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作文>

關於端午節的作文【熱門】

作文 閱讀(7.1K)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端午節的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關於端午節的作文【熱門】

關於端午節的作文1

今天是我國的傳統佳節——端午節。我家的節日氣氛可濃。

一、插艾葉、菖蒲

早上,我懷着興奮的心情起牀,迫不及待地跑下樓,一陣清香撲鼻而來。咦,是什麼呀?怎麼這麼香呀!

進客廳,我發現,原來,大廳的中堂櫃上正供着碧綠的艾葉與菖蒲呢,怪不得,十分清香。

聽奶奶說:這樣可以避邪,其實,艾葉菖蒲的清香中有點辛辣,這下,蚊蟲們聞到這種氣味就遠遠地躲開。

沒想到,小小的艾葉與菖蒲作用可真大!

二、吃五紅

中午,我與妹妹早早地坐在餐桌旁等待開飯。

不一會兒,奶奶、媽媽正忙着把一碗一碗、一盤一盤的冒着熱氣的菜端上桌,接着,又端一些冷盤。

看着這麼多的美味佳餚,我垂涎欲滴。媽媽微笑着對我說:“端午節要吃五紅:紅燒蝦、紅燒魚、紅燒魚、紅蘿蔔與紅莧菜。”聽這話,我點點頭,心想:端午節的知識還真不少呀!

三、包糉子

吃過午飯,奶奶開始包糉子。那些被太陽曬乾枯的糉葉經過沸水的.煎煮後,又恢復她那青黛的膚色,把那青澀的芳香散發出來。奶奶把她們撈出來,放在涼水長桶裏,那綠綠的葉子柔柔的在水裏一漾一漾的,好可愛。

奶奶把四張糉葉疊在一起,捲成漏斗狀,在裏面裝上一大勺白花花的糯米,然後,包紮好,一個糉子就出現。奶奶包的糉子大大的,像是大錐子,媽媽包的糉子小小的,玲瓏可愛,像是小船,又像是蹄爪。

我們學會,便去河邊打一些蘆葉,挖一鍬泥土,也包起“糉子”來,包好,塗上顏色,可漂亮。

端午節,我真開心!

關於端午節的作文2

我最喜歡的節日是端午節。因爲這一天不僅有糉子可以吃,還有賽龍舟。這是一個歡樂喜慶的日子。

“五月五,過端午”,媽媽時常將這句話掛在嘴邊。端午節的早上,媽媽和奶奶很早就起牀了。因爲要忙着祭拜祖先的東西。媽媽和奶奶早早地準備了糉葉,又準備了一些香噴噴的糯米飯,糯米飯中有板栗、紅棗、蛋黃、香菇等餡料。將它們攪拌在一起後,媽媽和奶奶就用糉葉將它們包成一個有棱角的球形,這是糉子。每年的端午節都要吃糉子,據說這是爲了紀念一位叫屈原的祖先。包好糉子,將它們放進蒸籠裏蒸煮後。奶奶和媽媽又忙着準備另外一些魚肉。等一切準備好後,媽媽和奶奶就開始祭拜祖先。而我就和爸爸一起跑去看賽龍舟了。

我和爸爸來到一個湖邊,放眼望去,到處是人山人海。湖面上,兩隻龍舟齊頭並進。吶喊聲,敲鼓聲,划水聲此起彼伏。我和爸爸激動地鼓着掌,大聲爲他們吶喊助威。十分鐘後,比賽結束了,和爸爸開心地回家了。

晚上,我們全家人坐在一起,一邊吃着糉子,一邊看電視上播放的各地賽龍舟比賽。歡聲笑語飄出了家門。大街上,還有許多男女老少正在猜燈迷。鼓聲“咚咚咚”的響着。幸福洋溢在大家的臉上!

多麼開心的`端午節啊!希望這樣幸福快樂的節日,能夠傳承下去,這種歡樂的氛圍能夠一直保持着。這是我的一個小小心願。

關於端午節的作文3

早晨,剛剛起牀,便聞到一股糉葉的清香。走進廚房,發現媽媽正在包糉子,猛然想起今天是端午節,我拿起艾草就往門上掛,還繫了個蝴蝶結。

不一會兒,媽媽大喊一聲:“吃—糉—子—啦—!”我高興得一蹦三尺高,風一樣地跑進廚房。見糉子還冒着熱氣呢,便用筷子把它夾成兩半,黃澄澄的蛋黃與瘦肉相伴,好似在逗引着我的味蕾。我禁不住美食的誘惑,便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

吃完糉子閒來無事,便蘸着雄黃酒畫在臉上,媽媽看了之後哭笑不得,給我講起了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在古代百越之地,是用來表示對龍的敬仰,所以就有了賽龍舟這一活動。後來,戰國時期,楚國的“三閭大夫”屈原憤而投江自盡,以表心跡。人們怕水中的魚蝦把他吃掉,便在河中投放糉子,以表達人們對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的崇敬愛戴之情。這就有了吃糉子的習俗。

聽媽媽講完了故事,我們一家就準備出門了,去幹嘛呢?看賽龍舟唄。我們到達了指定地點。只見寬闊的江面上,停放着一條條龍舟。這些龍舟個個面目猙獰,翹着尾巴,都是洋洋得意的樣子,好像胸有成竹、信心滿滿。

比賽開始了!一個個年輕的小夥子麻利地登上龍舟,開始了激烈的比拼。頓時,鼓聲震天,叫喊聲更是不絕入耳,整個江面炸開了鍋。那兩艘龍舟互不相讓,雙方隊員使出了渾身力氣往前劃,鼓手在爲自己的隊員加油打氣。他們的動作都很一致,讓我懂得了什麼叫“團結就是力量”。

兩艘龍舟賽完之後,沒想到我們也可以上前去體驗。我們在龍舟上吃力地划着,行駛速度非常慢,而且沒有技巧。前面的小女孩一失手,直接把我潑成了“落湯雞”。

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端午節就這麼完美地結束了,但給我留下了許多的回憶和回味。

關於端午節的作文4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原本我是可以過一個安寧的下午,可是一場演出把我的計劃打破了,不過我還是要謝謝這次演出,爲什麼?我不好意思說。

這是我們小紅花藝術團成立週年慶的彙報演出,一共有20種不同風格的舞蹈,時間整整安排了一個下午,全團幾百名師生,觀者數不清,由於我們的舞蹈在揚州市“瓊花獎”舞蹈比賽中獲得了銅獎,所以被安排在最後一個演出,媽媽說這叫“壓軸戲”。

前面的舞蹈我就不說了,重點來談談我們跳的這支《洗衣舞》吧!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從前,藏族被日本軍團攻擊有了困難,一天,我們的紅軍來到藏族地,幫他們種地、開路、建房屋、還把日本兵趕跑了,藏民們終於過上了好生活,藏民中的一些小女孩爲了報答紅軍戰士,自發的組織起天天幫他們洗衣服,這支舞蹈的內容就像動畫片一樣在我腦海裏跳了出來。

在焦急的等待中,終於到最後一個的`節目了,我們穿着漂亮的藏族服裝,笑容滿面,自信滿滿的走上了臺,我看見坐在臺下的媽媽爲我豎起了大拇指,拼命的爲我鼓掌。我用心做着每一個動作,一邊認真數着節拍,一邊回想老師在排練時對我們講的動作分解,每個動作都做到了位,彷彿自己就是那些藏族小女孩裏的一員,心裏充滿對紅軍叔叔的感激,開心的爲他們洗衣服……

時間過得好快,當我們擺好最後一個結束的造型時,音樂停了,當我們用藏族的禮儀向觀衆們謝幕的時候,我看見老師的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對我們微微點了點頭,我想這是對我們表演的肯定吧!走下臺來,媽媽一把抱起了我,吻了又吻,在我耳邊悄悄說:“今天你跳得真好,真捧!”我的心裏美滋滋的。

這就是我的端午節,快樂的一天!

關於端午節的作文5

今年端午節,我過得十分快樂、充實,在家裏我做了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幫忙奶奶包糉子,所以我覺得這一年的端午節十分有好處。

早上,我奇蹟般地起了一個大早,發現奶奶在包糉子,我走上前去問:“要我幫忙嗎?”奶奶笑眯眯地說:“如果你實在要幫也能夠。”我十分開心,搬了一個小椅子坐在奶奶身旁,只見奶奶很熟練地把蒸煮過的糉葉拿在手裏圍成一個半圓錐形,把淘過的糯米灌入糉葉裏,迅速地裹了起來,不一會兒一個漂亮的糉子完成了。我不禁問奶奶,端午節有哪些習俗?奶奶說:“包糉子、賽龍舟、做香嚢,還有喝一些黃酒啊,吃“紅”啊……”“哇!有這麼多”我大叫起來,奶奶一臉笑意地說,我再給你講講包糉子的由來吧。”

五月初五,在楚國即將滅亡之時,屈原就是個十他愛國的文人,見到自我的國家即將滅亡,就飲下了最後一杯酒跳入汨羅江自盡了,人們爲了紀念他把糉子扔入江中爲的就就是不讓魚蝦吃掉屈原的屍體,同時還每年在江河裏舉行隆重的賽龍舟。就這樣人們代代相傳,端午節就就是這樣傳承下來的。我聽得十分入神,然而原先端午節還有這樣一個不簡單的故事。糉子包好了,滿屋都就是糉葉的香味,今年的糉子,奶奶包了兩種口味,有紅豆蜜棗味和鹹肉味的',儘管我沒有成功的包好一個糉子,可就是我幫奶奶做了自我力所能及的事,所以當我剝開糉子,深深地聞了一下這裹着糉葉香氣的糯米糉子,咬下一口滿口香氣感到真就是好吃,因爲這個糉子裏有我勞動的一份噢!

這個端午,讓我足實長了知識,讓我真正體會了這一年的端午節就是一個“濃情搞笑端午節”。

關於端午節的作文6

端午節來源於屈原的故事:愛國詩人屈原出了一個能夠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但是沒有被國王採納,他反而被逐出宮中。屈原氣得不得了,跳進了汨羅江。當地的漁夫得知後划着小船把竹筒裏的米撒向汨羅江給屈原。後來,大家把竹筒盛米改爲糉子,把劃小船改爲賽龍舟來紀念屈原。我們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們家每年都過端午節。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糉子。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糉子好手——我的媽媽。每年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可口的糉子。媽媽常說:用蘆葦的葉子包的.糉子最香。所以,每年端午節媽媽都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糉子。她在包糉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裏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她就開始包糉子了。

她先取三片葉子,將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錐體,然後先放一個棗,接着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再夾幾個棗,最後用線把葉子捆好,一個糉子就包好了。她包的糉子又肥又大,活像一個個老佛爺在睡覺。等糉子包完後,媽媽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然後就可以吃了!媽媽包的糉子十分香,香得使我一見到糉子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所以,每當吃糉子時,我總是吃得很多!

過端午節除了要吃糉子,還要賽龍舟喲!

我最喜歡看賽龍舟了,幾十個水手都拿着槳,奮力地划着,擂鼓的水手士氣高昂,用力地敲着。“加油,加油!”場外的拉拉隊激情洋溢,發出雷鳴般的吶喊聲、助威聲,水手們聽了不得不更加使勁划船。整個賽龍舟的場面非常壯觀、熱烈。

吃糉子、賽龍舟,這兩樣傳統習俗共同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

關於端午節的作文7

今天是端午節,家家戶戶都熱熱鬧鬧的。每當到了端午節,人們都要吃糉子、賽龍舟、喝雄黃酒,掛上艾草、香袋和在孩子的身上寫“王”字。我在網上查了一下。原來這是爲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屈原和一位楚國大夫知道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最後,他們抱着一塊大石頭跳江了。當地的老百姓知道後,就往裏面扔糉子,希望魚兒不吃屈原的身體,只吃他們扔的糉子。

所以就有了吃糉子這個習俗。老百姓到了每年的端午節,都會比賽龍舟,贏了就上岸把糉子扔進江裏,所以就有了賽龍舟這個習俗。那在家門口掛上艾草和菖蒲,還有掛香袋,在孩子身上寫“王”字,又是怎麼回事?原來是在古時候沒有蚊香,花露水和紗窗,所以人們就在門口掛上艾草、香袋,在孩子身上掛香包可以防止蚊子、蟲子來咬。在孩子身上寫“王”字就是蟲子中的國王,蟲子都不能咬他。喝雄黃酒也是爲了不讓蛇來咬,就有這個習俗了。

這時媽媽叫我吃糉子。糉子的餡有肉、蛋黃、豆沙、棗子等多種。剝開綠油油的糉葉,裏面就是香噴噴的糉子,真像一個糉子精靈披着一件綠色的棉襖!我一口咬下去,啊,糉子真好吃!這又香又甜的味道一直到我的心裏,使我陶醉,我真喜歡糉子呀!

關於端午節的作文8

今年端午節,我過得十分快樂、充實,在家裏我做了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幫忙奶奶包糉子,所以我覺得這一年的端午節十分有好處。

早上,我奇蹟般地起了一個大早,發現奶奶在包糉子,我走上前去問:“要我幫忙嗎?”奶奶笑眯眯地說:“如果你實在要幫也能夠。”我十分開心,搬了一個小椅子坐在奶奶身旁,只見奶奶很熟練地把蒸煮過的糉葉拿在手裏圍成一個半圓錐形,把淘過的糯米灌入糉葉裏,迅速地裹了起來,不一會兒一個漂亮的糉子完成了。我不禁問奶奶,端午節有哪些習俗?奶奶說:“包糉子、賽龍舟、做香嚢,還有喝一些黃酒啊,吃“紅”啊……”“哇!有這麼多”我大叫起來,奶奶一臉笑意地說,我再給你講講包糉子的由來吧。”

五月初五,在楚國即將滅亡之時,屈原這樣個十他愛國的文人,見到自我的國家即將滅亡,就飲下了最後一杯酒跳入汨羅江自盡了,人們爲了紀念他把糉子扔入江中爲的'就這樣不讓魚蝦吃掉屈原的屍體,同時還每年在江河裏舉行隆重的賽龍舟。就這樣人們代代相傳,端午節就這樣這樣傳承下來的。我聽得十分入神,原先端午節還有這樣一個不簡單的故事。糉子包好了,滿屋都這樣糉葉的香味,今年的糉子,奶奶包了兩種口味,有紅豆蜜棗味和鹹肉味的,儘管我沒有成功的包好一個糉子,可這樣我幫奶奶做了自我力所能及的事,所以當我剝開糉子,深深地聞了一下這裹着糉葉香氣的糯米糉子,咬下一口滿口香氣感到真這樣好吃,因爲這個糉子裏有我勞動的一份噢!

這個端午,讓我足實長了知識,讓我真正體會了這一年的端午節這樣一個“濃情搞笑端午節”。

關於端午節的作文9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叫龍節。

說起端午節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人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秦國侵略,心如刀割、但他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五月五那天他寫下了絕筆作《懷沙》後,抱着石頭,投進了汨羅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把準備的飯糰與雞蛋等食物:“噗通、噗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賽、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

端午節又稱重五,許多風俗與“五”這個數字聯繫在一起。用紅、黃、藍、白、黑五色彩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成爲長命縷。各家要插“五端”:菖蒲、文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豆瓣包的糉子、雄黃酒。無論南方、北方,這一天還要用雄黃酒在兒童的額頭上畫個“王”字,還要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囊。每逢端午節,人們把房子打掃乾淨,在廚房裏灑上雄黃水,用來殺死毒蟲或防止毒蟲滋生。

馬上要端午節了,今年我要學會用一個新本領--包糉子。

關於端午節的作文10

秀秀最近放牛總愛牽到出村很遠的水庫邊。老黃牛和犢子自在坡上吃草,她便坐在大岩石上繡着荷包,眼睛更多時候卻是眺向河面上正在破浪的木舟。

只有一個多月就端午節了,滿正和他的龍舟隊天天抓緊時間在水庫苦練。今年,滿正瞄準了縣第一名那面紅豔豔的`錦旗。因爲,他答應了秀秀,要把那面錦旗掛到秀秀家堂屋,迎娶秀秀。

這幾年,農村的政策好了,滿正高中畢業後就沒出去打工,和村裏的幾個後生挖個魚塘,平時除了給自家田地做陽春,就是搞水產養殖。去年,滿正在周圍幾個村邀了十幾個後生參加縣裏的龍舟賽。雖然是第一次參賽,經驗不足,卻也是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績。要是以前,村裏除了老人、小孩就是些婦女,哪能湊得這麼多人蔘加龍舟賽?今年三月三,滿正娘給秀秀家送了一籃子雞蛋,秀秀娘問滿正娘:“大姊,你看他倆也好了快兩年了,我們合計合計,什麼時候把這件事辦了,我也好安心打理老幺的事。”滿正娘說:“我也催過滿正,他說要在端午那天划船拿個第一名來娶秀秀。滿正讀了這麼多年書,自己有想法,我也逼不了他。”

日頭開始西斜。秀秀轉過身看了看,牛還在坡上乖乖地吃草。水庫河面上,滿正他們仍然在奮勇苦練:滿正在船頭吹着哨子大力地擊鼓,衆人整齊地划動木槳。夕陽的餘輝照在水面上,泛起鱗鱗金光,木船像一隻出水蛟龍在破浪急馳。秀秀彷彿看到了滿正哥走上主席臺接過那面紅豔豔的錦旗,彷彿又看到了滿正哥披紅掛綵去她家迎親,把那面錦旗高高地掛在她家堂屋。秀秀不禁把手中的荷包拿緊了些,這時,天邊飄來了一朵紅雲映上了她的臉。

關於端午節的作文11

端午節來源於屈原的故事:愛國詩人屈原出了一個能夠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但是沒有被國王採納,他反而被逐出宮中。屈原氣得不得了,跳進了汨羅江。當地的漁夫得知後划着小船把竹筒裏的米撒向汨羅江給屈原。後來,大家把竹筒盛米改爲糉子,把劃小船改爲賽龍舟來紀念屈原。我們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們家每年都過端午節。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糉子。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糉子好手――我的媽媽。每年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可口的糉子。媽媽常說:用蘆葦的.葉子包的糉子最香。所以,每年端午節媽媽都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糉子。她在包糉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裏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她就開始包糉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將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錐體,然後先放一個棗,接着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再夾幾個棗,最後用線把葉子捆好,一個糉子就包好了。她包的糉子又肥又大,活像一個個老佛爺在睡覺。等糉子包完後,媽媽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然後就可以吃了!媽媽包的糉子十分香,香得使我一見到糉子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所以,每當吃糉子時,我總是吃得很多!

過端午節除了要吃糉子,還要賽龍舟喲!

我最喜歡看賽龍舟了,幾十個水手都拿着槳,奮力地划着,擂鼓的水手士氣高昂,用力地敲着。“加油,加油!”場外的拉拉隊激情洋溢,發出雷鳴般的吶喊聲、助威聲,水手們聽了不得不更加使勁划船。整個賽龍舟的場面非常壯觀、熱烈。

吃糉子、賽龍舟,這兩樣傳統習俗共同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

關於端午節的作文12

我國傳統節日比較多,有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春節……而今天就是端午節。

端午節來源於屈原的故事:愛國的詩人屈原出了一個能夠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但是沒有被國王採納,反而被逐出宮中。他傷心欲絕,跳下了汩羅江。當地的居民知道屈原是個好官,划着小船去把竹筒裏的米撒下汩羅江。後來,大家把盛着竹筒的米做成糉子,把劃小船變成賽龍舟來紀念屈原。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糉子。媽媽告訴我:在包糉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葉放在水裏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準備工作就做好了。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就開始包糉子了,先取三片葉子,把兩片葉子正着放,一片反着放,夾在中間,把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雉體的模樣,然後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夾幾個棗,最後把葉子用線捆好,一個糉子就包好了。

我按照媽媽的方法,把糉子包得又肥又大,活像一個老佛爺在睡覺。等我把糉子包完後,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後,就可以吃了!雖然我包的糉子的原料極其簡單,但是包出來的糉子卻是吊人的胃口的,使人饞誕欲滴,只要我一聞到味,我的食慾就會被挑起。

在端午節還有一個不可缺的活動——划龍舟。在寬廣的湖面上,有三四條龍舟,十幾個人奮力划動船槳,一人坐龍首敲鑼,一人坐舟中打鼓,衆人齊喊“一、二”“一、二”,其陣勢可與驚濤駭浪相媲美。岸邊圍觀的羣衆頂着熱辣的陽光,還依然不忘爲自己喜愛的龍舟吶喊助威。再觀向江中,幾條龍舟猶如猛斧破江早已賽得你死我活。羣衆紛紛拿起相機快速地拍下這一幅幅壯觀的場面。

吃糉子、賽龍舟,這兩樣傳統習俗,共同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

關於端午節的作文13

端午節還沒到,街邊的攤位幾乎都被賣糉子的佔據了。糉子散發出陣陣的清香,沁入了人們的心脾,讓大家也熱火朝天地忙碌起來,被大家所感染,我們家也爲迎接節日的到來做起了準備。

媽媽起了個大早,我也早早被喧譁聲吵醒,爺爺去市場買包糉子所需的材料,有糯米、花生、臘肉等。爺爺一回來,大家便開始包起了糉子。我學着媽媽的樣子,把糉葉捲成筒,用各種材料填充,用多餘的糉葉封口,用紅線纏上,放入鍋中煮,不到三個小時,我們便吃上糉子了。

大家開心地吃着糉子,在這樣歡樂的氣氛下,見多識廣的爺爺給我們講起了吃糉子的.由來:屈原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大臣,他主張聯齊抗秦,他的想法遭到了朝廷的反對,楚王就把他貶到現在的湖南。不久,秦王便率兵滅掉了楚國。聽到這個消息,屈原萬分悲憤,誓與祖國共存亡,他抱着大石頭,投身汨羅江自盡了。當地老百姓十分感動,紛紛划着龍舟去救他,還向河中投食物,不讓魚蝦吃他。可幾天後,有人夢見屈原骨瘦如柴,十分疑惑,一名漁民說投入江中的食物被魚蝦所食。大家便用糉葉包起食物投入江中,讓魚蝦以爲是龍角而不敢食。後來,逐漸演變成了端午吃糉子,紀念屈原。

吃着香甜的糉子,聽着爺爺的講述,我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魅力,一個小糉子,竟讓我品味到了一個愛國詩人的偉大情懷。

關於端午節的作文14

國小生原創習作(國小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

習作要求:

我國有56個民族,疆域廣闊,民風民俗特色鮮明而又豐富多彩。請你將調查瞭解到的民風民俗加以整理,寫成一篇習作。可以寫節日習俗,也可以寫富有地方特色的服飾、飲食、民居,還可以寫新穎、別緻的民間工藝品,要抓住所寫民風民俗的特點,表達真情實感。字數450字左右。

我最喜歡端午節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它雖然沒有中秋的花好月圓,也沒有除夕的'張燈結綵,但獨具一格——熱鬧溫馨。

在端午節這天,我便早早起牀,幫媽媽和外婆包糉子。我先拿出兩片一大一小的糉葉,折成一個角,再往裏面塞些糯米,然後再塞些配料,最後再蓋些糯米,再拿出幾片糉葉將它包起來。看着一個個包好的糉子,饞得我連口水都要流出來了。

中午,我如願以償地吃到糉子。糉子香極了,還沒上桌,我便遠遠地聞到了竹香味。

下午,我們在電視上看賽龍舟。寬闊的湖面上,有三條龍舟,每條龍舟上有十三個人,一人打鼓喊口令,另外的人划船。岸上有許多觀衆在觀看,他們都在爲自己支持的隊伍加油鼓勁。“一二三,一二三??”賽龍舟便在這整齊的口號聲中結束了。

晚上,媽媽端來一盤鹹鴨蛋,我拿起一個,剝開蛋殼,輕輕地咬

關於端午節的作文15

“五月五,是端午,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舟大水喜洋洋。”每想起這首歌,我就會想起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每到端午節,大家就插菖蒲、包糉子、賽龍舟、灑雄黃酒……

我知道關於糉子來歷的故事: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汨羅江,爲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爲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糉子——“筒糉”的由來。爲什麼後來又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糉子呢?據古書記載,是屈原託夢百姓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這纔有了後來的糉子。

今天是端午節,媽媽把煮好的糉子放到我們面前。我說:“不如我們舉行一次吃糉子大賽吧!”媽媽和爸爸異口同聲說;“好啊!”

因爲爺爺和奶奶牙齒不太好,所以遺憾“退賽”了。吃糉子大賽即將開始,只見大家蓄勢待發,都迫不及待地拿好糉子,解開繩子,剝開糉葉。只見爸爸拿着糉子,傻傻地盯着它,恨不得“囫圇吞棗”;旁邊的媽媽深吸一口氣,聞起糉子淡淡的香味;我看着糉子差點“口水直流三千尺”。

“開始!”隨着一聲令下,我們都狼吞虎嚥地吃起糉子來。

爸爸的嘴張得特別大,一口就吃掉了糉子的四分之一;媽媽吃相非常文雅,正一點一點慢慢品嚐;我呢,也把嘴張得特別大,但沒有爸爸的嘴大,所以一口下去,只能咬掉糉子的七分之一。不一會兒,比賽結束,毫無懸念,冠軍非爸爸莫屬了。

科技在發展,時光在飛逝,但端午節吃糉子的習俗不會變。它將在神川大地上永遠流傳下去,越來越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