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集部>集部精選>

《古文觀止》讀書心得9篇

集部精選 閱讀(3.11W)

當我們受到啓發,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裏,讓自己銘記於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那麼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古文觀止》讀書心得,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文觀止》讀書心得9篇

《古文觀止》讀書心得1

三年來,餘每日晨讀,閱畢古文觀止,雖非正業,卻是入職學校以來最大收穫,頗爲感慨,請略陳陋見。

一、古文觀止,凡二百二十二篇,先秦至明末文章精選,古人蒙學課本,亦是爲學的入門讀物,餘而立之年後始讀,可作爲中國教育是人類歷史最大笑話的明證。

二、就文集佈局而言,各朝以先秦最多,來源以左傳最多,個人以韓愈最多,似取《左傳》傳義的宗旨和韓愈“闢道攘佛”的功績。這和清代學者抱殘守缺、空空如也的衛道宗旨也比較相符。蘇東坡雖曾稱譽韓愈文章“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但這本是後人敬畏先賢的溢美之詞,單就文采論,韓氏文章近乎味同嚼蠟。

三、愚以爲,天下文章,凡入一流者,主題可大可小,但必是一氣呵成,餘音不絕,令吾輩後學讀其書,想見其爲人。文集所選文章,以單篇論,太史公的《報任少卿書》獨步翰林,堪稱天下第一,文章情真意切,氣貫長虹,筆尖所及,沁人心扉。至於陶淵明的《歸去來辭》、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蘇軾的《前赤壁賦》則難分伯仲,全憑諸君喜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翁之意不在酒”、“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各有所取,無有高下。非謂“天下憂樂”就高人一等,人生際遇不同,不必苛求。

四、文集優點許多,待諸君細品,其不足反倒不太容易覺察,且鄙人以爲,多爲編者有意爲之,讀者需多加留意。編者吳氏叔侄似以“正統”士人自居,重傳統的立德、立功,立言,以立德爲先,因而對賦一類追求辭藻華麗,言不及義的文章不取。對崇尚清談之風的魏晉名士似有異議,故對魏晉一代的文章幾乎不取。編者是清代學者,似受彼時狹隘的漢宋門戶觀影響,故宋代理學一脈文章全不取,是大缺憾。另外,清代爲外族入主,對這些以士自居的學者是一件不能說的事情,所以元、清兩代的文章都不取,乃至明末清九年級傑的文章都不在其列。“觀止”未免黯然失色。

五、縱觀歷朝歷代,以明代文章最差,宋濂文章多媚骨,陽明心學多偏鋒,皆不足法,其原因仍不得正解。個人以爲,或許中華文明歷經5000餘年,至此已垂垂老矣,國運不濟,國勢保守,文風英氣不足,老態有餘,全無漢唐氣象。從學術的角度看,中國文明自“經重於史”的時代起,即自南宋起,文明的自我革新、自我反思的能力就日漸衰退。從武術的角度講,有宋一代,重文輕武,血性漸失,手無縛雞之力的白面書生自宋始,直至近代不能復興。

《古文觀止》讀書心得2

三年來,餘每日晨讀,閱畢古文觀止,雖非正業,卻是入職學校以來最大收穫,頗爲感慨,請略陳陋見。

古文觀止,凡二百二十二篇,先秦至明末文章精選,古人蒙學課本,亦是爲學的入門讀物,餘而立之年後始讀,可作爲中國教育是人類歷史最大笑話的明證;

就文集佈局而言,各朝以先秦最多,來源以左傳最多,個人以韓愈最多,似取《左傳》傳義的宗旨與韓愈“闢道攘佛”的功績;這與清代學者抱殘守缺、空空如也的衛道宗旨也比較相符。蘇東坡雖曾稱譽韓愈文章“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但這本是後人敬畏先賢的溢美之詞,單就文采論,韓氏文章近乎味同嚼蠟。

愚以爲,天下文章,凡入一流者,主題可大可小,但必是一氣呵成,餘音不絕,令吾輩後學讀其書,想見其爲人。文集所選文章,以單篇論,太史公的《報任少卿書》獨步翰林,堪稱天下第一,文章情真意切,氣貫長虹,筆尖所及,沁人心扉。至於陶淵明的《歸去來辭》、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蘇軾的《前赤壁賦》則難分伯仲,全憑諸君喜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翁之意不在酒”、“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各有所取,無有高下。非謂“天下憂樂”就高人一等,人生際遇不一樣,不必苛求。

文集優點許多,待諸君細品,其不足反倒不太容易覺察,且鄙人以爲,多爲編者有意爲之,讀者需多加留意。編者吳氏叔侄似以“正統”士人自居,重傳統的立德、立功,立言,以立德爲先,因而對賦一類追求辭藻華麗,言不及義的文章不取;對崇尚清談之風的魏晉名士似有異議,故對魏晉一代的文章幾乎不取;編者是清代學者,似受彼時狹隘的漢宋門戶觀影響,故宋代理學一脈文章全不取,是大缺憾;另外,清代爲外族入主,對這些以士自居的學者是一件不能說的事情,所以元、清兩代的文章都不取,乃至明末清九年級傑的文章都不在其列;“觀止”未免黯然失色。

縱觀歷朝歷代,以明代文章最差,宋濂文章多媚骨,陽明心學多偏鋒,皆不足法,其原因仍不得正解。個人以爲,或許中華禮貌歷經5000餘年,至此已垂垂老矣,國運不濟,國勢保守,文風英氣不足,老態有餘,全無漢唐氣象。從學術的角度看,中國禮貌自“經重於史”的時代起,即自南宋起,禮貌的自我革新、自我反思的本事就日漸衰退。從武術的角度講,有宋一代,重文輕武,血性漸失,手無縛雞之力的白面書生自宋始,直至近代不能復興。

《古文觀止》讀書心得3

歌德曾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這一點也不假。是日閒暇無比,翻舊書暫遣心情。眼裏正好看到一本《古文觀止》,《古文觀止》就是這樣一本好書。這本書能發出耀眼的智慧之光,使追求永恆的道路上能夠曲徑通幽,柳暗花明。《古文觀止》是迄今爲止對中華五千年曆史的寫作名篇較精的一本古文書。裏面200多篇短小精悍、琅琅上口的小短文從多個角度展現出中華古老文化的博大精深與中華古代人民非凡的智慧。《古文觀止》篇篇煥發奇光異彩,閃耀灼見真知,包含着大量的立身做人的人生哲理。

一、自古英雄皆愛國。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所形成的偉大的民族精神。它體現了對國家和人民的一種深厚感情,與爲國奉獻、對國家盡責緊緊地聯繫在一起,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財富。《古文觀止》中有大量的愛國名言,讀來催人奮進。如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寥寥數語,光華奪目,擲地有聲。當然,古人的愛國往往與忠君結合在一起,但又都從忠君出發,體現出恤民的精神。如歐陽修在《五代史伶官傳序》寫下至理名言:“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提醒人君注重人事,與民休息。

二、百善孝爲先。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儒家思想認爲忠孝是大德,是立家立國的根本,其他各種道德觀念,如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都是圍繞忠孝這一核心提出來的。《古文觀止》中寫孝道的內容很多。漢朝舊臣李密,因爲要照顧自己臥病在牀的祖母,不願到朝廷爲官,向當時的晉武帝寫下了有名的《陳情表》。文章從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寫起,說明自己與祖母劉氏相依爲命的特殊感情,圍繞想要“盡孝”的心意陳述不能應詔的苦衷。“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兩人,相依爲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文章敘述委婉,情真意切,今天讀來仍然感受頗多。雖然“父母在,不遠行”在交通和信息快速發展的今天已不再必要,但“常回家看看”仍然是長輩的期望,特別是在“自己需要”與“孝親敬老”發生矛盾時,當代人是如何取捨的呢?

三、爲政在於得民。

得民心者的天下,民貴君輕,這些思想和理念在《古文觀止》中比比皆是,也是古代志士仁人的人生理想。《左轉季樑諫追楚師》中寫道:“夫民,神之主也。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這是在神權盛行時代可貴的民本思想。《古文觀止》的文章,大都爲文人墨客所撰。他們有的是幕僚,有的是官員,還有的是“自由作家”。幕僚們“以文載道”,表達自己的愛民思想,並進而進諫君主爲政得民最爲普遍。著名的如唐朝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提醒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載舟覆舟,所宜深慎”。杜牧的《阿房宮賦》,借阿房宮之興衰這一歷史題材,極寫秦始皇不惜民力的窮奢極欲,點名國家滅亡在於君主的失道病民,勸誡後人引以爲戒。“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國也”,“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致萬世而爲君”。歐陽修身爲滁州刺史,與賓客暢飲山水之間,一醉方休,其樂無窮,從側面反映了他治滁期間政治清明、人民安居樂業的社會面貌。他寫的《醉翁亭記》詳述之。對封建社會的黑暗,士大夫們也予以鞭撻。柳宗元的《捕蛇者說》,深刻地反映了當時吏治的黑暗,賦稅的苛毒,表達了對處於水深火熱中的民衆的深切同情。“熟知賦稅之毒,有甚於是蛇者乎!”

四、寄情山水心地寬。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起伏跌宕。作爲最美散文,《古文觀止》寫景寄情的文章很多,表達了作者們面對成功與失敗,超然出塵的精神境界和人生態度。北宋的蘇軾,才華橫溢,可卻仕途坎坷,在老年的時候,離妻別子,孤身被貶往黃州,在潦倒不堪之時,月夜泛舟於赤壁之上,寫下了名篇《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爲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明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也”!在人生最悲涼孤寂的時候,蘇軾寄情于山水,在微波粼粼的月色體驗人生,觀照自然,曠達而灑脫。在物慾橫流、精神荒蕪的境況下,走向大自然,在山水間養神怡情、陶冶情操,也不失爲安守精神家園、提升思想境界的方法。

好的作品正如《古文觀止》,是經得起歷史考驗,能不斷給人啓發和智慧。拜讀《古文觀止》,研習傳統文化,是爲增加精神財富之源泉。《古文觀止》在它問世後的300多年裏,成爲最流行、最通俗、最廣爲人知、最有影響的古文選本,值得諸君放在案頭,閒暇誦讀,在美文中感悟人生,在美文中尋得智慧,從而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古文觀止》讀書心得4

初次瞭解到這本書是緣於兒子的語文老師,她讓學生暑假讀《古文觀止》說有利於學習好文言文。於是將《古文觀止》看一遍下來。看這本書的初衷是幫助兒子提高文言文的水平,可看過後才知道我收穫的不止是這些。

這是本書是一本古老而有深度的書籍。《古文觀止》的編選者爲清代吳楚材、吳調侯,他倆是叔侄關係。據記載,吳楚材天性孝友,潛心力學,尤好讀經史,於尋常講貫之外,別有會心。他們二人才氣過人,而他們想這些都是得益於之前祖先留下的古文讀物,從而就想把這些文字發揚光大,書名取爲觀止,意在力圖選編達到盡善盡美,無以超越。我粗略的數了一下國中教材從中共選了12篇文章,高中教材共選了16篇,而且新課改又加大了文言文篇幅。從春秋到明末兩千年之間都有作品入選,且大多數都是非常優美的文章。這部書既重視文章的思想內容,又重視文章的寫作技巧和語言的錘鍊,把說理、記敘、抒情、寫景熔爲一爐,蒐集了許多名篇。從一個教師的眼光出發,我讀此書的感想如下:

一、親情傳孝道

本書記載孝道的較少,但李密的《陳情表》使人深受感動覺得自己不夠孝順。李密寫《陳情表》本是推辭、拒絕入朝爲官,但他情真意切的話語,使晉武帝明白其心志,不僅不被治罪,還受到皇恩沐浴。“烏鳥私情,願乞終養”的孝心,本是人之常情,但“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的赤誠又另人同情。這種言論,我將其概括爲“感恩”。作爲一個教師,我深知感恩教育十分重要,也經常對學生開展感恩教育活動。而觀我自身,實在是做得不夠:父母年邁,卻不在身邊。他們有病痛時,我卻不能侍其湯藥。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每一個人一生都難以報答的。因此,工作再忙、離家再遠,我們都當常回家看看。

二、忠義弘美德

《諫太宗十思疏》中魏徵的“居安思危、載舟覆舟、思江海下百川、虛心納下、無因喜以謬賞、無因怒而濫刑、知足”、自謙自制、“慎始而敬終、”三思適度的思想使人受益匪淺。這些濃縮而有提醒意義的言論像一面鏡子,使唐太宗從中照出了自身的不足,從而創造了貞觀之治。

我以教師的眼光來看,也覺得很有意義。“無因喜以謬賞、無因怒而濫刑。”提醒着我們在學校與學生交往中,教師處理任何問題都要三思而後行、客觀公正。然而,人非聖賢,難免不被自身的情緒所影響。因此,我們要學會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文中的“知足以自戒”也是我們每個教師教學過程中的警示牌。知足常樂,學會淡泊。面對衆多行業的各種誘惑,我們教師依舊堅守崗位,不動搖,不跳槽,仍能樂教,並終身從教。這也是一種品格。所謂“慎始而敬終”不過如此。魏徵是幸運的,他的諫言創造了貞觀之治,爲天下百姓開創了一個盛世。而另一個憂國憂民的謀臣當推孔明瞭。他身逢亂世,卻能以一人之智慧救蜀、治蜀,保一方平安。他憂國憂民,最終積勞成疾,鬱鬱而終。他所著的《出師表》使人倍感其愛國之心,赤膽之情。其以一人之心力,欲擋天下一統之大勢,雖如螳臂當車,卻忠勇可嘉。

相對而言,范仲淹的,《岳陽摟記》,那種彷徨與愁悶,愛國與國人,更深入人心。那千古絕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抱負,卻從未忘記自己的職責。因此,我認爲范仲淹是一個淡泊名利,憂國憂民的優秀政治家。

三、解惑伴傳道

作爲教師,要讀的相關內容首當其衝是〈〈師說〉〉。“傳道、受業、解惑”是我們教師站在講臺上每天必備的基本工作。然而,“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言論使人難以接受。其實,我們的知識不斷老化,不加以學習,就會不如弟子。我們該怎樣面對這一尷尬局面呢?

首先不要抹殺孩子的天性孩子的天性好動、好玩。作爲教師,我們不能時時要求他們循規蹈矩,應允許他們犯錯,並給予他們改錯的機會。使他們的個性自由發展。作爲家長,也要儘量使孩子有自由空間。不要自做主張,就給孩子報了一個又一個培訓、輔導班。應問問孩子,你們是否願意學。由於老師、家長喜歡聽話的孩子,因此,孩子們在大人面前很聽話,卻隱藏了自己的真實性格。誰也不知道他們性格上有哪些缺陷,需要怎樣引導。正如我們喜歡的盆景,永遠只禁錮在盆中,永遠也離不開園丁的悉心照料。這樣的孩子到社會上,經不起折騰。不能承受打擊和失敗。對孩子的學習、生活過於干涉,只會適得其反。即“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其次孩子需要什麼作爲家長,你瞭解自己的孩子嗎?作爲教師,你瞭解學生嗎?他們需要什麼?我們惟恐子女(學生)才能一般,不能出人頭地,更怕他們有陋習。因此,我們要求他們向指定的模式發展。其結果只會使他們失去自己的個性,變得千篇一律。就像時下的青年整容一樣,美是美了,卻千人一面,失去了本來的真。我們對子女(學生)的教育很難做到理性。這就是“愛之太殷,憂之太勤,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顧。”的教育衚衕。孩子門需要什麼?不過是一點自由而已。我們常常抱怨沒有“千里馬”,其實千里馬常有,只是我們沒有伯樂的眼光罷了。

此外,書中的歷史典故、唐宋八大家的.寫景散文,這些文章,千百年來流傳至今,依然膾炙人口,可見它的生命力是何等的旺盛啊!希望有更多的人去了解它閱讀它。

利的好官。官大小都一樣可以爲國爲民,何必一定要身居相位呢?我們教師也一樣,雖只有一方三尺講臺,卻也足以使我們傳遞智慧、施展才華,體現自身的價值。

《古文觀止》讀書心得5

清人吳楚材、吳調侯選編的《古文觀止》,被譽爲自清代以來最美散文集。它選錄自先秦到明朝末年的200餘篇名篇佳作,薈萃了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古文觀止》篇篇煥發奇光異彩,閃耀灼見真知,包含着大量的立身做人的人生哲理。

一、自古英雄皆愛國。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所形成的偉大的民族精神。它體現了對國家和人民的一種深厚感情,和爲國奉獻、對國家盡責緊緊地聯繫在一起,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財富。《古文觀止》中有大量的愛國名言,讀來催人奮進。如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寥寥數語,光華奪目,擲地有聲。當然,古人的愛國往往和忠君結合在一起,但又都從忠君出發,體現出恤民的精神。如歐陽修在《五代史伶官傳序》寫下至理名言:“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提醒人君注重人事,和民休息。

二、百善孝爲先。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儒家思想認爲忠孝是大德,是立家立國的根本,其他各種道德觀念,如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都是圍繞忠孝這一核心提出來的。《古文觀止》中寫孝道的內容很多。漢朝舊臣李密,因爲要照顧自己臥病在牀的祖母,不願到朝廷爲官,向當時的晉武帝寫下了有名的《陳情表》。文章從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寫起,說明自己和祖母劉氏相依爲命的特殊感情,圍繞想要“盡孝”的心意陳述不能應詔的苦衷。“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兩人,相依爲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文章敘述委婉,情真意切,今天讀來仍然感受頗多。雖然“父母在,不遠行”在交通和信息快速發展的今天已不再必要,但“常回家看看”仍然是長輩的期望,特別是在“自己需要”和“孝親敬老”發生矛盾時,當代人是如何取捨的呢?

三、爲政在於得民。

得民心者的天下,民貴君輕,這些思想和理念在《古文觀止》中比比皆是,也是古代志士仁人的人生理想。《左轉?季樑諫追楚師》中寫道:“夫民,神之主也。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這是在神權盛行時代可貴的民本思想。《古文觀止》的文章,大都爲文人墨客所撰。他們有的是幕僚,有的是官員,還有的是“自由作家”。幕僚們“以文載道”,表達自己的愛民思想,並進而進諫君主爲政得民最爲普遍。著名的如唐朝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提醒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載舟覆舟,所宜深慎”。杜牧的《阿房宮賦》,借阿房宮之興衰這一歷史題材,極寫秦始皇不惜民力的窮奢極欲,點名國家滅亡在於君主的失道病民,勸誡後人引以爲戒。“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國也”,“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致萬世而爲君”。歐陽修身爲滁州刺史,和賓客暢飲山水之間,一醉方休,其樂無窮,從側面反映了他治滁期間政治清明、人民安居樂業的社會面貌。他寫的《醉翁亭記》詳述之。對封建社會的黑暗,士大夫們也予以鞭撻。柳宗元的《捕蛇者說》,深刻地反映了當時吏治的黑暗,賦稅的苛毒,表達了對處於水深火熱中的民衆的深切同情。“熟知賦稅之毒,有甚於是蛇者乎!”

四、寄情山水心地寬。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起伏跌宕。作爲最美散文,《古文觀止》寫景寄情的文章很多,表達了作者們面對成功和失敗,超然出塵的精神境界和人生態度。北宋的蘇軾,才華橫溢,可卻仕途坎坷,在老年的時候,離妻別子,孤身被貶往黃州,在潦倒不堪之時,月夜泛舟於赤壁之上,寫下了名篇《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惟江上之清風,和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爲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明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也”!在人生最悲涼孤寂的時候,蘇軾寄情于山水,在微波粼粼的月色下體驗人生,觀照自然,曠達而灑脫。在物慾橫流、精神荒蕪的境況下,走向大自然,在山水間養神怡情、陶冶情操,也不失爲安守精神家園、提升思想境界的方法。

總之,《古文觀止》200餘篇,以時代爲綱,作者爲目,閱讀方便,查看快捷。所有文章皆爲語言精煉、短小精悍、便於傳誦的佳作。文章思想性和藝術性相統一,篇篇膾炙人口、朗朗上口,篇篇說理明事、警醒來者。《古文觀止》在它問世後的300多年裏,成爲最流行、最通俗、最廣爲人知、最有影響的古文選本,值得諸君放在案頭,閒暇誦讀,在美文中感悟人生,在美文中尋得智慧,從而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古文觀止》讀書心得6

《古文觀止》,很久以前我就開始讀了,但是很慚愧地是,直到現在,我還未能完全地參透其中的精華。因爲作爲中國一本文學巨典,它所蘊含的知識實在是太多了,而實在是不能一下子就能消化得了的。

《古文觀止》是清人吳楚材、吳調侯於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選定的古代散文選本,其中選有222篇文章,其時間與空間跨度極大。這兩百多篇的文章上起先秦,下至明末。作者也是各個時期的典型流派的典型代表人物,從而較客觀及全面地反映了其所屬時代的社會環境與文化。而正是因爲文選時間跨度大,其文化也有很大的不同,故而在我讀這本書的時候,確實是絞盡腦汁。

因爲喜歡中國古代文化的緣故,所以對蘊含豐富古文知識的《古文觀止》也是情有獨鍾,但是,因爲畢竟文學基礎不夠,所以讀起來也是很費勁的,但是也在苦惱之中增長了很多知識。

首先,《古文觀止》中涉及到很多的古代禮儀方面,而且很多都是在現代被簡化或者廢除了的,所以要了解一篇文章,必須要藉助於其他的書籍以求讀懂、讀透。但是,五柳先生曾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有時我覺得他說的是對的,況且要是每篇課文都這樣讀下去,那得讀多久啊。然而,我很快又否定了這個想法,因爲一篇時代的文章,它不止是一篇文章,僅僅侷限於辭藻、語段,只侷限在文學史,更多的是見證並記載着時代文化,反應當時的人文。在《古文觀止》中更能體現出來。尤其是先秦時期的文學,如所選的《左傳》的幾篇文章。在國君,諸侯,士大夫等人的對話當中感受到上古時期即使衰落但仍充滿魅力的嚴謹儒雅的禮儀。每每因此瞭解了一種新的禮儀時,總是不自禁地想象着那些畫面,並由衷的爲之感嘆。

其次,在文學語言上也能有所領略。本以爲學了幾年的古文,那麼就可以無甚阻礙地閱讀其他的古典文獻了。但是在讀《古文觀止》的時候卻屢屢碰壁。因爲這裏涉及了很多的古文知識,是我之前不曾接觸到的。尤其在讀比較前時期的文章時,有很多字都是較爲生僻,但是在古文中卻是經常出現的。初初讀這本書的時候,本想抱着僥倖的態度不去管這些不曾見過的傢伙的,卻總在後面的文章中遇到,最後只能乖乖地扛着本厚厚的古代漢語詞典奮戰。

並且,之前也曾說到,這本書的時間與空間的跨度很大,所以可以很直觀地比較古代文章的一些體裁。本書所選的大部分是精湛短小的名篇,可以在接觸忍耐底線之前把握其和形式之美。

總而言之,《古文觀止》匯聚了中國古代的社會背景,禮儀文化,文學知識,哲學精神,故而須繼續細讀,深讀,而不只是不求甚解。想來,要是能將此書讀透,那麼與博大精深的中國古代文化更近一步了吧。

《古文觀止》讀書心得7

《古文觀止》是本好書,是中華文明智慧的集現。我喜歡讀,它在我心中總是閃爍着異樣的光輝。自我讀起此書時,背過的古文不過就寥寥數文。實在是好文衆多,只得走馬觀花般學習皮毛,而在觀止的選傳中,猶獨鍾情於《戰國策》李斯的諫逐客書和三國的諸葛亮的出師表。李斯敢寫諫章批判秦王的做法是不對的,表現其的勇敢和智慧,文章結構緊湊,舉例充分,論理十足,可謂是絕。諸葛孔明寫《出師表》,表現他正直,爲理想奮鬥的精神品格。下面我就選諫逐客書二段來品析。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衆,兵強則士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衆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2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衆。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仇,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之無危,不可得也。”

李斯寫諫逐客書時,正爲秦王因韓國實施“疲秦計畫”,而大怒。下令逐客。李斯也在範圍之內,於是李斯將諫章呈給秦王,秦王看之,欣然撤銷逐客令。試問。如果諫章不能打動秦王,那麼秦王會不會以叛黨的名義殺了他。答案是肯定的。從中也可看出李斯的膽量,從容,淡定,真學才識。從文中看,亦如此。第一段以“臣聞……”作爲起始,一連串的因果實例擺出,環環相扣,層次明瞭,接着說明爲何不贊成,否定秦王的決議。第二段“夫物。”,我猶以爲重要,一針見血。突出中心。

這是一篇不錯的議論文,也讓我對作者感到敬佩,也讓我對自己感到愧疚。想想自己在生活學習中無法自立,也沒有像作者那樣有主見,遇事懦弱膽小。不能沉着應對,面對一些物質的事物,也不能夠地面對。所以我立志學習作者的這種精神品格。而我也很慶幸讀了這本讓我很愜意,很享受,很有啓發的書。

沒錯,就是它—《古文觀止》!

《古文觀止》讀書心得8

關於讀書,列夫托爾斯泰說過:“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顧炎武也曾說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而我也覺得讀書就如同一個科學家去讀當代文學作品,一個詩人去讀某個考古學家的記錄一樣,讀是因爲喜歡,讀是源於興趣,有一句話說的好:“閱讀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它可以改變人生的寬度。”正是這種興趣的閱讀,讓我的生活豐富多彩,也給予了我們無窮的力量去微笑面對我們的生活。

《古文觀止》,作爲一本從兩個愛好古文的教書先生平日相互切磋研習、爲童子講授古文的講義到一本經歷百年時間沉澱,傳世不衰的文集,並不是偶然。它是一部囊括從東周到明末、集百家經典於一身,同時永遠不會落後於時代、絕不會因爲政治風雲變幻而失去價值的文集。

一本不過寥寥幾百頁的書,卻涵蓋了從先秦到明朝的文章222篇,而且篇篇經典,篇篇韻味十足,這不得不讓我大聲讚歎古文觀止的偉大。

《古文觀止》教會了我很多道理。齊國佐用“請收合餘yú燼jìn,背城借一。”的話語教會了我面對羞辱,要剛強的精神;蘇秦在讀書睏倦時用“引錐自刺其股”的行爲教會了我學習,要刻苦的道理;而屈原在清白遭到玷污後,說出的那句“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huò乎?”的千古名句更是教會了我做人就要做一個正大光明的人。

《古文觀止》在雅趣上同樣給予了我不同尋常的財富。在官場上遭到挫折,憤然辭官的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讓我體會到了一個“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的獨立世界;年輕有爲的王勃筆下的滕王閣展現給我一個令人“遙襟俯暢,逸興遄(chuán)飛”的傳世閣樓;而慘遭貶官的劉禹錫筆下的陋室卻能讓人感悟到“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閒情逸致;千古大文豪蘇軾筆下的赤壁更是奇絕壯絕,彷彿眼前就是“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的亦真亦幻絢麗多彩的人間仙境。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總是會面對無窮無盡的困難,挫折,古人亦是如此。陶淵明在辭官後,沒有因政治受挫而萎靡不振,相反他則是以“園日涉以成趣”,在家欣賞美景爲樂趣的方式微笑面對着生活;蘇東坡被貶黃州,面對再一次貶官,蘇東坡依舊能夠發出“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爲聲,目遇之而成色。”這樣曠達與灑脫的言論,同時也告知這個世界,無論生活多悽慘,自己依舊以微笑面對。古人們用自己超然外物的胸懷向我們詮釋了面對困難,我們不妨以微笑去面對。面對困難,如果能多一分灑脫,多一分曠達,多一分微笑——我們的生活或許會從此變得多姿多彩,意義非凡……

合上這本《古文觀止》,我即刻可以感到自己的思想得到了洗滌,靈魂得到了淨化,人格也由此得到了提高。這就是讀書的樂趣,讀書,啓迪我們的人生;讀書,培養我們的情操;讀書,給予我們力量,使我們能夠樂觀地面對一切困難,微笑地面對我們的生活。

《古文觀止》讀書心得9

朋友小牛發來一片古文觀止觀後感,沒時間細看,保存先,驚爲天人。

文章千古事,《古文觀止》不過200餘篇,但卻洋洋灑灑留下了幾千年的歷史軌跡,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興亡,記錄了衆多賢哲的襟懷抱負。讀書讀人,要讀經天緯地大文章,也要讀氣壯山河真丈夫。我鍾愛這些流芳百世的名篇,但更癡想和這些偉丈夫走得近些更近些,想從中探知爲什麼在往事逾千年的今天每當我們讀起這些篇章的時候心絃總是跟着大家的撥瑟而抖動。

李密的《陳情表》,字字入理,句句動情。一個父親早喪,母親改嫁的頑童,一個體弱多病的老嫗。李密此時被舉孝廉,家裏的老祖母已經是年逾九旬,猶是風中之燭,搖搖欲墜。樹欲靜而風不止,恩欲報但親不在,最爲人生憾事。儒風自漢武一朝已經吹拂了幾百年,“百善孝爲先”的思想早已經在知識分子心中生根,更何況烏鴉尚能反哺。可以想象李密接到晉武帝任命的當天晚上一定是輾轉反側,難以入眠。從他早時任職蜀漢以及在祖母去世服期滿後出仕的表現來看,李密不是一個隱者,但如果此時棄老祖母而去又於情何以堪?於心何以忍?另一方面,當時實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其中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舉孝廉,讓道德上的優者來管理國家。如果欣然赴命的話,是孝還是不孝?於理何以問?治國平天下是每一個知識分子的理想,幾千年後的今天我們不能斷定當時李密的心情和想法,但一點可以肯定:李密是一個克己的光輝典範。

湖南嶽陽樓,江西滕王閣和武昌黃鶴樓並稱爲“江南三大名樓”。無獨有偶,王勃的《騰王閣序》和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也同成千古絕唱。但細品下來卻是兩種人生軌跡。王勃才華橫溢,詩文俱佳,四傑之首,“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名句傳誦至今。且年少得志,14歲就被表爲官。總覺得一個人太早的成功要伴隨一些苦果。當王勃在騰王閣上高呤“落霞和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時候又不知道有多少同僚因才生嫉。王勃的兩次獲罪大致都和他才情傲物,文人相輕有關。後一次獲罪還連累到他老父被貶到南荒做縣令,27歲的王勃在去探望他父親的途是溺水身亡。他的隕落和他的升起一樣迅速,實在是令人心痛。范仲淹青少年貧苦,在日食兩餐冷粥的困境中堅持刻苦攻讀,甚至五年未嘗解衣就枕,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慶曆新政改革的主持者。而他寫《岳陽樓記》的時候已經被貶出京,慶曆新政宣告失敗,正是人生失意的時候。然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優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絲毫不見潦倒之義,反而光華奪目,擲地有聲,矍爍古今。雖寥寥不過數十字,竟勝似萬卷詩書,那種心胸,那種情懷令無數英雄浠噓不已。對王勃所能說的只是可愛,而之於範老先生卻是高山仰止。

拜讀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和看了那部熱播的電視劇(劇名我忘記了,只記得是陳寶國主演)之後,明朝一直被除數我認爲是一個被奄割的時代。拋開外患不說,統治者的確是足夠腐朽。能稱上大帝的一個是洪武一個是永樂,但都殘暴致極。碰到一個溫柔型的,卻是個玩主皇帝。玩主過氣了,卻來了一個不合作皇帝。就這麼拖拉地過了幾百年,終於迎來一個想勵精圖治的主,可是晚了,大清的鐵騎和李自成的農民軍夾得他在萬歲山?了辮子。然而在這麼惡劣的社會環境下竟然不斷出現一批鐵骨錚錚的文人,真是令人菲夷。方孝孺先生算其中一個。最初認識方老先生的時候不是他那寫得縱橫闔捭的《深慮論》,而是“誅十族”。一介書生,手無束雞之力,面對屠刀視死如歸,抗節不屈,這可謂驚天地泣鬼神!受到後人的無限讚頌。就其個人氣節來看,歷史上實在不多見,這正應了那句古話:“士爲知己者死!”。雖然滅他十族的的朱棣兇殺成性、冷酷無情,但徵漠北、平安南、通西洋、修大典、建北京,在明朝諸帝中,其豐功偉績恐怕無人能和之匹敵。被老先生視爲知遇之君的建文帝未必有這麼高的造詣。其實老先生的《深慮論》中也寫道:蓋慮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於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既然是天道,卻偏又逆道而爲。老先生在表現出無限智慧的同時又給自己挖了一個小坑,極帶可愛的迂腐。雖然老先生的迂腐摻雜着一抹血色,但我仍稱之爲可愛。少了這份迂腐可能方孝孺也不再是方孝孺了,單憑那篇《深慮論》可能很難讓人認識他,走近他,景仰他。

讀書讀人,或使人警醒,或使人振奮,或使人高尚,或使人堅強,得失寸心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