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作文>

生與死作文15篇

作文 閱讀(2.01W)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生與死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生與死作文15篇

生與死作文1

人生在世,說長,悠悠數萬日,遙遙無期;說短,匆匆幾十秋,彈指一揮間。

生是人生的起點,死是人生的終點。當死神緊緊扼住司馬遷的咽喉時,他選擇了生,忍辱負重,以一介布衣完成千古史記,在生與死之間,他選擇了生。生的偉大,他的光輝照耀整個歷史長河,時代更迭,永不褪色。烈馬的嘶鳴聲響徹整個山谷,勾踐知他敗了,一國君王從此淪爲階下囚!受盡侮辱,他也想一死了之,但他的子民又怎麼辦?於是他選擇了生,苟且偷生,終於“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成功了!一洗前恥,在生與死之間,他選擇了生,生的偉大,他選擇了生,最終成爲家喻戶曉的一代梟雄。

生,踐志;死,亦明志。在那大水東本的汨羅江畔,屈原身披蘭草香服,高歌吟唱,唱出他的不甘,呤出他的悲憤,滿含淚水的眼望向楚國的方向,無可奈何!只有滿腔的悲痛,從此,他無國無家了,思此,抱起一塊石頭,決絕地跳了下去,激起了陣陣浪濤。無人知曉,“死如秋葉之靜美”,一代偉大詩人,從此隕落了。在生與死之間,他選擇了死。死得光榮,死得偉大,他的身軀泯滅了,但他的精神永存人間。昏暗的牢中,沒有一絲光亮,帶着枷鎖的他,說在黑暗的角落,無論金人如何誘惑,如何威脅,他始終不曾擡頭,不爲所動。金人的耐心是有限的,他解脫了,他的一生坎坷,幾經浮沉,最後金榜題名,但好景不長,國破家亡,一生才華免他死,可她拒絕了所有,什麼高官厚祿,什麼平步青雲,什麼美女如雲,通通拒絕!爲國,爲家,爲自己的信仰,從容的.打開死神之門,奉出自己的生命。在生與死之間,他選擇了死,死得偉大,死得光榮。它的魂魄盤旋在每個人的心中,他的精神永存人間!

生得偉大,死得光榮!那些動人的事蹟絕非是出土的竹簡。斗轉星移,人生已沒,但精神永存,光輝史冊。不論滄海桑田,世事變換,清輝依舊不減!

生與死作文2

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也。在諸子百家中,儒家與道家的生死觀各不相同,儒家強調“捨生而取義”,道家強調:“道法自然之逍遙”。人的一生都在奔波忙碌、人情是非中度過的,在這匆忙的過程中,對於即將逝去的年華,每個人都心生畏懼。

生與死,是人生起止的兩個端點。人生是一條不歸路,當你走到終點是,纔會去想起途中的挫折、失敗和遺憾,只有正確的瞭解生命的意義,才能夠正確面對生存和死亡。

縱古觀今,多少英雄豪傑精忠報國、戰死沙場。又有多少文人義士棄筆從戎、殺身成仁。真正懂得生命奧祕的人,從來不覺得擁有的生命有多麼可喜,也不會感覺死亡來臨又多麼可怕。

懂得生死的人從不問自己從哪裏來,也不擔心到哪裏去。對待生死的態度也不盡相同。屈原生活在楚國,正是戰國亂世之中,國家被攻佔,自己一人流落在外,但他知道,國家已經萬劫不復了,而生命最好的終結就是與這一同去。於是屈原投江自盡,屈原的死即是一種殉國,也是一種無奈。而他留給人們的,是他的不朽之作——《離騷》。屈原是爲他自己的'理想和抱負沒有實現而死的,死得其所。

死結固然值得讚美,但苟活也未必可恥。司馬遷的志向,全然寫進了他的《報任安書》,自己受了宮刑,卻忍辱負重,周遊列國、遍訪名家,最終完成了“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記》。被魯迅先生稱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而這,正如他所說的那樣: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也許,這就是他對待生死的態度吧。

真正看透生死的人,心裏能夠寧靜淡泊,才能夠對於生死有不同的看法。在生命中,每個人對生命的解讀不同,對事物的看法也不相同,每個人都可以以不同的形式活下去。

我想,在對待生死的問題上,態度和方式是不同的,只有當生死的大難真正來臨的時候,我們才能夠聽到古人穿過歷史滄桑傳來的迴音,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人若如此,則此生無憾了。

生與死作文3

“生,死”兩個字在人們腦海裏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生代表着希望,死代表着哀痛,悲傷。在這相差十萬八千里的字裏,卻鑄成了生與死的一瞬。

剛來到世間的小鳥是新生,一個小生命的誕生是新生,由此可見,生命是多麼美妙。

一個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任何人都避免不了,這是正常死亡。在我國每年都有很多人因發生意外而死亡,這些是非正常死亡,我們是可以避免的。例如,交通事故。

中國古代文學家司馬遷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在我看來,死於交通意外的人輕於鴻毛,每年發生交通意外的人數,多半是青少年,他們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還沒報效祖國就走了,太可惜了。爲何他們不再有限的生命實現自己的理想呢?正如少年不知愁,青少年不知死的滋味,死就像魔鬼,如此可怕,帶走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如今在科技日益發達的今天,交通道路多了,國家制定了《道路交通法則》難道是一些廢紙,不是,它是我們生命的保證書,如果每個人都遵守,那麼就不會發生悲劇。那寬大的馬路上就不會躺下一個個鮮活的生命。

我看過一個悲劇:在某公路和某公路交接點,有一個大約10歲左右的男孩騎車,看馬路上沒車就直穿過,他沒看見迎面而來的到卡車,悲劇發生了,剛纔鮮活的生命在一瞬間消失了,小男孩永遠離開了美好的世界和愛他的父母,我怨恨老天爺爲何無情帶走一個鮮活的生命,但是我知道,生命從來就不掌握在別人手裏,而是掌握在自己手裏,如果小男孩多等一會,結局會是另一種局面。小男孩的.父母知道後,頭髮在瞬間都白了,可憐天下父母心,當我看見小男孩那雙求生的雙眼,我被震撼了,我知道小男孩後悔了,但爲時已晚。朱自清說過,我赤裸裸的來到世上,轉眼間也赤裸裸的回去,這個小男孩還沒來得及報效祖國,就被死神無情帶走。這樣的事還有很多,生命是短暫的,也是無情的。

殘酷的現實告訴我們,只有珍愛生命,生命之花纔會綻放,否則,生命會被死神無情帶走。把有限的生命化爲無限力量是一個刻苦銘心的真理。在生與死的一瞬見,我們毅然選擇了有價值的“生”。

生與死作文4

《麥田裏的守望者》有這樣一句話:“一個不成熟的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爲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的男人的標誌是他願意爲某種事業活下去。”很多時候,活下來更需要承受巨大的痛苦,選擇生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

死,無非是自我終結和生命的結束,它可以瞬間使人解脫,不再承擔任何責任。偉大的作家老舍先生和傅雷,他們能夠用文字治癒讀者的內心,卻無法用那雙寫出靈動文學的`手撫平身上的傷痕,在動盪的文革時代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而西楚霸王項羽,“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卻不願忍辱負重,東山再起,而是選擇在四面楚歌中拔劍自刎,既然他們敢於面對死亡,爲什麼卻不敢面對更爲容易的生存呢?須知道,絕境中的生存更需要堅強的靈魂。在這種境地中,選擇死亡是逃避現實,不戰而退,只給後世留下無盡的惋惜和遺憾;而選擇生存,是不辜負生命的表現,它昭示着與困難抗爭到底的毅力和勇氣,絕不輕言放棄。

同樣是文革中飽受迫害的大家,巴全頑強地挺了過來,他經受住了滔滔人羣向他吐來的惡毒的唾沫,並處之泰然。他大可以像老舍、傅雷、聞捷那樣,爲尊嚴結束自己的生命,但他選擇活着。這位可敬的百歲老人,勇生存換取了一段珍貴的歷史記錄,成爲替文革中諸多含冤而死的作家正名的重要證人。

同樣是飽受屈辱,勾踐,一個至高無上的君主,卻依然能忍受爲奴的恥辱,臥薪嚐膽,苟且偷生,無數個夜晚,他都在描繪着重振霸業的藍圖,最終”三千越甲可吞吳”,在歷史的豐碑上刻下“大丈夫能屈能伸“,並極大地影響了後世君子的價值取向,人格定位。他當然也可以選擇戰死沙場以逞一時豪情。所有的痛苦都會隨着生命而完結。但倘使那樣,歷史將會改寫,而”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復國理想也將褪色爲無力的蒼白。

當生命的不幸與痛苦襲來,那些選擇了堅強活着的人們,才能延續千萬年的人類的歷史,纔有了我們。我們的血液裏流淌着祖先強者的血脈,流淌着歷經積積澱的堅忍,相比於那些輕易便赴死的人而言,我更敬仰堅忍的靈魂,併爲他們喝彩。

生與死作文5

生,或許能讓我們苟且偷生;死,或許能讓我們轟轟烈烈。

——題記

生與死的選擇是人生的一個重大難題。司馬遷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對生與死的態度是無論多難都要選擇頑強的生,最終完成了文學史上的鉅作《史記》。被魯迅稱之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因爲李凌辯護而觸怒漢武帝下獄受腐刑,受到如此大的屈辱,司馬遷選擇了從容的生,從而留下了鉅作《史記》。如果他當時選擇了死,又豈會留下如此大的成就。

西楚霸王項羽在鴻門宴中,本來有絕佳的機會刺殺劉邦,然而他優柔寡斷,又反覆延誤,最終,縱虎歸山放走劉邦,爲以後埋下無窮後患。後來又因項伯的“仁義”之說,又一次放走處於劣勢的對手,並封劉邦爲漢王,引兵東歸彭城,從而延誤戰機,劉邦的隊伍因次強大起來。最終,四面楚歌之聲將一帶西楚霸王逼得灑淚與心愛的虞姬訣別,落個烏江自刎的悲慘結局。

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的.悲劇《哈姆雷特》中男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丹麥王子,他本該生活在一個前途似錦的世界裏。但是,他的叔叔奪皇位,殺死他的父親,逼母改嫁。哈姆雷特決心復仇,但他猶豫不決,多次錯過手刃仇人的機會,最終雖殺了仇人,自己也無力站起來,使丹麥皇室走向毀滅。

哈雷姆特和項羽的命運相似。他們本有許多機會扭轉乾坤,改寫歷史。如果項羽在鴻門宴中,果斷堅決地刺殺劉邦,亦或者在烏江搭上屬下前來救助的船,待日後東山再起,那麼歷史將會改寫,不會存在劉邦所建的王朝,劉邦必將被項羽取代。然而,他拒絕了自刎於烏江。從而,獲得後人的讚美:“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同樣,如果哈姆雷特請求他人的幫助,那麼丹麥皇室不會走向毀滅。他也必會實現自己的理想,將丹麥帶上新起點。

雖然他們以悲慘的結局結束一生。但是,這正是他們的性格所造成的。這些性格就是他們魅力所在。他們是光明磊落的英雄,在他們身上有着人類最美的精神——真·善·美。

生,並不代表輝煌;死,並不代表毀滅。有的人雖死猶榮,有的人生不如死。面對生與死的選擇要慎重考慮。因爲這是上天給每個人最後的贈予。最後,無論選擇生或者死,都是一個人一生無悔的選擇。切記,勿讓遺憾留在心間。

生與死作文6

歲月悠悠,光陰荏苒,渾圓的地球毫不停息的旋轉,轉來一聲聲清脆響亮,又轉走一片片悲慟淒涼。

於是,生命有了生與死的輪迴,有了來與去的餘音,也有了等待的忠誠與信任。

“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

那是一種等待的煎熬,一種命與情相調和鐫鑄的忠誠。也許,在這裏滄桑就是那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柔情蜜意。苦心地追逐未必就是一種理性的選擇,還記得“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嗎?注目於此,或許等待是一種更高的境界。爲什麼不試試讓滄桑來尋找你的感覺呢?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英雄如何不需要等待滄桑,“功成八陣圖”的臥龍孔明,又何嘗不是泣血五丈原,落得一個“淚滿襟”。滄桑無限,壯志無源,多少豪傑志士“壯志未酬身先死”,只落得遺憾無窮,甚至於“功成名就華髮生”者未必有多少人。滄桑無選擇,你是英雄也好,你是凡人也罷,但所有的我們只能無奈地等待嗎?

滄桑歷盡,纔會有活過的感覺;生命走過,纔會有拼搏的執着。

誰人說,生命最寶貴;誰人說,命運最不公;誰人說,生活最坎坷。哪一種經驗,哪一種教訓,哪一種愛的輪迴不是等待了滄桑的.智者發出的吶喊。

高山不語,是一種巍峨的滄桑,等待過後不只是一種彷徨的渺茫。

日月不語,是一種奉獻的滄桑,等待一切都結束後帶給未來重新燃起的希望。

歷史不語,是一種凝重的滄桑,等待子孫借鑑與勘探的目光觀察所有的理想。

也許,這一切,都是滄桑的雛形,等待的亙古不變,抑或只是一種命運茫然的惆悵。

等待滄桑,不是消極地投向滅亡,而是抓牢歲月的希望,讓未雨綢繆的感覺領你邁向遠方。

不要害怕惆悵與感慨蒼茫。

當歲月的警鐘一片片幻化成繞樑的清響。朋友,等待滄桑也許只是一種宿命的喟嘆,但不要輕視,這也許是生命唯一。

生與死作文7

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題記

晨曦攀上了陌上新桑,嫩草中誕生的生命卻是你的滋養。你於黑暗中誕生,於光亮中消亡……

黑暗創造了你,微光卻將你遺忘。你孕於翠色之上,是否也在做一個夢?夢裏,你和着幼蝶,伴着微風,沐着陽光,自由的穿過一片片嫩綠的草,一朵朵嬌貴的花,細數着自己滋養的生命。然,是夢終會醒,幻象終會漂茫。你於微光中睜眸,殘忍的光將你剝離,你微笑,生命沒有辜負你,你做了一個漫長而知足的夢,你完成了你的使命,而你的消亡又使一個個生命誕生。你最後一抹微笑,是你對死的態度……

在幼者眼中,生是那遼闊的`海,無邊無際洶涌而又安寧,死是那飄渺的細雨,滴滴如絲,柔和而又寒冷。在老者眼中,生是那海上的泊船,波瀾不定,起伏動盪,死是那暮日殘陽,雖悽美卻不失解放……

生與死,不過化泥護草,化露護花,飛蛾撲火,焚身消亡……

生是公平的,它將一切賦予你們,死是正直的,它創建了一個個天堂。

我曾聽過一句話“朝生暮死的蜉蝣,真的會有一生嗎?”會的,它的一生短暫而充足,它有一個信仰,那是支撐它不滅的希望。它與露一樣,它見證它的成長,見證它的消亡,它看見了生的價值,死的從容。它遇見了光,看到了整日的站崗,它聽到了雨,愛上了這潤物的天使,它觸到了大地,感受到它的祥和滄桑。它們都是開心的,因爲,它聽到了,各式各樣,發自內心的笑,它在路上,知足了,滿足了,見過了,愛過了,離開也沒有遺憾了……

晨光微涼,卻溫暖了既逝的露,溫暖了既誕的蜉蝣。它們的一生,只有一瞬,望見溼熱的夜,心不覺溫暖,望見破曉的黎明,心不覺遺憾,那是生命的最後一刻,亦是生命的出生之時……

生,不過沐火換溫暖,死,不過化泥護餘香……

生與死作文8

富勒曾言:死亡就像生存那樣合乎自然規律。既然如此,兩者相互依存,又分什麼人間與天堂呢?魯迅先生說:過去的生命已經死亡,我對於這死亡有極大的歡喜,因爲我藉此知道它曾經存話。生死平等,生中有死,死中藏生。

偉大的死亡比苟且的生存更令人尊敬。戊戌變法失敗後,譚嗣同在北京宣武門外菜市場口英勇就義,身爲戊戌六君子之一,赴死前圍觀者上萬人,他神色不變,大聲說: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這樣的死亡不是陰沉的、灰暗的,而是激昂的,先明的`,這樣的死亡發出耀眼的光芒,在多年後的今天依然熠熠生輝!

有時候,生存與死亡一樣需要勇氣。戰國時期,吳越相攻,越兵大敗,越王勾踐只好去吳國當人質請求講和,勾踐到了吳國,光着上身,跪在臺階上覲見。從此他整天鋤草、養馬做着最髒最累的活,當他被夫差羞辱去趕車時,吳國百姓看到便指指點點,勾踐受盡折磨,卻爲了復仇,不發一句怨言。爲了不沉迷錦衣玉食而忍辱負重,臥薪嚐膽,這樣的生存難道不比死亡更加令人畏懼嗎?豫讓爲了替荀瑤報仇,堅持不懈,三番五次甘冒生命之險,寧可毀壞容貌,燙傷喉嚨。支撐他存活的,是大仇未報,使他一心慷慨赴死的,也是這個信念,這樣英勇正直的生與死,又分什麼先後高低呢?

生死之所以平等,是因爲生與死都不重要了,有一種更高大的東西凌駕於它們之上,那就是信念。公元前212年,羅馬軍隊攻入敘拉古,闖入阿基米德住宅,看到一位老人埋頭做幾何圖形。士兵將圖毀壞,阿基米德怒斥:不要毀壞我的圖!士兵拔出劍,刺死了這位曠世絕倫的大科學家。在那時,阿基米德並沒有表現對生的渴望,也沒有表現對死的恐懼,他甚至不曾想到自己,印證了亞里士多德的話人生最終的價值在於覺醒和思考,而不只在生死。

我想,生死平等,生死皆需勇氣,都充滿不易。但當精神出現於它們之間,人間即天堂。

生與死作文9

屈原投江自盡,留下了千古傳誦的“離騷”;海子臥軌而死,呤出了優柔感傷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生”這個字在他們的心中猶如蒼穹白雲一片,是那麼的微不足道。不過,切不可說他們是“輕生”,無視上帝賦予他們的寶貴生命,那是大不公平的。他們也許是參透了人生的某一內涵,某一意義,或許是看破了人生的某一本質吧!用這種或那種方式結束了生命,去過他們想要的那種生活。那些飽含哲理的詩句,便是最好的見證!

其實,生並不是對每個人說都是一件快樂的事。相反,死也許會讓人獲得幸福,獲得解脫。因此,當一個人悄悄離去時,我們不能也沒有資格去批判他們,這也許是他們最正確的選擇!

也許,又有人要產生疑問了。照那樣說,人生豈不是隻有死纔是最偉大嗎?不,當然不是!其實,人世間又有幾人是看破人生的呢?大多數人還是覺得生着好。他們其中一些腳踏實地地活着,用雙手創造生命,創造快樂,在這個世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他們與屈原,海子是同等的,即使,不在同一個空間。

但是,遺憾的是有些人裝着看破紅塵的樣子,打着“今日有酒今日醉”的旗號,到處尋歡作樂,虛度光陰,那簡直是混蛋。只有軀殼,沒有思想,沒有精神,與行屍走肉有何區別呢?他們對待生命也是平淡,對死也是無所畏懼,可那不是英勇!我敢說,他們活着比死還要難受!縱觀歷史,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說到這裏,不得不提一提人生的“短暫”與“漫長”了!

其實,人生中的“短暫”與“漫長”並不是對所有人而言的。簡單地說,他們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誠然,有些人的生活豐富而多彩,是他們感慨人生短暫。但有些人的生活單調而死氣沉沉,他們便呻吟着漫漫人生路。對前者而言,人生就是一天;而對後者而言人生猶如百世!不過,真正的人們又何必在乎這些呢?人生多彩,我們度過了;人生苦悶,我們經歷了。驀然回首時,誰能說那不是一種享受呢?

生,是一種人生;死,亦是一種人生。人生無阻,便無所謂人生的!

生與死作文10

死亡,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可怕的。相反,有很多人想長生不老,那時我也不例外。也許一個“死:字能讓我嚇得了半天。但是這幾天,我在書中結識了一個勇敢善良的小女孩。

溫妮是《不老泉》中的主人公,這本書主要講了:一個名叫溫妮·福斯特的小姑娘在十一歲時離家出走,他正好碰上了小男孩塔克一家,又得知了一個神奇而又祕密的事情,八十七前塔克一家因爲喝了一種泉水,便永遠不老。但有一個黃衣人知道了這個祕密,最終,溫妮沒有去喝泉水,把泉水給了路邊的蟾蜍,而自己卻和普通人一樣去世了。

起初,我看到了這個祕密,我在想,要是世界上真的有不老泉,該多好。但是我並沒有站在那些長生不老的立場來看。 在現實生活中,人人都希望長生不老。看了這本書後,我漸漸沒有了這種的貪婪。一個人活久了,經歷了多少的痛苦和悲傷,已經遍體鱗傷了,快樂與高興有什麼意義呢。

生命像塔克說的那樣,人一直停留在永遠的年齡了了的話,那麼人永遠就像一塊石頭一樣。年齡不會改變,小溪裏進河裏,河水裏進大海里,那他們也會動也會有生命。

塔克說:“生命是一個大輪子,但死亡是輪子的一部分,就在新生的旁邊。你不能只挑自己喜歡的,把別的仍掉。”我看完這本書後覺得這句話說的很對。長生不老,也就是被生命的輪子拋棄了。輪子仍然在轉,而你只能看着自己的親朋好友漸漸變老,漸漸死去。直到身邊只剩下自己一個人,那會是多麼的孤獨寂寞。

史梅爾斯曾說過:“世界給了你生命,你就不能拒絕死亡,因爲永生帶來的`不一定是永恆的幸福。”的確,長生不老,不會是我們人類的選擇,敢於面對,纔是我們人類最終的受益。

既然不能長生不老,並且生命只有一次。不如好好的珍惜生命,因爲會失去,所以更珍惜。人的一生,每一個階段都是獨特而富有意義的。活在當下,就是對生命最好的解釋。珍惜每天的時間,努力些屬於我們生命中的精彩篇章。

生與死作文11

有一種愛,能托起小船,載它遠行;有一種愛,能阻擋風雨,將它隔離;有一種愛,能散發着光,超過生與死的距離。

深秋,風,雨,相互交織着。風捲大地,幽寂的聲音不斷激起。雨,滴落在冰冷的大地,嗒,嗒,似乎在訴說什麼。

那年深秋,出奇的寒冷。十二歲的母親臉上寫滿了稚嫩。整天往返於家、學校、醫院。母親沒有意識到,天上的烏雲,越來越黑。

外公的病讓本不富裕的家更加貧瘠。外公每天帶病堅持上班,卻一次又一次在路上暈倒。醫院裏,母親總是呆呆地望着外公瘦削的臉頰,無知的眼裏寫滿了擔憂。外公眨眨他那雙憂鬱的眼睛,只能勉強擠出一個笑容,說他沒事。每當這時,外婆也只得垂着雙手,用她溼潤的眼眶,看着天空中,那片繚繞不散的烏雲。

冬,緊跟着秋,急急的趕來。時間,行雲流水般飛逝。外公和外婆,也終究瞞不了母親,告訴了她。那個夜晚,沒有風,也沒有雨,母親卻蹲在病牀旁,用她的小手,捂住哭到發紅的眼眶,輕聲地抽泣。

此後的`每一天,母親都會在放學後早早跑到醫院,守在外公身邊。每見到那潔白的牀單,淚,就會不自覺地劃過母親的臉。外公,卻仍然像過去一樣,給母親零花錢,講故事,削平果,講題。外公的每一個笑容中都有母親不知道的艱辛,也許是外公的關愛,漸漸地,溫暖了母親的心。

那天,烏雲比平常更黑,細密的雨不斷灑下。寒冷在空氣中不斷盤旋。母親望着天,擔憂着。放學,母親衝到醫院,看見被疼痛折磨地不能說話的外公,心,越發冰涼。

外公用低啞的聲音叫住母親,佈滿皺紋的臉上十分安詳,幹得裂開的嘴脣一張一合:“以後,我走了,你要自己照顧自己,將來改變自己,我們做一個約定,二十年後,讓自己成功,好麼?”母親低着頭,輕輕地點了幾下。

那晚,外公終究走了。天陰着,似乎在默哀着什麼。母親沒有哭,天空上,似乎有一個隔膜,隔着她和外公。雨,瀝瀝地下着,帶着淡淡的憂傷,外公的約定,生與死的約定,照亮了天空,也照亮了母親前方的路!

生與死作文12

生與死,一個嚴肅的話題。生,是天堂;死,是地獄。兩個極端的字眼,卻莫名地被牽到了一起。被人們常常掛在嘴邊顯得很平常。平凡而正常,卻又現實得殘酷,真切得凝重。

我們都習慣了生,每誕生一個新的生命,就表示競爭到了生的權利。活着,成長,這些無可厚非,也毋庸置疑,但是,都別忘了,儘管上帝賦予你生的權利,但它總有風化的時候,那時,死神在你別無選擇的路口靜候你的到來,這就是死亡。這同樣也是一種不得不要的權利。如果說,生是一種偶然,那麼死則是一種必然。當生之希望得以實現,那麼死也就不可避免要到來,它悄然無息,毫無表情,冷酷且絕情。

一想到死,我們不免想到黑白的遺像,黑白的靈堂,以及親屬們哭得昏天暗地,撕心裂肺的情景,有誰會想到天空中嵌着的繽紛的彩虹呢?應該不會,儘管有“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樣壯烈的詩句,但誰又會願意爲了圖個名聲而去幹這種傻事呢?應該也不會,其實死說可怕也可怕,說不可怕也不可怕,它是每個人必須經過的一件事,每一個鮮活的生命總會隨歷史流逝化爲烏有,然後給你的'人生打下一個精美的句號,也給世人留下了一串言已盡而意無窮的省略號。那就等待後人的評論了。

有人說,既然出生後總是要死的,那乾脆就不生好了,這似乎也太消極了,我認爲,從生到死是一種過程,它不在乎你的原因與結果,卻重視你的經歷,人自打一出生就是要讓自己活得更精彩。最後的死亡固然無法抗拒也無從更改,但在這赤裸裸的來去之間,我們應該竭力讓自己的每一刻,每一秒都倍顯光彩。

當然也有很多人選擇自殺,認爲這樣就可以解脫了,就可以了卻塵世中的浮華,鬧市中的喧囂了,打個比方吧,生命就是跑道,無論你在途中曾跌打滾爬過多少次,只要你努力堅持下來了,贏來的是數不盡的鮮花和掌聲。只可惜有的人跑了一段後,只因跌了一跤就永遠地倒下了,人活着不爲什麼,只圖死後別人不在你墳前吐口水就知足了,爲什麼有的人生得骯髒,列得齷齪;有的人生得偉大,死得光榮;有的人死不瞑目;有的人死而無憾;有的人輕於鴻毛,有的人重於泰山?大概就是這個理吧。

生是死的序幕,死是生的尾聲,死也是一種灑脫吧?雖然我們不知死去的時刻,但我們可以選擇死時的姿態、神情,不很瀟灑麼?死沒什麼好畏懼的,爲什麼這個世界總散發出熠熠光輝,是因爲有我們生命的代代延續與死的循環……

生與死作文13

入秋了。

褪去了蔥翠的綠色,換了一身枯黃的草坪中,一棵棵粗壯的梧桐樹枝梢上開始顯露冷清的痕跡。稀落的枝頭彷彿被時間不小心潑了些許彩漆一般,綠的,青的,亮黃的,暗橙的梧桐葉兒將滿樹枝影裝點得極爲花俏。往日籠罩的樹蔭下,更是落滿了乾枯的梧桐葉,只消西風悄然而過,便滿地瑟瑟作響。

如此濃郁的秋意總能觸動人們的神經,喚起不知所謂的點點悲涼。

馬上就放假了,假期裏幹什麼呢?一道懶懶的聲音在這美麗的地方響起。拿起書本,起身站起,伸了伸懶腰,便朝着夕陽走去。

叮鈴鈴。。。鬧鐘的聲音在耳邊響起,這意味着要起牀了,熟練的把衣服穿好,開始吃起媽媽做的'早餐,便匆匆的上學校了,到了學校,才發現作業忘記帶來了,結果就站到了走廊上,罰站。

放學了,走在回家的路上,看着路邊的小吃攤,肚子不爭氣的叫了起來,忽然,颳起了大風,迷住了我的眼睛,等眼睛恢復後,我看到了讓我一輩子都玩不了的一幕。。。

只見前面大約幾百米處,又一位盲人,而他旁邊的樓上被大風吹下了一盆花盆,如果掉下來,被砸到,那就是死亡。當我們不知受挫的時候,一位年輕人衝了上去,死死的抱住了那位盲人,用自己的身體替他擋了一次死神的邀請。

後來,120來了,從車中下來了兩三個醫生和護士,把那位見義勇爲的年輕人給擡走了。後來,我聽說那位年輕人經過搶救後,保住了生命,但是,他這一輩子都不能行走了,後來,年輕人的家屬來了,可是,那位盲人的家屬竟然沒有人來看望這英雄。

晚上,躺在牀上,左思右想。

人,生命就是如此脆弱,每個人都怕死,也都不想死,但是,這個世界上能有多少人可以爲了他人生命而放棄自己的生命呢?

在那風中的一瞬間,我知道了,大自然的危險,我也知道,只要人們都不放棄,都不拋棄,那麼,就不會再有人犧牲。

生與死作文14

生命如何?死亡亦如何?生亦何歡,死亦何苦,生死只不過在那一界之間。

生命是異常短暫的,它在於一分一秒之中,如流水般消逝,一去不復返。

記得杜伽爾曾經說過一句話:“沒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生命意想不到的短暫。”要愛惜並保護你的生命,畢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必太在意生命中的缺憾,要珍惜自己已擁有的一切。生命是上帝對我們的眷顧,畢竟它成就了我們五彩繽紛的生活。

嘆氣聲明,它其實就是用無數個鏡頭、無數個事例、無數次片段、無數的情感拼接起來的。雖然有時會風雨大作,但與其在角落裏小聲哼“不要下了”,倒不如站在風雨中大喊:“讓暴風雨來的更猛烈些吧!”,不經歷風雨,怎麼才能看見色彩斑駁的`彩虹呢?

生命的確是無比的美妙,有誰不曾想過長生不老呢?但這並不可能。人從第一聲啼哭開始,就已經一步一步、一點一點的邁向死亡,無法回頭。羅曼?羅蘭曾經說過一句話:“人生不發返程票,一旦出發了,決不能返回。”我們只能更加珍惜現在的生命,不失去每一秒,讓每一天都過得有意義、有收穫,並且,也要開開心心的度過每一天。

“死亡,是我們不可拒絕的,但是,與其挑戰它,倒不如反過來接納它。其實,死亡並不是對生命的剝奪,而是對死亡的告別。死亡,是我們不可拒絕的。死亡,也只不過是我們心中生命彩虹的另一端,是生命大河的彼岸,我們對死亡的恐懼往往是來自對生命的依戀。

人生,其實就是一次有意義的旅途,沿途有許多風景,或許美麗,或許淒涼,無論如何,卻都無法停下。這列叫“生命”的列車不可能偏離軌道,也不可能晚點,它總是準時的開進終點站,催促你下車。而這個終點站的名字,叫做“死亡”。

有人說,生命是在於一呼一吸之間,死亡,也就是一種解脫。也有人說,生命就是在於奔波,而死亡,不過就是對生命的剝奪罷了。

生與死作文15

世界上有許多生物共同棲息在地球這片家園上。每過去一秒,就有幾個平凡或不凡的生命凋零。每過去一秒,就有幾個新生誕生,充滿未知的力量。彈指間是死,是生,生與死就在同一時刻同時發生。

河流中的一處,有那麼一羣魚,它們是生與死的代表。大馬哈魚是一種特殊的魚,它們用死亡創造出了新體。

大馬哈魚是一種淡水魚,它們生活在淡水湖中,可是它們的幼體卻在海水中長大。成年的大馬哈魚成雙成對地進行一場旅程,大馬哈魚生活在淡水湖。而它們 卻必須要遊越過超過十幾公里的路程海水中產卵,也就是說大馬哈魚每天至少要趕幾公里的'路程,不論是對於魚還是作爲強者的人來說,無疑都是個巨大的工程。大 馬哈魚所要達到的目的地是印度洋,而湖泊與印度洋之間的距離之遙遠,而在過程中,它們不僅要趕上路程也需要翻越過岩石壁板,瀑布水簾,不計其數,不分晝夜 地趕着路要到達目的地。而通過這些殘酷又艱辛的過程,最初龐大的大馬哈魚羣卻消耗掉一半的數量,另一半魚羣繼續向前走路,等它們經過第23天的辛苦,翻越 過最後一道瀑布,到達海域中,產下魚卵又拼盡全力地把魚卵埋得淺淺的地方掩飾好。這,已是它最後的力氣了。下一秒,它們即將相繼死去,長途的跋涉,耗盡了 它們最後的體力。而它們的後代又一次一次地重複如此,代代相傳,彷彿穿越重重阻境來到海洋中產卵,就是大馬哈魚這一生的使命。爲了自己的後代,大馬哈魚犧 牲了自己的生命而埋下了新幼體的種子,這也是大馬哈魚永遠不曾絕跡的原因,生生不息。它們用死亡而造出了新生,用艱苦爲後代們鋪上了成功的路。

這樣頑強的生命更值得讓我們讚揚、學習。用死亡創造出生的奇蹟,又如前些年20xx年的汶川地震,一位母親用自己強大的後背擋住了一切石樑、鋼板, 讓自己的孩子能夠存活下來,臨死前,她寫了一封信在手機裏,藏在幼小孩子的被褥裏,那短信上寫着的不僅是愛、期待,更是一種生命的延續。

死亡並不是終點,是另一種起點,另一個嶄新的人生,死亡傳遞出下一個新生命。這點與點之間的連接更是表明了這生與死的聯繫。死亡並不是終點,是新一種延伸,延伸至另一個生命中,永遠留存在人們的心裏。在明白生死的邊緣上,我們各自都在尋找自己生命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