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心得體會>

《論語》心得

心得體會 閱讀(2.98W)

故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表明此書在中國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論語》心得

在中國歷史上,《論語》一書被那些追求理想人格,並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爲人生最高目標的讀書士子奉爲經典,成爲不可或缺的教科書。事實上,它極大到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的形成,塑出無數立德、立言、立功的志士仁人。它也對普通百姓的思想品質和文化心理起到了潛移默化的改良作用。許多人對論語書中的內容十分熟悉,如“三人行必有我師”“和爲貴”“當仁不讓於師”“學而不厭”“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後生可畏”“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等等。所有這些,甚至到普通百姓的言談舉止。

《論語》作爲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內容之一,對亞洲的某些國家也產生了影響,如日本,新加坡,韓國等。現代日本企業家的精神導師澀澤榮一,就是以爲典型的儒家。他經常把《論語》抄本隨身攜帶,認爲企業需要有強調相互關係的儒家思想,其目標是“把現代企業建立在算盤和《論語》的基礎上。”這就充分說明了《論語》對亞洲文化圈內各國的經濟騰飛和社會發展所產生的重要影響。《論語》和《道德經》是我們時常閱讀的兩本書,每讀一遍,都有許多新的感受和收穫。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能夠從我們這一代手中接過來並且發揚光大,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我們的無上光榮。

比如,《論語》第一章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以君子乎?”就是說學習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麼?人家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不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君子嗎?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對此句評價極高,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文章這三句話是非常熟悉的,三句話一句一個意思,看起來三句沒有什麼連貫性。但也有人認爲解釋不符合原意,指出這裏的“學”不指學習,而是指學說或主張;“時”不能解釋爲時常,而代表社會;“習”不代表溫習,而是使用,引申爲或採納。而且,這三句話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後相互連貫的。其意思爲:自己的學說要是被社會,那就太高興了;退一步說,要是沒被社會採用,但卻得到很多朋友的贊同,紛紛到我這裏來討論問題,我也感到很快樂;再退一步說,即是社會不採用,人們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這樣做不也就是君子嗎?讀起來,這種解釋可以自圓其說,也有一定的道理。總之,這句話的中心意思,無非是以學習爲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這些思想主張在《論語》中多處可見,足以充分說明學習在生活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