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節日詩句>端午節詩句>

關於端午節的詩句—《端午》

端午節詩句 閱讀(1.13W)

《端午》原文

關於端午節的詩句—《端午》

端午時節杏兒黃,

滇池湖畔艾飄香。

方見小兒扣絨線,

又遇老翁醉雄黃。

東鄰茶社沏普洱,

西家酒樓米線長。

他鄉剝糉思故友,

讀罷離騷笑癡狂。

《端午》賞析

這首詩寫的很平實,卻能於平實中見匠心。

首聯起筆,緊扣詩題,巧選詩歌元素,有力地突出了地域色彩,烘托了節日氛圍。杏兒黃,艾飄香,都是端午節常見景物。成熟的杏子,觀之令人垂涎欲滴;艾香氤氳,嗅之令人心馳神往。詩貴精煉,刪一字則嫌少,增一字則嫌多。由於地名滇池對於地域和民俗的暗示性,一個“飄”字,既似炊煙裊裊,又似長袖善舞,產生了引發讀者聯想和想象的動態美。

如果說首聯是對節日環境氛圍的渲染,是做了一個背景,那麼頷聯則緊承首聯來寫,突出的是作爲社會生活主角的人。由環境到人物,思路清晰,及其自然。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節日,據說原是爲了紀念戰國時期楚國的大夫屈原,很受重視,有着幾千年傳承的歷史,形成了內涵豐富的民俗和節日文化。習俗是每逢端午節,家家除了在屋檐插上艾條以驅邪外,小兒還需在手足繫上紅絨線、在屁股眼塗點兒雄黃以驅邪。老人則愛喝點兒雄黃酒,青年人則賽龍舟,這就是我國端午節的民俗文化。這兩句詩不僅選材典型,緊扣主題,而且以流水對的形式表現,取得了詩歌整體和諧與統一的藝術效果。一“見”一“遇”,讓人有應接不暇之感,虛詞“方”和“又”則強化了這種藝術效果,真可謂虛實相生、奇正相依,詞語運用之妙,似信手拈來,渾然天成。

普洱茶和米線都是雲南特色產品,地域色彩濃郁。頸聯在修辭上具有互文的特點,“東鄰”和“西家”合在一起生成新的意義和解釋,有到處、處處的意思。這就不能不引發讀者聯想和想象到昆明人煙之稠密、城市之繁榮。人們在這節日裏的欣喜和歡樂,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示和表現。當然,這不僅僅是作者所見所聞的他人之樂,更是作者之樂。作者樂他人之樂。古典文論有文如其人之說,又有詩言志之說,還有一切景語皆情語之說。可見詩文都是作者心性情懷有意無意的表現和流露,而詩文便因此有了自己的生命,有了自己的性格色彩。從東鄰茶社沏普洱的悠閒和西家酒樓米線長的富足裏,我不僅讀出了一個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作者,讀出他生在盛世、平穩順暢的快樂人生,我還讀出了這個社會的和諧、安定和富裕。

尾聯出人意外地讓我品味到作者一絲淡淡的孤獨。但這孤獨並不是人生失意的孤獨,也不是消極頹廢的孤獨,而是一種欲與故友共享幸福而不能的孤獨。這孤獨是一種愛心,是一種友情,更是一種人生境界。這孤獨豐富了詩歌的情感內容,也豐滿了詩人的形象,更是詩人道德的自我昇華。如果說前面三聯我讀出的是一個大我形象,是一個關注社會民生的有德者形象,那麼我在尾聯讀出的則是一個敢於坦誠自己內心情感的、富有人情味的普通人的真實形象,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有德者形象。“他鄉剝糉思故友,讀罷離騷笑癡狂”作者觸景生情,自然想到遠在千里之外的家鄉、親人和朋友,此時此刻,他們是不是也和我一樣,在與我共享端午節的快樂和幸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