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說課稿模板集錦6篇

說課稿 閱讀(2.47W)

作爲一名教職工,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應該怎麼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說課稿模板集錦6篇

說課稿 篇1

一、教材簡析

《木蘭詩》是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首古詩,這一單元以祖國爲主題,選編了五篇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從各個角度表現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人民熱愛祖國、發憤圖強的美好情操。《木蘭詩》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記敘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沙場,凱旋迴朝,建功受賞,辭官還家的故事,塑造了一個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樸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的人物形象。本詩爲樂府民歌,具有濃郁的民歌特色。結構分明,語言樸素,感情濃郁,是國中語文課本中優秀的篇章。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1、依據

新課標主張中學語文教學應致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精神,促進學生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國中古詩文的教學,則以培養學生的興趣與語感爲主體並適當積累一定的文言詞句知識。通過誦讀、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2、學生分析

七年級學生在以前的語文學習中,學過一些文言詩詞,但畢竟很少,對《木蘭詩》中一些特殊的字詞、詩句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再加上生活在和平安泰的`年代,而且生活經歷短暫,所以對《木蘭詩》的思想內涵的感悟也存在困難。所以教師必須靈活設計教學過程,精心指導學習內容,力求做到凸顯個性,兼顧全體,。比如簡單的問題,由學生獨立完成;稍難的,學生間討論,教師點撥;難點,則在教師的啓發下進行探討。另一方面,教師也要回應學生當堂提出的各種問題,就此展開新討論,或安排課後的活動。

3、確定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兩點,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識記文中的字詞,

2.瞭解《樂府詩集》、《木蘭詩》的文學常識。

3.學習“互文”等修辭手法

4.背誦詩歌。

能力目標:

1.從整體上把握詩歌的內容,準確、完整地複述課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學習本文敘事詳略得當的寫法,體會其表達效果。

3.培養學生獨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標

1.感受花木蘭的女兒情,英雄氣,瞭解她的智慧,膽略和才能。

2.從木蘭的形象中感悟學習熱愛祖國、孝敬父母的美德。

教學重點:

1.誦讀、背誦古詩。

2.研讀刻畫木蘭這一人物形象的重點段落,理解繁簡相宜的寫作妙處。

教學難點:

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辭手法在文中的表達效果。

三、教學方法和手段

1、教法與學法

依據“三有利”原則,主要採用①誦讀法、②複述法、③鑑賞法、④討論探究法、⑤競賽法等方法學習課文。

2、教學手段

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結合多媒體電教設備輔助教學。

四、教學過程

本課分兩課時進行。

課前準備:新課標主張語文課程應是開放而有活力的,要求拓展語文學習的領域和空間。花木蘭這位女英雄,歷代在民間廣爲流傳,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學生在七年級上冊寒假作業“小知識”欄目中,也瞭解了歷史上有關木蘭的情況;另外是現在學校都有微機室,學生都在學習電腦,可以上網查閱資料。然後把自己瞭解的知識、上網查閱的資料整理好,製成知識卡或幻燈片,供上課交流。

第一課時教學要點:瞭解北朝樂府民歌;朗讀詩歌,感受詩歌的聲韻美;疏通文意,整體把握詩歌;複述詩歌的故事情節,理清情節發展脈絡,強化背誦。

第二課時教學要點:檢查背誦,研討賞析,對詩歌進行美點追蹤,合作探究,就最想解決而自己又沒有能力解決的問題展開討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求新知的能力。

第一課時教學

第一環節:導入

由學生交流木蘭資料,《樂府詩集》知識引入,師生共同總結(powerpoint課件展示)。從而掌握文學知識,激發學習興趣。

第二環節:朗讀詩歌,初步感受詩歌的聲韻美

首先由學生利用字詞典,課文註釋,自由試讀,初步感知詩歌內容。

接着播放課文朗讀課件(《木蘭詩》flash課件),學生看書聽讀,作上批註。聽完後學生自由發言,互相提醒。教師課件展示注意“音”、注意“形”的字和通假字(powerpoint課件)。學生根據展示的內容拼讀、比較、識記,從而掌握基礎知識。

然後由學生觀看木蘭故事過程圖片(powerpoint課件)練讀。由圖引入故事情景,初步體驗朗讀感受。

最後感情朗讀展示:師生同讀,表演讀,自選文段讀,上下句輪流讀,從而感受詩歌的聲韻美。

第三環節:默讀詩歌,理解詩意。

首先以學生個體爲單位,自讀詩歌,藉助註釋、工具書,試譯全詩,把不懂的語句作上記號。(環節安排理由: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主”是指學生都是學習的主角,意味着個人獨立學習、主動探究,意味着個體獨到的思維和新穎的見解。木蘭詩雖是古代詩歌,但語言淺顯,學生應用工具書,都能初略理解。所以這一環節可以安排學生獨立完成,這樣能培養學生的獨立自學能力,創新能力。)

接着以學習小組爲單位,學生互動合作,討論交流,理解難懂詞句,通講詩意。(環節安排理由:新課標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合作、探究”能發展學生個性、培養良好的交際能力,在知識方面能相互補充,共同提高。況且學生在自讀自譯過程中,由於生活經歷,學習水平、能力差異,會出現一些疑難問題、思維偏頗。這一過程,能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通過生生互動,釋疑訂正補救提高。)

然後以全班爲單位,小組互動,師生互動。

先全班釋疑,解決小組也無法解決的問題。

再聯繫生活實際,探討特殊字詞、詩句的正確意思。

a數詞的理解。可以用比較的方法加以識別。例如把“壯士十年歸”和“同行十二年”進行比較,學生很容易看出木蘭從軍的年數矛盾,從矛盾中也輕易地掌握了數詞虛指的用法。

b句子的理解。一是如“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等排比句。二是如“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等互文句。都可以用“聯繫實際,對照反思”的方法理解。(如學習互文句。powerpoint課件展示①出示詩句,抽生翻譯。②師質疑“戰死的全是將軍,歸來的全是士兵嗎?”學生很容易理解上下句意思是互爲補充說明的,翻譯時要把上下兩句的意思合起來理解。③在此基礎上,教師點出這就是古文中的一種修辭手法——“互文”,再讓學生找出類似句子理解,我想,學生掌握這個新知識點就不成問題了。)

最後是文言基礎知識的鞏固,可採取競賽的方法。(在這個環節採用這個方法,意在學習方法的變化中調節課堂氣氛,讓學生稍稍疲憊的神經又活躍起來。)具體作法是將全班按座位(或學號、男女生)分成兩組,展開競賽,勇闖三關。一是對手關,此環節由對手組出題問答。二是抽答關,由老師出題,兩組抽籤解答。三是搶答關,老師念題,兩組搶答。小組競賽完畢,師生共同總結。

第四環節:複述詩歌,整體把握故事情節,強化背誦

先讓同學按照寫作順序或不同內容概括故事情節,其餘同學評點,教師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總結,板書課文結構。接着指導學生依據板書、過程圖片複述課文。然後設計形式多樣的練習,強化背誦(如:教師背上句,學生背下句、男女同學競賽或組與組之間競賽)。最後全體學生集體背誦。

第五環節:課外拓展(powerpoint課件展示)

1.你還知道哪些女英雄?向全班同學作簡要介紹。

2.把“我心目中的花木蘭”整理成文,收集在自己的成長記錄袋中。

3.製作名人小檔案——我心目中的花木蘭。

五、板書設計:

說明:學生按“家中——征途——戰場——朝堂——家中”地點轉換來分是可以的;按“戰前——戰時——戰後”事情發展順序來分也是可以的;不把末尾一段看成木蘭對“驚忙”的夥伴的回答,而理解爲作者“隱喻讚美”另外劃開也是可以的。我們應該放開學生的思維,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我將板書設計成這樣,是選取了其中一種,主要是理清課文思路,便於學生複述複述課文,背誦課文。

板書:

停機嘆息

願替父徵代父出征

備戰出征

十年征戰十年征戰

受賞辭官

得勝歸來

回家歡聚

雙兔隱喻比喻讚美

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我所執教的是水平三(五年級)《沙瓶投擲》一課,主要的教學內容是沙瓶擲遠和沙瓶炸碉堡遊戲。通過沙瓶擲遠練習,能有效發展學生的投擲能力和協調能力。發展投擲能力在一、二、三年級通過遊戲和競賽有所體現,但是學生只有淺顯的認識,因此,本節課一方面通過自制器材——沙瓶擲遠,鞏固學生的正確動作要領,另外通過沙瓶炸碉堡遊戲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投準技術。

二、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對事物充滿好奇且善於思考,喜歡新穎的、有一定難度的、多人獲集體參與的活動,有較強的的表現慾望,注意力不太穩定。其身體基本活動能力在一、二、三年級通過沙包教學初步得到鍛鍊,有一定的.投擲技術基礎,但多是模仿,對技術要領還未形成較正確的理解。

三、學習目標

1、掌握擲遠和投準的基本技術和技能。

2、發展速度、耐力、靈敏等運動素質和肌肉力量、肌肉耐力等素質。

3、培養學生積極進取、主動參與、團結協作的運動態度。增強自尊與自信。

五、教學教法

爲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法中採取了教師引導爲主指導爲輔。學法中注重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以小組合作方式參與本課學習。

六、課的設計

針對學生實際情況,以及本課教材內容特點,貫徹啓發誘導、循序漸進的原則我將本課設計四個環節,開始部分、準備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

一、開始部分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注意力是保證聽好課的首要條件,所以教學中教師應在學生集合後情緒尚未穩定、注意力尚未集中前,運用適當的手段或方法使學生的注意力儘快集中到對體育知識、技能的學習上來。

二、準備部分

準備部分有兩個環節,一是饒擺好的沙瓶正方形進行熱身跑;二是師生共同進入沙瓶操熱身操。在輕鬆、愉快、活躍的氛圍中,提高興奮點。充分做好準備活動爲下面的環節做好準備。

三、基本部分

爲了營造快樂活躍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愉快的心情下進行學習,我在複習投擲沙包技術動作的基礎上進行情景教學,把沙瓶看做手榴彈進行投擲,並8米10米12米遠的距離進行投遠練習,在他們玩的過程中,我會把技術動作逐步滲透給學生,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首先我把學生分成4個小組,每個小組都到指定的場地進行練習,當他們創編的時候,我就到各個小組巡視,看一看他們創編的玩法參與到學生中來,與他們一起玩。並加以指導,引導學生可以七個人或八個人一起玩,來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然後當我吹哨時以小組爲單位集合小組進行展示自己創編的成果,對於展示自己創編玩法的同學,我要給予表揚,然後讓同學們來評價,哪一種玩法好、新穎,對於好的玩法,集體進行練習。在這一環節中,讓學生在玩中學,給他們充分的活動空間,想象空間,挖掘他們的創造能力。

通過上一環節創編選出好的玩法進行比賽,通過比賽培養學生合作精神,讓他們積極參與,並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四、結束部分

跟着教師一起互動放鬆,如兩人間放鬆手臂,縱隊拍前一人的肩背等等。從而達到恢復學生生理和心理狀態的目的,同時滲透美育,陶冶情操。

本節課的優點:

1、整個教學過程集中和分散相結合,以啓發引導爲主,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2、利用哨子、口號和風趣的語言幫助學生學習,充分把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

不足:

1、在上課前應讓學生做一些沙瓶的遊戲,避免課堂上學生拿到沙瓶後過於興奮。

2、投擲沙包的練習在一、二年級的教學中都有接觸,所以學生對原地肩上投沙包的動作已經有了較深的印象,投擲手榴彈的講解過細,完全沒有必要進行這麼細緻的講解,教師可以做一兩次示範來代替講解,在練習中重點就這個一下錯誤動作,應精講多練即可。

說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領導、專家、老師們:

大家好。

我是旬陽縣城關國小科學教師-----李潔。今天我帶來的這節研討課是《擺的研究》。

這是五年級科學下冊第三單元《時間的測量》第六課。本單元前五課是瞭解認識一些計時工具,並道他們的一些發展史,後3課則是研究製作具體的計時工具,而“擺的研究”則是後面這一部分的起始課或基礎課,是爲後面的製作打基礎的。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瞭解了擺的等時性的基礎上對影響擺的慢的因素展開探究。通過探究活動幫助學生修正自己的想法,認識影響擺快慢的因素是擺繩的長短。體會實驗反覆性的意義,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五年級學生,通過二年多的科學課的學習,科學素養得到了一定的培養。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進行科學探究的能力,掌握了基本的科學探究的方法。

新課標提出學生要學習“四位一體”的科學,本課從“掌握知識、發展技能、獲得方法、培養態度”入手製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擺擺動的快慢與擺繩的長度有關,同一個擺,擺繩越長,擺動越慢,擺繩越短,擺越快。

過程與方法:推測擺的快慢與什麼因素有關。

實驗研究改變擺繩的長短和擺錘的重量,是否影響擺的速度。

情感態度價值觀:意識到測量的結果需要反覆的驗證

認識到在實驗中細心觀察會發現新的問題。

【教學重點】實驗研究改變擺繩的長短和擺錘的重量,是否影響擺的速度

【教學難點】控制變量,設計研究方案。

本課的教學過程以探究活動爲主,教師只是一個參與者和合作者,通過“測量”這種探究活動,讓學生運用觀察、記錄、分析的方法探究學習,主動發現科學規律。

新課標要求,國小科學課程要從學生的已有認知和生活經驗入手,創設他們熟悉的生活情境。因此,本課的導入就直接從日常生活中與擺相關的事物入手,帶領學生對擺的各部分名稱及擺的操作進行回顧,並設置挑戰任務,複習數擺的方法,提高學生興趣的同時,也爲後續的研究掃清了障礙。同時,數擺的數據也引發了學生的思考,直接導入本課的第一個活動。

本課的第一個活動是設計實驗、探究影響擺快慢的因素。這個活動分五步進行。首先是教師採集記錄數據,使學生從中發現問題。鼓勵學生對問題進行合理的`猜測,並引導學生聚焦問題。第二步,各組選擇問題並設計實驗方案,進行交流,在這個環節中重點引導學生關注變量的控制,滲透控制變量的意義。教師在這裏起到“扶、引”的作用。第三步,教師則完全放手讓學生運用測量方法,進行實驗驗證,並對實驗結果進行記錄。課本上的記錄表是用“一倍、二倍、三倍重”來表示擺錘的輕重變化,用“原來繩長和兩倍繩長”來表示擺繩的變化。因爲在這裏只要擺錘輕重和擺繩的長短變化明顯,就能說明問題,所以我把它改成較輕、較重和較短、較長。雖然沒有課本上的記錄表嚴謹,但對於五年級國小生來說操作更加簡便。不會影響實驗結論,但卻大大提高了實驗的效率。爲了提高探究活動的有效性,在設計方案和實驗驗證的環節,讓每個小組自由選擇一個問題進行研究。給學生留下充足的時間進行討論和實驗,使學生真正經歷探究的過程,防止任務過多,實驗只是熱熱鬧鬧走過場。第四步各小組分析數據得出的結論進行交流。第五步對比各小組的結論,歸納小結。這是一個完整的實驗探究過程,體現了新課標中“最大化的將探究活動呈現在課程內容中”的精神。

第二個活動是討論兩個擺繩長短一樣,但擺錘的長短不同的擺擺動快慢情況,通過實驗觀察,再次激發學生的內心矛盾,引發學生新的質疑和繼續探究的興趣,將探究活動延伸到課後,同時也是爲下一課《做一個鐘擺》作準備的。

本課的最後,以學生交流收穫的方式總結本課內容。聯繫生活,解決問題。並用名人的話激勵學生,向學生滲透“學科學、用科學”的思想。

以上是我基於自己對教材的淺薄理解做出的教學設計,請各位專家和同仁指導!

課後反思:

科學課與自然課的區別在哪裏?區別在於科學課要體現科學的本質。科學,不僅是一個知識體系,更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只有“引導學生經歷一個科學的過程”,才能還科學本質以真面目。也是當前國小科學課堂教學改革追求的一個方向,是所有實踐於科學教育一線教師的共識。在以控制變量實驗爲主要方法的科學課中,只有做到實驗的精確性,才能保證結論的科學性。那麼,於細節中如何浸透實驗的精確性,是決定教師是否引導學生經歷“科學的過程”的重要因素。擺的研究將重點定位於對實驗精確性的控制和把握,並傾力於教學實踐,就是對這種教育理念的一種詮釋和表達。

該課精巧的細節設計、獨到的教學理念和師生之間民主的溝通交流,毋庸置疑已得到廣泛認可。我想:“課程改革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對教育觀念和實踐形態進行批判性反思的過程。現階段,我們需要追求變革的深刻性和精緻程度。”對於國小科學課,只有在教學細節加以關注,才能使教學走向深刻,走向精緻,真正使平時的課堂教學成爲學生通往良好科學素養的聚沙成塔的沙,滴水穿石的水!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讓我們蕩起雙槳》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國小語文第十冊第五課的一篇精讀課。課文講述了一羣天真無邪的小朋友去北海公園划船的情景。通過所見的美景表達他們輕鬆愉快的心情。通過學習教導學生愛父母。愛黨。

選這篇課文是有兩個目的:

1、是教導學生愛父母`愛黨。

2、是掌握借景抒情的表達方式。

本課教學目標

1、在輕鬆環境下準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並背誦。

2、掌握借景抒情的表達方式

3、拓展思維培養起表達能力

二、說教法

1、採用多種方式教學,讓學生輕鬆、易懂的掌握知識

例如:採用放歌去、分組朗讀比賽、掛圖……

這樣不但讓學生逐步熟悉課文,也培養其語言表達能力

2、講解重難點,採取特殊方式

例如:以藝術美字講解

3、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說學法

1、以學生爲主,老師引導學生合作學習

例如:學習過程中{朗讀、默讀課文時,學生自主發現錯誤,並由其他成員解決,達到互補互促,共同提高

2、舉一反三,當場演練,當長掌握。

四、說教學程序

(一)質疑導入,激發興趣,拓展知識

導入:同學們看過賽龍舟嗎?知道賽龍舟是爲了紀念誰?每年又是何是舉行的而划船最重要的.一件工具是什麼?(屈原、農曆五月初五、槳)導出今天的課題(:板書:《讓我們蕩起雙槳》)

設計意圖:通過現實中的事物導出課題,並由提問方式發展思維,拓展其知識面]

(二)簡介作者

[設計意圖:加深對課文的印象,拓展知識面]

(三)

(1)放歌曲,初步熟悉課文,解決生字詞,並從中體會感情基調。

[設計意圖:符合國小生心理,易於引起學生的興趣,集中注意力,達到初步熟記課文]

(2)分組朗讀課文,學生自行評價。

[設計意圖:進一步熟記課文,並通過學生之間互相評價,讓學生都參與,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互補互促中共同提高。]

(3)默讀課文,別出新裁地藉助課文例子,詳細講解重難點

例如:課文描寫了那些景物?(填圖)

由此引出借景抒情的方式,老師講解,並要求學生當場演練。

[設計意圖:根據心理學中的遺忘規律遺忘隨着時間成正比。所以讓學生及時掌握]

(4)學生提問題,並互相解決,老師指導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能力,活躍思維,合作學習]

例如:學生:魚兒怎麼會望着我們?

有學生知道是用了擬人的手法並講解給他聽,達到互相學習。

(5)老師提問,補充學生遺漏的知識。

例:最後一段“誰給我們安排下幸福的生活?”

“誰”————誰{父母、黨}

[設計意圖:通過這句話教導學生愛父母、愛我們的祖國,愛黨,達到教書育人的效果]

(6)總結

①回顧課文所學內容。

(2)談談學習這篇課文後的感受

設計意圖:複習一遍所學內容;培養學生表達能力,拓展其思維]

(7)作業:

①準確、流利地背誦課文。(可採取任何形式:唱歌)

②用借景抒情的方式寫一段你的經歷

[設計意圖:及時複習,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

(8)重放歌曲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輕鬆的環境下結束課文]

說課稿 篇5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課題是《雨巷》,我將從教材理解、學情分析、課標要求、目標定位、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和教學反思幾個方面進行說明。

一.教材理解

教材地位與作用:

教學重點:通過反覆誦讀,領略詩歌的音樂美以及分析其成因。

教學難點:分析意象以及其象徵意義初步掌握鑑賞詩歌的方法。

二.學情分析

本篇課文是高一年級的新詩單元的第二篇,雖然是高一年級,但學生在國中已經學過十多篇的現當代詩歌,對詩歌得誦讀技巧不陌生,所以學習起來並不吃力。高一的新生正處在學習角色的轉變期,從國中的學習內容轉變到高中得學習內容上,對許多課文藝術手法和藝術技巧總是處於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狀態中,只要老師正確的引導和點撥,就能使學生們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學得正確的分析鑑賞的方法。

三.課標要求

1.培養鑑賞詩歌和散文作品的濃厚興趣,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

2.閱讀古今中外優秀的詩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用歷史的眼觀和現代觀念審視古代詩文的思想內容,並給予恰當的評價。

3.學習詩歌和散文作品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詩歌,散文各自的藝術特徵,注意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現作品意蘊,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

四.目標定位

根據教材的特點,結合課標的要求,我制定以下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通過誦讀,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養審美情趣。

(2)瞭解詩歌的象徵意義及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3)感知詩歌的意象及特徵,由此來把握意境的營造。

2.過程與方法

(1)本詩教學按“走進雨巷煽情激趣--彷徨雨巷熟讀頓悟--感悟雨巷合作探究--走出雨巷拓展延伸”的過程進行。

(2)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質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朗讀,體會詩人憂鬱惆悵的情懷,理解中國20世紀二三十年代進步知識分子的可貴之處,樹立起對作家的尊重、對作品的喜愛的態度。

五.教法學法探討

1.教法

情景導入法:情景的創設一直以來都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所提倡的一種手段,它能拉近讀者與文本的時空的距離,也爲教學的開展做了感情上的鋪墊,尤其是詩歌的教學應該是一個不錯的教學方法。

導讀與誦讀法:誦讀是詩歌教學的一個有效的方法,即可讓學生深入文本體會詩歌的情感又可以讓學生充份欣賞詩歌的音樂美,葉聖陶先生說過:“教師當然必須教,而尤宜致力於導”,教師必須在“導”字上下功夫,學生在對詩歌的理解上教師要多加點撥和引導。

拓展與遷移法:“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通過拓展與遷移,指點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力,通過動手得到更深刻的審美體驗,強化學生的鑑賞能力和寫作能力。

2.學法

新詩的學習對於高一的新生來說已經不陌生了,因此我將引導學生學會用以下的方法來學習詩歌。

自主誦讀法:詩歌是一種凝鍊的藝術,是情感的載體只有通過反覆的誦讀才能領略詩歌的音樂美和情感美,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所以我想,誦讀應該是學習詩歌一種不錯的學習方法。

聯想與想象法:《課標與教學要求》中指出:“在品讀中,要注意詩歌的情與景,境與情的不同層次的理解,重視聯想,想象在意境理解中的作用”。

合作和探究法:詩歌是隱喻性很強的藝術,由於閱讀個體的生活經歷和知識結構等諸多因素限制,個體有時無法正確的解讀詩歌的內容把握詩歌的情感小組的合作與探究正好彌補了個體的不足,引導學生到學習小組中去尋求幫助解決問題,也該是個有效而簡單的辦法。

總之,本課是在學生已經學過新詩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所以我決定用一課時來完成我的.教學任務,針對本課重點我採用誦讀法來引導學生把握學習的重點,針對學習的難點我用聯想與想象,討論與交流的方法來突破課文的難點引導學生把握鑑賞詩歌的重要方法。

六.教學過程分析

1.走進雨巷煽情激趣

首先介紹我的第一環節,我將在上課前的三分鐘要求大家閉上眼睛傾聽音樂。教師播放流行音樂《丁香花》,接着請學生們說說聽完歌曲的感受。最後教師做總結:歌曲唱出了作者的內心的憂愁,唱出了內心的孤獨,唱出了作者內心無盡的惆悵。接着我請學生們打開課本,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課標與教學要求》中也提出要求:“通過多種途徑引導學生閱讀和鑑賞,不斷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多媒體導入,用流行音樂營造一種與詩歌相一致的氣氛,可以拉近學生和文本的距離,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爲學生把握詩歌情感奠定了基礎,接下來進入我的第二環節。

2.彷徨雨巷熟讀頓悟

《課標與教學要求》中指出:“指導學生閱讀和欣賞詩歌,散文,要重視作品的閱讀鑑賞的實踐活動,注重誦讀的指導,從內容理解到作者情感的把握,從語言的品味到表現手法的品評,都離不開對文本的誦讀”。因此我要求學生根據國中已有的知識(詩歌的節奏和停頓),誦讀詩歌。

(1)先請同學們自由誦讀詩歌,整體感知,把握基調。

學生很容易把握:這是一首優美中充滿惆悵的詩歌。誦讀的形式很多,配樂朗讀就是一種的很好的形式,音樂促進學生對詩歌情感基調的把握,也爲學生整體感知作品打下基礎。

例如:“撐着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個/丁香一樣地/結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教師明確學生領悟:

①詩行的頓數基本爲三頓

效果:加上詩歌語言的音質配合,因此讀起來有舒緩悠揚的效果。

②單字頓都設置在詩的首行

效果:一開始就拉長了這個字的韻尾,起着一種強調、舒緩的效果。(2)接着我要求三次學生品讀詩歌每一次關注的目標都不一樣,第一次關注詩歌的韻腳,第二次關注詩歌的重疊句子,第三次關注詩歌重複的詞語。教師明確:押韻、復沓、疊句、重章等概念。

③復沓句式的妙用

例如:“她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撐着油紙傘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默默踟躇着冷漠、悽清,又惆悵。”

“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嘆息一般的眼光,她飄過像夢一般地,像夢一般地悽婉迷茫。”分析:第三節:“象我一樣”“象我一樣地”.第四節:“象夢一般地”“象夢一般地悽婉迷茫”.這些連貫的上下句式,可以說是詩歌內在的巧妙拉長,形成了詩歌迴環疊唱的效果,使閱讀時有起勢—強調—飛躍的遞進效果。

效果:復沓也表現在《雨巷》首尾兩節上,從而使詩歌節奏顯得整齊和諧。

④詞的重疊運用

例如:“撐着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個/丁香一樣地/結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分析:有時在同一行詩中,如“悠長,悠長”;

有時在兩行詩的隔開處,如“哀怨,哀怨又彷徨”;

有時在詩節的分開處,如二、三節間的“彷徨”。

效果:詞的重疊把時值相同的停頓復沓化了,從而形成了舒緩悠揚的節奏。

⑤壓韻的位置錯綜變化

巷娘悵茫徨(ang)

常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以讀帶品,以品促悟,反覆感知,漸進強化。通過學生誦讀,把握了基調,通過技巧的點撥品味詩歌特點,通過反覆的品讀,促成學生的頓悟:原來詩歌的音樂美就是來自於復沓疊句等多種藝術手法的運用。

(3)最後,邀請學生和教師一起配樂輕聲的朗讀詩歌

至此,我完成了本課的教學重點:通過反覆誦讀,把握詩歌感情基調,領略詩歌的音樂美以及其成因,達到了知識與能力目標中的:通過誦讀,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養審美情趣,接下來進入我的第三環節。

3.感悟雨巷合作探究

《課標與教學要求》中指出“指導學生了解詩歌的外在的形式(分行排列,句式整齊,合轍押韻,抑揚頓挫,節奏分明等)和內在形式特徵(意象,意境,象徵,陰喻等),感受、領悟作者透過景與事抒發的情感,把握詩歌的情感特徵”。承接上面的朗讀,我設計以下兩個問題:

(1)詩歌中包含着怎樣的情感和情緒?

(2)這種情感和情緒是從哪裏來的?

【投影主要意象所引發的感受】

引導學生髮分析詩歌意象:油紙傘、雨巷、我、丁香、姑娘、籬牆

第一個是油紙傘。因爲油紙傘本身就給人復古、懷舊、神祕、迷濛的感覺。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結合起來了。時間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憑添了一份冷漠,悽清氛圍,撐一傘風雨獨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獨特的環境中就能產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個是雨巷。特點:悠長、寂寥。作者幼小時住在杭州大塔兒巷8號。他國小、中學走的都是長長的青石板路。這是種優美的意境。小巷本來就讓人感到幽深、寂靜和寂寞,再加上濛濛的細雨,意境更是充滿了朦朧美。

第四個是丁香。(古詩展示來激發感受)

丁香花開花在暮春時節,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顏色都不輕佻。詩人們對着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如:

《浣溪沙》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裏落在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

《代贈》李商隱

樓上黃昏慾望休,玉梯橫絕月如鉤。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總之,丁香給人美麗、高潔、愁怨、容易消逝的感覺。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許多的愁怨和悽美。而且丁香花雖美,但容易凋謝。所以,以丁香般的姑娘也是愁怨、憂愁、彷徨、悽婉迷茫的。容易消失離去的。

第五個是“我”:我是冷漠、悽清、惆悵的。給人迷茫傷感的感覺。

詩歌是通過意象和意境來傳達情感,溝通意象和象徵意義之間的橋樑就是閱讀主體的豐富的聯想和想象以及以往閱讀經驗的遷移,因此引導學生通過聯想和想象象和以往的閱讀經驗來正確地解讀詩歌,是我常用的方法。

總之,本環節採用的是分組討論、合作交流的方法學習,學會合作是素質教育的一項基本內容,也是信息時代對人的一種要求。心理學家認爲:合作與交流,可以是學生的大腦活躍起來,有利於互相啓發,能夠調動學生的思維進行積極地探索活動。意象和象徵意義之間的這種聯繫在小組交流中得以強化,在小組的合作中得以突破,在想象和聯想中得以溝通,使感性的認知上升爲理性的認識,領略了象徵主義詩歌的特點,至此完成本課教學上的難點:分析意象以及其象徵意義初步掌握鑑賞詩歌的方法,同時也完成知識與能力目標中的瞭解詩歌的象徵意義及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與感知詩歌的意象及特徵,由此來把握意境的營造,接下來進入我的第四環節。

4.走出雨巷拓展延伸(也可是課後作業)

“授之與魚,不如授之與漁”爲了讓學生能學以致用,突出學習重點,強化學習目標,我設計了以下的練習:

(1)這樣美麗的意境,這些傳統而又現代的意象,怎麼能不鉤起讀者的共鳴。我想在座的同學們對於作者的這種感情深有感觸。那麼拿起我們自己的筆,假設我們是詩歌中的主人翁,結合詩歌中的意象,寫一段你想象中那個雨巷邂逅的場面。用自己的筆描繪出雨巷那種獨特的意境。

(2)這朦朧的意象中,你能感受到作者究竟想要說什麼?

七.結束語

到此,我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我設計瞭如下的結束語:

“李杜文章在,火焰萬丈長”,詩人雖然遠離我們而去,但詩的語言正如星星的光輝,永遠閃耀在天際。每當細雨迷濛的時候,每當你彷徨迷茫的時候,請你一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請你一定記得在那發黃的詩中,有一位美麗而憂傷的姑娘。

八.板書設計

雨巷

戴望舒

意象感受

雨巷——幽深、寂靜

油紙傘——復古、懷舊、神祕、迷濛

籬牆——哀怨、淒涼、衰敗

丁香般的姑娘——美麗、高潔、愁怨

我——彷徨、迷惘、寂寞

九.教學反思

回首本課教學,總有很多話要說:音樂創設情景導入新課,拉近了學生和文本的距離,將學生帶入了詩歌所傳送的意境當中,從而獲得了那份獨特的情感體驗。詩歌只有在吟詠中才能品出味道來,我用了常用的方法,以讀帶品、以品促悟,在反覆的誦讀當中,讓學生走進了作者的心靈,產生情感上共鳴。突然有了一種久違的輕鬆,只要有情感的共鳴,就能帶着學生翱翔於五彩斑斕的文學世界。可是仔細斟酌,又多了幾份遺憾:在分組討論時沒有辦法照顧到內向的學生,沒給他們展示自己的機會。在引導過程中,往往因爲學生的知識儲備不夠難以達到預期的目標,就如對“油紙傘”這個意象談感受時,有些學生認爲很漂亮,有些認爲很華麗,甚至有些同學沒有見過“油紙傘”。

總之,教學當中還有許多不足,在此不一一贅述。做爲一名年輕教師,我只想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說課稿 篇6

一、教學理念

《從現在開始》一文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一篇具有濃郁現代氣息的童話。文章借森林裏競選“萬獸之王”一事,告訴人們要尊重別人的生活習慣,尊重別人,與人和睦相處,才能得到大家的支持和擁護。和諧社會當以人爲本,《從現在開始》一文把現代人社會生活以人爲本的準則滲透到了國小生的學習中。爲實現三維整合的教學目標及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筆者設計自己爲白鴿記者採訪這次“萬獸之王”競選大會的實況,將整節課的教學內容貫穿於一體,力求讓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達成統一。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從朗讀中感悟,從親身體驗中感受,從競選中提升自己,體現了思想性與審美性的統一。致力於從學生的學情出發,注意尊重學生的獨特情感體驗,一切的出發點都是爲學生終身學習服務,“以生爲本,順學而導,以學定教”,促進師生共同成長。

二、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理解課文內容及文中重點詞句,理清課文條理。

情感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文章所蘊含的道理,懂得尊重別人是一個人良好的道德體現。

技能目標:能仿照例子說詞組,並能通過課本劇的表演表達出對課文的理解。

三、教學重難點

關於本課的重難點,我是這樣理解和確定的:理解課文內容,懂得要尊重別人的生活習慣,懂得尊重別人是本課的重點。如何通過朗讀來幫助體會角色的特點是本課的難點。

四、教學方法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這節課,我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爲指導思想。根據“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的教學原則和語文課要將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教育辨證統一的特點,在教師講授引導下,讓學生通過閱讀、觀察獲取豐富、典型的感性材料,教學中主要選用“講授法、觀察探究、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五、教學程序

在課前我讓學生閱讀了《十萬個爲什麼》讓學生對動物的生活習性有了初步的感知,並自己動手製作了最喜歡的小動物的頭飾,能用幾句話介紹小動物的生活習性。上課中,爲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我請戴着自己親手製作小動物頭飾的同學介紹小動物的生活習慣,訴說自己在貓頭鷹、袋鼠的領導下痛苦、無奈的生活時,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在孩子充滿歡暢的交流中不知不覺的爲孩子們營造了良好的樂學氛圍。

蘇霍母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裏,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教學課文二、三、四自然段時,我採用“品讀”和“感悟”相結合的方式。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我採用以下幾個步驟:

想一想 第一個上任的貓頭鷹是怎樣當“萬獸之王”的?

演一演 你能學學貓頭鷹當“萬獸之王”時的神氣樣子嗎?

議一議 你覺得貓頭鷹是合格的新首領嗎?爲什麼?

說一說 貓頭鷹當大王,你吃了哪些苦頭?

讀一讀 你能用朗讀表現出貓頭鷹的神氣,動物們的難受嗎?

從小動物們對貓頭鷹、袋鼠的命令叫苦連天,對小猴子的命令卻會立刻歡呼起來。學生在學習中融入了自我的情感體會,明白了要尊重別人,尊重別人的生活習慣,才能得到大家的尊重。這樣也就能更好的突破課文的重難點了。

感受課文的情感美,離不開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因此,在學生對課文內容充分感知、整體認識後,應進一步將主動權還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在對課文的美讀中體會角色的心理,讀出人物的個性特點。學生採用不同方式進行朗讀:個別讀,齊讀,自由讀,引讀,表演讀,默讀等,充分顧及學生朗讀的主動性,多樣性,獨特性。我充分利用教材資源,開發學生學習資源,讓文本的意義和作者的情感在朗讀中自行發現,自發建構起來。讀完之後說說爲什麼這樣讀,這樣讀有什麼好處?說出朗讀後的個性化感悟、體驗和感受。以朗讀爲主線,以實踐活動爲輔助,引導學生聯繫教材,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讀活動物,以聲傳情,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角色的心理,讀出人物個性,初步培養學生的語感。如獅子大王的王者風範,貓頭鷹大王的神氣,袋鼠大王的激動,小猴大王的和氣、乾脆、機靈等等。

我的板書設計是先用彩色卡紙剪出貓頭鷹、袋鼠、小猴子的形狀,和一頂漂亮的皇冠,再抓住重點詞語,引導學生加以概括歸納進行板書。此板書形象直觀,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利於培養學生概括能力和佈局謀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