受所構成的美的世界。"其實還可以作些增補,這種隨筆除表現貴族化的敏銳的感覺、印象之外,還表現女性化的細膩的感覺、印象。

第二篇《可愛的東西》寫了貴族社會日常生活中許多逗人喜愛的事物、景象。說到表現女性化的細膩的感覺、印象,《可愛的東西》遠比《四時的情趣》寫得更酣暢淋漓,作爲貴族女性作家的特點、優勢完全體現出來了。作者對周遭習見的而陌生的"可愛的東西"作了"隨意"性的列舉:

畫在甜瓜上的幼兒的臉c

聞聲而跳過來的小雀兒b

捉了蟲兒喂小雀兒的老雀兒b

在地上爬着用小手指撮土給人看的三歲幼兒a

留着沙彌頭髮微微側頭看東西的幼兒a

交叉繫着裳帶的白而美麗的小孩a

個子很小裝束整齊的殿上童a

在女人懷中睡着的幼兒a

雛祭的各樣器具c

極小的荷葉和極小的葵葉c

身穿二藍羅衣爬行的白白胖胖的兩歲小孩a

用幼稚的聲音唸書的八九歲十歲的男孩a

跟在人後或母雞後咻咻地叫着的白色長腳小雞b

小鴨兒、舍利瓶、石竹花c

這裏作一個簡單的歸類:a屬於人類,b屬於禽類,c屬於器物類。三類所陳述的是身爲皇宮女官所常見到的,其中a類最多,也是貴族女性見得最多又最爲關心的。它們同樣打上清少納言特有的烙印--憑女性的細膩感覺。將這些物類再作歸納、概括,可以進一步發現其細小、纖微的特點:a類是小孩,b類是小禽,c類是小器具。這與前一篇的寫作對象的特點和寫作情趣是一致的。作者一方面置身於這種生活之中,經歷着或目睹着這種種的事情;一方面又超脫於這種生活之外,以審美的眼光來看待它,把那一個個美好、可愛的片段鏡頭留在心底,留在筆底。王國維說:"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人間詞話》)這裏說的是詩詞創作規律,散文隨筆創作何嘗不是這樣?既有"生氣"又有"高致",也就是既有生動逼真的現實生活景象,又體現一種審美的觀照、審美的趣味,清少納言的兩篇佳作確實做到了此二者的融洽一體。

上文提到的《日本文學史》中說:"(清少納言)她是從自己所屬的階級帶來的暗淡現實中脫離出來,變成一個喪失本階級感情的、一介都市人,試圖避免正視這種生活。""作者的高傲不過是陷入孤獨與零落的深淵裏的人所故意採取的矜持的表現罷了。""清少納言的孤立的悲劇性就在於:她一面反抗着這個貴族社會的沒落的現實,一面又始終生活在這樣一個沒落的貴族社會當中。"也許該著立論確有所本,是從採取所謂知人論世的方法來解讀清少納言隨筆,自成一家之言;可是我們換一種思路,從文本出發,切近和探入女作家的靈府,會體察到一片無微塵污染的清新、清純、清麗的天地。面對周圍一切,她的感覺那麼新鮮,那的眼光那麼慈愛,她的心地那麼善良。這裏充滿了女性美、母性愛,怎見到絲毫的頹廢、消沉、無奈和麻木?

總起來看,兩篇隨筆在寫法上具有某些一致性。它們以"物盡"的筆法寫來,羅列眼見的種種相關相類的事物,但實際上核心內容是寫感覺、感受、感悟。看《四時的情趣》的第一段:

"春天是破曉的時候最好。漸漸發白的山頂,有點亮了起來,紫色的雲彩微細地飄橫在那裏,這是很有意思的。"

開頭"春天是破曉的時候最好",結尾"這是很有意思的",都是表達主觀感受和評價。全段只有兩個句子,其間的"最好""很有意思"的關鍵詞,或領起,或總挽結,在表達思想感情上起着重要作用。下面各段也大體上照這種起結組織段落,可見全文是以寫感覺、印象爲主線的。而看《可愛的東西》全文有15處提到"可愛",這些表達主觀感受和評價的語句基本上都是在句羣的末尾,起着總結和提示的作用。

那麼,這兩篇隨筆描寫感覺有什麼特點?我以爲,一是這種感覺是淺表的,浮光掠影式的,不作理性的思考,不推究深層的哲理意義;二是這種感覺的陳述是平列式的,沒有逐步進深的過程,未構成一個不可移易不可損益的嚴整的章法。這是清少納言隨筆的特點,也是其優點。時隔千年,遠距萬里,我們讀來仍覺得清麗可愛,感受到一顆鮮活的心靈。

然而,不能說清少納言隨筆臻於完美,按照今人的鑑賞標準和文體規範來看待兩篇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它們也有缺失。姑承上述所謂特點、優點來談,一是所描繪物相麗則麗矣,但感覺、感情顯得淺了、粗略了,缺少心靈的沉澱、醞釀、陶冶,也就是缺乏深度、厚重與凝練;二是章法自由,有一種蕭散、輕靈的風格,但是在沒有章法意識和章法控制力的狀況下,"章法自由"便顯出隨意性和不成熟的缺點。即以《可愛的東西》爲例,用"物盡"筆法寫來,林林總總,三大類14種排列如下:cbbaaaaaccaabc。這種"錯落有致"就是章法隨意性的證明。如果這些"訾議"成立的話,那麼我們可以結合文學史和作者個人狀況來進一步推說,在清少納言之前尚無隨筆文學範式可循,她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開創了日本隨筆文學的先河,有着篳路藍褸、開山啓林之難;再說她寫的是自語體,是給自己看的,未有修面整容之舉、嚴妝見人之志,是故呈現出文體的自覺半自覺的狀態,好比在野地裏隨意種一片鮮花,未來得及修葺,保持着天然的美態,還有枝丫斜欹、葉枯瓣落、雜草伴生。這就是富於古典美蘊的清少納言隨筆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