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教學反思>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篇

教學反思 閱讀(8.78K)

身爲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篇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

《掌聲》這篇課文寫的是身患殘疾而憂鬱自卑的小英子上臺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這掌聲的激勵下,從一個內心自卑的人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人,開始“微笑着面對生活”。課文通過英子的變化表現了同學間的鼓勵和關愛。文章語言質樸,但在平淡的敘述後面飽含着充沛的情感。

1.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

如第一課時重點指導兩次次掌聲,讓學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抓住英子動作神態來多角度的讀,感受到情緒的變化和同學們對英子的鼓勵。

2.在閱讀中感悟。

這堂課以兩次掌聲爲線索。通過抓住英子掌聲前後的變化和人物動作神態,學生在閱讀中感悟到兩次掌聲的不同含義。在感悟掌聲的內涵教學中,通過讀重點段,談體會;細讀重點段,品字詞;再讀重點段,指導朗讀。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感悟能力,使學生獲得了情感的體驗。懂得要尊重、關愛別人。

3.在體味中昇華。

注重對學生關愛他人美好情感的薰陶、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引導,通過過渡語、小結語、評價語和激情語潛移默化的滲透,讓學生的情感與文本產生共鳴。

最後,在理解課文後,邊播放音樂邊讓學生寫一寫自己心中的掌聲,大多數學生都寫出了自己的體會,文章內容得到昇華。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2

《花鐘》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紹了不同的花卉開放的時間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紹了不同植物開花時間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講植物學家利用花的這種特點製作了有趣的花鐘。根據教材內容,我對教學目標有了這樣的“定位”——通過該課的學習,學生要會認8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爭奇鬥豔、芬芳迷人、豔麗、甦醒、嬌嫩”等詞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讀懂課文內容,激發學生觀察興趣,初步培養學生留心周圍事物,認真觀察和思考的習慣。其中,難點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學習用不同的說法表達同樣的意思”。

因此我按照“歸納現象—揭示原因—實際運用”的思路,說明不同的花會在不同的時間開放,並例舉了牽牛花等九種花不同的開花時間來說明這個發現。接着分析回答了不同的植物開花時間不同的兩個原因,最後擴展開去,談到植物學家修建“花鐘”,其做法很奇妙。

課文中描寫花開了的語言特別生動。教學時,我把這一段也就是——“感受花鐘的神奇”這一環節作爲重點,我讓學生通過聽、讀、辨,自己發現問題,自己隨着動畫上的花鐘一起去扮演,充分地去理解文本,體會花鐘的有趣。這樣能夠很好地激起學生去尋求、去感受,去體驗豐富、生動有趣的語言美的慾望,也體現了新課標自主探究的精神。同樣是寫“花開了”,課文裏卻用了豐富多彩的語言表達方式: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綻開了笑臉,從夢中醒來,欣然怒放,在暮色中甦醒,舒展開自己的花瓣等,讓學生真真切切地體會到語言的豐富和精妙。通過這樣的語言活動,培養、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然後,我結合課堂作業本,讓學生用這樣的寫法來描寫秋天的.動物植物。

閱讀教學以“讀”爲本,本課思路清晰,語言很美,課堂上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理解課文內容,從讀中感悟詞句的優美,課堂上我力求讓學生自由、充分地讀,如自由讀、同桌互讀、指名讀、默讀、引讀、齊讀、配樂讀、做動作體會讀等,再通過欣賞鮮花的多媒體課件創設生動直觀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麗,朵朵鮮花爭奇鬥豔,激發學生對花的喜愛,培養他們的語感,加強情感和美的薰陶

《花鐘》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紹了不同的花卉開放的時間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紹了不同植物開花時間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講植物學家利用花的這種特點製作了有趣的花鐘。根據教材內容,我對教學目標有了這樣的“定位”——通過該課的學習,學生要會認8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爭奇鬥豔、芬芳迷人、豔麗、甦醒、嬌嫩”等詞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讀懂課文內容,激發學生觀察興趣,初步培養學生留心周圍事物,認真觀察和思考的習慣。其中,難點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學習用不同的說法表達同樣的意思”。

現實生活中,學生對於花其實並不熟悉,但對於“花鐘”這種新奇的事物是充滿興趣和疑問的。因此,我循着學生的情感起點,先引導學生看課題質疑,進而快速地直面課文,並馬上落腳在末尾一段,通過自讀,初步瞭解什麼是花鐘。並播放花朵陸續開放的課件,讓學生看懂花鐘,帶學生進入了自然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了花鐘的鮮豔與芳香,感受到了它的多種功用、它的神奇與獨特。由此,爲研究這一段語言的表達做好了情感準備和背景鋪墊。

《語課程標準》指出:“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課文第一段最大的語言特色就是寫每一種花開放,都是不同的表達。要讓學生自己感悟到豐富而有變化的表達,只有通過“讀”。《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先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去發現課文第一段寫得好在哪兒;在總體感受語言特點的基礎上,再具體研讀描寫花開的句子,讓學生通過朗讀去感受、欣賞、評價每一句話的好處、每一種花的情趣;最後,引導學生嘗試寫一寫“夜來香”和“午時花”的開放。如此這般,學生在品味花鐘獨特的報時方法時,也感悟到了課文語言表達的獨到。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3

《掌聲》,這節課是第二課時,我通過讓學生對小英前後的對比,在輪到小英上臺演講,及小英一搖一晃走上講臺時的同學們目光的對比,及同學們兩掌聲的對比,從而讓學生體會到,文中同學們的掌聲中包含了對小英的鼓勵、支持、信任、讚美、欣賞,正是同學們的愛心,才使得小英由原來的自卑、憂鬱變爲自信開朗,勇敢地面對生活的.從而懂得生活中要珍惜別人的掌聲,同時也要把自已的掌聲送給別人的道理。

這節課上,我和學生都進入了狀態,因而教學效果比較令人滿意。不過課後我進行了反思,覺得教學中還有不少環節值得認真推敲,可以更進一步。

1.兩次“目光”,第一次是:輪到小英上臺演講時,同學們的“目光一齊投向了那個角落”。此時,同學們的目光中,可能包含着關注、期待,甚至也有少數學生準備看笑話的.意思。但等到小英猶豫一會兒,慢吞吞地站起來,紅着眼圈,準備走向講臺時,同學們的目光爲“注視”。此時的目光中更多包含了鼓勵、支持和信任。這樣纔有當小英剛剛在講臺上站定,教室裏驟然間響起了熱烈、持久的掌聲的情況出現。教學中我沒有抓住這些,未讓學生清晰地體會到“目光到掌聲”,這一發展過程中的同學們對小英態度的變化。

2.文中“驟然間響起了一陣掌聲”這句,我只引導學生對“驟然間”的意思進行了理解,而未想到進一步引導學生理解“驟然間”在這句中使用的準確,是“突然間、忽然間、一瞬間”所不夠替代的。這是本人對文本解讀不夠到位造成的。

3.本課教學中,我通過語言文字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還是較有深度的,但在讀的指導上不夠到位。

4.在通過三次對比之後,學生體會到了小英的來信的意思和作者在文章最後發自內心的感慨。教學中我設計了寫詩的環節但由於時間有限只是匆匆帶過,這也讓人感到些許遺憾。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4

《石榴》是蘇教版第五冊教材中的一篇課文。作者以季節變化爲線索,描寫了石榴抽枝長葉、開花、結果的`情景。最後一個自然段具體描寫了石榴子兒的樣子、顏色與滋味,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石榴的喜愛之情。在教學時,我努力運用直觀效應,引導學生用眼、用口等形式去理解詞語,感悟課文內容,從而更好地進行朗讀與說寫訓練。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5

在教學時引導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學習第一份偵察報告,我始終抓住兩條感情線索:一是報告中的鳥兒受到傷害時憂傷、痛苦的心情。在教學中,主要是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句子,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反覆朗讀感悟。二是作者看到偵察報告後的感受,抓住作者的心情,讓學生從各個角度交流各自的閱讀感受,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以情激情,認識到保護鳥類的重要性。

當然我也感到我的`教學中對於朗讀的指導還欠缺,課堂上孩子讀的還不夠,應該讓學生說出一種野雞媽媽的心情就練習朗讀,讓孩子反覆體會,這樣的效果會更好,這一點我在今後的教學中會不斷改進,儘量讓我的課堂更加完美!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6

《松鼠》是三年級一篇寫動物的說明文,語言生動,內容淺顯易懂,主要介紹了松鼠的兩個特點,其中涵蓋了松鼠的外形、生活習性等方面的內容。學習這篇課文的目的是爲了讓學生學會抓住關鍵句子,準確把握說明事物的特徵;學習文中準確而生動的語言;瞭解松鼠的生活習性,激發學生關愛、保護野生動物的興趣。

松鼠是學生熟悉但不常見的小動物,教學時利用課件當輔助手段,先出示課文內容動畫配上教師範讀,學生對於課文內容就有了一定的整體感知,讓學生從直觀上了解了松鼠,產生了學習的興致。本文安排兩個課時完成,第一課時重點學習松鼠的外形描寫(即課文第一段);掃清課文中的生字新詞;抓住圍繞中心句展開的寫法,並指導學生歸納總結第一段的學習方法進行仿寫練習。教學中引導學生感受松鼠的可愛,並讓學生看着圖片向同學進行介紹,激發了學生對松鼠的喜愛之情。學習《松鼠》第二課時時,先讓學生根據課件填空複習導入,教師進行對本段小結,爲使學生進一步體會作者的寫作特點,教師先提出自學提綱再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進行學習、彙報。爲讓學生的學習線索明析,明確要求學生每一個段落都要有一個明確的學習重點,第二自然段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第三自然段瞭解松鼠搭窩的順序,並指導學生學會描寫時要按一定順序進行,並通過課件將“語文天地”中的仿寫練習結合起來,讓學生掌握作者的.寫作方法,即抓住事物的特點來寫;第四自然段感受松鼠的聰明機靈。這樣也把本單元的“金鑰匙”使用得恰到好處。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感到自己整節課的教學思路是正確的,學生學習的任務性很強,效果明顯,尤其讓學生自由選擇喜歡的段落進行自學彙報是初步的嘗試,學生較感興趣,但是由於課前對於學生的學習意向沒有做充分的摸底,導至某一段落選擇學習的同學偏少,只能由大部分由老師代講,應該改進。課堂教學中語言不夠精煉,由於學生之前尚未接觸到抓關鍵詞找關鍵句來理解課文,所以用於指導的時間較多,但是效果卻不錯,可以在這方面做更多的訓練。教學中評價這一環節雖然有關注到各種評價的結合,但還不夠深入,今後一定注意對自己語言的錘鍊和課堂中的評價。朗讀的指導也由於時間的關係草草結束,沒有發揮預期的效果,有點遺憾。

總之,本堂課在教學中鼓勵學生運用課文的表達方式來仿寫一段話,可以同桌試說,再在班上說;模仿課文中松鼠搭窩時表示順序的詞語把一件事說清楚也有一定的效果,這樣的教學形式雖然傳統但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能讓學生學以致用。上課時把朗讀貫穿到課文的學習中,使學生體會交流、合作的快樂,加深對課文的感悟,猶如身臨其境之感,也提高了語文素養。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7

1、佈置學生蒐集有關資料。

2、本課生字不多,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藉助拼音認讀,可在檢查學生朗讀時糾正讀音。

3、教學這篇略讀課文,可以通過學生自主閱讀領會文章的主要內容,瞭解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並就自己讀後的感受與同學進行交流。

對於主要內容的把握,學生不會遇到太大的困難,但要注意體會人們在處理這棵橡樹與路時的心情和開始時不同的態度。

⑴ “突然,工人們停下來,把排水管放在地上。”工人爲什麼停下來,他們看到了什麼,又是在想什麼呢?原來,“在這條路應該延伸過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樹”,這棵橡樹“是那麼粗壯、結實、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樣”,充滿了生命的活力,同時與環境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它又是一個“美”的象徵。面對這個結合着生命與美感的高大的橡樹,他們或者是爲橡樹的生命力與美感所震撼,或者是不願砍伐橡樹埋上排水管,總之工人們停了下來。學生閱讀時要注意讀好“那麼粗壯、結實、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樣”這句話,聲音要響亮、有氣勢。

⑵ “工程師向工人們走來,他什麼話也沒對工人們說。工人們也沉默不語。”爲什麼工程師和工人們都沉默不語呢?工程師“什麼話也沒對工人們說”,表明他在此時也注意到了那棵象徵着生命的活力與美感的橡樹,內心深處同樣也受到了震撼,因此沒有命令工人將其砍倒,但該怎樣做呢?他也還不是很清楚,於是工程師沉默不語;工人們不想砍掉這棵橡樹,但又必須得到工程師的同意,他們沉默不語是在等待工程師考慮清楚以後作出安排。學生們讀這兩句話,語速要舒緩、語調要略顯低沉,以便表達出人們當時肅穆、不知如何是好的情境。

⑶ “工程師長久地看着築路計劃,然後把目光轉向橡樹,嘆了口氣。工人們也沉重地嘆着氣。”“工程師長久地看着築路計劃”,一個“長久地”說明了工程師在內心深處經歷了比較複雜的心理鬥爭,他“把目光轉向橡樹,嘆了口氣”,那麼,工程師是爲什麼嘆氣呢?聯繫上下文可以知道,一方面橡樹應該得到保護,另一方面“(要修築公路的 )計劃是不可以修改的”,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使公路繞過橡樹,但這樣一來,公路就不會像箭一樣筆直了,因此,這聲嘆息含蓄地傳達出工程師爲了保護橡樹,在沒有改變築路計劃的前提下而不得不作出的無奈的選擇。“工人們也沉重地嘆着氣”,表明工人們在沒有得到明確的答覆之前,看到工程師在嘆氣,內心非常擔心、沉重。這兩句話語速也要舒緩、語調同樣要略顯低沉。

⑷ “‘計劃是不可以修改的。’工程師說。‘橡樹也不可以砍。’工人們說。”工程師的話是陳述了一個客觀的事實,因此,他的語氣應該比較平靜。工人們的話則是出於對橡樹的愛護,因此他們的話應該含有一定的激動的情緒,讀出來應該略顯激動。

⑸ “工程師拿出一根楔子,走到離橡樹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進了地裏。‘現在誰也不會責備我們了。’他輕聲地說。”工程師的行動給了工人們一個最好的答覆,也使整個事件得到了較爲圓滿的解決;“現在誰也不會責備我們了”,表明了工程師在解決問題之後的一種輕鬆心態。因此,這段話讀起來要輕快,但一連串的動作名詞“拿出、走到、打進”,語速稍緩、語氣略重。

⑹ “它像箭一樣筆直,但只在一個地方彎曲成馬蹄形。”“筆直”與“彎曲”在這句話裏構成了鮮明的對比,作爲公路來講,自然是“寬闊、平坦、漂亮、筆直”爲好,但人們爲保護橡樹卻將其築成“彎曲”的,顯示了人們愛護樹木、注意環保的高尚品質;“只在一個地方”則突出地強調了人們的良苦用心,只有一個彎兒,這個彎兒還是爲橡樹特別設置的。因此,這句話中的“筆直、只有一個地方、彎曲”需要注意重讀。

⑺ “坐車過往這裏的人不約而同地讚歎道:‘築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不約而同地讚歎”,表明人們都很認同、讚賞工程師和築路工人的決定、行爲 (正應了上文工程師的那句話“誰也不會責備我們了”),因此,他們也贏得了人們的尊重;“高尚的心”則是對工程師和築路工人的非常準確的、也是最好的評價。學生閱讀時要注意這兩處的詞語。在準確把握主要內容和領會人物心情的基礎上,組織學生以小組或全班爲單位,圍繞課文前面導語中提到的“交流一下對這件事的看法”進行討論交流。

4、引導學生積累詞句。如果學生有興趣,可以把自己認爲優美的詞句摘抄下來。

【參考資料】

〖橡樹〗

落葉喬木。果實叫橡子,富含澱粉。樹皮和殼鬥可提單寧酸。有些種類的葉子可飼養柞蠶。

〖灌木〗

無明顯主幹的木本植物。植株一般較矮小,近地面處枝幹叢生。例如紫荊、木槿、迎春、海桐等。

〖工程師〗

技術幹部的職務名稱之一。能夠獨立完成某一專門技術任務的設計、施工工作的專門人員。

〖排水管〗

排除雨水和各種廢水的管道。

〖瀝青〗

有機化合物的混合物,黑色或棕黑色,呈膠狀,有天然產的,也有分餾石油或煤焦油得到的。用來鋪路面,也用作防水材料、防腐材料等。通稱柏油。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8

本學期我擔任了三年級語文教學工作,三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尷尬”的地方。比如,從三年級開始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說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閱讀應該逐步成爲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三年級開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的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在二年級只是安排寫句練習,這個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教材中的32篇閱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瞭解,知道什麼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纔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

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爲學習的主人。三年級剛剛從低年級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爲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爲不斷小結、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爲,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

如在教學《錫林郭勒大草原》時,由於備課時側重於對課文內容的挖掘、側重於教學環節的設計,對學生的學情沒有正確的.估計、預測,在課堂上,學生感到在跟着老師走,有些要求不知如何去操作,結果學得很累、學得被動。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後及時反思、小結,在後面的幾篇課文學習時,我特別注意這些問題,不再爲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有效地避免這些問題的再次發生。

課上到現在,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但最近卻不斷地發現經常在教學中遇到“瓶頸”,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32篇課文如果只用那麼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麼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通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後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瓶頸”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

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裏,對曾經的成績沾沾自喜,那隻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補充的時候了。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能力,希望能衝破瓶頸的新天地三年級作文重點是練習"寫出內容比較具體的片斷",在實踐中,我把寫好總分段作爲寫段的基本訓練。

並堅持寫好總分段的幾條具體要:

1、第一句概括段的意思。

2、中間用幾句話對第一句展開記敘。

3、末句要總結段的意思,但字面不能與第一句重複。

主要練習形式有板有眼種:

1、補段。補總述句和總結句,或補分說句。

2、用自己的話寫課文某段話的意思,要求用總分段式來寫。

3、仿段。

規定選材範圍,要求用總分段式寫。此外,我還經常訓練另一種段式,即在一段話裏要含有時、地、人、事四要素,對"事"要用幾句話寫明白。寫好這種方式,對學生初步掌握記敘文的要求是非常有益的。

語文真的是很美的一門學科,記得自己上學時鋪天蓋地的都是語文壓抑了人性,對語文教學的批判。現在的新課改讓我看到了欣喜的動向,可是,真的很怕矯枉過正,一味的不負責任的“創新”“活動”讓語文的文字不再重要,重要的只是頭腦中的不負責任的“胡編亂造”。始終相信,語文的閱讀是最重要的環節,學生的大量自主的默讀、靜思培養的是語文的素養,沒有足夠的閱讀做基礎,過多的“對話”是無法達到感悟和體驗的。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9

本來早上並未打算講《荷花》的,想着週五了,把第4課的閱讀課講了吧。回辦公室途中,看到師傅再講第3課,遂決定走進去仔細聽一節。

本是自己設計了板書的,看了程姐的板書就改用程姐的,因爲師傅的板書條理清晰,內容涵蓋豐富。真真的好極了。第一節課聽完,第三節課乘着熱乎勁回班就講。

“想到春天就想到燕子,看到池塘就會想到什麼植物?”生:“荷花”“好,現在請同學們打開書。想象你就是文中的我,走,去荷花池那遊一遊。”

找生讀第一段後再找生讀第二段,“讀完這一段,你看到了什麼樣的荷花?”生:“葉子很多“,”哪看出來的?生:“挨挨擠擠的”“還有圓、大。他說是碧綠的大圓盤。“荷花還很美。黃色的、花骨朵、小蓮蓬。”“同學生說的都對。第二段分別從荷花的樣子、姿態描寫出荷花的多和美。(板書)“同學們看,泡泡裏說冒字用得好。哪好?體會出什麼了?”生:“冒說明荷花出現的突然,而且葉子很多,荷花從葉子中長出來。”第二段講了荷花的靜態美,第四段荷花隨風起舞了,那是“動態美。”

爲什麼一池荷花成了一大幅活的畫?孩子們的答案更是出奇,“因爲荷花很美,而且荷花還具有動態美。非常有生命力,所以說他像一大幅活的畫。”

第四段作者加入了自己的想象。生“他把自己當成了荷花。”如果你是荷花你會看到什麼,聽到什麼?聞到什麼?會和誰聊天?學生展開自己的想象大膽假設。

最後,作者有感而發,表達了自己的感想。爲什麼我忘記了自己在看荷花?生“因爲我陶醉在荷花裏了,荷花太美了。”

一節課學生思維很活躍,各種我以爲比較難的'點,在他們看來都成了小菜一碟了。只是“冒”這個字孩子們體會出了生長的突然,並未感受到荷葉的多,這是花與葉對比而來的。看起來稍複雜一點。課後練筆處理的倉促,下次改進,調節時間。整篇文章先從荷花的樣子、姿態。描寫出荷花的靜態、動態美。然後加入想象與感想。情景交融,美不勝收。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0

三年級語文教學工作與高年級教學工作相比,三年級的教學有許多不同之處,是值得我們好好反思的。三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他們開始從閱讀逐步成爲學習重點,經常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對閱讀“度”很難把握,不能及時的把自己的見解表達出來。有時會存在一些“尷尬”的地方。比如,學生在課堂上坐姿歪歪扭扭、有的學生上課玩玩具。面對這些問題,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在面對這種亂課堂的情況,我們教師要引用好的方法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的學習上,把學生轉換成形散神不散,這樣的課堂教學就不會亂,如果學生沒把注意力集中在學習上,形散神又散,這樣的課堂教學肯定會亂。所以,要想讓學生在課堂上躍而不亂,教師應該在學生思維形式與學習方式上擬定好課堂秩序的新規範,才能取得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二、教師要明確要求

在平時教學中,教師要鄭重地向學生強調,聽和說同樣重要,說是表達自己,讓別人聽明白,要善於表達。聽是尊重別人,弄懂別人的意思,因此,說要大膽、聽要專心,在傾聽的基礎上再勇於發表自己的`見解,那就更好了。

三、要發揮示範作用

課堂上學生的發言是對還是錯,是流暢還是吞吐。教師要專心傾聽每一個學生的發言,偶爾作提示,但不要打斷學生的發言,發言時要讓學生養成舉手的好習慣,即使有不同的意見也要等到別人說完再說,不要在課堂上說與課堂無關的話題等。教師的評價中也要尋找學生的閃光點,這樣學生會在無形中受到了潛移默化,我相信在這樣秩序成長起來的孩子,會少一些自以爲是、多一些尊重、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實實在在的知識、少一些毛病、多一些良好的學習習慣。

只要我們在課堂上堅持要求明確,堅持榜樣示範,課堂上學生的傾聽意識就會無其間慢慢流淌。語文課堂教學要改進很多,我這裏所舉的一些方法也僅是“拋磚引玉”。但我相信,教師只要時時反思,工作是不是比過去有所改進、有所創新、學生學習興趣是不是更爲濃厚、學習熱情是不是更爲高漲。那麼,我們的教學水平就會日益提高,在教海中探索就會更接近成功的彼岸。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1

《蒲公英》是一則童話故事,全文采用擬人的手法,寫蒲公英的種子對太陽公公的囑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結果他們的命運也各不同。從而告戒人們做事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要實事求是,腳踏實地。在設計本課教學時我有這樣兩個設計理念:

⒈以教材文本爲依據,引導學生個性化地閱讀。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應該在“對話”“感受”“體驗”以及“興趣、習慣和語感培養”中加以具體落實;

⒉教師只須做適當提示、巧妙點撥,簡要總結,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注重爲學生的理解、感悟、積累搭好“腳手架”。拓展、延伸學生的學習空間,使學生感受到閱讀的`興趣,體會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學會正確、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見解,使學生當課堂的主角。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反映孩子比較熱烈的,但是在對於一些問題的研究上,可能我要求過深或引導不夠,學生的回答總在幾個方面打轉,花了較長的時間才能得到擴展,導致最後的教學環節時間緊缺,沒有能讓學生充分的進行分角色朗讀和進行充分的說話表達學生對蒲公英種子出現不同結果的想法。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2

人教版三年級教材第一組課文編入了一組描寫家鄉景物的文章,緊扣第一單元主題,在語文園地一中編入了以《介紹家鄉景物》爲主題的一次口語交際訓練和作文訓練。這次口語交際的主題以介紹家鄉景物爲交際內容,緊扣學生生活實際。課前爲了讓學生有話可說,我佈置學生觀察了一處身邊的景物。爲了活躍課堂氛圍,開課時我以一位旅遊公司的同學要求老師推薦幾名優秀小導遊代表宜昌市參加省優秀小導遊競賽,就以“介紹家鄉的一處景物”爲題在全班展開選拔激發學生的交際熱情。爲了讓本次口語交際課與作文教學銜接,讓學生有好的介紹效果,在激發學生的熱情後我出示了五條介紹要求:

1、這處景物在什麼地方?

2、介紹出景物的特點。

3、按一定的'順序說清楚。

4、表達出熱愛家鄉的感情。

5、展開合理豐富的想象。

要求提出後,教室裏舉手要求表達的學生並沒有如我預期的哪樣紛紛舉手,而是一片沉默。看到學生有困難,我又提示學生可將景點裏自己想介紹的具體景物列成提綱以便介紹。學生們都去思索提綱,好半天沒想好的樣子。一節課在沉悶與學生的思索中用去了一大半時間。此後匆匆的分小組交流、派代表介紹,草草收場。

課後與組內教師反思失敗的原因一是過分重視與作文銜接,忽視了口語交際的課型特點。忽視了學生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的區別。二是一口氣提出了作文的五點要求,忽視了學生年段特點,要求學生出口成章,拔高了口語交際的要求。老師貪多求全,反而擋住了學生的交際慾望,學生由於無法同時滿足種。種要求望而怯步。三年級以段的教學爲住,這一思想同樣運用貫穿於口語交際教學之中,學生能說一段話,能針對五項要求在一段話中體現一項即是很大的了不起。

這節失敗的口語交際課提示我們,教師應時刻將學生年段特點放在心中,提出符合學生年段特點的要求。將教材中的種。種要求想出具體的辦法落實在教學過程之中,不能生硬的出示成對學生的要求。在口語交際課中教師在創設寬鬆交際氛圍同時,更要提供給學生具體的說話材料,即讓學生有具體的說話內容,知道按怎樣的順序說,有哪些具體的詞彙和方式(如擬人、比喻、數字說明等)去說清自己想表達的內容。一步一步爲學生搭建一個寬鬆、自由、有話可說、知道如何說的交際平臺。在紮實的訓練中逐步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3

本課作者在介紹翠鳥的外形時,抓住顏色鮮豔,身材小巧玲瓏的特點,寫了翠鳥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紹翠鳥的活動特點時,抓住“一動不動地等待”、“貼着水面疾飛”,表現了它的機靈和動作敏捷。關於翠鳥羽毛的顏色,自上而下分別寫了頭部、背部、腹部的不同色彩;關於翠鳥捉魚,是按照注視、等待、叼魚、飛走的捉魚經過進行描述的。翠鳥就蹬開葦稈,像箭一樣飛過去,叼起小魚,貼着水面往遠處飛走了。“蹬開”、“像箭一樣”、“叼起”、“貼着水面”說明都是一剎那之間進行的。這幾個動作聯繫在一起,突出了翠鳥捉魚的迅速、敏捷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我重視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使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加深理解。

1、我引導學生先借助拼音自己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再進一步弄清楚每一段寫了什麼。然後,通過反覆朗讀,體會翠鳥小巧、美麗、可愛的樣子,以及巧妙、神速地捉魚的動作。在學生讀書的過程中,要始終放手讓他們自己去閱讀、思考、想象。在這個基礎上,把個人讀懂的或有疑問的地方講出來,和同學們交流、討論。同時,結合形象直觀生動的課件幫助學生理解翠鳥捕魚的動作敏捷和翠鳥外形的關係。

2、指導朗讀、背誦。在教學翠鳥等魚、捕魚的部分,我以“誰有勇氣也來讀讀這兩段”調動起學生讀書的積極性,於是,我課前設計了讓學生給翠鳥上色和課上介紹翠鳥外形的教學環節。

一是可以檢查學生是不是準確地理解了這段外形描寫,頭腦中是否形成清晰的翠鳥形象;

二是這樣做符合國小生形象思維的特點,引起學生的濃厚興趣;

三是訓練說的能力。手段是爲目的服務的'。給翠鳥上色是手段,按順序、有感情生動描述翠鳥的外形特點則是目的。

另外,我還讓學生讀寫結合,寫出興趣。模仿是兒童的天性。國小生不僅需要模仿,而且善於模仿。這是因爲國小生受知識、經驗、情感等因素的侷限,他們以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可以說國小生的最初學習是從模仿開始的。中年級學生初學作文更是如此,我要求他們嘗試模仿這段話介紹鳥的外形。學生在這一環節表現還是不錯的。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4

《掌聲》是義務教育實驗教材國小語文第五冊第八單元中的第一篇精讀課文,本文生動地記敘了身患殘疾而憂鬱自卑的小英在上臺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這掌聲的激勵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氣變得樂觀開朗的故事。作者以飽蘸愛心的筆墨,用樸素無華的語言,把學會尊重,學會關心的主題寓於這個動人的故事之中,把少年兒童純真善良,關愛別人的美好心靈生動地表現出來,讀來十分感人。在教學中,我對教材進行了整合,又設計了給課文補白。

一。扣牢"變化"產生情感

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我主要把第1小節與第5小節比較教學。我先引導學生自由讀第1小節,通過自由讀,說說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小英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去體會,感悟。然後我說:"同學們,面對孤獨的小英,面對憂鬱的小英,面對自卑的小英,你最想看到的是什麼"(生自由說)你們的願望實現了,請同學們看這段文字——(文字投影):

說也奇怪,從那次演講以後,小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她不再憂鬱,她和同學們一起交談,遊戲,甚至還走進了學校的舞蹈房……

自然引入到第5小節的研讀。在學生對比閱讀後,感知小英的憂鬱,自卑和開朗,快樂之後,我問:"是什麼使小英發生如此大的變化"這樣關鍵性的.問題自然引入到下一環節的教學。

二。精心設計,用濃濃愛意打動學生的心靈。

爲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樂,我精心設計了每一個教學環節。在朗讀教學的設計中,我安排了要求明確,層次清晰,形式多樣的朗讀,如:自讀,檢查讀,小組合作讀等多種讀書方法。我還特別注重了對教材空白點的挖掘,如領會同學們兩次掌聲的不同意義時,我引導孩子把課文中敘述的語言轉變成自己的話,用:"如果你在這些同學中間,你的掌聲想表達些什麼""如果你是小英,你想對同學們說什麼"的生動情境幫助孩子體會人物心理,通過這次空白點的挖掘,讓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內心世界,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通過這次《掌聲》的教學設計和教學,也讓我深深懂得:只要我們能爲孩子的點滴進步而鼓掌,爲孩子的精彩創意而喝彩,讓我們的課堂成爲孩子們抒發心靈的天堂,相信每一個孩子在我們的課堂中都能成爲一個個個性獨特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