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勸學》語文說課稿

說課稿 閱讀(1.3W)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勸學》語文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勸學》語文說課稿

《勸學》語文說課稿1

一、說教材:

《勸學》是高中語文新教材第一冊第六單元的第三篇課文。這個單元主要是先秦諸子散文,其篇目的順序安排也是按照時間順序來定,前面兩篇分別是孔子的《論語》和《孟子》的《寡人之於國也》,而《勸學》則是《荀子》的開篇之作,主要講述了荀子對學習觀的理解。爲什麼要選擇這篇呢?首先,荀子是繼孔孟之後先秦儒家學派的最後一位代表人物,而且,《勸學》是荀子對學習觀的理解,所以放在這個位置,對於已經熟悉高中學習方式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高中語文教材大綱要求我們:繼續熟悉常見的文言實詞的一般用法,瞭解常見的文言句式,藉助工具書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而本文又是一篇文言文閱讀課文,從文體上講,又是一篇典型的總——分式議論文,所以,這篇文章的教學既要擔負起積累文言文基礎知識的任務,又要把在精讀課中學到的知識延伸,能力遷移,形成基本技能的雙重任務。基於此,我確立了本文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掌握重點文言知識,積累文言詞彙。實詞如:勸、中、就、假、絕等等,虛詞如:而、焉、以、其、之。

(2)掌握比喻論證的方法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閱讀淺顯文言文,理解重點詞句含義,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背誦的技巧。

3、德育目標:瞭解學習的意義、態度和方法,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根據這些教學目標我確立了本文的重難點:

1、文言實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理解比喻的含義及其內在聯繫。

二、說教法:

學生通過前一單元的文言知識的學習和積累,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言基礎,而且,我所教授的班級中有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在教師地點撥下較準確地分析文言文的各種特殊現象,比如詞類活用、句式活用、通假字、古今異義等,所以擬定採用以學生自讀和教師點撥相結合的方法突破重難點。主要的教學設想是:

1、抓住學生好新好奇的特點,利用幻燈片激發其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其集中注意力,並激發其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從教育學的角度來講,以思維訓練爲中心,通過提問、討論、學生質疑學生答疑、教師點撥的方式餓授課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解決文字障礙,並掌握文言知識,特別是重點實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3、以文章的脈絡爲基礎,在自讀過程中,引導學生在每段中找出比喻句,並引導學生得出比喻的含義和他們的內在關係,把教師的認知結構輕鬆轉化成學生的認知結構。

4、在授課的同時注意提醒學生背誦課文的技巧。

三、說學法:

由於初高中對文言文的掌握程度的要求有所不同,高中要求得更深,所以,這對於部分學生特別是基礎比較差的學生來說,聽不懂,看不懂的挫折感可能會更加嚴重,這時候,學生只有從教師身上得到肯定,才能建立起自信心,也才能調動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另外,學生的年齡層決定了他們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的特點,所以,在學生的學法上我設定:

1、創造更多的條件和機會,讓更多的學生髮表見解,並給予適當的肯定和鼓勵;

2、學生在學習本文時將遇到一些知識障礙,如“雖有槁暴,無復挺者,鞣使之然也”生詞比較多,又是判斷句式,學生比較難於理解,所以教師更做好點撥工作,首先讓學生運用已經學過的知識嘗試翻譯重點句子,從而教給他們處理這類問題的能力。

3、學會辨析詞義,並對重點字詞的意思進行歸納總結。

四、說教學程序:

佈置預習:預習《勸學》,找出比喻句,思考每一段的比喻句的含義和它們的內在聯繫。

第一課時:

1、導入:以《花未眠》中“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入手,引出人不能因爲能力有限自然美無限就停止審美,停止審美意味着死亡的結論,使他們更深刻的明白,學習不能因爲沒有止境就停止學習。自然導出新課

2、解題。包括:

(1)、“勸”的

意思爲鼓勵,並聯系以前學過的課文中的句子(國人皆勸),起到統領全文的作用。

(2)、荀子簡介,複習孔子和孟子的相關知識。

3、聽磁帶並對照註釋,正字正音。主要有:輮、槁暴、輿、跬步、騏驥、鍥

根據預習,學生對不理解的字詞進行質疑,其他同學答疑,教師進行點撥。

4、找出第二段中的五個比喻句,並分析其含義和內在聯繫。

“青,取之與藍,而青於藍”

“冰,水爲之,而寒於水”

輮木爲輪

“木受繩則直”

“金就礪則利”

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可以得到提高和發展,並且能夠改變原來的狀態。

5、約五分鐘時間給學生按照論證過程嘗試背誦。

6、仿照第二段的分析方法,嘗試以相同的方法分析第三、四段的比喻句的內在聯繫

7、歸納:本文的設喻有什麼特點: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象作爲喻體

設喻方式多樣(類比、對比、正面、反面)

設喻與說理結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

7、總結:《勸學》以“勸”字統領全文,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態度和方法三個角度說明了“學不可以已”的論點。

五、教學設計依據:

通過學生的討論、質疑和答疑,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這樣循序漸進,能發散重難點,使其迎刃而解;又有利於學生從大出入手,品味細微知識,並形成好的閱讀習慣,逐漸形成一個學習系統。

《勸學》語文說課稿2

一、說教材

1.述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文言文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先秦諸子散文對後世影響很大,它不僅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而且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諸子的文章各具特色,而作爲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其文章樸實渾厚、詳盡嚴謹、句式整齊,而且擅長用多樣化的比喻闡明道理。通過對《勸學》的學習,不僅可以領略荀子散文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還可以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思維能力,提高學生閱讀鑑賞文學古籍的能力。

2.說教學目標

高中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通過高中語文教學,使學生“具有初步的文學鑑賞能力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培養學生髮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依據大綱要求,我制訂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目標:加強誦讀,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讀成誦;掌握有關文言詞語和句式。

能力目標:理清文章的思路,體味文章充分運用比喻進行說理的藝術特點。

德育目標:體會文章的思想內涵,明確學習的重要意義及學習應持的正確態度。

3.說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本文說理性很強,但它不枯燥、單調,而把深奧的道理寓於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之中,通過比喻的方式論證中心論點和分論點。鑑於此,我在第一課時疏通文意、歸納整理古漢語知識後,把第二課時的重點放在理解文章的三個分論點和比喻論證的方法上,其中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繫也是教學中的難點。我選擇開頭一段作爲突破口,因爲這一段提出中心論點,提挈全文,由此可理清文章思路,促使學生精讀課文。

二、說教法和學法

1.交流互動式結構

大綱中提出,教學要重視師生間的平等對話和心靈溝通,要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交流互動式結構突出了師生在教學活動中的雙向交流特點,充分體現出老師的“導”和學生的“學”的應有地位,其做法是:把學生放在主動地位上,老師只是在關鍵處隨機點撥,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讓學生藉助已有的知識,在討論、交流中,解決教學的重點、難點,以達到培養學生思維和表達的能力。採用交流互動式結構的教學關鍵是要設計好教學環節和使用的教學手段。

2.探討式閱讀

通常,文言文教學易走向一個誤區:割裂文章的整體感,囿於簡單的文字串講中,文言文被當成了古漢語學習資料,要避免這一情況的,需尋找能夠“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問題,激活學生的思維,使閱讀理解從迷惑於文言文和現代文的差異中走向感悟文言文的內涵。探討式閱讀就是以問題爲中心,讓學生去獨立思考、研討,理解文章內涵,陶冶自己的情操。它包括以下幾個環節:感知——設疑——探討——表達——總結、評價,環環相扣。

3.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優化課堂教學

多媒體教學以其突出的直觀性、形象性和生動性,積極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進行感知、理解、記憶和鞏固,大大提高了學生形象思維的效率,體現了電化教學的優勢。

三、說教學過程

在確定了教學目標、重難點的基礎上,我將“交流互動”的學習模式貫穿始終,努力做到“導”與“學”的有機結合,提高教學效果。

教學板塊一:抓住突破口,激活學生的思維,理清文章思路。

認真鑽研教材後,我以開頭一段作爲突破口,展開教學。

1.朗讀第一段,老師作節奏停頓的提示:學/不可以已。

2.設疑:如何理解“學不可以已”這句話的意思?

學生解答後明確:學習的意義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對待學習應採取正確的態度、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3.拓寬思路:學生闡述自己關於學習的意義、態度、方法的觀點,老師作出評價。

4.比較閱讀:瞭解文中荀子關於學習的意義、態度、方法的觀點,並與自己的作比較,得出結論,老師對學生的回答應給予鼓勵,特別是有創意的回答。

5.小結:作者提出了“學不可以已”的論點後,從學習的意義、作用、態度、方法三方面展開論述,文章結構清晰。

教學板塊二:深入研究,體味文章的論證藝術。

1.理清文章思路後,趁熱打鐵提出問題:

本文說理性很強,這類文章若駕馭不好,易流於枯燥和單調,但本文千百年來一直爲人們傳誦不衰,其原因何在?

老師點撥:回憶《魚我所欲也》一文中的比喻論證

2.抓重要環節,突出重點,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

全文共用了20個比喻,爲幫學生理解這些比喻句的含義及內在聯繫,我抓住兩個環節:一是誦讀,二是比較。在反覆的誦讀中,瞭解句子的含義;在比較中,瞭解每一個分論點的論證過程,分清論證的角度、層次。

比較既有分論點間的比較,也有同一個分論點內部的比較。如:論述第三個分論點時,學生齊讀後,老師提問:這部分的比喻論證的運用與前兩部分有何不同?學生稍加分析便可答出:正反對比論證,在此基礎上老師引導學生作進一步的探討,明白學習要重視積累、堅持不懈、專心致志的道理。

比較式學習,避免了一一講述的單調,也突出了本文論證同中有異,靈活而有變化,論辯生動有力的特點。

3.小結:

討論:比喻論證的好處。

明確:這些比喻彷彿信手拈來,使人自然而然聯想到某些直觀、淺近的形象事物,把抽象的道理說得明白、具體、生動、深入淺出,使讀者易接受。

教學板塊三:加強誦讀,領會文章語言特點。

學生誦讀,感知句式整齊、讀來琅琅上口的特點。

其次,從修辭角度引導、分析文章語言特點:排比句使文章氣勢充沛,說理流暢;排比、對偶穿插使用,使文章句式整齊、節奏和諧、變化流暢,反映了荀子議論透闢、筆勢雄健的特點。

教學板塊四:聯繫實際,闡述學習所得。

學生討論,相互交流,老師要對學生所述給予肯定。

課後結合自身體會,寫一篇一二百字的勸學文字。

《勸學》語文說課稿3

一、教學要求

1. 認識學習的重要性和學習必須用心致志、堅持不懈的道理。

2. 懂得本文比喻論證的寫法。

3. 掌握、積存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於、者、而3個文言常用虛詞;學習、複習課文中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於)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4. 學習荀子用辨證的方法使文章的道理說得透徹淺易卻又有氣概充分有說服力。

二、教學重點 探究詞義,學習比喻等論證的方法

三、教學難點第1段。這一段是全文的總綱,其起句學不能夠已似易而難,因爲全篇論述皆發源於此;其結句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明確地表示了作者反對儒家生而知之這一先驗論的立場,要聯繫荀子的基礎哲學思想才能獲得比較透徹的懂得。本段中的設喻有的是並列關係,有的是層遞關係,也要擅長區分。

四、課型 新授課

五、教學方法 誦讀教法

六、教學假想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本文教學目標;介紹作者、解題;正字正音;懂得本文的重點文言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試譯難句。

教學過程

一、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本文教學目標。

二、預習檢查。

三、導入新課。

從七年級學過的課文《爲學》導入,指出它與本文都用設喻方法,講有關學習的道理。

四、作者介紹(結合註釋①)。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遊學於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後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後葬於蘭陵。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後來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確信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爲轉移的,並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關於知的必要性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感覺後天環境和教育能夠轉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爲有標題的論文,標記着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五、解題。

《勸學》的勸起着統領全篇的作用。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啥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答覆:勸告。教者趁此在勸字後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啥意思?學生纔會領悟:本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講:勸的繁體字勸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聲旁的字,多數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爲勸阻,詞義差不多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爲標題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結束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崇高的品德。

六、指導學生處理課文字詞句中的疑難問題。

1.對照註釋,藉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組:通假字

(1)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 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與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乎Hū通於(古音聲母韻母雷同)

(3)生Xìng通性(古音聲母韻母雷同)

第二組:其他易寫錯讀錯字

中 Zhòng 礪Lì 參 Cān 省 Xǐng 跂Qì 臾 Yú

螯o

2.給本課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畫加註,懂得它們的意義和用法。

3.複習國中知識,綜合考慮和練習二,學生自個兒懂得文言常用虛詞於、者、而的用法:

4.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1)君子曰:學不能夠已。君子是一個合成雙音詞。能夠在古漢語中是兩個單音詞,相當於現代漢語能夠、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體語境中以已失去介詞的作用,只協調音節。因此,這兩個詞中只有可有意義,與現代漢語的能夠差不多;它還表示情理上應當如此,可譯爲應當。全句譯爲:有學問有修養的人說,學習是不應當(能夠、能夠)結束的。

(2)木直中繩,感覺輪,其曲中規。句中兩個中作動詞,符合的意思。繩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線,這個詞的意義現如今已擴大,泛指各種繩索。輮和爲是兩個動詞,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曲折的一種方法,現作揉,解釋使曲折。爲,做成。以在兩個動詞之間表明它後邊的行爲是它前邊行爲的目標或結果,作連詞用,譯作而。全句譯爲:(一塊)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線,假如使它曲折而成爲車輪,它的孤度(就能夠)符合圓規(畫的圓圈)。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句中神明即神靈;聖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現代漢語中的合成雙音詞,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關係的連詞。這句譯爲:積存善行養成美德,因而能自通於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備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句中舟楫是合成雙音詞,偏義複詞,聯繫高低文,偏指舟。水,名詞用如動詞,游泳。絕是會意字,從糹,從刀,從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橫斷絲織品,絕江河特別像橫斷水流,所以絕引申爲橫渡。江河古人專指長江、黃河,現如今的詞義擴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譯爲:藉助船隻的人,並不是能游泳,然而能橫渡江河。

(5)蚓無幫兇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句中兩個之是定語後置的標記。幫兇在本文中是兩個單音詞,它們的本義是爪子、牙齒。後來形成褒義的比喻義:幫手、武士;現代又轉爲貶義的比喻義:幫兇、幫兇,詞義的情感色彩有了變化。強讀Qiáng,堅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詞作狀語,向上、向下。黃泉是特別的單純雙音詞。用心不是合成雙音詞,用是引介緣由的介詞,譯作由於、因爲、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動詞,專一的意思。全句譯爲:蚯蚓沒有鋒利的幫兇,堅硬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由於心思專一(的緣由)。

5.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學生聽讀,指出字音、語氣讀錯的地點。

七、安排作業

認真閱讀註釋,正確懂得課文中的通假字、重點文言常用虛實詞和難明白的句子。熟讀課文。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

每組比喻的意義和內在聯繫;論述中心的3個角度;設喻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二、研讀課文。

圍繞3個問題討論:

第一題: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論述中心論點的?

第二題:本文的每組比喻包含啥意思?各組比喻之間在意義上有啥內在聯繫?

第三題:本文設喻有啥特點?

由學生分段試譯,試講,教師重點點撥。

1.討論課文段落層次: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學不能夠已。接着圍繞這個中心論點分三段從3個不同角度進行論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第一個比喻青出於藍,不能感覺它的意思是比喻學生超過老師。這是它作爲成語後新產生的意思。本文中這個比喻和冰寒於水,解釋事物通過一定的變化,能夠提高。直木爲輪解釋事物通過一定的變化,還能夠轉變本來的狀態。這樣,3個比喻分了兩層意思。作者在這基礎上,用故歸納上文,又用了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兩個比喻作爲事例,進而推論出人必須通過學習和參省才能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地。後面兩個比喻並列解釋:肯下工夫,必見成效。它們是對後面推論的有力烘托。綜上所述,本段是從總論學習的重要性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開頭作者用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先來闡說,接着就用揉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這個比喻,形象解釋只有擺正學和思的關係才能使學習產生顯著效果。爲了把道理說得更透徹,作者順勢而下,連用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四個比喻,從見、聞、陸、水等方面解釋了在實際生活中由於運用和藉助處界條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從而解釋人藉助學習,就能補充自個兒不足,取得更顯著的成效。最後來由此得出結論,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並非先天素養與一般人有差別,而完全靠後天擅長學習。綜上所述,本段是從學習的重要作用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個比喻。作者先用兩個比喻,從積土、積水推論到人的.積德,正面論述積存的作用,解釋學習上的成一定是不斷積存起來的。接着又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兩個比喻從反面解釋假如不積存就不能達到遠大目標。這是本段第一個層次,解釋學習要積存。下面就分兩層解釋如何做到積存。作者用四個比喻正反對照:先用騏驥、駑馬對照,解釋主觀條件的好壞,不是學習的決定因素,堅持不懈纔是學好的關鍵;又用鍥而不捨,鍥而舍之對照,解釋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纔會有所成就。這是本段第二個層次,解釋做到積存就要堅持不懈。最後來一個層次,作者用蚓和蟹兩個比喻正反對照,解釋做到積存還要專一。後面兩個層次解釋:做到積存的兩點保證,兩者缺一不可。綜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3個層次,是從學習的方法和態度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勸學》語文說課稿4

一、說教材

《勸學》位於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獲得教養的途徑”這一專題,和韓愈的《師說》構成了“求學之道”這一模塊.

《勸學》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度,和方法的去學習的散文。

也是學生進入高中階段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如果他們能很好的掌握課文的深層含義,對他們樹立良好的學習態度和提高學習文言文的信心有很大幫助。

二、說教學目標

1、掌握、積累“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於、者、而”3個文言常用虛詞;學習、複習課文中其他文言虛實詞,學習掌握常見的文言句式。

2、理解文中20多個比喻句的內在含義。

3、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高中語文新課標要求:閱讀淺議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瞭解並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和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

三、說重點難點

重點:誦讀課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理解詞句,把理解詞句與理解理解文章統一起來。

新課標要求學生精讀一定數量的優秀古代散文和詩詞曲作品,教師應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誦讀習慣。《勸學》是新課標規定的誦讀篇目之一。

難點:文章裏的比喻的含義和內在的聯繫

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章,如果駕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於枯燥和單調的。但這篇文章卻形象清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爲人們傳誦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於,它把深奧的道理寓於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句中,全文多達20個比喻句,運用比喻時手法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絕無枯燥的學究氣。

四、說教法

1、啓發式研究性教學法

進入高中階段要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訓練尤其要重視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因此採用啓發式教學,貫穿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新思維。

2、朗讀式相結合的方法

本文語言錘鍊精深,許多語句千年不衰。從培養學生語感的角度,本文采用朗讀式的教學。

五、說學法

1、圈點、勾畫、批註的方法。

2、參照註解,動口動腦,自問自答,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

3、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讀的要求:句讀準確,字正腔圓,流暢,熟讀成誦。

古詩文的閱讀應指導學生學會使用有關工具書,自行解決閱讀中的障礙,文言常識的教學要少而精,而注重提高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

六、說教學流程

一、佈置課前作業,課外收集古今中外名人談讀書的名言警句,每人不少於三條。交流古今中外名人談讀書的名言名句,並以此導入課題激發興趣,也可以積累素材。

二、簡介作者

荀子(約公元前313一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先秦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書上註釋1)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後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繼承了孔子學說,又能揚棄其消極成分,並批判吸收各學派的思想學說,成爲先秦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說理透徹,氣勢雄渾,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縝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書共32篇,其中26篇爲荀子所著,末6篇或爲其門人弟子所記。(教師和學生補充)

新課標:應引導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努力做到知人論世,通過查閱有關資料,瞭解與作品有關的作家經歷、時代背景、創作動機以及作品的社會影響等,加深對作家作品的理解。

三、學生讀(五步閱讀法)

1、一讀掌握句讀,結合課前預習;

2、二讀疏通文意,初步感知教材;

3、三讀提出疑難問題,重點實詞、虛詞點撥講析;給本課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畫加註,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複習國中知識,學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虛詞“於”、“者”、“而”的用法。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四、讀研究性學習;

第一步:找觀點

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分論點比喻句

學習的意義:

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學習的作用:彌補不足。

學習的方法和態度:

積累、堅持、專心。

這道題主要是讓學生理解課文的三個分論點,以及與之相關的比喻句,以此爲線索能更快地背誦全文。

第二步:弄清設喻的內涵

組織學生討論以下問題(小組討論,小組推薦發言人,以組爲單位提問、交流)

(1)在論述學習的意義時,用“青”“冰”的比喻論證了什麼問題?用“輪”“木”“金”的比喻論證了什麼問題?

(2)在論述學習的作用時,“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這個比喻是論述什麼觀點的?

(3)“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揖”這四個比喻爲什麼要強調“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5、五讀遷移鞏固

誦讀課文,背誦課文。

寫一篇勸學的小議論文,注意運用比喻論證。(爲下節課做準備)

六、板書設計

學習的意義提高改變

學習的作用彌補不足

學習的方法態度積累堅持專一

注意

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研究性學習爲主線.強調三個對話,學生與文本,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使課堂真正成爲學堂,成爲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搖籃.

歸納總結

這節課以閱讀爲基礎,以研究性學習爲主線,以五步閱讀法爲實踐模式,是一節實施新課程理念的古文課。

《勸學》語文說課稿5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勸學》。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過程等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勸學》是人教版必修3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本單元主要是通過閱讀鑑賞,啓迪學生智慧、鞏固文言基礎。

《勸學》是荀子的一篇論說文。作者闡述了在學習方面的觀點。把《勸學》安排在本單元,對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文言文的信心和正確的學習態度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 說學情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學生。在國中階段,學生對文言文知識已經有了基本的瞭解。但是,相對而言,他們的學習自主性和獨立思考能力還有所欠缺。

三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根據課文內容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積累重要的文言實詞和虛詞,掌握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2、能力目標: 學習本文比喻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合理論證的能力。

3、情感目標: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要“積累”“堅持”和“專一”的道理。

4、教學重點:積累文言文知識,學習本文比喻論證的方法

5、教學難點:把握全文的論證結構和思想內容

四說教法和學法

爲了落實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我採用以下教法和學法。

1、教法:主要有誦讀法、討論法和點撥法

(1)誦讀法——主要是通過教師範讀、學生自由朗讀、小組齊讀等方式培養學生的語感,感受文章的語言之美。

(2)討論法——主要是提出問題,通過小組討論,師生交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點撥法——對學生提出的難點進行點撥。

2、學法:我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引導學生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1)自主學習體現在利用工具書和註釋疏通文意的過程中。

(2)合作學習體現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

(3)探究學習體現在質疑問難,與文本深層次對話的過程中。

五說教學過程

下面,我重點說一下本節課的教學過程

本節課共有6個學習環節

環節一、溫故導入激發興趣

我的導語是這樣設計的:同學們,歷代文人墨客給我們留下了許多關於學習的詩句,你知道哪些呢?然後帶領學生一起走近《勸學》,看一看荀子給我們留下了關於學習的什麼思考。

環節二、初讀文本整體感知

1感知作者和寫作背景方面,由學生介紹課前收集到的資料。我會加以補充。

2字詞方面,學生課下已結合註釋和工具書進行了梳理。課上我會以提問的方式進行,就學生容易讀錯寫錯的字詞進行引導,幫助學生增加文言文的知識積累。

3然後,請學生聽配樂朗誦。

環節三、再讀文本理清思路

我會設置問題,要求小組合作,明確本文的論點、論據以及論證方法。

問題1、本文作者的觀點是什麼?

引導學生齊讀第1自然段。

大部分學生可以找出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即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問題2、文章是從哪幾個方面論證中心論點的?

引導學生 小組朗讀第2、3、4自然段

明確: 是從學習的意義、作用和方法三個方面來論證的。

問題3、本文使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引導學生明確: 本文使用了比喻論證 和對比論證的方法

通過這3個問題的思考,學生可以把握全文的論證結構,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

完成教學目標三,突破教學難點。

環節四、三讀文本鑑賞語言

要求學生找出本文的比喻句,理解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繫。

引導學生明確:比喻句的使用使文章生動形象,深入淺出。

這一環節可以讓學生學習比喻論證的方法。完成教學目標二,突破教學重點。

環節五、拓展遷移

設置討論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討論1:《勸學》告訴我們哪些道理?

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暢所欲言。

此問題的設置,可以培養學生及時總結的習慣,能把作者的觀點內化爲自己的知識。

討論2:就觀點“學可以已”和“學不可以已”進行辯論。

此次辯論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 用論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並嘗試使用多種論證方法。

然後教師總結,通過辯論,我們可以得出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這與我們現在所提倡的“終身學習”的觀點是一致的。

環節六、總結

我會和學生一起梳理文章脈絡,要求學生嘗試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這一環節意在鞏固所學知識,提高學生的背誦能力。

佈置兩個作業

必做作業:1、背誦課文,積累文言知識。

選作作業:以“學習”爲話題寫一篇作文,不少於500字。

我的板書設計是這樣的

勸 學

荀子

學習的意義 比喻論證

學不可以已 學習的作用

(論點) 學習的方法 對比論證

(論據) (論證)

我這樣設計板書,可以讓學生一目瞭然地 把握文章脈絡,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

《勸學》語文說課稿6

一、教材分析

(一)課文在本單元所處的位置及單元目標《孫權勸學》選自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該單元是一個名人單元。這些文章人文內涵豐富,都各自有側重地寫出了名人的品格、氣質和生活道路。教學這一篇課文,應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過程和方法,知識和能力這三個方面着手。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課文的思想內涵,以及給我們的啓發意義。熟悉一定數量的常用文言詞語,養成自覺誦讀的習慣在反覆誦讀中,並對作品的語言特色有所體會。

(二)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確立(該課總得來說在名人單元,而且又是一篇文言文,所以對人物的體會必不可少,對文言文的教學我們應重視落實字詞和朗讀的培養,可以說是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決定的。)1知識目標:運用多種形式的朗讀,理解文章內容,瞭解一些文言的實詞、虛詞的意思。能力目標:揣摩體會人物的語言,分析對話,體會人物形象。情感目標:理解“讀書求知的可貴”(開卷有益)

二、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的運用

1、總得來說,“教學千法,朗讀爲本。”朗讀法的運用不可缺少,同時應在課堂中教學形式多樣,齊讀、誦讀、自讀、對話朗讀等等相結合。文言文教學新課程標準提倡新的教學理念和教育教學思想,但是卻不能忽略了“雙基”教育,這對文言文教學可謂是一大挑戰,注重朗讀,以讀會意,可以加強對文言文的理解,同時給予文言文準確的定位很重要。對學生來說能夠閱讀淺近的文言文,注重工具性、人文性的統一,這是學習它的目的,要注重學生字、詞、句的積累,因爲它是學生舉一返三,閱讀的基礎。2。、情境設置法,充分利用課件展示創設情境,讓學生深入課文。

3、討論法,這是學生掌握運用,實踐能力培養的一種方法,自主、合作、探究來自行解決問題。教師則引而不發,學起于思,思起於疑,疑則誘發探索,通過探索,可能發現真理。

三、學法的指點與指導

傳統的文言文教學的方法往往採用串講法,師授生法,字字落實。重視了文言文的工具性,但不利於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更忽略了文言文的人文性。怎樣把文言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恰倒好處的結合起來,是語文教學課堂應訓練和實踐的。我國古代的教育文獻《學記》曾強調“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反對注入式、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從教與學兩方面進行點撥,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法具體: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方面的共同發展。第一方面,在誦讀基礎上,讓學生提出詞法方面的難詞難句、重要字詞,並由學生互相解答,教師“引而不發”,只把獲得結論的途徑指給學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從中悟出解詞的方法。第二方面,讓學生提出對課文思想內容理解方面的疑難問題,教師組織課堂討論,以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第三方面,感知文章的主題,對求知的正面宣傳和教育意義。

四、教學過程的設計主要分三步:初讀—精讀—品讀。以讀貫穿始終。

(1)導入新課:三國時期,孫權手下有一大將軍叫呂蒙,英勇善戰因此孫權十分器重,但他卻不愛學習,每次孫權勸他學習,他都推三阻四,這不今天孫權又來勸說他了,那麼我們一起走進《孫權勸學》去看看,以講故事的形式來引發好奇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2)整體感知 學生朗讀 ,朗讀是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手段,古人曰“熟讀百遍,其義自現。”應反覆進行,要引導學生採用個讀、聽讀、競賽讀等多形式朗讀,以讀帶動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感到以讀爲樂。(在朗讀的基礎上,簡單回顧。可以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培養質疑問難的情緒。),所以可以設置第三個問題。1、齊讀課文,對文中的生字、詞、句進行解疑。2、請部分學生朗讀,找出認爲特別需要重視的文言字詞。a.如:豈,難道。辭,推託,當塗:當道,當權博士:當時專掌經學傳道授業的學官,等等。b.呂蒙面對孫權的勸說,有沒有接受?他後來的結果怎樣,你從哪裏看出來?

不可不學———辭+就學 吳下阿蒙———刮目相待

(3)協作質疑(朗讀課文,同學之間合作、討論、探究)學起于思,思起於疑,要有懷疑精神。通過對文章的品讀,這一教學環節主要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要求學生藉助註釋、資料,運用自學法閱讀課文,提出疑問,師生共同解答,這兩個問題的設計意在培養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問題,讓我們從一前一後先明的感受到主人公的變化。1文章題爲“孫權勸學”重在“勸”字,他是如何來規勸的。2呂蒙的改變,從哪裏可以看出來?

魯肅的論議:(一問一答)

(4)品味賞析

精讀課文使學生進入情境,感受揣摩當時人物的語言、神態以及對待讀書的態度,進一步明確文章的主題。可以說這是一種思考閱讀,這四個問題的設計涵蓋了整篇課文的內容,而且又緊扣教學目標,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1呂蒙乃一介武夫,要勸說他學習是何等困難,在這過程中孫權對此又是何等態度?(請學生進行對話朗讀,體味孫權當時的心態。呂蒙的話課本交待不多,可以根據課文進行改編)

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嚴肅、懇切 卿言多務,孰若孤———責備 乃始就學——不情願

1、文章中沒涉及呂蒙求學的過程,卻讓我們見證了他極大的變化,主要是誰的神情、態度讓我看到了這一切(朗讀呂蒙和魯肅的對話,體會說話人當時的神態)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驚讚)

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魯肅爲什麼與呂蒙“結友而別”?

2、孫權的話與魯肅的話情調有何不同?孫權比較低嚴肅、認真(君臣之分)魯肅則有調侃意味是(朋友之情通過這一環節的設計學生已經能夠體會到文章的深層次內容和意義,對於自身的讀書有了進一步的明確,可以說有了教育意義。在此基礎上經過反覆誦讀和品析語言,對課文內容應相當熟悉,可以開展類似於背誦比賽這樣的遊戲,目的是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知識的積累,此環節可保持學生高漲的熱情,有利用記憶的鞏固。

(三)拓展遷移

有人說過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要學以致用。這兩個問題是爲了培養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對已學的知識是否可以做到拓展和遷移,做到鞏固新的,複習舊的有利於學生自學能力提高和知識的積累。可以感受讀書事實正反兩面的例子,也可以從兩文的寫法特點上進行比較。對文言文字詞的理解和掌握學習方法都是一種鍛鍊。①與《傷仲永》進行比較閱讀,合作探究這兩篇文章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 ②既然讀書如此重要,請同學們列舉和讀書有關的的名言警句。

(四)師生小結

可以在學生總結的前提下,老師進行補充,也可以在此基礎上提高,拓展學生的縱深思維。形式也可以是“當庭陳訟式”、“新聞採訪式”。讓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能有一定的成就感。5作業佈置,比如抄寫字詞解釋,可以鞏固學生已學的知識,另外作業的佈置主要是爲培養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作訓練。

五、板書設計

《孫權勸學》

孫權 不情願 魯肅

勸 自豪 論議

嚴肅 驚讚

責備

呂蒙

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勸學》語文說課稿7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孫權勸學》,下面我將按照說教材、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確立、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及板書設計這幾個環節來加以說明,懇請各位同志多多指教。

一、說教材

《孫權勸學》選自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十五課,這個單元選取的文章都是有關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藝術家等爲人類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的人物的生動事蹟。《孫權勸學》選自《資治通鑑》,文章通過寫孫權勸導呂蒙學習及呂蒙接受勸告認真學習後發生的變化,點明瞭學習對於健全人格的作用.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一是讓學生感受呂蒙從一介武夫變爲一名儒將的巨大變化,從而體會學習對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二是讓學生能掌握閱讀淺易文言文的方法。《孫權勸學》安排在這裏,是要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在學習歷史人物的同時體會學習的重要性。

二、說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該課放在名人單元,而且又是一篇文言文,所以對人物的體會必不可少;對文言文的教學還應重視落實字詞和朗讀,可以說是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決定的。所以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運用多種形式的朗讀,理解文章內容,積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詞語,掌握並能運用文中的成語。

(2)能力目標:揣摩人物的語言,分析對話,體會人物形象。

(3)情感目標:理解“讀書求知的可貴”

根據上述目標,我把疏通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熟讀課文;明確呂蒙接受勸告後發生的巨大變化,從而體會學習的重要性.確立爲教學重點;把品味人物對話的語氣,揣摩想象人物當時的神態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確立爲教學難點。

三、說教法、學法

我主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比如齊讀、誦讀、自讀、對話朗讀等以加強對文言文的理解。其次,我採用探究交流的方法,以分組探究的方式疏通文章大意,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助於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根據本課的特點和學生的學習習慣,我爲學生設計這樣的學習方法:多讀書,提問題,善交流,勤思考.要以學生爲主體,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自己解決難詞難句、重要字詞,並由學生互相解答,教師“引而不發”,只把獲得結論的途徑指給學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從中悟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說過程(見教學設計)

首先我用講述故事的方法導入,這樣既引發了學生的好奇,激起學生的興趣同時又介紹了寫作背景,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中去。

教學的第二個環節重點朗讀,朗讀是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手段,引導學生採用個讀、聽讀、齊讀等多種形式朗讀。1教師示範朗讀的方式,讓學生聽清讀音,注意句讀。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和句讀。3指名學生朗讀,其他同學認真聽指出讀音和句讀方面的錯誤。4學生齊讀。

第三個環節:合作探究,披文入情。這一環節我給學生安排了兩個步驟:一是品味探究,二是人物分析。讓學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解決。

(一)品味探究

1、找出孫權勸說呂蒙的語句,說說孫權是怎樣勸說呂蒙的。(先力陳必要,再現身說法。)

2、小組討論這些句子該用什麼語氣讀,爲什麼用這種語氣讀?

引導明確:

(1)“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語氣堅決果斷,神態鄭重嚴肅,既嚴於要求,又充滿期望。語重心長,諄諄告誡。)

(2)“孤豈欲治經爲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前一句表反問語氣,對呂蒙辭學有責備、惱怒之意,後一句則說得語重心長,言辭懇切,足見其對呂蒙的關心、愛護。)

(3)“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爲大有所益。”(從自己的切身體會來談,現身說法,神情激動,語氣殷切。)

3、呂蒙讀書後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是通過誰的所見所語來寫的?

4、爲什麼“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參考:困爲情況是在不斷變化,人也在不斷變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發民的眼光看待人和事,要估計到別人的進步。)

5、請解釋“吳下阿蒙”。(“吳下阿蒙”原指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意思是說人沒有學問的意思。現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轉變方面,凡學識大進,或地位從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由窮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