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集部>集部精選>

西廂記的讀書心得

集部精選 閱讀(8.33K)

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恰當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西廂記的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西廂記的讀書心得

西廂記的讀書心得1

《西廂記》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古典戲劇名著,它敘述了張生和相國小姐崔鶯鶯邂逅相遇、一見鍾情,經紅娘的幫助,爲爭取婚姻自主,敢於衝破封建禮教的禁錮而私下結合的愛情故事,表達了對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滿和反抗,以及對美好愛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

那麼當今戀愛自由婚姻自由,不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社會,西廂記這部對追求愛情自由的古代經典還有什麼更多的社會意義可以爲後人所解讀呢?

就我看來,雖然之前的封建婚姻制度不復存在,但所謂的現代人擁有的戀愛自由,是真正的戀愛自由嗎?是從心理上得到的真的戀愛自由,還是在形式上擁有的戀愛自由權呢。

我們擁有古人所羨慕的自由,可以大膽牽手,大膽擁抱,大膽親吻,和自己喜歡的任何人在一起,感受愛情。我們閃婚閃離。享受這種自我權利的同時卻也不得不遵守這個隱藏在社會表層下的潛規則。那就是現實。現實的壓力之下,真正的愛情存活的保質期會有多久。若是封建婚禮制度可以突破,那麼在現代社會的大背景之下現實則是比封建婚禮制度更難突破的`屏障。這屏障由太多太多的元素構成。隨着年齡增長兩人閱歷增長速度的不一致,畢業之後工作單位的異地與個人發展的矛盾,父母的看法,家世背景,即使兩人相愛,在一起的依然會存在這些難以避免會出現的問題。若是再禁不住燈紅酒綠的誘惑,兩人之間僅存的藕斷絲連怕也是覆水難收了罷。於千萬萬人能與你相遇已是不易,能看上眼跨越洶涌人羣握住你的手的機率更是小得可憐,克服重重阻礙攜手暮年的又佔了多少比例呢。常聽人說,和你結婚的人一定不是你最愛的人。小時候總覺着這怎麼可能,可是身邊的人似乎真的大多是這樣,因爲各種因素,錯過了少年時那個最愛的TA,到了適婚年齡,父母催婚,自己也開始慢慢意識到衰老的節奏,開始希望穩定,於是開始相親,開始學會說服自己將就,將就自己,將就他人。多年之後再回首過往,心中會不會閃過一絲絲的無奈。我愛的你已擁有了自己的和睦家庭,而我也早已嫁爲人婦,過着單調而枯燥的柴米油鹽。而當年我們之間的愛,成爲了在閒暇時回憶年少時的茶餘飯後。

即使是在戀愛自由的現在,我們的愛情依舊存在着這麼這麼多難以啓齒的悲哀。希望,在我們還有能力用盡全力去愛的時候就不要害怕傷害。世界上有這麼這麼多的人,能夠遇見你已是我今生莫大的幸運,若是上蒼眷顧,某一天,你我暮年,笑談流年。你寬大而溫暖的手掌撫上我長滿皺紋蒼老的臉頰,夕陽下,你的眼神那麼溫潤美好。

借用村上春樹的話,如果相愛,便攜手到老。如果錯過,便護他安好。鶯鶯願突破封建禮教與張生攜手,我願跨越屏障與你到老。

西廂記的讀書心得2

《西廂記》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名著,有人將它與《紅樓夢》並提。我也是這麼認爲的,寫這篇讀後感前無法下筆並不是感覺不足以動心動情,亦或是不夠深刻,而是感覺滿滿的,那麼的貼切那麼唯美,只有去感知無法將它語言話,儘管如此我任然想把這心中諸多感觸付之筆桿,一吐爲快。

故事曲折,情趣動人,描寫細膩的《西廂記》真乃愛情的美學宣言,何謂愛情的美學宣言呢?在王實甫的筆下,鶯鶯和張生公然戰勝了封建禮教,維護了他們至純至潔的愛情,重在公然上,這就是宣言。

“不到一頓飯的工夫,江十六出聚以看完,自覺辭藻警人,餘香滿口,雖看完了書,卻只管出神,心內還默默的記誦”。這是《紅樓夢》二十三回中黛玉對《西廂記》的讚詞,其實也就是曹雪芹的讚詞。

“永老無別離,萬古常玩聚,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這是《西廂記》裏一句流傳千古的名句,是幾百年來無數代人心中吟唱的美好愛情生活,它洞穿亙古而發出無窮的魅力和奇峭,連西湖的月老祠,也忘不了將這句詞題爲對聯——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是前生註定事莫錯過姻緣。美好的愛情是我們所追求的,所以當生活略顯枯燥時,我們不妨試着讓自己的心靈得到一層淨化,翻開《西廂記》,用心去感受一下那種坎坷的愛情,那種甜蜜的聚合,還有那裏面美得讓人心醉的辭藻。

細細品味《西廂記》,我們不難發現,張生與崔鶯鶯的相識只是一種純粹的一見鍾情,張生戀上鶯鶯,僅僅是因爲她的美貌和溫柔,而鶯鶯喜歡上張生,也僅僅是因爲張生的才氣和氣質。然而,在我們現在的日常生活中,在我們的生活經驗裏,“一見鍾情”往往是外貌特徵或者氣質上偶然迎合心理需求所產生的,那是一種人類生理的荷爾蒙衝動,而衝動又總是短暫的,短暫的衝動猶如冰天雪地裏的一滴水,過不了多久它就會自動冷卻和結冰。丘比特的神箭、月老的紅線、天意神諭···在我眼裏,一見鍾情的神話抑或只是浪漫的幻象,生活裏的故弄玄虛。它經不起天長地久的考驗。

西廂記的讀書心得3

元雜劇的四大愛情劇包括《拜月亭》、《西廂記》、《牆頭馬上》、《倩女離魂》,在這四部劇作裏,《西廂記》是我唯一一部從頭讀到尾的作品。

對於西廂記,恐怕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劇中的人物了,劇中主要人物張生、崔鶯鶯、紅娘,各自都有鮮明的個性,而且彼此襯托,相映成輝。就崔鶯鶯這個人物個性,就有很多耐人尋味的地方。

出身名門家道中落的崔鶯鶯,帶着青春的憂鬱上場。封建社會中,女子常被教化“非禮勿言,非禮勿視,非禮勿聽”以及“三從四德”。崔鶯鶯也是這個大背景下生出的大家閨秀。但是當她遇到了風流俊雅的張生,彼此就像磁石般互相吸引,當她分明覺察到一個陌生男子注視着自己,但她的反應是“嚲着香肩,只將花笑捻”。劇本寫紅娘催促她迴避,而她的`反映是:回顧覷末下。此時鶯鶯的這種舉止已將封建禮教的規矩拋之於腦後,這一細微的動作中,不難想象鶯鶯以後性格發展的走向。此時年齡的她似乎還帶着青春期的小小叛逆之心,但是她卻畢竟是封建禮數教化下的大家閨秀,一方面她強烈追求愛情,似乎讓人值得敬佩,但是另一方面她對紅娘卻也有所顧忌,所以她的性格顯得熱情而又冷靜,聰明而涉狡獪,當看到她有時一本正經,有時黠譎多端,有時又扭捏尷尬時,讓人啞然失笑。

《西廂記》中的鮮明的人物性格,還有很多值得人們讚歎和研究的地方,其實這些人物性格也是成就者一部古代經典愛情劇的基礎。

西廂記的讀書心得4

《西廂記》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古典戲劇名著,描繪了青年男女對自由的愛情的渴望,寫出了生活在壓抑中的女性的青春苦悶和莫名的惆悵,表達了“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美好願望;從而對封建道德教條的某些方面造成有力的衝擊。

崔鶯鶯是一個美麗,善良,溫柔、含蓄,深受封建禮教的濡染,又有着對愛情生活的`嚮往貴族小姐。她是一位具有時代叛逆性的女性形象,她在追求理想愛情時,能夠與封建禮法進行抗爭,這是難能可貴的。她不由自主的對張生一見傾心,月下隔牆吟詩,大膽地對張生吐露心聲,陷入情網之中而不能自拔,飽嘗着相思的痛苦。同時她也越來越不滿於老夫人的約束,並遷怒於紅娘的跟隨。她對張生的愛,純潔透明,沒有一絲雜質,當張生被迫上京考試,她悔恨的是“蝸角虛名,蠅頭小利,拆鴛鴦兩下里”。長亭送別別,她給張生把盞時的感觸是:“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她給張生最鄭重的叮嚀是:“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她擔心的是張生不像她那樣愛得專一,一再提醒他“若見了異鄉花草,再休似此處棲遲”。總之,在她的心中,情始終是擺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至於功名利祿,是非榮辱,統統可以不管。她對張生的愛戀,一開始卻是膽怯和動搖不定的,一方面她具有少女的情感和欲求:另一方面,她作爲一個相國小姐又是在那樣的母親的管教下成長起來的,同時又接受過較多的封建道德教育,這就構成了她思想和行動上的矛盾。她回答張生的那首詩“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表達了她不甘寂寞的苦悶心情,同時也流露了她對張生的愛戀。在“聽琴”的時候,她被張生琴中熱切的呼喚深深地感動着,以致於淚水漣漣,但是她又沒有勇氣與張生見面。此時在她的心中,封建禮教的束縛和對張生的愛戀激烈地衝突着,最後愛情終於戰勝了禮教。因此當她接到張生的情詩時,終於大着膽子寫了一首題爲《明月三五夜》的回詩,約定張生於十五日晚上相會。“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牆花影動,凝是玉人來。”短短二十個字,標誌着鶯鶯決然走上了叛逆的道路,尋求自己的愛情。這是難得可貴的。

記得著名詩人裴多菲曾說過“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崔鶯鶯敢於追求自己的愛情,她讓我明白了真正的愛情是那樣的美好,是那樣的值得期待,真正的愛情是存在於人間的,並且是可以追尋、應該而且必須去爭取才能夠得到的。真心的希望,如作者心中的美好希冀一樣“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

西廂記的讀書心得5

只是因爲在人羣中多看了你一眼,從此有了......《西廂記》!

崔鶯鶯,已故相國之女,才貌雙全;張君瑞,沒落貴族之子,風流倜儻,才華橫溢。像所有的小說話本一樣,暮春時節,普救寺內,才子佳人一見鍾情,從此墮入情網,執迷不悟;可恨封建大家長卑鄙狠毒,棒打鴛鴦,先許婚又賴婚,即使是才子佳人生米成熟飯後仍要一條路走到黑;才子佳人怨恨卻又無力,相思成疾,最後在善良俠義的侍女紅娘幫助下才能暗中傳情一解相思苦。也像所有戲文裏說的那樣,才子後來考上狀元榮華富貴,小姐的爹孃都原諒她,姐妹都祝福她,奴僕都羨慕她。最重要的是,最後才子佳人白頭攜手恩愛一生,童話式結尾,大團圓結局。

有句話說,第一個這樣寫的是天才,第二個是庸才,第三個是蠢材。這樣的劇情走向在當時大概是開天闢地第一遭,也許可說是轟動式的,奈何這種劇情後世玩得太多,逐漸爛大街,讓人難以有驚豔之感。然而還是感謝《西廂記》,被它的'情節和語言震驚到,我終於能夠理解“小說話本雅俗共賞”是個什麼意思......這妥妥的就是現代網絡言情的古代版啊!

《西廂記》中表現得最爲出彩的絕對是女性,而古代女性又是一大值得探討的命題,因此我總是試圖通過這部作品來理解當時的.女性地位和女性命運。衆所周知,作者王實甫雖是元朝人,《西廂記》卻改編自《鶯鶯傳》,唐朝傳奇。歷代王朝女性地位最高的當屬唐朝,小說中女性表現出的自由熱情也就不難理解,即使這種所謂的地位高只是相對而言。

要探討這個話題,我想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一、古代男性對女性的態度和看法

1.古代男性對女性的要求。

對於女子,男子首先想到的是美,完了最好有才,當然遇上事關清白堅貞之事,才貌就得往邊靠。

一開始張生對鶯鶯的傾慕,說得好聽點是一見鍾情,難聽點就是見色起意,直到月下和詩時張生才真正開始欣賞小姐的品德和才華。

令我印象尤爲深刻的是,春宵一度後小姐擔憂被情郎輕視或拋棄,婉婉訴衷情,張生卻是盯着帕上的落紅確定後纔開啓甜言蜜語模式。在鶯鶯冒着風險,孤注一擲後,卻懷疑她的貞潔,這樣的做法讓人心寒......

不知怎麼,我看《西廂記》,總感覺以張生的多情怯懦,《西廂記》竟然還能童話式結尾也是不可思議。

2.女性常和性聯繫在一起。

張生第一次見鶯鶯,跟法聰小和尚說,“那一對小腳兒,價值百鎰之金”。腳是女性身體性感部位之一,等同於性。因此,與其說一開始張生愛的是鶯鶯,不如說愛的是鶯鶯的身體。

性貫穿全文,處處可見。張生第一次寫信,就寫“花影重”,暗示要與小姐風流一度。小姐邀約,張生第一反應,這是要幹那事啊,喜滋滋樂哈哈......可見,女性在當時與性、欲聯繫密切。

3.女子容貌太過容易“招災惹禍”,是爲“紅顏禍水”。

第一次,孫飛虎強搶鶯鶯做壓寨夫人,可視爲女禍;再來是爲老相國道場做法事,“老的小的,村的俏的,沒顛沒倒,勝似鬧元宵”。能令老的少的和尚忘了佛家道義神魂顛倒,把本該最莊重嚴肅的道場變得荒唐又可笑......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樣,爲鶯鶯容貌驚豔的同時,陡生一種憂慮與恐懼。要極寫女子之美方法可以很多,作者卻選了這種最誇張最末等之法,作者筆下鶯鶯已美得近妖。

4.婚姻裏女性地位最終要弱於男子。

《西廂記》中,才子佳人的愛情裏,張生的地位逐漸上升,鶯鶯則一弱再弱。

如果說一開始兩人的愛情完全掌控在鶯鶯手裏,那麼後來張生就從跪老夫人、跪紅娘、跪鶯鶯這三跪慢慢掌控了主導。

過程手段什麼的不重要,總之結局是,高中狀元后,張生鶯鶯的地位已經整個反轉過來。可以說,在那時甚至在以後,鶯鶯是會被拋棄、被多個姐妹兒還是怎樣,她的命運已經被牢牢掌控。

二、老夫人對待女兒

1.被壓迫者與壓迫者。

這裏不得不提老夫人,一個女性,一位母親......一個封建大家長。

作爲女性,她是可憐的。《西廂記》裏她作威作福,肆無忌憚,看似大利在握,實際上這只不過是因爲她丈夫已死罷了。

她也曾接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接受“天字出頭夫做主”的觀念和想法,在嚴苛禮教的壓迫下謹言慎行,到了晚年卻用同樣的禮教讓女兒體會自己曾經經受過的痛苦。

當被壓迫的女性,絲毫不覺得這是一種壓迫,最後用同樣的手段去壓迫同性,惡性循環,這難道不是最可悲的嗎?

2.把女兒視爲政治交易品。

作爲封建家長,她堅持門當戶對,把女兒的婚姻當作工具來交易,尤其是老相國離世,崔家家道中落的情況下。

張生是白衣時,老夫人不會同意女兒與張生的婚事,即便女兒相思成疾,即便一切早已木已成舟。女兒不過一個政治犧牲品,我相信在最後,即便鶯鶯張生沒有生米煮成熟飯,沒有婚約甚至沒有相愛,只要張生想要,老夫人絕對把鶯鶯拱手送上,哪管一個是她討厭的張生,一個是她素來疼愛的侄子呢?一個朝廷新貴,一個沒落貴族,孰輕孰重,老夫人一向分得清楚。

女性在這裏與政治相聯繫,成爲犧牲品,可交易物品,沒有選擇的餘地。

三、女性自我意識的初步覺醒

從鶯鶯、紅娘自身來看,她們思想上已初步覺醒了。紅娘俠肝義膽,反階級反禮教;鶯鶯內心自由獨立,敢於抓住機會追求自己想要的愛情;她不重功名,把愛情視爲至高無上;她清醒理智,明白男女地位差距,卻仍敢冒險孤注一擲。這種反抗雖然還侷限於愛情,卻已難能可貴。

因此可推測,唐朝女性常生存於異性同性雙重壓迫下,與性、政治相聯繫,婚姻愛情要爲家族服務不能自主,通常是可交易物品,地位較低;然而在當時奔放自由的社會風氣下,有一定的反抗意識和自我意識。

西廂記的讀書心得6

看了《西廂記》之後我覺的這樣的愛情史完美無缺的,崔鶯鶯與張生的愛情有現在難得的一見鍾情,有經歷各種社會給予的磨難,有來自雙方家長的阻擾,他們之間的愛情可謂是越演越切,在我們看來可謂是天作之合。

這個故事的結尾以中國似的大團圓給大衆一個交代。而我卻不太喜歡這樣的結尾,我覺的過於通俗化,所以有時我會去看一些國外的經典電視及作品,我覺得他們的結尾都會留下一些空間讓觀衆自己去細細品味,我覺的這樣才讓作品更有意義,纔會促使人們去回味去發表自己的見解。就我個人而言我不太喜歡大團圓的結局或直接不用想就可以猜到的結尾,所以我不怎麼喜歡看韓劇結尾不是女主角得不治之症就是大團圓。

看了結尾在看一下他的正文,你是否覺得崔鶯鶯與張生的愛情故事是否太過於完美了呀?好像他集聚了所有經典愛情的必要情節於一身,就一見鍾情而言,現在科學家研究機率很低,況且在古代女子足不出戶,所以崔鶯鶯與張生的愛情故事開始就有點夢幻般的感覺。後來又經歷了社會的.考驗,爲心愛的女子於權貴做鬥爭,可謂是要美人不要江山的壯舉,驗證了愛情史盲目的。在後來來自父母的阻擾,就想現在的父母一樣有愛情還不行沒麪包我的女兒會受苦的,於是一介書生張生爲愛情上京趕考,得到上天眷顧榮歸故里娶了崔鶯鶯,這好似現代大多數人的愛情觀鮮花於麪包不可兼的,就會放棄愛情,但是張生做到了鮮花面包都要,即使高中也沒有拋棄崔鶯鶯這也很不容易,現在很多人都在爆發後拋棄自己的髮妻,我覺的《西廂記》中的這一點我比較喜歡。

這一段愛情流傳至今,可能是因爲它留給了人們對心中美好愛情一方淨土吧!所以一直被後人推崇,但是這樣的純淨的愛情在此時物質橫流的現實社會中還剩多少,讓我們在自己的心裏回答吧!

西廂記的讀書心得7

《西廂記》的情節如今看來不過才子佳人,終成眷屬。若非王實甫文才出衆,人物刻畫細膩入微,躍然紙上,此類題材極易淪爲濃詞豔曲,附庸風雅之流。中國人的情感歷來含蓄隱忍,決不可能如希臘藝術中“我慾火中燒,如癡如狂”那般縱情恣意。在正統儒家思想一統天下的時代,一曲西廂唱醒了多少對真摯愛情的強烈渴望。提及《西廂記》,必不可不提《鶯鶯傳》。一個團圓美滿,一個始亂終棄。雖則人人希望“有情人終成眷屬”,但畢竟《鶯鶯傳》的結局更趨於真實。

《西廂記》的大團圓是中國文人永遠的才子佳人夢,它存在於童年時代泛黃的小人書裏,在爺爺隨口哼唱的古戲裏,在敲鑼打鼓,紛紛嚷嚷的鬧劇裏,卻偏偏不在多情才子的薄情淺意裏。張生是否爲元稹,鶯鶯是否爲其“曾經滄海難爲水”的有情人,我自無暇追問。只是中國文人慣以多情自居,在愛情面前信誓旦旦,激情盪漾,而最終在世俗盛名之下大多不過是當年的風流韻事化做如今的淺斟低唱。想那“情切切,意綿綿”,想那“別後相思隔煙水”,想那高樓紅袖,碧玉紅箋,都果然如過眼雲煙,浮華似夢。

而我總以爲,只要曾經有情,不論多久多遠,總能在記憶中存留一抹,或深或淺,或不甘或釋然,或念念不忘,或故作煙消雲散,某時某地恍惚追憶,只能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而已。《鶯鶯傳》中張生一句“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於人”,將可憐的愛情貶爲淫邪妖魔。而鶯鶯一紙斷腸書哭盡多少絕別之痛“自去秋已來,常忽忽如有所失,於喧譁之下,或勉爲語笑,閒宵自處,無不淚零。乃至夢寢之間,亦多感咽……臨紙嗚咽,情不能申。千萬珍重!珍重千萬!”人生難得真性情,情切至此,痛斷前緣也要清清楚楚,兩不相欠。

轉念思之,多情薄意自然不能完全責備才子文人。中國傳統觀念中男兒志在四方,心懷天下。兒女情長不過是人生一時的華筵。女人只是古代文人墨客失意之時的寄託,愛情並非兩個平等個體生命的互補,而是人生一時之需。

於是,杜牧自然可以青樓薄倖,元稹自可遺忘當年深情。課上老先生提及古今中外文人情事,衆人莫不失笑,心裏卻是莫名的悲涼。世人除少數大善大惡者外,誰比誰又能善良多少,卑劣多少?又有幾個人可以如沈從文那樣驕傲地說“我這一生中,行過許多路,走過許多橋,看過許多雲,喝過許多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世事多變故,芸芸衆生又懼怕孤苦,有人用名利填滿生活,花花世界,遊走一場便已洋洋自得。而有人必要心有所求,愛其所愛才能感覺幸福。

望遍紅塵,人人都可憐地追尋着,努力着,只是所要之物不同而已。我所理解的愛情應該是兩個獨立的個體,彼此明瞭對方所有的`缺點和不完美,卻就是那樣無法分離,心裏的包容和呵護是給屬於自己生命的一個人。簡簡單單,嬉笑怒罵,朝朝暮暮,油鹽醬醋。“早晨醒來,親吻枕邊愛人的臉。推開窗戶,看到樹葉上閃爍的陽光。這是生,再無其他”。

在這個紛亂的世界裏,有一個你愛的人,爲他(她)甘心歷盡所有生計之苦,就這樣晃晃悠悠,一起變老。在艱難中活着,在活着中享受艱難!

西廂記的讀書心得8

《西廂記》是國內知名的古典戲劇鉅作,刻畫了青年男女對自由戀愛的渴望,描寫了生活在壓抑中的女性的青春抑鬱和莫名的憂鬱,表達了“願天下衆生皆成眷屬”的美好願望;因此,它對封建道德教條的某些方面產生了強大的影響。

崔鶯鶯是一個美麗、善良、溫柔、含蓄、深受封建禮教影響、對愛情生活有着嚮往的人。她是一個叛逆的時代女性形象。當她追求理想愛情的時候,能對抗封建禮教,值得稱道。她情不自禁地對張生一見鍾情,在月下的隔牆上吟詩,大膽地向張生吐露心聲,墜入愛河無法自拔,相思之苦。同時對老太太的剋制越來越不滿,對媒人的尾隨越來越生氣。她對張生的愛是純潔透明的,沒有一絲雜質。當張生被迫去北京參加考試時,她後悔“虛名、薄利、兩次分鴛鴦”。當常婷與張生告別時,她覺得:“但如果你得到一朵蓮花,它就像狀元一樣強壯。”。她對張生最鄭重的提醒是:“如果你得到了這一行的官員,你生病了就會回來”;讓她擔心的是,張生並不像她那樣一心一意地去愛,她一次又一次地提醒他,“如果你在異國他鄉看到花草,那就像以後呆在這裏一樣”。總之,在她心裏,愛永遠是最重要的位置。至於名利,是非可以忽略。起初,她對張生的愛是膽怯和動搖的。一方面,她有少女的情懷和慾望;另一方面,作爲一個郭襄小姐,她在這樣一個母親的管教下長大,同時接受了更多的封建道德教育,這構成了她思想和行動之間的矛盾。她回覆了張生的詩,“桂蘭孤獨了很長一段時間,她無事可做:如果她要唱歌,她應該同情別人。”,表達了她不甘寂寞的'沮喪心情,也透露了她對張生的愛。在聽鋼琴的時候,她被張急切的呼喚深深打動,以至於眼淚奪眶而出,但她沒有勇氣去見。此時,在她的腦海裏,封建倫理的枷鎖和她對張生的愛激烈地衝突着,最後,愛終於戰勝了倫理。因此,當她收到張生的愛情詩時,她終於鼓起勇氣寫了一首名爲《明月三五夜》的詩,並同意張生在15日晚上見面。“月在西翼下,迎風門半開:壁動,凝爲玉人。”短短二十個字,預示着盈盈已經毅然走上叛逆之路,尋找自己的愛情。這是難得的,也是有價值的。

我記得著名詩人佩託菲曾經說過,“生命是寶貴的,愛情更昂貴”,崔鶯鶯敢於追求自己的愛情。她讓我明白了,真愛是那麼美好,那麼值得期待,真愛存在於世間,是可以追求的,是應該的,也是必須要贏得的。真誠的希望,像作者心中美好的希望,“願世間衆生成家”!

西廂記的讀書心得9

古往今來,最真實的是親情,最深厚的是友情,最令人捉摸不透的是愛情。

愛情對於我們是陌生的,更是遙不可及的。但王實浦的《西廂記》讓我理解了他對愛情的詮釋,也讓我知道了一對青年男女堅貞不渝的愛情,他們敢於同封建勢力做鬥爭的行爲令我敬佩萬分。

初讀《西廂記》時,只因一個虛名,元雜劇壓軸之作。讀了之後我便後悔了,覺的枯燥無味無心再讀,於是我就把它棄擲一旁。後來我收拾書本時發現了它,一時興起便有讀了起來。讀完之後,我得出一個真理——什麼是好書,就是耐讀的.書。

該書辭藻華麗,情節生動,文筆精湛,令人愛不釋手。長亭送別這一出是我最最喜歡的,該曲曲情悽婉纏綿,辭句清麗俊秀,聲調婉轉秀美。將鶯鶯的離愁別恨表現的淋漓盡致,使全文瀰漫着一種淡淡的和無法言說的哀愁。

該折主要描寫鶯鶯爲張生送別時的情景,以及分手後鶯鶯的傷別後憂慮的感受。該折不僅詞句優美,還借用了大量的曲調。“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堪稱爲當中的壓卷之作。

前四句一句一景,巧妙的利用秋景來營造一種淒涼的氣氛,側面烘托了鶯鶯複雜的內心世界。後兩句一問一答,使得景物深含離人的主觀色彩,經霜樹葉如癡如醉,其實那是離人的血染就的。這兩句不僅說明時間季節,更是繪出鶯鶯的淚眼之情態,將離別之情描繪的更爲悽切,從而表現出一個多情女子的形象。

古往今來又何止一個崔鶯鶯,大家所熟知的梁山伯祝英臺至死不渝的愛情,以及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的故事。她們不畏封建勢力的迫害,敢於同封建勢力作鬥爭,因爲要實現自己的理想。我們應該學習她們這種執着的信念,堅持不懈的精神,爲自己的夢想抱負而奮鬥。至於感情,我們還沒有到享受它的年齡。

西廂記的讀書心得10

《西廂記》表達了當時一些先進知識分子意識中對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滿和反抗,以及對美好愛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時至今日,這一古老的愛情傳奇仍被人們傳頌,因爲,它折服過許多青年男女的心。

合上書本,潸然淚欲下。想人生最苦離別!可憐見千里關山,猶自跋涉!崔張二人可是深有體會。張生上京趕考,崔鶯鶯茶不思飯不想;而張生也有過“草橋一夢”。心靈相通,情何以再言?只想說一句:真愛永恆。“山無棱,天地合,乃敢與君絕”,倘若現實的話,崔張二人將實現這一古老而虛幻的愛情傳奇。

回想,在如今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文學”已沒有以前那麼興盛、繁榮,正逐步走向平庸,特別是那些真正具有意義、價值的`文學作品已屈指可數。那就多從古代汲取營養吧,本人拙見,《西廂記》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西廂記的讀書心得11

“東風搖曳垂楊線,遊絲牽惹桃花片。”在如此浪漫多情的時節裏,張生遇見了崔鶯鶯,便一見鍾情。我始終記得張生對鶯鶯的第一評價是“解舞腰肢軟又軟,千般婀娜,萬般旖旎,似垂柳晚風前。”我想,這次相遇,就早已註定他們將擁有一段美好而又殘酷的愛情故事。

崔鶯鶯是一個大膽,美麗,善良,溫柔的貴族小姐。生爲一個相國小姐的她,從小就在媽媽的管教下受到了封建傳統思想的影響,接受過很多的封建道德教育。當她與張生戀愛,她從一個乖乖女變成了一個“違背道德”壞女子,就構成了思想與行動上的矛盾,在我看來,崔鶯鶯能與張生相愛,挺不容易的。但在這樣的壞境下,她還能不顧一切地與張生相愛,我想這是非常難得的。這樣的女子,放在我們現代來講,令許多年輕人汗顏啊!許多年輕人曾信誓旦旦,許下海誓山盟,可是最後呢?最終在世俗盛名之下,大多不過是當年的風流韻事化作如今的淺斟低唱。想想那“情切切,意綿綿”,想想那“別後相思隔煙水”,想想那高樓碧袖,碧玉紅箋,都如過眼雲煙,浮華似夢,崔鶯鶯對張生的愛是純潔美好,不含一絲雜質。

當她與張生離別時,她從不像其他的女子希望自己的丈夫金榜題名,衣錦還鄉。在她的眼裏“情”字是第一,名利功祿,是是非非,她統統都可以不管。“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在回覆張生的詩裏,她將自己不甘寂寞的苦悶心情寫得淋漓盡致。她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她對張生的愛戀,但最終沒有勇氣與張生見面。在“聽琴”的時候,她的心被張生琴中那份熱切的呼喚深深的感動着,但她那一顆被封建道德教育束縛的心控制着她,儘管她早已淚水漣漣。此時此刻,她心中的愛情正與封建教育進行激烈的爭吵,最終愛情戰勝了封建傳統思想。

當她收到了張生的`情詩時,終於鼓起勇氣回了一首《明月三五夜》。“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牆花影動,凝視玉人來。”讀到這裏,我笑了,我想:崔鶯鶯是幸運的,因爲她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愛情。正如沈從文所說:“我這一生中,行過許多路,走過許多橋,看過許多雲,喝過許多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最好的人。”的確,崔鶯鶯是幸運的。不知大家有沒有想過,當她寫下《明月三五夜》,短短20個字,意味着崔鶯鶯從此走上了叛逆的道路,去追尋自己的愛情。

世上有許多人選擇用名利去填滿生活,花花世界,遊走一場便洋洋自得。而有些人選擇去愛自己愛的人,用心去填滿生活。我所理解的愛情是:兩個獨立的個體,彼此明白對方的缺點和優點,能包容對方的缺點和優點。愛上對方的人而不是對方擁有的錢財。在這個繁雜荒亂的世界裏有個愛你的人,共渡生計之苦,陪着你晃晃悠悠地度過餘生,就這樣慢慢變老。

西廂記的讀書心得12

《西廂記》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名著,曾經和《西廂記》比較過。我也這麼認爲。不是寫這種讀後感之前寫不出來,而是覺得滿滿的,好貼切,好美好,僅憑感知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但是,我還是想把心裏的很多感情放進筆裏,趕緊吐出來。

《紅樓夢》,故事曲折有趣,真的是愛情的審美宣言。愛情的審美宣言是什麼?在王實甫的作品中,盈盈和張生公然戰勝了封建禮教,保持了純潔的愛情,強調開放。這就是宣言。

“不到一頓飯,江十六個聚在一起讀了起來,自覺地用文字警告人們。餘香滿嘴。雖然讀完了書,但他只是失去了理智,默默地記住了它。”。這是戴宇在《西廂記》的23次中對《紅樓夢》的恭維,其實是曹雪芹的恭維。

“永遠不離不棄,永遠在一起玩,願世間衆生皆成眷屬”,這是《西廂記》中流傳千古的名言。是幾百年來無數代人心中傳唱的美好愛情生活。它穿透了時代,散發出無限的魅力和神奇。就連西湖的月老寺也忘不了把這個字叫做對聯――――,願天下衆生成家。美好的愛情是我們所追求的,所以在生活有點無聊的時候,不妨試着淨化一下自己的靈魂,打開《西廂記》,感受一下粗糙的愛情,甜蜜的聚合,和裏面美好的文字。

細細品味《西廂記》,我們不難發現,張生和崔鶯鶯的相識,是一見鍾情。張生愛上盈盈只是因爲她的美麗和溫柔,盈盈喜歡張生只是因爲她的才華和氣質。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生活體驗中,“一見鍾情”往往是在外貌或氣質上偶然迎合心理需求而產生的。是人類生理的一種荷爾蒙衝動,這種衝動永遠是短暫的。短暫的衝動就像冰雪中的一滴水,很快就會自動冷卻結冰。丘比特之箭,老月的紅線,神諭……在我眼裏,一見鍾情的神話只是一種浪漫的幻覺,是人生的奧祕。它經不起永恆的考驗。

經常有人說《西廂記》是喜劇,我深有感觸。張生看似愚蠢笨拙,但他的本質無非是追求自己的真愛。他表現出來的`是自然真誠。在生活中不容易找到,就是有不常見的東西更難。他嘲笑自己的幼稚,其實是在自嘲。

讀書是一種精神享受。不同的人讀書會有不同的想法。當太陽下山時,不可避免地會有一絲悲傷,所以他們會想到張生和崔鶯鶯可能不完美的婚姻生活。同時,他們也提供了一些我自己的理由。不管理性與否,這些都是我看了一天書後最深刻的體會。生活會照常進行。如果戀人能一見鍾情結婚,那不是一件幸福的事!

西廂記的讀書心得13

“好句有情憐夜月,落花無語怨東風”。這是《西廂記》裏的一句名詩。

元朝是中國劇本創作的一個高峯時期。除了王實甫外,傑出的劇作家還有關漢卿,其代表作《竇娥冤》經久不衰。《西廂記》是中國古代四大名劇之一(其餘爲《牡丹亭》、《長生殿》和《桃花扇》),劇中張生與崔鶯鶯的生死戀情歷來爲人們傳頌。

《鶯鶯傳》本是以悲劇收尾,但在王實甫手下,張生(字君瑞)和崔鶯鶯卻是“有情人終成眷屬”。張生出身於上層階級,父親是禮部尚書,但因病早逝,從此,家道沒落。於是,前往投靠其父親曾援助的同窗杜確,因爲他鎮守邊疆,掌控十萬大軍。張生想從那裏謀個一官半職。崔鶯鶯出身其實更優越。父親是相國,但也在她幼時早逝。一家人只好舉家遷移至浦東(今山西省西南永濟市蒲州古城)。張生愛遊山玩水,所以有一日特地去浦東普救寺遊玩。因爲有緣,所以那天,崔鶯鶯及侍女紅娘也碰巧去該寺上香(普救寺是崔相國生前主持捐建的),兩人邂逅相遇,一見鍾情。迫於封建禮教,張生以讀書爲名,寄居於普救寺的西廂,希冀每天多望崔鶯鶯一眼。

後來,當地的地頭蛇孫飛虎得知崔鶯鶯貌若天仙后,欲用其五萬大軍趁崔家上香的.機會去普救寺“搶劫”。無奈,崔夫人提出解圍者嫁其女的說法。值此危難之際,張生接下這一“光榮的任務”。他派一和尚送信給杜確,最終在他的幫助下,壓退了孫飛虎。但是,“卻道婦人心易變”,崔夫人瞧不起張生,嫌棄他無名無財,便生出返悔之心,因爲有損名門。可是,在愛情面前,誰又阻止得了丘比特的情箭呢?“崔鶯鶯夜聽琴”,兩人在紅娘的幫助下成就“好事”。鶯鶯的堅定,普救寺方丈的勸說,大將軍杜確的無形“脅迫”,都迫使崔夫人最終做出了讓步。她以“金榜題名”來回復張生。

蒼天有情,張生果真中了狀元。一切本已入彀中,誰又想半路殺出個“鄭常發”。崔家與鄭家定下過娃娃親。此刻,他想與崔鶯鶯完婚。得知事情真相後,他誣陷張生,說他已經在外娶婚。崔家誤信爲真,便想讓崔鄭二人完婚。千鈞一髮之際,張生趕了回來。真相揭曉,鄭常發自殺。張生與崔鶯鶯喜結連理。

西廂記的讀書心得14

《西廂記》直接切入生活本身,來描繪青年男女對自由的感情的渴望,情與欲的不可遏制和正當合理,以及青年人的生活願望與出於勢利思考的家長意志之間的衝突。

如一開場鶯鶯所唱的一段《賞花時幺篇》:“可正是人值殘春蒲郡東,門掩重關蕭寺中。花落水流紅,閒愁萬種,無語怨東風。”寫出了生活在壓抑中的女性的青春苦悶和莫名的惆悵,在這背後,則存在着她那非出於己願的婚約的陰影。而張生初見鶯鶯時所唱的一段《元和令》:“顛不剌的見了萬千,似這般可喜娘的龐兒罕曾見。只教人眼花撩亂口難言,魂靈兒飛在半天。他那裏盡人調戲着香肩,只將花笑捻。”更是十分直率甚至是放肆地表述了男子對於美麗女性出於天然的渴望與傾慕,以及女子對這種渴慕的自然迴應。作者以舞臺上的勝利,給仍然生活在壓抑中的人們以一種心理的滿足。表達了“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完美願望;從而對封建道德教條的某些方面造成有力的衝擊。

《西廂記》劇情上關目的佈置巧妙,寫得波瀾起伏,矛盾衝突環環相扣,山重水複、縈迴曲折的複雜情節,是一般短篇雜劇不可能具有的。它不僅僅使得故事富於變化、情趣濃厚,而且經過不斷的磨難,使得主人公的感情不斷得到強化和淋漓盡致的表現。以很高的藝術水平來展現一個美麗的感情故事,使得它格外動人。

劇中主要人物張生、崔鶯鶯、紅娘,各自都有鮮明的個性,而且彼此襯托,相映成輝;在這部多本的雜劇中,各本由不一樣的人物主唱,有時一本中有幾個人的唱,這也爲透過劇中人物的抒情塑造形象帶給了便利。

張生的性格,是輕狂兼有誠實厚道,灑脫兼有迂腐可笑。反映出元代社會中市民階層對儒生的內含同情的嘲笑。張生在《西廂記》中,是矛盾的主動挑起者,表現出對於幸福的感情的直率而強烈的追求。他的大膽妄爲,反映出社會心理中被視爲“邪惡”而受抑制的成分的蠢動;他的一味癡情、刻骨相思,又使他貼合於浪漫的感情故事所需要的'道德觀而顯得可愛。

《西廂記》中,催鶯鶯的形象得到了相當精細的刻畫,她的性格顯得更爲明朗而又豐富。在作者筆下,鶯鶯始終渴望着自由的感情,並且一向對張生抱有好感。她總是若進若退地試探獲得感情的可能,並常常在似乎是彼此矛盾的狀態中行動,但是,她最後以大膽的私奔打破了疑懼和矛盾心理,顯示人類的天性在抑制中反而會變得更強烈。作者以讚賞的眼光看待女性對感情的主動追求。

紅娘在《西廂記》中成爲全劇中一個十分重要的主角。

她在劇中只是一個婢女身份,卻又是劇中最活躍、最令人喜愛的人物。她機智聰明,熱情潑辣,又富於同情心,常在崔、張的感情處在困境的時候,以其特有的機警使矛盾獲得解決。她代表着健康的性命,富有生氣,並因此而充滿自信。這個人物形象固然有些理想化的成分,卻又有必須的現實性。在她身上反映着市井社會的人生態度,而市井人物本來受傳統教條的束縛較少,他們對各種“道理”的取捨,也更多地是從實際利害上思考的。

我覺得然而,每個人都明白,在此刻,即使是將來,完全的自由終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終要受到這般那般的約束。儘管包圍着咱們的是個受約束的世界,但咱們能夠讓內心儘量變得廣闊而幽深,讓它能夠無邊無際、包容天地。

西廂記的讀書心得15

我從西廂走過,撲鼻一陣愛的清香。

普救寺的大鐘樓,兀立於峨嵋塬的半坡上飛檐崔嵬。佛院的第一縷晨光通曉,鐘聲咚咚響起。相國千金崔鶯鶯隨母在此靜心休齋,偶遇赴京趕考的窮書生張珙,雙方一見傾心。恰此時,叛將率兵圍寺,索要鶯鶯,張生挺而出身,解決了一切危難。一段難捨的愛戀便展開了。

吟詩賦誦,醉酒賞花,在婢女的幫助下,兩人不顧封建禮俗,結爲夫妻。兩個人心與心的碰撞,情與情的交流,充滿了愛的芬芳。

我又從西廂走過,滿懷憤恨這舊社會。

當這對癡情男女沉浸於幸福的漩渦中時,卻被崔母察覺。在門第高聳等級森嚴的社會裏,權力對於婚姻是格外慷慨的,它能讓諸公、貴胄子弟盡享人間豔福;權勢對於愛情又是極爲吝嗇的,它常使真心相愛的戀人陷入山險水惡的逆境。崔母的等級觀念是相當頑固的,她是不會允許女兒嫁給一個窮書生的,儘管這個窮書生還是她的親戚。於是便有了“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里”的悲哀。面對昨夜成親今日別離的情感糾葛,一對心心相息的比翼鳥便在秋風蕭瑟,落葉紛飛的十里長亭外分別了。封建等級的壓迫,功名利祿的誘惑,將無數段曾今的`真愛湮沒於世俗的悲哀中。

我再從西廂走過,感受到信念的震憾力。

長亭一別後,鶯鶯日夜苦思張生的歸來,張生也魂牽夢縈着自己的愛妻,努力苦讀,終於高中狀元。加封授官後便心急如焚地趕回,有情人終成眷屬。正是兩人彼此堅定真愛的信念,不畏外界給予的壓力,才贏得了愛情。尤其是鶯鶯,身爲官宦小姐的她,表現出了她是一名敢於追求婚姻自主和愛情自由的多情鍾情女子。她敢於衝破封建禮俗的束縛,對虛名微利表現出極大的蔑視與痛恨。作者對她形象的描寫完全是超前的新一代女青年。

我又一次走過西廂,我看見王實甫在寨前緊皺眉頭。他是在憤斥那些煩擾禁錮人們的封建禮教嗎?我悄悄地向前,他笑了。我從他手裏接過《西廂記》,我發現那既是一段完美的愛情故事,又是一篇輝煌的文學鉅著。我感受到了他的憤恨,他的信念,他的思想。

《西廂記》這樣一本不朽之作,難怪會納入“六才子書”之列,難怪賈仲明評價:“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