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作文>

作文教學反思精選15篇

作文 閱讀(1.35W)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作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作文教學反思精選15篇

作文教學反思1

這是一篇寫人的習作,初看題目感覺並不是很難寫,因爲對學生來說,寫人的作文,他們並不陌生,基本上都能抓住寫人的要點,如:外貌、動作、心理、神態、性格、品質等。但是要寫出出色的好文章,那還是要多動腦筋。

在教學中我採用了對比法,在黑板上寫了兩個題目,《我的爸爸》、《我最敬佩的一個人――爸爸》,請同學們找出這兩個題目的共同點和不同點。經過激烈的討論後,同學們紛紛舉手發言,指出了這兩篇文章的共同點是都是寫人,要寫出人物的外貌、性格。不同點在於它們寫作的'着重點不一樣:《我的爸爸》要求寫出爸爸的性格特點,而這個特點不一定就是爸爸好的方面的品質,比如愛釣魚、看足球等方面的愛好,甚至可以寫爸爸身上存在的缺點。而《我最敬佩的一個人――-爸爸》就必須寫爸爸身上優秀的品質,如樂於助人、勇敢頑強,捨己爲人等值得人佩服的精神。這就是這兩篇文章的區別之處。學生弄懂了這些,在選材上就不會出錯了,而且也抓住了此次習作的重難點。

接着,我提出建議,確定寫作對象,明確敬佩原因,選擇典型事件,

幫助學生理清寫作的思路。

然後,通過同一人物的不同事例比較選材。例:

人物 品質 事例

汪婧婕 勤學好問 1、上課時,她有一道題沒有聽懂,下課了,她不去跳繩,到老師辦公室去請教,直到弄懂爲止。

2、她的同桌忘記帶作文本了,她主動拿出自己的本子借給了同桌。

許老師 工作認真負責 1、許老師家離學校很遠,他每天按時到校,帶我們進行早自習,從不遲到。

2、許老師批改作業特別仔細,一絲一毫的錯誤都不放過,每次改完作業還要把出現錯誤的作業本一一整理出來,把同學們一個一個叫到辦公室訂正,直到弄懂做對爲止。

最後,指導學生不管寫誰,在寫作前都應該收集有關資料,因爲事不離人,人不離事。只有通過舉例才能體現人物的品質。在寫作中還可以讓學生仿照所學的課文,注重對所寫人物進行動作、神態方面的細節描寫,使人物形象更加豐富、生動。

作文教學反思2

這幾天,因爲做着每一課時的“導學單”,課堂教學的任務較之以前變得更加明確。學生課前已經做了一定的預習工作,對教學任務心中已經有數了。

從側重於我個人的教學構思,側重於我個人課堂的表現,轉向了注重培養學生們的學習能力,於是這幾天的教後反思似乎已經程式化了。

是呀,如果學生能夠自己學,還要老師教什麼;如果老師教了學生學不好,還要老師教什麼。

《7、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第一課時的任務如下:1、瞭解聶榮臻;2、讀通課文;3、學習字詞;4、瞭解故事的過程,概括主要內容;5、初步體會人物形象。

值得高興的是,在我的.努力下,同學們當中終於有人能夠直接地講出聶榮臻元帥的生平經歷。盧婷同學課前一定做足了功課,找到了關於聶榮臻的資料,並且花了時間背熟了。因此,課上她能面對全班同學胸有成竹地介紹。我對大家說:“這就是我想要的,我不要你們照着資料來讀。盧婷這樣的做法很好,以後她一定還會記得聶榮臻元帥的豐功偉績。這纔是真正的學習。”

我個人認爲,這節課最大的“亮點”在第四個環節。

在瞭解故事的過程時,我向學生介紹了故事的組成部分:起因、發生、發展、高潮、結局。爲了讓學生有更深刻的認識,我按照課前的預想,引導他們把同一單元的三篇課文比較着讀。回顧前兩篇課文,學生說出《盧溝橋烽火》和《半截蠟燭》這兩篇課文的故事發展過程。在此基礎上,再讓他們說一說《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這一故事的起因、發生、發展、高潮和結局。三篇課文互相對照,學生們深入地瞭解了故事的組成部分。

之後,我再讓學生把這幾個部分內容組合起來,概括成故事的主要內容。學生們紛紛舉手,我說,來看看誰說得既完整又比較簡潔。在一遍又一遍地交流中,連後進生們也能夠輕鬆地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了。

課堂上,就應該捨得讓學生花時間“練”,讓更多的學生“練”起來,這纔是真正的“學”。

作文教學反思3

《作文上的紅雙圈》一文是作家黃培佳寫的一篇記錄徵文比賽的一件事,文中提到的《補考》一文是她的處女作,由於這篇作文的成功,給了作者自信和力量,至此以後陸續發表文學作品,最終成爲知名作家。所以作文《補考》可以說是她成長中的一塊里程碑,而老師的九十八個紅雙圈,則開啓了她文學創作的大門。有時候,成功就來自於一點小小的鼓勵。文章以小見大,從一篇作文上的紅雙圈,讚頌老師對自己人生的引領作用。閱讀時要讓學生體悟這一點,同時也要鼓勵學生把自己的成長故事傾訴出來。

本節課圍繞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一、情感價值。學習這篇課文的目的是在預習課文的基礎上,通過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思想感情。在瞭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通過自讀自悟感受老師對自己的鼓勵和關愛,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培養語感,同時爲綜合性實踐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語文素養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創新精神,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爲了實現這一目標,同時也爲體現新課程標準中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三個維度的統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教學時採取引導法,以課文題目”紅雙圈”爲切入點引導學生質疑,然後組織學生探究並體驗,最後結合實際進行拓展延伸,從而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語文課的開放性和語文課與社會、與人生相結合的特點。

二、比較閱讀。由於文章題目發人深省,學生會提出:“爲什麼會有紅雙圈。”在《新來的王老師》一文中,王老師別有用心,送給蔡林一份“差生檔案”,讓我們感受到了老師對學生的關愛。不同的老師對學生關愛的方式不同,今天學習《作文上的紅雙圈》,看看這位老師的關愛對作者有着什麼影響導入課題。確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後,學生進行自主探究,這樣就爲理解和探究作好鋪墊,使探究確定了方向。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後,問題基本明朗化。學生通過讀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後明白了,文章寫了因爲“我”的一篇作文,首先被貼在(報欄)上,然後又發表在(縣辦刊物)、(地區刊物)上,最後發表在(正式刊物)上,給了作者自信和力量,最終成爲(作家)的事。

作文教學反思4

首先,必須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寫作文的重要性。

對於語文,作文分數比例是讓人不敢忽視的,在120分的總分中

作文就佔了二分之一,這是一個很大的比重,由此可見,寫作教學真可謂是語文學科教學的“半壁江山”。尤其對於普通的學生,就算他們的基礎和閱讀比較差,但是卻不會影響他們在作文方面拿多一些分數。因此,在語文教學中,不光我們語文教師要重視作文教學,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從根本上認識到作文的重要性。要讓學生知道你基礎再差都要去寫作文,特別是在會考時,千萬不要以爲自己的作文寫得差就胡亂完成甚至不寫。

其次,培養學生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的能力。

寫作文,最重要的就是要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真情實感從哪裏來呢?那就是現在生活,我們只有在仔細觀察現實生活,從生活實際出發,對現實生活進行思考,才能做到表達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我們一定要讓學生充分認識現實生活,讓他們體驗生活,從中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領悟能力,讓他們從中學會獨立表達,寫出發自內心的話語。寫作是“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的',只要留心生活,就會發現生活中有許多值得寫得素材。

第三,避免面面俱到。

在以前的作文訓練中,我們教師往往會要求學生在文體、立意、謀篇到譴詞造句做到面面俱到,且字數一般不得少於500字。但是,這樣的要求卻並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訓練效果,因爲大多數學生完成這樣的一篇作文需要花費不少的時間。而且,由於一次作文花費的時間多,而語文又不能僅上寫作課,寫作的次數很有限,每學期僅八至十次作文,訓練重點又不突出,學生的寫作能力自然難以提高。並且,每次作文要求面面俱到,學生很難取得成功,受到老師的表揚。長此以往,在多次失敗的打擊下,學生就會對作文產生厭倦、害怕甚至對抗的心理。因此,在作文訓練中我們最好進行某一方面的訓練,而不應面面俱到。從而提高全班學生的寫作能力,爲會考打下良好的基礎。

作文教學反思5

國小語文三年級上冊每個單元的語文園地中安排了一次大作文,共有8次:寫自己的課餘生活、寫身邊熟悉的人、寫一幅秋天的圖畫、寫一則觀察日記、寫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寫自己去過的地方、編一個童話故事、自由習作。

本學期我重點引導學生描寫紀實作文。學生學習紀實作文,一般要求說清有關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環境、事件。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通過訓練應該能夠記述實實在在發身的事件,並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這裏特別強調“實實在在”和“真情實感”,就是要求記述真實的人、真實的事,反映真實的生活,不能造假,不能瞎編。這樣,既能切實提高學生把握事物特點的能力和記實的表達能力,又能培養學生誠實的品質和良好的文風。本學期我抓住了四個契合點引導學生寫紀實作文。第一,中秋節。在中秋節的時候佈置學生觀察家裏過中秋節的情景,同時由於今年中秋節月亮特別園(前期報紙就有相關報道)。我這樣跟學生說:“人們常說十五的月兒十六圓,今年卻是十五的月亮十五圓。中秋節的晚上大家一定要好好欣賞一下。”學生們帶着濃厚的興趣去觀察,回校交上一片片描寫月亮的優美片段。第二,秋遊實踐活動。今年秋遊實踐活動安排去陶藝中心。學生們到陶藝中心做陶泥。學生們在實踐後紛紛把自己活動過程及體驗寫了出來。第三,學校運動會。每年的運動會都是學生們的盛會。每個學生都會參加其中的一個項目。今年除了傳統的項目,還增加了“拋金引玉”、親子拔河趣味運動。運動會後專門用一節課和學生們交流,讓他們把運動會中感興趣的、印象深刻的場景描述出來,學生親身經歷有話可說,有內容可寫。第四,帶着學生做了一個實驗,側重指導學生留心觀察。

通過一學期的紀實習作,學生們養成了較好的觀察習慣,實實在在記錄,真真實實表達。

作文教學反思6

應試作文是應試教育的產物,其目的是如何讓學生在考試中得高分,而不是把寫作當作學生的一種基本素質來抓。

應試俄文講究的是:篇幅夠數,中心突出,注意點題,結構美,語言美,字體美。內容嘛,一有意義,二不跑題,三是新穎。用這種指導思想指導作文教學,教師難教,學生難寫。也許難到極致談變成容易吧,有的教師乾脆什麼也不講,一味地多出題讓學生硬寫。不過,也有例外,有的教師找到了所謂捷徑:讓學生背範文————寫人的,記事的,寫景的,議論的等等和背1至3篇。考試時可以隨機應變,移花接木,好像什麼題目都能應付。例如《一件有意義的事》、《難忘的事》、《童年趣事》,只要將頭尾分別換上“有意義”、“難忘”、“有趣”就行了,主體內容可以不變。反正中國小生寫記敘文是主流,萬變不離其中,以不變應萬變,成爲百戰不殆的法寶。

如果單純人單個的卷面作文來看,作文水平的確可觀,但要從羣體作文來分析,就會露出王二麻子。因爲同面孔的作文太多了。倘若進一步讓學生將作文知識和能力與實際生活聯繫起來,學生往往一籌莫展。其癥結是:學生根本沒有弄清生活和作文的.關係是皮與毛的關係,水與魚的關係;不知道只有深入生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感悟生活,才能寫好作文;不知道生活纔是寫作文的最好的老師。

作文教學要轉軌,首先是語文教師的認識要轉變。作爲語文教師,一方面應當指導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進行細緻的觀察,深入的思考,精心地構思。從生活這個富礦中去勘測,去發現,去挖掘,去提煉,找出光的東西。另一方面,應着眼於培養學生正確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的能力,讓學生樹立“我手寫我口”、“我口表我心”的觀念;讓學生懂得“言爲心聲”、“文如其人”的道理;讓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採集生活鮮活的語言,培養“耳得之而爲聲,目遇之而成色”的良好習慣。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成理,言之成趣,從而形成健康樸實的文風。要做到這一點,還要設置一個坡度,即:由易到難,由短到長,由淺到深,循序漸進,讓學生不知不覺進入佳境而不覺難。

作文教學反思7

作文教學,是語文老師深感頭疼的事,常常是事倍功半,甚至適得其反,與教師的辛勤付出不相稱。就目前作文教學的狀況來說,我感悟到在作文教學中步入了誤區。

 一是指導過細,束縛了學生髮散思維的培養。上作文指導課,旨在圍繞寫作目標,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但是,我平時認爲指導的越細越好,從立意到選材,從內容到方法,無不細細道來,甚至對中間內容的層次都要加以詳細要求。這樣,學生只好跟着老師定好的模式寫作,寫出的作文就會死板,雷同化,很少出現內容、形式各異的精彩作文。這種指導方法,教師頗費心思,但是並沒有起到訓練學生靈活思維的`作用,相反,卻僵化了學生的認識,束縛了學生髮散思維的培養。

二是批改過詳,影響了學生自改能力的提高。批改,是作文教學的重要環節。我在批改學生的作文中,要找出共性的優點和不足,引導學生自改作文的正確方法。這一環節,是訓練學生自改能力的。因此,批語在精不在多。批語精當,學生會在老師的簡明導語下,充分展開思維,進行自改訓練。我卻圈圈點點,勾勾畫畫,補充刪改,總批眉批,應該讓學生動筆的地方,老師都包辦代替了。如此批改,指明學生的優點和不足有餘,而引導學生自改作文的方法不足。學生的自改能力不會提高的。

三是講評過繁,影響了學生寫作的昇華。講評課,是作文教學的昇華環節。這一環節,學生在老師的導引下,根據老師的講評和自己作文的得失,進行再認識,使自己對此類作文寫法的認識得到昇華。可是我在講評課時滔滔不絕,幾乎擠掉了學生自我認識作文的時間。這樣,教師講評的時間與學生對自己作文再認識的時間、比例失調,致使學生對此類作文的認識模糊,達不到昇華的目的。

相反,有些名師看似不下功夫,但學生的作文水平不斷提高。我想可能是他們的教學方法恰當。語文教學,或許是越下力的教師,學生學習成績越不好,而不下功夫的老師,以學生爲主體,大膽放權,學生的能力就會慢慢提高,作文水平也會提高?

作文教學反思8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提出“學生作文也是一種體驗,一篇好作文應是學生的一種獨特體驗”。這些都表明作文是以學生在生活中的體驗爲題材的,是寫學生自己的獨特體驗。它的顯著特點就是“親歷體驗”。

現在的孩子,物質生活優裕富足,安享着親人的關心愛護,要什麼有什麼,認爲一切都是理所當然,以爲魚和熊掌都能兼得,不懂得人生有時候需要作出取捨,甚至是痛苦的割捨。我的這個作文設計意在引導學生在取捨“我的五樣”的過程中體驗失去的殘酷性,發現什麼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從而牢記我的最愛,珍惜我的最愛。

作文一開始,我特意的導演“情境”,讓他們先選擇出生命中最重要的五樣。五樣?好選,喀喀喀,寫完了真是五花八門,寫親情友情的有,寫美食寵物的也有。他們一邊寫一邊在嘻嘻哈哈。但我再接着宣佈優秀規則的時候,他們就開始改變臉色了:把所選的五樣一一割捨,直到只剩下一樣。割捨到最後,那種抉擇的.凝重,那種忍痛的酸楚,都已經溢於言表了。用這樣的方式爲學生製造一種場合、一種氛圍,引起他們情感的波動,從而產生更豐富的體驗和感受,產生表達的願望和作文的靈感。

孩子們小小的心靈經受了一次次的磨練後,第一次堅定的明白了什麼纔是生命中最重要的。當然,這“唯一”也各有千秋,從“母愛”到“祖國”,從“金錢”到“健康”,從“美食”到“知識”。蘿蔔白菜,各有所愛,但我相信,通過這個遊戲,他們應該懂得了該珍惜什麼,因爲逝去了就不再擁有。孔子說“不憤不啓,不悱不發”,孩子們此時內心百感交集,恨不得一吐爲快。寫出來的文章自然是真情實感的流淌,當然會情真意切。

體驗無處不在,生活因體驗而美好,習作因體驗而精彩。實踐證明,讓學生在體驗中經“風雨”,見世面,體驗生活,感悟生活,積累素材,學生寫作文時纔會“下筆如有神”。喜則笑,悲則哭,怒則罵,喜笑怒罵皆成文。體驗式作文,讓學生的真情在體驗中肆意流淌,讓學生的心靈在體驗中自由飛翔。

作文教學反思9

在理解的基礎上尊重、融合到孩子當中,我認爲那是最好的教育。只有尊重纔可能保證對學生的讚揚和鼓勵;只有融合才能得到孩子更多的信任和讚許。在國小學習環境中成長的孩子,他們的思維非常的開闊,對課堂中老師的提問,他們有着許多不同的回答,有的答案非常符合我們的問題;有的答案對不上號;有的答案甚至是個笑話,面對這些我總是採用不同的方式來讚揚和鼓勵他們,我相信所有的答案都是孩子們經過思考的,他們的回答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和肯定,這要我們採取不同的教育藝術,多加鼓勵和肯定,相信不久的將來,你的問題一定會有更多精彩的答案。

遊戲是體育教學中運用的比較多的教學方法之一,尤其在低年級的.課堂教學中採用的更加突出,爲了更好的調動每個孩子的學習熱情,我每次都融合到遊戲中,比如:人、虎、槍的遊戲,開始我很喜歡把孩子們定爲一隊,我是另一隊來集體參與遊戲;在大漁網遊戲中,我有時當漁網,有時當小魚來組織遊戲;在各類比賽的遊戲中,總幫助孩子們想一些方法來激發小組的積極性,不管孩子取得怎樣的成績,我都和他們一一擊掌祝賀,讓孩子們從成功的瞬間起就感受樂趣。

我的理解、尊重、融合得到了回報,記憶最深的事是最後的一節體育課上,當下課的鈴聲響後,我宣佈下課的同時,告訴孩子們這是本學期的最後一課,孩子們都不讓我走,二十多個孩子一一和我擁抱後,我才離開,那一刻我很快樂!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學生好好學習的願望,無論如何不要把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理解、尊重、融合從成功的瞬間起就留給孩子,相信我的堅持,孩子們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會獲取更多方面的成功和快樂.

作文教學反思10

首先,我討厭英語大學聯考試卷中最後一道試題被叫做“書面表達”,叫做“(英語)作文”難道有困難嗎?如果說盡管是大學聯考,實際寫作情況算不上“作文”,那麼,我們漢語考試中,國小生寫的文章應該叫什麼呢?叫“神馬”嗎?現代大學聯考英語寫作從本質上講,寫的水平大約也只能算是等於中國國小生漢語作文的水平。我們的孩子寫作文,很難寫出自由的、真實的內容來,大學聯考英語作文從內容看、從形式看也是空空如也。如果持懷疑態度,你大可以看看大學聯考以來英語作文的參考範文。正因爲如此,我的學生在我的倡導下,開始了雙腿走路的英語作文習練:也就是,作業本練習應試作文(100詞左右的試卷末題“書面表達”);日記本練習自由作文,無字數、題材、體裁限制,隨便寫。

一般而言,應試作文是“八股文”的翻版.每一種文體或題材內容都有相對固定的格式,也就是作文被“格式”化了,它是可以用來檢閱學生英語習得的一些情況的。但是如同選擇題的標準化一樣,作文按照作文的“標準化”寫作,根本就不如干脆考單句翻譯或者句羣翻譯,免得徒有其名,未有其實。

下面是借用博友博文中的一個片段,對於其中的現象,不知你以爲然否?華東師大的一位研究者曾經在中學做過一個簡單的即興調查:“作文寫過自己媽媽的,請舉手。”課堂上的學生幾乎都舉起了手。“文章裏寫自己生病,媽媽送去醫院的,請舉手。”多數又舉起了手。“寫去醫院的'時候,是半夜,天正下着大雨的,請舉手。”舉手的仍然是一大片。“寫媽媽吃力地揹着自己,身上被雨水淋透的,請舉手。”下面不僅舉起了一大片手,而且還有鬨堂大笑。

如果是英語試卷,那麼這個題目可能是這個樣子的-----書面表達:人人都有自己的母親,母親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記得有一次,半夜裏,天正下着大雨,我肚子疼得厲害,我母親吃力的用自己肩,揹着我衝向醫院,她身上被雨水淋透了,我非常感動。請以John的名義,寫一篇日記,字數100左右,參考詞彙:XXX,注意,文章開頭已經給出,不計入字數。

我想堅持讓學生雙腿走路。一方面,不瞄準應試,那是十分危險的;另一方面,堅持自由寫作,“吾寫吾心”會更好的鍛鍊學生的寫作能力的。

作文教學反思11

第一單元是寫景作文,寫自己喜歡的一處景物,備課時,我認爲此次作文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細緻觀察,抓住特點。羅丹曾說過;世界上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一個觀察能力很強的人,他的眼睛就好比一架照相機,能把景物的顏色、形態拍下來,印在腦子裏,畫起畫來就會逼真,寫起文章來就會活靈活現了。這就要求學生養成善於觀察的好習慣。什麼是觀察?怎樣觀察?所謂觀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遠“觀”近“察”,事事留心,時時注意,並養成一種習慣。首先要選好觀察點。觀察點就是描寫作者觀察景物的'立足點。抓住景物的特徵,全面細緻地觀察。觀察和感受景物還需要發動各種感覺器官。從不同感覺、有動有靜地寫景,讓人讀來身臨其境,再寫出來,這是最基本的一點。

二、展開想象,運用修辭。文章寫得細緻傳神還要在細緻觀察的基礎上,展開想象,合理運用修辭。展開豐富的想象是把文章寫得生動形象的關鍵。想象是形象思維的再現,是把不在眼前的事物在腦子裏再現出來,(再現性想象)。

第三、注重積累,言之有序。作文的材料來源於生活,又表現生活。葉聖陶先生說過:“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的流個不停”。在細緻觀察,展開想象,合理運用修辭的基礎上,還要注重積累,精心排序,才能生動而有條不紊地表達。積累素材首先要多讀。“巧婦難爲無米之炊”,讀萬卷書,才能行萬里路。要想寫好寫景作文,積累一定量的寫景狀物的詞彙勢在必行。要想描繪出引人入勝的景色,首先對寫景的文章要多讀。讀,有兩個好處:一是讀可以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二是可以通過讀來從範文中得到寫作方法的借鑑。有人認爲:觀察也觀察了,生活也體驗了,可就是寫不好文章,其原因就因爲你平時沒有語言和寫作掛技竅的積累。多讀就是解決這一矛盾的。其次,我們要像一塊永不知足的海綿,從生活中的各個渠道,去吸收語言精華。吸收了還要積存下來,做好筆記,注意運用。

但是,發現有些學生的作文就是沒有做到這些。要麼缺乏觀察想象,語言空洞,要麼沒有寫作技巧,要麼眉毛鬍子一把抓,不知道詳略得當。

作文教學反思12

《我的課餘生活》是三年級孩子的第一個習作課。作爲剛剛正式接觸作文的三年級學生,我發現有許多孩子已經對於寫作文這件事情產生了畏懼、甚至是排斥的心理。怎樣才能使學生由不會寫作文、怕寫作文到愛寫作文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努力:

一、以“我”入手,想一想課餘我做了些什麼,給我感觸最深的又是什麼。想一想自己在課外,在節假日,在寒暑假裏都參與了哪些活動,做了一些什麼事情?這樣孩子們就會發現,值得我們寫的課餘生活是非常多的,只要選擇自己喜歡寫的就可以了。它可能是遊戲娛樂,如跳皮筋、踢毽子、跳繩……也可能是家務勞動,如洗衣服、擦地、收拾屋子……還也可能是個人愛好,如小製作、彈琴唱歌……經過這樣的回憶過程,孩子們的頭腦中就會浮現出一串串相關的事情來。

二、按照一定順序把自己想說的內容較爲完整地寫下來。確定好自己要寫的課餘生活,怎樣把它寫下來呢?同學們可以回憶一下曾經學過的課文,如《金色的草地》一課,課文先講兄弟兩個在住處窗前一大片草地上盡情玩耍的情景。接着寫了“我”(哥哥)無意中發現了草地早晨是綠色的,中午是金色的,傍晚又恢復了綠色;再仔細觀察,又發現了草地顏色變化的原因。最後作者寫了自己對草地的感情。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事情的經過——自己的感受”這一順序來安排材料的。還有《爬天都峯》是按遊覽的順序寫的。

三、注意用上恰當的詞句,反映出課餘生活的情趣。寫自己的課餘生活,要能讓別人從中體會到快樂。如《金色的草地》,因爲我和弟弟發現“有趣”的蒲公英的.開放使草地變色的祕密,就把蒲公英成了我最喜愛的花的理由交代清楚了。習作時,還可以運用從其它課文學習到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總之,希望在今後的作文教學中,我會努力地讓學生喜歡錶達,喜歡寫作,喜歡用寫作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

作文教學反思13

《第一次抱母親》內容真切感人,語言樸實明快,毫不雕飾,但字裏行間卻飽含着一股濃濃的親情。教學前我認真地讀了課文,讀了一遍又一遍,我被文中的親情所打動。不少語文老師說語文課越來越難上。好多有識之士大聲疾呼要“簡簡單單上語文,平平常常上語文” 語文教學的真正亮點在哪裏?我覺得,語文教學離不開讀,讀是語文課堂的出發點和歸結點。在課堂上,一是我的朗讀,二是學生的朗讀,三是我對關鍵詞語的理解和處理。其他還有一些,如老師的講解和板書的.字等。我覺得,語文教學的所謂“亮點”,首先應該在朗讀上。老師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並引導學生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是一種美妙的境界。學生只有通過“讀”,才能進入文本,才能入情入境,理解文章內容,領悟文章主旨,才能和作者交流對話。葉聖陶先生說:“閱讀教學總得讀。”張田若先生說:“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學生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就證明課文的內涵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體會出來了。把課文的內容和感情通過自己的聲音再現出來,這是一種再創造,是賦予作品以生命。師生能讀得入情入境的語文課堂,一定是充滿生機、充滿靈性、充滿情趣的語文課堂。老師的範讀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深深地打動他們,學生的朗讀能入情入境,並博得大家的掌聲,能說不是亮點?

朗讀的亮點,不僅體現在學生朗讀得聲情並茂上,即“結果”上,更體現在老師的引導上,即“過程”上。

過程真的比結果更重要。有過程,纔有方法可言,纔有能力可言。指導學生把書讀好的“過程”,更是我追求的亮點。

語文教學的亮點在哪裏?語文的味道在哪裏?在關鍵的詞句裏,在理解後的朗讀裏。

總之,語文教學的亮點在“語文”裏,再說具體一點,是在“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書”裏。

作文教學反思14

國中語文作文教學反思語文能力是生活、學習、工作的基礎,作文能力是語文能力的綜合體現。作爲中學語文教師清楚地知道:中學階段作文教學肩負的重任——要讓學生掌握三種文體和應用文等寫作能力,作文水平達到規定的層面,以適應升學或就業的需要。然而具體到實施作文教學,教師往往一口難言,尤其是對於農村中學教師難教、難改;學生難學、難寫。作文教學陷入重重困境。

困境之一:源於教材。首先,寫作知識和訓練點散見於閱讀之後或課文分析之中,缺少片斷等基礎單項訓練和梯度性的作文訓練。整體上明顯的現出重讀輕寫,寫作依附於閱讀的情況。第二方面,課本上的寫作知識介紹簡約,作文訓練點分佈零散,點與點間聯繫疏鬆、銜接不強;缺乏具體的'作文教例、教參、教案等工具書。第三方面,寫作訓練量少。

困境之二:源於教師。教師苦於手中無作文教材,僅憑單元之後的短小作文指導來進行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造成教師作文課難備、難教,故作文課堂教學彈性大,或多講,或少講,甚至不講,只將作文題目和寫作要求往黑板上寫出,整堂課時間交給學生支配完成。這樣隨意、自流、無序的作文教學,知識含量低,往往收不到教學的預期目的。

困境之三:源於學生。大部分學生怕作文,究其原因:農村學生生活面相對較狹窄,又忽略生活的觀察,因而素材少——沒話寫;沒有掌握各種文體審題、立意和佈局謀篇的基本寫作知識及方法——不會寫;認識能力低,語言詞彙單薄,駕駛語言能力不高——寫不好;這是農村學生作文“三大難”問題,其中自然有學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教師和教材原因。

總之,面對種種境況,農村中學作文教學確實陷於重重困境之中。那麼,應如何走出困境呢?尋找出路是不可逃避的問題,這是語文教師務必面對和肩負反思的職責。要從反思中尋求出路,要勇於正視上述陷我們於困境的種種問題,針對問題,尋求對策。

作文教學反思15

作文講評課的開始,我是想讓學生先自己評一評自己的文章。所以我請了一位作文寫得較好的同學上臺把文章讀給大家聽。這時候其他同學以羨慕的眼光看着他。於是,我作出一個大膽的決定,何不讓那些得優的同學都來讀一讀自己的文章?十幾個同學依次到講臺上讀自己的文章。臺上認真朗讀,再看看下邊的同學,有的雙手託着腮,集中精力地聽着,不時皺皺眉頭,做出思考狀;有的拿着筆不斷地往自己的`本子上記着。臺下還不時傳來陣陣笑聲和片片自發的掌聲。那笑聲和掌聲不自覺地傳來,我知道,他們是發自內心的,他們在用心聆聽,用心欣賞,用心學習。所有的同學讀完後,藉着下邊同學剛聽完的興奮勁,我提了第一個問題:“你認爲上臺的同學裏面,哪位同學的朗讀和上臺的精神面貌最好,給你留下了比較深刻的印象?”臺下舉手如林。

“周紅,因爲她讀作文的時候聲音哄亮,讓我們聽得非常清楚。並且上臺大方,沒有小動作。”

“李星,因爲他讀得抑揚頓挫,很有層次感,很有感情。”

……

我知道,通過評價,他們知道了很多朗讀的技巧和上臺的技巧。

稍作總結後,我向同學們提出了第二個問題:“你對哪位同學寫的內容最感興趣?”第三個問題:“你覺得哪位同學的文章給你在寫作方面幫助最大?”

臺下舉手如林。

下課鈴早就響過了,教室內還是同學們投入的對如何寫好作文的研究與探討。一堂課下來,把原來的計劃全打亂了,但是,我的收穫很大:

1、激發了學生的上進心和部分學生的成就感。

2、學生在積極的狀態中學到了很多寫作知識,引發了對寫作的思考。我覺得這種作文講評課子給同學們,尤其是作文水平高的同學提供了更多學習寫法的機會,他們的帶頭作用做好了,才能調動全班同學的寫作興趣。但不足之處應該是忽略了程度較差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