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秋思的說課稿

說課稿 閱讀(2.38W)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秋思的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秋思的說課稿

秋思的說課稿1

教學內容

該單元注重引導學生感受作者濃郁的思鄉之情,而《秋思》是一首敘事抒情詩,詩人張籍是藉助寄家書這件日常生活的小事表達了自己身在異鄉,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

本節課旨在引領學生學古詩時遵循了古詩教學的基本規律,即:讓學生知詩人,抓字眼,明詩意,想詩境,悟詩情。力求讓學生從情境中體驗古詩的意境,在朗讀中感悟詩意和情感。

按照新課標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的要求,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爲以下內容:

知識與能力:學習生詞,能有感情地吟誦詩句。引導學生體會“敘事抒情”,學習寫作方法。

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經歷學古詩的三步——讀正確,流暢;讀出韻律;讀出情感。

情感態度價值觀:引導學生感悟詩人的內心,理解詩意,自然釋放自己的情感、想象,熟讀成誦。

其中,理解詩句意思,背誦詩句;在想象、移情體驗、情境誦讀中,感悟詩人客居他鄉,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就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在想象、移情體驗、情境誦讀中,感悟詩人客居他鄉,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之情,是教學的難點所在。

教學策略

爲了突破上述的重點難點,我將主要採用下面的教學方法:

1、讀思結合法

古語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本課採用以讀爲主,讀思結合教學方法,力求通過讓學生帶着自己的理解多次朗讀課文的方法,幫助他們領會古詩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2、合作探究法

由於“教師只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所以,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問題,交流看法,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使學生做到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體會分享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

3、情境教學法

根據五年級學生的具體情況,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一些生動具體的場景,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並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

總之,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力求建立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

學習方法

在學法上,通過學生個別朗讀、互相讀、自由讀等不同方式讓學生全方位地接觸文本,讀中感悟詩句意思,感悟詩人的思想情感。以讀增智、以讀悟情、以讀促思、以讀代講的效果。教師運用自己富有感染力的語言,進行範讀、引讀,營造以情動情,以聲傳情,濃厚的情感氛圍。

教學過程

我打算用一課時完成本課教學,主要有下面五個教學環節:

一、 課前詞語積累

出示一些事先準備好的與鄉愁有關的成語,學生背誦,師簡單解釋難理解的詞語。本環節意在豐富學生的詞彙積累,並且爲本詩的理解及拓展部分做準備。

二、導入新詩

啓發背誦《靜夜思》,點撥:這首詩是借景抒情。並由李白詩中的月亮引出問題:“張籍眼中的鄉愁是什麼?”引發學生思考。由通俗易懂的古詩引入,可直接將學生帶入思鄉的情景中來。

三、讀詩、解詩、悟情

在這個環節,主要通過多種朗讀的方式來理解本詩。

首先讓學生用自己的理解讀古詩,初步體會詩意。然後師生解題,通過解題加深對詩情理解。這時教師泛讀,學生體會自己與教師讀的不同之處,並想一想原因,並試着再次讀詩,並讀出詩的節奏。

在學生結合課下注釋讀了幾遍之後,提出問題:你讀懂了什麼。這是學生集中理解詩意的階段,通過上節課《泊船瓜洲》的學習,本首詩作者的思鄉之情,學生不難理解,有了整體感知奠定的基礎,趁熱打鐵地進行相關句子的理解和品悟就顯得更加必要。

在整個賞讀過程中,我將以“你能從詩中那些地方體會出作者的思鄉之情?”一個問題帶動,引發學生的討論,讓他們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法加深對相關問題的理解,真正做到把語文課堂還給學生。就可以抓住詩中“見秋風、意萬重、說不盡、又開封”讓學生說說這些關鍵詞的理解,並啓發學生展開想象,說說詩中所描寫的情景

在經歷了這樣的品讀之後,相信學生對於詩中作者表達的感情理解的更加深入,此時,讓他們帶着對詩的深層理解再次朗讀古詩,並試着背誦。

四、發散思維

本環節,會以“在張籍心中鄉愁是什麼?在你心中鄉愁是什麼?”爲中心點,師生交流。可以用上第一個環節中出示的那些詞語。這樣既讓對本首詩的理解得到了感情昇華,又能及時地學以致用,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五、佈置作業

蒐集思鄉詩,把這首詩改成一個小故事。引導學生拓展相應的內容,將此內容佈置爲課後作業。讓語文學習從課堂延伸到日常生活之中,達到大語文的課程要求。

板書設計

秋思

見秋風 家 鄉

意萬重

說不盡 書 愁

又開封

敘事抒情

秋思的說課稿2

一、說教材

1、教材所處地位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七年級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十五課

《古代詩歌四首》中馬致遠的一首《天淨沙·秋思》。這一部分用一個課時完成。主要教學任務是引導學生理解《秋思》的主題,即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並引導學生學生體會《秋思》的意境。品析《秋思》的精煉的語言。

2、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1)教學目標

知道:馬致遠及元曲的文學常識。

理解:①每句曲句的含義。

②曲的主題思想。體會:《秋思》的意境。

(2)重點:①朗讀本曲。②理解本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意境。

(3)難點:理解本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意境。

二、說教法

教學這首散曲必須先調動學生學習曲的主動性。使學生既能紮紮實實地掌握基本功,又能提高學生的情趣,使學生受到如見其人,如臨其境的感染。所以,我採用的主要教法是滲透式教學法。即在朗讀、背誦中滲透音樂美,在意境中滲透繪畫美,引導學生動既腦又動筆,激發創造性思維,使學生在審美享受中,啓迪藝術靈感。

三、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提到家鄉我們都有一種特殊的情懷。而古代很多文人墨客也都用古詩來寄託他們的思鄉之情。比如說小時候學過李白的《靜夜思》還有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今天我們將學習一首散曲《天淨沙思》。

(二)新課講授

1、解題:《天淨沙·秋思》

2、作者簡介及相關資料:

教師介紹有關內容要求學生知道:馬致遠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是元初作家中散曲最多的一個。雜劇以《漢宮秋》爲代表,散曲有《東籬樂府》。元曲是繼唐詩、宋詞之後興起的一種藝術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兩部分。雜劇就是戲劇。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天淨沙·秋思》就是散曲中的小令。

3、熟讀

“文章不厭百回讀”。在教學此曲時,我以讀爲切入點,精讀、細讀,在讀的基礎上討論、感悟,深化認識挖掘出審美因素。

首先,教師範讀。然後,再讓學生自己多朗讀、呤誦,邊讀教師邊指導,在讀法指導中品味意境。這樣反覆誦讀,既培養了學生的語感,以能讓學生領悟其中的內涵和豐富的情味。

另外,它講究煉字,格律要求嚴格,僅僅五句28個字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一個漂泊天涯遊子孤寂之情,。

4、看插圖品詩句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插圖更有助於我們理解詩句。

5、《秋思》這首散曲中的小令描繪了一幅什麼圖景?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它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了天涯淪落人孤寂愁苦之情。

再循循善誘,

設疑提問:

這首小令前幾句寫多少景?這些景物是實景還是虛景?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學生討論後,我及時歸納:小令前三句僅18個字就寫了九景:(板書):“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且每景前面用了一個修飾詞,如: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這時實景表達了遊子孤寂之懷。(板書):實景這種情是通過眼中的秋景表達的,秋是這種情思的傳媒體。“枯藤”“老樹”、“昏鴉”這些景物如此蕭條和暗淡反映了詩人心情的低沉和淒涼,三者正好牽動了遊子的思鄉之情。

第二句“小橋”“流水”“人家”筆鋒一轉爲我們推出一幅悠遠恬靜的畫面,這是全文的伏筆,與下面的三句相照應,起到強烈的反襯作用。

第三句“古道西風瘦馬”雖然還只是說景物名稱,但是這三個詞卻具有豐富的感染力:“古道”是蒼涼寂寥的,“西風”是蕭瑟悲涼的,“瘦馬”是疲憊無力的,這已經不是單純地寫景了。而“瘦馬”一詞,在這裏還應該包含騎在馬上的人,這是主要部分。“夕陽西下”寫時間,最後一句“斷腸人在天涯”這才明顯寫到遊子,寫到遊子的心情。秋天本來就容易使遊子發生悲涼之感,特別是在蒼然暮色中,對着荒郊蕭瑟的景物,騎着疲憊的瘦馬,孤獨地走向天涯,他更想到故鄉的人,瞻望漫長的前路,因而觸動情懷,引起悠悠的哀愁。此時

很自然地引導學生熱愛自己的家鄉。

5、下筆

在學生體會了《秋思》的意境後,我讓學生仿寫,並大膽地改寫,以啓迪藝術靈感。通過這種訓練,可以把感受到的意蘊美內化爲自己的情感體驗,成爲具體可感或上升到一種思

想高度。

6、小結

《秋思》這首散曲中的小令,不僅意境突出,還包容了音樂美、繪畫美等等在內的.綜合藝術。我們學習了這首小令,從中受到了各類美的薰陶,它不愧爲藝術成就很高之佳作,中華文化之精華,所以,我們應多讀一些詩文佳作,以得到多方面的訓練。

7、作業

背誦這首小令。

秋思的說課稿3

一、說課提綱:

1.說教材

2.說教學目標

3.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4.說教法和學法

5.說教學過程

6.說板書設計

7.說作業設計。

二、說教材:

《天淨沙·秋》是六年級第六單元《綜合性學習:輕叩詩歌的大門》中的一首元曲。《天淨沙·秋》通過寫景,抒發了作者寄情于山水,在孤寂中享受美景的情致。前兩句,作者營造了一個秋天黃昏孤寂清冷之境。緊接着用“飛鴻”打破沉寂,使得畫面充滿生機與活力。最後三句,由遠及近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斕的秋的畫卷,一切令人賞心悅目,淒涼冷清孤寂之感一掃而光。

三、說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元曲的基礎知識,通過《天淨沙·秋》的學習來培養學生對古典詩詞曲的興趣。

2.學會藉助註釋、圖畫,準確瞭解《天淨沙·秋》的內容,理解詩人的內心世界。

3.拓展閱讀馬致遠的小令《天淨沙·秋思》,與白樸的《天淨沙·秋》進行比較閱讀。

四、說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通過反覆朗讀、品詞析句,學會從字裏行間體會作者的內心世界,品味曲中所創設的意境。

2.教學難點:通過總結學習古詩詞的方法來比較兩首元曲的區別以及提高鑑賞古典詩文的能力。

五、說教法和學法:

教法:朗讀法,講授法;學法:討論法朗讀法

<設計依據>在朗讀中領會元曲的音樂美,在講授中體會意境與畫面相融合的古典詩詞的魅力。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談話導入:我們學過哪些描寫秋天的古詩?背一背。

2.出示《天淨沙·秋》,初次認識作者和元曲的特殊形式。

(1)作者介紹(出示白樸生平介紹):白樸,元代山西人,長大後生活在山東。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並稱爲“元曲四大家”。

(2)(出示課件)認識元曲及簡單分類:我國古代繼唐詩、宋詞之後盛行於元代的一種文學體裁。可分爲劇曲和散曲,其中散曲又分爲“小令”和“套數”。《天淨沙·秋》爲散曲中的“小令”。

(二)指導學生誦讀詩歌,感受詩歌.

1.先讓學生自由朗讀,讀準字音,感受曲中節奏和音韻美;

2.再讓學生欣賞配樂朗誦,注意指導學生認真傾聽,感受朗讀技巧;

3.師範讀,指導學生朗讀和劃分節奏;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

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4.學生齊讀。(目的是培養語感,讓學生熟悉內容)

(三)指導學生結合註釋初步理解詩句大意,並會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

(國小注重積累,簡單說出每句大意即可)

(四)再讀,體會詩歌意境,瞭解作者的內心世界:

1.引導發現:詩中寫了哪幾組景物?分別構成了怎樣的畫面?

詩中景物描寫有什麼特點?(認識“對比”手法)

2.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體會:詩中融入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試找出體現作者情感變化的詩句予以說明;並說說作者採用的表情達意的手法。(認識“以景見情,以情入景,情景交融”手法。)

3.結合詩歌寫作背景和詩中景物,體會作者的情感。

(五)課外延伸:

1.瞭解元曲之祖馬致遠及元曲四大家。

2.出示《天淨沙·秋思》對比學習,加深學生對元曲這一文學體裁的印象,也增加學生古詩詞閱讀積累。

六、說板書設計:

天淨沙秋

(元)白樸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蕭瑟)

對比一點飛鴻影下。

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絢麗)

七、說作業設計:

運用今天學習的古詩方法,去讀讀以下詩歌,感受曲中所表現出的情感。(對於國小生來說這是在不斷的積累)

1.《國小生必備古詩詞93首》

散曲《朝天門喇叭》(明 王磐)

2.《國中生必備古詩文66首》

《山坡羊潼關懷古》(元 張養浩)

秋思的說課稿4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秋思》是國小語文鄂教版第九冊中的古詩誦讀。是由唐代詩人張籍所寫的一首思鄉詩。全詩圍繞“家書”,因景敘事,因事而思,通過詩人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細膩地表達了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

2、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着五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引導學生理解詩詞內容,體會《秋思》的意境,感受作者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

3、重難點:

我把教學重點放在了從字裏行間感受作者對家鄉的思念,體會作者思緒綿長而心緒紛亂的情感,體會意境,這也是這首詩的難點所在。

二、說教法

1、情境教學法:

爲了突破重難點我採用的主要教法是情境教學法,張籍的秋思寓情於景,寓情於事,教學中,我運用音樂、畫面將情境交融,讓學生走進詩的意境中,自然而然地體會詩人的情感。

2、品味誦讀法:

爲了完成秋思的教學,我採用不同要求,不同層次的誦讀來展開教學。

第一次採用自由讀,個別讀,齊讀,讀正確,讀流利以至於熟讀成誦。

第二次採用讀重點詞和詩句,體會詩句含義。

第三次採用有感情地朗讀讀出詩的意境,讀出情感體驗。

三、說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上課後我首先出示PPT,“同學們,請觀察大屏幕,你能否用自己的語言將所看到的畫面描述出來呢?自己考慮後自由發言。”學生很容易說出:“一輪明月嵌在藍藍的天空中。”我接着提出第二個問題:“在此情此景下,你能想起我們學過的那些古詩?”此時學生自然想到了《靜夜思》《泊船瓜洲》。“這兩首詩表達了一種什麼感情?”學生異口同聲回答:“思念家鄉”。好,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思鄉詩,是由唐朝詩人張籍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秋思》。接着板書課題。設計意圖:教學倡導循序漸進,溫故而知新,此環節,我以明月爲引,通過學生的聯想而引出思鄉主題,回顧所舉例詩的寫作手法,爲學生初步感知新授課的教學重難點打下了伏筆

(二)新課講授

1、解詩題,知詩人。

爲了順利完成教學目標一,我讓學生課下查閱關於張籍的資料。此環節首先讓學生分別介紹了有關張籍的資料,最後我總結:張籍的老家是吳郡,也就是現在的江蘇蘇州。幼時家境貧寒,10歲的時候就離家外出,成年後考取功名,開始四處遊歷做官,創作這首詩的時候,他正獨自一人居住在洛陽。又是一年秋風至,望着蕭瑟的秋風,詩人不禁感慨萬分,揮筆寫下了這首《秋思》。(出示課件)設計意圖:這個環節,學生蒐集的資料,我的總結、使學生充分了解了張籍寫《秋思》時的背景,爲講解古詩做好了鋪墊。

2、抓字眼,明詩意。

在“初讀質疑”這個環節,我首先讓學生朗讀詩題──《秋思》並把詩題的意思給大家作了解釋。接下來引導學生思考:把你認爲最能表達思鄉之情的詩句抄寫下來,你能從詩中哪些詞語中體會出作者對故鄉的思念?再讀一讀:試着聯繫註釋等方法,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大意。

設計意圖:此環節我將詩人思鄉之情的詩句、詞語,這一問題拋給大家,讓學生帶着思考與疑惑去感知文本,這種帶有強烈目的指向性的閱讀體驗,再配以明晰的自讀要求,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求知慾,學生對於文本的感知效果遠遠好於以往傳統流程。而這一帶有統領全文的問題,使學生在課程的伊始就初步感知了本節課的重點。

接下來,在“再讀解意”環節,我安排了小組合作,探究“最能表達思鄉之情的詩句或詞語,體會作者的意境”。第一組學生站起來說,我從“洛陽城裏見秋風”感受到因爲作者看見了秋風,看見了被風吹落的樹葉,就思念自己的家鄉了孩子們,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幅圖,PPT想一想,那時,詩人佇立在街頭,看見漫天飛舞的黃葉,他的內心會怎樣?你能用一個詞來表現詩人的心情嗎?學生回答說,他的內心是孤單、寂寞的,(板書:見秋風)詩人佇立在瑟瑟秋風裏見到了許許多多,可此時他“見不着”的是什麼?有的學生說是家鄉的明月,有的說是親人,有的說是作者的母親。是呀,在這洛陽城裏,詩人見不到家鄉的紅柑樹、白藕花,他感受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風,。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我緊扣一個“見”字。引導學生說說詩人見到的是什麼?見不到的又是什麼?在一次次“見”與“不見”的對比中,以具體的景來感知內心的情,以有形的物來映襯無形的思。在一遍遍朗讀中,將學生帶入了古詩的意境。第二組學生說,我從“意萬重”這個詞感覺到詩人思緒萬千,有許多話想對家裏人說。恩,那你能讀一下這一句嗎?假如你就是張籍,你會有哪些話想要對家人說呢?學生回答:“張籍可能會說我很想念你們,你們想我嗎?”“他可能說你們過得好不好?要保重身體。”“他可能會說這麼多年在外漂泊,已經感到很疲憊了,想和家人團聚”“他可能會問家人銀子夠不夠用,要不要寄銀子回來?”。我一聽,學生們體會到了作者的意境,緊接着讓學生通過朗讀把自己的感受抒發出來。這一環節我運用多媒體,悽婉的背景音樂,讓一個飄滿離愁別緒的意境在課堂緩緩流淌,流淌進學生的心田。讀後第三組學生站起來說,因爲“意萬重”,所以“說不盡”,因爲“說不盡”,所以“又開封”。是呀,這封飽含着意萬重,價值抵千金的家書,作者怎能輕易地就把它發走啊。在發走之前,他又怎能不開封呢!

3、悟詩情,入詩境。

這一環節,我請同學們閉上雙眼,跟着老師一起走進詩人張籍的思鄉情懷。(師配樂範讀。生閉目感受。)

請同學們睜開雙眼,你們是否感受到詩人那濃濃的思鄉情懷?誰感受到了,就用你的朗讀告訴老師。(生配樂朗讀。)這時學生們都沉浸在了這濃濃的思鄉情裏,很明顯我的第二個教學目標也順利完成了。接着,在學生背誦的基礎上,我安排了背誦。大部分同學都能夠背誦,也進一步深化了主題,這種從“悟”到“誦”進而從“誦”到“悟”的方法不僅可以感受到古詩的音律之美,詩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還可以積累語言,受到薰陶感染。最後總結:同學們,在這首詩裏,抒發的是什麼情?學生回答:思鄉情。

4、尋詩律,悟詩律。

這一環節,我扣住“思鄉”由古至今,讓學生感悟千古思鄉情。

首先體會古人的思鄉情。

(1)教師引讀:

同學們,這思鄉懷親的,何止張籍,古時候山遙路遠,交通不便,離別容易相聚難啊!離鄉的人們只好把滿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寫進詩中。你們看!

(2)課件呈現:古人思鄉名句。

A、師:在思鄉人的眼中,故鄉的月亮是最明亮的!難怪杜甫說——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

B、師:四處飄泊的遊子再苦再累也只是默默承受,只因爲不願讓家人擔心。就像岑參說——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岑參(cén shēn)

C、師:夕陽西下,鳥兒回巢,船兒歸港,但詩人的故鄉在何方?李覯不由得長嘆——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李覯(gòu)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讓學生明白古人思鄉不是個體行爲,而是羣體現象。以前面《秋思》學習爲基礎,通過教師的導讀,背景音樂《思鄉曲》的渲染,讓學生在品讀這些思鄉名句中融入一種思鄉悲愁的詩境中。

感受今人的思鄉情。

(1)導語。

師:同學們,古人思念家鄉,今天的人們遠離家鄉又何嘗不思念?你們聽。

(2)配樂欣賞:余光中《鄉愁》。

設計意圖:引入余光中先生的《鄉愁》,教師配樂範讀,使全課意境統一,讓學生懂得張籍思鄉,古人思鄉,今人思鄉。

四、說反思

這節課,學生的思維時刻在跳躍着,大腦在不停地思索着,同時配以悽婉的背景音樂,有感情的誦讀深化體會,使得這節課舒緩有致,跌宕起伏。我比較滿意的地方是:我用一組楓葉落葉圖充分調動起了學生的想象力,從而很快的走進了作者的心田。而將思鄉的情懷,思鄉的詩句,由古至今通過PPT演示娓娓道來,彷彿引領學生穿越時空,感悟千古思鄉情。

有句廣告語“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用在我們的課堂上其實也是相通的,“給學生多大的空間,學生就有多大的創新空間。”我希望我的古詩教學課堂上學生會閃現出更多智慧的火花。

秋思的說課稿5

一、說教材。

1、教材所處地位。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七年級年級第三單元第十五課《古代詩歌四首》中馬致遠的一首《天淨沙·秋思》。這一部分用一個課時完成。主要教學任務是引導學生理解《秋思》的主題思想,即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並引導學生學生體會《秋思》的意境。

2、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1)教學目標。

知道:馬致遠及元曲的文學常識。

理解:

①每句曲句的含義。

②曲的主題思想。

③體會:《秋思》的意境。

(2)重點:

①朗讀本曲。

②理解本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意境。

(3)難點:理解本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意境。

二、說教法。

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這首散曲中的小令更是堪稱藝術成就很高之佳作。教學這首散曲必須先調動學生學習曲的主動性。使學生既能紮紮實實地掌握基本功,以能提高學生的情趣,使學生受到如見其人,如臨其境的感染。所以,我採用的主要教法是滲透式教學法。

即在朗讀、背誦中滲透音樂美,在意境中滲透繪畫美,引導學生動腦又動筆,激發深長伯創造性思維,使在審美享受中,潛移默化,啓迪藝術靈感。

三、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提到家鄉我們都有一種特殊的情懷。而古代很多文人墨客也都用古詩來寄託他們的思鄉之情。比如說小時候學過李白的《靜夜思》還有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今天我們將學一首別樣的小詩《天淨沙 秋思》。

(二)新課講授。

1、解題:《天淨沙·秋思》的思:

(1)做動詞爲平聲,如:思考、思索。

(2)做名詞爲去聲,如:思維、思緒。

2、作者簡介及相關資料:

教師介紹有關內容要求學生知道:馬致遠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是元初作家中散曲淬最多的一個。雜劇以《漢宮秋》爲代表,散曲有《東籬樂府》。元曲是繼唐詩、宋詞之後興起的一種藝術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兩部分。雜劇就是戲劇。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天淨沙·秋思》就是散曲中的小令。

3、熟讀。

“文章不厭百回讀”。在教學此曲時,我以讀爲切入點,精讀、細讀,在讀的基礎上討論、感悟,深化認識挖掘出審美因素。

首先,教師範讀。然後,再讓學生自己多朗讀、呤誦,邊讀教師邊指導,在讀法指導中品味意境。這樣反覆誦讀,既培養了學生的語感,以能讓學生領悟其中的內涵和豐富的情味。 《秋思》這首小令押什麼韻?哪些字押韻?

其中“鴉”、“家”、“馬”、“下”、“涯”以“a”押韻。和諧動聽,但曲調低沉,往往一首曲調低沉的詞曲易引發人的思緒。而《秋思》給人極力渲染悲涼氣氛,表現一個長期漂泊在異鄉之人惆悵之情,直抒作者胸臆。另外,它講究煉字,格律要求嚴格,僅僅五句28個字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一個漂泊天涯遊子孤寂之情,

4、會意。

會意就是能領會詩文沒有明白表示的意思。

《秋思》這首散曲中的小令描繪了一幅什麼圖景?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它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了天涯淪落人孤寂愁苦之情。雖情調低,但有一定的社會意義,故境中有畫。我指導學生髮揮想象力,心情地去設想境中畫,既而產生情趣。再循循善誘,設疑提問:這首小令前幾句寫多少景?這些景物是實景還是虛景?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學生討論後,我及時歸納:小令前三句僅18個字就寫了九景:

(板書):“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且每景前面用了一個修飾詞,如:“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這時實景表達了遊子孤寂之懷。

(板書):實景。這種情是通過眼中的秋景表達的,秋是這種情思的傳媒體。

“枯藤”、“老樹”、“昏鴉”這些景物如此蕭條和暗淡反映了詩人心情的低沉和淒涼,三者正好牽動了遊子的思鄉之情。

第二句“小橋”“流水”“人家”筆鋒一轉爲我們推出一幅悠遠恬靜的畫面,這是全文的伏筆,與下面的三句相照應,起到強烈的反襯作用。

第三句“古道西風瘦馬”,雖然還只是說景物名稱,但是這三個詞卻具有豐富的感染力:“古道”是蒼涼寂寥的,“西風”是蕭瑟悲涼的,“瘦馬”是疲憊無力的,這已經不是單純地寫景了。而“瘦馬”一詞,在這裏還應該包含騎在馬上的人,這是主要部分。“夕陽西下”寫時間,

最後一句“斷腸人在天涯”這才明顯寫到遊子,寫到遊子的心情。秋天本來就容易使遊子發生悲涼之感,特別是在蒼然暮色中,對着荒郊蕭瑟的景物,騎着疲憊的瘦馬,孤獨地走向天涯異域,他更想到故鄉的人,瞻望漫長的前路,因而觸動情懷,引起悠悠的哀愁。此時很自然地引導學生熱愛自己的家鄉和祖國。

5、下筆。

在學生體會了《秋思》的意境後,我讓學生仿寫,並大膽地改寫,以啓迪藝術靈感。通過這種訓練,可以把感受到的意蘊美內化爲自己的情感體驗,成爲具體可感或上升到一種思想高度。

6、小結。

《秋思》這首散曲中的小令,不僅意境突出,還包容了音樂美、繪畫美等等在內的綜合藝術。我們學習了這首小令,從中受到了各類美的薰陶,它不愧爲藝術成就很高之佳作,中華文化之精華,所以,我們應多讀一些詩文佳作,以得到多方面的訓練。

此小結再次強調了古典詩文的重要性及作用,鼓勵學生多讀、多思、多寫。

7、作業。

背誦這首小令。

秋思的說課稿6

一、說教材。

《天淨沙·秋思》選自人教版七年級第三單元第十五課《古代詩歌四首》中的一首曲。此曲中詩人通過描寫10種具有哀愁色彩的景物,表達出詩人厭倦羈旅漂泊,極度思念家鄉的情懷。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掌握借景抒情、寄情於景的藝術手法。

2、過程與方法:由景物分析展開畫面教學。

3、情感態度價值觀:掌握此曲深含的主題思想。

三、說教學重難點。

1、重點:掌握借景抒情、寓情於景的藝術手法。

2、難點:掌握本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此曲畫面意境。

四、說學情。

七年級的學生剛由國小步入中學,他們的心智正在逐漸成熟。但是七年級的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普遍較差特別是對於具有極高意境的古詩詞的欣賞上,大多的學生都不能深入的去體味古詩詞中所蘊含的的意境美,以及古詩詞中隱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鑑於這一學情,對於具有極高意境的古詩詞教學中主要採用滲透式教學法,即積極營造意境氛圍,在意境氛圍的影響下感受詩詞意境美以及深刻領悟作者詩詞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五、說教法。

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這首散曲中的小令被後人譽爲“秋思之祖”。教學這首散曲必須先調動學生學習曲的主動性。使學生既能紮紮實實地掌握基本功,以能提高學生的情趣,使學生感受到如見其人,如臨其境的感染。所以,我採用的主要教法是滲透式教學法。即在朗讀、描繪中滲透音樂美,在意境中滲透畫面美,引導學生積極地進入畫面意境,激發深長的創造性思維,使在審美享受中,潛移默化,啓迪藝術靈感。

六、教具準備:多媒體。

七、課時:8 分鐘。

八、說教學過程。

(一)引用。

1、王夫之《姜齋詩話》曰:“情景名爲二,而實不可離。神於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

2、王國維《人間詞話刪稿》雲:“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卻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講解,古人寫詩詞,其中所寫之景必定包含了作者心中之情,引出《天淨沙。秋思》運用的借景抒情、寄情於景的藝術手法,引導學生們找出本首曲中所寫的景物。

(二)在之前朗讀此曲的基礎上感悟名家朗讀,初步感知此曲的感情基調。

(三)引導學生們找出此曲中所包含的景物,並引導同學們找出“夕陽西下”這一大背景的景物,從而進行下面的教學。

(四)“夕陽西下”作爲此曲9種景物的大背景景物,教師需要牢牢抓住“夕陽西下”這一意象,通過老師描述以及音樂營造與此曲感情吻合的意境,使學生在聆聽的過程中感知此曲畫面,爲深入理解情感打下基礎。

(五)感知畫面之後,教師積極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作者情感。

(六)教師引入作者介紹,昇華詩人情感。

九、教學反思。

因比賽時間只有短短8分鐘,因此對於此曲每句曲的深入解讀無法做到,但結合此曲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一是掌握借景抒情藝術手法;

二是掌握此曲的思想感情。

所以,我把本次微課設計爲在解決此曲的基礎知識與反覆朗讀之上,第一,引導學生抓住“夕陽西下”這一具體意象就此展開畫面描繪;第二、聆聽此曲畫面教學;第三在聆聽中感悟詩人思想情感,並引導學生掌握此曲的思想感情。

十、創新點。

1、教師牢牢抓住“夕陽西下”這一具有哀愁的具體意象,據此展開此曲的意境畫面教學。

2、由畫面引領學生掌握此曲的思想感情,而畫面則是由10種組成,整個微課圍繞”借景抒情、寓情於景”這一藝術手法使達到對此曲的深刻理解。

十一、附錄。

課後習題:《天淨沙。秋思》中,富有特徵的景物組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幅富有情味的畫面。假設你身處這樣的情境中,會有怎樣的感受?

十二、板書設計。

秋思的說課稿7

一、說教材。

《天淨沙 秋思》是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第十五課《古代詩歌四首》中的一篇課文,本單元以反映自然世界的內容爲主題組元,通過對美的景物,美的語言,美的情感的品味欣賞,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

《天淨沙 秋思》是元曲中的小令,旨在表達天涯遊子的孤寂愁苦之情,旨趣深遠的意境美是本文的主要特點。結合單元要求和七年級學生初次接觸元曲的認知感悟能力等,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收集整理作者的相關資料及元曲一些文學常識。

2、提高賞讀詩歌的能力,增強古詩文修養,背誦並默寫課文。

3、通過品味語言,聯想想象,感悟小令的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

4、積累並賞析描寫“鄉愁”的詩文,感受詩人的思鄉情。

教學重點是:誦讀;引導學生感受詩歌的語言美、情感美。

教學難點是:引導學生進入意境,運用再造想象感悟詩歌的內容和作者的情感。

二、說教法。

馬致遠的《天淨沙 秋思》是古典詩詞苑的一朵奇葩,可採用下列賞讀古典詩詞的途徑來感悟堪稱一絕的意境美:

(一)情景設置激興趣。

(二)朗讀吟誦引感知。

(三)品詞析句求深入。

(四)以詩作畫入意境。

(五)聯想想象促感悟。

(六)知人論世探根源。

(七)聯類比照尋互證。

具體教法是:

1、目標導學法。

2、情景設置法。

3、知人論世法。

4、化詩入文法。

5、點撥法。

以上教法運用了多媒體等教學工具來營造氛圍,用老師富有詩情畫意的引導語言增強學生的古詩文修養,可高質量的達成教學目標。

三、說學法。

“授人與魚,不如授人與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兼容並舉中最大限度發揮學生主動性、合作性、發展性、創造性。具體學法如下:

1、積累法

2、情感體驗法。

3、朗讀感悟法。

4、自主探究法。

5、聯想想象法。

6、討論交流法。

以上學法,能達到激發興趣、陶冶情操、啓迪心智、感悟積澱的四重境界。

四、說教學過程。

(一) 朗讀吟誦—感受語言美。

1、掌握小令的朗讀技巧。 (課件:課文內容)

2、老師範讀,學生仿讀。

3、師生挑戰賽。

4、背誦小令,默寫小令,同桌訂正。

5、自主質疑,合作釋疑,描述內容。

(二) 美讀想象——感悟意境美。

1、美讀課文。

2、找出小令中流露詩人情感的關鍵語句。

3、找出幫助表現作者情感的景物。

4、以詩作畫,把獨立的景物、人物組成一幅畫。(課件:背景音樂)

5、賞析詩畫合一的意境美。

(三) 品味延伸—賞析情感美

1、聯類比照,感受寄情於物,情思相融之美。(課件:《壽陽曲》、《四塊玉》)

2、積累賞析描寫“鄉愁”的詩文,感受思鄉情。

(五)欣賞歌曲—感受永恆美。

1、欣賞歌曲《遊子吟》。

2、師生深情誦讀小令。

3、課堂結語。

五、說板書。

用黑板上的簡筆畫加上點睛之筆“深秋晚景圖,天涯遊子悲”作詩情畫意的板書。

秋思的說課稿8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法學法,說教學程序,說板書設計,五個方面來進行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一)教材內容。

《秋思》是一首散曲,作者通過對蕭瑟秋景的描寫,借景抒情,抒發遊子的羈旅情懷。

(二)教材所處地位。

本文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15課,本單元爲詩歌鑑賞單位。古典詩文有着奇特的想象,新奇而巧妙的構思,它對青少年學生的語言文字水平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三)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1、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馬致遠及元曲的相關文學常識,有感情地朗讀,直至背誦。

(2)理解本曲所表達的內容,把握此曲的主題思想。

(3)能夠體會《秋思》的意境和作者的羈旅情思。

依據:根據最新的教學課標的要求,詩詞曲的學習重在誦讀。

2、重點:

能夠背誦該曲,掌握該曲融情於景表達技巧。

3、難點:

領悟本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說學情。

該課是的授課對象是七年級學生,雖然在國小階段接觸過古代詩歌的學習,但對於散曲這種文學樣式還是比較陌生的。因此授課內容中,應包含介紹散曲的相關文學知識,講授散曲的鑑賞技巧,引導學生感知本曲所表現出的一種濃濃的思鄉之情。

三、說教法學法。

(一)說教法。

我採用的主要教法是滲透式教學法和點撥法。所謂滲透式教學法,即在朗讀、背誦中滲透音樂美,在意境中滲透繪畫美,潛移默化,使學生在感悟中領會本曲所傳達出的思想感情。點撥法主要在應對學生回答問題時,所採用的教法。

教學這首散曲必須先調動學生學習曲的主動性,以提高學生的情趣,使學生受到如見其人,如臨其境的感染。點撥法有助於啓發學生的思維,誘導學生去主動思考。

(二)說學法。

在學法上,我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主要是誦讀法、討論法。即讓學生在誦讀中去感悟曲中語言的音樂美以及繪畫美,以及就課堂問題,分小組討論。

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設定的目標(7—9年級):“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中學時期是培養學生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的重要時期,分組討論有助於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團隊合作意識,從而提高他們的思維與表達能力。

四、說教學程序。

(一)導入階段。

我設計的導入語是:同學們,在文學藝術長廊中,人們常把唐詩、宋詞、元曲放在一起來說。在前面的課文中,我們已經學習了兩首唐詩,一首宋詞,那麼,元曲到底是怎樣的一種藝術形式呢?(板書:元曲)

接下來,我們就來一起學習馬致遠的一首散曲《天淨沙·秋思》。可以複習下前面所學的內容,自然地進入本課的學習。

(二)新課講授。

1、板書課題:天淨沙·秋思(馬致遠)。

2、教師介紹文學常識:元曲是繼唐詩、宋詞之後興起的一種藝術形式,馬致遠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天淨沙·秋思》是一首散曲,天淨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

提問:

現在我們知道,這首散曲是元曲,那麼元曲是否就是散曲呢?(板書:元曲=散曲?)

答案:

元曲包括雜劇和散曲兩部分。雜劇就是戲劇,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天淨沙·秋思》就是散曲中的小令。

3、熟讀。

首先,播放朗讀帶。讓學生感知曲中的感情基調,進而本曲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情感;然後,再讓學生自己多朗讀、吟誦,教師邊指導,劃分節奏,在誦讀法指導中品味意境。

“文章不厭百回讀”。在教此曲時,我以讀爲切入點,精讀、細讀,在讀的基礎上討論、感悟,深化認識,挖掘出審美因素。

4、點撥講解。

a、提問:

《秋思》這首小令描繪了一幅什麼圖景?作者是採用了哪些意象來描繪的?請學生來回答。依據:讓學生注意到小令中意象,體會作者融情於景的表達技巧。

答案:

它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還有夕陽。(板書: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還有夕陽)

b、提問與點撥:

在這幾個意象中,所用的修飾詞分別是什麼?有什麼特點?

答案:

(根據學生回答,用彩色粉筆標出答案)所羅列的意象,都是比較蕭索暗淡的。

c、請學生討論:如果是你,獨自一人,遠在天涯,在這樣蕭瑟的黃昏中孤獨地走着,你的心情該如何?

根據課後的習題而設計的問題,啓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合理想象。 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

d、我的總結語:

在這樣的場景中,我們的心情往往是灰暗的,蕭索的。秋天本來就容易勾起遊子的離愁別緒,何況是在蒼然暮色中,對着荒郊蕭瑟的景物,騎着疲憊的瘦馬,孤獨地走向天涯異域,望着漫長的前路,文中的遊子更加易想到故鄉的人,觸動起他悠悠的哀愁。

“枯藤”、“老樹”、“昏鴉”等這些景物的蕭條和暗淡正反映了詩人心情的低沉和淒涼。“斷腸人在天涯”這才明顯寫到遊子,寫到遊子的心情,是點明主旨的句子。(請學生在書中標註出)這些蕭索的景物與遊子的心情交融在了一起,正是使用了借景抒情,融情於景表達方法。(板書:借景抒情 融情於景)

(三)練習設計:

1、背誦這首散曲,掌握本節課所學的基本內容。

2、蒐集關於思鄉題材的詩句。

依據:能使學生更好地體味曲中的思想感情,增加知識積累。

五、說板書設計。

元曲 (元)馬致遠

曲牌名 題目

元曲=散曲?

意象: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