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高中歷史說課稿

說課稿 閱讀(3.89K)

作爲一名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歷史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歷史說課稿

高中歷史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 教材地位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佔統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該制度經過秦漢、隋唐、宋元等階段的不斷髮展,至明清時期達到頂峯。明代罷中書省、廢丞相,內閣製爲中央輔政機構;清代以內閣及軍機處爲中央輔政機構,協助皇帝處理軍政要務。明清兩代,以六部爲中央政務部門,分理國政,直屬皇帝。皇權兼併了相權,使皇權發展到頂端。本節課承接本單元的第2課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建立、第3課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發展,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脈絡清晰地呈現在同學們的面前。同時明清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強化使中國在政治上大大落後於同時代的西方國家,揭示了近代中國落後於西方國家的一個原因,從而爲學生以後學生第四單元《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奠定了基礎。

2、 課標要求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對這一節內容作了這的要求:瞭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等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3、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廢行省、設三司;廢丞相,權分六部。

(2)、識記清初政治制度的變化;軍機處的設置。

(3)、瞭解明朝內閣制度形成的經過極其發展。

(4)、理解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別。

(5)、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內閣、軍機處,並結合具體歷史背景和歷史階段特徵加以分析、評價,培養學生辯證的思維能力。

(6)、從多角度分析明清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強化和完備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7)、掌握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演變趨勢極其對當時社會所產生的積極作用。

過程與方法:

開展討論、辯論等教學活動;提高學生表達、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培養“論從史出”的歷史學科素養。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學習本課,認識到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強化,既有助於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也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阻礙中國社會的進步。

(2)、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是造成中國近代落後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發學生爲祖國的富強而努力,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難點: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別;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

二、說學情

高中學生自身的知識、個性與社會性都比國中有了較爲充分的發展,他們具有強烈的探究世界的動機,他們的分析能力、辯證思維也明顯增強,而且獲得比較豐富的學習策略。對於本課內容學生在國中歷史學習時接觸過,但對它的認識比較膚淺,大多停留在表層,沒有形成系統、深刻的認識。

三、說學法

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是培養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和激發學習激情的重要因素。在這一課的學習中,應該有意識的培養學生以下兩種學習方法:

一是觀察學習法,充分運用材料作鋪墊,引導學生主動地運用自己的觀察力從各種歷史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期望學生在運用歷史材料的過程中,進一步認識到歷史材料是認識歷史的主要途徑,培養從中提取有效信息與辨析歷史材料的方法;培養“論從史出”,“以史實爲依據”的歷史學習習慣。

二是思辨學習法。通過提供相關知識背景,創設各種具有探究性的問題情境,開展課堂討論,形成互動的課堂氛圍,在合作與交流中切實體驗歷史,深刻理解歷史。

四、說教法

應該充分利用歷史學科蘊含豐富圖片、史料資料的特點,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含有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情境,讓學生在探究事件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識,使教學過程成爲一個動態的、有機的整體。使學習過程成爲“感知-理解-運用”的過程,更是掌握方法、積累經驗、發展能力、生成情感的過程。

五、說教學過程

1、 新課導入

帶領同學們回顧一下第2、3課學習的'內容,因爲第2課講的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建立,第3課講的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發展,對這兩節課內容的複習將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發發展脈絡完整的呈現在學生面前。接下來就通過對胡惟庸案的講解導入本節課的內容。

2、問題探究,突破重點、難點

① 導入新課後,通過多媒體課件給學生們展示一段朱元璋大肆殺戮功臣的資料,提示學生大肆殺戮功臣是朱元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之一,接着引導學生看課本提問他們朱元璋爲了加強中央集權還採取了哪些措施,從而得出明代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關於清代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主要是引導學生回憶清宮戲中見到的一些現象,通過討論來總結清代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因爲最近有關清代宮廷的電視劇比較多,學生們應該都接觸過。這是難點“明清時期加強君主專制措施”的解決方案。

②難點“宰相制和內閣制區別”解決方案:著名史學家錢穆在其《國史大綱》曾指出:“(明朝)國家並未正式與閣臣以大權,閣臣之弄權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權臣”,非大臣。故雖如張居正之循名責實,起衰振弊,爲明代有數能臣,而不能逃衆議。”引導同學們認識到宰相是“大臣”,握有大權的閣臣只是“權臣”。然後通過課本P17“歷史縱橫”中張居正的案例來引導學生認識到“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十分鞏固。但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諮詢機構,本身並無決策權。雖有內閣大學士大權在握的現象發生,但其權力並不來自於制度及其職位,而來自於最高統治者的個人支持與信任,比如張居正當時是有皇太后的支持。一旦失寵,其地位便會一落千丈,張居正死後的下場可以證明這點。因此,儘管有人認爲明代的首輔即變相重設的宰相,但其權力與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語,更談不上制約皇權。”

難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解決方案:主要是通過對西方內閣和明清時期內閣的比較這一探究性問題來認同學們認識到:明朝的內閣是皇權專制強化的產物,它加強君主的絕對權力,保證君主對全國的統治,進一步鞏固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而西方近代的內閣是政治民主監督機制,有助於防止專制獨裁。中國的內閣使得中國走向專制、愚昧,而西方近代的內格使他們走向民主、科學。從而引導同學們來總結明清時期中國社會的發展開始大大落後於西方。

3、課堂小結

在講授完本節課的內容後,帶領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做一個簡單的回顧,力求本課內容當堂消化,以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同時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展演變作個小結。

4、知能訓練,運用遷移

體現一定的層次性,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

5、佈置作業

六、板書設計

(略)

高中歷史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課內容是人教版新課程《歷史》必修Ⅰ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三課,介紹了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在本單元中起到承上啓下的關鍵作用。

一條主線: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不斷強化

兩對矛盾:中央與地方、君權與相權

三個內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選官用官制度的演變

2、課標要求: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對這一節內容作了這的要求: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古代中國政治制度演變的特點

3、教學目標:根據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並掌握從漢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2)掌握從漢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尤其是相權的演變。

3)瞭解從漢至元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即從察舉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舉制。

4)通過引導學生了解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過程,總結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

聯繫時代背景分析各項措施,理解歷史概念,並逐步總結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引導學生重視圖示、引文等材料,在對歷史材料的研讀和分析中,初步掌握處理歷史資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有助於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但也對中國社會發展進步形成了阻礙;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政權,都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做出過自己的貢獻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難點:從漢至元政治制度演變的過程及對重要歷史概念的理解。

二、說學情

特點:高一學生思維活躍個性鮮明,參與意識強,有一定獨立思考能力。

不足:歷史知識的儲備不充分,歷史思維能力還有待提高。

對策:加強學生歷史綜合素質的培養。

設計理念:創建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和參與性,提高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三、說學法

閱讀思考、合作探究、體驗交流等。注重學習過程中的生成性。

四、說教法

講述法、問題探究法、討論法等,創設情境,設疑引思。

五、說教學過程

1、課前準備

學生自己先預習一遍教科書,再從網絡、課外讀物中搜集一些關於古代中國君主與宰相的關係、中央與地方的關係、科舉考試等內容的資料,基本瞭解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並進一步佈置學生思考: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發展的一些特點。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2、新課導入

秦統一以後開創了一系列新的政治制度,那麼秦亡以後這些政治制度隨之消亡了沒有呢,在歷史的長河中它又是如何演變的呢?

直接了當導入新課,使學生迅速進入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內容。

3、問題探究,突破重點、難點

主要講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中央部分學生自學。

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包括四個問題:西漢的郡國並行制和漢武帝的推恩令;唐朝的節度使和藩鎮;北宋分割限制地方權力;元朝的行省制度

(1)注重補充材料,讓學自主學習,自主分析,儘可能讓學生動手、動口與動腦結合起來,培養學生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習慣。

材料一漢興之初,海內新定,…懲戒亡秦孤立之敗,於是剖裂疆土,立二等子爵,…然諸侯原本以大,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橫逆,以害身喪國。—《漢書》

材料二“古者諸侯不過百里,強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爲*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司馬遷《史記

材料三景帝即位,以錯爲內史…遷爲御史大夫,請諸侯之罪過,削其地,改其枝羣…錯所更令三十章,諸侯皆喧譁,疾錯。—司馬遷《史記》

材料四偃說上曰:“願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司馬遷《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目的:培養學生閱讀能力,養成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習慣。

(2)唐朝藩鎮割據與之後的五代十國分裂局面由學生自己通過閱讀教材、預習時蒐集的一些資料掌握,將此內容僅作爲北宋加強中央集權分割地方權力的一個背景。要求學生通過對這段背景的理解來分析討論北宋如何解決中央與地方的分權矛盾?

以此背景引出北宋如何解決地方權力過大的難題,培養學生利用歷史背景分析解決重大歷史問題的能力

(3)多媒體展示《元朝疆域圖》。

設置問題:作爲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王朝,面對如此遼闊的疆域,假如你是當時的統治者,該如何有效的對地方進行統治呢?

目的:問題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4)問題延伸:

討論:學習從漢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之後,分析其演變的趨勢是什麼,反映了什麼樣的特點?

目的:學生互相討論,然後回答老師提問,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4、課堂小結

本課學習了從漢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以及科舉制度的演變,其中交疊着君權與相權、中央與地方的矛盾衝突,演變的趨勢和矛盾發展的結果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

5、知能訓練,運用遷移

選擇題體現一定的層次性,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

簡答題注意能夠概括本科內容:

(1)從漢至元中央和地方制度是怎樣演變的?

解題關鍵:政治制度的內涵和發展軌跡,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及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思路引領:分別從中央和地方兩個方面談政治制度的演變過程,以朝代爲時間順序作答。

答案提示:中央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漢朝時“中朝”與“外朝”的形成;三省六部制的逐步形成和不斷髮展完善;宋朝“二府”、三司削弱相權;元朝加強皇權方面的新發展,中書省和樞密院、宣政院。

地方政治制度:郡、國並行制;州縣兩級制;州、道等觀察區的設立;宋朝削減地方節度使權力的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度及作用。

(2)你認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特點有哪些?

解題關鍵:政治制度的內涵和各朝代發展特點。

思路引領:從發展過程看其發展軌跡和趨勢,從各朝代發展概況總結出相應特點。

答案提示:從漢至元中國政治制度屢經變化,不斷髮展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在中央政權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在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中,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須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後聽命於君主。中央對地方實行多層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層行政組織長期穩定,人身控制嚴厲,地方沒有相應的自主權,對中央和君主絕對依賴,難以實施有效治理。

6、佈置作業

分析古代中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不斷強化對中國社會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和我國現在的政治制度有不有聯繫?

六、教學總結

從漢到元政治制度很多很雜,學生容易弄混淆,因此必須牢牢把住君主專制中央集權不斷強化這條線索;政治制度理論性較強,學生容易產生倦怠情緒,因此教師須多設置情境讓學生生動的去體驗歷史,感受歷史。總之,在教學中,老師的教永遠只是從屬的地位,必須讓學生養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

高中歷史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本節課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民版歷史必修二專題六《羅斯福新政與當代資本主義》的第一節內容。本節課在本專題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上承專題五世界逐步變成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以1929—1933年世界性經濟危機進一步深化上一專題知識內涵,下啓羅斯福在什麼背景下實行新政,從而突現美國在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特殊地位。本節課在舊教材和新教材中均有着重要的地位,歷年大學聯考都會在這裏出題,尤其是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史實學習對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可提供寶貴的經驗、教訓。

2、本節課課標內容:瞭解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特點和影響,認識羅斯福新政背景。

3、在本節課的施教中,我緊依課標、緊扣新課程改革要領,注重高一學生實際,充分把握人民版專題史教學的特點,想達到以下教學目的:

①知識與技能:主要讓學生了解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出現繁榮的原因;認識經濟大危機爆發的歷史必然性和深刻影響;瞭解胡佛政府反危機措施,分析其“自由放任”政策失敗的必然性。

②過程與方法:注重創設情境,設計具有針對性、啓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交流、探究,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通過閱讀教材和閱讀課件中情境材料,歸納原因、特點、影響等史實,培養學生概括觀察、表達能力等。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增強學生對資產主義制度固有矛盾及造成的無法克服危機的認識;通過對美國20世紀20年代高度“繁榮”和1929年迅猛的經濟危機的學習,樹立居安思危的意識;從學生中以史鑑今,逐漸梳理出科技、環境、政策等因素對經濟運行保障作用,爲我們國家經濟建設提供更多的啓示。

4、教學重點和難點

①重點: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繁榮背後的隱患;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

②難點: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的根源和影響。

二、說教法

1、本課的總體結構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1929—1933年經濟危機重點分析原因,然後歸納特點,認識危機的嚴重害;第二部分對比方式讓學生感知胡佛自由放任不適應形勢,從而推出自由放任政策必然失敗;第三部分通過閱讀概括危機對美國的嚴重危害,涉及經濟、政治和全面社會危機,營造一種嚴峻的形勢,引出美國人渴望“救星”出現,學生感悟“時勢造英雄”。

2、本節課我從高一學生特點的實際出發,主要圍繞提高學習興趣、有效進行知識儲備,培養一定的閱讀概括、表達能力,學會運用歷史思維解決一些問題。教學中主要採用:

①情境教學法---提供背景材料,創造歷史氛圍,讓學生在當時的歷史情境下學習。

②閱讀法---主要是閱讀教材和課件中的圖文資料。

③探究式教學法---涉及合作探究,培養合作精神;還有自主探究,鍛鍊學生做自主鑽研能力。

④歸納法---積極總結,並在理清知識點的基礎上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防止“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3、本節課主要運用多媒體手段,對課本知識進行細化、整合,外加一些影像資料渲染氛圍。既可以拓展視野,又可以爲大學聯考知識點積累奠基。

三、說學法

1、學情分析:高一學生思維活躍、參與性高,易調動其主動性;但高一學生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缺乏系統和深刻認識,往往停留在“是什麼”,對於“爲什麼”、“怎麼樣”、“實質”,“根源”等歷史問題深入分析上欠缺。

2、學法指導:學生應有初步的預習,基本知道是什麼;在老師的學案指導下,應進一步梳理線索,建立體系;再者學會獨立思考和積極參與探究,在交流中產生思想火花,深化對歷史知識的認識;在課餘時間通過互聯網觀看一些經濟危機方面的'影片加深印象;最後及時做一些習題,查漏補缺。

四、說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

師:1928年,胡佛在競選總統的演說中自信的告訴美國人民“如果我當選,我會讓每個家庭的鍋裏有一隻雞”。然而不久他竟然獲得了“飢餓總統”的“美名”。你知道這是爲什麼嗎?

生:1929年爆發了空前的經濟大危機。

師:這場危機雖然是突如其來,但它是歷史的偶然嗎?

生:不是,歷史的必然。

師:爲什麼美國和其他資本主義國家會發生如此嚴重的經濟危機,這場危機有何特點,又會給美國和世界帶來什麼影響,下面請大家與我一起來感受這場大危機吧!

2、教學步驟

本部分主要通過初步感知,創設情境和深刻領悟,合作探究,課堂延伸,學以致用,學生自主評價等六大部分完成教學任務,落實教學目標。

①初步感知:通過3分鐘左右的視頻材料讓學生對1929——1933年經濟危機爆發起因及當時的混亂狀況有一個初步的直觀印象,從心理上拉近學生與這場危機的距離。

②創設情境,深刻領悟:在教學中主要採用文字、圖片材料給學生創造一種情境,營造一種氛圍,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從而由被動轉變到主動。然後在每個情境材料的後而設置針對性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和獨立思考,最後在交流中歸納,在點評中求精,在總結中梳理,在練習中運用,從而得出一些學史感悟,明白一些道理。

情境創設一:美國小女孩艾迪與媽媽的一段對話,主要信息是無煤生火——爸爸失業——工廠煤太多——媽媽撿菜葉生活等,最後一句,艾迪又冷又餓,回想起幾年前的幸福生活時,顯得無比的……

情境創設二:老闆是百萬富翁,就是不願給爸爸漲工資,媽媽說到了房子、汽車先賣掉應急生活,因爲這些都是通過分期付款而獲得的,還提到許多美國人都在股票市場投機賺了不少錢。

合作探究問題:經濟危機爲什麼會發生?

學生交流後,回答:貧富差距過大,股票投機過渡,過渡信貸消費,資本家盲目生產等。

師:這會引發什麼矛盾。(生產與消費之間矛盾或者市場供需矛盾)

師:生產的相對過剩是引發危機的直接原因。但爲什麼資本主義每隔幾年就會發生一次這樣的經濟危機呢?

師:分析原因內在聯繫和資本家爲何盲目生產,引導學生思考並歸納。

生: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人佔有與社會化大生產之間的矛盾。

情境創設三:萬惡的股票災難,黑色的星期四。

問題設計:經濟危機發生的標誌及主要表現是什麼?從中能觀察出什麼特點:

生:閱讀P110第一、二、三自然段。

生:標誌——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美國股票狂跌

表現:銀行倒閉,金融混亂,工廠倒閉,工人失業;農產品價格下跌。

特點:時間長,範圍廣,破壞大。

師:展示一些危機方面的圖片並解說和點評。

問題設計:爲什麼這場美國爆發的危機迅速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聯繫專題五第四節走向整體世界)

情境創設四:流浪者更多,領救濟糧;工人農民示的威遊行;“法西斯萬歲”;政府血腥鎮壓。

合作探究二:這場危機的影響表現在哪些方面?

生:閱讀課件中的圖文資料和P111最後一自然段。

師:板書影響並點評。

情境創設五:一天爸爸說政府要給我們工作和救濟,一家人充滿希望和期待,但幾個月過後仍無變化,於是,許多人對“胡佛政府”產生厭惡。

問題設計:胡佛政府反危機的舉措是什麼,這些政策有何效果?

師:板書二、標水車薪

生:自由放任,陷入困境。

師:引導閱讀P112頁第一自然段認識“繁榮背後”的隱患和自由放任的內涵。

師:引導學生閱讀P113頁第一自然段。“胡佛袋”、“胡佛車”、“飢餓總統”。

師:胡佛自由放任政策在30年代收效甚微,致使危機更加嚴重。

師:板書三、病入膏肓的經濟

生:閱讀P113最後一段概括危害的表現。

(本環節共解決三大問題的時間分配:危機——25分鐘;胡佛政策—6分鐘;危害——4分鐘)

本環節達到梳理線條,理解概念,訓練思維,培養能力,增強感悟的教學目的。

③課堂延伸

爲什麼自由放任政策在20世紀20年代促進經濟發展,而到30年代卻加劇危機發生?從這場危機我們應該學會如何面對危機。你從中得到什麼啓示?

④課堂小結(略)

⑤學以致用

主要是通過六道典型選擇題和一道課後作業題,檢測對知識點掌握和知識運用情況,給教師提供一定的反思思路。

⑥信息反饋,學生自主評價

(學生填寫老師制好的表格)

3、板書設計(略)

高中歷史說課稿 篇4

各位領導和同行:

大家好!很榮幸有這個機會,通過上公開課的方式與大家交流,希望大家開誠佈公,多多指出我這節課堂教學的不足,並提出意見和建議。以下,我將從三個大的方面先拋磚引玉。

課前準備

一、教材地位:《“蒸汽”的力量》在專題五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主要講述了工業革命的發生條件、成就和影響。工業革命是英國崛起的重要途徑,也是資本主義近代化的重要階段,是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的重要原因及條件。本節內容一直在大學聯考中佔據重要位置,學好本節對於理解和掌握資本主義發展史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教學重難點:仔細梳理教材知識,並結合課標要求“瞭解工業革命的基本史實,探討其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的影響。”確定以下作爲本節的重難點。

重點:工業革命的條件和主要成就;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

難點:工業革命的影響。

三、教學目標:結合班級學生具有一定自學能力,但分析歸納能力相對較差的學情,確定了課堂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瞭解工業革命產生的`條件和主要成就;分析歸納工業革命的影響,特別是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的重要作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創設1840年英國工廠主威廉一天的工作和生活的情景,讓學生走進歷史、感受歷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學生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學生看圖說話,總結和概括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發生的條件;閱讀“工業革命發明成果一覽表,瞭解各個行業新技術和機器的重大成就,

學生討論“工業革命對英國的影響?”提高學生閱讀、概括、歸納以及歷史思維能力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探討工業革命帶來的消極影響,形成正確的發展觀和自然觀,確立以人爲本,關心生活質量的意識,爲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進步導致人類社會向前發展,關注科技發展的方向,培養崇尚科學、不斷創新的精神。

探究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和啓示,激發學生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四、教學方法:本課整體貫穿宜川中學倡導的“預習——互動——檢測”的教學模式,鑑於本課內容較多,知識體系不是很明晰,採用課前預習的方法。

教法——本課主要採用情景再現法、總結概括法和小組討論法等,以問題爲載體,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教師起引導作用。

學法——本課主要指導學生採取自主閱讀法、圖表閱讀法、提煉概括法、綜合分析法等進行學習,並瞭解一般的歷史思維角度和解題方法。

課堂實踐

五、教學過程和策略

導入:

授新:

本課分三大步驟和四個環節展開,貫穿一個理念。

1、預習的檢查和鞏固階段:主要通過“過關斬將”和“思維地帶”兩個環節來體現。

“‘大工業’的狂飆時代”一框的內容學生在國中已有所瞭解,如果單純重複史實的話,比較枯燥。所以授課時換了個角度,採用故事的形式(“工廠主威廉的一天”),將英 國工業革命的相關內容穿插在故事中,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看圖說話的方式歸納出工業革命的知識點,這樣子比較生動、有趣。

“打造‘世界工廠’”一框主要講了工業革命 對英國的影響,鑑於課標只要求探討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的影響,結合新課標理念,我的處理是要求學生自主閱讀,不做具體知識的要求,只作爲訓練學生提煉概括能力的學材。

“世界市場的孕育和成熟”主要講了工業革命對世界市場發展的影響。此處課標的要求是探究,但考慮到學生對這方面知識相對匱乏,加上教材內容簡單明瞭,我的處理是把本框題作爲訓練學生分析概括能力的學材,同時通過概括也達到了對課標要求的主線知識的明確,可謂一舉兩得。另外,對尚有討論空間的世界市場形成的標誌進行了重新處理。

2、知識的小結和拓展階段:主要通過“各抒己見”環節來體現。

本課課題是“蒸汽”的力量,也就是重點討論工業革命的影響,那麼工業革命的影響有哪些,其中最主要的影響體現在什麼地方?鑑於這些疑問,設置了對工業革命影響的討論,既是教材內容的小結和拓展,又是訓練學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學會從整體、全面看待歷史問題的方法,可謂一舉四得,這就是雖然課時緊張,但我仍然作這樣處理的用意所在。

3、知識的檢測和昇華階段:主要通過“課堂練兵”環節來體現。

習題主要注重基礎性,緊扣課堂教學,讓學生有效地鞏固課堂知識,並體驗到課堂學習的成就感。其中課後探究性問題“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以及啓示?”的設置主要希望培養學生髮散思維的能力,能以史爲鑑、古爲今用,使所學知識得到進一步昇華。

4、一個理念:即以學生爲主體。採用“預習——互動——檢測”的模式是體現這個理念,引導學生歸納概括、分析討論也是體現,教學過程中注意一般原理和思維方法、做題方法的傳授,也是基於這個理念。

課後反思

上完本課後,雖然還沒有時間去了解學生的反饋,但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覺得仍有一些問題需要改進,如:預習檢查仍有待進一步落實和加強;檢測習題可以再有梯度一些;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得還不夠充分,學生積極性沒有淋漓盡致地發掘,以後隨着學生能力的增強可多讓學生活動。諸如此類的問題自己還有很多,今後會更加努力,不斷解決存在的問題,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高中歷史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課在處於承上啓下的重要地位。秦朝開創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國古代大一統王朝政權體制的基礎,成爲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併爲以後歷代所沿用,對此後我國兩千多年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皇帝制度中的世襲制度,嫡長子繼承製度,源於西周的宗法制度。

2、課標要求: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對這一節內容作了這的要求: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瞭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3、教學目標:根據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識記秦朝的統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和郡縣制度、秦鞏固統一的措施等知識點。

2)理解郡縣制和中央集權制的概念,皇權至上的特點。

3)運用比較法分析郡縣制與分封制的利與弊。

4)評價秦朝中央集權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在師生問題探究過程中,學習從史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學習比較的方法分析歷史問題。學習歷史地辯證地分析歷史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秦朝建立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兩千多年來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在當時是進步的,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

認識秦朝統一的重大作用,自覺維護祖國統一。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概念及特點;

(2)分封制和郡縣制的利與弊

難點:正確評價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二、說學情

高中一年級的學生,通過國中階段的學習,學生對秦始皇及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瞭解,已經有了初步的歷史認識和歷史評價能力。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在增強,但是在辯證地歷史地分析問題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三、說學法

閱讀思考、合作探究、體驗交流等。注重學習過程中的生成性。

四、說教法

本單元的重點是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本課的.重點難點就要圍繞中央集權制度來設置,引導學生對其進行理性思考。評價秦始皇和秦朝鞏固統一措施在國中已經作爲重點內容學習、所以本課不在列爲重難點,避免與國中的知識點重複,提高學習效率。

1、問題探究互動教學,通過設置探究性題目,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從而實現教法與學法的統一,教服務於學,促進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2、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有關史料圖片呈現給學生。

五、說教學過程

1、課前準備

提煉教材信息:(本環節約8~10分鐘)本環節要求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提煉本課的主要信息,爲下一環節的展開奠定基礎。大部分知識點國中已學過,避免佔用大量時間。

目的: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2、問題探究,突破重點、難點

問題探究討論:(本環節是本課的重點,時間控制在20分鐘左右)

目的:通過設置探究性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學生爲主體,實現師生、生生合作,互動探究,踐行"教的過程就是學的過程"的新課程理念。發揮教師的引導和激發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

探究(一):什麼是中央集權制度?秦朝中央集權制度有何特點?(突破重點1)

中央集權制度,要聯繫韓非子的中央集權理論,實現知識的前後貫通;對於這一概念,只要學生能看到中央集權是與地方分權相對立這一點,就可以了。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特點,從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和郡縣制度三個方面考慮它們之間的關係,避免與環節二簡單重複。

探究(二):秦朝爲什麼要實行郡縣制度?(突破重點2)

用多媒體給學生呈現《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大臣對實行分封和郡縣討論文字(文字詳見課本第17頁),引導學生從這段史實中獲取有效信息,概括王綰,李斯和秦始皇以及淳于越的不同觀點,比較分封制與郡縣制的異同和利弊,認識秦朝實行郡縣制度是歷史的必然。

在中央集權制度下,郡縣只能服從中央,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據的因素,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具有進步意義。

探究(三):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建立對中國社會發展有何影響?(突破難點)

通過學生討論,結合教材認識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在當時和對後世是具有進步意義以及消極影響

(1)對秦朝當時:正由於有一個統一集中的中央政權,秦王朝才能積極開拓疆域,北拒匈奴,南吞百越,有利於我國多民族國家統一發展;正是有一個強有力中央政府,才統一了貨幣、文字、度量衡,纔開驛道、修靈渠,從而促進了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進步。

(2)對後世:秦朝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確立,建立了我國古代大一統王朝政權體制的基礎,成爲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爲以後歷代所沿用,並不斷完善與發展。對我國此後兩千多年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消極影響:正是由於秦始皇專權,進行殘酷的統治,激化了階級矛盾,統一的秦帝國迅速土崩瓦解,其暴政也成爲歷代的重要的史鑑之一。

引導學生將其放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秦朝中央集權制度,不僅要考慮其進步意義,還要考慮其消極影響,不僅看到對當時的影響,還要看到對後世的影響,從而學習歷史地辯證地認識歷史問題。

(3)問題延伸:

討論:學習從漢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之後,分析其演變的趨勢是什麼,反映了什麼樣的特點?

目的:學生互相討論,然後回答老師提問,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3、課堂小結

(約1~2分鐘)

秦朝以後,隨着歷史的發展,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鬥爭在歷不斷上演,專制的皇權也越來越強化,到明清時期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發展到頂峯,並且也越來越成爲中國歷史發展進步的障礙。在今後的學習中,同學們會有更加深刻地認識。

課堂小節不僅僅要總結本節課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將知識能前後引申,讓學生對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歷史有一個大致的輪廓,爲今後的學習埋下伏筆。

4、知能訓練,運用遷移

(約5~6分鐘)

選擇題體現一定的層次性,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

簡答題:

(1)說出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對秦朝和後世的影響?

(2)用稿紙寫下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穫?還有哪些問題?

(3)突出以學生爲主體的自我測評,所提出的問題課下或下節課有針對性地解決。

5、佈置作業

課下小論文撰寫:

以史爲鑑是中國傳統,依靠強大的力量建立起來的秦帝國短短十一年曆二世而亡,成爲後世重要的史鑑之一:唐朝柳宗元認爲:

"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爲之郡邑,廢侯衛而爲守宰(宰:縣令)……此其所以爲得也。不數載而天下大壞,其有由矣:亟役萬人,暴其威刑,竭其貨賄;負鋤梃謫之徒,大呼而成羣。時則有叛人而無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論》)結合課文,你同意柳宗元的說法?請說說你的理由,200字左右。

本環節要讓學生從材料中獲取有用的信息,根據所學,歸納整理思路,訓練書面表達能力,能說出自己的觀點,表述完整,思路清晰即可,本題目屬於課後"思考與探究"欄目問題,考慮到課上時間緊無法完成,所以安排到課下完成。要求學生當天完成收齊,並檢查評分,選出優秀小論文下節課課堂表揚,做到有佈置有檢查,避免放任自流。

高中歷史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過渡語:教材是聯繫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橋樑,首先我來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本課是部編版高中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三單元第9課的內容,本課有四個子目,分別是宋初專制集權的加強、邊疆壓力與財政危機、王安石變法、南宋的偏安。學好本課,可以幫助學生梳理掌握兩宋時期的政治與軍事,使之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說學情

過渡語: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要對學情有所把握。

通過三年的歷史學習,高一的學生已經積累了一些的歷史知識,掌握了一些歷史學習的方法,但是他們對於歷史的瞭解還停留在表象,不能理清歷史之間的聯繫與實質,因此教學中要注意啓發和分析。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語:根據新課標對本課的要求,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通過分析《宋史》等相關文獻和表格資料,瞭解宋初專制主義集權加強的背景,客觀地分析出加強集權的措施給當時北宋帶來的作用,同時掌握北宋與其他少數民族之間的關係。

2、通過史料分析等方式,將王安石變法的措施放置在當時的時空條件下加以分析,客觀地評價這些措施的作用,並且分析出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

3、通過學習本課內容,能夠感悟到王安石以天下爲己任的責任感,和岳飛精忠報國的民族氣魄,同時也能辯證地看到專制集權的作用,體會改革的曲折性和複雜性。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基於以上的分析,我確立的重難點如下。

【重點】

北宋集權的措施;王安石變法。

【難點】

北宋集權措施的影響;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

五、說教法學法

過渡: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基於此,我將採用問答法、情景創設法、小組討論法、史料分析法等多種教學方法。

六、說教學過程

過渡語:接下來,我會具體談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爲核心的部分。

環節一:導入新課

過渡語:好的導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採取了謎語導入法。

我會在多媒體展示與王安石有關的關鍵詞:“唐宋八大家、臨川先生、改革家、《梅花》”,在學生明確是王安石後,我將進行設問:王安石生活的北宋在政治和軍事上是怎樣的狀況?他進行的變法又爲什麼會失敗?引發學生思考,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出示謎語有利於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開發學生的思維,更好的進入課堂學習。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宋初專制集權的加強

首先,我會展示五代十國政權更替的時間軸並請學生閱讀教材,思考:北宋採取集權措施的原因是什麼?學生通過思考,明確其原因是吸取五代十國分裂割據的教訓。其次我將展示《宋史》的史料節選,請學生根據史料總結出中央加強對地方管理的措施。緊接着,我將展示表格,請學生結合課本,總結歸納加強皇權的措施。在此之後,我將用講授法,講解重文輕武的措施。最後,我將請學生結合教材內容,用5分鐘時間進行小組交流探討:北宋集權措施的影響有哪些?學生討論時我會進行巡視指導,在討論結束後我會請學生起來回答,並對他們回答的具體情況進行評價和完善,明確這些措施具有兩面性:一方面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另一方面影響了行政效率。

【設計意圖】通過分析史料,增強史料分析,總結歸納的能力,樹立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意識;通過小組討論,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邊疆壓力與財政危機

我會出示北宋、遼、西夏對峙圖,請學生結合圖片說一說北宋周圍有哪些民族政權?在學生明確遼、西夏後,我將出示《宋書》的史料節選,分別請學生歸納出北宋與遼、西夏之間的.政治關係和軍事衝突。在此之後,我將出示北宋軍隊人數和軍費增長的表格,請學生從表格中歸納出當時北宋冗兵冗費的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展示,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提高學生圖片分析能力。

(三)王安石變法

在講解這部分內容時,首先,我會提問:面對統治危機,北宋統治者進行了哪些改革?學生結合教材明確有慶曆新政和王安石變法。慶曆新政的內容比較簡單,我會通過介紹讓學生明確慶曆新政是范仲淹以整頓官僚機構爲宗旨的改革,結果是失敗的。之後,我將請學生閱讀教材思考:王安石變法涉及到哪幾個方面?變法的原則和目的又是什麼?在學生明確富國強兵等答案後,我將播放紀錄片《中國通史》中關於王安石變法的節選,請學生觀看紀錄片,總結出王安石在富國和強兵中採取的措施,如青苗法、市易法、保甲法等。最後,我將講解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一方面用人不當,另一方面損害了保守派的利益。

【設計意圖】播放視頻能夠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讓學生迅速融入歷史情景,烘托課堂氛圍。

(四)南宋的偏安

在這一部分,我會通過多媒體展示金、南宋、西夏對峙圖,請學生結合圖片歸納出南宋和金之間的政治關係和軍事衝突,在學生歸納完畢後,我將出示岳飛的《滿江紅》,請學生結合課前蒐集的資料說一說和岳飛有關的故事,感悟岳飛的愛國情懷。

【設計意圖】通過出示古詩,體現歷史學科綜合性,培訓學生人文素養。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爲了檢驗我本課的教學效果,我會採用師生共同總結的方式進行。

2、作業:請學生以表格的形式歸納出兩宋時期少數民族政權的概況,下節課分享。

【設計意圖】表格作業,能使學生系統地歸納本課所學內容。

七、說板書設計

高中歷史說課稿 篇7

各位尊敬的考官: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x號考生。

我說課的題目是《古代希臘民主政治》。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爲什麼這樣教爲思路,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和基礎,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古代希臘民主政治》是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二單元第5課的教學內容。本課由希臘文明的搖籃、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和雅典民主的“黃金時代”三個子目構成。這三部分內容是緊密聯繫的,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特定的歷史條件,使古代希臘文明得到充分發展,爲希臘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空間。梭倫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的內容和作用,揭示了古代希臘民主政治的發展歷程,對理解世界政治文明有重要意義。

二、說學情

要想上好一堂歷史課,不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還要對學情有深入的把握。

高一的學生對歷史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對歷史的學習趣味較強。國中時期已經學習了古希臘民主政治的簡單歷史史實,但是對於專業的政治術語,如“民主制”“貴族制”等概念,感覺深奧難懂。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該從學生已有的認知規律出發,循序漸進,激發學生將形象思維上升至概念與結論的理想思維。

三、說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是制定教學目標的出發點和依據,根據新課標對本課的要求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通過運用歷史地圖,分析雅典的自然自理環境,增強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樹立歷史的時空觀念。

2.通過蒐集古希臘政治制度的信息和資料,養成初步的歸納和分析能力。學會從歷史的角度看待希臘民主政治的產生、發展及影響,並對其進行科學評價,增強辯證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體會古希臘的輝煌文化爲世界文明留下來的重要遺產,感受雅典民主政治的輝煌,認識民主政治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的重要意義。

四、說教學重難點

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以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雅典的三次民主改革。

【難點】

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徵、實質和歷史作用。

五、說教學方法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教學方法的選擇。

在本課,我主要採取的教學方法有講解法、談話法、史料分析法和小組討論法等。通過講解概念,使得學生由形象思維變成理論思維。通過啓發式的教學,使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傳授知識、思想教育和培養能力的教學目的。

六、說教學過程

接下來,我具體談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衆所周知,一堂歷史課如果有好的開頭,就能抓住學生的求知心理,使他們心懷期待地投入新的學習內容中去。爲此我生活實例導入法導入新課。

在上課之前,我會提問:同學們,現在我們班級是通過怎樣的方式選舉班委成員啊?國家又是通過什麼方式選舉領導人呢?在學生回答出民主選舉的基礎上,我會繼續設問:這種民主選舉的方式最早產生於兩千多年前的雅典,雅典爲什麼會產生民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是如何一步步確立的?具體的操作過程又是怎樣的?通過問題啓發學生思考,順勢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通過生活中常見的問題導入,可以引起學生的共鳴,能夠讓學生迅速融入課堂。同時,我設置的思考問題又增加了課程的懸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進入新課的學習。

環節二:新課教學

(一)希臘文明的搖籃

我會先出示古代希臘地圖和歐洲地圖,請學生思考幾個問題:希臘的地理位置有什麼特點?希臘的地形有是怎樣的特點?這種地形有利於從事什麼樣的經濟活動?學生通過讀圖能夠得出結論:雅典位於地中海沿岸,海岸線曲折,便於從事海上航行,海路交通發達。境內多山,適合商業活動。

接着,我會呈現中國地貌圖,引導學生比較希臘和中國地貌圖的差別,從而讓學生認識到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產生的自然條件。

隨後,我會展示城邦和公民的定義,讓學生了解古希臘城邦的特徵和城邦公民的權利:古希臘城邦的基本特徵是小國寡民。城邦的公民可直接參與城邦政治,有對民主權利的渴望。在學生了解的基礎上我會強調:城邦制度是希臘民主的搖籃。

【設計意圖】通過讀圖,能夠增強學生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能夠逐步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培養學生的歷史分析能力。

(二)雅典的三次重要改革

接下來是對雅典三次重要改革的學習,也是我教學的重點。

首先,我會多媒體展示梭倫與貴族們爭論的圖片,讓學生們大膽設想如果你是梭倫,你會和貴族們在爭論什麼?學生結合課本內容,可以認識到梭倫改革的背景是由於當時貴族和平民之間的矛盾激化。

接着,我會讓學生閱讀教材,以歷史小組爲單位,通過表格的形式歸納梭倫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的內容和歷史意義。學生通過歸納可以認識到:梭倫改革奠定了民主制度的基礎,克里斯提尼改革標誌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伯利克里時期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黃金時代”。

最後,我會讓學生閱讀教材《歷史縱橫》中關於陶片放逐法的介紹,探討其利弊。然後,我還會向學生講解人民主權和輪番而治等概念。

【設計意圖】採用這種情景扮演的'形式,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自身作爲學習主體的意識,激發學生們的思維。表格法的使用,一方面能方便記憶,另一方面能夠容易發現知識點之間的聯繫與區別,簡單而實用。通過教師講解專業的政治術語的概念,這樣便於學生理解和接受。

(三)對雅典民主政治的評價

我會通過多媒體展示雅典的繁榮景象、雅典人的一天、蘇格拉底之死等史料,讓學生閱讀教材結合上述史料,以歷史小組爲單位討論如下問題: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全體雅典人都可以參與的嗎?談談你對雅典民主政治的認識和評價。

學生討論回答後,我會引導學生認識到:雅典民主政治的積極作用在於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繁榮,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在於雅典的民主只是少數人的民主,而且容易造成民主的濫觴。

【設計意圖】通過呈現史料的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史學思維。通過對雅典民主政治進行評價,能夠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爲了加強學生對雅典民主政治的正確認識,更好的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歷史影響。我會進行總結,昇華情感,實現智育和德育的相互統一。

2.作業:請大家課下查閱有關古希臘民主政治的資料,寫一篇歷史小短文,談談你對古希臘民主政治的感想。

【設計意圖】開放式的作業設計,更能夠提高大家的學習興趣,讓同學們積極主動的投入到課堂的學習中來。

七、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設計以直觀、簡潔爲原則,以下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高中歷史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開闢新航路》是高中《歷史·必修二》第5課的內容。從三個方面向學生介紹了歐洲人開闢新航路的歷史:即新航路開闢的原因和條件、新航路開闢經過以及影響。前4課內容介紹了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從第5課開始學習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本課內容相當重要,上承古代中國,下啓近代世界。新航路的開闢,打破了世界相對隔絕的狀態,世界真正開始融合爲一個整體。從此,以西歐爲中心的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隨後的殖民擴張,世界市場拓展;第一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基本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發展。

二、說目標

1、課程標準

概述迪亞士、哥倫布開闢新航路的史實,認識地理大發現對世界市場形成的意義。

2、三維目標

①知識與能力:掌握新航路開闢的原因、經過、影響。

②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分析原因及影響,培養學生分析和歸納問題的能力。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通過對新航路開闢過程的學習,使學生感受和學習探險家們勇於進取的開拓精神。 b、通過學習新航路開闢的影響,使學生認識新航路開闢促進了人類社會的整體發展。

3、重點難點

重點:新航路開闢的原因、影響

難點:新航路開闢對世界市場雛形形成的重大意義

三、說教法

情境 —— 啓發 —— 探究 —— 點拔

(創設情景) (設置問題) (開展教學) (點拔提高)

四、說學法

1、學情分析:高一學生對新航路開闢的史實大致瞭解,在好奇與探究的基礎上,創設新情境,引導學生分析和歸納問題,有利於新課的展開。

2、學法指導:情景再現、歸納分析、探究發散。

五、說過程

1、導入(選取新穎的角度)

【設計理念】:還歷史本原 至於鄭和與哥倫布到底誰先發現了美洲,留給同學們以後來探究。今天,我們來共同學習《開闢新航路》。

2、過程(梳理清晰的主線)

【設計理念】:重現實結合

情境①:多媒體展示三幅地圖:《15世紀歐洲人繪製的世界地圖》《16世紀中期歐洲人繪製的世界地圖》《18世紀中國人繪製的天下全輿總圖》

探究①: 不同時期的世界地圖與現在的世界地圖有什麼區別?什麼是舊航路?什麼是新航路?歐洲人爲什麼捨近求遠開闢新航路?

點拔①:15世紀的世界地圖七大洲中只有歐、亞、非三洲,四大洋中也沒有太平洋,

16、18世紀的世界地圖基本輪廓與現在的世界地圖相似。

“新航路”是相對舊航路而言的,是指歐洲開闢的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 新航路開闢的原因和條件:

必要性:經濟根源: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需要 社會根源:歐洲人的“尋金熱”

商業危機:東西方商道受阻

宗教需要:傳播天主教

主觀:葡萄牙、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設計理念】:梳理出第一條主線“東方的誘惑”(新航路開闢的原因、條件),培養學生分析和歸納問題的能力。

情境②:電影《哥倫布》片斷

點拔②:新航路開闢的過程

【設計理念】:梳理出第二條主線“新航路的開闢”(新航路開闢的過程),感受和學習探險家們勇於進取的`開拓精神。

就決定了其終止的悲慘結局。造成鄭和下西洋終止的具體原因爲:

其一,“厚往薄來”的政策最後導致國庫空虛。產出必須大於投入才能持續發展。而鄭和船隊將士衆多,耗資巨大,每次出航饋贈要花大筆開銷,支持鄭和船隊的明政府國庫空虛。“厚往薄來”的方針違反了經濟發展規律,“蝕本”的買賣是無法持續的。

其五,鄭和下西洋所需物品大多出於官手工業,供給日益困難。從事官手工業的工匠約30萬人,屬於封建徭役制度下的強制性無償勞動,工匠的勞動積極性很低,經常以怠工、逃跑來進行反抗。由於逃民情況嚴重,無法完成下西洋所需物品的任務。下西洋已失去雄厚的物質基礎,當然難以再繼續進行下去了。

情境④:1982年,曾有三十六個國家的代表聯名向聯合國提議,要求於1992年10月12日爲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五百週年舉行世界性的紀念典禮。但是1992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法律系對哥倫布舉行了一次審判。身着15世紀服裝的12人陪審團進行了三個小時的審理後一致裁定:被告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現年541歲,意大利人,在500年發現美洲新大陸期間犯下了謀殺、剝削奴隸、專職、滅絕種族的屠殺、給未成年者定罪,搞國際恐怖主義等7大罪行,判哥倫布350年“監禁”。

探究④: 模仿陪審團進行辯論

點拔④:理解概念“世界市場”、“商業革命”、“價格革命”。

“價格革命”表現是:美洲的白銀大量流入西班牙,再從西班牙流向熱那亞,最後甚至流入奧斯曼帝國。在白銀通過國際貿易渠道向東流動時,它所經過的地方必然發生下述現象:物價迅速上漲,貨幣貶值,出現僞幣,投機活躍。在一個世紀裏,西班牙的物價上升了大約四倍,其他歐洲國家雖然沒有達到這個程度,但它們傳統的經濟關係也受到了嚴重的衝擊。物價猛漲對歐洲國家的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以致被稱爲價格革命。

【設計理念】:梳理出第三條主線“走向會合的世界”(新航路開闢的影響)。

3、小結(挖掘教育的價值)

【設計理念】:升教學主題

本課概述了開闢新航路的史實,核心在於認識地理大發現對世界市場形成的意義。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們對地理大發現的影響有了更深的認識。主要有以下觀點:

②從對美洲影響看:雙重性,多方位。既有革命的,也有災難的。

③從文明交匯角度看:地理大發現是新舊兩個世界,亞、歐、非三大文明的匯合和交往。

六、說評價

設計相關練習題,測評課堂教學效果。

七、說反思

情景設置注重生動性,問題設置注重有效性,

教學開展注重互動性,預設生成注重統一性。

高中歷史說課稿 篇9

各位評委,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一單元第4課《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我主要從一說教材(包括教材地位、課標要求、教學目標、重難點分析)二學情分析、三教學方法、四教具準備、五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介紹了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以及明清時期,皇權的不斷加強,它上承第3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的內容與本課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的內容,同屬於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中重要內容,學習本課不但有助於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建立的過程及規律,而且還有利於認識這一制度對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國體與政體、官僚政治與行政管理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從而使學生了解國情、關注民生,激發他們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另外,通過學習明清時期專制皇權達到頂峯的史實,認識我們今天的民主生活的來之不易,要更加珍惜民主。

因此,學習本課還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二)、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課標是:瞭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等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根據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方面:

(1)基礎知識:清朝的軍機處

(2)培養能力:促進學生形成依據史實評價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的能力和形成歸納、分析能力。

2、過程與方法方面:

(1)通過設問、指導學生閱讀課本,促使學生思考分析歷史問題,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

(2)通過提問和組織課堂討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維,引導學生把握本課知識結構

形成學科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方面:

(2)通過學習本課,明清時期專制皇權達到頂峯的史實,引導學生了解古代政治的多樣性,認識到中國古代經歷了漫長的.專制社會,進一步瞭解中國國情,增強對民族、國家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也認識我們今天的民主生活的來之不易,要更加珍惜。

(三)、重難點分析

重點:明清時期加強皇權的措施及影響。

難點: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的過程

二、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在國中已學過本課的一部分內容,看過少明清時期的歷史劇,對明清史也有一些瞭解。但認識比較膚淺片面,側重對歷史現象的感性認識,對知識的掌握缺乏系統條理,對歷史現象的分析缺乏廣度和深度。所以,上課時,把教學內容製成教學課件,通過在課堂上展示歷史圖片,補充材料等方式,使之更生動形象,以增加學生學歷史的興趣,幫助他們系統深入地學習。

三、說教法

結合新課程教學理念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主要採用提問式,談話法、閱讀指導法和直觀演示法等進行教學。通過這些教法引導學生分析、理解、掌握清朝的設立軍機處史實。

四、說學法

學生通過閱讀思考、師生之間進行合作探究、體驗交流等,注重學習過程中的生成性。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五、說教具準備:

自制的教學課件。

六、說教學過程

(一)課前探究

1、組織學生通過網絡下載有關歷史圖片,初步瞭解教材的相關內容。

2、思考課後的知識鏈接。

(二)導入新課

情境營造:通過複習上節課的內容和展示圖片,最後引入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軍機處的設立(設計意圖:用這種方式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並引起他們學習的興趣。)

(三)展示課標及本課具體教學目標(見上)

(三)新課的學習

(2)清軍機處的設立:

清初的中樞權力機構

軍機處的設立:原因、職能特點、作用

總結: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引導學生討論回答,師補充)

(四)課堂總結

清明的軍機處重處在可以參與處理內政外交等機要政務,但輕處在於“跪奏筆錄”,完全聽命於皇帝,因此,軍機處的設立,是專制皇權高度發展的重要標誌。

(五)達標測試,鞏固練習

例題2、清朝初期,對皇權構成重大威脅的是

A、議政王大臣會議B、內閣

C、六部D、南書房

(六)佈置作業:P18

歷朝統治者爲加強皇權而不斷削弱相權,請分析: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給中國社會造成了什麼影響?

七、板書設計

軍機處的設立

1、軍機處設立的過程

皇太極

康熙

雍正

2、原因:

議政王大臣會議嚴重影響了皇權集中。

3、職能:

4、意義:

高中歷史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

(一)地位及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戰在世界近現代史中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既是“壟斷資本主義形成”的總結,又是“一戰後國際關係”的背景。它改變了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是人類歷史發展的轉折點,併爲二十多年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了禍根。

課程標準的要求是:講述薩拉熱窩事件的主要過程,認識突發事件對人類和平的威脅;以凡爾登戰役爲例,認識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災難。

根據新課標我設置了以下的三維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簡述薩拉熱窩事件,提高學生概述歷史事件的能力,認識突發事件對人類和平的威脅。

2、瞭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交戰雙方、性質、結果及以及凡爾登戰役的殘酷性,認識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災難。

3、通過評價薩拉熱窩刺殺事件,培養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事件和多角度地觀察和認識歷史現象的能力 。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構建本課知識樹,探討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過程、戰爭的性質、後果和深遠的影響。

2、將歷史與現實相聯繫,引導學生明辨是非,增強以史爲鑑的意識。

3、通過圖片欣賞,觀看影片,焦點關注,時事報道等活動對戰爭的災難性進行情境體驗,從而激發學生對戰爭的憎惡、對和平的熱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引導學生對普林西普的刺殺行爲進行評價,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各民族反抗侵略與瓜分鬥爭的正義性同暗殺等恐怖活動的區別,從而旗幟鮮明地反對任何以暗殺等恐怖活動爲主要形式的突發事件,以維護世界和平。

2、通過對凡爾登戰役的殘酷性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災難性後果的學習,使學生牢固樹立起熱愛和平、反對戰爭的意識。

(三)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大戰爆發的原因及其影響。

教學難點:

正確評價普林西普的刺殺行爲;大戰的性質及大戰結束的原因。

二、說學情

年齡特點:思維敏捷、積極性強、好奇心重,關心國內國際局勢。

具備初步閱讀、理解和歸納歷史材料的能力和簡要地分析問題的能力;看待事物基本上能辨別是非,但不夠全面 ;在挖掘歷史的現實意義方面尚有欠缺。

三、說學法教法

(一)學法:

通過6W法、閱讀分析法、情境體驗法、歸納構建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二)教法

通過學案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和材料教學法,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通過以下五個環節引導學生學習本課內容。

(一)圖片導入、情境激趣 (二)自主學習、夯實基礎

(三)互動交流、質難問疑 (四)以史爲鑑、情感昇華

(五)整理歸納、知識建構

(一)圖片導入 、情境激趣

通過現代戰爭的圖片展示,導出發生於1914-1918年燃遍全球戰火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形象的視覺效果,引起學生對本課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主動參與課堂的熱情。

(二)自主學習、夯實基礎

用6W法(原因why 、時間when、人物who、地點where、經過what、性質結果影響how)自學“一戰”的基本概況。

(三)互動交流、質難問疑

設置了“時事報道”環節:

小組合作後,學生派代表以記者身份對薩拉熱窩事件的主要過程進行報道,增強故事性,讓學生明白薩拉熱窩事件是大戰的導火線,認識突發事件對人類和平的威脅。

此外,還設置了“合作探究”環節 :

1、探究問題一:“一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圖表材料得出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讓學生對兩大軍事集團(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的形成過程有直觀、感性的瞭解和深刻的認識。明確帝國主義國家間矛盾鬥爭的實質是爭奪霸權和殖民地。

2、探究問題二:你如何評價普林西普的刺殺行爲?

教師引導學生從刺殺目的、手段性質、刺殺結果三方面來評價。指導學生在評論歷史事件時,注意運用史實分析和說明問題,堅持“論從史出”、“ 一分爲二”的方法,形成科學的`歷史觀。

通過這種途徑,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各民族反抗侵略與瓜分鬥爭的正義性同暗殺等恐怖活動的區別,從而旗幟鮮明地反對任何以暗殺等恐怖活動爲主要形式的突發事件,以維護世界和平。

3. 探究問題三:“一戰”結束的原因有哪些?

指導學生從各個國家的角度歸納概括得出答案,培養學生嚴謹的思維能力。並從戰爭引發革命,革命制止戰爭的分析,培養學生辯證的思維能力。

4. 探究問題四:“一戰”的性質和影響是什麼?

引導學生從“一戰”爆發的原因,參戰國的性質和目的以及戰爭後果等方面出發,分析得出它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掠奪戰爭。帝國主義是戰爭的根源。從而培養學生透過歷史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通過指導學生閱讀材料,引導學生分析得出,戰爭的深遠影響是給交戰國人民帶來巨大災難,給世界造成巨大損失。這場戰爭是一場罪惡的戰爭,同時它也改變了國際格局。

(四)以史爲鑑,情感昇華

通過觀看《凡爾登戰役》 視頻,讓學生感悟戰爭的殘酷性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的巨大災難。讓學生樹立和平的意識,遠離戰爭珍愛和平。

我通過以上途徑來突破本課重難點。

(五)整理歸納、知識建構

讓學生自己用知識樹歸納本課知識點,建構本課的知識框架。根據建構主義理論,讓學生根據學科特點主動獲取信息,提煉知識,建構知識體系,形成規律性認識,掌握學習方法,可以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教師進行學法指導,用“一二三四”總結本課。

最後,本課的教學設計適應現代課程觀要求,發揮歷史的現實性功能,拉近歷史與現實、與學生的距離,爲使學生成爲具有時代精神和歷史責任感的新世紀人才奠定基礎,真正實現歷史學科的課程價值。

五、教學反思

1、課堂上留給學生思考問題、解讀問題的時間不是太充足,必將影響到學生的思考效果。

2、討論的重點還可更多地放在結合實際方面。如現在的美國對伊拉克、利比亞的戰爭,“斬首”行動等,究竟什麼樣的行爲是恐怖行爲?個人所進行的和以國家名義進行的活動性質一樣嗎?對現在美國的行爲如何評價?

高中歷史說課稿 篇11

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上承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下接新民主主義的偉大開端,在教材中的地位相當重要。

說教學

(1)知識方面: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歷史背景;民族工業“短暫春天”的概況和特點;在民族工業發展過程中做出貢獻的實業家;中國無產階級的壯大。

(2)能力方面:通過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短暫發展的特點及其形成原因的教學,培養學生分析原因和結果的能力及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引導學生認識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發展的過程和各階段的特點,使學生學會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從多角度,多層次分析問題的能力;

(3)態度、價值觀方面:通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曲折發展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帝國主義的壓迫和封建主義統治是近代中國經濟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不改變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中國民族資本主義不可能得到充分發展。

說教學重難點

(1)重點: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歷史背景。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有極其深刻的原因。一、辛亥革命的.推動,爲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一些封建障礙。二、“實業救國”思潮的影響。三、羣衆的反帝愛國鬥爭的推動。提倡國貨。這些是內因。四、歐洲列強忙於一戰,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這是主要原因。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在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中發展壯大是不可能的,即使有,也是曇花一現。帝國主義的侵略是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

(2)難點: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特徵。由於此部分知識比較分散,學生對這一特點理解一般只停留在表面化、較低層次上。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從中國近代社會的性質;國際形勢的變化;中國民族主義工業這一階段發展的概括等多角度、多層次、實事求是地分析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時期的特徵,並由此進一步加深對民族資產階級兩面性的理解,以及它對新時代到來所起到的作用和影響。

說教法

提問啓發,通過提問,能收到溫故知新的效果,從而引出本節所講內容。

講解法,針對教材的重難點進行講述解釋,從而使問題化難爲易,便於學生理解掌握。

討論法、多媒體技術運用等教學方法,充分發揮課堂教學民主,積極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與學的活動。

說學法和學生

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有所瞭解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初步發展的階段。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的加深。爲此,在課堂教學中引用材料、形勢示意圖、設計表格,幫助學生概括、歸納、比較知識點,培養學生分析原因與結果的能力以及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說教學過程

分導入新課、講授新課、課堂小結、教學反饋、板書設計、佈置作業等六部分。

說教學反饋及自我評價

本課教學重難點集中,爲鞏固教學成果,設計基礎訓練和能力提升的練習,一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發散思維。

說總體設計構想

立足教材實際,綜合運用多媒體技術,既體現學科綜合思想,又滲透新課程意識,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與管理。

高中歷史說課稿 篇12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亞洲的振興與崛起、非洲民族獨立浪潮與影響、拉美民族獨立運動與成果等歷史知識。

2、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資本主義殖民體系的建立與崩潰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

3、通過學習,進一步培養學生全面認識歷史和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以及提高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解決現實社會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印度的獨立與經濟發展;非洲民族獨立浪潮

2、難點:印巴分治;巴拿馬人民收回巴拿馬運河主權

三、教學要點

一、亞洲國家的獨立與振興

1、印巴分治

2、印度經濟的發展

3、亞洲其他國家的獨立與發展

二、非洲民族獨立浪潮

1、二戰後非洲掀起民族獨立浪潮

2、非洲民族獨立的四個階段

三、拉丁美洲捍衛民族主權的鬥爭

1、古巴革命

2、巴拿馬人民收回運河主權的鬥爭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第二次世界大戰對世界的影響,不僅有前幾課我們瞭解的資本主義世界與社會主義陣營的變化,而且也使殖民地與半殖民地人民深受鼓舞,紛紛掀起民族解放與民族獨立運動,並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亞非拉不僅出現了一系列新興的民族獨立國家,而且使資本主義列強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建立起來的殖民體系宣告瓦解。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第12課“亞非拉的奮起”。

【新課講授】

一、亞洲國家的獨立與振興

1、印巴分治

師:哪位同學來介紹一下印度是如何淪爲英國的殖民地?印度曾經發生國哪些的反英鬥爭?

生:印度於17世紀開始遭受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侵略,18世紀中期被英國完全佔有,1858年英王派總督管轄印度,直到1947年英國在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高潮中以“分而治之”的政策結束了對印度長達277年的侵略和近200年的直接統治歷史。印度自1857年進行反英民族大起義失敗後,先後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次大戰後、二次大戰後進行了許多次民族獨立鬥爭,直至最終獲得獨立。

師:衆所周知,英屬印度殖民地不單單包括現在的印度,還至少包括現在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地,那爲什麼英屬印度殖民地最終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國家,而是陷入分裂?

生:印巴分治、蒙巴頓方案的提出。

師: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印度殖民地人民爲了爭取民族獨立,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英國無力應付,只好打算讓印度獨立。1947年,英國駐印度的新總督蒙巴頓上任。在6月3日向英國議會提出了《印巴分治方案》(史稱《蒙巴頓方案》)印度獨立後,尼赫魯出任第一任總理。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國宣告成立。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成立。印度與巴基斯坦成爲兩個獨立的國家。但是,1971年12月3日,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在聯合國干預下,12月7日雙方停火,東巴基斯坦獨立,成爲現在的孟加拉共和國。

2、印度經濟的發展

印度充分利用外資發展本國經濟,印度的科學技術人才十分豐富,每百萬人口中有科技人員3329人,科技人員數量僅次於美國和俄羅斯,1991年以後,印度推行經濟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印度GDP連續10年保持年均6%的增長速度,特別是1994~1997年間,更是平均達到了7%。據統計,到20xx年,印度的外匯儲備也達到了450億美元。

3、亞洲其他地區的獨立與發展

師:新加坡、韓國抓住機遇,大力吸收外國資本和技術,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根據國情適時調整經濟發展戰略,發展高技術產業和外向型經濟,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師:就在亞洲國家紛紛獨立,並走上發展道路的同時,非洲地區也出現了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

二、非洲民族獨立浪潮

1、二戰後非洲掀起民族獨立浪潮

師:殖民主義者奴役非洲的情況。15世紀,葡萄牙殖民主義者在開闢新航路的過程中,最早踏上非洲大陸,此後西方殖民主義者接踵而來。其罪惡活動有始於16世紀的黑奴販賣活動,19世紀末掀起的瓜分狂潮,實行種族隔離政策等。

2、非洲民族獨立的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二戰結束至50年代前期,一些北非國家先後取得獨立。其中重要的包括埃及獨立和收回蘇伊士運河鬥爭、阿爾及利亞的獨立等。

1952年爆發了“自由軍官組織”領導的“七月革命”。埃及獨立,納賽爾當選爲總統。

1956年蘇伊士運河戰爭

又稱英法以侵埃戰爭或第二次中東戰爭,是英法爲重佔蘇伊士運河,聯合以色列發動的侵埃戰爭。蘇伊士運河是埃及境內的國際通航運河,扼亞、歐、非三洲交通要衝,具有重要的戰略和經濟意義。在埃及人民反抗和國際社會的壓力下,英法被迫於11月7日宣佈停火,22日從埃及撤軍。次年3月以軍也從埃及撤出。

師:第二階段,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非洲大陸誕生了30多個獨立國家。其中1960年,就有17個國家取得獨立,因此,這一年被稱爲“非洲獨立年”。

第三階段,70年代主要是葡屬非洲殖民地人民爭取獨立的時期。1975年,莫桑比克和安哥拉等國人民經過長期武裝鬥爭,贏得獨立,結束了葡萄牙在非洲長達500年的殖民統治。

第四階段,90年代初。是帝國主義在非洲的殖民體系最終崩潰的時期,其標誌是1990年納米比亞的獨立。1994年,在南非舉行了第一次各個種族都參加的全國大選,非洲人國民大會主席曼德拉成爲南非歷第一個黑人總統,標誌着南非種族隔離制的消除,這揭開了南非歷史新的一頁。

三、拉丁美洲捍衛民族主權的鬥爭

1、古巴革命

1959年古巴革命沉重地打擊了美帝國主義。

2、巴拿馬人民收回運河主權的鬥爭

師:巴拿馬人民爲收回運河及運河區主權進行了長期鬥爭。巴拿馬逐步收回運河區主權。至1999年年底,巴拿馬已完全收回運河區的主權。

【課堂小結】

師:請同學們歸納一下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的階段特點

生:四五十年代,獨立運動興起;五六十年代,獨立運動高漲;七八十年代,獨立運動深入;90年代,殖民體系崩潰。

【佈置作業】

思考:印度與中國都曾遭受西方列強的侵略,請問印度與中國獲得民族獨立的方式一樣嗎?爲什麼?

【板書】一、亞洲國家的獨立與振興

1、印巴分治

2、印度經濟的發展

3、亞洲其他國家的獨立與發展

二、非洲民族獨立浪潮

1、二戰後非洲掀起民族獨立浪潮

2、非洲民族獨立的四個階段

三、拉丁美洲捍衛民族主權的鬥爭

1、古巴革命

2、巴拿馬人民收回運河主權的鬥爭

高中歷史說課稿 篇13

一、學生情況

同國中階段相比,高中學生的抽象能力和理解能力有較大程度的提高,但不能過高估計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因爲大多數學生在國中時不重視歷史課的學習,或者把歷史課看成是故事課,歷史知識儲備和認知水平有限,缺乏正確認識歷史的方法和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鴉片戰爭後,隨着西方殖民者侵略的擴大,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中國人民開始了救國救民道路的探索,也開始了中國的近代化,中國社會的經濟形態和社會階級結構發生變化:資本主義產生,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誕生。本節就是講述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特點,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產生及其特點。

可以說本節內容既是前面所學內容的延續,又爲後面學習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基礎。所以在中國近代史上佔重要地位和作用。

2、教材目標的分析

基於本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據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結合學生的認知情況,擬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中國資本主義產生的條件,瞭解中國資本主義產生的情況,掌握中國資本主義的特點和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理解中國無階級的產生及其特點。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從具體社會歷史環境出發,客觀地、全面地、辨證地認識分析歷史問題,發展歷史思維能力,形成正確的歷史觀,提高觀察社會問題的能力。同時運用相關的圖文資料,培養學生運用資料、讀圖識圖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①從鴉片戰爭到19世紀60年代初,由於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中國開始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社會內部產生不以本國封建統治者和外國侵略者意志爲轉移的新的經濟因素和新的階級,對學生進行社會發展教育。

②通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由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代因素,中國資產階級具有兩面性,也不可能在近代中國實現自己“實業救國”的願望。

③通過對無產階級產生及特點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無產階級是近代中國最先進最革命的階級。

3、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1)中國資本主義興起的條件;(2)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3)中國無產階級的特點

難點:(1)中國民族資產階級興起的條件;(2)民族資產階級兩面性

4、課時安排:1課時教具準備:多媒體

三、教法分析:我採用啓發式教學。考慮如下:

(1)這是時代發展對個人認知能力的要求。

當今世界是個知識爆炸的時代,知識更新換代快,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傳

授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發展學生知識遷移能力和主動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2)符合教學過程中教與學的辨證關係。

在教學過程中,採用啓發式教學,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從而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

(3)符合學生認知習慣。本課內容理論性強,理性分析多,需要啓發式教學,由淺入深,由表及裏。

在啓發式教學總原則的指導下,在實際操作中採取如下具體教學手段,指導學生:

(1)藉助多媒體,創設情景,渲染氣氛,激發學生探求知識慾望。

(2)提問法: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問題,師生互動過程中,發揮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的作用,學生一方面掌握了相關知識,另一方面將知識有機結合,融會貫通,在互動的過程中也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能力。

(3)講解法:針對重、難點,通過一定的補充講解,化難爲易,加深理解和認識。

(4)討論法:通過討論,將抽象的問題變得形象化、直觀化。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共同學習,互相促進,表達能力、分析能力、認識事物的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

(5)圖示法。運用簡單的圖示揭示知識內部的邏輯結構,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知識。

五、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

[方法和手段]:播放視頻

利用視頻材料——《茶館》中秦二爺的片段,創設情景,渲染氣氛,以設問的方式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

2突出和突破重、難點

[突出和突破重、難點1]:中國資本主義產生的條件

[方法和手段]:

(1)。創設問題

爲了達到讓學生明白資本主義在近代中國的產生是不以外國侵略者和本國封建統治的意志爲轉移,進行社會發展的`教育。我採用提問法,設計問題,學生思考和討論。

[問題1:]你認爲開辦工廠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問題2:]19世紀60年代的中國是否存在或具備這些條件?

最後,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補充、歸納板書。

2).組織討論

爲讓學生明白外國資本主義在中國資本主義產生中的作用,培養學生從具體

社會歷史環境出發,客觀地、全面地、辨證地認識分析歷史問題努力,提高觀察社會問題的能力,組織討論。

[討論:]有人說,中國資本主義是“歐風美雨”的產物,你同意嗎?

[突出和突破重、難點2]: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特點

[方法和手段]:

(1)、媒體展示圖表、地圖、圖片、文字資料

學生完成圖表。

(2)、根據圖表、地圖、圖片設問

展示圖表、地圖、圖片,根據圖片設計相關問題,以談話方式引導學生從圖表、地圖中歸納隱藏在其中的信息,主要培養學生看圖、讀圖、識圖能力,以及前後知識融會貫通和遷移能力。在學生認識的基礎上講解。

[問題1]:根據圖表和地圖,書本P40頁材料,以及產生條件,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工業有什麼特點?

在瞭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特點的基礎上,進一步思考民族資產階級革命性、

妥協性和軟弱性產生的原因,有表及裏,尋找根源。培養學生從具體社會歷史環

境出發客觀、辨證、全面認識歷史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問題2]:結合材料,思考民族工業破產、倒閉的原因?

[問題3]:本國的封建勢力和外國資本主義爲什麼要壓迫和束縛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如何面對封建勢力和外國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束縛?

[問題4]:民族工業在資金、技術有什麼特點?

[問題5]: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兩面性產生的根源?

(3)用簡單的圖示,揭示知識內部的邏輯結構,即民族資產階級與本國封建勢力、外國資本主義之間的關係

[突出重點3]:中國無產階級的特點

[方法和手段]:

(1)多媒體展示圖表,

(2)培養學生識圖、讀圖能力,提高分析能力和認識社會的能力。

首先讓學生自己歸納無產階級的特點。

第二,在學生歸納的基礎上補充完整。如果學生還是無法自己完成,可以設計問題,大家交流,在與教師的交談和啓發中形成正確的概念。

[問題1]:中國無產階級分佈在幾種企業中?其中哪一種企業出現的最早?從產生的時間看與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有什麼不同?無產階級分佈在這些企業中說明了什麼?

[問題2]:分佈地點有何特點?從來源看有什麼特點?

[問題3]:和民族資產階級受的壓迫一樣嗎?

3完成課堂練習,檢測課堂效果

4歸納總結,重在把本節知識納入已有知識系統中,加強知識之間的聯繫,提出問題,延伸課堂內容。

5板書設計【略】

高中歷史說課稿 篇14

各位老師:

你們好!

我來自xx,我今天說課的課例是高中歷史必修一第六專題《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文明》中的第一課《民主政治的搖籃——古代希臘》

說課內容將圍繞六個方面展開: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講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分析學生說教法學法、教學過程設計、教學反思。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教材是專題六的第一課,專題六是新大學聯考增加的考試內容,主要講述古代希臘、羅馬政治文明的精華-民主與法制,是古典世界留給後人的一筆珍貴的政治文化遺產。第一課的內容是瞭解古希臘民主政治賴以萌芽、發展的自然和社會歷史條件,認識自然環境對文明的影響很大,從中對我們有所借鑑。因此本課無論是在本專題還是在政治發展都具有重大的深遠的歷史意義。

二、說教學目標

1、課標要求:通過對古希臘文明產生的自然地理環境、希臘城邦制度的特點、希臘公民的素質的闡述,來認識古代希臘民主政治產生的自然和社會基礎。

2、知識與能力:通過對古希臘民主政治產生的自然地理環境和社會條件的瞭解,培養學生全方位認識歷史問題的能力

3、過程與方法: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圍繞本課三個知識點進行課前預習,想象自己作爲一個希臘城邦公民參加政治活動的情形,體會古代西方世界的公共政治活動氛圍。

4、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希臘民主政治產生的自然條件與社會環境的認識,使學生明白一種制度的產生總是與其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和社會環境密切相關,一方水土、一種社會制度造就一方人民。希臘民主政治的產生得益於古代希臘獨特的自然、社會環境和享有充分政治權利的公民。

三、說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古希臘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對希臘城邦民主政治產生的歷史作用。

突破策略:展示古希臘地圖,引導學生從位置,地形、氣候分析古希臘的地理環境,進而分析這種地理環境對希臘產生的影響,並且與古代中國進行比較,從而能更好地理解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對希臘城邦民主政治產生的歷史作用,以突破重點。

2、教學難點:西方的民主政治興起於古希臘的歷史條件。

突破策略:結合教材三個子目,設計“古希臘考察團”,通過三個行程考察古希臘的地理位置、古城邦、古公民,在情景教學中,領會古希臘民主政治產生的三個條件,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

四、分析學生說教法學法

1、學情分析(說學生)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福安二中的高一學生,他們思維較活躍,樂於表現,但認知水平相對有限,尤其對於世界史的基礎知識儲備不足,而且知識缺乏系統性。因此,在高一教學過程中首要任務就是通過再現生動直觀的歷史畫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構建知識結構體系併力爭在能力上有所突破。

2、說教法

新課標要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和參與性,培養學生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自學教材上編寫的較爲詳細的內容,對於重點、難點,我採用

(1)圖片展示法:高一學生,形象思維能力較強,抽象思維相對薄弱。通過展現古代希臘文明和地理環境組圖,加深學生對城邦的印象,適時引導學生思考城邦形成的原因。

(2)比較法:運用比較法從地理環境方面分析比較古希臘民主制度和中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不同

(3)課堂討論法:教學過程中,對於思維能力要求高的問題,教師可以採用課堂討論的.方式解決。這既可鍛鍊學生髮散性思維,又可培育同學間相互探討的氛圍。

(4)情景教學法:學生想象自己作爲一個希臘城邦公民參加政治活動的情形,體會古代西方世界的公共政治氛圍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主動參與大膽質疑,創新的思維使學生的智能和認知水平得到發展。

3、說學法

與教法相適應,我通過組織學生課前預習、課堂討論、合作學習與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總之,教法和學法的設計,我儘可能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探究能力爲目的。因爲只有通過個體獨立思索、探究發現而建立的知識系統,纔是最穩定的。

五、說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如何導入新課是上好每堂課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良好的導入語能在某種程度上激發學生的興趣。

1.本節課我是通過一組圖片導入,圖片展示古希臘輝煌的歷史文明,設計#教案#導語:古希臘文明光輝燦爛,一直影響到現在。那麼到底是怎樣的一片大地孕育瞭如此偉大的文明,又是在怎樣的政治制度下,古希臘文明會有如此燦爛的發展。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感性的認識到古希臘文明燦爛輝煌,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爲新課的講授打下良好的鋪墊。由此導入新課。

2.展示課題,解釋何爲民主

(二)講授新課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內容要求,我將本節課的教學活動設計一次“古希臘考察活動”,通過三個行程的情景教學,考察古希臘的地理位置、古城邦、古公民,領會古希臘民主政治產生的三個條件。這樣做的目的:學生作爲考察團的成員,可以提高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熱情,知道考察的內容就是這節課要掌握的知識要點,達到提高45分鐘的課堂學習效率。

第一步、分析第一個子目——蔚藍色的希臘(考察團的行程一:驚鴻一瞥鳥瞰古希臘)

本子目是教學重點,主要闡述希臘民主政治產生的地理條件。

在這個教學環節充分運用多媒體

(1)展示古希臘地圖,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兩個問題

①就地理環境而言,希臘有何特點?

②希臘的這種地理環境對希臘產生了什麼影響

設計意圖:通過地圖等直觀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想象力,引導學生從位置,地形、氣候分析古希臘的地理環境,進而分析這種地理環境對希臘產生的影響,從而突破教學重點。

(2)展示古代中國和古代希臘地圖,對比分析:

希臘的地理環境適宜進行哪種經濟活動?

中國的地理環境適宜哪一種經濟活動?

思考:這兩種不同的經濟活動對古希臘、古代中國的政治各有何影響?

設計意圖:運用比較的分析方法,將古希臘的政治文明成果置於人類文明演進歷程中,理解古今中外政治制度的發展軌跡極其不同特點,能夠讓學生理解自然地理環境與區域文明形成的關係,起到突破難點的作用

第二步、分析第二個子目——充滿活力的城市國家(考察團的行程二:身臨其境考察古城邦)

這個環節採取學生分組合作探究四個問題,去考察希臘古城邦的特點,認識希臘城邦制度爲民主政治提供了社會環境

合作探究

第一組考察內容:城邦是什麼?從城邦的概念中你能得出城邦的特點是什麼嗎?

第二組考察內容:古代希臘爲什麼沒有形成統一的帝國,而是形成衆多城邦呢?

第三組考察內容:城邦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特徵分別是什麼?

第四組考察內容:城邦制度對古代希臘民主政治有何影響?

第三步、分析第三個子目——希臘的公民(考察團的行程三入鄉隨俗接觸古公民)

這個環節採取情景教學法,設置一個古公民的家庭情景,引導學生去考察這個古公民的家庭,探究五個疑問,弄清(1)什麼是公民?(2)公民具備哪些權利?(3)公民的基本素質?(4)爲什麼公民的集體榮譽感特別強?作爲希臘社會的主體階層,各城邦的公民從小接受系統訓練,具備了一定參政素質,成年後爲城邦貢獻自己的個人才智和力量,推進各城邦政治、經濟各方面的繁榮,是民主政治的重要保障。進一步引導學生回答:一個現代的合格公民需要具備哪些基本素質?從而實現三維目標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第四步、鞏固小結

爲了使學生對所講內容有一個明確完整的概念,強調重點和難點,必須做好課堂總結。結合板書,師生共同梳理線索,構建知識結構,鞏固知識

第五步、課後探究

作業的佈置目的在於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本節課的知識點,所以作業的佈置一般是依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但也要符合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和學習計劃,還要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研討的能力。

佈置作業:古希臘的城邦與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有什麼不同?

設計意圖:體現新課標古今中外歷史相聯繫的整體史觀。

第六步、板書設計

民主政治的搖籃----古代希臘

希臘的地理環境——自然條件

希臘城邦制度——社會環境

古希臘公民的素質——重要保障

六、教學反思

本節課通過三個行程、學生合作探究活動使學生身臨其境,激發其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參與討論與探究,使整節課的效果較好,雙邊活動也比較活躍,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理念。但在實際教學中,由於學生的層次不同,課堂教學時間不容易掌控,完成教學所需時間比預計要多些,導致後面總結提升部分以及練習時間不夠。

總之,本課教學按照雙主教學的模式,依據師生互動的教學原則,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把主動生權讓給學生,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

高中歷史說課稿 篇15

一、說教材

過渡語:教材是連接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橋樑,首先來談一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本課是部編版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二第五單元第12課。主要介紹了在古今中外各國水路交通的代表性成就和交通對政治、經濟、文化、城市發展和社會變遷的影響。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不僅可以對交通變遷有全面的認識,還可以瞭解我國交通的突出成就,增強民族自豪感。

二、說學情

過渡語: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要上好一堂課必須要對學情有所把握。

高中二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較爲紮實的歷史知識基礎,而且已經學習過不同時期中外水陸交通的突出代表,但是缺乏系統梳理,也不清楚交通和社會變遷之間的關係。因此我在授課過程中要採取多樣的教學方法,以解決學生的知識短板,提升學習歷史的綜合能力。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語:結合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情況,圍繞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研讀《代鄂督條陳立國自強疏》,瞭解交通發展對社會的影響,培養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史料實證觀念。

2、通過歸納不同歷史時期中外各國水陸交通代表性成就,加深時空觀念。

3、通過本課學習認識到我國古代水陸交通的突出成就,激發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感悟家國情懷。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語:教學目標確定以後,我的教學重難點也就顯而易見了。

重點:古今中外水陸交通的代表性成就。

難點:交通發展對社會變遷的影響。

五、說教法學法

過渡語: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將採用問答法、小組討論法、情景教學法等教學方法。

六、說教學過程

過渡語:接下來就進入了本次說課的核心環節,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過渡語:好的導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採取多媒體導入的方式。

我會在多媒體展示約公元前3500年兩河流域的雙輪車示意圖,並請學生一起來猜一猜,它作何用途?在學生回答後總結並引導學生思考:從古至今水陸交通是如何發展的,這些發展又給人類社會造成了怎樣的影響?順勢引入新課。

設計意圖:展示圖片給學生直觀的感受,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設疑導入的方式能夠爲課堂製造懸念,烘托氛圍。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古代的陸路交通和水路交通

首先,我會展示古羅馬道路示意圖和秦直道示意圖並提問:古代的中外各國有何代表性的道路,是什麼促使人們修建道路的。學生結合課本回答後,我會繼續請學生結合所學知識,說一說古代中外各國開鑿了哪些著名的運河?在學生回答後,我會強調絲綢之路和京杭大運河重要的地位,增強民族自豪感。

設計意圖:通過分析課本內容的方式,提升學生歸納、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

(二)對海洋的探索和全球航路的建立

對於這一部分,我會首先展示紀錄片《新航路開闢》片段並提問:古代中外各國人民對海運的探索有哪些。學生回答之後,我會進一步展示《世界主要海港和航線示意圖》,引導生觀察圖片並提問:世界海運航線中最爲繁忙的運河是什麼?爲什麼?學生回答之後,我會強調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在國際航運中的重要地位。

設計意圖:通過紀錄片和圖片,直觀呈現歷史信息,加深知識印象的同時也能鍛鍊提取、歸納歷史信息的能力。

(三)工業革命與交通的發展

在講解這部分內容時,我會引導學生回憶工業革命中交通部分的內容,以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我會請學生結合所學知識,想一想工業革命帶來了哪些交通工具上的突破,這一時期中外各國的水陸交通有何發展。學生回答後我會進行總結。

設計意圖:通過回憶所學知識的方式,形成知識間的聯繫,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

(四)交通與社會變遷

這一部分內容是我本節課的難點所在,所以我會採用史料分析和小組討論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突破。我會呈現張謇《代鄂督條陳立國自強疏》的史料,請學生結合史料以歷史小組爲單位展開五分鐘討論,討論內容爲:交通給社會變遷造成了怎樣的影響?學生回答後師生共同總結出:加強了各地的溝通,促進了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影響了城市的發展;方便了物品傳遞和信息交流。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可以提高學生合作探究歷史的能力。史料分析法可以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歷史學習能力,深入理解交通對社會變遷的影響。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爲了保證我本課的教學質量,我會採用師生共同總結的方式進行。

2、作業:請學生課下觀看紀錄片《超級貨運》並思考現代的交通有何發展?

設計意圖:開放性的作業,能充分調動學生課後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爲之後的學習做好鋪墊。

七、說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