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名人簡介>中國教科文衛名人>

蔡希陶簡介

中國教科文衛名人 閱讀(1.12W)

蔡希陶

蔡希陶簡介

著名植物學家蔡希陶已去世多年,但云南人民仍緬懷着他的豐功偉績。希陶1911年生於浙江東陽,1930年進入北京靜生生物調查所,從此開始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植物學研究。當了解到生物資源極爲豐富的雲 南尚無一位中國植物學家到那裏去考察、收集標本時,這位血氣方剛的年輕人毅然決定奔赴當時被稱之爲“蠻荒之地”的雲南考察,先後到昭通、怒江、紅河、文山等地採集植物標本10000多號,叩開了雲南這個植物王國的大門。抗日戰爭爆發後,蔡希陶遷到昆明,1938年在黑龍潭創辦了我省第一個生物研究所——雲南農林植物研究所 (即現在的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在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裏,這個研究所成爲中國植物研究的中心,也成爲不少南遷科學家的棲身之地。蔡希陶努力維持雲南農林植物研究所的科研和工作,爲雲南科研機構的發展奠定了較好的基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蔡希陶以極大的熱情投身於新中國的科研事業建設中。1951年,中央橡膠工作會議決定開展尋找橡膠宜林地的工作。蔡希陶受此重任,與秦仁昌、馮國楣等植物學家一道,在邊境尚不安寧的情況下,冒着生命危險,赴德宏、盈江、文山等處開展工作,最後終於確認:在我國北緯21°—23°之間的廣闊土地上,是適宜橡膠栽培生長的地區。此後,沿着科學家的足跡,幾十萬橡膠大軍在這一地區擺開戰場,一座座橡膠園拔地而起,中國有了自己的橡膠工業。蔡希陶在科研中,始終把植物學研究與資源開發、國民經濟建設、工農業生產、人民生活緊密結合。蔡希陶常說:“我的論文要寫在大地上。”雲南香料植物極爲豐富,但當時形成大宗香料產品的不過6種左右,其中的樟油、桉葉油、香葉天竺油即是蔡希陶親自領導早期研究、倡導發展的。在對雲南樟油的研究中,他帶領科技人員數次前在勐海等地採集標本和收集油樣,發現了若干有價值的品種。他與蔡憲元教授還發現雲南精樟油化學成分多樣性的苗頭,使樟油的開發取得了重大的理論突破。早在40年代末,蔡希陶便引進了直杆藍桉,印年代初他又發現直杆桉葉芳香油與藍桉油化學成分品質相同,但直杆桉木材不扭曲,比藍按優越。他正式確定直杆按的學名,並指出其發展前景。現在,雲南桉葉油已成爲雲南香料出口的大宗產品。香葉天竺葵是雲南內銷出口的重要芳香油,也凝聚着蔡希陶的汗水。蔡希陶通過對紫膠寄生樹的多次調 查,認爲雲南發展紫膠很有前途,建議成立紫膠工作站(即雲南省紫膠研究所的前身)。雲南省紫膠生產如今已形成規模,經濟效益逾億元。

蔡希陶還與吳徵鎰一道提出了一個觀點:在熱帶自然環境裏,研究人工植物羣落不僅有科學價值,而且對於熱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有着長遠的意義。依照這個觀點,他的學生、著名生物生態學家馮耀宗提出模擬熱帶雨林種類豐富、結構複雜的特點,創造既有高生態效應,又有高生物產量(經濟效益)的人工植被類型,以解決我國熱帶雨林地區的開發和保護問題,研究生態與經濟之間的關係、模擬自然羣落建立人工羣落的課題。經過20多年努力,在西雙版納和海南島,膠茶人工羣落正在產生巨大的效益。

1958年,蔡希陶又把目光投向熱帶、亞熱帶植物資源極爲豐富的西雙版納。他帶領科技人員、工人在小勐侖的一個荒島上披荊斬棘,建立起我國最大的熱帶植物園。他把植物資源綜合研究作爲主要方向和特色,在園內設有植物分類、植物化學、引種馴化、經濟植物以及人工植物羣落等研究部門,形成一個從植物資源調查、植物分類和化學着手,進而引種馴化和開發利用的綜合研究羣體,創建了我國第一個熱帶植物研究基地。

蔡希陶嘔心瀝血地培養青年科技人才,所培養的學生現已成爲雲南植物學界的棟樑之才。

蔡希陶一生極富傳奇色彩,他獻身科學、不懼艱險、熱愛人民、勇於奉獻的精神,將永遠被雲南人民銘記和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