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學與問》說課稿

說課稿 閱讀(1.95W)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學與問》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學與問》說課稿

《學與問》說課稿1

【說教材】

1.教材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語文第十一冊第七組第二十三課《學與問》。

2.教材簡析:《學與問》這是一篇說明事理的文章。課文圍繞“勤學好問”這一中心論點,通過中外兩個具體事例,告訴我們“問”的重要性,教育學生要從小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文章作者先陳述自己的觀點: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然後列舉了哥白尼的事例來證明作者的觀點,接着緊承上文,引出解決問題要善於求教,拜能者爲師。另外還舉了沈括的故事,重在說明“要善於把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結合起來”。最後對全文進行總結,在深化中心論點的同時,號召同學們從小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全文層次分明,思路清晰,語言簡潔流暢。

3.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有生字組成的詞語

(3)初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說學情】

爲了使學生真正成爲二十一世紀的主人,順應世界教育人本化的趨勢,必須把教育過程本身建構成學生主體性的開發、培養、提高的過程。讓學生在民主、寬鬆、自主的教學氛圍中全員、全程、全面地參與學習活動,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得到全面發展。本課教學,利用教材引領學生去理解和運用“學”與“問”的方法,在掌握“學”與“問”方法的同時不斷學習語言,感悟語言,運用語言,而積累運用語言的過程也正是學生學習方法鞏固的過程,這樣做較好地體現了文本價值與學科特性;還有人說,閱讀課應該體現語言的交際性,這節課正在努力實踐着這一思想。最後,把學生當作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把課堂變爲學生精神生命自由生長的樂園。

【說教法】

1.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學與問》這篇課文是說理性的文章,語言簡練,句句精妙,每一句都對學生有啓示,我就利用這一點切入,講述哥白尼小時候的故事,激活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加了學習探究的自信心,引導學生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來。

2.自主合作,改變學習方式;團結協作,減輕學習壓力。

學生學習新知的`過程,是思維火花互相碰撞的過程,學生在課堂上聽說讀寫的過程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並進的過程,因此,讀懂課文內容這一環節的處理上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改變了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

3.以讀爲主線,教方法、養習慣。

以讀爲主線,我讓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讀通、讀懂,感悟學習方法,同時也讓學生在批批劃劃中養成學習習慣。

【說學法】

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是讀,學習語文的最好方法還是讀,因此學生在本課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讀。引導學生反覆誦讀全文,故事導入,激發興趣,初讀尋疑,再讀釋疑,這種方法的功能是既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自能讀書”,又能激勵興趣、情感、意志、動機等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

【說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激發興趣,設疑。

1.講述哥白尼小時候的故事,導入新課。

2.揭示課題:23學與問

3.引導學生提問:學與問到底有什麼聯繫呢?

二、初讀指導,初步感悟課文內容。

1.自學課文。

2.檢查自學情況。(出示生詞)不懈探求沈括相輔相成翱翔

3.我們再一起把這些生字詞讀一讀,記住它們的音,認清它們的形。

4.指名按自然段讀課文,評議。

三、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1.下面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課文,看看作者想要告訴我們什麼?

2.交流。

“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

這是作者提出的觀點。(板書:提出觀點)讀句子

“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

是作者得出的結論。(板書:得出結論)讀句子。

作者又是怎樣論述自己的觀點的呢?(用哥白尼、沈括的事例。)

作者就是這樣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闡述自己的觀點(板書:闡述觀點)

3.請大家快速地瀏覽一下課文,看看這兩句話分別在課文的什麼位置?起了什麼樣的作用?

四、學習課文第1自然段。

1.請一位同學讀一讀

2.聽了他的朗讀,你懂得了什麼?

學問就是指知識。

是的,比如霍金的知識很豐富,我們就可以說“霍金很有學問”。

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對,這就是本文的觀點。

“問”是很重要的。

你是從哪句話知道的?把“問”比作什麼呢?由此看出“問”很重要。

3.問究竟有多重要呢?下節課再學習。

五、總結本課

六、作業設計

1.蒐集古今中外名人勤學好問的名言,寫下來。

2.蒐集古今中外名人勤學好問的小故事先說一說,再寫下來。

【說板書】

23學與問(議論文)

提出觀點

闡述觀點勤學好問

得出結論

《學與問》教學反思

《學與問》是一篇說明事理的文章。課文圍繞“勤學好問”這一中心論點,通過中外兩個具體的事例,告訴我們“問”的重要性,教育學生要從小養成勤學好問的好習慣。

教學時,我從談話導入。板書“學”、“問”,人們常把有知識的人說成“有學問”。今天我們來學習《學與問》。告訴學生這是一篇說明事理的課文,也就是說理文。上完之後我覺得,此處可以帶領學生回憶一下學過的議論文。(《說勤奮》《談禮貌》《滴水穿石的啓示》),總結出議論文的一般特點:提出觀點——證明觀點——得出觀點。

在學習哥白尼的例子時,我先介紹他的成就,再引導學生抓住“經常”和“纏着”等詞語體會哥白尼非常喜歡問的好習慣成就了他,並與下文的“不懈追求”聯繫起來,體會他是由好問開始走上探索之路,加上勤學終於取得成功的。然後,我讓學生自己說說讀了哥白尼的故事受到的啓發,並再次讀讀第一節中的句子,體會“問”的重要。

在教學第二個事例時,我主要放手讓學生自己讀故事,並從文字中體會他的勤學與好問,讓學生明白問不到答案時還應該多觀察思考,向沈括學習,通過自己的思考解決心中的疑團,最終成爲了一個了不起的科學家。教學中,我還嘗試着讓學生對古詩進行質疑提問,再通過交流理解古詩。這一部分的學習主要是學生自學的。

然後,我再自然過渡到第三段的學習,(要學會發現問題,隨時隨地提出問題,拜能者爲師。還要善於把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結合起來。)同時補充孔子的名言,更有力的說明拜能者爲師。

最後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觀點上來,讓學生說說對學與問的關係的認識,明白只有將學與問結合起來,與觀察思考結合起來,養成勤學好問的好習慣,才能做學習的主人。

教學的最後,我爲了讓學生加深對“問”的重要性的認識,補充出示了一些名人名言,補充故事讓學生談看法,讓學生從更多的信息中去懂得“問”是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

《學與問》說課稿2

[說教材]

1、教材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語文第十一冊第七組第二十三課《學與問》。

2、教材簡析:《學與問》這是一篇說明事理的文章。課文圍繞“勤學好問”這一中心論點,通過中外兩個具體事例,告訴我們“問”的重要性,教育學生要從小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文章作者先陳述自己的觀點: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然後列舉了哥白尼的事例來證明作者的觀點,接着緊承上文,引出解決問題要善於求教,拜能者爲師。另外還舉了沈括的故事,重在說明“要善於把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結合起來”。最後對全文進行總結,在深化中心論點的同時,號召同學們從小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全文層次分明,思路清晰,語言簡潔流暢。

3、教學要求:

知識能力訓練點:學生通過教師引導以及小組自主合作,讀懂課文,懂得道理。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過程方法引導點: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悟自得,瞭解本文所要闡述的事理。

情感態度滲透點:學生能從文中體會到“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只有在學中問,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養學生崇尚科學、熱愛探究的精神。

[說學情]

爲了使學生真正成爲二十一世紀的主人,順應世界教育人本化的趨勢,必須把教育過程本身建構成學生主體性的開發、培養、提高的過程。讓學生在民主、寬鬆、自主的教學氛圍中全員、全程、全面地參與學習活動,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得到全面發展。本課教學,因爲課文中精妙的語句,樸實無華而又富含哲理,並沒有多少講解的必要,所以只需採取一種看似笨拙實則高明的辦法——背誦。這正如張慶老師所說的那樣,誰知道哪塊雲彩會下雨。學生只要記住了,纔有可能用它去指導自己的學習。其次,就是引導學生對課文語言的內化運用,學生在運用課文語言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就體驗了學與問的重要性。利用教材引領學生去理解和運用“學”與“問”的方法,在掌握“學”與“問”方法的同時不斷學習語言,感悟語言,運用語言,而積累運用語言的過程也正是學生學習方法鞏固的過程,這樣做較好地體現了文本價值與學科特性;還有人說,閱讀課應該體現語言的交際性,這節課正在努力實踐着這一思想。最後,把學生當作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把課堂變爲學生精神生命自由生長的樂園。

[說教法]

1、遊戲激活興趣。

《學與問》這篇課文是說理性的文章,語言簡練,句句精妙,每一句都對學生有啓示,我就利用這一點切入,將課內與課外的精妙語言當作送給學生的禮物,激活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加了學習探究的自信心,引導學生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來。

2、發揮範讀榜樣作用,增強學習動力。

閱讀教學要樹立“朗讀第一位”的教學觀,但對於學生來說這是不易的,所以老師的精彩範讀往往可以促進學生朗讀慾望的產生,形成學習的動力。

3、自主合作,改變學習方式;團結協作,減輕學習壓力。

學生學習新知的過程,是思維火花互相碰撞的過程,學生在課堂上聽說讀寫的過程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並進的過程,這無疑會給學生帶來心理上的壓力。因此,在突破本課教學難點―――讀懂課文內容這一環節的處理上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改變了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

4、創設情境,發揮想象,鼓勵創新。

學生在輕鬆愉悅、活躍自主的氛圍中,讀通、讀懂了課文,接下來是明理的環節,我創設了一個問題情境“教老師做學問”,大大激活了學生的想象,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將學生的思維興奮點再次推向高潮。

5、以讀爲主線,教方法、養習慣。

以讀爲主線,我讓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讀通、讀懂、熟讀成誦,感悟學習方法,同時也讓學生在批批劃劃中養成學習習慣。

[說學法]

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是讀,學習語文的最好方法還是讀,因此學生在本課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讀。引導學生反覆誦讀全文,遊戲激趣――――講究激勵性,初讀尋疑――――提倡自主性,再讀釋疑――――倡導探究性,細讀解析――――主張創造性,精讀入情――――講究情境性,熟讀成誦――――主張積累性。這種方法的功能是既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自能讀書”,又能激勵興趣、情感、意志、動機等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與此同時,遊戲激趣法、創設情境法也是本課教學中兩種非常重要的方法,它促進了讀,拓展了學生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說教學過程]

一、贈物讀句,感悟學與問

1、傳統的課堂教學伊始往往要固守“師道尊嚴”的陣地,教師高高在上接受學生整齊劃一而又缺少生命激情的問好,似乎一切都很順理成章。就是在目前,大家也是以一種固定了的、程式化的心態來履行這一環節。其實老師應該從“神壇”上走了下來,學生與老師成爲地位平等的朋友,他們會感受到一種被尊重的滿足。與此同時,學生們也會產生一種積極的心態,這就爲下面師生間的溝通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礎。

2、把課文中的精妙語句當作禮物送給學生,無形中讓學生強化了對課文內容的熟悉與理解。

3、用禮物來誘導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體現出一種開放的教學理念。

二、讀文談收穫,理解學與問

課文中精妙的語句,樸實無華而又富含哲理,並沒有多少講解的必要,所以只要採取一種看似笨拙實則高明的辦法——背誦。這正如張慶老師所說的那樣,誰知道哪塊雲彩會下雨。學生只要記住了,纔有可能用它去指導自己的學習。

三、引導內化語言,體驗學與問

1、抓住文中的關鍵詞“能者爲師”做文章——讓學生當自己的老師,這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在教教材!

2、引導學生對課文語言的內化運用,學生在運用課文語言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就體驗了學與問的重要性。另外,閱讀課應該體現語言的交際性。

3、適時抓住文中的具體語句引導學生思考並運用學到的方法,切實體現了做學問要邊學邊問的思想,與課文的主旨一脈相承。

四、拓展,課內外延伸積累。

本層次的教學採用總結法和課外延伸法,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學與問的重要性。同時,通過推薦名人勤學好問的故事以及名言,引導學生學會積累,提高語文綜合素養,這樣首尾呼應,名言貫穿始末,體現了“大語文”觀。

[說板書]

23學與問

勤學+好問+觀察思考=學習的主人

這一板書的設計,內容精當簡約,佈局合理,美觀大方,能體現文章的中心論點,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學與問》說課稿3

一、解讀文本,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學與問》是一篇說理性的文章。課文圍繞“勤學好問”這個中心論點,通過中外兩個具體事例,告訴我們“問“的重要性,教育學生從小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作者先陳述自己的觀點:“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並用“金鑰匙”和“鋪路石”的比喻,形象地闡釋出“問”的重要性,再通過列舉哥白尼的事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緊接着承上啓下,引出“解決問題要善於求教,拜能者爲師。”另外還舉了沈括的故事來說明“要善於把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結合起來。”最後對全文進行總結,在深化中心的同時,號召學生從小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全文層次分明,思路清晰,語言簡潔流暢。中外兩個名人的典型事例告訴我們要學會發現問題、多提問題,並善於將“勤學好問與觀察思考結合起來”解決問題,這樣使說理更加全面深刻,令人信服。

(二)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以及小組自主合作,學會生字詞,讀懂課文。

2、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悟自得,瞭解本文所要闡述的事理。

3、懂得“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只有在學中問,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養學生崇尚科學、熱愛探究的精神。

(三)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弄清文中主要闡述的問題,並展開積極地探究、熱烈的討論。

2、用哥白尼的故事來說明問的重要性,用沈括的故事來說明問與思的關係。

二、遵循理念,說教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思想薰陶。”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一定的閱讀方法,這爲我們開展有效地閱讀教學奠定了基礎。如何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爲他們今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是本課教學的着力點。因此,本課我將採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創設情境,發揮想象

由扶到放,自主合作

以讀代講,讀中促悟

三、培養能力,說學法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中貫徹“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教學原則,以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活動爲主,採用讀悟法,在自讀自悟中瞭解文章內容,通過讀、議等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僅讓學生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學到“會學”的智慧。

四、潛心設計,說程序

(一)揭示課題,質疑激趣

1、板書“學”、“問”二字,學生談理解。

2、在“學”、“問”二字中加上“與”,告訴學生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

3、學生依題質疑。

【設計意圖:思維能力是一切能力和智力的核心,它總是在一定的問題情境中產生的。思維過程就是不斷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發現問題既是思維的起點,更是思維的動力。因此在教學中努力創設問題情境,通過問題啓發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在質疑的過程中,激起他們瞭解文章內容的渴望,進而產生閱讀興趣。】

(二)自讀課文,合作探究

1、讓學生帶着剛纔的疑問,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讀課文,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2、小組合作學習,相互交流已明白的問題以及還有哪些疑問,由小組代表總結匯報。

【設計意圖:合作性學習,能夠促進學生相互啓發、相互影響。通過再次質疑,培養學生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根據學生的質疑,梳理出一個核心問題:學與問到底有什麼關係?

學生帶着問題再讀課文,尋找答案。

【設計意圖: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

(三)研讀課文,亮出觀點

通過第一自然段的學習,明確作者的觀點: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

(四)閱讀事例,感悟思想

是啊,“問”常常是打開知識殿堂的金鑰匙,是通向成功之門的鋪路石。相信同學們學了哥白尼的`事例後會更明白“問”爲什麼會這麼重要。

交流課前蒐集的哥白尼的資料,瞭解哥白尼的偉大成就。

哥白尼是怎樣走上探求科學奧祕的道路的呢?自由讀第二自然段,思考。

哥白尼小時候是怎樣問,怎樣學的呢?從他的身上你得到了什麼啓發?在交流感悟中明白問的重要性。

【設計意圖:感悟是學習者對語文材料的積極反應、聯想、想象和理解得以展開、躍進,情感得以加深,人格得以深化。】

你還知道哪些名人勤學好問的故事?從中你又受到什麼啓發?

【設計意圖: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是教學的起點,脫離了學生的認知去解讀文本,是產生不了超越文本的情感和精神的。】

(五)交流探討,深入理解

1、“我們面對的是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這個世界日新月異、瞬息萬變。”作爲國小生,有了問題該向誰請教呢?學習第三自然段

2、結合生活經歷,說說你曾向誰請教過。理解“能者爲師”的含義。

【設計意圖:讓學生抓住文中的關鍵詞“能者爲師”做文章,讓學生自己去領悟,在情境中理解語言文字,並透過語言文字,有側重地體味文章意蘊。】

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兩句名言作爲禮物贈給學生。

【設計意圖:學生與教師成了地位平等的朋友,他們會感受到一種被尊重的滿足,與此同時,學生們也會產生一種積極的心態,爲師生間的溝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另外,用“禮物”來引導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也體現出一種開放的教學理念。】

5、通過變換人稱的朗讀,進一步理解“能者爲師”這個道理。

(六)以讀代講,學思結合

1、潛心讀文,思考:沈括遇到了哪些疑問?又是如何解決的?從中你明白了什麼?

【設計意圖: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語感、語文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中,情感與文中的主人公有機地融爲一體,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讀中,加深了對人物和課文內容的理解。】

,滁州市國小語文教學大賽一等獎《學與問》說課標籤: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說課大全, 滁州市國小語文教學大賽一等獎《學與問》說課,

2、學生自讀自悟,學思結合,理解“在求知的過程中,我們還要善於把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結合起來。”這句話,感受沈括帶給我們的啓示。

(七)釋疑昇華,總結全文

1、出示最後一個自然段,說說“相輔相成”的意思,感悟學與問之間的聯繫。

2、介紹說理性文章的寫法。作者通過列舉哥白尼和沈括的事例來闡述學與問之間的關係,這種擺事實,講道理的寫法,能使文章更有說服力。

3、用陶行知的小詩《問到底》總結全文。

(八)課外作業,拓展實踐

課後蒐集有關名人勤學好問的小故事或名言。

【設計意圖:一課的結束並不意味着教學活動的完結,而應該以此爲一個新的起點,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語文的熱情。於是,我將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佈置學生課後蒐集有關名人勤學好問的小故事或名言,引導學生學會積累,提高語文綜合素養。】

五、凝練教學,說板書

好的板書設計是文章的脈絡,它能清晰地展示文章的主要內容,是課文的精華。凝練、巧妙地板書,能培養學生的概括性、條理性和邏輯思維能力,因此,我對板書作了如下設計:

勤學好問

23、學與問(?) 學習的主人

觀察思考

竇桂梅老師曾經說過:“學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槓桿上的支點,對人的發展來說,學生感悟能力的高低決定今後能否撬起這個‘地球’。”感悟既是一種心理活動,又是一種感情經歷,更是一種審美體驗。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文章的同時,不忘時時聯繫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別人的文章當註解,把自己的人生當正文。”作爲小語工作者,這將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