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名人簡介>中國教科文衛名人>

王竹泉簡介

中國教科文衛名人 閱讀(1.97W)

王竹泉:我國煤田地質學的奠基人

王竹泉簡介

李忠利

王竹泉(1891—1975),區域地質學家、煤田地質學家。是我國煤田地質學的奠基人。主編了我國第一批1:100萬地質圖——《太原-榆林幅》。他的《山西煤礦志》、《華南晚二疊世煤田形成條件及分佈規律》等具有經典意義。他對華北、華東、東北、西南若干地區的地層、構造、地貌、礦產等研究有重要成果。

王竹泉,字雲卿,又名宗琪,1891年4月9日出生於河北省交河縣陳屯村。1906年考入河間中學,學習刻苦,每次考試都是名列榜首。1911年畢業。在中學期間正值軍閥混戰,列強欺凌,民不聊生。他出於救國之心,堅決要求進一步升學深造。先考入南京鐵路專門學校,因學校教師及教學設備都很差,只學習兩個月就退學了。不久,他考慮到要建立富強的中國,必須有豐富的礦藏資源。於是又抱着實業救國的理想,於1913年考入農商部地質研究所學習地質科學。1916年以優異成績畢業。畢業後在農商部地質調查所當調查員。1922—1929年期間任農商部地質調查所技師。王竹泉從畢業到30年代,對華北、東北、華東等地做了大量野外調查和室內研究工作。先後發表了40多篇調查報告和論文。

1929年王竹泉考入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地質系作研究生,1930年獲碩士學位。後又考入麻省理工學院地質系深造。1931年學成回國。從1931年到1946年任實業部地質調查所技正,這期間還兼任北平研究院研究員,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和東北大學講師。從1946年至1949年擔任北京大學教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王竹泉接受燃料工業部長的邀請,擔任燃料工業部的顧問。從1950年2月到1958年先後擔任煤炭工業部主任工程師,煤炭工業部地質總局總工程師,併兼任中國科學院地質組專門委員,西北大學講學教授,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委員等職。1956年4月當選全國煤礦先進生產者代表會議特邀代表及主席團執行主席。同年5月當選全國先進生產者代表會議代表,同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以飽滿的熱情積極參加各項社會活動,先後又當選爲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學部委員,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地質礦產組組員,並參加訪蘇科學技術代表團。從1958年2月到1964年12月擔任煤炭工業部地質司總工程師。1964年10月當選爲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66年1月到1975年7月王竹泉擔任煤炭工業部基建辦公室地質總工程師。他還是中國地質學會的永久會員(1922年入會)。

我國煤田地質學的奠基人

王竹泉於1916年從農商部地質研究所畢業後,就擔任農商部地質調查所調查員。地質研究所是我國培養地質學者最早的機構。自從地質研究所培養這批(共18人)學生之後,我國纔開始由中國人調查中國地質。王竹泉就是在這種條件下開始實現他的理想——調查祖國的礦產資源。他一生到過祖國的大江南北,大多數煤田都是他首先調查出的,先後發表了煤田地質方面的論文達54篇之多。

1917年王竹泉在我國最大的煤產地——大同煤田,首先發現是一個含有石炭二疊紀及侏羅紀兩組含煤地層並存的煤田。從而擴大了大同煤田的煤炭儲量。山西大同煤田於1870年由德人李希霍芬調查,認爲全部含煤地層的地質時代屬侏羅紀。1917年王竹泉調查大同煤田時,在口泉鵝毛口一帶採到石炭二疊紀化石,從而證實大同煤田爲石炭二疊紀與侏羅紀兩種含煤地層並存。同時指出在大青山,呼和浩特一帶只有侏羅紀煤系,而雁門關以南只有石炭二疊紀煤系而無侏羅紀煤系。認爲大同煤田爲華北石炭二疊紀煤田與塞外侏羅紀煤田之過渡區,這個判斷與現在探明的煤田分佈情況大致相當。

1922年王竹泉根據在山西保德縣紅層下部所採集的化石,指出在上石炭統上部還發育有二疊紀地層。這一結論糾正了前人(李希霍芬、葛利普)原來確定的含煤地層爲下石炭統的結論,爲山西石炭二疊紀地層的劃分和對比提供了新的證據。

1925年王竹泉根據他多年在山西野外調查的結果,編出了我國第一張山西省地質構造綱要圖,並發表《山西地質構造綱要》論文,這是我國將構造地質列爲專著文章發表的首篇。在當時引起了地質工作者對構造地質研究的興趣。

1926年王竹泉發表了《中國地質圖(太原—榆林幅)說明書》(1:100萬),他是我國編制1:100萬區域地質圖最早者之一。爲編此圖,王竹泉曾先後在野外調查達5年之久,可以想象在20年代華北北部、陝北高原一帶,交通閉塞,人煙稀少,土匪出沒,在那荒涼塞外高原,一人風餐露宿,度過幾個春秋,足跡踏遍了山陝一帶的大小溝谷和高山峻嶺,甚至連地圖都沒有的地區,就一邊測圖,一邊填繪地質,測剖面。編出包括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及河南一部分的太原-榆林幅(1:100萬)地質圖及其說明書。這篇地質說明書全文分地層、火成岩、構造地質、地文、經濟地質5部分共7萬多字,並附有1/100萬區域地質圖及全區地層對比圖、剖面圖、構造地質圖等數十幅圖件。

王竹泉首先編寫了《山西煤礦志》。王竹泉自1917年開始對山西全省煤田進行了系統調查,歷時10餘年,根據他野外調查的第一手資料,編制出1:10萬地質圖。並按煤田分佈將山西全省劃分7大煤區、32個煤田,每個煤田都按照其分佈範圍、含煤地層、煤層、煤質以及分煤種進行儲量計算,編出山西省最早的煤礦志,對了解山西煤礦以及勘探開發都是難得的綜合資料,對當今山西煤田普查勘探仍具有重要參考價值。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山西已建成我國重要煤炭及以煤爲原料的化工基地。山西煤炭工業之蓬勃發展,也含有王竹泉在山西多年來飽經風霜、艱苦努力的心血。正由於他多年對山西煤田地質的深入調查研究和精湛的論著,從而在地質界獲得了“山西王”的美稱。

抗戰時期,王竹泉隨地質調查所,輾轉來到後方,在當時艱難困苦的條件下,對雲、貴、川做了大量調查工作,先後發表了10篇調查報告,這些調查報告爲抗戰期間大後方工業建設起了一定的作用。王竹泉調查的雲南開遠布沼壩褐煤田,現已開發爲雲南的褐煤生產基地,他所命名的“小龍潭煤系”至今仍在沿用。他調查的恩洪礦區,位於雲南曲靖富源境內,現爲雲南主要煉焦煤基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被聘爲燃料工業部的顧問,後來又被任命爲煤炭部地質勘探總局總工程師。他的後半生,又以飽滿的革命熱情,投身到祖國的煤炭工業建設中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煤田地質的主要任務是建立機構和培養技術力量;針對煤礦生產建設的需要,開展地質勘探,增加生產礦井的地質儲量。王竹泉主持制定了第一個五年煤田地質勘探規劃,隨後又制定了煤礦勘探類型、勘探網度、煤田儲量分類和計算等規定,爲以後的煤田地質勘探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礎。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國開展大規模的煤田地質普查與勘探工作,這時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力量薄弱,缺少地質人員。王竹泉以他豐富的野外地質工作經驗和淵博的地質理論知識,親自編寫教材,親自授課,培育了一批具有一定水平的地質技術人員。這批人員中有的已是當今技術骨幹力量。他還親自審批重點項目的勘探設計和地質報告,並經常下基層指導工作。在日常繁重的技術領導工作之餘,他還對重大地質問題進行調查研究。1956年王竹泉發表了《華北煤種牌號的帶狀分佈及其地質因素》論文。文中他不囿於傳統煤變質學說的束縛,應用大量的煤質分析資料,結合華北地質構造特點,進行系統分析研究,首次提出華北煤變質的新觀點。王竹泉認爲華北多數煤田構造簡單,煤層傾角平緩,煤系厚度及上覆地層厚度較薄,用動力變質及區域變質學說是難以解釋某些高變質煤田的形成。他認爲沿太行山一帶有多處岩漿侵入,煤層因受接觸變質影響而形成高變質煙煤和無煙煤;而呂梁山、霍山的岩漿岩少於太行山,故形成中等變質煙煤,由東向西岩漿岩的出露有減弱之勢,煤的變質程度也隨之降低;華北煤變質以火成岩變質作用顯著,但不否認區域變質與動力變質在華北煤變質中的作用。這篇論文發表後,引起了當時地質界的熱烈討論。

1958年王竹泉又發表了《中國北部石炭二疊紀煤系古地理之新解釋及其對預測新煤田之意義》論文。他根據大量的勘探資料,對我國北方主要含煤地層進行了綜合分析研究。根據巖相變化的規律,指出中國北部石炭二疊紀地層原是在同一巨型濱海沼澤平原與內陸沖積平原之沉積;現在露出各地之煤田是由地層沉積之後,地殼運動與剝蝕所造成;華北各煤田即屬於同一沼澤平原之沉積,因而推定我國北部的廣大沖積平原下,包括河南、河北、山東及江蘇、安徽北部,必隱伏有大面積的石炭二疊紀含煤巖系。他指出,由於石炭二疊紀含煤巖系之下伏岩層主要爲奧陶紀灰巖,因此凡遇露出此種灰巖的沖積平原,其下頗可能找到蘊藏較淺的石炭二疊紀含煤地層。這一推斷,已爲實踐所證明。如山東濟寧、肥城,河北邢臺、玉田、唐山車軸山,江蘇九里山、沛縣,安徽的宿縣,河南的確山,均相繼發現了儲量豐富的煤田。隨着勘探手段的改善,可以預料在華北廣大平原下部仍將有可能繼續發現新的煤田。

1962年春節,陳毅副總理代表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人民大會堂宴請著名科學家,號召向科學進軍。王竹泉應邀參加了宴會,會後寫出《總結我國各時代煤田分佈規律》的科研規劃。這項規劃經批准後,由他領導開展調研工作。並以南方晚二疊世煤田作爲研究目標。經過2年多的努力,於1964年完成了《華南晚二疊世煤田形成條件及分佈規律》的課題。此項研究成果於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在1975年王竹泉84歲高齡時,他還念念不忘江南煤田地質分佈規律的研究規劃,並編寫一套全國煤質儲量資料,即“全國煤田預測”的構思。他一生爲中國煤田地質工作嘔心瀝血。正如我國著名地質學家黃汲清在悼念王竹泉誕辰100週年時,對王竹泉的評價:“中國的煤田您調查的最多,山西的地質您研究的最好,您是第一個勘探陝北油田的人,您是擔任煤炭部高級顧問時間最長的人,您的貢獻最大。”

在地質科學領域做出多方面貢獻

王竹泉不僅在煤田地質方面有很深的造詣,而且對其它礦產如鐵、錳、銅、金、鋁、磷礦和石油等也進行過廣泛的研究和探索。他先後發表文章有30餘篇。在1923年王竹泉曾對陝北油田進行調查,並做出可喜的成果。他在延長油田設計三個鑽孔,其中有油出;在延川、水平設計兩個鑽孔,有一個鑽孔出油。1950年王竹泉還發表一篇題爲《勘探陝北石油應注意的幾個問題》的論文。當時受燃料工業部領導的委託,王竹泉參加了第一次石油地質工作座談會。

王竹泉在礦物岩石學方面也做了不少研究工作,提出一些獨到見解。例如1930年在美國學習期間,對美國威斯康星火成岩中的重礦物進行了研究。他指出每一個火成岩侵入體,在質與量的方面均有特殊的重礦物,可利用此種重礦物來辨認各種火成岩侵入體,又每一火成岩區域,亦各有其特殊之重礦物羣,可利用此重礦物羣以識別同一時期、同一岩漿之活動區域。建立了以重礦物爲標誌,鑑定火成岩區的理論。這個理論發表後,引起當時各國地質學者的重視,爲祖國贏得了榮譽。

1936年王竹泉在河北昌平西湖村調查時,發現了一種新礦物,並定名爲“西湖石”,其化學成分爲[ca(mnfezn)5(so3)6],這種新礦物的名稱,已爲各國礦物學家所採用。

關於中國地貌,過去只有少數外國學者做過一些研究,其成果偏於片面。王竹泉於1925年發表過《山西、陝西間黃河地貌發展史》及《山、陝地文發展史略》;1928年又著《山西、陝西間黃河之地文》,對我國地貌進行了綜合研究,豐富和修正了美國地質學家b.維理士(willis)和瑞典地質學家j.g.安特生(andersson)有關地貌研究的成果。他是我國研究地貌較早的地質學家之一。

操守嚴正,拒受僞職

1937年蘆溝橋事變時,王竹泉懷着滿腔愛國熱情,毅然離開妻兒老小,隨北平地質調查所遷到內地。在艱苦條件下,繼續開展對雲、貴、川礦產資源的調查。抗日戰爭中期,王竹泉不滿國民黨腐敗的統治,於1940年離開大後方的重慶,繞道返回北平。回家後就閉門謝客,抱定等待天明的決心,堅決不爲日僞工作。先後拒絕僞北京大學和僞北京師範大學的聘任。當時全家九口人,無一文收入,生活無着,靠典當餬口,生活極爲艱難。僞教育當局曾多次登門邀請他任教,並許諾先付3個月的薪金和麪粉若干袋,但均遭到他的謝絕。他教育孩子們說:“我是中國人,只能爲中國人工作,就是窮死,也不吃嗟來食。”這樣一連幾年拒絕僞教育當局的邀請。當時日僞當局,利誘不成,就施加政治壓力,威脅說:“如先生執意不肯工作,就不怕人家說你是抗日嗎?”抗日一詞,當時在敵人統治下就意味着坐牢。他在多年的威脅利誘下,始終未爲日僞工作,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一直託病在家不出,堅持到抗戰勝利。表現了不爲侵略者服務,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堅貞愛國的骨氣。他的這種精神爲廣大地質界所讚揚。1946年12月21日重慶大公報曾刊登讚美王竹泉堅貞守正,不任僞職的報導。

王竹泉對待青年總是諄諄教導,平易近人,從未發過脾氣,絲毫沒有教授、總工程師的架子。50年代初期全國都在學習蘇聯的教學經驗,把蘇聯專家建議當作金科玉律,不管正確與否都要執行。然而王竹泉卻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對專家的建議,凡不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敢於提出不同意見,並給以糾正。

王竹泉於1975年7月24日病逝。爲了紀念這位我國地質界的老前輩,中國煤田地質局、全國煤田地質專業委員會、煤炭科學研究院西安分院於1991年在北京共同舉辦了“王竹泉誕辰100週年紀念大會”,並出版《王竹泉論文選集》和《王竹泉紀念文集》。

簡歷

1891年4月9日 生於河北省交河縣(今泊頭市交河鎮)。

1916年7月 畢業於農商部地質研究所。

1916—1921年 任農商部地質調查所調查員。

1922—1929年 任農商部地質調查所技師。

1929—1930年 考入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地質系作研究生,1930年獲碩士學位。

1930—1931年 轉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地質系作研究生。

1931—1946年 任實業部地質調查所技正。

1932—1937年 兼任北平研究院研究員。

1946—1950年 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

1950—1952年 任燃料工業部煤礦管理總局地質室主任,兼任中國科學院地質組專門委員。

1952—1958年 任燃料工業部煤礦管理總局地質處主任工程師,煤炭工業部地質總局總工程師。

1956年 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爲列席代表。當選全國煤礦先進生產者代表會議特邀代表,並當選主席團執行主席。當選全國先進生產者代表會議代表。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7年 當選爲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學部委員。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地質礦產組組員。

1958—1964年 任煤炭工業部地質司總工程師。

1959年 兼任地質部華北協作區地質測量指導組山西省區域地質測量指導組組長。

1962年 兼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地質礦產組副組長。

1963年 兼煤炭工業部煤炭科學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

1964年 兼任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煤炭組組員。當選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66—1975年 任煤炭工業部基建辦公室地質總工程師。

1975年7月24日 病逝於北京。享年84歲。

主要論著

1 王竹泉.江西吉安、安福、永新一帶煤田地質.農商部地質調查所地質彙報,1920(2).

2 王竹泉.山西大同、左雲、懷仁、右玉煤田地質.農商部地質調查所地質彙報,1921(3).

3 王竹泉.山西保德地層.農商部地質調查所地質彙報,1922(4).

4 王竹泉.山西石炭紀後期地層研究.中國地質學會會志,1922,1.

5 王竹泉.山西地質構造綱要.中國地質學會會志,1925,4(1).

6 王竹泉.黃河河道成因考.科學,1925,10(2).

7 王竹泉.中國地質圖說明書(太原—榆林幅).商務印書館印行,1926.

8 王竹泉.河南武安、涉縣、林縣、安陽一帶地質礦產.農商部地質調查所地質彙報,1927(9).

9 王竹泉.綏遠大青山煤田地質.農商部地質調查所地質彙報,1928(10).

10 王竹泉.山西煤礦志.農礦公報,1928(9).

11 黃汲清,王竹泉.熱河阜新煤田.地質彙報,1929(13).

12 王竹泉.江西修水流域地質礦產報告.地質彙報,1929(14).

13 王竹泉.美國威斯康星火成岩中重礦物的岩石學研究.中國地質學會志,1932,11(4).

14 王竹泉.磁縣煙煤顯微鏡下之結構及其與焦性之關係.中國地質學會志,1933,12(3).

15 潘鍾祥,王竹泉.陝北油田地質.地質彙報,1933(20).

16 王竹泉.華北地文沿革之重檢討.地質論評,1937,2(4).

17 王竹泉.雲南開遠縣布沼壩煤田.地質彙報,1940(30).

18 王竹泉.山西臨縣紫金山鹼性正長巖巖漿分化之我見.中國地質學會志,1947,27.

19 王竹泉.31年來中國地質調查與研究.科學時報,1947,15(4).

20 王竹泉.華北地質構造之新解釋.科學,1948,31.

21 王竹泉.用顯微鏡觀察煤對於改進煤質之重要性.煤炭工業,1950(3).

22 王竹泉.焦作、峯峯、井陘、門頭溝、新泰,各煤田地質調查工作成果.煤礦工業,1951(6).

23 王竹泉.華北煤種牌號的帶狀分佈及其地質因素.煤礦技術,1956(7).

24 王竹泉.再論華北煤種牌號的帶狀分佈及其地質因素.煤礦技術,1957(5).

25 王竹泉.中國北部石炭二疊紀煤系古地理之新解釋及其對預測新煤田之意義.中國地質學會會訊,1958(12).

26 王竹泉.中國泥炭資源分佈之規律及預測.中國第四紀研究,1958(2).  

27 王竹泉.煤地質學.10年來的中國科學——地質學,科學出版社,1959.

28 王竹泉.華北地臺上古生代含煤地層分佈之規律及其古地理.全國地層會議學術報告彙編第4輯,1959.

29 王竹泉.華北地臺石炭紀巖相古地理.煤炭學報,1964,1(1).

30 王竹泉.華南晚二疊世煤田形成條件及分佈規律.煤炭工業出版社,1980.

參考文獻

〔1〕 中國科苑英華錄(下冊).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1988.

〔2〕 當代中國的煤炭工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3〕 當代中國的地質事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4〕 潘雲唐.王竹泉,中國現代科學家傳記,第六集(《科學家傳記大辭典》編輯組編輯).科學出版社,1994:296—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