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漢語>語言運用>

提升大學聯考作文內容的捷徑

語言運用 閱讀(2.16W)


關鍵詞:古文教學、作文素材積累、學以致用、靈活變通
內容提要:針對目前考生作文不會用例、不善用例從而造成內容空洞的毛病,指導學生如何從所學的古文篇目中去靈活變通,挖掘寫作素材,快速提升作文內容。

提升大學聯考作文內容的捷徑

研讀大學聯考作文評分標準,我們會發現作文提升的關鍵在於兩個環節:一是結構,二是內容。結構好學,只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強化訓練,學生就會很快上手,但內容難學,關鍵在於用例。其中用例是否恰當;用例是否豐富;用例是否新鮮是重要的三個因素。換一句話說,誰抓到了這三個因素,誰就可以提升作文內容的得分。因此作文教學的重點顯然應該在如何提升作文的用例方面下功夫。
筆者認爲,引導學生積累新鮮材料是一個捷徑,比如:看電視、讀報紙等,但高三學生時間緊、任務重,靠這樣的方法積累材料畢竟有限。那麼能不能調動他們頭腦中已有的材料呢?比如,高中三年所學的古文。如果教師能夠引導他們好好整理一下,尤其是選擇那些一文多用的材料,加以積累,不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嗎?事實上,縱觀近幾年的大學聯考優秀作文,有許多聰明的考生便是從課本古文中取材。這裏不妨試舉幾例:
2002年《心靈的選擇》,廣東考生的優秀作文《面對選擇》就以“屈原的選擇”、“陶淵明的選擇”、“項羽的選擇”爲例證明話題,很具說服力。
2003年《感情的親疏與認知的關係》,就有考生靈活運用《觸龍說趙太后》一例,強調觸龍勸說太后成功的根本原因在於:觸龍巧妙利用情感“親近”,“情感共鳴”的方式,改變了太后對他勸說用意的認知,進而改變對“長安君作人質”的認知,對證明話題很有說服力。
可見,如何引導學生重視古文,學好古文,做好古文素材積累工作,已成爲作文內容提升的快捷途徑之一。今年廣東大學聯考評卷再次證明了這點。從評卷情況來看,今年雖然離題作文較少,但高分作文卻不多,原因是學生在“語言與溝通”方面的典型事例少,從而導致內容單薄,不具說服力。曾經就有不少考生一出考場就抱怨:平時積累的材料都用不上,一拿到作文題目就頭大,想不到用什麼材料來證明話題。……其實,如果這些學生古文學得好,又懂得靈活變通,怎麼會沒材料可用了。
事實上今年大學聯考的很多優秀作文,也一樣是從中學課本古文中選取的。例如:優秀作文《此時無聲勝有聲》就舉了高中第一冊《燭之武退秦師》來論證。他說:“……燭之武很偉大,他竟能用一段話使秦師從邊境中退去,挽救一個國家,一個即將滅亡的國家。“若鄭亡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且君嘗爲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這些語句句句擊中要害,簡潔而又明瞭,讓秦伯感受到亡鄭的害處而放棄攻鄭。這就是語言促進溝通的力量呀!怎能叫人不佩服?……”
試想,如果這個考生不熟悉課本的古文篇目,平時沒有做積累一材多用的工作,他是不可能在短短兩個多小時內想出這樣切合話題的事例。因此,作爲老師如果能引導學生對課本古文加以積累,並做到善於變通的話,那麼學生做到用例恰當,用例豐富也就不是困難的事了。下面我就舉一些具體的古文篇目談談。
例1:《燭之武退秦師》可用來闡釋“愛國,人人有份”、“口才,十分重要”、“藝高人膽大”;也可闡釋“有志不在年高”、“機遇可以改變人的命運”、“發現人才的重要”、“團結協作,奇蹟可待”、“成大事者應有一顆寬大的心”等觀點。
例2:《觸龍說趙太后》可用來闡釋“說話應講究藝術”、“要學會換一種方式做事”;也可闡釋“做事應權衡輕重”、“做事,應有長遠計劃”、“沒有國就沒有家”、“有一種愛是一種害”、“女人不比男人差”、“成功要靠自己奮鬥”、“英明的選擇需要排除情感因素的干擾”等觀點。
例3:《勾踐滅誤》可用來闡釋“人,應敢於檢討自己”、“得民心者得天下”、“善敗者不忘”;也可闡釋“失敗,是一種錘鍊”、“毅力,是成功的關鍵”、“仁者無敵”、“成大事者應能屈能伸”、“永遠不要輕視自己的對手”、“創業容易守業難”、“人,不應停止追求”、“失敗,始於不思進取”、“成由儉來敗由奢”、“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等觀點。
以上僅舉了高中語文第一冊一個單元的課文,以斑窺豹,整個中國小階段語文課本上的古文篇目還有多少材料可用啊!所以,引導學生積累一材多用的材料,就可以取得以一當十的作用,爲什麼不用呢?但必須指出的是,我們在運用材料作論據的時候至少要引導學生注意以下幾點:
一、定向準確。一則材料從不同的角度概括、分析會得出不同的觀點。所以,陳述材料時一定要盡力剔除與論點無關的枝葉,圍繞論點進行概括,突出側重面。例如,要以《鄒忌諷齊王納諫》裏的事論證“要努力培養善聽的耳朵”這一觀點,這樣陳述材料就比較恰當:齊王如果是一個剛愎自用、自以爲是的傢伙,鄒忌的話縱然說得再動聽也是對牛彈琴!要論證“感情影響着對事物的認知”就可以這樣陳述材料:如果不是因爲鄒忌的妻子特別愛鄒忌,她怎麼會認爲連自己都覺得“弗如(徐公)遠甚”的鄒忌會美過徐公呢?如果要論證“政府應設真話獎”這一觀點,就可以這樣陳述材料:如果齊王不設定獎勵制度,羣臣豈能放膽進諫?齊王有沒有誠意?會不會是沽名釣譽?羣臣沒有理由不懷疑!
二、力求簡潔。《屈原列傳》中寫到屈原被頃襄王流放時有一段較長的敘述,大致是說楚懷王客死於秦,公子子蘭難辭其咎,當初是他力勸乃父入秦的,屈原雖然堅決反對那一冒險行動,但終究無效。當血的事實印證了屈原的正確後,朝野上下紛紛呼籲要撤消子蘭令尹之職,強烈要求重新起用屈原時,屈原反而再度遭流放!拿此例來論證“人的感情往往影響着對事物的正確認知”怎樣陳述?如果不是“愛子”的力勸,楚懷王怎會盲目涉險、客死他鄉?如果不是涉及頃襄王的弟弟,屈原又怎會再遭流放?兩句足矣。
三、力求新穎。所謂新穎,除了指新近發生的大事或出現的典型人物之外,還指過去的、但卻很少出現於他人文章中的人和事;其實,課本中的材料往往被人忽視,因此,用在文中有時反而給人一種新穎感而受人青睞,並且能讓評卷老師看到考生那種“學以致用”的習慣和靈活變通的能力,內心先喜三分,這樣自然就立於不敗之地了。
衆所周知,高三作文教學一向令人頭痛,尤其是普通中學的高三作文。在學生語文基礎差、閱讀面窄、寫作能力弱的情況下,怎樣在短短一年的時間裏快速提升學生作文?我想,重古文,學變通,學以致用,強化學生的用例不能不說是一個快速提升學生作文內容的捷徑之一。

杭州市蕭山黨山中學 鄔昌玲
作者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