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教學反思>

八年級上冊的物理反思範文(精選21篇)

教學反思 閱讀(1.36W)

在現在的社會生活中,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如何把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八年級上冊的物理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八年級上冊的物理反思範文(精選21篇)

八年級上冊的物理反思 篇1

一、探究過程僵硬,只是爲了結論而探究。

新課標中,對本節知識的要求即包含過程要求,又包含終結性要求,其中終結性要求爲“瞭解”水平。而我沒有仔細專研課表要求,過分的注重了課堂教學的結論性傳授,而忽略了過程性認知。對於剛剛接觸物理的學生來說,應培養其觀察、描述實驗想象,總結歸納實驗結論並用準確的語言進行敘述的能力。我只做到了灌輸,卻忽略了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二、教學思路不夠清晰,框架鬆散。

這個問題不只存在於這節課中,在平時的備課環節,我過分注重詳案的準備,直接導致授課時思路只有一條線,對於課堂的突發情況準備不足,很容易被學生將課堂拉偏。

三、教學語言容易讓學生產生歧義。

首先是引言部分,沒有詳細的設計,只是一句話帶過,沒有過渡,學生還沒有進入狀態的情況下,直接講授新課。其次是教學過程中的過渡語言,一是用詞,沒有從學生角度出發,用一些學生不易理解的詞語。二是語氣,聲音過於平緩,沒有側重點,學生不容易分辨問題中的重點,又會造成理解錯誤,或是無法理解。

四、板書不規範。

板書直接反映出教師的整體思路,由於備課過程中沒有完整的知識框架,導致板書所呈現出來的內容雜亂無章。還有對於一些要求學生熟記的內容,書寫簡單,不夠詳細具體。

五、總結

經過袁老師的評課與分析,我對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有了很明確的認識。同時,對於今後備課、教學的方法也有了很清晰的認識。

1.課前備課,首先列出知識框架,使內容穩固,層次分明。其次,對於問題的設計,提問語句的設計,可以找非物理教師聽一聽,確認語言描述準確,沒有歧義,學生能夠按照我的意願理解問題。

2.認真設計課前的引言,並且陳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一是爲了讓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過程有一個大致的瞭解,二是爲了提醒自己本節課的知識結構。

3.對於探究過程,要培養學生觀察實驗現象並對實驗現象描述的能力,分析總結的能力,要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而不是灌輸知識。

4.課堂小結一定要有,一是讓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有一個整理的過程,二是培養學生總結歸納的習慣,逐步培養學生對章節內容的整理歸納。

八年級上冊的物理反思 篇2

質量及其測量歷來是物理教學的重點,一方面由於質量是物理學中的一個基本概念和其測量是基本技能,另一方面也是學習密度的基礎。

《質量》這節課的學習目的是:知道質量的初步概念及單位;知道物體的質量不隨物體的形狀、位置、狀態的改變而改變;掌握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

我的教學過程設計是:

1、學習質量的初步概念及單位。

2、認識托盤天平的結構。

3、講解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

4、課堂基礎習題過關檢查。

一節課下來教學內容多,師講得多,學生處於被動地學,課堂教學效率低。

爲了更好地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和掌握基本技能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覺得這一節課應該分爲兩課時來上。對於托盤天平的使用,因爲現在的日常生活用品都配有說明書,所以在學習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時,先讓學生先閱讀課本討論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嘗試用托盤天平測物體的質量,師點撥實驗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在課堂上把學習主動權、思考權、發現問題權還給學生,師起到引導和點撥作用,這樣有利於學生的發展。教學過程中會發現:學生邊玩邊學,學習興趣很高,課堂學習效率高。

八年級上冊的物理反思 篇3

雖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重力有模糊的認識,但重力的概念比較抽象,因此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如:蘋果落向地面,水總是從高處流向低處等動畫,很自然的引入課題。使學生直觀的理解物體所受力的施力物體可能是地球,方向應該是指向地面的,這既能方便引入新課,又能降低學習重力方向時豎直與垂直的區別。再通過實驗,探究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信息窗中的閱讀材料,有利於加深學生對重心與穩度關係的理解。

通過視頻、課件、實驗演示,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歸納出重力的大小和質量的關係,不僅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點,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通過自制重垂線的過程不僅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也培養了學生動手能力和將科學知識應用於日常生活和社會實踐的意識,正所謂物理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

本節課的創新點:給學生出示預習提綱,讓學生先獨立自主學習,可掌握大部分的基礎知識,再小組討論找出本節課的疑難問題,實質上也就揭示了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然後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小組實驗和自制重垂線來突破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需改進的地方;學困生回答正確時,要及時的給予表揚和鼓勵;語言上也讓學生多說、多總結,積極打造優質、高效的課堂。

八年級上冊的物理反思 篇4

由於本節知識感性的東西較多,單純靠講解是不可行的,必須加進大量實驗探究,通過探究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來活躍課堂氛圍,增強學生對聲音特性的理解。比如,由於音調與頻率的關係,由於大多數學生缺乏感性認識,教材安排的齒輪實驗可讓學生在課後用自行車後輪轉動來實驗,我在課堂中補充了用硬紙片劃疏密不同木梳的探究實驗,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音調與振動頻率的關係,同時對頻率概念的引入和理解也會起到良好的效果。當然還可以增加讓剛尺振動發聲,探究振動快慢與音調的關係、響度跟振幅的關係等。

教學中,我認爲聲音的分散程度對響度的影響有必要讓學生知道。通過探究知道在實際生活中,也常常通過減少聲音的分散,來增大聲音的響度,使知識與實際生活真正聯繫起來,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真正做到“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由於音色是聲音的三要素中較爲複雜的概念,教材中只是簡單指出了聲音有這個特性,我們在課堂上只要讓學生知道音色由聲源的材料、結構以及發聲方式等因素決定,因而也就沒有必要深入探討了。

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用示波器將不同物體發出聲音的波形圖記錄下來,從另一角度區別聲音的三要素,而且還能通過波形圖進一步掌握振幅、頻率的概念,也爲今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另外,本節教學中還要注意引導學生區別科學用語和日常用語的不同,讓學生知道物理術語的嚴謹性、科學性。

八年級上冊的物理反思 篇5

八年級物理對學生是一門新的課程,剛接觸到這一門課時,學生往往有新鮮感,表現出了較大的興趣。但很多學生只停留在興趣上,或者時間一長,很多學生就失去了學習物理的興趣,所以在物理教學上,我得出了以下幾點反思:

一、多做實驗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使學生的學習更有主動性,而這方面教學方法起着很關鍵的作用,多種教學手段的應用,會使課堂更有趣!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爲基礎的學科,因此我們應該利用學校以有的條件,儘量多做實驗。在研究光的色散現象時,我利用三棱鏡讓同學們觀察白色光的色散現象。我還從生物實驗室借用了試管,讓同學們研究敲擊裝有水的試管時,到底是不是空氣的振動發出了聲音。還有,在講究凸透鏡的習題時,我利用實驗室裏的凸透鏡讓學生們自己觀察,並總結實驗的結果。這樣既完成了教學任務,又加深了同學們的印象、和對物理學習的興趣。

課外,我還要求同學們利用身邊的材料,自己多做物理實驗。在學習色光的三原色時,我就要求同學們,利用自制的放大鏡(裝有水的圓形塑料瓶)觀察自己家的電視機的顏色,是否是由紅、綠、藍這三種顏色的色光組合而成的。

二、讓同學們學會觀察,多觀察

首先,我上課時儘量多做演示實驗,讓同學們仔細的觀察。並積極的思考總結實驗結論。對錯誤的結論,並不是馬上指出,而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但是課堂上的演示實驗,畢竟是有限的,而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卻是很多的。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多聯繫生活中的物理現象,並表揚那些善於觀察,對生活中的物理現象仔細觀察過的學生,加以表揚,以鼓勵同學們多去觀察一些生活中的物理現象。並用我們所學到的知識去解決一些問題。如果沒有學到過的知識,就通過自己查閱資料,同學間的相互討論,還有問老師來解決。讓同學們在自我學習的過程中體會物理的樂趣。

三、盡要讓學生自己去調查物理知識的應用

看看我們的生活環境中有哪些例子。通過學生自己的參與,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將我們所學的知識,再用來去解決一些生活中的物理。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噪聲,同學們可以利用我們所學過的減弱噪聲的三個環節來控制噪聲。也可以利用回聲,來估測一些生活中的距離。這樣,同學們既可以將理論應用於實踐,又會加深同學們對知識的熱愛,對擁有知識的自豪感,也進一步加深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

四、不要讓學生對物理產生恐懼感

剛接觸物理,在帶給同學們新的知識的同時,也讓有些同學產生了恐懼。教師要了解學生對物理的學習狀況,要求他們寫物理總結,及時瞭解學生學習物理的動向。對感到物理有困難的同學,及時進行問題的解決。不讓他們的困難和疑惑,越積越多,從而感到物理很難,一點都不懂。從而逐漸失去學習物理的興趣。

總之,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如何時刻提起學生們學習的興趣,是每一個老師,在任何時候都必須思考的的問題

八年級上冊的物理反思 篇6

本堂課教學時間足夠,30分鐘可以完成;主體內容昇華和凝華的概念,生活中的現象以及應用。

昇華和凝華概念,主要是生活中學生即使看到過或者觀察到這樣的現象,他都不一定知道這是昇華或凝華,因爲是否有中間狀態液態是本節需要突破的知識。

昇華定義用碘來做,先鋪墊碘的熔點(113攝氏度左右)和沸點,然後再利用熱水(開水最好)做碘昇華實驗。效果比較明顯,能看到碘蒸汽,但試管中看不到碘的固態。(用碘加熱,比實驗室現成的裝置感覺更有說服力)

凝固實驗,可以利用剛纔加熱的碘,放入冰水中,但現象太快,學生是否能看到液態的碘不得而知,固態碘顆粒倒是很容易看到。

我另外做的一個實驗,水蒸氣的凝華現象。將冰塊和鹽混合(主要是得到低於零攝氏度的水),也可以直接凍冰鹽水。我用的冰塊和鹽混合,放入金屬盆中或易拉罐中,在盆的周圍看到明顯的霜。肯定不是水凝固的冰。老師可以先做鋪墊,冰是一塊塊的透明的,而本實驗現象看到的白色的小冰晶。

八年級上冊的物理反思 篇7

本節課基本的思路是讓學生自主的探究。對教師來說,實驗探究課是一節非常難以駕馭的課,無論是教學設計,還是引導學生制定計劃設計實驗到進行實驗探究,都有相當的難度。儘管探究的目的非常明確,無非是探究平面鏡成像的規律。但學生初次學習物理對物理中的科學探究過程還不是非常熟習,特別對制定實驗計劃存在一定的難度。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應該認真考慮並進行積極突破的問題,必要時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克服難點。學生根據實驗的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現象進行猜想,在此教師只要引導好學生打開他們的思路,使學生能大膽的進行猜想。對於學生的想法教師不要評價對與錯,只是引導他們,使其想法儘量合理。但在探究過程中,一定要引導好,即不能失控,也不能出現包辦的現象。

這節課的學習效果如何?學生的感受就能說明一切。課後,一名學生深有感觸的說,上這樣的課,就知道怎樣去學了,也會學了。還有的學生說,假如能經常地這樣去訓練,那我們對科學實驗探究的興趣,必超過對足球、對電子遊戲的迷戀。因爲他們急於去探究科學的奧妙。所以,這節課沒把重點放在知識結論上,而是放在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上,讓學生經歷有意義的探究活動,體驗正確的認識是怎樣產生的,這是筆者在教學過程中認爲比較成功的一面。雖然有些問題還不能用現有的知識來解決,但讓學生帶着問題進行學習,本身就是探索。這種以實驗探究爲手段,讓學生自己解開科學之謎的方法,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有利地培養學生的獨立探索能力和創造能力。

八年級上冊的物理反思 篇8

我認爲教學的本質是師生交往的過程,課堂教學的好與差,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參與教學活動的人。教學活動中師生的角色是否投入,師生的情感交流是否融洽,學生是否愉快地投入課堂的全過程、是否深切地感受學習活動的全過程,並昇華到自己精神的需要是檢驗的標準。

《樂音的特徵》一節中,教材力圖通過實驗,讓學生在體驗與探究中瞭解聲音的三個要素。爲了有效達成教學目標,我事先進行了較爲充分的準備,通過實踐教學的體驗,感覺效果不錯。成功之處大約有如下幾點:

第一,以學生活動爲主線。

1、通過女子十二樂坊視頻播放,周杰倫的《稻香》、趙本山和範偉的小品片段、梁祝1(小提琴演奏)、 梁祝2(古箏演奏)等音頻播放等環節,讓學生在豐富的聽覺體驗中反覆感受,逐步從無意轉向有意,在潛移默化中體驗聲音的三個特徵。

2、我還讓有聲樂方面特長的學生分別展示,讓學生再次感受高音和低音,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意識。

3、在本節的教學中,我設計了幾個遊戲:聲高“大戰”、聞其聲知其人、耳朵“辨”樂器。聲高“大戰”的遊戲中我一改往日教學中老師敲鼓學生聽的模式,其中的自制泡沫塑料小人“轉轉”、“換換”更是起了關鍵作用,讓大家都參與進來,而且學生自始至終都興趣盎然,會更容易理解“響度與振幅的關係”同時掌握了物理學研究問題的方法轉換法。

4、探究音調與什麼因素有關的活動中,請同學們利用手中的(也可用老師提供的)器材,使它們發出不同音調的聲音,並觀察發聲體的振動有什麼不同?之後相互交流,看能不能總結出規律?學生分小組探究,教師巡視指導。過程中不僅體現出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而且還體現出他們富有創新意識,能想到別人想不到的甚至老師想不到的好的思路和方法。成果展示與總結是師生互動交流的良好平臺。既給學生自我展示創造了機會,也讓教師能和學生一起交流總結結論,還能對學生能及時進行鼓勵讚美。

5、“聞其聲知其人”播放音頻周杰倫的《稻香》趙本山和範偉的小品片段,學生很喜歡周杰倫,所以一聽就興趣盎然。

6、通過骨傳導知識拓展中大家熟知的音樂家貝多芬的故事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告訴學生應該學習他好學上進、身殘志堅的精神。讓大家下去多閱讀有關他的書籍並向他學習。這些是本節課的亮點。

第二,以有效問題爲另一條主線

通過解疑過程導引學生的思維,循序漸進、注重發散,層層推進;在問題的設置上堅持面向全體,設置有效問題,設置的問題具有思考性,把物理知識轉化爲問題,又將問題融合於情境之中,使每個學生在知識技能、過程方法和情感信念上都能有所得。聲音的特徵對學生而言比較陌生,爲合理分化難度,在新知識的學習中,本課設計特別突出幾個環節:豐富感性認識→形成抽象概念→物理情景識別→深化概念理解→應用、交流與想象→矯正認識偏差→小結知識要點,以便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採用實驗、觀察、比較、探究、討論、想象、練習、歸納等多種方法,積極創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着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方法與創新思維、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使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獲得知識、應用知識的快樂,從而得到不同的發展。

第三,以生活爲背景

通過給水壺灌水視頻,引導學生通過實驗、觀察、探究、討論等方式由表及裏、深化思維、突破難點,培養合作能力和理論聯繫實踐、物理結合生活的意識。

第四,以媒體爲依託

通過精心備課,理順各知識點的銜接關係,做到過渡自然、流暢,方法科學、有效,語言簡潔精練。從始至終,教師都是學生的學習合作者、點撥者、促進者,而學生纔是學習的主體。

但是,在具體教學中,也發現一些問題:

1、平時學生展示機會少,所以展示過程語言表達不是太清楚,有時候不能把自己好的想法表達出來,需要平時多鍛鍊。我在這節課中對學生的表揚鼓勵不夠,還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2、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觀察和思考不夠,缺乏對物理現象觀察的針對性和敏銳性,這也說明學生物理聯繫生活的意識比較淡薄,這一狀況的改變同樣需要平時的日積月累。

在新課程改革的實踐中,雖然已領會了一些理念,摸索了一些做法,但要真正落實課堂教學的多元目標,實現高效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還要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

八年級上冊的物理反思 篇9

20xx年12月25日,星期二第三節課,作爲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健康課堂的研究與實驗》的子課題《構建多種健康課堂的基本流程和模式框架》課題組成員之一,按課題組的安排,我在學校物理實驗室講了一節健康課堂的入門課——《測量物質的密度》。在評課中,課題組的成員們展開了激烈的爭論,爭論的焦點是數學、物理、化學這樣的理科學科是否適用導學案,而起因則是因爲我的這節實驗課課堂與導學案完全脫節。

原來這節課的導學案我是照抄照搬現在九年級同事的本節導學案的,今年八年級啓用新教材,而九年級教材沒變,導致八年級第六章與九年級第十一章內容相同,我僅僅作了簡單的修改。結果在課堂中出現了下列問題:

1、雖然有導學案,但是我和學生們根本沒用一秒鐘,導學案形同虛設,從而導致課堂中自學導學、交流協作、展示激勵、深化引領、鞏固拓展這些環節沒有做或體現不出來。因爲這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能用天平和量筒正確地測出液體(鹽水)和固體(小石塊)的密度,而事實上學生在自學導學上就耽擱了太多的時間,有很多學生10分鐘只填寫了兩個空,我問了他們,都說自學導學部分太難,看不懂。最終我爲了保證教學重點得到落實,而不得不硬着頭皮連自學導學這一環節都擱置了,更加不談展示激勵了,因爲這時很多組實驗根本就未做好,展示什麼呢?

2、課堂中難點未能突破。本節課的難點是學生能分析出所測物質的密度偏大(或偏小)的原因並及時更正,有三個組測得的鹽水的密度大於2g/cm,有一個組測得的小石塊的密度小於1 g/cm,這樣的結論很顯然都是錯誤的,但由於時間所限,只能由我簡單講了,學生沒有用實驗驗證,似懂非懂。

3、沒有有效的展示激勵的措施。在教學中,面對着12個小組,我只能一組一組地巡視,做的好的說一聲好,做的差的指出不當之處,組與組之間無法進行對比,沒有交流,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究其原因,是因爲備課時沒有備學生,不該利用三年級的導學案,不是這份導學案不好,而是學生不同。八年級上學期的學生剛剛接觸到物理,不說很多實驗器材不知如何使用,也不說如何來設計一份誤差最小的實驗方案,僅僅是這個物理實驗室也是學生第二次進來,這樣狀況的學生怎能與九年級的學生相比呢?這節課的失敗也就在所難免了。

痛定思痛,我接受了蘇校長的建議,重新設計了一份導學案,又邀請課題組的成員於12月28日(週五)在我帶的另一個班講了這一節課,效果得到課題組成員和學生的一致認同,我也自覺滿意。這份導學案有如下特點:

1、自學導學、交流協作、展示激勵、鞏固拓展部分都大爲簡單、簡化,都緊緊扣住本節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絕不拖泥帶水,做到了在有限的時間裏達成教學的三維目標。

2、創新了展示激勵的方法。我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實驗結果記錄表格,只記錄12個組所測得的最終結果(鹽水的密度和小石塊的密度),而且說明誰先測出來誰先填寫表格,前三名的和單個的都會獎分,能夠找出其他組錯誤之處的組或個人也給予高額的獎分,這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對個別的落後組也是一種激勵。這種簡單的做法竟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驚人的效果,得到了課題組所有成員的肯定。

3、教學的重點突出,難點得到突破。由於導學案主要體現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因而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思考、合作、交流。例如我在設計時預想到學生在設計試驗步驟是會有幾種方法,但在實際上課時,發現學生的試驗方案有很多種,這是我上課之前沒有想到的,學生在討論方案時,各抒己見十分活躍,全身心投入到方案的討論之中去,對學生的這種探索精神,我十分感動,我也給了他們充分的展示機會。另外第六組所測得的兩個物理量怎麼測都偏小,這時組長要求我給他們換一架天平,換後,他們一下子就測出了正確的結果,真正體會到了“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悅,避免了單純炒冷飯的尷尬境地,讓學生感到有趣、有得,從而真正達到學習的目的,我也及時稱讚了他們。

從這兩節課取得的迥異的效果來看,導學案作爲採取引發式教學的一種媒介和手段,能讓教師水到渠成地注重培養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激發學習興趣和管理好自我情緒,否則就會回到原來填鴨式教學的老路上來,因而可以得出結論:導學案也非常適用於物理的教學。只不過每一節課的導學案都要教師自己動手編制,要花費大量的精力,要備好學生,備好教材,在教學中還要以學生爲主體,要真正放手,同時要能不斷創新激勵評價方法,激發出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和興趣。

八年級上冊的物理反思 篇10

《光的色散》這節內容與生活聯繫非常緊密, 重要的環節是就三棱鏡實驗引入光的色散。我把自己教學的興奮點定位於色散實驗的演示和物體顏色的成因這兩個地方,這兩處恰好也是本節課的重點。要成功做好色散實驗還需要依靠天氣,假如遇到陰雨天氣可能就做不好,另外還與上課的時間有關係,就出現了很大的差異性。關於物體顏色的成因部分內容與生活聯繫很密切,學生很強的好奇心,此處是老師與學生的興奮點的交叉點,很容易把課堂的氛圍引向高潮。在這裏如果能夠做好演示實驗效果將更佳,但由於受到條件的限制,我只能用課件代替(視頻)因此教學效果有點打折,但可靠程度高。

光的色散看不見的光分析及教學效果反饋:

一、學情分析:

本節教學以學生自爲主,教師輔導爲輔,學生重點在課堂上完成基本練習,因課堂以完成兩節課的教學內容,時間要求緊,內容難度雖然不高,但容量大,任務還是比較重的。

學生對兩節的內容比較難的是光的物體的顏色的理解比較難,特別是透明物體和不透明物體兩種情況的顏色區別感覺難度較大,因此要增大練習量,特別說明銀幕爲什麼採用白色等應用的說明。教學重點讓學生注意物體顏色與光的關係,其中特別是“墨色”的情況,學生是最不好理解的。

二、課堂反饋情況

本節課堂學習氣氛比較好,學生完成五分鐘練習達標率高,全班47人蔘加,達90分以上的爲40人,60分以下2人,合格率95.8%。

八年級上冊的物理反思 篇11

中學物理實驗教學從其教學組織形式來說,可分爲教師的演示實驗、學生邊學邊實驗、學生分組實驗和學生課外實驗四種類型。如何進一步弄清各類實驗的特性和作用,並把它們和諧起來,使它們在培養學生能力上發揮最佳功能,則是值得研究的課題。本文就國中物理邊學邊實驗教學談一點粗淺的認識。

邊學邊實驗教學是指在教師指導下,讓全班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動腦、動口去獲取知識,培養學生用實驗方法探索物理知識能力的過程。這種教學形式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邊學邊實驗,時間可長可短,靈活機動,與學習新課結合緊密,不一定需要正規的實驗室,也不需要寫正規的實驗報告,很受學生歡迎,教學效果一般都很好。因此積極創造條件,開設這類教學實驗,對於大面積提高物理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能力無疑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認真做好學生分組實驗是激發學生學習物理興趣的較好手段,是國中物理教學中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很重要的一環。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課堂中的演示實驗是教師爲學生提供感性認識材料的過程,它無法代替學生自身的學習活動,教學中如果把教師的演示實驗改爲學生的邊學邊實驗,既能使學生對實驗獲得更加清晰的印象,學到物理知識,又能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這是國中物理教學的一項重要改革。同時我們又發現,在學生物理分組實驗中,常出現兩種情況:一是學生多,儀器少,實驗中常出現“男同學搶着做,女同學怕動手;成績好的積極做,成績差的旁邊坐”的傾向;二是由於國中學生實驗能力差,學生對實驗的注意力常常集中在操作上,教師忙於協助學生排除故障,師生完全處於被動狀態,以致無法達到獲取知識、培養能力的目的。採用邊學邊實驗的形式後,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邊看書、邊實驗、邊思考、邊討論,以物學理,能較快地掌握物理知識。由於邊學邊實驗課不同於學生分組實驗課,其教學形式如上課,一般不允許隨便走動,互相抄襲,每個桌上都有一套儀器,“逼”得學生人人動手、動腦學習,容易糾正學生實驗中出現的不良傾向,有利於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邊學邊實驗起到了演示實驗與學生分組實驗的綜合作用。邊學邊實驗教學是融知識學習和實驗操作爲一體的課堂教學過程,能夠大大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其主要原理爲:

(一)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動手、動腦、討論、講述、小結,教師肯定和讚揚學生的認知情況以及學生之間的相互評議,使學生及時認識自己的學習成績和學習能力,極大地鼓舞和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尤其增強了基礎較差的學生的學習信心,激發了直接學習動機。

(二)高思維密度的課堂教學能促進全體學生智力發展。

邊學邊實驗教學能促使學生在一堂課上有較長的有意注意時間,並能積極、主動、充分地開展思維活動。思維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產生的,感性認識不僅是思維活動的源泉,而且是思維活動的依據。教改實驗結果表明,在課堂教學中,採用邊學邊實驗和問題討論等方法,讓學生通過動腦、動手、動筆、動口進行學習,使各種感官受到刺激,能夠改變大腦的興奮點,延長學生的有意注意時間,並促使大腦對各種感官傳輸的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形成概念。因此,邊學邊實驗教學的課堂思維密度是比較高的。

我們曾以“物理課上最容易引起自覺學習的事”爲題向學生作過多次調查,結果表明,正是我們主張採用的問題討論、邊學邊實驗、表揚激勵等方法最容易引起學生的自覺學習。

(三)邊學邊實驗教學提供了較大的知識信息,使學生獲得較多的知識。邊學邊實驗教學在課堂教學中能給學生較大的知識信息,使學生獲得較多的知識。信息論指出:課堂教學中的信息傳輸過程一般屬於有干擾的情況,邊學邊實驗教學利用“動手、動腦、動口、動筆”等多種教學形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減少由於干擾失去的信息量,使學生在課堂上獲得較多的知識。

八年級上冊的物理反思 篇12

本章是人教版新教材八年級(上)的第一章,也是國中學生接觸物理學的第一章。本章一共4節內容,相對於以前的教材來說,難度稍微大一點,我用了10個課時的時間完成了本章教學。從學生掌握的情況來看,這幾個方面學生出問題的機率比較高:

1、第一節是“長度和時間的測量”。這一節的內容比較直觀、具體,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快,但是由於以前測量、記錄時的錯誤習慣,很多知識點掌握不牢,老是容易出錯。比如被測物體末端在刻度線上的讀數,很多學生忘記了估讀的“0”;還有就是對於單位的掌握,由於學生沒有學指數運算,單位換算有一定的難度,當然這可以通過介紹相關的數學知識來解決,而對於每個長度單位在生活中的具體使用,很多學生就是茫然的,特別是新接觸的微米和納米,還有比較小的毫米,認識不是很清楚;另外有些學生對於分度值的理解不是很好,老是把分度值記爲“mm”或者“cm”。

2、第二節是“運動的描述”。這一節的內容比較抽象,理解性的知識點較多。比如與參照物有關的問題,學生老是分不清楚一句描述物體運動的語句中,哪個物體是研究對象,哪個物體是參照物。

3、第三節是“運動的快慢”。這一節的內容有點把第一節和

第二節的特點融合在一起的意思,學生對於速度公式的理解和變速直線運動的計算這兩個知識點的掌握不是很好,特別是後者計算時容易張冠李戴。還有就是這一節涉及到運動圖像,雖然教材沒有要求,但是我還是講了的,而學生沒有學習正比例函數圖像,掌握起來有一定難度。

4、第四節是“測量平均速度”。這是一節實驗課,從學生學習的情況來看,掌握得還不錯,無論是對於實驗的原理,器材,還是步驟,都還是比較清楚。

八年級的學生纔開始接觸物理,由於數學知識的欠缺,處理物理知識的方法不完善以及以前的一些錯誤習慣,在學習第一章時會出現一些問題。我們可以通過單元複習,平常小測驗等多種手段加以解決,相信只要用心,應該能取得不錯的效果。

八年級上冊的物理反思 篇13

把書上的演示實驗給學生示範後,引導學生得出書上的結論,再讓學生自己做實驗。這樣,雖然教學過程循循有序,然而教學效果並不佳,學生的興趣沒有被調動,思維被束縛,課堂氣氛沉悶,原因是管得太死,限制了學生的自主活動,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吸取以前的教訓,我改變了教學思路,努力打造活力課堂,從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入手,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收到良好的效果。

我們怎樣區分聲音

課前我先選擇的紙屑,(覺得用紙屑比較乾淨)可是實驗幾次效果很不明顯——紙屑幾乎不動,我又換沙子實驗結果也不好,又找來了很細的鹽粒,實驗現象超好,我很滿意,看來還是比較輕小的物體效果才明顯。每次實驗前對材料的選擇我們都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因爲它直接影響到實驗成功與否。

我們怎樣區分聲音續

本節課是在培養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前提下設計的,教學中以實驗爲基礎,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以概念的認識爲主線,運用實驗、多媒體等多種手段執行任務,把傳播知識、培養興趣和能力、滲透方法等有機結合在一起。算是比較成功

讓聲音爲人類服務

文中對次聲的應用沒作介紹,可向學生適當補充一些這方面的知識

光世界巡行

對生活中的物理現象仔細觀察過的學生,加以表揚,以鼓勵同學們多去觀察一些生活中的物理現象。讓同學們仔細的觀察並積極思考總結實驗結論。

八年級上冊的物理反思 篇14

本節課是八年級物理上冊第二章《聲現象》第一節“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的第一課時,是學生後續學習人耳如何接受聲音、形成聽覺知識的基礎。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二個方面內容,一是聲音產生的原因,二是聲音傳播的介質。首先,教師播放幾種不同的聲音,引起學生探究聲學知識的慾望,同時揭示研究主題。然後,通過聲帶振動發聲、音叉振動發聲的活動,引導學生初步體驗聲音產生的原因。由於學生在國小階段,已經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所以在設計“聲音的產生原因”活動中,並不是按照“建立假設——實驗驗證——得出結論——交流討論”的常規探究步驟,而是注重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自主選擇儀器去體驗不同物體發聲時確實在振動,並能夠初步運用科學語言和表達技能說明實驗現象。

其次,師生通過多種教學形式,有老師的演示(聲音在水中傳播)、有學生的動手操作(聲音在空氣中、固體中傳播)、有觀看視頻(聲音在真空中的傳播),引導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去感受觀察、記錄、描述、分析的學習經歷。接着,師生共同討論分析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

最後,我在上課的每一個小環節最後,讓學生例舉生活中的事例證明聲音在固體中、空氣中、水中能傳播,讓他們用所學的知識加以解釋,進行知識點的鞏固;每一個小環節讓學生進行小結,進行知識點的整理。

八年級上冊的物理反思 篇15

由於這節課是學生動手探究操作,得出在晶體熔化時溫度保持不變難以控制,並課堂40分鐘時間不夠充足,導致以往多次學生實驗不太成功,那就爲之後分析其科學規律設置了障礙,以致這節課的'重點內容無法在課堂上順利完成,學生聽得還是一知半解。見到如此,我備課時調整了教學方法,把學生探究改成了演示,但雖然使用演示溫度計,課堂能夠容易調控教學進程,但是存在問題也是顯而易見,前面幾桌能夠看見溫度變化,但是後面同學還是不能讀出溫度計示數。但更重要學生不能觀察到物態變化,不能調動學生自由參與其中科學探索樂趣。

今後的改進意見:

1、對於如何上好這節課,最關健還是學生對實驗完成效果,否則就無從談起,但如何在40分鐘不僅要求學生能設計實驗並完成操作過程,畫出圖象規律,這對學生動手能力和組員之間配合協作能力要有很高要求。所以在課堂前就要省略實驗操作過程,只要求學生能夠能夠通過觀察實驗現象,然後總結規律,這樣就可爲下面討論節省大量時間。

2、藥品少量點,還要用適合溫水加熱,千萬不能用熱水和冷水。

3、觀察數據後在書中表格圖紙上繪製圖線時,要控制好小組討論的氣氛,使小組每位同學都參入到學習中去,達到共同掌握好知識的效果。

4、在教學中做爲老師定要先進行演示,發現其中操作方法和規律及實驗改進方法,然後才能在課堂上容易調控學生實驗進程,注重學生分析能力培養。

八年級上冊的物理反思 篇16

《昇華和凝華》的知識量並不多,也不是很複雜,但現在的學生普遍缺乏生活經驗,這看似簡單的概念想通過一節課讓學生真正掌握,特別是學會用物理語言解釋生活中的昇華、凝華現象是有一定的難度的。教學過程中首先從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習興趣和求知慾,然後運用實驗探究的方法,將科學探究滲透到教學中來,按照學生認知規律,分步驟,有層次地呈現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分析和探究,在培養學生實驗觀察能力的同時,讓學生體會科學探究的方法和過程。最後結合學生生活經驗和自然現象,豐富學生的知識,認識物態變化的特點,真正理解“什麼是昇華”“什麼是凝華”。

本節課的教學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創設問題情景,激發探索動機

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實際上是以“疑”爲紐帶的動態統一體系。本節課一開始便以“疑”導入,提出問題: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態和氣態之間能否直接轉變呢?以問題作爲出發點,能激發學生的認知衝突,使學生產生迫切學習的心理,從而造成積極活動的課堂氣氛。教學過程更是以“疑”展開:“霜”和“冰”都是固態的水,爲什麼它們的形狀有如此大的差異?使學生覺得貼近生活,生動有趣。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探索動機,自然而然地驅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探求知識。從而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二、鼓勵合作,培養交流意識。

《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之一。實踐也證明:小組合作把個人自學、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點拔等有機結合起來,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全體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充分提供了讓學生合作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如:課前以小組爲單位收集生活中的物態變化現象,課中在各個不同時機展示小組成果;讓學生自己總結課堂收穫,並全班交流……這樣讓學生最大可能的說一說,做一做,學生在做中、玩中愉快的學習。在學生需要幫助時引導學生交流合作成果,體會集體的力量

三、抓住課堂生成資源,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在讓學生舉出生活中其他一些昇華、凝華的例子時,有一位學生根據固態碘加熱變成紫色碘蒸氣這一現象提出:頭髮燃燒時由固態直接變成灰黑色氣態是昇華現象,這是我始料不及的。我馬上決定不動聲色,還是引導他們進行交流、討論,說出自己的看法。有同學提出用實驗的方法說明問題,在全班認可的前提下進行實驗,取一長髮放在酒精燈上燃燒,由於頭髮較少,現象不是很明顯,所以請幾位學生從旁觀察,再請觀察者談談自己看到了什麼現象,特別注意引導全班同學參與思考補充,得出頭髮燃燒時不僅僅有灰黑色的“煙”,還像塑料燃燒一樣聚成了一小團,這種現象有別於昇華的由固態直接變成氣態,也有別於熔化的由固態變成液態,所以既不是昇華也不是熔化。教師在他們已知部分的基礎上加以點撥,讓他們自己想辦法解決,讓他們有種知識是自己探索發現的感覺,獲得成功的體驗。同時,學生在提問、質疑、交流、爭辨、評價中加深對物態變化知識的理解。當然頭髮燃燒是一種化學變化,在這節課中不宜多做解釋,我僅一帶而過,但也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四、重視反饋,合理評價

反饋教學的過程是對信息反饋的及時調控,是利於提高課堂質量的途徑之一。因爲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有成功的機會,也存在着失敗的可能性,由於學生能力的差異,有些學生往往達不到預期的目標,所以教師要注重課堂的反饋,對成功的學生給予表揚肯定,讓他們知道自己的進步,促進他們提高學習的熱情。對失敗的學生,教師要發揮情感的力量,排除學生因失敗所帶來的消極因素,增強學生繼續探索的信心。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除了通過讓學生舉例,讓學生總結來及時接收學生的反饋信息,還設計了一組新舊知識相結合,相對比的隨堂練習以投影的方式展現給大家,讓個別學生以口答的形式當堂練習,我再引導全班同學進行合理的評價,這樣不僅能及時收集學生易混淆易錯的地方給與適當由於的啓發、誘導和強調,還能當堂把學生的問題交給學生自己解決,引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在融洽、和諧、寬鬆的學習氛圍中敢想、敢說、敢做、敢於質疑,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爲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提供了適宜的平臺。

八年級上冊的物理反思 篇17

本節課表面上看沒有多少東西,實際上內容較多,分兩個課時應該是可以的。本節課涉及到三個活動,有兩個重點:一是長度單位換算;二是刻度尺的使用。

單位換算是容易被忽略的,其實要想講透,學生也真正弄明白很不容易。另外它是進行復合單位換算的基礎,也是今後一系列單位換算的基礎。基於此考慮,我用了一節課的時間講了長度單位的換算。過程是循序漸進,首先從單位臺階入手,要求用科學計數法逐步找到其中規律,然後過度到稍微複雜些的換算。方法是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入手即意義並用乘法寫下來,指出單位換算的原則是等量代換,用特殊記號如顏色的區別讓學生慢慢理解其換算過程。接着馬上練習,並請學生板書,當場找出可能存在的問題。

從課後作業看,個別學生依然存在些問題,如單位漏寫、錯寫等。另外,在時間單位的換算上,只要略提一下即可,但是“一秒等於多少小時”這樣的問題還是會給學生帶來些麻煩。

八年級上冊的物理反思 篇18

質量及其測量歷來是物理教學的重點,一方面由於質量是物理學中的一個基本概念和其測量是基本技能,另一方面也是學習密度的基礎。

《質量》這節課的學習目的是:知道質量的初步概念及單位;知道物體的質量不隨物體的形狀、位置、狀態的改變而改變;掌握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

我的教學過程設計是:

1、學習質量的初步概念及單位。

2、認識托盤天平的結構。

3、講解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

4、課堂基礎習題過關檢查。

一節課下來教學內容多,師講得多,學生處於被動地學,課堂教學效率低。

爲了更好地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和掌握基本技能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覺得這一節課應該分爲兩課時來上。對於托盤天平的使用,因爲現在的日常生活用品都配有說明書,所以在學習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時,先讓學生先閱讀課本討論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嘗試用托盤天平測物體的質量,師點撥實驗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在課堂上把學習主動權、思考權、發現問題權還給學生,師起到引導和點撥作用,這樣有利於學生的發展。教學過程中會發現:學生邊玩邊學,學習興趣很高,課堂學習效率高。

八年級上冊的物理反思 篇19

今天我的三個班都學習了〈熔化和凝固〉,儘管課前我做了充分的準備,可是課上下來,效果與我想象的有很大差距。給二班上課時,我準備按照實驗課的幾個環節講下來,卻省略了最重要的“進行實驗”環節,而是準備放到下一節課專門做實驗。然後給出了學生實驗數據,並由數據進行分析從而得出結論。可是我發現,由沒有“實驗”的數據得出結論,每一句結論都顯得那麼牽強。而且,由數據得出結論的分析過程有點混亂,沒有邏輯性,想到哪說到哪,這說明備課還不夠紮實。以後的實驗課的備課要在“分析得出結論”時的語言準確、簡練和邏輯性上下功夫

在接下來的三班和四班上課之前,我抓緊時間準備了小組實驗器材,用了兩節課時間。在三班上課時,由於“實驗前的準備”講解過多,致使實驗時間只剩下十分鐘,實驗沒做完就下課了。四班的課在三班的下一節,由於實驗的準備不夠充分,四班實驗時三班做過的石蠟還沒有凝固,致使課上耽誤了不少時間換水,換蠟,這樣一來,做實驗的時間就有點蒼促。所以,在以後的實驗課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不能偷懶。

八年級上冊的物理反思 篇20

首先通過實驗探究的方法,分別獲得定滑輪和動滑輪在使用過程中,起作用方面的規律性的結論。然後引導學生應用槓桿平衡點的條件,進行實驗探究,讓他們去尋找提重物所用的拉力與承擔物重的繩子股數的關係。最後通過幾種升降機介紹,讓學生知道複雜的機械中有許多部件是由槓桿和滑輪組成的。教材還利用信息窗介紹機器人,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知道任何先進的機械都是可分機械控制系統和機械傳動系統,其中的機械傳動系統實質就是簡單機械的組合,簡單機械在高科技領域內也是不可缺少的。這也是簡單機械的價值所在。

教師教學時先讓學生觀察瞭解滑輪的構造,然後將學生按學習小組分成幾大組,每組重點探究一項內容,並向全班同學彙報探究結論。探究活動可同時展開,每組同學除要重點探究一項內容,每組同學除要重點探究的內容外,其他探究活動也要完成。在學生討論交流以後,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定滑輪的實質是等臂槓桿,用槓桿的平衡條件分析定滑輪不省力的原因。

八年級上冊的物理反思 篇21

通過講《昇華和凝華》一課,收穫頗多,最大的感觸是集體力量的強大:宿勝龍主備了這節課,從課文內容到課後習題再到科學世界,內容豐富、三維目標全面、製作精美,實用性強。面對這些內容我感覺自己要在一節課的時間全部完成,怕是給學生的時間很少或者根本完不成。全組成員積極參與集體備課,提出精簡哪些內容;王友平主任耐心指導;實驗器材的準備、聽課教案的分發等等,都不用我操心,還得到任課班級班主任的大力支持,讓我解除一切後顧之憂,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帶來的幸福。

準備過程中我又學會了簡單的利用暴風影音截取視頻,突破了我信息技術方面一直以來沒有嘗試的難點技術、還學會了使用觸發器,雖然那張幻燈片最後刪掉沒用上,但掌握了技術後將來教學過程中肯定能用得上。

最大的收穫是備課過程中教學設計內容的大膽取捨,回想每次賽課,大都經歷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過程,科學設計適當取捨是關鍵,根據課堂內容、學習目標、學生學情合理設計。如定義性的內容,可直接講解或簡單的通過學生看書直接得來,而不是作秀似的探究;注重交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或技巧,如辨別是昇華還是凝華現象,關鍵看之前是什麼狀態、現在是什麼狀態,根據定義就辨別出來了;學生舉例引導他們聯繫生活中的現象,還可以進行對比,如冬天,冰凍的衣服變幹屬於昇華現象,夏天溼衣服晾乾屬於哪種物態變化?冬天雪人變小和春天雪人變小物態變化情況一樣嗎?辨別易混點,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難點問題可以讓學生討論,比老師直接講效果要好;實驗的設計是本課的不足之一,如果設計實驗報告或上打出實驗器材,實驗步驟,學生就會更清晰,明確要做什麼,更節省時間。小結處由於沒設計好,準備不足順序弄反了,這也引起自己的重視,不能放過任何一個細節。

要上好一堂課,就要精心備好每一個細節,備好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