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心得體會>

《家》讀書心得(集錦15篇)

心得體會 閱讀(2.71W)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裏有了一些心得後,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家》讀書心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家》讀書心得(集錦15篇)

《家》讀書心得1

看完《何以爲家》這部電影,我最深的感觸就是真實。這世界就是真實的,多彩的幻影只能存在於人們的想象中。

《何以爲家》這部影片主要講述了12歲左右的男孩扎因艱苦而悲慘的生活。扎因出生在黎巴嫩社會的最底層,父母因貧窮無力教養孩子,卻又一個接一個的生孩子。他們讓扎因喝其他兄弟姐妹幹活幫忙補貼家用。孩子們從出生開始就沒有太多平靜快樂的時光,總是對在生死邊緣奮力的掙扎。

原本我已經做好了在影片結束之後迎接一個哭得稀里嘩啦的自己的準備。可事實是,從影片開始到結束我並沒有留下眼淚,只是感覺心裏堵得慌。

扎因以最真純的內心不斷叩問這個殘酷的世界,不停地想要尋找世事爲何如此的答案。當他遍體鱗傷地坐在牢裏,才知道沒有人能給他迴音。從一個12歲的`男孩眼裏,我感受到了絕望。

可他原本是一個那麼善良,勇敢又有擔當的孩子。他擔心妹妹被賣給別人當老婆,爲妹妹洗去沾滿血的褲衩,偷拿家裏的錢,準備帶着妹妹逃離,雖然並沒有成功。即使他在連自己的溫飽問題都無法解決的無比艱難的情況下,依然選擇堅持帶着小猶納斯,像俠客一樣行走在這貧瘠的土地上。他們苦中作樂,利用光學原理,將別人家的電視應到鏡子上,模擬配音,樂在其中。我喜歡扎因用自制小拖車帶着猶納斯的背影,那麼堅毅,勇敢。用瘦弱的肩膀扛起所有所有的苦難。可是除了苦難,除了貧窮扎因心中還有着對妹妹猶納斯的愛和責任,讓我思緒萬千。

沒有戰爭,就沒有殺戮,就不會有像扎因一樣的流離失所的人們,所以,我希望世界是和平的;沒有戰爭,就沒有殺戮,所以,我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得到家庭的溫暖,都能和我一樣快樂成長。

《家》讀書心得2

《百家姓》是一本大家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一本書,在相當長的時間裏,被當作少年兒童的啓蒙教材。我們經常在古裝電視劇中看到小孩子在學堂裏背誦“趙錢孫李、周吳鄭王。”

今天我讀了《百家姓》,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也知道了爲什麼要叫百家姓,而不叫千家姓,萬家姓。之所以叫百家姓,是因爲在以前的時候算出大概只有400多個姓氏,所以才叫百家姓。《百家姓》使我知道了中國人的姓氏非常多,還有許多稀奇古怪的姓,我還知道了中國人的姓氏中有57個是複姓。如:司馬、諸葛等,這樣的姓。通過查閱《百家姓》,我知道了我的班主任談老師的姓排在第117位,我的姓排在第64位,媽媽的姓排在16位。真是太有趣了!而且中國的每一個姓都有一個小故事。比如“趙”這個姓的故事是這樣的:周穆王到崑崙山見王母,乘坐的是8匹駿馬拉的車,駕車的人就是造父。造父因爲有功,後來就被封在趙城,造父的後代就封地爲姓,世代姓趙。造父的第五代世孫趙雖作了晉朝的'大將軍,而趙雖的後代又建立了趙國。趙國是戰國時期最強盛的七個國家之一。這就是“趙”的故事。

《百家姓》記載了華夏子孫的來歷和姓氏名稱的來由。閱讀《百家姓》,不光知道了中國到底有哪些姓氏,還了解到祖先的生活,滿足了我的好奇心。

《家》讀書心得3

趙、韓、魏三家滅了知氏以後,晉國的政權就由這三卿來掌管,晉國國君已經名存實亡了。到公元前403年,趙、韓、魏三家迫使當時也早已名存實亡的周天子周威烈王賜趙、韓、魏爲諸侯,也就是正式冊封趙、韓、魏爲獨立諸侯國,這時,晉國正式一分爲三,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晉”。從此以後晉國國號被廢,晉國曆史終結,晉國徹底滅亡了,歷史就此改寫。

有學者認爲,晉國曾是那麼強大,它有着輝煌的歷史和過去,曾是春秋時期最爲強大的諸侯國之一,如果晉國不滅亡,統一天下的很可能是它。但歷史是不容假設的,晉國已經分成了韓、趙、魏三國。

當人們重新審視韓、趙、魏三國時,又想起了曾經不可一世的知伯,以他的實力完全有可能吞併其他三家,但歷史沒有選擇他,這是爲什麼呢?現在我們可以說,三家分晉的最大失敗者是知伯,而韓康子,則是最大的勝利者之一。

知伯和韓、趙、魏三家相比力量最強,爲什麼最終卻成了失敗者?韓康子力量最弱,爲什麼最終成爲勝利者?

第一,知伯狂妄自大。韓、趙、魏、知四家之中,知氏力量最強,趙略次之,韓、魏兩家的力量最弱,客觀上的強大導致了知伯的狂妄自大。

知伯的狂妄自大是一以貫之的。一次,知伯宴請魏氏宗主魏宣子(魏駒)、韓氏宗主韓康子(韓虔)。酒宴上,知伯突然戲弄韓康子,還侮辱韓康子的家臣(大夫之臣)段規。知伯的家臣知果提醒知伯,你要爲今天的無禮付出代價,所以,你要早做準備。知伯說,難都是由我發動的,我不發難,誰敢發難(知伯曰:難將由我,我不爲難,誰敢興之)?知果說,不對,“主不備,難必至矣”。你這一次宴會得罪了兩個人,一個是韓康子,一個是段規,這叫“一宴而恥人之君相”。你要再不準備,恐怕不會有好果子吃。

晉陽之戰中,知果兩次提醒知伯警惕韓、魏兩家,第一次是知果看見趙襄子的家臣張孟談趾高氣揚,第二次是知果看見韓氏、魏氏兩個卿族的大當家的`臉色不對,立即勸知伯,但是,知伯聽不進去。第二次知果還勸知伯收買韓氏、魏氏卿族的家臣,因爲這兩個家臣對這兩家大家長的影響力非常大。如果能安撫住兩個家臣,就可以保證韓、魏兩個卿族不叛變。這又是一個好建議,但是,知伯還是不屑一顧。

知伯爲什麼如此狂妄自大?因爲知伯不相信韓、魏兩個卿族會背叛他,這是最根本的原因。知伯爲什麼不相信韓、魏兩家會背叛他?韓、魏一向非常聽話,從來不違抗知伯,這是其一。趙國城破在即,韓氏、魏氏馬上就可以和知氏共分趙氏土地,享受三年作戰的成果了,這是其二。知伯總以爲韓、魏聽話,他不知道韓、魏是迫於無奈才獻出土地來的,韓、魏兩位大當家的心中充滿了對知伯的怨恨。趙氏的滅亡讓韓、魏深感兔死狐悲,充滿恐怖。因爲知氏可以用這種方法對付趙氏,同樣也可以用這種方法對付韓氏、魏氏。

當年知宣子要立知瑤(知伯)爲繼承人的時候,知果就出面反對,認爲知瑤不如知宵。知宣子認爲知宵太狠。知果說,知宵只是狠在臉上,知瑤是狠在心中;面狠不會危及國家,心狠卻會危及國家。知瑤的優點非常明顯:鬍鬚漂亮,身材魁偉,善於駕車,能言善辯,性格堅毅,等等。缺點只有一條:沒有仁愛。知瑤用他的優長和別人比,肯定比他人強,但是,僅僅一條不仁愛就足以毀掉一切。如果立了知瑤,知氏肯定會不得善終。但是,知宣子聽不進去知果的意見,仍然將家族交到知瑤的手上,埋下日後知氏亡族的種子。

第二,韓魏智鬥得法。韓康子自知力量不如知氏,所以,一開始就不和知氏公開對抗,而是服從知氏,造成知氏強大的假象。韓康子的做派是忍讓,同時也是縱容。忍讓讓知伯更加狂妄,縱容使知伯更加驕橫。知伯的滅亡在某種意義上講,是由韓康子保全力量、最後一擊造成的。如果韓康子一開始就和知伯較上了勁,不給知伯土地,韓康子必然要和知伯開戰。這樣,憑藉韓康子的力量,絕對不是知伯的對手,最終失敗的絕對是他。

魏宣子的力量也不如知伯,他在韓康子的啓示下也採取了忍讓的做法。韓、魏兩家的忍讓促使知伯更加瘋狂,更加驕橫,最終導致全族被滅。

知伯是引火燒身,韓康子是將火引向他人。最終韓、趙、魏三家中力量最強的趙氏挑起了與知伯一決雌雄的晉陽之戰,結果是最後時刻,三家聯合滅掉知氏。

第三,趙襄子智勇雙全。晉陽之戰能持續三年,趙襄子起了很大的作用。趙襄子集一個卿族的力量對付以知伯爲首的三個卿族的力量,堅持了三年,的確不易。

首先是根據地選擇準確。趙襄子得知三個卿族的聯兵將要攻打自己時,首先做的就是選好長期抗戰的根據地。在選擇晉陽之前,他的手下也曾向他推薦另外兩座城池,一是長子,二是邯鄲。長子城牆完整堅固,邯鄲倉儲充足,但是,趙襄子全部加以拒絕。爲什麼呢?趙襄子認爲長子的城牆確實堅固,但是,它是在耗盡民力的基礎上修建的(民罷力以完之),這種城防再堅固也不適合作長期抗戰的根據地,因爲趙氏在這裏失去了民心。邯鄲城倉儲確實充足,但是,趙襄子認爲這座城的倉儲也是搜刮了民脂民膏而來的(浚民之膏澤以實之),趙氏在這裏同樣失了民心。所以,他最終選擇了晉陽。爲什麼選擇晉陽?因爲晉陽主官爲政寬厚,民心向着趙氏(民必和矣)。趙襄子選擇長期抗戰的根據地主要看民心,說明趙襄子頭腦非常清醒。

其次是精心備戰。趙襄子到了晉陽,視察城牆,準備兵器,做好了一切準備。當晉陽被知伯決開晉水淹城以後,趙襄子仍然堅持到了最後。

再次是善於用人。整個晉陽保衛戰,趙襄子的家臣張孟談發揮了巨大作用。備戰之時,提出箭頭、箭桿用料的是他,趙襄子最後就要堅持不住之時又是他提出面見韓、魏兩大卿族的首領。特別是面見韓康子、魏宣子之時,張孟談剖析了趙氏和韓、魏兩家脣亡齒寒的相依關係。這種利害剖析,深深打動了韓康子和魏宣子,使韓、魏兩族在趙氏即將敗亡的前夜,臨陣倒戈,消滅了知伯。這場充滿戲劇性的鬥爭,張孟談是集編劇、導演、演員三種角色於一身。計劃是他向趙襄子提出來的,夜間出城,面見韓康子、魏宣子,痛陳利害,聯合兩大卿族,也是他策劃、執行的。趙襄子的高明在於他發現了張孟談並重用他。張孟談大膽提出聯合韓、魏兩族時,趙襄子積極支持;張孟談與韓、魏兩族定下共滅知伯的方案後,趙襄子也全力執行。這樣,才保證了趙襄子堅守晉陽三年、在大水淹城即將潰敗之時能夠反敗爲勝,聯合韓、魏兩家消滅知伯。

正是有了趙襄子的三年抗戰,有了趙襄子聯合韓、魏共滅知伯的計劃,才使知伯功敗垂成,才使晉國的歷史得以重新改寫。四卿執政變成了三家分晉,秦國東擴道路上最大最強的晉國分裂了。

如果知伯滅趙成功,那麼,韓、魏兩家絕難自保,最終晉國將成爲知氏一卿之國,這樣,也許晉國就不會分裂爲三了。如果晉國不一分爲三,秦國統一天下的大業還能實現嗎?當然,這都是不可能出現的假設。

無論如何,韓、趙、魏三家最終滅了知氏,奠定了五十年之後韓國的誕生。

《家》讀書心得4

在假期中我可讀了不少好書呢!其中之一便是大文豪巴金先生的大作《家》。《家》在我心目中達到了一個很高的地位,因爲它深刻地揭露了一個所謂“吃人的舊社會”,展現出了它的萬般醜惡。例如書中一個個女子悲慘的命運,被舊社會大家族勢力壓迫着的一對對男女,高家表面上和諧實則勾心鬥角的內況……其內容之深刻足以發人深省,到底是什麼力量造成了這個黑暗的社會呢?答案是:封建禮制!我們不得不承認儒家固然有精華,但過度的禮教便成了糟粕,《家》中有一段傳神的描寫:“‘書中盡是一些‘君命臣死,臣不死不忠,父命子死,子不死不孝’一類的東西”這就是一個例子!

論語》中一些句子被過分地歪曲後就成了一頭吃人的巨獸,吞噬了不知多少鮮活的'生命和靈魂呀!《家》同時也告訴了我們只有抵抗不公平的命運才能得到幸福,正因爲不屈服於命運,覺民和琴才能結婚,覺慧才能逃離迂腐墮落的家族長輩對他的控制。一句話總結:新社會真是好,舊社會真可怕!

《家》讀書心得5

這本書是畢淑敏寫的,書中記錄的都是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的所思所想,以及遇到的一些大人們覺得正常但是並不符合他們心理認知的一些事,從而或多或少的對孩子的心理產生了一系列的影響。

記得有個故事是這樣的,以爲虛榮心很高的母親,在懷孕初,對孩子滿懷希望,希望她的`孩子能全部遺傳她和老公的優點,長得比一般人都好看。可結果呢?生下來之後,孩子是天生的兔脣,這位母親表現的很冷漠,奶也不喂孩子。彷彿這個孩子的到來與她沒有關係,甚至說是她的難堪。孩子很小的時候,她就去諮詢醫院能不能做手術,爲了防止別人嘲笑她。總於,孩子六個月的時候,孩子必須得見人了。她馬不停蹄地趕往醫院求醫生給孩子做手術。在手術的過程當中,她也曾想過要不手術不做了吧。但是她的虛榮心使得她堅持了下去。手術結束了,醫生出來告訴她,手術做得很成功,但是孩子不行了……這時候她懊悔不已。

聯想到我們生活,孩子不是我們的附庸品,我們就要必須要求孩子怎麼怎麼做,其實孩子他有自己的思想,我們成年人要給孩子發表自己想法的機會,要給他們做自己的機會。孩子的外表的美與醜,並不能代表孩子的內心,我們要積極的引導孩子追求內心美。

《家》讀書心得6

《橋下一家人》這本書的故事描述了貧窮與貧窮之間的愛與溫暖。

故事中的主人公阿曼德是一個流浪漢,他是“受不了孩子”的人,因爲他“怕孩子們會偷走他善良的心”,“怕一個家會拴住他的.自由”。然而,當他在橋地下遇到三個孩子和他們的媽媽凱爾西特夫人組成的一家後,他的思想逐漸發生了變化。凱爾西特夫人對一家人的看重給了貧窮中的孩子很大的信心。

在故事的結尾說到,阿曼德的心已全被孩子們“偷”去了,他的自由也被這家人拴住了。這家人願意認這個與他們不沾親故的老人。

阿曼德作爲他們的爺爺,而阿曼德也願意當他們的爺爺,最後還爲他們去找工作,阿曼德找到的工作能爲他們提供住所。這樣,阿曼德是一個有家的人了,他有工作了,他不再是流浪漢了。

讀了這本書,我發現愛的力量是無窮的,任何東西都打不敗它。

《家》讀書心得7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作爲《激流》三部曲之一,透過對一個大家庭的描寫折射出對舊社會舊制度的厭惡與憎恨。

《家》這部分以“五四”的浪潮波及到了閉塞的內地——四川成都爲背景,真實地寫出了高家這個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爛,潰敗的歷史;用巴金老先生自己的話說:他“所要展示給讀者的乃是描寫過去十多年間的一幅圖畫”。高氏豪門外表上詩禮傳家,書香門第,但掩蓋在這層帷幕之後的,卻是內部的相互傾軋,明爭暗鬥,腐朽齷齪,荒淫無恥。爲了維護這個作爲封建制度的支柱而又面臨崩潰的家庭,以高老太爺和高克明爲代表的那些衛道者,竭力奉持着禮教和家訓,壓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犧牲青年爲代價。這就又加深了新與舊、當權勢力與被壓迫者的矛盾,並使年輕人遭受巨大的痛若。在《家》中,就有梅表姐的抑鬱致死,瑞珏的'悲慘命運,鳴鳳的投湖悲劇,婉兒的被逼出嫁……這些青年女性的不幸遭遇,無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禮教、迷信迫害的結果。作者通過這些描寫,表現了深切的同情和悲憤,並向垂死的制度發出了“我控訴”的呼聲。

本書向我們充分的展現了封建社會家庭的面貌,封建的思想意識把人們一個個逼上了絕路:大少爺“高覺新”終日思念“梅”;“鳴鳳”因被迫婚自盡;“覺新”的表妹因大人思想保守,有病不能及時醫治,最終死了。當今社會,新的思想意識層出不窮,現在的思想是開放的,並不侷限於傳統的觀念,新的資訊通過各種渠道傳送到我們面前,開拓了我們的視野,給我們灌輸了最新的有益的思想意識;變封建爲開放,變傳統爲創新,變專制爲民主,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在巴金的《家》中,在那封建社會中,不敢像我們那樣開放,不敢創新,沒有民主;但現在有了,還有了互聯網,有了電視,有了計算機,有了……有了很多可以讓我們瞭解最新資訊的渠道,這一對比,證明了社會在發展,人類文明在進步,精神境界在不斷的提升着。我們可以向《家》裏面的“覺民”、“覺慧”學習,接受更多的資訊,敢想敢做;還要以《家》中的“覺新”爲借鑑,不要一味的盲目的順從,否則到頭來還是苦了自己,要爲自己的理想去奮鬥。巴金痛斥了人與人在交往中黑暗、違心和奉承,通過三兄弟間性格的不同和對未來社會的不同看法進行了層層更加深入的分析。在三兄弟中我最欣賞的是老三覺慧他是一個對前途未來充滿信心,堅定不移的相信舊社會一定會過去,舊制度一定會被捨棄的有志青年,也就是因爲他的這種性格使他和老大覺新的性格剛好背道而馳,就像兩條平行線不可能有任何交叉點一樣,也就註定着他們走的是截然不同的路,老大覺新的性格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懦弱到極點的那種人,在以前就稱他爲“無抵抗主義”,也就是因爲他的這種性格導致他身邊最親的人死的死,走的走。雖然他感到無比的痛苦,但這種痛苦卻並沒有讓他改變自己的性格,只是在思想上有了些許轉變,但這種轉變並不足以讓他有所行動,他還保留着那分懦弱。而三兄弟中的老二覺民則是站在覺慧那邊,但他並不象覺慧那樣衝動,有着沉穩的性格,在必要的時候也回積極主動的爭取幸福,從這點上來說我還是很欣賞他的。因此在整個大家庭中,只有覺民和覺慧站在同一陣線上的,其他人則全是舊社會,舊體制的擁護者,可見覺民、覺慧和這個大家庭的隔閡有多麼深,所以覺慧除了恨透了這個舊社會、舊體制外,也恨透了這個只有舊體制和舊制度的大家庭,一氣之下離家出走了!以此表明他抵抗這個舊社會的決心。

《家》讀書心得8

暑假裏,我讀了一本書叫《百家姓》,裏面有各種各樣姓氏的起源,非常有意思。此外,我感到受益匪淺。

《百家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之一,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讀了《百家姓》,我知道了每一個姓氏都有不同的歷史和故事。我們周圍的各個不同姓氏的同學,不管家裏條件如何,學習成績怎樣,可都是名人之後啊!所以我們不可以小看自己,要以那些歷史中的'傑出人物爲榜樣,不怕困難,努力學習,給自己的祖先爭光。下面我來介紹一下我的姓氏吧。我叫徐雅茹,姓徐名雅茹,我就給大家講講“徐”這個姓氏的來歷吧!遠古時代,東夷部落首領伯益的兒子,因爲父親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賜封在徐地,建立了徐國。春秋時期,徐國被吳國所滅,徐國的後裔爲了時刻牢記祖先的功績,就用國名“徐”作姓氏了。

現在,大家知道“徐”這個姓氏的起源了吧?如果你想知道更多姓氏的起源,就來看《百家姓》吧!

《家》讀書心得9

暑假裏,我拜讀了《走進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教師的典範,做人的榜樣,世界教育大師。他的“盡義務”、“給予”、“給別人帶來快樂”的“奉獻”思想,他的“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爲優秀人才”、“培養真正的人“、”我把心給了孩子們“等思想讓我在暑假裏時時反思自己兩年教書生活裏的點點滴滴。他經歷35年的教育生涯,一心撲在教育事業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記錄、總結自己的教育實踐,形成了豐厚的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經驗。通過遍遍閱讀,我一次次受到了這位教育大師的精神洗禮,接下來從以下兩方面進行闡述。

一、 人是財富

每個人都可能成爲優秀人才,“如果讓每個人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那麼任何人都可以達到全面發展的最高階段——不僅在創造物質財富方面,而且在創造精神財富方面,成爲一個無與倫比的優秀人才“。作爲教師,我們應該接受並將無私的愛奉獻給每個孩子,所有的孩子都有可能成爲下一個愛因斯坦。

我認爲,在當今的大環境下,做到真正意義的“愛學生”,不摻雜任何雜念,這真的是一種教育理想。坦誠的說,我覺得我沒做到。我經常因爲學生不良行爲屢教不改而費解進而怒火沖天,經常因爲學生一道題“百講不得其解”而憤怒。雖然多數時候我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大發雷霆,不去傷害他們的自尊心。但做到這樣是遠遠不夠的,不傷害他們和發自內心的愛他們,就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這兩種心理狀態所表現出來的直接行爲哪怕是一個眼神都是完全不同的。我真的會因爲這些而對他們有條件反射的不喜歡。因爲學習不好的孩子往往各方面的能力都不協調,經常會做出讓人憤怒的事情。我覺得這樣真的不應該,其實這種憤怒正是對發展中的孩子不能正確對待的表現。每個孩子每天都是新的,因爲他們每天都在變化,正在成長的孩子很容易被改變。“我們也曾經是孩子”這麼淺顯的道理,當我面對孩子的時候往往被拋在了腦後。這就是與真正的“好教師”的最大差距。自己真的還需要深刻的反思與“修煉”。

二、遊戲與休息篇

遊戲在兒童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遊戲既能給兒童帶來快樂,也能展現出兒童的創造才能。沒有遊戲,兒童就沒有完滿的智力發展。孩子們在遊戲中邁上認識階梯的'第一級,他們的智力生活受着美、故事、音樂、幻想、創作和遊戲的鼓舞。凡是激動了他們情感並因美而吸引了他們的,都深深地印在了記憶中。關於休息,一天中的幾個小時的休息時間是一個人精神生活最爲複雜的時間。使學生在學習和體力勞動以外的幾小時,充滿着活躍的、令人振奮的思想以及深厚的道德情感、智力情感和審美情感。兒童在休息時間的精神興趣越濃厚,那麼學習、上課時的腦力勞動便越能吸引他。而現在的兒童,每天滿滿的輔導班生活充斥着孩子們的生活,只能說現在的孩子離休息與遊戲越來越遠了。

此書的開頭, “一個好教師意味着什麼?首先意味着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時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恩呢該成爲一個好人,善於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瞭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己也曾是個孩子。”值得我們每個年輕教師去領悟。

《家》讀書心得10

千家詩》和《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經》是我國古代學生啓蒙讀本,流傳很廣,影響深遠。作爲國學經典和文學藝術瑰寶值得當代青少年細細品嚐。

捧着這本薄薄的《千家詩》,傳來一股久遠的氣息。這本書的年齡是我的兩倍,裝幀從右向左,文字是豎體,泛黃的書頁上留下了時光的印記。

書中收錄了唐宋兩代的七言和五言的絕句和律詩,有的借景抒情,有的託物言志;有的感嘆懷才不遇,有的表達思鄉惜別之情。由於是啓蒙讀物,大多內容淺顯,語言優美。描景的以描寫春天景物居多,其中寫早春景色最多。“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多妙!遊絲般的春雨滋潤萬物,新草初長,遠看綠成一片,近看卻發現只有稀疏的綠色夾雜在其中,抒發了作者歡喜之情。“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不愧爲詩仙,儘管眼前不得志,他相信自己一定能乘風破浪,建功立業,到達理想的彼岸。“癲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作者杜甫將柳絮桃花比作人,用“癲狂”“輕薄”來形容,後來桃花柳絮也就成了一般勢利小人的代名詞。

當時居住在成都草堂的杜甫,憂國憂民,懷才不遇,此詩寄託了詩人對黑暗現實的深刻不滿,和政治理想不能實現的'苦悶。“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閒”作者長期不得志,到了暮春時節,偶然登山覓春,與山中僧人閒話,不知不覺在紛擾塵世中得到半日清閒。意境悠遠,渾然天成。“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樸素直白的語言,意義惜別之情溢於言表,令人動容。

只是這些優美的詩句,只有中國人才能得到它的精髓。第一,古詩聯繫着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歷史,融合了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其次,古詩很講究平仄,韻律,對仗工整,讀來朗朗上口,富有韻律美,有些詩本身就被用來彈唱,如樂府詩。古詩也很講究用字,古代有“一字師”的典故。如“僧敲月下門”的“敲”,“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都十分傳神。若不懂中國的歷史文化和古漢語,是無法理解的。若將古詩翻譯成外文,則只能讓讀者知其大意,卻味同嚼蠟,無法領會古詩本身的魅力了。

古詩確是中國獨有的藝術瑰寶,我們應將它不斷地傳承、發揚。

《家》讀書心得11

昨天把《家》又看了一遍,之前看總是沒有甚麼感覺,可能年齡的關係,現在再看覺得體會比之前深很多了。書中的幾個人物總是顯現在眼前,讓自己去思考。

覺新覺新這個一物是老舍先生着力塑造的一個最重要的人物,也是我感受最深的一個人物形象。昨天把《家》又看了一遍,之前看總是沒有甚麼感覺,可能年齡的關係,現在再看覺得體會比之前深很多了。

書中的幾個人物總是顯現在眼前,讓自己去思考。覺新覺新這個一物是老舍先生着力塑造的一個最重要的人物,也是我感受最深的一個人物形象。從他的身上,我多多少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總是想把所有的事情做,總覺得要對得起所有的人,結果呢?費盡心思,最後甚麼事也沒有做好,對不起所有的人。梅表姐也好,瑞珏也好,家庭也好,都不是他想要的。我想這個多是我們這些70後人的一個縮影吧,一直都是在爲他人活着,而不是爲自己活着。覺慧一個青春叛逆的代表,他是一個有思想,有目標,有理想的,他能夠爲自己活着,去尋求自己想要的東西。實在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又能有多少呢?這樣的人看起來很簡單,實在做起來很難,就像在覺民的婚事上,把敢把覺民藏匿起來;在捉鬼的事上,他勇於和陳姨太鬥爭;在學生運動的事上也於頂撞家族的最高人物高老太爺。實在真得很敬佩這樣的`人,敢作敢爲。

但是轉念想想,覺慧是否是有點自私,一個有着真愛的,是會去體會親人朋友的感受,而不會只爲自己,走自己的路而去讓他人說。我們都很羨慕覺慧,很看不起做揖主義的覺新,但生活中我們更多做的都是覺新。老舍先生的筆真是好,幾十年前寫的東西,今天看來還是那樣的親切,讓人久久回味。

《家》讀書心得12

讀完巴金的《家》後,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好比在嚴冬裏往身上澆了一盆熱水,好比在炎夏中赤腳逛街,心中一直有股勁頭在不停的上升。

書中形成鮮明對比的兩個人物,同時也是兄弟的覺新和覺慧,他們雖然出生在同一家庭,但是兩人的思想完全不同。覺新的“作輯主義”和“不反抗主義”使我義憤填膺;覺慧的初生牛犢不怕虎,追求自己的理想,使人感到一點欣慰。因爲懦弱,因爲封建禮教的傳統舊思想,斷送了覺新這個有爲的`,年輕的生命。覺新雖然有過嚮往“五四運動新潮”的影響,但是在封建家庭的“孝”道的感染下,在全家的封建思想的帶動中,他放棄了,他不敢說“不”字。當父親決定用抓鬮的方法決定婚姻時,他默認了;當家人要讓瑞鈺到城外生孩子是,他更默認了。當他意識到家庭的,正想追求自己的理想時,梅卻在憂鬱中死去。不久,覺慧又離家出走,這不僅沒使他放飛夢想,卻讓他在失敗的家庭中更加討好每一個人,更加小心翼翼。因爲他在懦弱中更加懦弱。相反,覺慧這個封建禮教叛徒,這個膽大妄爲的青年卻在不平中走向光明的大上海。離開了這個關着他18年的恐怕的籠子。正因爲有了覺慧,才使這個生氣沉沉的大家庭中帶來了一絲朝氣,一股清風。“無論如何,我不,跟他們一樣,我要走自己的路,甚至於踏着他們的屍首,我也要向前去。”這是覺慧對封建禮教,對就制度發出的一聲警告;“我們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應當把自己的幸福爭過來!”這句話證明了覺慧追求自己理想,是個熱血沸騰的青年。雖然他沒有和鳴鳳結合,雖然他努力的想把腐朽的家庭變朝氣,但是他失敗了,而他在失敗中選擇了離開和放棄,去追尋自己的理想。

許多人在譴責與猶豫中一直沒有正確的選擇。可你要知道“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只要堅持自己正確的理想,不要管別人是如何指責,相信自己,向勝利之門衝啊!

《家》讀書心得13

“趙錢孫李,周吳鄭王”,海內外的炎黃子孫大概人人可以脫口誦出這樣的句子,也大概沒有人不知道這是出自於《百家姓》。

今天我讀了《百家姓》,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也知道了中國人早在三皇五帝以前,就有了姓。據傳說,姓的最早起源與原始民族的圖騰崇拜有關。氏族部落不但對圖騰奉若神明,禁止食、殺、冒犯,而且把它作爲本氏族統一的`族號。在原始部落中,圖騰、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圖騰的名稱就演變成同一氏族全體成員共有的標記——姓。《百家姓》使我知道了中國人的姓氏有四百多個,還有許多稀奇古怪的姓,我還知道了中國人的姓氏中有57個是複姓。如:司馬、諸葛等。我在《百家姓》中找到了我的姓—葉,原來在古代春秋時,楚國國君楚莊王的曾孫,叫沈君戌,有後人叫沈諸樑,封到“葉”地,建立葉國,稱葉公,葉公後代以國爲姓,葉姓祖先姓沈,所以沈、葉原是一家。

中國的姓氏文化源遠流長,每一種姓都包含着其獨特的文化內涵,而每一種姓氏都有它的代表人物,沒有貧富貴賤、高低之分,如:文天祥、孫中山、葉劍英等。每個姓氏都有着輝煌的歷史,而明天的輝煌將由我們創造!

《家》讀書心得14

最近正在看一篇長篇小說: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雖然暫時只看完《家》這篇,發現巴金老爺爺對其中的人物刻畫可謂是活靈活現、惟妙惟肖,讓我銘記於心。深刻的感受到巴金老爺爺不愧爲偉大的作家。

現在正在讀第二本,當我讀完第一本《家》後,給我的感覺真可謂身臨其境,巴金老爺爺透過對一個大家庭的描寫折射出對舊社會舊制度的厭惡與憎恨,痛斥了人與人在交往中黑暗、違心和奉承,通過三兄弟間性格的不同和對未來社會的不同看法進行了層層更加深入的分析,真讓人眼前一亮。在三兄弟中我最欣賞的是老三覺慧他是一個對前途未來充滿信心,堅定不移的相信舊社會一定會過去,舊制度一定會被捨棄的有志青年,也就是因爲他的這種性格使他和老大覺新的性格剛好背道而馳,就像兩條平行線不可能有任何交叉點一樣,也就註定着他們走的是截然不同的路,老大覺新的性格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懦弱到極點的那種人,在以前就稱他爲“無抵抗主義”,也就是因爲他的這種性格導致他身邊最親的'人死的死,走的走。雖然他感到無比的痛苦,但這種痛苦卻並沒有讓他改變自己的性格,只是在思想上有了些許轉變,但這種轉變並不足以讓他有所行動,他還保留着那分懦弱。而三兄弟中的老二覺民則是站在覺慧那邊,但他並不象覺慧那樣衝動,有着沉穩的性格,在必要的時候也回積極主動的爭取幸福,從這點上來說我還是很欣賞他的。因此在整個大家庭中,只有覺民和覺慧站在同一陣線上的,其他人則全是舊社會,舊體制的擁護者,可見覺民、覺慧和這個大家庭的隔閡有多麼深,所以覺慧除了恨透了這個舊社會、舊體制外,也恨透了這個只有舊體制和舊制度的大家庭,一氣之下離家出走了!以此表明他抵抗這個舊社會的決心。

整本書就是圍繞着覺民、覺慧兩兄弟怎麼和那個舊社會、舊制度作鬥爭並最終獲得勝利的故事,整篇文章以“家”爲主題貫穿始終,讓人看了愛不釋手、欲罷不能。

《家》讀書心得15

有一位作家這樣說過,他從不看最近五年內出版的書。他的道理簡單又科學:一本書如果經歷了五年的時光洗禮,還能佔據在頭排書架的位置上,或者說還能被讀者提及,這就不會是一本爛書。按照他的方法,我也如此這般地去尋找電影。電影實在太多了,看慣了五顏六色、光怪陸離的畫面,聽多了喧鬧鼎沸、亂作一團的人聲,如果電影開場前二十分鐘還沒有激烈的打鬥、瘋狂的賽車和驚險的狙擊、跌宕的劇情,就很難再堅持看下去。以這樣的標準,《何以爲家》恐怕是要落選了。

不敢去網上看其他的影評,擔心別人的思考會影響自己的感受。小主人公扎因控告自己的父母生下了他,卻沒有好好的撫養他。父母也振振有詞:都是貧窮的原因。我非常理解扎因父母的處境,因貧窮所帶來的難堪與無助,這種排山倒海的力量,是傾盆而下的冰水,是一種摧毀式的打擊。

現在,穩定的國度、昌盛的社會免除了我們在物質上的.後顧之憂。父母,這是一種無需技能、無需認證、無需資格便能上崗的職業。況且,無論你的表現優秀與否,沒有人會輕易讓你下崗。作爲父母而言,孩子可以有很多,可以收養領養,可以挑三棟四,甚至可以失而復得。可以要,也可以不要;可以管,也可以不管;可以把他放在福利院的草叢邊,也可以把他緊緊貼在心窩上。對孩子來說,別無他路地選擇了我們,充滿信任地接納着我們,用他們的一生作爲賭注,付出的代價是多麼的昂貴且又不可逆轉、不可輪迴啊。孩子把父母作爲世界的一切,以父母的言行視爲人間最規範、最崇高的模版。

好友彭海濤說,孩子來到我們身邊,是來教育我們的,是我們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