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集部>楚辭>

《楚辭》讀書心得(6篇)

楚辭 閱讀(2.65W)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後,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那麼好的心得體會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楚辭》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分享。

《楚辭》讀書心得(6篇)

《楚辭》讀書心得1

一部《楚辭》,凝結了一個文人的辛酸血淚;

一部《楚辭》,映現了一個忠臣的風雨滄桑;

一部《楚辭》,成就了一個偉人的輝煌璀璨。

——題記

爲了人民,屈子奔走驅馳,孜孜以求,他踐行着一個讀書人所應有的理想,“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爲了國家,屈原嘔心瀝血,汨羅江畔,他完成了一段無愧生命的艱辛歷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寄《九歌》以安國,歌《離騷》以明志,凝《九歌》以絕世。

昔日的楚國重臣,爲國家鞠躬盡瘁,爲人民死而後已。國爲重,家爲輕,民爲重,個人爲輕,這是三閭大夫一生至死不悔的信則。奈何“世溷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朝吾將濟於白水兮,登閬風而緤馬。忽反顧以流涕兮,哀高丘之無女”,空有一腔報國熱情,卻是“烏虖哀哉兮,逢時不祥!鸞鳳伏竄兮,鴟鴞翱翔。闒茸尊顯兮,諂諛得志”!堅守,誓言不滅,夢想不滅,人格不滅,這,就是屈原。在世俗黑暗下,一腔熱情終究被殘酷現實澆滅,終究化作“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的一腔憤懣與無奈。屈原就是屈原,有着一份不被庸人所理解的傲骨,一切的一切,都傾注在一句“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的驚天壯語之中。他的赤誠之心,煉就了他的堅貞之節,而他的堅貞之節,正鑄創了屈子的永世不朽!

靜靜的汨羅江畔,曉風殘月,江闊雲低,清風徐來,水波不興,三閭大夫一人獨行至江濱,披髮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與漁父之一番震世對答,雖非詩詞絕唱,亦爲曠世絕吟,浩浩之音,直入碧落,響遏行雲,震地動天,穿越時空,凡四方之士無不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凡四方之民,無不憤然以懷。心,已經碎成了一地,又讓屈原如何重新拾起?於是屈原沒有妥協,憤然縱江,驚起一江浪潮,驚醒一世俗子,屈原用自己的生命和血淚完成了自己生命中最爲耀眼的最後一筆,不是敗筆,而是絕筆。屈原,以傲世的姿態,昂然拋棄了世俗,他用自己的人格開啓了端午這一歷史之門。亙古的汨羅江,靜靜地,見證這醒世的一縱,這一縱,千年不滅;這一縱,楚國爲此成傷,華夏爲此而悲,皇天亦爲此留下了一記永不磨滅的天殤!

不忘屈原的忠貞之質,不忘屈原的清潔之性,不忘屈原的“直若砥矢、言若丹青”,不忘屈原的“進不隱其謀、退不顧其命”,因此我們不忘屈原,不忘屈原這一絕世之行,這一俊彥之英。屈原用血淚凝成一首生命輓歌,波瀾壯闊,氣象萬千,堅貞熾烈,天衣無縫,冠絕千古,馳騁着人生的熾熱愛戀與追求。“僕伕悲餘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他執著於去留;“既莫足以爲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他執著於美政。一切正如長江大河的奔涌,顯示出明確的流向——爲國,爲民。

於是他以政治改革的吶喊,繼之以悱惻纏綿的哀吟,最後自沉汨羅,以生命來殉自己的國家和民族。屈原對邪惡勢力的抗爭,對進步理想的堅持,對國家民族的憂心,正是民族文化光輝傳統和精神在屈原身上的體現。屈原的人格和他的思想性格正如他在《桔頌》中歌頌的“桔”那樣,受命於天地,生長在南方,深深紮根於楚民族文化傳統的土壤之中,是那樣的“不遷”而“難徙”。而一切似乎都註定了屈原的遺世獨立,註定了屈原永遠不會生活在那樣一個污垢橫流、小人得志的世界,他太完美,完美得無與倫比,完美得不能沾染一絲塵俗。也許他本就不屬於這個世界,也許他是一個仙人,被貶謫到人間。清清的汨羅之水啊,請洗淨不曾沾染屈原卻附着於其身的污濁吧,讓三閭大夫回到那個屬於他一個人的——完美世界。

《楚辭》讀書心得2

看到楚辭最開始想到的是屈原—一個以死亡來體現生命的意志和尊嚴的人,他是一個詩人,也是一個政治家,更是一個愛國者。他有理想,有目標,有政治抱負,卻也因此被敵對,被流放。他殷切的盼望着君主睿智、國家強盛,盼望着自己才華得以施展,能有所建樹,但他最終只剩無助和孤獨,對他來說,人生都如浮萍般無根無蒂,陌如塵土,一個人經歷那麼多的煎熬,奔波過那麼多地方,他孤獨、勞累,但自己卻那麼渺小,國家的命運、人民的疾苦、自己的生命都無力改變,他找不到路,回不去郢都,只能用自己的生命來體現他對國家、對人民的愛,只盼着靈魂能夠飛回故鄉去。

“紛吾即有此內美兮,有重之以修能”年輕的屈原,器宇軒昂,才華橫溢,他有朝氣,自信,是不屈的鬥士,“汨餘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光陰似箭,唯恐抓不住飛逝的時光,希望歲月來讓自己的心靈更加美好。“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更是體現了他爲了國家強盛矢志不渝的精神。“衆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羌內恕已以量人兮,各興心而嫉妒。忽馳騖以追逐分,非餘心之所急。老冉冉其將至兮,恐脩名之不”,“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爲度。”,“苟餘情其信婷以練要兮,長頗頷亦何傷。”等等在現在社會同樣適用,人們忙着爭名奪權,追逐利祿,猜忌着別人,彼此間勾心鬥角,相互嫉妒,忽視了本該有的追求,拋棄了內心原本應該擁有的純真和善良,這些話也告誡我們,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應當保留內心真正的美好和善良,讓自己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正直的行爲。“及年歲之未晏兮,時亦猶其未央。”意思是,趁你年輕還未衰老,施展才華還有大好的機會,沒錯,當下的我們,還年輕,還有時間和機會去追尋、去奮鬥,去實現理想,不應該在該努力拼搏的年紀而懈怠,更不應該向自己認輸。“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苟不直,吾寧死”又是何等的堅定,這些更是值得我們終身學習。

在《楚辭》中還有許多的道理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最應該學習的是屈原那濃厚而熾熱的愛國之情,一個人,無論身處何地,都應當真切的愛着自己的國家,還應該學習屈原那堅貞不屈,不卑不亢的高尚品德。

《楚辭》讀書心得3

在這個世界,有多少人,能心無雜念,寧靜超然,不滯於物?

有多少人,在平靜的外表下,有太多的糾結與掙扎在內心深處暗流涌動?

又有多少人,能把這些糾結與掙扎赤裸裸的展示在世人面前?

沒有赤子的情懷,沒有博大的胸襟,如何能夠?

在《楚辭》諸文中,出現了許多許多人物,如女嬃、靈氛、厲神、太卜鄭詹尹、漁父和巫陽等。而這些人,或者曾經存在,或者其實根本就不存在。其實這些人的角色、話語、觀點就是屈原內心深處複雜矛盾心情的展露,糾結掙扎內心的呈現,但到最後,他都做了明確的抉擇。

一、欲立功業與棄世離寰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老冉冉其將至,恐脩名之不立”。在此,屈原明確表達了作爲一個已達知天明之年的有志之士的政治抱負與時不待我的緊迫感。可是卻一再從罷官到流放“九年而不復”,乃至再流放。國君也從寄予重任到“不餘聽”到怒而遷之……一個具有高度自我認同感又有很強的政治預見性與參政能力的人來說,這種境遇是多麼的鬱悶啊,內心將是多麼的糾結。就是這樣一個人,最後卻一再吟詠“望三五以爲像兮,指彭咸以爲儀”、“獨煢煢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凌大波而流風兮,託彭咸之所居”。欲立功業而不立,“黃鐘譭棄,瓦釜雷鳴”,竟至“呼號莫吾聞”,最後只能以自沉作爲自己最後的一聲吶喊!

二、思君與怨君

屈原對懷王是有着深深的眷戀與感激的,“惜往昔着曾信兮,受命詔以朝詩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祕密事之載於心兮,雖過失猶弗治”。可是後來,卻被黨人矇蔽,“中途而改道”,“含怒而待”,最後還簽下“黃棘之盟”,這與屈原提出的“聯齊抗秦”的主張南轅北轍,且最後也使得自己命喪異國。對於這樣一位君主,屈原既有出於懷王最自己態度的幽怨,自然也有對楚王離賢君太遠的無奈。於是他又吟詠“聞百里之爲虜兮,伊尹烹於庖廚。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湯武與桓繆兮,世孰雲而知之。吳信讒而弗味兮,子胥死而後憂。介子忠而裏枯兮,有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爲之禁兮,報大德之悠悠”。

在這段文字中即提到明君,又提到昏君,還提到先寐後寤,可是悔之已晚的晉文公。這是多麼的委婉曲折而有愁腸百結啊。在諸文中,直接出現怨句“君無度而弗查”、“惜壅君之不識”、“與餘言而不信兮”、“施黃棘之枉策”。甚至想到要選擇一個明君來施展自己的抱負。也有如慈父般的眷眷之情:“恐皇輿之敗績”“哀見君而不再得。望長楸而太息”、“何不改乎此度”。如此的拳拳,如此的百轉千折,最後選擇依然是爲國沉軀。

三、去與留

“勉遠逝而無狐疑兮,孰求美而釋女?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借靈氛之口,屈原展現了自己內心的一種呼喚,即離開楚地,另奔湯、禹、武丁、齊桓之類的明君,乘“方壯”之年,“遠逝而自疏”,周遊上下,立一番功業。可是,就在“忽乎吾將行”之時,用僕悲馬懷,顧而不前來來表達自己最終的抉擇。即使是在流放且毫無起用徵兆時,“羌靈魂之慾歸兮,何須臾而忘返”、“惟郢路之遼遠兮,魂一夕而九逝”。最後“鳥飛返鄉,狐死首丘”。在《招魂》一文中,也借用巫陽之口,一再重申此種抉擇。

四、堅守自志與隨波逐流

藉助女嬃責備的口吻和厲神占卜的夢境,屈原向我們展示了發自內心的另一種聲音——“何不變此志也?”,並用了鯀“直以亡身”的實例,這其實也是一種現世的深切關懷,即可以榮享富貴,又可以朋友相交,至少可以溫飽終日。可是同時,內心的另一種聲音發出嘹亮的吶喊:“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離愍而不遷兮”、“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寧逝死而流亡兮,不忍爲此常態”。最終在《漁父》一文中明確抉擇:“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安能以皎皎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五、執着與逍遙

在《九章。悲回風》中,屈原爲我們展示了內心的另一種聲音:“寤從容以周流兮,聊逍遙以自恃”。在《漁父》一文中,更是通過漁父這一藝術形象給我們明確展示了“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的遊戲立場。在給予明確迴應,之後,還留給我們莞爾一笑的神情與“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的餘音。足可饒樑三日。

可是,同樣最終是皎皎於世,最終,屈原無法只忘情於個人的逍遙,不能放任對楚國的責任感,最終離去!

糾結、掙扎、抉擇、自沉、殉國,由這些組成的的內心,經歷後的抉擇,你能不感動嗎?

《楚辭》讀書心得4

五月在過去現在未來都會屬於一個人——屈原。讀着《楚辭》,五月的種子在心中慢慢發芽,我彷彿看到了行吟江畔的詩人目視着滔滔江水,感嘆着人生的無常。

也許,對於屈原和宋玉,人生都或如浮萍一般無根無蒂,陌如塵上。江南塞北的春光,海角天涯的風塵,白雪紅梅的清韻,湖綠江南的水波,在作者筆下彷彿都代做了富於情感的形象,體味着作者的悲傷,撫慰着枯槁的身軀。

國家的命運,人民的疾苦和自己的生命,到底該選擇哪一個?!

江畔的詩人叩問蒼天,蒼天無語;凝視大地,大地無聲!過盡千帆驚回首,報國無門的詩人只剩下腳邊的落英和盈袖的花香。

地老天荒,卻等不來一個王。

屈原的生命,該是一個瑧子永恆的過程,因爲他在那些落英繽紛的年華里,培育出了千古不滅的故事。

朝賜你財物,午賜你宅院,暮賜你美酒的人,說不定何時就想需賜你一死。可你忙於政務,又怎能留心國王的誇獎是一種帶回鉤的暗器!你短暫的生命留下的篇章,他們都活了幾千年,我是不是可以認爲,箭的自由就是弓的自由?

濤濤汨羅澄白如練,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都等待着被江水被時間洗滌,歷史的長河,波濤滾滾洶涌澎湃,但它淘不盡,淘不盡高尚的靈魂。

昂首是春,俯首是秋,如此的氣質,如此的靈魂,剛勁堅毅地挺立在天地之間,留給後世的人們永久的仰望,膜拜。

《楚辭》讀書心得5

我第一次讀《離騷》的時??還是在升入四年級之前的暑假,那個時侯絲毫不懂,合著注音和釋意,一點一點的閱讀、背誦。在我對楚辭沒有了解的情況下,凴藉著一種感覺,我愛上了楚辭。

直到現在我才明白,那種感覺就是對屈原的敬佩和尊重。在我心中,屈原是一個無可否認的天才詩人,佢的人生充滿了浪漫。在佢的詩中,有高冠長佩的美人,有芬芳淸幽的香草,有飛馳雲端的遠遊,這一切都似眞似幻。

屈原的詩永遠是夢與眞的結合,分不淸哪些是實,哪些是虛,與莊周夢蝶頗有些神似。唯一不同的是,莊子是飄逸的,而對於屈原來說,佢的責任感成了桎梏,牽絆住了佢的手腳,使佢的命運和楚國的命運牢牢的捆在了一起。

一部《楚辭》是以屈原的畢生心血所作,每一首詩都浸透著詩人的血淚。直到今天,透過悽美憂傷的詩句,還能體會到屈原的執著、痛苦、憤怒和思念。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少年得志的屈原已經不復存在,只有一個顏色憔悴、行吟江畔的老翁,在風雨中默默的堅守著自個的理想,用枯槁的軀體緊緊抱住祖國的土地,諦聽著來自內心深處的呼喚。

我曾在許多個無人的靜夜裏背誦楚辭,那種淒冷的美感,使夜閒的月光更加皎潔冷淸,奇寒徹骨。從未有一部作品,使我的心那樣冷,那樣靜。對我來說,楚辭的艱深晦澀如同曲折的小路,但佢的美,就像小徑上幽靜美麗的風光,徹底折服了我,把我帶進了另一片明媚而晴朗的天空。

所以在每次旅遊的飛機上,我都會溫習楚辭。優美的詩句,使旅途不再艱苦漫長。我從心底裏熱愛那些詩句,每時每刻都不曾忘記。在我困惑迷茫的時??楚辭中的詞句,如淸泉一般灌溉著我的心靈,給了我勇氣和信心。

我選不出最愛的一段,因爲每一段都是那樣的美好。我只愛那美麗的章句,愛那悽美的風格,而且更愛屈原純潔的心靈。

自從第一次翻開那本書開始,我就和美麗的楚辭結下了不解之緣。直到現在,對楚辭的熱愛依然不變。睎望每一天,我都能擁抱那些可愛的詩句,在陽光中品味楚辭中語言的魅力。

《楚辭》讀書心得6

楚地,一個文化的烙印,其倜儻神祕,猶如含情脈脈的'眸,時時抓住我的靈魂。

屈原,一個落魄的楚人,其美德修辭,猶如無處無形的風,時時拂過我的心尖。

那種憂鬱,那種憤懣,那種千轉百折解不開理還亂的惆悵,歸根結底,都緣於那些溶入靈魂的深沉的愛。

一、對楚地的愛

“陟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僕伕悲餘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就是這個句子讓喚醒了久違的淚水,如此的不加設計,不加醞釀的流淚!能夠想象,當屈原在吟到此處時,該是如何的百轉千折,如何的淚雨滂沱!

其實,憑着屈原的才能和見識,要在別的諸侯國謀一個可以展示才華的職位並不會是什麼難事。況且在東周時代分邦建國的體制下,離故土遠赴他國並不是什麼“叛國行徑”,也不會有來自道德的譴責。士的橫行各國,諸侯、卿大夫的養士之風也非常的盛行。

在《離騷》一文中,藉助靈氛口勸屈原離開楚地,遠走他國:“勉遠逝而無狐疑兮,孰求美而釋女?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又有巫咸更爲明確的指向——臣擇君並用了一系列的史例:“湯、禹嚴而求合兮,摯、咎繇而能調。......說操築於傅巖兮,武丁用而不疑。呂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舉;甯戚之謳歌兮,齊桓聞以該輔。”在此屈原也表現出一種內心的極端矛盾之情,也考慮,甚至真的要“歷吉日乎吾將行”。可是就在那一刻,他還是以僕悲馬懷的委婉表達來展示自己的選擇。真的,什麼才能讓一個極具才能的人人在即將遠離故土時體會到僕悲馬懷而不是壯志滿懷,最終還是以自沉作爲挽救楚地的悲壯的諷諫?而如果《招魂》確係屈原所作,則更借巫陽口吻明確“魂兮歸來”的抉擇。而在《橘頌》中則借頌橘再申自己“受命不遷,生南國兮”的志向。不同的口吻,不同的表達,最後都歸結於對楚地深深的眷愛。

二、對楚君的愛

對於懷王,屈原是懷着深深的知遇之情的。雖然在血統上屈原也算是一個貴族,但要被重用,官至左徒,對與一個知識分子來說也已經是相當的不容易了。在《九章.惜往日》中,屈原明確提到懷王對他的信任已經到了“祕密事之載心兮,雖過失猶弗治”的程度。所謂“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如此的待遇讓屈原如何能不感激涕零?可是後來的懷王,卻是“羌中道而回畔兮”、“與餘言而不信兮”。最後,屈原被罷官甚至流放。而流放的原因居然是屈原對“黃棘之盟”的強烈反對!而他的反對、抗爭的所帶來的反應卻是:“蓀佯聾不聞”,乃至流放,“九年而不復”!美人遲暮,人生幾何啊?

歷史證明了屈原預見的準確性,盟約只是讓秦國可以更好的實施遠交近攻的戰略,而其的虎狼之心更甚。懷王果然被扣,最後客死他鄉。可以想象,當時的屈原應該是多麼的無奈傷悲加憤懣。可是即使這樣,他也只是強調楚王是聰明但被黨人遮蔽、欺騙。當我們一篇篇看下去:《哀郢》、《抽思》、《思美人》、《悲回風》........我們怎能不被感動?

在懷王被扣後,主張積極營救,可是對於頃襄王而言,難道不是樂觀其勢?爲了王位,兄弟父子自相殘殺都常見,更何況是借他人之手曲行己意!

可憐的屈原,愛的如此的堅貞,如此的不識時務。可是因時務而流變的所謂的愛,是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