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教學反思>

山行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 閱讀(2.49W)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山行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山行教學反思

山行教學反思1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是我們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的一首古詩,雖然是七律詩,但我們班的學生依然能做到熟讀成誦,有一定的`語感,並且知道一些常規的停頓。在這樣的基礎上,我沒有像以往那樣進行逐詞逐句解釋,而是抓住本詩畫面感很濃的特點做了如下嘗試:

山行教學反思2

古詩又是國小語文教材中一類特殊的課文,從語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漢語;從表現形式上看,它含蓄、凝鍊、節奏強、跳躍大;從敘寫的內容上看,它離我們的時代較久遠。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在創設自由、和諧、民主、開放的學習環境基礎上,以層次性的朗讀、吟誦爲重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詩境,活化古詩詞的形成過程,重新煥發古詩詞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一、提供充足時間,引導學生感悟: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室裏讓學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見,雖有點亂,但要珍惜這樣的時刻。”而對於古詩文的體會、感悟,學生在極短的時間內肯定難以理解。在教學《山行》這首詩時,我出示事先抄寫的小黑板,引導學生回憶學習古詩的方法:

(1)知詩人,解詩題。

(2)抓字眼,明詩意。

(3)想意境,悟詩情。

(4)背詩文,能默寫。向學生介紹了作者杜牧,讓學生自己解釋了詩的題意。然後我就引導學生通過查字典或結合詞語手冊理解個別難字,再讓學生分四人小組合作學習,通過小組合作,生生交流等環節,爲學生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空間,也讓學生取長補短,相互啓發,增加課堂的信息量,促使學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給學生提供了展示個性的機會和場所。

二、注重課堂生成,調整教學方式:

學生四人小組學習完畢,我正想讓學生交流小小組學習成果時,學生趙涵站起來說:“老師,我認爲詩中‘白雲生處有人家’的‘生’字寫錯了,應該是‘深淺’的‘深’。”我一聽緊皺眉頭,心想這首詩我教過多次,有許多孩子曾經把“生”寫成了“深”,現在我還沒有提醒,結果有孩子居然說認爲詩中寫錯了呢?看到這樣,我想一時回絕,告訴他應該寫“生活”的“生”。但轉念一想,這樣不好,扼殺了孩子的學習積極性。於是我就把這個問題反拋給學生,問道:“同學們你們覺得怎樣呢?有沒有其他的看法?”沒想到另一名學生劉子揚又舉手說:“老師,用這個‘深’也可以,我在另一本書上看見過的。”面對兩種完全不同的意見,大家各抒己見。贊同用“深”的學生說:“有白雲繚繞的地方,山一定很高,是深山老林,所以該用‘深’。”有的還引用了另一句詩來說明:“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與這裏的“白雲生處”的意思是一樣的,都說明山很高。贊同用“生”的學生有的說:“用‘深’太死板了,白雲繚繞,白雲在升騰,在漂浮,好象有生命力一樣。”有的說:“應該用‘生活’的‘生’。因爲雲很高,這表示產生白雲的地方。”有的說:“‘有人家’讓人聯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雖然是深山,但也充滿着生機,沒有一點兒死寂的恐怖。”還有的說:“作者看到深秋山林的景色那麼美,霜葉比二月紅花更美、更豔,春天是生機勃勃的,此時的秋天在作者的眼中也是生機勃勃的。”

經過一番激烈的爭論,最後誰也說服不了誰,但是我想:這節課孩子們的收穫比我預期的還要大,因爲孩子們已經學會了分析,能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了。

在現實的課堂中,面對“意外”,教師不應固守預設,而應尊重學情,關注課堂生成,充分利用好課堂生成,力求在對話中生成“對話”,這是新理念指導下的教師應有的情懷。對學情的尊重是主體性原則的.最直接最重要的體現。教師面對“意外”,不是避而不見,“讓精彩悄悄溜走”,而是及時抓住並有效利用學生突發的疑惑,且適度“放大”,激發學生“潛心會文”的熱情。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對話中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創新文本。

三、巧妙利用簡筆畫,幫助想象意境:

《山行》一詩是一篇描寫秋天的詩,它通過描寫寒山、白雲、石徑、楓林所構成的一幅秋色圖,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在教學過程中我爲了達到預設的效果,我就在學生初步交流理解詩意後,引導學生根據詩意來畫簡筆畫,一座高山上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畫一條蜿蜒曲折的山路)一直伸向深秋時節的山頭,在白雲升騰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有幾戶人家(畫了幾座房子)。然後有人經過着裏,看到了滿山的經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裏的鮮花還要紅(塗上一些深紅色的色彩表示楓樹),就這引導學生邊看圖邊講,很容易地讓學生進入當時的意境。

山行教學反思3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作爲課堂教學主體的學生,他們呈現在課堂中的喜怒哀樂、言行舉止,都應該成爲最珍貴的.教學資源。面對學生突如其來的問題應該如何處理?如果我只是表揚了那個學生認真看書,敢於說出老師不對的地方,然後把錯字一改,接下去上課,我想這節課也許不會出現這麼精彩的一幕,學生的體會也許不會這麼深。課堂上我抓住這一寶貴的時機,提出了一個有思考價值的問題,並鼓勵學生表達各自的見解。因爲有效地利用了這一動態資源,所以課堂上便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給學生一片天空,他們就會自由的翱翔。

山行教學反思4

《山行》這首由晚唐詩人杜牧所寫清新俊逸的小詩描繪了由寒山、石徑、白雲、楓林構成的一幅濃郁動人的山林秋色圖。字裏行間流露出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熱愛之情。深秋在詩人筆下並不蕭條冷落,而是嫣紅滿目,生意盎然,給讀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在這首詩中,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鍊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讓我們在觀賞勝於二月春花的火紅楓葉的同時,感受到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機。這是一首秋的讚歌,能夠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進大自然的願望。

教學中,我以尊重學生獨特的心靈體驗,尊重學生自身的知識構建以及多元認識爲出發點。利用學生已有的古詩學習經驗,再加上詩畫相通的特點,大膽讓學生想象畫面,說畫面,將片段的'意象展現出來,再讓學生加以綜合,展示媒體圖片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讓他們在情境中發揮想像,引導孩子登寒山,仰望白雲,欣賞火紅的楓林,走進夕陽西下,雞犬相聞,炊煙裊裊的溫暖人家,真切感受自然之美,激發熱愛生活之情,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讚美之情。水到渠成的完成了全詩的理解和意境的體會。

在拓展方面,既有基於內容的寫景詩,又有基於作者的寫景詩,達到了由課內到課外的延伸,有效增加了學生的積累,豐富了自身的文化積澱。

另外,時時注意調動學生的興趣和主動性,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課堂氣氛活躍,達到了快樂學習的目的,這是值得我欣慰的地方。

其實,還有一點是我想探索的地方,那就是基於詩畫相通的特點,讓繪畫成爲理解古詩,體會意境的方法。現在看來,這種方法可行,但還需完善。

反思本節課,我認爲自己有以下幾點不足:

其一,課堂上描繪畫境,有些耽誤時間,影響了誦讀,導致讀得不夠。

其二,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以學生爲中心的教學,課堂雖活躍,也使教師在時間調控上不好把握。

其三,課堂內容的取捨,容量的把握都需教師做到心中有數,才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具體修改意見爲:

其一,縮短描繪畫境的時間,那背誦和默寫的環節就都可以完成。

其二,質疑處也可以壓縮時間,隨機加進閱讀的環節,會增強讀的效果。

其三,拓展積累環節讓學生調動已有的積澱,再多背一背寫景的古詩就更好了。

其四,板書的設計,可以圖文並茂,突出本節課的特點。

總之,此次參加賽課,讓我成長,讓我收穫,讓我思索,也讓我遺憾。因爲,參加英特爾未來教育講師培訓,讓我錯過了最精彩的兩節課,學習的願望沒有完全實現。好在,前三節課我聽到了,楊老師的沉穩教風;林老師字斟句酌的到位推敲;牛老師的適度引導,都是我學習的地方。而我在異地異生的挑戰下,能夠做到順利的完成一節課,不能不說是一種成功,我很滿足。我將以此次賽課爲基點,繼續努力,修煉自己的語文素養,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做一名風格獨特,務實創新的語文教師。

山行教學反思5

今天教學第三課《古詩兩首》中的《山行》。

《山行》是晚唐著名詩人杜牧所作,它以豐富的想象、美好的意境和精煉的語言而流傳至今。所以,本次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理解感悟,體會意境,這也是本次教學的難點。

體會古詩意境的前提,必須讓學生熟讀甚至背誦古詩,爛熟於心以後,學生對古詩的理解會水到渠成,那麼詩中的意境自然而然會在腦海中浮現。所以,我對本次課文教學的安排首先是這樣的:

一、熟讀古詩,讀中體會。

首先是讓學生自由朗讀:你是怎麼理解的就用怎樣的感情來讀。然後,再讓學生聽範讀,學生從老師的朗讀和課文錄音的朗讀中感受古詩的朗讀節奏,並把自己聽到的節奏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標出來,再模仿範讀的節奏反覆讀詩,直到熟讀成誦。學生通過熟讀,對古詩有了一定的理解,這時,再進行個別難懂字詞的理解。

二、抓住重點詞句理解古詩。

古詩中的有些字詞跟現在的理解是不同的,例如“坐”“遠上”“斜”“生處”“愛”等。如何讓學生能真正弄懂這些詞的含義,我想了很多辦法。

一是結合圖畫:畫面上一條小路彎彎曲曲一直向山林深處延伸,有一個人站立在楓林旁,擡頭遙望……學生被眼前的畫面所吸引,這時老師再配上一段旁白。

二是引導想象:學生閉上眼睛,聽老師描述:在一個充滿涼意的山林裏,有一條石頭小路彎彎曲曲地伸向了遠方,在那白雲漂浮的地方,住着幾戶人家。山路的兩旁是火紅火紅的楓樹林,那楓葉的顏色真比二月裏的鮮花還要紅豔,實在是太美了,於是詩人杜牧就把車子停了下來,細細地欣賞着美麗的景色……通過剛纔的引導,老師在這時再讓學生逐字逐詞對照理解,例如我問:“你們猜,‘小路彎彎曲曲’是詩中的那個詞?(石徑斜)‘伸向遠方’對詩中的哪一句?(遠上)‘白雲飄浮的地方’對詩中的哪一句?(白雲生處)‘楓葉比二月的鮮花還要鮮豔’對詩中的哪一句?(霜葉紅於二月花)……”孩子們很快就找出了對應的.詩句。

三是讓學生身臨其境:我讓全班同學把自己都當作“杜牧”,然後我邊創設情境邊問:“小杜牧,你在這秋天的山林裏看到了什麼?”有的說看到了美麗如花的楓葉,有的說看到了彎彎曲曲通向遠方的小路,餘璇絢同學竟說她看到了白雲飄浮的地方隱隱約約有幾戶人家,我抓住她的這幾句話追問道:“你怎麼看出是‘隱隱約約’呢?”她說:“我感覺是‘隱隱約約’”我鼓勵她說:“你的感覺真好,能說出原因嗎?”這時,戴浩然同學高舉起小手,我請他回答,他說:“我從‘白雲生處’這個地方知道是隱隱約約看得到,因爲那些人家都被白雲遮住了,不能看的很清楚。”“你真是說得太好了,這纔是會讀書的孩子!”我誇讚道。這時的孩子們完全沉浸在詩的意境中,他們被那美麗的意境所感染,這時,我再錦上添花:“這麼美的景,這麼美的詩,我們怎麼讀出它的美呢?”這時他們讀起詩來,感情全有了。看着他們一個個眉飛色舞,搖頭晃腦,我在心裏笑了。

三、提供平臺,爭相展示

賽賽誰說得好: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用自己的語言來說說對詩的理解。先是同桌互說,然後再選出代表比一比,說得好的同學上臺來說。這一環節是水到渠成的事,孩子們都有自己的理解,都說的比較好。

山行教學反思6

在詩人杜牧眼中,這山中的美景就像一幅美麗的畫卷。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學生說到“白雲生處有人家。”老師想把它畫下來,應該在黑板上畫上哪些景物?生:我覺得首先要畫一座很遠的山,要畫白雲和人家。隨着學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畫出了一座遠山。白雲應該畫在人家的哪裏呢?有的學生說:“畫在房子下面”,有的說:“畫在山頂上”,有的說:“應該圍繞在房子上,因爲山很高,雲在飄浮,房子只是隱隱約約而見。”“是啊,作者從飄浮的白雲裏隱隱約約地看到人家,所以作者用了“生”而不是“深”,要不就完全看不見了。”我接着說到。在後來的默寫中沒有學生寫錯字。

反思:古詩是國小語文教材中一類特殊的課文,從表現形式上看,它含蓄、凝鍊、節奏強、跳躍大;從敘寫的內容上看,它離我們的時代較久遠。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將古詩中抽象的'意境,用學生喜聞樂見的簡筆畫的形式呈現給他們,直觀、便於理解,降低了學習難度,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

山行教學反思7

《望廬山瀑布》及《山行》這兩首七言絕句都是寫景類的古詩,所以只要讓學生了解是的大意,不要求逐字講解,應該大部分地讓學生賞讀,感受作者對祖國山河的喜愛與讚美。

《望廬山瀑布》描繪了廬山瀑布壯麗的景色,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山行》描寫了深秋山間的景色,“霜葉紅於二月花”是全詩的詩眼,也點明瞭作者喜愛楓葉的原因。

本課的教學目的是,豐富學生古詩的積累,從唐詩的音韻和諧、用詞精煉中受到薰陶感染;學生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想象詩中描繪的美麗景象,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受到愛祖國的教育。

課前,我準備了電腦課件,但因特殊原因未能在課上使用。於是採用了課文掛圖,但我想效果肯定比不上flash動畫那樣生動、形象、有吸引力。

我設計,以回憶學過的古詩導入,以次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授課過程中,學生能夠理解兩首詩的詩意,特別是個別字的理解,如“生——產生”“川——河流”“坐——由於,因爲”等,能準確地彙報;學生還能體會詩中的好詞佳句,如“掛”字化靜爲動,“飛”字描繪急流飛奔,“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比喻和誇張的手法寫出了瀑布壯麗、勢不可擋的氣魄,等等。這個環節,我是放手讓學生在組內交流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懂的地方;然後探究合作學習:你喜歡哪首詩?或者喜歡詩的哪部分?喜歡就多讀讀,並讀出自己的感受。但是,我的引導不到位。當學生已經回答出詩句好在哪裏市,教師就應順着這個線路,讓學生充分地讀,結合讀再來講講詩寫得好在哪,體現賞讀的過程。

在擴展教學時,我讓學生展示自己積累的.寫景類古詩,以豐富學生的古詩積累。但“多而不精”,即某生泛泛地讀詩,沒有更進一步的對詩意的理解。這一環節只要彙報3-4首有代表性的詩,讓學生了解詩的內容,感受詩的情感或意境,這樣會給學生更深刻的印象。

在最後,我設計了一個互相積累的環節,就是讓學生在速記是未記全的,或對某給學生的某首詩感興趣的,可以下位來互相補充,充分達到積累的完整準確性,同時也是一個很好的交流、創作的過程,值得在講授其他課文中繼續恰當應用。

總的來說,這節課的大塊環節設計的很好,基本符合新課標精神。但細節上還須認真加工、雕琢,這也需要我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不斷學習、摸索、積累經驗。

山行教學反思8

甘溪中心校 王維

教學目標:

1. 讀懂詩句,理解內容,想象大自然的美麗景色。

2. 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教學重難點:

在朗讀詩句中進入情境,有感情朗讀。

教學過程:

一、揭題,指導書寫

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首古詩,叫——贈劉景文。這節課,我們要學習另外一首古詩——山行。

2.簡介作者,並讓學生回顧杜牧寫過的古詩。

3.指導書寫:於、楓。

二、初讀古詩,讀通讀順

1.自由讀詩。要求:讀準讀順。

2.指名讀詩。重點指導“生”“斜”。

3.齊讀全詩。

三、聽看想象,整體感知

1.詩人被這美麗的山景深深打動,看視頻情境動畫配詩歌朗誦,邊聽邊看邊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學生自讀想象。

2.指名說看到了什麼。

(相機板書:寒山,石徑、白雲、人家、楓林)

四、以畫爲媒,研讀感悟

1.全班反饋,讀中悟詩。

根據學情,相機指導:

(1)指導朗讀第一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①指名學生交流研讀情況,提出問題。

②個人讀、學生練讀、師生共讀、齊讀相結合。重點體會“斜”“生出”,理解詩意。

③教師引讀:白雲人家,蜿蜒石徑,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時節啊,詩人遠遠望去,感嘆道:“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④邊吟誦邊想象配樂齊讀。

(2)指導朗讀第二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濃濃的秋意之中啊!來,我們再來看看畫,讀讀詩,還有什麼問題嗎?

①思考:a.詩人坐在馬車上邊走邊看,爲什麼停車呢?

b.師生齊讀。

②學生交流個人感受,進一步體會“坐愛”、“紅於”、“晚”,理解詩意。

③多種方式讀詩:指名讀、小組共讀、師生讀、兩人讀等。

④配樂齊讀

3.配樂背誦

(1)板書畫面。

石徑彎彎曲曲地伸向遠方,白雲繚繞的地方人家隱隱約約,秋意綿綿啊,當那一片楓林躍入眼簾時,那比二月花還紅的楓葉更讓詩人驚喜不已,他停車欣賞!留戀忘返!(指名讀)

(2)指名看畫面背誦詩。

(3)配樂齊誦。

教學反思:

古詩又是國小語文教材中一類特殊的課文,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在創設自由、和諧、民主、開放的學習環境基礎上,以層次性的朗讀、吟誦爲重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詩境,活化古詩詞的形成過程,重新煥發古詩詞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學生足夠的感悟空間。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室裏讓學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見,雖有點亂,但要珍惜這樣的時刻。”在實際課堂中,我發現很多教師在提問後就馬上叫學生回答,不給學生時間去思考,去討論。如回答不出,教師或是不斷重複問題,或是忙着啓發。試想,在這極短的時間內學生的回答能有一定的`深度嗎?更何況是對古詩文的體會、感悟。根據“合作互動”的原則,教學中改變了單純的師生交往形式,通過小組合作,生生交流等環節,爲學生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空間。這樣讓學生取長補短,相互啓發,增加課堂的信息量,促使學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給學生提供了展示個性的機會和場所。

2.教給學生多樣的感悟方法。

要使學生通過學古詩文,既受到文化薰陶感染,又從情感上、思想意識上得到美的體驗,這就要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去研究,去感悟。(1)多層次的誦讀。“好詩不厭百回讀”。古詩節奏鮮明,音律和諧,教師必須做好學生的朗讀和背誦的訓練指導,給學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學生的情操。同時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和記憶,達到“熟讀成誦”之目的。(2)要求學生質疑。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現代心理學也認爲,疑是思維的火花,是探究的動力。在古詩教學中鼓勵學生將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運用啓發討論式的教學方法,有利於師生間的交流和溝通,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山行》一詩是一篇描寫秋天的詩,它通過描寫寒山、白雲、石徑、楓林所構成的一幅秋色圖,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在教學中,我注重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反覆朗讀;巧妙的採用繪畫方式,引導學生加深理解,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自讀自悟,合作交流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自己結合文後的註釋,體會理解詩的大體意思;在學生自學基礎上,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理解及不懂的地方。對於古詩的意思只要求學生大體理解即可。在相互的交流中,學生取長補短,加深了對古詩詩意的理解。

二、動手繪畫,加深理解

在教學過程中我爲了達到預設的效果,在學生初步交流理解詩意後,引導學生根據詩意來畫簡筆畫,一座高山上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畫一條蜿蜒曲折的山路)一直伸向深秋時節的山頭,在白雲升騰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有幾戶人家(畫了幾座房子)。然後有人經過這裏裏,看到了滿山的經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裏的鮮花還要紅(塗上一些深紅色的色彩表示楓樹),就這引導學生邊看圖邊講,很容易地讓學生進入當時的意境。

三、反覆朗讀,體會意境

古語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朗讀對於古詩學習很是重要。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採用多種形式,如:自由讀、接讀、對讀等,反覆朗讀古詩,從讀通讀懂,到學生能讀出自己的感受,讀出詩的意境。

山行教學反思9

三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些學習古詩的經驗和體會,初步瞭解了古詩的一些特點,對古詩有了一定的'情感傾向。基於這首詩是描寫秋景的,課堂上,我立足於讓學生通過朗讀、藉助插圖入境悟情,體會詩的意境並達到熟讀成誦。

爲了讀出古詩的節奏和音韻之美,在教學時,我適當進行了朗讀技巧的指導,如“拖腔”的準確運用,每句第四個字做較大的停頓,如“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這樣一指導,就能顯示出古詩特有的樂感和韻味。

這首古詩配有符合詩意的插圖,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我讓學生說說讀完這首詩後,你的眼前出現了哪些景物。孩子們都能借助插圖和文本語言展開想象:彎彎曲曲的山間小道、山腰間繚繞的白雲、隱隱約約的幾戶人家、滿山遍野火紅的楓葉,學生腦海中都留有了畫面感,但是在描述的時候語言不是很美,需要教師的點撥指導。

山行教學反思10

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學生進行學習。

第一步:感悟美景,創設情境。

運用多媒體設計精美的深秋圖片,營造出濃郁的深秋氛圍,讓學生感受濃濃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學氣氛。接着設計了問題:自由觀圖,用學過的表達秋天的四字詞語來形容秋天的美景,表達自己的感受。在交流總結時,導入對描寫秋景古詩的瞭解,進而導入課題,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投入到對古詩的學習中去。

第二步:反覆誦讀,體會詩意。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使學生學習中的合作伙伴。在課堂上教師要爲學生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研讀古詩,讓他們在自讀自悟,合作交流中讀準字音,讀通古詩,初步感知大意。在檢查初讀情況時,可引導學生互相評議,教師鼓勵性總結,讓他們在體驗成功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不足之處:

在教學中教師只注重引導學生學會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點詞語,在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沒有引導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根據詩句大膽想象,沒有引導學生的思維向更深、更遠處發展。

山行教學反思11

對於古詩,我一直有着恐懼的心理,學生時代時對古詩的態度就是跟着老師學,自己從來不會去挖掘領會,但是現在不同了,自己要站在三尺講臺上把曾經我認爲最頭痛的內容講給學生聽,因此,我不敢怠慢,很用心地準備。

《山行》是我教師生涯教的`第一首古詩,我想我會終生難忘吧,這是一首描寫秋天的詩,它通過描寫寒山、白雲、石徑、楓林,展現美麗的秋色,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鍊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所以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是教學這首古詩的重點,也是一個難點。

山行教學反思12

要使學生通過學古詩文,既受到文化薰陶感染,又從情感上、思想意識上得到美的體驗,這就要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去研究,去感悟。

1.“詩中有畫”

古詩教學,要求學生讀讀背背,在讀中消化和吸收。首先我爲學生營造了一個民主、輕鬆、和諧的學習環境。而後,又因勢利導地引導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想象詩句所描繪的畫面,並鼓勵學生不受詩句約束,大膽想象除了詩人描繪的景物外還可能看到的景物,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更爲廣闊的`大自然中去,從而讓學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春光以及更深地體會到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同時,在學生說話的過程中,既訓練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又在無形中理解了詩意,內化了語言。

2.“畫中藏詩”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小組合作爲古詩配畫。適當的給予點撥和引導,增強了學生作畫的信心。學生作畫的過程,正是理解和感悟詩意的一種外在表現,他們的畫再現了杜甫草堂周圍多姿多彩、清新開闊的自然景觀,正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畫後的展示、說畫、賞畫更讓他們由畫之美自然地體味到詩之美。這樣,學生至始至終置身於濃濃的詩情畫意之中遐想着,體驗着,感悟着,徜徉着……

教學古詩,教師也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蘊,所以在今後我還要多閱讀,提高自身的修養,增強文化底蘊,從而豐滿自己的課堂。

山行教學反思13

1.讀一讀,說一說,整體感知詩意: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研讀古詩,讓他們在自讀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讀準字音,讀通古詩,初步感知大意。在檢查初讀情況時,可讓學生爭當小老師給大家正音,既可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讓他們在成功的體驗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2.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切忌逐行分析詩意。此時可適時地張貼文中插圖,並問“圖中畫的是什麼。”學生們爭先恐後地暢所欲言。其實詩意就蘊含在這一聲聲的話語中。

3.讀一讀,聽一聽,感知古詩韻律:

優美的古詩是我國遺傳下來的文化瑰寶。每一首古詩都有一定的韻律節拍。只有按其韻律節拍朗讀,才能在讀中再現意境,體驗情趣。但對於剛學習古詩的國小生並不懂這些。因而在教學中可藉助錄音範讀,讓學生從聽中感悟,從模仿練讀中得到自悟。以學生自己的`看法來朗讀,富有具性地朗讀,比如:你喜歡這首詩的哪一行呢?把它讀給大家聽聽,也分享一下你的快樂,好嗎?這時學生興趣盎然,十分活躍。

4.讀一讀,演一演,領悟古詩情趣: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富有個性的學習必須強調個體的親身實踐和真實體驗。“我們一塊跟詩人的心情把這首古詩讀一讀,好嗎?”教師在學生的自讀自悟中稍作點拔,旨在再現情境,讓學生受到感染。還可加以音樂渲染,讓學生戴着頭飾,自由想象表演,一邊演一邊吟詠古詩,會使語言文字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的圖像更爲鮮明、豐滿,從而內心掀起情感的波瀾,入情入境,與作者的情感達到共鳴。

山行教學反思14

《楓橋夜泊》是第三課《古詩三首》中的第三首古詩。在教學時我先檢查第一首《山行》的掌握情況。

1、檢查背誦。

2、出示填空題,瞭解重點內容的掌握,特別是“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這一名句是“坐、霜葉、於”的意思。

3、檢查默寫。

從這首詩引出另一首描寫秋天的詩——《楓橋夜泊》。

1、自讀古詩,讀準字音。

2、檢查朗讀,注重糾正學生中出現的錯音,特別是“眠”字的讀音。

3、圖文對照,理解詩意,體會詩人抒發的孤獨寂寞的感情。

4、指導朗讀、背誦。

5、生字教學。

閃光點:

1、複習導入,檢查學生對上一首古詩中的重點內容的掌握情況,夯實基礎。

2、圖文對照,理解詩意,把解決問題的權力交給學生。

不足:

1、檢查古詩的默寫可放在課後,複習舊知的.時間應控制在5分鐘左右,把更多的時間放在新課的教學上,突出本節課的重點。

2、在學生圖文對照理解詩意時要放手讓學生各持己見,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真正地參與到學習中,成爲學習的主人。本課雖然也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了,但“放”的不夠,應不怕學生說錯、說得不到位,這時才能凸顯教師的“導”的作用。所有偏差的看法、說法引導到正確的思路中去。

3、對“楓橋夜泊”中的“泊”的理解有點淺嘗輒止,部分學生仍像霧裏一樣。另外,詩人寫詩時的背景缺少介紹,學生很難真正走進詩人內心、體會詩人情感。

在以後的古詩教學的備課中,還應多備些學生,深挖教材,多方面地蒐集些有關古詩及作者的資料,幫助學生理解詩的意境,真正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山行教學反思15

經過一階段的低年級的語文教學,我深刻地感受到:作爲同學要把那些枯燥無味的課文學好是多麼的難呀!教完《山行》這一課後,我覺得低年級語文教學應牢牢地抓住同學的年齡特徵,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讓兒童自主快樂學習:

一、以讀爲主,讀中感悟

1、讀一讀,說一說,整體感知詩意:

同學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留出充分的時間,讓同學自身去研讀古詩,讓他們在自讀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讀準字音,讀通古詩,初步感知大意。在檢查初讀情況時,可讓同學爭當小老師給大家正音,既可滿足同學的心理需求,又可讓他們在勝利的體驗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2、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切忌逐行分析詩意。此時可適時地張貼文中插圖,並問“圖中畫的是什麼。”同學們爭先恐後地暢所欲言。其實詩意就蘊含在這一聲聲的話語中。

3、讀一讀,聽一聽,感知古詩韻律:

優美的古詩是我國遺傳下來的文化瑰寶。每一首古詩都有一定的韻律節拍。只有按其韻律節拍朗讀,才幹在讀中再現意境,體驗情趣。但對於剛學習古詩的小同學並不懂這些。因而在教學中可藉助錄音範讀,讓同學從聽中感悟,從模仿練讀中得到自悟。以同學自身的看法來朗讀,富有具性地朗讀,比方:你喜歡這首詩的哪一行呢?把它讀給大家聽聽,也分享一下你的快樂,好嗎?這時同學興趣盎然,十分活躍。

4、讀一讀,演一演,領悟古詩情趣:

《語文課程規範》強調:“閱讀是同學的個性化行爲。”富有個性的學習必需強調個體的親身實踐和真實體驗。“我們一塊跟詩人的心情把這首古詩讀一讀,好嗎?”教師在同學的自讀自悟中稍作點拔,旨在再現情境,讓同學受到感染。還可加以音樂渲染,讓同學戴着頭飾,自由想象扮演,一邊演一邊吟詠古詩,會使語言文字在同學頭腦中形成的圖像更爲鮮明、豐滿,從而內心掀起情感的波瀾,入情入境,與作者的情感達到共鳴。

在教同學字時,我以和新字交朋友的遊戲激發同學的識字寫字的願望。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同學,讓他們以四人小組的形式,互相交流學會的生字,並讓人人爭當小老師把你認識的'新朋友介紹給大家。在同學觀察探究的基礎上,指導同學寫好生字。切實地體現“以人爲本,以學習活動爲中心”的教學新理念。

二、語文教學應注重溝通課堂內外,結合同學的生活實際和其他課程的融合

1、在學完這首古詩後,我設計讓同學回家查找有關描寫動物的兒歌或古詩,也可自創兒歌,再配上自畫的圖畫。目的在於讓同學在饒有興趣中完成並鍛鍊多方面的能力,從而體現語文學科的綜合性。

2、趁同學初學古詩、愛上古詩,可讓同學利用課餘時間,多學習古詩,並定期開展“小小古詩會”、評選“優秀小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