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語文>

《習慣成自然》閱讀答案

語文 閱讀(1.32W)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我們很多時候需要適量地做些閱讀題,就有可能接觸到閱讀答案,閱讀答案是由資深教育者參與擬訂的、對有關閱讀題所做的解答。你知道什麼樣的閱讀答案纔是可以有效幫助到我們的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習慣成自然》閱讀答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習慣成自然》閱讀答案

《習慣成自然》閱讀答案1

①“習慣成自然”,這句老話很有意思。

②我們走路爲什麼總是左腳往前,右腳往前,兩隻胳膊跟着動盪,保持身體的均衡,不會跌倒在地上?我們說話.爲什麼總是依照心裏的意思,先一句,後一句,一直連貫下來,把要說的都說明了?因爲我們從小習慣了走路,習慣了說話,而且“成自然”了。什麼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費什麼心,彷彿本來就像那樣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說話是我們最需要的兩種基本能力。推廣開來,無論哪一種能力,要達到了習慣成自然的地步,纔算是我們有了那種能力。不達到習慣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強強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們有了那種能力。如果連勉勉強強做一做都不幹,當然更說不上我們有了那種能力了。

④聽人家說對於樣樣事物要仔細觀察,才能懂得明白,心裏相信這個話很有道理。這時,並不是我們就有了觀察的能力。聽人家說勞動是人人應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資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從勞動產生出來,心裏相信這個話很有道理。這時,並不是我們就有了勞動的能力。聽人家說讀書是充實自己的一個重要法門,書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經驗,讀書就是向許多古人今人學習,心裏相信這個話很有道理。這時,並不是我們就有了讀書的能力。聽人家說必須做個好公民,現在是民主時代,個個公民盡責守分,纔能有個好秩序,成個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裏相信這個話很有道理。這時,並不是我們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這樣說下去是說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舉吧。

⑥要有觀察的能力,必須真的用心去觀察。要有勞動的能力,必須真的動手去勞動。要有讀書的能力,必須真的去把書本打開。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須真的去做公民應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話很有道理的時候,只是個“知”罷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僅僅是“知”,實際上與“不知”並無兩樣。到了真的去觀察去勞動去讀書的時候,“知”纔會漸漸化爲我們的習慣,習慣成自然,纔是我們的能力。

⑦通常說某人能力不強,就是某人沒有養成多少習慣的意思。譬如說張三記憶力不強,就是張三沒有把看見的聽見的一些事物好好記住的習慣。譬如說李四發表力不強,就是李四沒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說出來寫出來的習慣。

⑧習慣養成的愈多,那個人的能力愈強。我們做人做事,需要種種能力,所以最要緊的是養成種種習慣。

⑨養成習慣,換個說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於學校,也不限於讀書。學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讀書這門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們在學校裏受教育,目的在養成習慣。我們離開了學校,仍然要從種種方面受教育,並且要自己教育,目的還是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習慣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強越好,孔子一生“學而不倦”,就是看透了這個道理。

9.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說話爲例,引出了下文什麼觀點?(用文中的句子回答)(3分)

10.第④段列舉了哪些事例?意在闡明什麼?(4分)

11.第⑥段加點的“似乎”一詞能否去掉?請說說理由。(4分)

12.文中在闡述了習慣與能力的關係後,得出了什麼結論?(3分)

13.結合實際,談談你對第⑨段學校教育“目的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的認識。(4分)

參考答案:

9.(3分)無論哪一種能力,要達到了習慣成自然的地步,纔算是我們有了那種能力。

10.(4分)

①列舉了觀察、勞動、讀書、做好公民四個事例;

②闡明懂得了事物的道理並非具備了相應的能力。

(各佔2分。意思對即可得分)

11.(4分)不能去掉。一般而言,“知”比“不知”好;但在這裏,作者用“似乎”強調了“知”與“不知”並無兩樣,因爲“知”僅僅是懂得了道理,並沒有化爲習慣,形成能力。

(答“不能去掉”得1分。意思對即可得分)

12.(3分)最要緊的是養成種種習慣。(意思對即可得分)

13.(4分)要點:學校教育不僅在於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養成習慣、培養能力。

(答出要點得2分,結合實際、表述清楚得2分。意思對即可得分)

《習慣成自然》閱讀答案2

①“習慣成自然”,這句老話很有意思。

②我們走路爲什麼總是左腳往前,右腳往前,兩隻胳膊跟着動盪,保持身體的均衡,不會跌倒在地上?我們說話.爲什麼總是依照心裏的意思,先一句,後一句,一直連貫下來,把要說的都說明了?因爲我們從小習慣了走路,習慣了說話,而且“成自然”了。什麼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費什麼心,彷彿本來就像那樣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說話是我們最需要的兩種基本能力。推廣開來,無論哪一種能力,要達到了習慣成自然的地步,纔算是我們有了那種能力。不達到習慣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強強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們有了那種能力。如果連勉勉強強做一做都不幹,當然更說不上我們有了那種能力了。

④聽人家說對於樣樣事物要仔細觀察,才能懂得明白,心裏相信這個話很有道理。這時,並不是我們就有了觀察的能力。聽人家說勞動是人人應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資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從勞動產生出來,心裏相信這個話很有道理。這時,並不是我們就有了勞動的能力。聽人家說讀書是充實自己的一個重要法門,書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經驗,讀書就是向許多古人今人學習,心裏相信這個話很有道理。這時,並不是我們就有了讀書的能力。聽人家說必須做個好公民,現在是民主時代,個個公民盡責守分,纔能有個好秩序,成個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裏相信這個話很有道理。這時,並不是我們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這樣說下去是說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舉吧。

⑥要有觀察的能力,必須真的用心去觀察。要有勞動的能力,必須真的動手去勞動。要有讀書的能力,必須真的去把書本打開。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須真的去做公民應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話很有道理的時候,只是個“知”罷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僅僅是“知”,實際上與“不知”並無兩樣。到了真的去觀察去勞動去讀書的時候,“知”纔會漸漸化爲我們的習慣,習慣成自然,纔是我們的`能力。

⑦通常說某人能力不強,就是某人沒有養成多少習慣的意思。譬如說張三記憶力不強,就是張三沒有把看見的聽見的一些事物好好記住的習慣。譬如說李四發表力不強,就是李四沒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說出來寫出來的習慣。

⑧習慣養成的愈多,那個人的能力愈強。我們做人做事,需要種種能力,所以最要緊的是養成種種習慣。

⑨養成習慣,換個說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於學校,也不限於讀書。學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讀書這門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們在學校裏受教育,目的在養成習慣。我們離開了學校,仍然要從種種方面受教育,並且要自己教育,目的還是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習慣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強越好,孔子一生“學而不倦”,就是看透了這個道理。

1.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說話爲例,引出了下文什麼觀點?(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2分)

2.第④段列舉了哪些事例?意在闡明什麼? (2分)

3.第⑥段加點的“似乎”一詞能否去掉?請說說理由。 (2分)

4.文中在闡述了習慣與能力的關係後,得出了什麼結論? (2分)

5.結合實際,談談你對第⑨段學校教育“目的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的認識。(2分)

參考答案:

1.觀點(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無論哪一種能力.要達到了習慣成自然的地步.纔算是我們有了那種能力。

2.(2分)①列舉了觀察、勞動、談書、做好公民四個事例;⑦闡明懂得了事物的道理並非具備了相應的能力。

3.(2分)不能去掉。一般而言.“知”比“不知”好;但在這裏,用“似乎”強調了“知”與“不知”並無兩樣.因爲“知”僅僅是懂得了道理.並沒有化爲習慣,形成能力。(答“不能去掉”得1分。意思礙即可得分)

4.(2分)最要緊的是養成種種習慣。

5.(1分)要點:學校教育不僅在於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養成習慣、培養能力。(結合實際、表述清楚得2分。意思對即可得分)

《習慣成自然》閱讀答案3

①習慣成自然,這句老話很有意思。

②我們走路爲什麼總是左腳往前,右腳往前,兩隻胳膊跟着動盪,保持身體的均衡,不會跌倒在地上?我們說話.爲什麼總是依照心裏的意思,先一句,後一句,一直連貫下來,把要說的都說明了?因爲我們從小習慣了走路,習慣了說話,而且成自然了。什麼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費什麼心,彷彿本來就像那樣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說話是我們最需要的兩種基本能力。推廣開來,無論哪一種能力,要達到了習慣成自然的地步,纔算是我們有了那種能力。不達到習慣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強強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們有了那種能力。如果連勉勉強強做一做都不幹,當然更說不上我們有了那種能力了。

④聽人家說對於樣樣事物要仔細觀察,才能懂得明白,心裏相信這個話很有道理。這時,並不是我們就有了觀察的能力。聽人家說勞動是人人應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資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從勞動產生出來,心裏相信這個話很有道理。這時,並不是我們就有了勞動的能力。聽人家說讀書是充實自己的一個重要法門,書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經驗,讀書就是向許多古人今人學習,心裏相信這個話很有道理。這時,並不是我們就有了讀書的能力。聽人家說必須做個好公民,現在是民主時代,個個公民盡責守分,纔能有個好秩序,成個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裏相信這個話很有道理。這時,並不是我們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這樣說下去是說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舉吧。

⑥要有觀察的能力,必須真的用心去觀察。要有勞動的能力,必須真的動手去勞動。要有讀書的能力,必須真的去把書本打開。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須真的去做公民應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話很有道理的時候,只是個知罷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僅僅是知,實際上與不知並無兩樣。到了真的去觀察去勞動去讀書的時候,知纔會漸漸化爲我們的習慣,習慣成自然,纔是我們的能力。

⑦通常說某人能力不強,就是某人沒有養成多少習慣的意思。譬如說張三記憶力不強,就是張三沒有把看見的聽見的一些事物好好記住的習慣。譬如說李四發表力不強,就是李四沒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說出來寫出來的習慣。

⑧習慣養成的愈多,那個人的能力愈強。我們做人做事,需要種種能力,所以最要緊的是養成種種習慣。

⑨養成習慣,換個說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於學校,也不限於讀書。學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讀書這門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們在學校裏受教育,目的在養成習慣。我們離開了學校,仍然要從種種方面受教育,並且要自己教育,目的還是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習慣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強越好,孔子一生學而不倦,就是看透了這個道理。

1.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說話爲例,引出了下文什麼觀點?(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3分)

2.第④段列舉了哪些事例?意在闡明什麼? (4分)

3.第⑥段加點的似乎一詞能否去掉?請說說理由。 (4分)

4.文中在闡述了習慣與能力的關係後,得出了什麼結論? (3分)

5.結合實際,談談你對第⑨段學校教育目的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的認識。(4分)

答案:

1.(3分)無論哪一種能力,要達到了習慣成自然的地步,纔算是我們有了那種能力。

2.(4分)①列舉了觀察、勞動、讀書、做好公民四個事例;②闡明懂得了事物的道理並非具備了相應的能力。

3.(4分)不能去掉。一般而言,知比不知好;但在這裏,作者用似乎強調了知與不知並無兩樣,因爲知僅僅是懂得了道理,並沒有化爲習慣,形成能力。

4.(3分)最要緊的是養成種種習慣。(意思對即可得分)

5.(4分)要點:學校教育不僅在於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養成習慣、培養能力。

《習慣成自然》閱讀答案4

①“習慣成自然”,這句老話很有意思。

②我們走路爲什麼總是左腳往前,右腳往前,兩隻胳膊跟着動盪,保持身體的均衡,不會跌倒在地上?我們說話.爲什麼總是依照心裏的意思,先一句,後一句,一直連貫下來,把要說的都說明了?因爲我們從小習慣了走路,習慣了說話,而且“成自然”了。什麼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費什麼心,彷彿本來就像那樣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說話是我們最需要的兩種基本能力。推廣開來,無論哪一種能力,要達到了習慣成自然的地步,纔算是我們有了那種能力。不達到習慣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強強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們有了那種能力。如果連勉勉強強做一做都不幹,當然更說不上我們有了那種能力了。

④聽人家說對於樣樣事物要仔細觀察才能懂得明白,心裏相信這個話很有道理。這時,並不是我們就有了觀察的能力。聽人家說勞動是人人應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資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從勞動產生出來,心裏相信這個話很有道理。這時,並不是我們就有了勞動的能力。聽人家說讀書是充實自己的一個重要法門,書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經驗,讀書就是向許多古人今人學習,心裏相信這個話很有道理。這時,並不是我們就有了讀書的能力。聽人家說必須做個好公民,現在是民主時代,個個公民盡責守分,纔能有個好秩序,成個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裏相信這個話很有道理。這時,並不是我們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這樣說下去是說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舉吧。

⑥要有觀察的能力,必須真的用心去觀察。要有勞動的能力,必須真的動手去勞動。要有讀書的能力,必須真的去把書本打開。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須真的去做公民應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話很有道理的時候,只是個“知”罷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僅僅是“知”,實際上與“不知”並無兩樣。到了真的去觀察去勞動去讀書的時候,“知”纔會漸漸化爲我們的習慣,習慣成自然,纔是我們的能力。

⑦通常說某人能力不強,就是某人沒有養成多少習慣的意思。譬如說張三記憶力不強,就是張三沒有一個把看見的聽見的一些事物好好記住的習慣。譬如說李四發表力不強,就是李四沒有一個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說出來寫出來的習慣。

⑧習慣養成的'愈多,那個人的能力愈強。我們做人做事,需要種種能力,所以最要緊的是養成種種習慣。

⑨養成習慣,換個說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於學校,也不限於讀書。學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讀書這門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們在學校裏受教育,目的在養成習慣。我們離開了學校,仍然要從種種方面受教育,並且要自己教育,目的還是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習慣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強越好,孔子一生“學而不倦”,就是看透了這個道理。

20.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說話爲例,引出了下文什麼觀點?(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2分)

答:

21.第④段列舉了哪些事例?意在闡明什麼? (3分)

答:

22.簡要概括⑥—⑧段的論證過程。 (4分)

答:

參考答案:

20.無論哪一種能力,要達到了習慣成自然的地步,纔算是我們有了那種能力。 (評分:2分)

21.觀察、勞動、讀書、做一個好公民等四個事例。意在闡明,只有在“知”的基礎上通過“行”去養成某種習慣,才能算是具有了某種能力。 (評分:本題3分,第一問2分,第二問1分)

22.第⑥段,承接上文的舉例論述,進一步闡述在知的基礎上培養習慣的重要;第⑦段,舉出反面的例子證明能力和習慣的關係;第⑧段,進行小結,再次強調養成種種習慣的重要。 (評分:共4分,每段1分,語言表達流暢1分)

《習慣成自然》閱讀答案5

習慣成自然

葉聖陶

①“習慣成自然”,這句老話很有意思。

②我們走路爲什麼總是左腳往前,右腳往前,兩隻胳膊跟着動盪,保持身體的均衡,不會跌倒在地上?我們說話,爲什麼總是依照心裏的意思,先一句,後一句,一直連貫下來,把要說的都說明了?因爲我們從小習慣了走路,習慣了說話,而且“成自然”了。什幺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費什麼心,彷彿本來就像那樣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說話是我們最需要的兩種基本能力。推廣開來,無論哪一種能力,要達到了習慣成自然的地步,纔算是我們有了那種能力。不達到習慣成自然的地步,那就算不得我們有了那種能力。

④聽人家說對於樣樣事物要仔細觀察,才能懂得明白,心裏相信這個話很有道理。這

時,並不是我們就有了現察的能力。聽人家說勞動是人人應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資料,一切

的文明文化,都從勞動產生出來,,心裏相信這個話很有道理。這時,並不是我們就有了勞動的能力。聽人家說讀書是充實自己的一個重要法門,書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經驗,讀書就是向許多古人今人學習,心裏相信這個話很有道理。這時,並不是我們就有了讀書的能力。聽人家說必須做個好公民,現在是民主時代,個個公民盡責守分,纔能有個好秩序,成個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裏相信這個話很有道理。這時,井不是我們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這樣說下去是說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舉吧。

6 要有觀察的能力,必須真的用-去觀察。要有勞動的能力,必須真的動手去勞動。要

有讀書的能力.必須真的去把書本打開。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須真的去做公民應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話很有道理的時候,只是個“知”罷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僅僅是“知”,實際上與“不知”並無兩樣。到了真的去觀察去勞動去讀書的時候,“知”纔會漸浙化爲我們的習慣,習慣成自然,纔是我們的能力。

⑦通常說某人能力不強,就是某人沒有養成多少習慣的意思。譬如說張三記憶力不強,就是張三沒有把看見的聽見的一些事情好好記住的習慣。譬如說李四發表力不強,就是李四沒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說出來寫出來的習慣。

⑧習慣養成得愈多,那個人的能力愈強。我們做人做事,需要種種能力,所以最要緊的是養成種種習慣。 (有刪改)

(三)議論文閱讀(見試卷5—6頁,完成22-25題)(12分}

22.第④段列舉了哪些事例?論證了什麼觀點?(用文中的句子回答)(4分)

23.第⑥段加點的“似乎”一詞能否去掉?爲什麼?請說明理由。(3分)

24.文中在闡述了習慣與能力的關係後,得出了什麼結論?(2分)

25.結合原文和生活實際談談當今中學生應如何增強能力?(3分)

答案:

4.(2分)無論哪一種能力,要達到了習慣成自然的地步,纔算是我們有了那種能力。

5.(4分)①列舉了觀察、勞動、讀書、做好公民四個事例;②闡明懂得了事物的道理並非具備了相應的能力。

6.(2分)不能去掉。一般而言,“知”比“不知”好;但在這裏,作者用“似乎”強調了“知”與“不知”並無兩樣,因爲“知”僅僅是懂得了道理,並沒有化爲習慣,形成能力。

7.(2分)最要緊的是養成種種習慣。

8.(3分)要點:學校教育不僅在於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養成習慣、培養能力。

《習慣成自然》閱讀答案6

閱讀文段,回答問題。

  習慣成自然

  葉聖陶

①”習慣成自然“,這句老話很有意思。

②我們走路爲什麼總是左腳往前,右腳往前,兩隻胳膊跟着動盪,保持身體的均衡,不會跌倒在地上?我們說話,爲什麼總是依照心裏的意思,先一句,後一句,一直連貫下來,把要說的都說明了?因爲我們從小習慣了走路,習慣了說話,而且”成自然“了。什麼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費什麼心,彷彿本來就像那樣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說話是我們最需要的兩種基本能力。推廣開來,無論哪一種能力,要達到了習慣成自然的地步,纔算是我們有了那種能力。不達到習慣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強強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們有了那種能力。如果連勉勉強強做一做都不幹,當然更說不上我們有了那種能力了。

④聽人家說對於樣樣事物要仔細觀察,才能懂得明白,心裏相信這個話很有道理。這時,並不是我們就有了觀察的能力。聽人家說勞動是人人應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資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從勞動產生出來,心裏相信這個話很有道理。這時,並不是我們就有了勞動的能力。聽人家說讀書是充實自己的一個重要法門,書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經驗,讀書就是向許多古人今人學習,心裏相信這個話很有道理。這時,並不是我們就有了讀書的能力。聽人家說必須做個好公民,現在是民主時代,個個公民盡責守分,纔能有個好秩序,成個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裏相信這個話很有道理。這時,並不是我們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這樣說下去是說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舉吧。

⑥要有觀察的能力,必須真的用心去觀察。要有勞動的能力,必須真的動手去勞動。要有讀書的能力,必須真的去把書本打開。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須真的去做公民應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話很有道理的時候,只是個“知”罷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僅僅是”知“,實際上與”不知“並無兩樣。到了真的去觀察去勞動去讀書的時候,”知“纔會漸漸化爲我們的習慣,習慣成自然,纔是我們的能力。

⑦通常說某人能力不強,就是某人沒有養成多少習慣的意思。譬如說張三記憶力不強,就是張三沒有把看見的聽見的一些事物好好記住的習慣。譬如說李四發表力不強,就是李四沒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說出來寫出來的習慣。

⑧習慣養成的愈多,那個人的能力愈強。我們做人做事,需要種種能力,所以最要緊的是養成種種習慣。

⑨養成習慣,換個說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於學校,也不限於讀書。學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讀書這門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們在學校裏受教育,旦盟查疊盛翌邀:。擅堡絲盎。我們離開了學校,仍然要從種種方面受教育,並且要自己教育,目的還是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習慣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強越好,孔子一生“學而不倦”,就是看透了這個道理。

1.文中在闡述了習慣與能力的關係後,得出了什麼結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說話爲例,引出了下文什麼觀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列舉了哪些事例?意在闡明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⑥段加粗的“似乎”一詞能否去掉?請說說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結合實際,談談你對第⑨段學校教育“目的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的認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習慣養成的愈多,那個人的能力愈強。

2.無論哪一種能力,要達到了習慣成自然的地步,纔算是我們有了那種能力。

3.列舉了觀察事物、勞動、讀書、做人四個方面的事例,闡明瞭無論哪一種能力,要達到了習慣成自然的地步,纔算是我們有了那種能力。不達到習慣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強強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們有了那種能力。如果連勉勉強強做一做都不幹,當然更說不上我們有了那種能力了。

4.不能去掉。“似乎”意思是“好象”,“知”比“不知”表面上好些,但實質上如果僅僅是“知”,而並沒有把“知”到的道理落實到行動上去養成一種習慣,那麼“知”實際上與“不知”並無兩樣。強調了養成習慣的重要性。

5.因爲一個人習慣養成的越多,能力就越強。學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因此學校教育應該把重點放在學生的行爲習慣的養成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