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作文>

端午的作文【熱門】

作文 閱讀(5.09K)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端午的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端午的作文【熱門】

端午的作文1

端午節是在每年的農曆五月五日舉行,又稱五五節。我很喜歡這個節日,因爲我們在這個節日中可以吃到香甜可口的糉子,也可以看到熱烈的龍舟比賽。我盼星星盼月亮,這次端午節終於被我盼來了。

那天,我起了一個大早,迷迷糊糊地穿完衣服,快速地吃完早飯,就和爸爸媽媽坐車去爺爺奶奶家了。我一進門就看見奶奶正在包糉子,媽媽看奶奶這麼辛苦,也匆匆忙忙脫下衣服,一起與奶奶包糉子。我也跑進廚房看一看她倆是怎麼包糉子的。首先把糯米均勻的放在糉子葉上,再拿幾個蜜棗包進糯米里,然後用糉子葉把它們包好,最後又用長壽線把糉子系在一起,變成一個小三角形,香甜可口的糉子就包好了。我對媽媽說:“媽媽,人們爲什麼要在端午節的時候吃糉子呢?”媽媽說:“吃糉子的原因是爲了紀念愛國詩屈原”,我忙睜大好奇的眼睛急切地讓媽媽給我講這個故事。

於是媽媽仔細地給我講起了這個故事:“屈原是春秋時期楚國的大臣,他提倡任用賢能的人才,富國強兵,主張聯齊抗秦,卻遭到一些貴族的反對,被趕出都城流放到了其他地方。後來,楚國的都城被秦國攻破了。子屈原看到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絞,於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屈原死後,爲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把竹筒裝米投入江中,引魚蝦來食。以後爲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會以這種方式來紀念他,這就是糉子,也被稱之爲“筒糉”的由來。”聽完這個故事,我對媽媽說:“媽媽,屈原可真讓我佩服呀!”這時奶奶也把糉子煮好了。媽媽把糉子端到桌子上,放到了最中間,它的香氣直往我們鼻子裏鑽,大家都圍坐在了桌子邊,爭搶吃起來,糉子的吸引力還真不小呢。這時我對大家說“今天我既品嚐到了美味的糉子,又知道了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這次端午節可真是我最難忘的一次啊!”

不一會兒,爺爺不慌不忙地把電視打開,我們一家人一邊吃着糉子,一邊看龍舟比賽,真是甜蜜而又溫暖呀!

端午的作文2

“那小老鼠,要不是老虎大王召集十二生肖們一起過端午,我纔不想和它一起過呢!”只見小白兔生氣地對別的動物說。

這時,山羊伯伯對小白兔說:“小白兔,十二生肖好不容易聚在一起,你就別再說這些了。”這時,只見老虎大王一聲令下,大家才知道原來這個端午節活動很豐富呢!早上包糉子,下午賽龍舟。

這時,小老鼠叫了起來:“我們可以包羊肉糉、豬肉糉、牛肉糉呀!”大家一聽,生氣地說:“小老鼠!你是要讓我們滅絕嗎?”小老鼠聽到大家這麼說,臉都紅了。老虎大王和藹地說:“我說你們呀,包點白糉子也行呀,過節嘛,開心才重要!”噌的一聲,小猴說:“對了,一定要包一點花生糉吧?”大家一致贊同說:“那一定很美味吧!”經過大家的討論,要包點白糉子、花生糉子和大棗糉。過了一會兒,十二生肖們包了一筐又一筐的糉子,大家頓時沉醉在糉香之中。

吃完糉子,大家又去賽龍舟,小動物們又是搬木頭,又是找繩子,忙得團團轉。過了一會兒,小龍醒了說:“你們說的賽龍舟,不會是讓我在那小河劃來劃去,你們還坐在我身上吧?”小動物哈哈大笑說:“小龍你想多了,你看我們打造了小船呢!”大家的小船造好了,就差畫畫了,只見小蛇拿着彩筆在小舟上畫了起來,不一會兒,一隻漂亮的龍舟有了。大家歡歡喜喜地坐上小船,去小河裏看風景了。不過問題來了,小豬坐在船尾,船頭翹了起來,小豬坐在船頭,船尾又翹了起來。最後大家讓小豬坐在了中間,還讓它划船,雖然它很累,但也很開心。

這個端午,十二生肖過得真快樂呀!

端午的作文3

作爲一名歷史教師,不僅要讓學生記住歷史年份和歷史事件,更要讓學生了解民族的發展、興衰,培養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和榮辱觀。至少,方懷山是這樣認爲的。

三年一個輪迴。去年,方懷山再次拿起七年級歷史教材時,已是不惑之年。也許是年歲逐增的緣故,每次講授時自己都有不同的感覺和更深的理解,特別是那節課,講授戰國七雄,重點介紹屈原的時候。

多年來,上這堂課已形成個習慣:先把屈原圖像正中掛在黑板上,再用工整的隸書寫上“深思高舉潔白清忠,汨羅江上萬古悲風”。方懷山神色凝重地介紹屈原生平,當講到屈原懷石投江,聲音竟然哽咽。情動處,彷彿不是在介紹兩千多年前的古人,而是身邊至親至熟的好友,陷入深深哀悼之中。後來方懷山猛然回神,卻發現學生們個個端坐聆聽,表情沒有絲毫嘻笑,心中很是欣慰。那節課,方懷山不僅講了書本的知識,竟把二十多年前自己尚是學生,爲了瞻仰遺蹟逃學跑到屈潭的事說給了學生聽。最後,他作了個自己也感到驚訝的決定:明年端午節,我們全班去屈潭拜祭屈原大夫!

還有半個月就端午了,方懷山帶着學生包車來到了汨羅江畔。又臨屈潭,卻隔廿年,方懷山不禁感嘆自己“鬢絲日日添白頭”。走到水邊,面江而誦“浩浩沅湘,分流汨兮;修路幽蔽,道遠忽兮……”,江水滔滔,似逢故人,拍岸而和。學生們按照計劃,整齊有序地點起蠟燭放流紙船,然後集體立於江邊,看着紙船遠去、遠去。方懷山也走了過去,靜靜地看着,彷彿看見了這羣湘楚少年的明天,頓時頷首而笑。

回去後,一名學生在作文中寫道:“那天,我們在汨羅江邊祭奠了屈原大夫,同時也接受了一次靈魂的洗禮。方老師對着江水背誦詩句時,我看見了淚水在他的眼裏閃動。他時而慷慨、時而悲壯的聲音,讓我肅然起敬。我爲我們有這樣的優秀老師而高興,更爲我們民族有屈原大夫這樣的傑出人物而自豪!”

端午的作文4

你們想知道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嗎,就讓我來告訴你們吧。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重午節。關於端午節還有一道兒歌:“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但是今天的端午節,更多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相傳賽龍舟,就是爲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糉子投到江河,是爲了不讓魚蛟蝦蟹吃屈原的遺體。在這裏,我給大家講一個屈原的故事。相傳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大地以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爲雄,它們各國之間爲爭奪土地,使中原大地戰火連天。

當時,屈原是楚國的左徒官,他勸楚懷王要仁治,不要聽信小人讒言,可懷王不但不聽,還聽信讒言革職屈原。悲憤痛心的屈原,便寫下了不朽的詩篇——《離騷》和《天問》。公元前278年,楚國被秦國攻破,屈原精神受到了極大的打擊,面對國破家亡,百姓疾苦,自己卻無能爲力,於是在極度失望和痛苦中,抱石投入長江東邊的汨羅江。

聞訊趕來的楚國百姓紛紛划船,到江中打撈屈原的屍體,並拿來了糉子投入江中餵魚蛟蝦蟹,讓它們不要啃吃屈原的屍體。兩千多年過去了,但詩人屈原的形象卻依然留在人們心間。如今,每到農曆五月初五,人們就要划龍舟,吃糉子,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

當然,各地的風俗習慣不盡相同,但都要吃糉子、插艾葉、戴香包、賽龍舟。我們這兒除了上述的這些,還有送綠豆糕、吃綠豆糕的習慣。

我喜歡端午節。因爲這天不僅僅能吃到糉子和綠豆糕,而且還能表達我們對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懷念。

端午的作文5

“糉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這是詩人陸游寫的關於端午節的詩句。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節,又叫端陽節。

在嘉興,端午節有衆多的習俗:家家戶戶掛門前艾草,希望一年無災無禍;老人給小孩做香囊,驅蚊辟邪;還有一年一度的南湖賽龍舟,那場面十分激烈。

而在那天,對於我這個“吃貨”來說,最喜歡的就是包糉子、吃糉子。每次奶奶總會先準備箬葉、糯米、鮮肉、細線。她先把兩片葉子疊起來,弄成一個漏斗的形狀,然後往裏面加入一半的糯米和兩塊鮮肉,最後把米加滿,蓋上箬葉,一個精巧的糉子就包完了。這樣看着奶奶這麼熟練的技法,我也決定試一試。我學着拿起兩片碧綠色、長條狀的箬葉,用手把箬葉折成漏斗狀,但這兩片葉子卻像兩個頑皮的孩子,怎麼都不聽話。我只好用手指拼命地捏住,快速地把糯米倒進去,糯米發出了“沙沙”的響聲,好像在勸說這兩片箬葉,又趕忙放了兩塊誘人的肉,然後把糯米迅速加滿。最後,我用力地把展開的箬葉嚴嚴實實地包好,再小心翼翼地用細繩來了個“五花大綁”,不讓一粒糯米“逃”出來。看着這個樣子雖然不好看,但是親手包的糉子,我的心裏別提有多自豪了!

把包好的糉子放到鍋裏煮一下,美味的糉子就出鍋了。吃着美味的糉子,我不解地問奶奶:“奶奶,爲什麼端午節要吃糉子?”奶奶告訴我:“端午節包糉子是老百姓爲了紀念投汨羅江的屈原,希望不讓江中的魚兒打擾到屈原。這個習俗一直流傳到現在。”“哦!原來習俗背後還有這樣的故事呢!”我這才恍然大悟。

端午節,實在是太有趣!既可以掛艾草、做香囊、賽龍舟,還有我最喜歡吃的糉子,更顯現出中華傳統文化的巨大魅力。

端午的作文6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中國的端午節,這是爲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的節日。在端午節這天,每家每戶都會買糉子或者自己做糉子來紀念屈原。

在端午節那一天,我家也不例外,總是自己做糉子吃。煮糉子時,鍋裏再放幾個雞蛋一起煮着吃,是爲了讓今年的黴運都煮走,煮出好運來。

在端午前幾天的時候,我家就開始準備着過端午的食材。媽媽去超市買了一些糯米。紅豆。玉米。花生和紅棗。還有包糉子需要的大竹葉。在端午節的前天晚上,媽媽就把糯米在水裏泡上了。

到了第二天一大早,媽媽就開始包糉子。她把昨天買的所有食材都混到一起,開始包起了美味的糉子。因爲媽媽知道我愛吃玉米和花生,所以她包了幾個裏面只有玉米和花生的糉子。因爲能更好地分辨出這幾個糉子來,所以她系這幾個糉子的系法和別的糉子的系法不一樣。糉子包完後鍋里加了水把糉子和雞蛋放進去,開始煮了起來。然後她又開始張羅做其他事。等到糉子快煮好的時候我已在牀上聞到了糉子的香味。順着這個香味我迷迷糊糊的從牀上下來。走進廚房,打開鍋蓋一看,哇,好多糉子呀。看到我兩眼放光。這時媽媽說“洗臉刷刷牙,準備吃糉子了。”,我就以最快的速度洗刷完後,進了廚房準備吃香噴噴的糉子。等媽媽把飯做好後我把熱騰騰的糉子放到了盤子裏準備開吃。

吃糉子時媽媽拿起了包着玉米和花生的糉子遞給了我。我剝開一看高興的不得了,這糉餡全都是我愛吃的。雖然媽媽包的糉子沒有超市的好看,但是卻比超市的好吃多了。因爲我吃到嘴裏的不僅是媽媽包的糉子,更是媽媽對我的愛。

端午的作文7

前幾天,我和爸爸、媽媽去超市,看到超市裏擺上了各種各樣的綠豆糕,我很好奇地問爸爸、媽媽超市怎麼突然賣起了綠豆糕呢,媽媽說:“端午節要到了,我們不僅要吃綠豆糕,還要吃”五黃”呢!”“五黃”?什麼是“五黃”?

回到家上網查了後,不僅知道了“五黃”指的是: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糉子和雄黃酒。還知道了我們這端午節爲什麼要包糉子了。端午節的下午,我們一家來到了外婆家過節。剛進門就聞到了一股香噴噴的味道,姨媽說這是鍋裏煮的糉子飄出的香味。一會,姨媽端上來熱氣騰騰的糉子讓我們品嚐,我把糉葉一層一層地剝下,露出了白嫩嫩的糉子,我咬了一口,哇!真香。吃着吃着,我忽然想起了端午節的來歷,想着冤死在汨羅江中的屈原,真希望我能把家裏的糉子也拋進汨羅江,讓魚兒不要傷害他,我彷彿看到了在汨羅江裏划着船的人們……

吃晚飯的時候到了,大家看着餐桌上的菜,竟然不約而同地說到了今天應該吃“五黃”,看看外婆準備的晚飯,真不錯,在我們的餐桌上出現了“四黃”,唯獨缺雄黃酒,外公說,那是因爲我們江蘇的人不會做雄黃酒,所以大家也都不愛喝。我們一家人邊吃邊聊,傾聽着大人們說他們小時候過端午節的時候的趣事,不僅要自己包糉子,而且還要編裝鴨蛋網呢,據說鴨蛋網是用五顏六色的綵線編的,編好後裝上煮好的鴨蛋,可漂亮了。看着大家說的高興,外婆竟帶着大家憶苦思甜了,說姨媽和媽媽小時候,因家裏條件不好,過節也沒什麼好菜吃,今天這樣的情景想都沒想過。是啊,我們今天真的是太幸福了,我心裏默默地想:“這麼幸福的生活我一定要珍惜,也一定要好好學習。”

一陣笑聲打斷了我的思路,看着家裏每個人開心的表情,我打心裏覺得過端午節真好,真希望每天都過端午節!

端午的作文8

端午節放假的第一天,爺爺就對我說:“這個端午節,你就跟爺爺、奶奶回老家肖家灣去過吧!也好好體驗一下老家過節的風俗。”我高興地答應了。

爲了好好地體驗一下家鄉過節的風俗,我們在端午的前一天就回到了老家。到家時,正是快吃晚飯的時候,家家炊煙裊裊,滿灣飄溢着蒸棕子、煮鹽蛋的清香。香氣裏還雜着酒氣和蒜味。特別是每家大門前的窗戶兩旁,都擺放着紮成把的艾蒿和昌蒲。爺爺告訴我,這是端午節的標誌,老輩傳下來的,說這樣能避邪,實際上也有驅蚊作用。晚上睡覺前,奶奶就用艾蒿和昌蒲在房間裏薰了一下,蚊子果然少多了。

第二天清晨,奶奶就把我從睡夢中叫醒,催我隨她一起去村外河邊的草地。然後吩咐我用手沾着草上的露水洗眼睛。奶奶說:“這樣不僅能讓眼睛明亮、而且不害眼病呢!”我好奇地問:“爲什麼非要用端午節這天的露水洗眼纔不得眼病呢?”“我也不曉得,這是老輩傳下來的,老輩傳下來的東西不會錯。”奶奶邊幫我洗眼邊說:“你爸爸、二個姑姑小時候,每年也是這樣洗,他們的眼睛現在不是很好嗎?”用露水洗過眼睛後,奶奶就帶我去割艾蒿、昌蒲。我高興地舉着艾蒿、昌蒲回家。奶奶把割來的艾蒿、昌蒲紮成把,也像鄰家那樣放在窗前。

接着,奶奶又在家裏翻出了爸爸、姑姑小時候用過的香袋。是用綢布和五彩線縫製的,有的像辣椒、有的像金瓜、有的像燈籠,很好看。要我挑選一個,重新換上香草,讓我掛在身上。爺爺又在我的額畔眉間,鼻邊耳旁,點了雄黃酒。也說是爲了避邪,並說蛇蟲蚊蠅見了你就會躲得遠遠的。問其原因,回答仍是老輩傳下來的。正當我準備尋根刨底的`時候,外面在喊:“龍舟比賽開始了!”

這次回老家過端午,讓我親身感受到了民間濃厚的節日風俗。儘管有些好奇的事,沒有得到很好的答疑,但只要知道這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也就夠了。

端午的作文9

“梅子熟透以後,端午的腳步款步而來。她從花明柳暗細雨如絲的江南走來,從綠陰如蓋柳樹含煙的夢中走來,從我深深地凝眸中走來了。”這是當代詞作家豐樺對端午節的讚美。農曆五月初五,是家鄉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節。雖然端午節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無論在中國南方還是北方,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但我感覺,南方的端午節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氣氛更濃郁,更能表現端午節特色。

端午節是個非常熱鬧的節日,家家包糉子、吃糉子,這是端午節必定的習俗,各式各樣的糉子都有形狀多多,在農村,我們還會包個書包形狀的送給弟弟妹妹們挎在腰邊帶回學校邊走邊吃。味道多多,有甜的、鹹的、香的、辣的,甚至連苦的都有。不過好像因爲地方不一樣,包出來的糉子各味不相同,每個地方的人基本上只習慣於自家包的,對於其他地方包出來的味道些許人都不太習慣的。比如說我就不習慣,因爲餡料不一樣,我還是喜歡吃自家包的糉子。

在端午節還有一個不可缺的活動——划龍舟。在寬廣的江面上,放下三四條龍舟,十幾個人奮力划動船槳,一人坐龍首敲鑼,一人坐舟中打鼓,衆人齊喊“一、二,一、二。”其陣勢可與驚濤駭浪相媲美。岸邊圍觀的羣衆頂着熱辣的陽光,還依然不忘爲自己喜愛的龍舟吶喊助威。再觀向江中,幾條龍舟猶如猛斧破江早已賽得你死我活。外國來的友人紛紛拿起相機快速地拍下這一幅幅壯觀的場面,生怕以後再也見不到如此的偉觀。

家鄉也要泡端午酒。再下過春天的第一場雨後,家家戶戶就已經將端午酒放入地下深埋發酵。裏面放6樣東西,那就是:北棗,荔枝,枸杞,橄欖,桂圓和杏仁。端午酒入嘴清香,可謂“泉香而酒洌。”端午酒還可以讓人長生不老呢!

看,這就是我家鄉的端午節!

端午的作文10

小時候,總聽母親給我講屈緣由爲楚平王而投汨羅江,從此便有了端午節,我也似懂非懂地知曉了:原來端午節是由屈原而產生的。

相傳屈原是一個愛國詩人,投江後,汨羅江畔的百姓們紛紛去打撈屈原的屍體,因此有了賽龍舟的風俗;百姓們把飯糰等投入江中,因此有了吃棕子的風俗,百姓們把兄雄黃酒倒入江中,因此有了喝雄黃酒的風俗。

記得前不久,我還了南湖邊,看龍舟競渡,那兒人山人海,一派熱鬧的景象,南湖邊上圍滿了人,不需要說他們就是來看龍舟競賽的,只見不遠處湖面上,停泊着大大小小的的龍舟,龍舟選手們嚴陣以待,不過一會兒就上了各自的龍舟,他們一個個精神抖擻,好像真的是要打撈屈原。一眨眼的工夫,他們就開始了,伴隨“嘿咻嘿咻”的口號聲。他們有步伐地划起龍舟,這使我不禁想象起了當時百姓們紛紛去打撈屈原時的情景……

這部分龍舟一個個身長十幾米,船頭是一條龍頭,船尾是一條龍尾,船頭有一個擊鼓手,負責擊鼓,打步伐,以此勉勵隊員們,船尾有一個舵手,手上拿着一隻槳,以此來控制方向,中間是船員他們是主要的隊員,就是他們使龍舟前進的。看着這部分龍舟,我的心中突然滑過一個念頭:在《端午寄情》班隊課上,徐州騁說一條龍舟上有20~22人,我眯着眼一數,加上船頭和船尾兩個人,不偏不倚正好22人,我剛數完,龍舟就飛快地駛向遠方,好像是刻意,籌備讓我數的……

雖然端午節已經過去,可是在我的內心深處,還是保留着對端午的無限嚮往和那個我小時候聽過的古老的傳聞。

端午的作文11

端午節,又叫端陽節、重午節,乃是中國擁有悠久歷史的傳統節日之一,這一天,毫不遜色於春節。

香軟甜膩的糉子,可是端午節節日的象徵。人們要麼自己買些糉子蒸着吃,要麼耐心地親手做出來,不過,後者總是要多於前者的。每年端午節,奶奶總要滿足一家人的期望,多做幾個糉子吃,因此,她還是個包糉子大師呢!拿一些糉葉過來,把生米倒進捲成圓錐形的糉葉裏,再用細繩把幾個糉子結在一塊兒,一股腦給蒸了,待時機成熟,一個個香噴噴的糯米糉子就出爐了!把細繩解開,糉葉展開,裏面就顯現出白色的糯米,用筷子插上,再取來些糖和芝麻,沾一沾,咬一咬,真是又香又甜又糯。糉子還有各種口味,夾了蜜棗的,夾了臘肉的,添了豆沙的,添了蛋黃的……真是五花八門呀!

其實,除了糉子,鹹鴨蛋也是端午節的標誌。鹹鴨蛋的做法很多,奶奶說:“從山上刨下一堆黃泥土,再把鹽與黃泥土攪拌在一塊兒,把鴨蛋用黃土包起來,半個月後,再刨開黃土,裏面的鹹鴨蛋便完成了;”媽媽說:“把鴨蛋放入酒裏浸泡一下,拿出來後再摻合點鹽,再用保鮮膜包起來,就Ok了!”不過,第一種方法最爲正宗,弄出的鹹鴨蛋也更美味。鹹味繞舌,那股適口的鹹味,晃盪晃盪地由喉頭輕飄飄地流進了胃囊裏,通體清爽。每逢端午前後,我們院子裏全員出動找黃土,爲的就是這個。

端午節這幾天,我的外公總要送來幾袋他親自種的桃子、批杷和荔枝,這些都是新鮮又美味的解暑水果,我每年就盼着這個時候的到來呢!

這天,也是划龍舟的比賽日。一羣羣人千里迢迢地趕往官橋百米港,不畏路遙遠,只願觀龍舟就行。那比賽現場是人山人海、鑼鼓喧天,由於人太多,都瞧不見江面上激烈的賽龍舟。於是,幾位小朋友藉助家長的幫助,竟坐在樹上穩穩當當地觀察,只見那些龍舟,像一條條大白魚,爭着遊着,載着一大羣健兒在浪花裏躥。

“鹽梅已佐鼎,麴櫱且傳觴”端午之風,家鄉之俗,可謂快樂、傳統……

端午的作文12

今天端午節,一大早起來,煮上糉子,給遠在老家的父母打了一個電話。問媽媽煮雞蛋沒有,媽媽說天天吃雞蛋。老家的端午很少吃糉子,一到端午,家家煮上一鍋雞蛋加大蒜,快快樂樂過端午。

給媽媽打完電話,我思索飛揚,飛回到了老家,飛到了媽媽的身邊,老家過端午情形歷歷在目。

端午的前一天,我們都開始忙着準備了,大人們到田間地頭個割一捆艾草,綁成小捆分別插在門框上,有驅蚊的功效,家家戶戶都要插,所以整個村莊都瀰漫着艾草的濃濃的藥香味兒,這端午的味道至今也揮之不去。

我們小孩子到街上買回香藥,手巧的奶奶便穿針引線用不同花色的布給我們製作香囊,有時我忍不住也會自己動手做,雖說針線粗糙些,但也是愛不釋手。小小的香囊花花綠綠,有心形的,蝴蝶形的,各種各樣的小動物圖案,那時候覺得香囊很特別,掛在自己的脖頸上可以避邪,甚是喜愛,節日過了很久也不肯取下。

媽媽喜歡把她用作繡花的彩色棉線,選取五樣顏色纏繞在一起,這叫做五色線,把它們套在我們子妹們的手腕上,象徵平安祥和,是代代相傳的習俗,小小年紀便心存神奇與敬畏。香囊和五色線,已深深烙在童年的記憶中。

端午節早上最隆重。媽媽早早起來,煮上一鍋雞蛋,平時捨不得吃,到這一天決不吝嗇。雞蛋分甜的和鹹的,煮在一起,爲了區分鹹甜,在甜的雞蛋上用竈臺下的小灰抹一黑道。雞蛋煮好後,自己先不吃,先給鄰居東家送幾個,西家送幾個,彼此相送,雖說都是雞蛋,但這其中純樸的風俗,回想起來倍覺親切。送完雞蛋,盆子裏的雞蛋大小、顏色不一,媽媽給我們每人分上十多個,敞開肚皮吃個夠,吃是吃不完的。怎們辦?書包裏揣上幾個,到校送給老師,分給同學。端午節雞蛋吃得真叫過癮,鹹的、甜的,有時還能分上半個鵝蛋。

鍋糉飄香,打斷了我的思索。

老家的端午雖說沒有糉子,但同樣是甜香甜香的,那味道無論到哪兒都不會忘卻。隨着時光的流逝,它更醇,如一罈陳年佳釀,回味悠長。

端午的作文13

每逢過端午,一定是家家戶戶孩子們最開心的一天,農村的端午,熱鬧,在端午前夕家家戶戶都會將淹了許久的鴨蛋拿出來,上鍋蒸煮,過了一夜鴨蛋出鍋,孩子們早早起牀,爭着搶着到廚房裏挑閤眼緣的鴨蛋,鴨蛋有白殼的,有蛋青殼的,也有淡黃色的,五六個擺一盤倒也是可愛,拿起一個放在耳邊輕敲一下還會發出清脆的響聲,孩子們將鴨蛋裝進專門做的鴨蛋笸籮裏,這便是孩子們趕集時的零嘴。

在老家端午節的集市是僅次於過年時的最大也是最熱鬧的一場集會,雖說是比過年時的規模小了一些,但在端午節的集市上上到八九十歲的老叟,下到剛滿月的孩童都可以來的,卻是沒有了過年趕集那麼多規矩。端午節的集會可是孩子們的天堂,倒不是說能吃到什麼玩到什麼,而是指在集會盡頭的那一家飯館,那家飯館原是一家茶館,後被拆遷改建,什麼舊社會的那些東西都被清了出去,唯獨就留下了那個唱戲的戲臺子,現在也不唱戲了,只在趕集會的時候,請兩位師傅來說說相聲,我是最好聽相聲的,每天都會在老收音機前聽上兩段,但也都十分簡短,因此年年我總是一馬當先,衝在前面搶個好位子,坐下來聽相聲。

相聲是我國傳統的一種民間說唱的曲藝,他一說、學、逗、唱爲主體形式,每每臺下再說到精彩處的時候都會有人喊好,更有甚者激動地笑翻過去,那時人人都會露出一抹會心的笑,沒有一點假感情,有些時候他說錯的時候,到也會鬨堂大笑,不過那是喝倒好,臺上的演員倒也不驚訝,似是見慣了這種場面,亦似是知道人們那不是真笑話他,在席間,還有可能會與我們來一下小互動,那時候我會站到椅子上揮舞着雙手,臉頰通紅,希望他叫我,可倒也不是沒一回都能如願。

長大了以後想學說相聲,可奈何嘴笨,學不起那相聲,想來也算是我這人生的一大憾事。

端午的作文14

要問我端午的味道是什麼,我還真有點說不清,因爲在心裏端午的味道既如百合花的清香,淡而優雅;又有如茉莉花的幽香,妙而純潔;還如玫瑰花的芳香,鮮而浪漫……

端午節是我最喜愛的一個節日,每年離端午節還有很遠我就開始數着日子盼望了。可是今年的端午節與往昔不同,因爲在外地求學離家較遠,我不得不留在學校裏過端午節。要知道,這可是我第一次不能和家人一起慶祝端午節。原本以爲這是件很悲傷的事,可沒想到卻是如此快樂。

端午節這天,天上還閃星星、還亮着月亮呢,我就被幾個室友吵醒了:“快起來啊,我們到後面那座山上去採艾蒿了!”之後莫名其妙地被人拖出了溫暖的被窩,再之後便是一陣忙亂。

十分鐘之後,我們各自整理好了衣裝,邁開了豪爽的步伐,朝後面那座山進軍,哇!端午的味道,充滿了激情。

平常來過不知多少次的後山今天不知道爲什麼這樣遠,終於到了。我們幾個互相打氣後毅然向山頂攀去,由於剛剛下過小雨,所以沒登多高我們褲腿都被打溼了。“啊!艾蒿。”順着聲音望去,嘿!別說還真有哇,我們一窩蜂似地涌過去,開始瘋採,邊採邊在嘴裏嘟囔着:“希望考試順利,祝願家人一切平安……”呀!端午的味道,滿載歡喜。

大家一邊說笑一邊採艾蒿,不一會兒就採了一大堆。我們手中握着艾蒿束,頭上戴着艾蒿環,興高采烈地下山回到學校。剛坐到位子上不久,一個熟悉的身影走了進來。我定睛一看,啊!是媽媽。媽媽看到我說:“吃過飯了嗎?想不想吃糉子啊?()來,把糉子拿過去和同學們解解饞吧!”呀!不聽媽媽提及,我差點忘記吃糉子了。哇!太棒了,媽媽竟帶來這麼多糉子,我們都涌上去把媽媽圍住,剝開糉子皮,鮮紅的大棗就浮現在眼前了,接着一股沁鼻的糯米香飄來,我的口水都流出來了,一口下去,糉子少了半邊,媽媽看着我們狼吞虎嚥的樣子,開心地笑了,呵!端午的味道,幸福加甜蜜啊!

端午的味道真是豐富,真是幸福,怪不得我怎麼也忘不了!

端午的作文15

吟一曲白鶴笙調,攔一縷滿香馥郁。當我瞧見被清風吹起日曆上的“五月初五”;當“五月五,是端陽”的童謠再次迴盪於耳畔;當淡淡的香氣鑽進我的鼻腔——濃濃的端午氣息再次悄然而至。

株株艾草掛

天邊泛起點點白光時,媽媽便早起開始了“端午忙”。陣陣刺鼻的氣味襲來,似是催促我起牀迎接端午的到來——媽媽把前幾日就購置好的艾草翻出來,拿上一把小椅子與漿糊,準備着將艾草掛上門旁。

一站,二刷,三掛——動作毫不利索,儼然一副“老手”的模樣。同樣,艾草的刺鼻氣味也是端午的第一個提示——該起牀了。

悠悠甜糉香

正午,窗外傾斜進太陽火熱的激情,帶着我們進入端午的一大高潮——包糉子。來到廚房,我先洗淨雙手,輕拿起一片深綠的糉葉,笨拙地學着媽媽,“照貓畫虎”般將其捲成一個漏斗狀,用手抓起一小把已泡好的糯米,小心翼翼地填於捲成漏斗狀的糉葉間,再將配好的甜餡兒舀一勺放在中間,最後用糯米填滿糉葉,包好,用紅繩繞緊——一個不算精美的甜糉就此誕生。

一刻鐘的漫長等待後,甜糉的縷縷香氣飄然而後。我依着香氣來到廚房,沒等媽媽把糉子全部拿出來,我便迫不及待地抓起一個甜糉。剝開糉葉,撲面的是更加濃郁的香氣,糉葉間飄香的是顆顆飽滿而又晶瑩剔透的淡黃糯米,宛如難尋其見的玉石,急忙塞進嘴裏:“哎呀,真燙!”

媽媽在一旁笑道:“哈哈,讓你那麼着急,心急可吃不了熱豆腐!”尷尬之餘,幸福感也涌上了心頭。

賽賽龍舟忙

“請各組劃手就位!”——當脣齒間還殘餘着甜糉的軟糯糯香味之時,龍舟的開幕已經敲響。媽媽連忙把我拉到江邊。此時已下起了濛濛細雨,可絲毫不減觀者的熱情。“咚咚咚咚鏘!”鼓聲喧天,比賽逐漸激烈起來。幾個比賽的隊伍都帶着非比尋常的熱情與朝氣。

韻味端午,留香熱情。濃濃的端午味漸淡,不減的卻是人們對傳統節日——端午的傳承與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