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教學反思>

《漁夫的故事》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 閱讀(3.16W)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纔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漁夫的故事》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漁夫的故事》教學反思

《漁夫的故事》教學反思1

《漁夫的故事》主要講了一個貧窮的漁夫,到海邊去捕魚,意外地撈上來所羅門王封鎖魔鬼的瓶子。他打開瓶子,狡猾兇惡的魔鬼鑽了出來,想要殺死他。漁夫用自己的智慧戰勝了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鎖在瓶子裏。這個故事告訴人們:擁有智慧的人,纔是真正強大的、不可戰勝的。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讓學生圍繞導讀的要求:在比自己不知強大多少倍的魔鬼面前,漁夫是怎樣做的?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

1.讀好人物對話

感悟形象特點本文一大特點就是人物對話非常生動,課文亦是以對話展開情節的,所以讀好人物的對話,就把握好了漁夫和惡魔的形象特點。我讓學生分角色朗讀,揣摩人物的心理與語氣,誇張地讀出兩人物的口吻。同學繪聲繪色地朗讀,生動展現出惡魔的狡猾、兇惡和漁夫的從容機智,這樣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同學們準確地把握住了故事人物的特點。

2.複述課文

提高概括能力在賞析課文之後,要求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語言把這個故事複述下來,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首先請學生把課文分爲三段。然後概括每部分主要內容,第一部分都提到了漁夫無意中救了魔鬼,第二部分說的是魔鬼要殺漁夫,第三部分交代了戰鬥的結果,漁夫用智慧戰勝了魔鬼。最後把每段的主要內容串起來就行。又請學生總結了這種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認真閱讀課文後,瞭解每一部分主要講了什麼,然後把各個部分的主要意思連起來,就抓住了課文的主要內容。課文的脈絡理清後,學生都能抓住要點進行概括,說的很到位。

不足:

個別學生在分角色朗讀時態度不認真,怪腔怪調,老師要正確引導。

《漁夫的故事》教學反思2

在教學《漁夫的故事》一文時,我首先注意到了人物語言的特點,所以在組織課堂教學時進行了分角色表演,我要求扮演者表現出魔鬼的兇惡,漁夫的弱小機智,從語言、動作等方面把魔鬼漁夫的形象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這樣一個兇惡強大的魔和一個手無寸鐵、弱小的漁夫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全體同學抱以熱烈的掌聲。這些都在我的意料之中的。所以我認爲,只要老師肯大膽放手,學生的潛力會最大限度的發揮。

其次由淺人深,突破難點。本文的教學難點是對“立足於現實而又富有幻想”的這一藝術特色的理解。爲突破這一難點。我從人物和情節角度,考慮、設計了一組由淺人深的.問題,組織學生課堂討論,讓學生沿着教師鋪設的臺階,拾級攀登,逐步明確:漁夫是現實生活中的人物,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勞動人民的優秀品質,是正義力量的代表;魔鬼是幻想中的人物,但是像魔鬼那樣的壞人在現實生活中是存在的,在它身上集中反映了各種反動派的種種本性,它是邪惡勢力的化身。漁夫跟魔鬼的鬥爭情節也是幻想的,但是這種鬥爭正是現實生活中正義與邪惡鬥爭的曲折反映,最後漁夫的勝利則寄寓了“正能壓邪”的道理。

同時我又引導學生開拓想像,訓練思維。愛因斯坦認爲“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爲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動着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在賞析課文之後,要求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語言把這個故事複述下來,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童話故事教學反思講童話故事教學反思火車的故事教學反思

《漁夫的故事》教學反思3

《漁夫的故事》是一篇獨立閱讀課文。故事主要講了一個貧窮的漁夫,到海邊去捕魚,意外地撈上了所羅門封鎖魔鬼的瓶子。他打開瓶子,狡猾兇惡的魔鬼鑽了出來,想要殺死他。漁夫用自己的智慧戰勝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鎖在瓶子裏。故事中魔鬼的強大和漁夫的弱小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故事告訴人們:擁有智慧的人,纔是真正強大的、不可戰勝的。

優點之處:

在教學本課時,我用了一課時抓住以下環節展開教學。佈置學生課前預習→出示字詞檢查學生字詞掌握情況→抓重點詞句體會漁夫和魔鬼的性格特點→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複述課文。

由於學生喜歡神話故事,學生學起來興趣盎然,特別是學生抓住重點句子談漁夫和魔鬼的性格特點時,學生的發言可謂是精彩紛呈,同學們都能從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感受到魔鬼的兇惡、狡猾、愚蠢的特點。也能從句子中體會到漁夫的善良、冷靜和聰明的特點。而當總結文章所能告訴我們的道理時,我抓住描寫漁夫的心理活動的.那句話來分析,“這時漁夫想道:‘他是個魔鬼,我是個堂堂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壓住他的妖氣。”讓學生討

論對這句話的理解。從而得出“擁有智慧的人,纔是真正強大的、不可戰勝的。”的主題。

不足之處:

課堂節奏的安排、時間的控制上,有些不合理,前面拖拖沓沓,後面匆匆忙忙,原本在朗讀一塊上應該多下些工夫,多花點時間的,卻只讀了一遍就結束了,根本沒練習到位。

《漁夫的故事》教學反思4

《漁夫的故事》是一篇課內閱讀課文。故事主要講了一個貧窮的漁夫,到海邊去捕魚,意外地撈上了所羅門封鎖魔鬼的瓶子。他打開瓶子,狡猾兇惡的魔鬼鑽了出來,想要殺死他。漁夫用自己的智慧戰勝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鎖在瓶子裏。故事中魔鬼的強大和漁夫的弱小構成了強烈的比較,故事告訴人們:擁有智慧的人,纔是真正強大的、不可戰勝的。

在教學本課時,我用了一課時抓住以下環節展開教學。佈置學生課前預習→出示字詞檢查學生字詞掌握狀況→男女生分主角朗讀課文→抓重點詞句體會漁夫和魔鬼的性格特點。

也許本故事情節受學生喜歡,也許故事資料並不複雜,再也許是學生用心去預習了。課堂上的我不但如此簡單(不太費口舌),而且有了更多的發現。發現學生的進步,發現學生的細心(會咬文嚼字了),發現學生有了必須的學習潛力……

比如:只在檢查完生字詞掌握狀況後還未理解故事情節前就讓全班同學(男的扮魔鬼,女的扮漁夫)分主角朗讀課文,刪去了自由朗讀、指名讀,糾正評析等環節,學生們竟能做到流利、整齊,甚至有感情。這足能說明孩子們真的預習進去了。

又比如:在討論漁夫和魔鬼各是怎樣的人時,小不點伏培陽同學說:“我覺得漁夫是個有勇有謀的人,他在可怕的魔鬼面前不但不害怕,還能想出辦法來制服魔鬼。他就像‘小夜鶯’一樣。”好一個“有勇有謀”,好一句“他就像‘小夜鶯’一樣。”比老師概括得更全面,比老師講得更貼切。

而孫宇健同學說:“魔鬼是個狡猾的人。魔鬼對漁夫說:‘整整過了400年了,始終沒有人來解救我,我十分生氣。從今以後,誰要是來解救我,我必須要殺死他。’可現實是所羅門已經死了1800年了,而照魔鬼說的自己才被所羅門封鎖400年,魔鬼的話分明是殺人的藉口。魔鬼殺人還要給自己找臺階下,簡直是狡猾到家了。”“真是個既細心又聰明的孩子,竟懂得聯繫前後文抓住“1800年”和“400年”來識別魔鬼的'謊言。”

正當我的內心爲孫宇健同學的進步喝彩時,“機靈鬼”商發兵說:“老師,我不同意孫宇健的意見,課文沒有具體寫出魔鬼到底被關在瓶子幾年了,只是說‘從今以後,誰要來解救我,我必須要殺死他。’從今以後是幾年呀,也許是1900年了。所以我覺得魔鬼的話是有道理的,不能說他狡猾。”

話未說完,楊朱勇已把雙手舉得高高的,他說:“我同意魔鬼是狡猾的說法,但是不從‘1800年’和‘400年’來分析。課文的第5、6自然段,24、25自然段寫的魔鬼態度的變化就能說明魔鬼是陰險狡詐的人。”……討論還在繼續,而我卻沒了插嘴的機會。

這堂課,我有了另一個身份——學生學習成果的分享者。

這堂課,我發現“教是爲了不教!”正向我綻開笑臉。

《漁夫的故事》教學反思5

《漁夫的故事》是一篇課內閱讀課文。故事主要講了一個貧窮的漁夫,到海邊去捕魚,意外地撈上了所羅門封鎖魔鬼的瓶子。他打開瓶子,狡猾兇惡的魔鬼鑽了出來,想要殺死他。漁夫用自己的智慧戰勝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鎖在瓶子裏。故事中魔鬼的強大和漁夫的弱小構成了強烈的比較,故事告訴人們:擁有智慧的人,纔是真正強大的、不可戰勝的。

在教學本課時,我用了一課時抓住以下環節展開教學。佈置學生課前預習→出示字詞檢查學生字詞掌握狀況→男女生分主角朗讀課文→抓重點詞句體會漁夫和魔鬼的性格特點。

也許本故事情節受學生喜歡,也許故事資料並不複雜,再也許是學生用心去預習了。課堂上的我不但如此簡單,而且有了更多的發現。發現學生的進步,發現學生的細心,發現學生有了必須的學習潛力……

比如:只在檢查完生字詞掌握狀況後還未理解故事情節前就讓全班同學分主角朗讀課文,刪去了自由朗讀、指名讀,糾正評析等環節,學生們竟能做到流利、整齊,甚至有感情。這足能說明孩子們真的預習進去了。

又比如:在討論漁夫和魔鬼各是怎樣的人時,小不點嘉威同學說:“我覺得漁夫是個有勇有謀的人,他在可怕的魔鬼面前不但不害怕,還能想出辦法來制服魔鬼。他就像‘小夜鶯’一樣。”好一個“有勇有謀”,好一句“他就像‘小夜鶯’一樣。”比老師概括得更全面,比老師講得更貼切。

而小淥同學說:“魔鬼是個狡猾的人。魔鬼對漁夫說:‘整整過了400年了,始終沒有人來解救我,我十分生氣。從今以後,誰要是來解救我,我必須要殺死他。’可現實是所羅門已經死了1800年了,而照魔鬼說的自己才被所羅門封鎖400年,魔鬼的話分明是殺人的藉口。魔鬼殺人還要給自己找臺階下,簡直是狡猾到家了。”“真是個既細心又聰明的孩子,竟懂得聯繫前後文抓住“1800年”和“400年”來識別魔鬼的謊言。”

正當我的內心爲小淥同學的進步喝彩時,“機靈鬼”商發兵說:“老師,我不同意小淥的意見,課文沒有具體寫出魔鬼到底被關在瓶子幾年了,只是說‘從今以後,誰要來解救我,我必須要殺死他。’從今以後是幾年呀,也許是1900年了。所以我覺得魔鬼的話是有道理的,不能說他狡猾。”

話未說完,“非洲黑人”楊朱勇已把雙手舉得高高的`,他說:“我同意魔鬼是狡猾的說法,但是不從‘1800年’和‘400年’來分析。課文的第5、6自然段,24、25自然段寫的魔鬼態度的變化就能說明魔鬼是陰險狡詐的人。”……討論還在繼續,而我卻沒了插嘴的機會。

這堂課,我有了另一個身份——學生學習成果的分享者。

這堂課,我發現“教是爲了不教!”正向我綻開笑臉。

《漁夫的故事》教學反思6

《漁夫的故事》是一篇獨立閱讀課文。故事主要講了一個貧窮的漁夫,到海邊去捕魚,意外地撈上了所羅門封鎖魔鬼的瓶子。他打開瓶子,狡猾兇惡的魔鬼鑽了出來,想要殺死他。漁夫用自己的智慧戰勝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鎖在瓶子裏。故事中魔鬼的強大和漁夫的弱小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故事告訴人們:擁有智慧的人,纔是真正強大的、不可戰勝的。

在教學本課時,我用了一課時抓住以下環節展開教學。佈置學生課前預習→出示字詞檢查學生字詞掌握情況→抓重點詞句體會漁夫和魔鬼的性格特點→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複述課文。

由於學生喜歡神話故事,學生學起來興趣盎然,特別是學生抓住重點句子談漁夫和魔鬼的性格特點時,學生的發言可謂是精彩紛呈,同學們都能從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感受到魔鬼的兇惡、狡猾、愚蠢的特點。也能從句子中體會到漁夫的善良、冷靜和聰明的特點。

而當總結文章所能告訴我們的道理時,我抓住描寫漁夫的心理活動的那句話來分析,“這時漁夫想道:‘他是個魔鬼,我是個堂堂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壓住他的妖氣。”讓學生討論對這句話的理解。從而得出“擁有智慧的人,纔是真正強大的'、不可戰勝的。”的主題。而這時,一向愛另闢蹊徑的吳俊儀又發話了,老師“正義有時並不一定能戰勝邪惡,比如歷史上有些壞人

卻能得逞,禍害忠良。”聽到這句話,我深深感受到這個孩子可能接觸到一些負面影響,內心深處有一些觀點比較狹隘,我們作爲老師此時不應再盲目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由於他們年齡小,理解事物還不夠全面,不能正確看待歷史或現實生活中不和諧的現象,我們老師和家長應該在孩子的心裏埋下善良、淳樸、向上的種子,讓他們做一個陽光、快樂、活潑的少年。而不應是悲觀、險隘的孩子,這樣會不利於學生的成長。但這樣的孩子必須耐心講解,想到這,我耐心地對他說:“並不排除歷史甚至現實生活中,有你說的這些不合理的現象發生。但您要明白,你所說的這樣的事情畢竟是少數,另外,這些事情終究的結果還是正義戰勝了邪惡。壞人最終也沒得到好的下場,比如,秦檜最終落個千古罵名。第二、這些民間故事,來自廣大的羣衆中間,他們在編這些故事時,帶着他們的美好向往,相信擁有智慧的人,纔是真正強大的、不可戰勝的。聽了我的講解,他才點了點頭,坐下來。

《漁夫的故事》教學反思7

本文主要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貧窮的漁夫,到還邊去捕魚,意外地撈上了所羅門王封鎖魔鬼的瓶子。他打開瓶子,狡猾的魔鬼鑽了出來,想要殺死他。漁夫用自己的智慧戰勝了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鎖在瓶子裏。

我的教學設計環節簡單明瞭,首先檢查孩子們生字詞的預習情況,接下來進行一分鐘故事比賽,這符合知識目標中複述故事情節的要求。文章的重點是漁夫和魔鬼兩個形象的性格特徵的賞析,我先拋出一個問題:“漁夫救了魔鬼,魔鬼卻要殺死他,這是爲什麼呢?”這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學生很容易就找到了。接下來一個問題:“魔鬼說的是真話嗎?”這個問題出來之後,很自然就過渡到魔鬼性格分析上。通過魔鬼的性格分析之後,就到了他的對手漁夫的性格分析上,這種勞動人民的智慧通過對比展露無遺。最後的小練筆,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豐富想象,展示學生的自信心。

星期四的教學展示結束了,許多環節的處理都不理想,給大家展示的是一堂失敗的課,在這兒把失敗處梳理一下,以後引以爲戒。

在課堂上,教師應該是頭腦冷靜,善於應變的',課堂上的每一步不一定要按教案中預設的按部就班的進行,應該視課堂情況、學生情況而變。在課堂上的分角色朗讀中,當同桌兩人的朗讀沒能讀出效果,讀不出魔鬼的兇惡、漁夫的鎮定從容時,我還繼續讓同桌兩人讀,其實可以嘗試一下讓全班同學或全班男生來讀魔鬼,一個人朗讀漁夫,

這樣一起扮演魔鬼的學生就不會感到害羞,會把魔鬼的形象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這樣一個兇惡強大的魔和一個手無寸鐵、弱小的漁夫就在朗讀上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再如,學生讀不出魔鬼的語氣,老師示範之後,學生都誇老師讀得好,此時,可以激學生跟老師比比,而不應該爲了朗讀的完整,錯過這個機會讓學生繼續往下讀。

還有課前除了備教材外,更應該備好學生這頭,所謂的知己知彼。第一次在班級講課時,在無人旁聽的情況下,師生都很放鬆,思維活躍,發言大膽有個性,朗讀神情兼備還有些誇張,於是想當然的認爲在四一班也會出現同樣的情況,殊不知此時非彼時也,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心態、不同的場合、不同的人物,當然並非說四一班班學生沒配合好,而是我不瞭解學生,於是回答的面就限在了幾個人身上,沒能調動更多的學生投入進來,再加上師生都沒能放開,朗讀的練習上就非常欠缺了。

《漁夫的故事》教學反思8

在上《漁夫和金魚的故事》這一課時,我由學生對童話故事的興趣引入這個外國文學作品,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分角色朗讀課文,要求學生展開想像,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使學生能投入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中,有身臨其境之感。讓學生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

我通過抓住人物特點分析人物的性格,重點分析老太婆提要求的句子,把握老太婆的性格特點,激發學生對“不勞而獲、貪得無厭”的老太婆的厭惡之情,讓學生懂得貪得無厭沒有好結果,要做一個善良的人。漁夫形象的分析讓學生懂得做事情要有主見,不能像漁夫那樣懦弱。表演故事這一環節的設計,調動了學生積極主動性,創造了一個輕鬆的氛圍,便於更進一步深入理解課文。學生和角色對話環節,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很好地訓練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學生自然而然地對課文的.總結歸納,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充分感受到文本體現的價值目標,在課堂上輕鬆達到教學育人的目標。

不足之處:在分析漁夫這個人物形象時,學生可能由於受電視劇《喜羊羊與灰太狼》的影響,說漁夫象灰太狼,怕老婆。學生提出有趣的問題,這是我預料之外的,由此我想,面對不同的學生,我的思維方式是否太單一,沒有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同時我深深體會到,學生纔是學習的主人,把解決問題的權利交給學生,是對他們最好的獎賞;也是在點點滴滴教學活動中,體現對學生獨特感受尊重的方式。另外,在教學中,對課文的朗讀不足。今後,一定要在這方面多加努力!

《漁夫的故事》教學反思9

講《漁夫和金魚的故事》時候,課堂上發生的一場爭論。

《漁夫和金魚的故事》是一首我國家喻戶曉的童話詩,在教材中是一篇閱讀課。在閱讀提示中,有這樣一個問題:“你喜歡故事中的誰?不喜歡誰?爲什麼?”在課堂上,同學們圍繞這個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讓人感到意外的是,大部分同學喜歡忠實善良的漁夫,不喜歡貪心不足的老太婆。而有幾個同學卻一反常態的提出喜歡“我喜歡老太婆,不喜歡漁夫”的言論。

他們認爲:文章的中心是在讚揚漁夫的忠厚善良,但是他這種忠厚善良近乎於懦弱和無能,一味地聽老太婆的指使,機械地完成老太婆教給的所有任務,明知是老太婆貪得無厭,還把她的話當作聖旨去執行,在辦事的過程中不假思索,不動腦筋,對於老太婆的錯誤行徑非但沒有及時的制止,而且還象執行公務一樣敢怒而不敢言,他的聽話成了對老太婆的縱容,最終連一個金魚要報答他的木盆也沒有得到,這樣的忠厚善良難道還值得我們去喜歡他,欣賞他,效仿他嗎?

再說老太婆,她的兇狠、貪心不足,當然是可惡的,可是她“搶抓機遇上臺階”也挺值得欣賞。她抓住了漁夫的忠厚善良、聽話的特點和金魚報答救命之恩心切機會,使生活一次又一次得到改善,“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只不過她沒有很好的認識自我,若不是她太不知足了,要當海上的女霸王,激怒金魚,她就是永遠富貴的`女皇。如果老太婆能改變一下自己生活的態度,與漁夫和睦相處,一道在生活稍微得到改善的基礎上共同創造美好未來,就會有一個好的結果了。用現在的眼光去審視老太婆的言行,也有一定的可取之處。

聽了個別同學的爭論與分析,我首先肯定了他們的觀點,覺得孩子與衆不同的觀點映射出了他們高度的分辨力和與時俱進的思維力,能用現在的眼光去看事物了。看似意料之外,卻在情理之中。也確實,隨着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我們不能用不變的眼光看發展中的事物!雖然學生的回答與教材的本意有所出入,但是這種同中有異應該

《漁夫的故事》教學反思10

《漁夫的故事》是一篇獨立閱讀課文。故事主要講了一個貧窮的漁夫,到海邊去捕魚,意外地撈上了所羅門封鎖魔鬼的瓶子。他打開瓶子,狡猾兇惡的魔鬼鑽了出來,想要殺死他。漁夫用自己的智慧戰勝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鎖在瓶子裏。故事中魔鬼的強大和漁夫的弱小構成了強烈的比較,故事告訴人們:擁有智慧的人,纔是真正強大的、不可戰勝的。

在教學本課時,我用了一課時抓住以下環節展開教學。佈置學生課前預習→出示字詞檢查學生字詞掌握狀況→抓重點詞句體會漁夫和魔鬼的性格特點→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複述課文。

由於學生喜歡神話故事,學生學起來興趣盎然,個性是學生抓住重點句子談漁夫和魔鬼的性格特點時,學生的發言可謂是精彩紛呈,同學們都能從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感受到魔鬼的兇惡、狡猾、愚蠢的特點。也能從句子中體會到漁夫的善良、冷靜和聰明的特點。

而當總結文章所能告訴我們的道理時,我抓住描述漁夫的心理活動的那句話來分析,“這時漁夫想道:‘他是個魔鬼,我是個堂堂的人,我的智慧必須能壓住他的妖氣。”讓學生討論對這句話的理解。從而得出“擁有智慧的人,纔是真正強大的、不可戰勝的。”的主題。而這時,一向愛另闢蹊徑的吳俊儀又發話了,老師“正義有時並不必須能戰勝邪惡,比如歷史上有些壞人卻能得逞,禍害忠良。”

聽到這句話,我深深感受到這個孩子可能接觸到一些負面影響,內心深處有一些觀點比較狹隘,我們作爲老師此時不應再盲目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由於他們年齡小,理解事物還不夠全面,不能正確看待歷史或現實生活中不和諧的現象,我們老師和家長就應在孩子的.心裏埋下善良、淳樸、向上的種子,讓他們做一個陽光、快樂、活潑的少年。而不應是悲觀、險隘的孩子,這樣會不利於學生的成長。但這樣的孩子務必耐心講解,想到這,我耐心地對他說:“並不排除歷史甚至現實生活中,有你說的這些不合理的現象發生。但您要明白,你所說的這樣的事情畢竟是少數,另外,這些事情終究的結果還是正義戰勝了邪惡。壞人最終也沒得到好的下場,比如,秦檜最終落個千古罵名。第二、這些民間故事,來自廣大的羣衆中間,他們在編這些故事時,帶着他們的

完美嚮往,相信擁有智慧的人,纔是真正強大的、不可戰勝的。聽了我的講解,他才點了點頭,坐下來。

《漁夫的故事》教學反思11

一、按照“思維遞進理念”說教材

國中語文第一冊編者在第四、第五兩個單元“觀察、反映生活——人和事,景和物”之後,安排第六單元“現實和想像——神話、民間故事”,這是頗具匠心的。由觀察反映現實生活中的人事景物,到了解立足於現實而又富有幻想的神話和民間故事的特點,藉以開發、拓展學生的想像能力,它體現了思維遞進理念。

《漁夫的故事》是本單元第二篇課文,它通過豐富的想像,塑造了兩個來自於現實而又超越現實的典型形象——漁夫和魔鬼。通過漁夫機智地制服魔鬼的記述,形象地告訴我們:正義力量一定能戰勝邪惡勢力;對付魔鬼那樣兇惡的敵人,不能抱有幻想,不能心慈手軟,而要敢於鬥爭,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戰勝它。

《漁夫的故事》爲什麼能如此吸引孩子,甚至感化國王?因爲它是神奇的想像。如果沒有想像,那就沒有漁夫和魔鬼這兩個藝術形象,也就沒有了《漁夫的故事》,甚至沒有了文學。反過來,要讓七年級學生領悟漁夫戰勝魔鬼的過程,反映了勞動人民的覺醒,是勞動人民的智慧、力量和勇於鬥爭、善於鬥爭的勝利,也必須藉助想像,否則就只能靠老師“填鴨式”的灌輸了。由此可見,思維從現實向想像遞進,是何等的重要。

二、圍繞“現實和想像”要求說目標

《語文教學指導綱要》規定,選讀一些中外名著的目的是讓學生更多地瞭解中外的優秀文化,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培養賞析能力。《漁夫的故事》選自《一千零一夜》。《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譚》,它是一部著名的阿拉伯民間故事集。豐富多彩的故事內容,充分顯示了古代阿拉伯人民高度的智慧和豐富的想像力,它不僅是阿拉伯人民的寶貴文學遺產,也是世界人民的文學瑰寶。高爾基稱它爲“民間文學史上最壯麗的一座紀念碑”。因此,瞭解《一千零一夜》,瞭解課文情節生動,形象鮮明的特點應是本文教學的認知目標。

《漁夫的故事》是本單元繼《牛郎織女》之後的第二篇民間故事,學生通過《牛郎織女》的學習,已瞭解了民間故事的一般特點。因此。初步學會按民間故事的特點來賞析課文,有表情地朗讀對話宜爲本文教學的技能目標。

感受“正能壓邪”的道理,感受課文所歌頌的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本文教學的情感目標。

根據七年級學生好奇、好強、愛幻想、愛表演的心理特點,提出“魔鬼被投人大海以後”“假如漁夫在前三個世紀裏解救了魔鬼”等極具想像空間的.問題,激發學生進行再想像,以達到本文教學的思維目標:開發、拓展學生的想像能力。

課文十分成功地運用了對話、外貌和心理描寫,來刻畫漁夫和魔鬼的性格特徵,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變化。漁夫誠實善良、勇敢機智,是正義力量的代表;魔鬼兇殘狡猾,卑鄙愚蠢,是邪惡勢力的化身。故事通過漁夫這個形象,歌頌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通過魔鬼這個形象,揭露了敵人的殘暴和愚蠢,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賞析漁夫和魔鬼的性格特徵是本文的教學重點o

“立足於現實而又富有幻想”是本文的藝術特色,也是民間故事的主要特點,七年級學生由於受生活閱歷、思想認識、文學修養等影響,不明確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的差異,所以對“立足於現實而又富有幻想”的藝術手法難以理解。他們或把虛構的人事信以爲真,或者相反,把藝術形象價值全盤否定。因此,課文是怎樣把現實生活與豐富的想像結合起來的應是本文的教學難點。

三、根據“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動性相結合”的原則說教法

教學是教和學的雙邊活動,既要有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有學生的主動性。因此,本文的總體教學思路爲:在教師引導下,學生主動學會根據民間故事的一般特點來賞析課文的方法,以達到“教是爲了不需要教”的目的。可採用“分角色朗讀”、“鑑賞分析”、“課堂討論”等方法進行教學。

簡潔而有個性的對話描寫是本文刻畫人物的主要手段,愛模仿、好表演是七年級學生的普遍心理特徵。通過分角色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爲有聲的語言,人物的性格特徵通過聲音的高低,語速的快慢,節奏的強弱,並輔以表情、動作、姿態,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同學們面前,初步達到感知人物形象的目的。

葉聖陶先生的“教是爲了不需要教”理論,要求我們教學重在指導方法,培養能力,根據學生通過上一課《牛郎織女》的學習。已經瞭解了民間故事的一般特點這一實際情況,用鑑賞分析法來教學這篇課文應該是比較妥當的。因爲“語文知識教學和語文能力訓練相結合”原則要求我們:語文能力訓練要藉助於必要的語文知識教學;語文知識教學,要着眼於應用,着眼於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學生在已知的有關民間故事知識指導下,通過教師的引導、點撥,初步學會賞析未知的《漁夫的故事》,這種方法正體現了上述教學原則。

《漁夫的故事>是一篇立足於現實而又富有幻想的民間故事,故事全屬虛構,卻寫得波瀾起伏,扣人心絃,表現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力和構思能力,要讓七年級學生體會這種藝術創作手法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可採用課堂討論法進行教學。教師設計一組由淺入深的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以達到鋪設臺階,化難爲易的目的。

四、緊扣“賞析人物形象”的重點說設計

第一步,簡介作品,導人新課。

通過娓娓動聽的對《一千零一夜》故事內容的講述,營造神祕氣氛,使學生的想像與作品的想像貼近,激發閱讀興趣。

第二步,複習知識,明確目的。

通過複習民間故事的一般特點,指導賞析民間故事思路,使學生在賞析過程中有章可循。

第三步,學以致用,賞析課文。

(1)根據“完整的故事情節”來賞析故事內容。引導學生理清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概括出“捕魚撈瓶”,“放魔出瓶”。“誘魔人瓶”,“投瓶人海”的故事情節。理解課文故事情節完整,曲折生動,扣人心絃的特點,讓學生的想像依託故事情節有條不紊地展開,又使原有的語文知識得以鞏固。

(2)根據“鮮明的人物性格”來賞析漁夫和魔鬼兩個形象。首先指導學生分角色有表情朗讀對話,生動形象地再現人物性格,讓學生從語言的音韻變化中分辨角色,整體上感知各自的性格特徵。接着具體分析語言、外貌、心理描寫對刻畫人物性格的作用。最後,引導學生從具體的語言材料中,概括出漁夫的“誠實善良,機智勇敢”,魔鬼的“兇殘狡猾,卑鄙愚蠢”的鮮明的性格特點,給學生以深刻的印象。

(3)根據“語言口語化,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地方色彩”來賞析語言特色。運用舉例分析法來完成這一教學任務。

第四步,由淺人深,突破難點。本文的教學難點是對“立足於現實而又富有幻想”的這一藝術特色的理解。爲突破這一難點。教師可從人物和情節角度,考慮、設計一組由淺人深的問題,組織學生課堂討論,讓學生沿着教師鋪設的臺階,拾級攀登,逐步明確:漁夫是現實生活中的人物,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勞動人民的優秀品質,是正義力量的代表;魔鬼是幻想中的人物,但是像魔鬼那樣的壞人在現實生活中是存在的,在它身上集中反映了各種反動派的種種本性,它是邪惡勢力的化身。漁夫跟魔鬼的鬥爭情節也是幻想的,但是這種鬥爭正是現實生活中正義與邪惡鬥爭的曲折反映,最後漁夫的勝利則寄寓了“正能壓邪”的道理。

第五步,開拓想像,訓練思維。愛因斯坦認爲“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爲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動着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在賞析課文之後,當堂提出“假如漁夫在前三個世紀解救了魔鬼”、“魔鬼被投人大海以後”等題目,要求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口述一段話,以訓練學生創造性的思維,開拓學生豐富的想像力,達到由感知想像到創造想像的昇華。課後要求學生“話”“表”兼顧地講述《漁夫的故事》,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漁夫的故事》教學反思12

如果要談論這個話題,那麼我們必須得知道什麼是略讀。

所謂“略讀”,就是泛讀,是一種不求深入精研,只求概覽大意的讀書法,其基本特點是“觀其大略”。而語文教材中收入大量略讀課文,目的就在於使學生將其在精讀課文中掌握的閱讀方法應用到實際的閱讀之中。

在前段時間,我上了《漁夫的故事》一文,通過對教材的解讀,以及對學生平日能力的掌握,我認爲這篇文章學生是完全能夠獨立學習的。因此,我將教學目標定爲:1、通讀全文,瞭解內容;2、理解漁夫的智慧;3、感悟生命的智慧。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通過學生的讀與回答,我認爲課前預設的目標已經達到。然而,在隨後的評課中,評委認爲我的這堂課目標設定過於簡單,他們認爲以上的教學目標根本算不上是目標。更有領導直接評價:我不喜歡你這節課。因此,我痛定思痛,在此做出深刻反思,或許我真的錯了。難道略讀課文也要被我們分析得七零八落嗎?難道學生在上完了這堂課之後,他們已經產生了繼續去閱讀的興趣,這還不夠嗎?

在平日的教學,有時我們容易把略讀課文上成精讀課文,由於過於注重內涵的開掘,而容易忽略培養學生閱讀能力這個主要目標。可我認爲,略讀課文無非是三個基本任務:

一、瞭解“寫了什麼”;

二、說說“有什麼感受”;

三、看看“哪些地方讓自己印象深刻”。

略讀課文也有“三讀”:

一讀知大意;二讀抓重點;三讀談感受。

因此,在教學《漁夫的故事》這一課文時,我首先考慮的不是我要教給學生什麼,而是我要讓學生去做什麼、學什麼。一堂課下來,學生學到了合作閱讀,自糾字音;學生展示了自身的朗讀能力;學生知道了當遭遇險境要運用智慧的力量去自救;更高興的是,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如果要將這篇文章的內容深挖,或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那必將使這節課又成爲了一篇精讀課文的'教學展示。那豈不是失去了略讀教學的意義所在嗎?

記得在今年5月23日的《新語文主題閱讀》的專家講座中,主講人劉憲華也指出,要將語文分析講解式教學,變爲簡簡單單的讀背式教學。少一點講解,多一些分享。這個觀點,我是極爲贊成的。可是,當我們老師打算要破除一些陳舊觀點,改變一些傳統教學方法的時候,卻又感覺困難重重,舉步維艱。因爲,人們固守的思維模式的力量太過強大了。

《漁夫的故事》教學反思13

在教學《漁夫的故事》一文時,我首先注意到了人物語言的特點,所以在組織課堂教學時進行了分主角表演,我要求扮演者表現出魔鬼的兇惡,漁夫的弱小機智,從語言、動作等方面把魔鬼漁夫的形象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這樣一個兇惡強大的魔和一個手無寸鐵、弱小的漁夫構成了強烈的比較,全體同學抱以熱烈的掌聲。這些都在我的意料之中的'。所以我認爲,只要肯大膽放手,學生的潛力會最大限度的發揮。

其次由淺人深,突破難點。本文的教學難點是對“立足於現實而又富有幻想”的這一藝術特色的理解。爲突破這一難點。我從人物和情節角度,思考、設計了一組由淺人深的問題,組織學生課堂討論,讓學生沿着教師鋪設的臺階,拾級攀登,逐步明確漁夫是現實生活中的人物,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勞動人民的優秀品質,是正義力量的代表;魔鬼是幻想中的人物,但是像魔鬼那樣的壞人在現實生活中是存在的,在它身上集中反映了各種反動派的種種本性,它是邪惡勢力的化身。漁夫跟魔鬼的鬥爭情節也是幻想的,但是這種鬥爭正是現實生活中正義與邪惡鬥爭的曲折反映,最後漁夫的勝利則寄寓了“正能壓邪”的道理。

同時我又引導學生開拓想像,訓練思維。愛因斯坦認爲“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爲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動着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在賞析課文之後,要求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語言把這個故事複述下來,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潛力。

《漁夫的故事》教學反思14

《漁夫的故事》這個故事主要講了一個貧窮的漁夫,到海邊去捕魚,意外地撈上來所羅門王封鎖魔鬼的瓶子。他打開瓶子,狡猾兇惡的魔鬼鑽了出來,想要殺死他。漁夫用自己的智慧戰勝了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鎖在瓶子裏。這個故事告訴人們:擁有智慧的人,纔是真正強大的、不可戰勝的。

這是一篇獨立閱讀課文,我讓學生圍繞導讀的要求:在比自己不知強大多少倍的魔鬼面前,漁夫是怎樣做的?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

課文語文形象生動,特別是魔鬼的形象和魔鬼與漁夫的對話,非常引人入勝,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閱讀的積極性。在學習中,學生都非常積極主動,小組彙報學習也是精彩迭出。有的用角色朗讀的形式,有的用表演的形式,有的就某些精彩語句來談感受。特別是能抓住這兩句話:

(1)一聽所羅門早死了,魔鬼立刻兇惡地說:“漁夫啊,準備死吧!你選擇怎樣死吧,我立刻就要把你殺掉!”

(2)這時候漁夫想道:“他是個魔鬼,我是個堂堂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壓制他的妖氣。”來體會到:擁有智慧的'人,纔是真正強大的、不可戰勝的。

在閱讀中學生們都擁有自己的見解。整節課體現出了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地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知識的。問題應該從孩子當中來,由學生的需求產生問題,這樣的問題指向纔是學生真正願意學,並學得有意義的內容。

上完這節課後,讓我深深的體會到了第斯多惠說的,“不好的教師奉送真理,好的教師教人發現真理。”這句話的內涵。爲了孩子美好的明天,讓我們真正樹立起以學生爲本,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思想,把時間和空間還給孩子,讓他們經歷習得知識的過程吧。

《漁夫的故事》教學反思15

教學是教和學的雙邊活動,既要有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有學生的主動性。因此,我在執教本文的總體教學思路爲:在教師引導下,學生主動學會根據民間故事的一般特點來賞析課文的方法,以達到“教是爲了不需要教”的目的。可採用“分角色朗讀”、“鑑賞分析”、“課堂討論”等方法進行教學。

簡潔而有個性的對話描寫是本文刻畫人物的主要手段,愛模仿、好表演是國小生的普遍心理特徵。因此我通過分角色朗讀以及舉辦講故事大賽,把無聲的文字變爲有聲的語言,人物的性格特徵通過聲音的高低,語速的.快慢,節奏的強弱,並輔以表情、動作、姿態,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同學們面前,初步達到感知人物形象的目的。

不過這次課堂節奏的安排、時間的控制上,比較欠妥,前面拖拖沓沓,後面匆匆忙忙,原本在朗讀一塊上應該多下些工夫,多花點時間的,卻只讀了一遍就結束了,根本沒練習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