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作文>

端午的作文(精選15篇)

作文 閱讀(2.69W)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端午的作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端午的作文(精選15篇)

端午的作文1

星期六的中午,我們班舉行風情萬糉過端午的活動。邀請了奶奶和媽媽們來教我們包糉子。我們很是期待這個活動。

一轉眼午休的時間到了,我們幫忙把桌椅分成六組,端正地坐到自己的位置上聽老師講。老師說:“現在請林宥辰奶奶來講解端午節的一些習俗,大家掌聲有請!”奶奶上來講解了好多不同地方的端午習俗和一些傳統等等。奶奶講完後馬上就進入到最激動人心的環節,那就是包糉子。奶奶教我首先要把糉葉折成一個漏斗一樣的,接着再放一勺米,放一個棗子,再把剩下的葉子往前壓,最後用繩子把糉子捆起來!哈哈,一個成形的糉子包好啦,看着自己包的糉子,我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接下來我們還玩了刺激的撞蛋遊戲,品嚐了奶奶親自爲我們準備的美味串串……

整個下午我們班都沉浸在歡聲笑語中,這次活動,我不僅收穫了知識還收穫了美食,這個端午我覺得太開心了!

端午的作文2

說起端午,人們再熟悉不過了。幾千年前,見逐而作《離騷》的屈原,滿懷愛國之情,懷抱對祖國的沉淪悲痛,跳進了波浪滾滾的汩羅江中。人們爲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將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屈原跳江的日子)定爲端午節。

過端午節,吃糉子是必不可少的一個步驟。家鄉的糉子是用葦葉、大米和一些豆類等做成,吃起來又香又黏。每當我吃糉子時,就會把自己吃成“糉子”。因爲總覺得吃不夠,吃飽之後,便會打嗝不止,可能是糉子在活動吧!

在端午清晨,各家要把艾葉插在門兩邊,聽說是爲了避邪祛病。走在村子裏,裊繞的炊煙中,伴着縷縷清幽的艾香,和着露珠的清新氣息,給這樣的早晨平添了幾分節日特有的韻味。

別忘了,今天還要吃雞蛋呢!雖說艾葉清新的氣息十分清爽,但如果和雞蛋組合在一起便更棒了!雞蛋和艾葉一起下了“溫泉”之後,不出幾分鐘,整座房子都被雞蛋艾香的氣味籠罩着。

也許是屈原的愛國之情;也許是糉子吊人胃口的香味:也許是艾葉的清香。因而作爲孩子的我,越來越喜歡端午節,它給我帶來了滿懷的快樂。

端午的作文3

今天是端午節,我準備和家人一起包糉子。我問媽媽:“爲什麼每年的今天才能吃糉子呢,不能每天吃嗎?”媽媽微笑着對我說:“這是爲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他投入了汨羅江,人們怕江裏的魚吃掉屈原,人們就包了好多糉子投入了汨羅江中。這個風俗流傳了幾千年,就變成了今天我們吃糉子來紀念他。”

我準備好了食材,有紅紅的紅豆、甜甜的大棗、好吃的臘肉、酸甜的葡萄乾、清香的'糉葉和白花花的糯米,就開工包糉子了!我先用礦泉水瓶做了漏斗,我覺得這樣更環保一些。我再把糉葉裹成一個三角形放在漏斗裏,就可以選自己愛吃的食材放在裏面了,然後再把它裹起來,用細細的綠篙葉捆好,一個好吃的糉子就包好了。開始我包的糉子不好,我一直在嘗試、嘗試、再嘗試,我現在包的糉子越來越好了。

姥姥給我蒸了幾個,剛出鍋的糉子真好吃,我覺得小小的糉子竟然有那麼大的甜味,今天的端午節我過得很開心!

端午的作文4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

傳說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楚國偉大詩人—屈原。因爲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江自盡殉國,當地的人們馬上划船去營救,後來發展成爲賽龍舟。人們又怕江裏的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紛紛將家裏的米團投入江中,後來就形成了吃糉子的習俗。

端午節這天,奶奶很早就出門,到菜場買回來好多糉子,我聞到糉子的清香,迫不及待地拿出一個來嘗。我解開拴在糉子外面的棉線,一層一層地剝開細長的糉葉,慢慢地露出一個菱角形的淡綠色的.糉子,然後裹上一些白糖,咬上一口,又香又甜,美味極了。我一連吃了三個。我看見奶奶正把一種草插在大門的上方,我不明白,問奶奶:“這是什麼呀?爲什麼要把它插在門上呢?”奶奶告訴我說:“這叫艾草,他能散發出一種濃郁的香味,可以驅趕蚊蟲,保護家人健康。”原來端午節有這麼多的風俗啊!後來,爸爸媽媽還帶我到東門觀看了一場精彩的龍舟比賽呢!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我爲我們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而感到自豪!

端午的作文5

端午節是農曆五月初五,所以又稱“重五”。節日中許多風俗都與“五”字聯繫在一起。

在農村,你會發現各家各戶門窗上都插着“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龍船花。傳說這樣可以避鬼神。節日中孩子格外歡快、活潑,大人們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線系在他們脖頸、手腕或足踝上,這“五線”稱爲長命縷。過節自然少不了吃!在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即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糉子和雄黃酒。

這個節日到底從什麼時候開始,因爲什麼興起來,說法很不一致。有人說吃糉子是爲了紀念伍子胥。他們父兄均被楚王所殺,後來逃到吳國,助吳國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牆。當時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墓鞭尺三百,以殺父兄之仇。後來遭到讒言陷害,吳王賜劍而亡。伍子胥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讓他看越國攻入城中滅掉吳國。”說完便自刎而死,吳王夫差聞言大怒將伍子胥屍體裝入皮革,在五月初五這天投入了大江。所以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

端午節習俗也因地而異,各不相同。我們這裏習俗主要是吃糉子和賽龍舟。

端午的作文6

端午節的故事農曆的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關於它的由來還要從很久很久以前說起。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有一個大夫叫屈原,他不僅是一個治理國家的`人才,還是一個偉大的詩人。

當時,秦國把楚懷王抓走了,屈原建議楚懷王的兒子把大王救回來,但那時的楚國沒有秦國強大,怕打不過秦國,猶豫不決。有個小人嫉妒屈原受寵,就在楚頃襄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楚頃襄王聽信了他的話,就把他流放到汩羅江那裏了。不久,楚國被秦國打敗了。因爲屈原是個很愛國的人,他心如刀割,就寫了一首《天問》的詩,決心和國家共存亡,於是抱着塊石頭跳入了汩羅江,結束了他的一生。當時,許多人爲了救屈原,駕着船,向江裏投飯糰和肉丸,並向江裏倒雄黃酒,防止魚蝦咬傷屈原的身體。後來,人們爲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就把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定爲端午節,並在這天舉行賽龍舟、包糉子、喝雄黃酒等活動。

聽了這個故事,我被屈原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現在我們的生活非常地幸福,但我們深知它的來之不易,所以,我們要從小好好學習,長大了也要做一個像屈原他們那樣的愛國的人。

端午的作文7

農曆五月初五是什麼節日?爲什麼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包糉子?我可以回答這兩個問題:端午節在農曆五月初五。之所以家家戶戶都要包糉子,是爲了紀念屈原。

今天,我們家也一起做糉子。媽媽一大早起來去市場買食材。到中午,一切都準備好了。起初,我把兩片竹葉摺疊在一起,在三分之一處摺疊一個角,形成一個三角形。然後,我在裏面放了一塊綠豆沙,裏面放了一點糯米。最後我想用竹繩把糉子包起來,但是香腸和糯米總是從下面的小洞露出臉來。我用夾子夾住小孔,媽媽卻說:“我做不到。以後怎麼做?”我像媽媽一樣摘下夾子,把洞縮小。最後成功做了第一個糉子,精力越來越旺盛,一共做了18個糉子。我煮了一些我的優秀作品。過了一會兒,我把喜歡的作品拆開,送到嘴邊。突然,一陣香味飄進我的嘴裏。吃了糉子,覺得很自豪。吃完糉子後,我們家舉行了一個小遊戲:把三個不同的人包好的糉子放在桌子上。我嚐了嚐我自己做的那個。起初,我嘗不出我做的'糉子的味道。最後發現最後一個糉子底部露出了一塊綠豆糊。我高興地指着它,爸爸翻了翻下面的答案,我猜對了。

這個端午節真的讓我難以忘懷!

端午的作文8

又是一個以喜悅心情迎來的端午節。端午節原來是爲了紀念屈原而來,但現在它早就成了一個爲我們帶來喜悅心情的節日。過節時,不僅有龍舟比賽,還有吃糉子,做香包的習俗。今天,我們老師就帶着我們做了香包。

老師首先發給我們一個小口袋,小口袋裏裝着艾草、布、針、線、流蘇。老師讓我們把線穿進針眼兒裏,我一下子就穿進了,同桌讓我幫她穿一下,我也穿進了,我又回來拿我的線,結果一下子給針弄掉了,我想:呀!這下可得了,又得穿一遍了。

穿完後,老師又教我們怎麼縫香包,首先要把布的反面放在外側,接下來就開始縫了,先把線的尾部打一個結。老師爲我們演示了一遍怎麼縫,老師縫好後問我們會不會,我點了點頭,可是一動手就又不會了,找老師求助,溫柔的.小時老師又認真地教了我一遍,這次我纔會。我動作有點慢,快下課了還沒做完。心情有點沮喪,細心的小時老師看見了我心情不怎麼好,又說了一句:“同學們,香包要是沒做好還可以回家繼續做。”我開心地一蹦三尺高。

香包中蘊含着一縷春風,兩滴細雨,三片秋葉,四朵冬雪,做成五顏六色的禮盒,表現出了父母和老人對子孫的無限愛。

端午的作文9

每年陰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端午節,這一天,家家戶戶都開開心心地包糉子,煮糉子,吃糉子,大街小巷,處處洋溢着糉子的香甜味。每到這一天,我們小朋友都特別開心,因爲,我們又可以吃上香噴噴的糉子了!裏面再放幾個大棗,另再加點糖,讓我想想都會忍不住流出口水吶!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我曾經問過媽媽。媽媽給我講了一個故事:古代有位大詩人叫屈原,因爲摯愛自己的祖國,但是不被人理解,被奸臣所害,受到屈辱,便來到江邊,抱着一塊很大的石頭投江自盡。人們在江邊打撈了一些時間還沒有找到,有人擔心屈原的`屍體會被魚吃掉,就向河裏投東西是讓魚蝦把糉子吃掉,一直讓它們吃飽了不吃屈原的屍體。聽了這個故事,我身爲感動。我終於明白了,把糉子投向江中讓魚蝦吃飽後便不咬屈原呀!

此外,在端午節的時候,洗艾澡、穿新衣、賽龍舟,都是我國端午節的習俗。艾蒿是一種中藥,它還有一種特殊的味道,聞一聞,濃濃的,用艾蒿燒出來的水是棕色的,用它給我們小朋友洗澡,聽說可以給我們帶來福氣呢。

端午節太熱鬧了,真的希望下一個端午節快點到來。

端午的作文10

手捧糉子,緬懷離騷。龍舟競渡,勇往直前。

——題記

我們的祖國——中國是一個十分有特色的國家。而她的亮點之一就是擁有各種各樣民俗特色的節日,不同的節日有不同的民俗。我喜歡這些節日,尤其是端午節。

爲什麼呢?看完下面的幾個片段,也許你就會有了答案。

鏡頭一:

我正在睡覺,媽媽把昨天晚上弄好的五彩線輕輕的系在我的手膊上,脖子上,腳脖上……真。等我醒過來,發現身上繫着五彩線,別提有多麼高興了!

鏡頭二:

我拿着事先疊好的小船,將它輕輕放入裏。心裏默唸着的願望,它可以實現。我知道,那個美麗的會成爲現實。

鏡頭三:

我最喜歡吃糉子了!端午節當然少不了!每年家裏包糉子都包兩種,一種是買的糉葉,另外一種則是上山採的'柞子的。我最喜歡柞子的了!因爲它總是能夠散發出一股淡淡的清香。

鏡頭四:

爸爸媽媽說,端午節早晨要用露水洗,對好。吃過早飯,我便上山“搜索”着露水。一般每片葉子上都有,我便弄了往眼睛裏面滴,自己的視力越來越好。

看了這幾個片段,我想你應該知道我在爲什麼喜歡過端午節了吧!你喜歡過端午節嘛?

端午的作文11

今天是端午節,爸爸帶我去玩。

上午,爸爸騎着摩托車帶我去家玩,這車風風火火地向家駛去。不一會兒,到了奶奶家,我一下車便叫冷,慈祥的奶奶拿來一件外套爲我穿上,穿後果然暖和多了。我問奶奶:“在哪呢?”奶奶說:“別理她!”我又問:“那我跟誰玩呢?”奶奶又回答說:“這不是現成的.小寶寶陪你玩嘛!”我只好極不情願地跟瑋佳(兩歲的小妹妹)玩了,不過,還是玩得挺的!

吃完午飯,我和爸爸在奶奶門口打起了羽毛球,首先我發球,把球打到了線那邊,爸爸第一次打時,忙得不知所措,球快掉地上來了,他才慌忙跑過去接球,可惜,球已掉在了地上。爸爸輸了一分!我他說:“爸爸,做事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爸爸得到了,果然接到了第二球。

羽毛球讓我們大汗淋漓,在這炎熱的裏,運動後吃根冰棒解解熱真的很爽。我們又去了場,沒一會兒,我來了個猴子爬樹,哥哥來了個倒掛金鉤,爸爸在打籃球。原來我們在方面各有各的擅長項目。

啊!今天可真快活呀!能在奶奶家打羽毛球,吃可口的冰棒,能在體育場表演擅長的體育項目絕招,可真是爽快極了。

端午的作文12

以前我過的端午都是包糉子,而這次本來以爲也是包糉子但情況有變,變成了做香包,聽到這個消息,我們班也開心我也很開心。直接問到:包幾個香包帶走,袁老師半開玩笑說到:你們又沒出錢,一人一個不能太多。”但是我們還是很開心,因爲又可以玩了。

課堂上袁老師一一的給我們講那些材料的大概,然後我們開始選香包,我本來是藍色的`香包,程鑫他把他的給我換了。

接着我們上了德林陸續的排隊裝香包,到我的時候袁老師卻說少的材料拿少些,多的多拿些。

我看到合歡花我就少來了一些。我一看到黃色的細粉粉,我猜那應該是桂花,但它所剩不多了,我就沒拿。我看到了茉莉花就拿了兩三朵花就去看其他的種類了。咦,這是什麼,範姐回答我說,這一個是艾草,袁老師說這一個艾草可以多裝一點。

我們裝完材料後開始裝香包,我不會弄,就叫了同學幫我一下。最後我們還美美的拍了一個照。

今天我們收穫了很多的東西,雖然香包不如包糉子,但是做了香包之後我們還是開心。

端午的作文13

“五月五,是端午,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聽着這首兒歌,我就會想起端午節,端午節是紀念我國古代詩人屈原的,屈原一生寫過許多著作,但楚王不採納,最後 楚國國土被侵佔,他滿懷憂憤,就跳江自殺了。人們爲紀念他,尊敬他,就把好吃的扔進江中,意思是不讓魚兒們去吃屈原的屍體。

盼星星,盼月亮,終於盼到了端午節我看到媽媽在包糉子,看着也想包,就詢問媽媽的意見,媽媽一口答應,還要教我怎樣包糉子。

首先,把兩片竹葉折成漏斗形,媽媽還提醒我:“卷的`時候要收緊,否則煮時會漏米。”然後,放入糯米,再放入一顆蜜棗,最後在封口之前,先在米上灑水,將餘下的糉葉蓋在漏斗的大口上,形成 一個三角錐形,把糉子包緊,再用繩子把糉子綁緊。

端午節的習俗不僅有吃糉子,還有插艾葉,佩香包,系五絲線:插艾葉是激濁除腐,殺菌防病,佩香包是避邪驅瘟之意;系五絲線是將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保平安。

端午節的習俗,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去探索,去研究……

端午的作文14

九派會君山,剛纔向漢沔蕩胸,滄浪濯足。直江滾滾奔騰到,星沉龕赭,潮射錢塘,亂入海口間。把眼界洗寬,無邊空闊。只見那廟喚鷓鴣,亂花滿地,洲鄰鸚鵡,芳草連天;只見那峯迴鴻雁,智鳥驚寒,湖泛鴛鴦,文禽戢翼。恰點染得翠靄蒼煙,絳霞綠樹。敞開着萬頃水光,有幾多奇奇幻幻,淡淡濃濃,鋪成畫景。焉知他是霧鎖吳檣,焉知他是雪消蜀舵?焉知他是益州雀舫,是彭蠡漁艘?一個個頭頂竹蓑笠,浮巨艇南來。嘆當日靳尚何奸,張儀何詐,懷王何暗,宋玉何悲,賈生何太息。至今破八百里濁浪洪濤,同讀招魂呼屈子。

三終聆帝樂,縱親覓伶倫截管,榮猿敲鐘。競響颯颯隨引去,潭作龍吟,孔聞黿吼,靜坐波心裏。將耳根貫徹,別樣清虛。試聽這仙源漁棹,歌散桃林,楚客洞簫,悲含蘆葉;試聽這岳陽鐵笛,曲折柳枝,俞伯瑤琴,絲彈桐柏。將又添些帆風櫓雨,荻露葭霜。湊合了千秋韻事,偏如許淋淋漓漓,洋洋灑灑,惹動詩情。也任你說拳椎黃鶴,也任你說盤貯青螺;也任你說豔摘澧蘭,說香分沅芷。數聲聲手撥銅琵琶,唱大江東去。憶此祠神堯阿父,傲朱阿兄,監明阿弟,宵燭阿女,敤首阿小姑。亙古望卅六灣白雲皎日,還思鼓瑟吊湘靈。

端午的作文15

“五月五日,是端陽。插入艾葉和香囊。吃糉子,撒糖。龍舟在水裏。”每當我聽到這首歌謠,我就會看到美味的褐色種子、綠色的艾葉和快樂的龍舟。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很多說法。比如端午節的第一個意義就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是楚國著名的一員。因爲被楚王流放,投河死了。二是紀念伍子胥之死。楚國人伍子胥的一個著名成員,他的父親和兄弟都被楚王殺死了。後來,子胥棄暗投明,衝向吳國,幫助吳國伐楚。經過五次戰爭,他進入楚國杜英城。端午節的起源有很多。

端午節也叫“五”,許多習俗都與“五”這個數字有關。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孩子的脖子、手腕或腳踝上,稱爲長命呂。我們北方的習俗是:吃糉子,戴香包。告訴你,我們的糉子好吃。剝開綠褐色的葉子,迎面飄來一股清香,是糯米的香味,豆沙的甜味。趁熱吃一口。這是你口中香糯的比喻,卻發現原來的糯米早已融化成糉子葉子的香味,可以說是畫龍點睛了。這種情調只有在端午節的時候才能體會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