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教學反思>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 閱讀(2.49W)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七年級上冊地理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學反思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學反思1

“地球與地球儀”是國中地理課程的開頭篇章,主要包括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地球儀的認識、經緯線的特點、經緯度的劃分和南北半球的劃分等知識點。其中經緯度的劃分和南北半球的劃分是這部分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也是國中階段最難學的知識點之一。按教學大綱規定可用2~3課時的教學時間來完成,需要準備的教學用具是地球儀和相關的教學掛圖。

開學這兩週來,我一直都在進行這部分內容的教學,由於考慮到七年級的學生纔剛剛接觸地理這門課程,我不想讓學生一開始就感到地理難學,所以儘量放慢教學進度(安排了3課時),但3節課下來,除了第一課時時間略有充裕外,第二、三課時的`教學時間都非常緊張。

教學中爲了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我儘量讓地理課程貼近生活,把地理課程生活化、趣味化,如教學地球的形狀和大小時,讓學生看了地球的衛星照片時,爲了提起課堂氣氛我說“請同學們看,這是我們地球母親的照片,她美嗎?”有學生回答“她是靚妹”,還有學生說“她是一個孕婦”(都不是誠心的回答,蠻有起鬨和搗亂課堂的火藥味——學生太調皮了,想給老師下馬威),我不知哪來的靈感(太突然了),順口答道“對,地球確實是一個懷孕的靚妹,她孕育着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切生命,是目前爲止所發現的唯一有生命星球。她肚子漲得圓圓的,看上去像皮球”(點明瞭地球的形狀),接着我又問:“大家說,如果要給這位靚妹孕婦穿一條褲子的話,要給她找多長的皮帶?”學生異口同聲說出了地球的赤道周長(可能被我的應變能力折服了吧),一堂本來要亂成一鍋粥的課,竟然一氣呵成了。

教學中存在的遺憾也不少,浪費了3節課的口舌,結果還有很多學生沒有掌握好經緯度的劃分和表示(N、S、E、W常常分不清),還有東西半球和東西經的劃分界線學生也還容易混淆,特別是“0°—20°W”和“160°E-180°”經度範圍內的半球位置還有更多的學生沒有掌握好。這也一直是我近20年來地理教學生涯的一塊心病,有時也在想,教材編寫者能不能不把這麼繁難的知識點安排在地理課程的開頭篇章,但沒有這些基礎知識爲起點,學生又怎樣學習地理課程呢?希望有辦法的同行們給指點津迷吧!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學反思2

今天講課的章節是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第一節——大洲與大洋。在剛結束難度偏高的第一章後,由於本節課內容較容易,本節課的設計理念是輕鬆地學習,在樂趣中學到知識。首先我以加加林的故事導入本節課,引出“人類真的給地球起錯名字了嗎?”激發學生的興趣。緊接着觀察世界海陸分佈圖,回答海洋面積是否真的比陸地面積大。得出答案後接着回答海洋麪積與陸地面積的比例分佈,得出“七分海洋,三分陸地”的結論。由結論再提出疑問“既然海洋麪積如此大,爲什麼古人給地球起名爲地球而不是水球”(PS:本環節節節相扣,前後聯繫緊密),同學們各抒己見,自由發揮答案。提出疑問:人類是如何瞭解海陸分佈的?簡單介紹人類認識世界的歷史,增進同學們的'見聞,同時也增加同學們學習地理的興趣。(PS:在介紹歷史時,欠缺生動,提不起同學們的興趣)觀察地圖,得出海陸分佈。在講七大洲之前,先給同學們講解大陸、島嶼、半島、大洲之間的區別,並舉他們熟悉的例子——雷州半島。接着引出全球分爲哪幾個大洲?並簡要介紹七大洲命名的來源。讀圖思考:1.東半球主要有哪幾個大洲? 2.西半球主要有哪幾個大洲? 3.南半球主要有哪幾個大洲? 4.北半球主要有哪幾個大洲? 5.赤道橫穿哪幾個大洲? 6.各大洲的面積大小關係如何? (PS:口訣記憶: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完成教材31頁活動3,瞭解七大洲的輪廓特徵。 (PS:本環節同學們難以獨立完成,教師引導並板圖) 觀察地圖冊第5頁,找出大洲分界線 在講七大洋之前先講解海峽、海、洋之間的區別 引出四大洋極其分佈和麪積大小關係 (PS:口訣:太大印北,四洋貫通) 在七大洲的輪廓圖上標出四大洋的位置 最後介紹海洋對人類的影響,增進趣味性。 (PS:在講解貿易的通道——馬六甲海峽時,缺乏都地圖的指引) 存在問題:教師聲音過小,師生間缺乏互動。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學反思3

地理新課程用圖文並茂的資料、形象直觀的圖表、生動有趣的閱讀材料、貼近學生生活的課堂活動,創設了充滿時代氣息的地理教學情境,用生活中具體有趣的地圖、圖片、圖表,給學生展示了生動活潑的思維過程。面對這樣的教材,你該如何使用?又該怎樣上課?怎樣發揮教師的作用?怎樣挖掘學生的潛能?需要地理教師冷靜、積極地不斷反思,才能適應新課程下的地理教學。

一、反思是否具備新課程的教育教學能力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教師教學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師不僅要關注那些理性的共同的知識,關注學生對知識目標的認知和追求,更要關注學生個性的差異,關注學生能力的發展和人生價值的確定,關注學生個性的張揚,注重學生對學習方法的主動探究,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針對學生的個性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作爲一名地理教師,想一想自己是否正在學習、提高自身的業務理論水平,是否已在研究學生心理動態的發展,是否想探究構建適應新課程的地理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等。

二、反思是否強化了地圖教學

地圖是地理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可將知識化繁爲簡,不僅能幫助學生形成空間觀念,理解鞏固學過的地理知識,獲取新的地理知識,而且有利於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地理新課程中附有大量的插圖,如七年級上冊就有132幅,而且種類很多,有示意圖、素描圖、景觀圖、統計圖、曲線圖、柱狀圖、餅狀圖等,並且均是彩色 圖。面對這些種類繁多的地圖,作爲教者,你想過沒有在地理教學中應怎樣充分發揮這些地圖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讀圖、析圖、描圖、繪圖?怎樣將地圖變成學生學習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樣培養學生查閱地圖、獲取地理信息分析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等等。

三、反思是否注重了活動教學

活動是實施課程目標的主渠道,也是地理新課程的一大特色。活動可將多傳輸渠道於一體。不僅有利於學生獲得的有效信息達到值,而且有利於實現各種感官、生命存在的意義。這說明活動可以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協同參與探究,使聽、看、說、思、做有機配合,使學生學會探究和體驗,提高學習能力。地理新課程安排了大量的活動。如七年級上冊有34個活動,活動內容豐富,有小製作、模擬演示、讀圖分析、動腦思考、填表、計算、繪圖、談感想看法等。遇到這些活動,你得問自己,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每一項活動內容都是結合當地特點精心設計組織的嗎?每一項活動內容都培養了學生相應的能力嗎?學生能感受到學習的地理對終身發展有用嗎?

四、反思是否聯繫了學生現實生活。

教育家陶行先生曾提到"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確如此,實際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產生力量而成爲真正的教育。而地理教學更離不開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不僅使學生學得有興趣,學得輕鬆愉快,而且有利於啓發學生思維,獲得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識,爲學生學習地理知識提供內在動力,培養學生運用地理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地理新課程提供了許多與學生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注重學生經驗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注重學習過程中學生的體驗和感受。如感受多變的天氣,根據天氣預報安排生產與生活等。請問自己,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生活經驗心中有數嗎?是否充分發揮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的作用?是怎樣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運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分析掌握新的地理知識的等。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學反思4

在一個月的地理教學中,深感許多教學環節沒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以下是我教學工作中的部分不足之處和今後的對策,希望它能時刻提醒自己,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不在走同樣的彎路,調整和改正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一)、對培養學生創新知識和創新思維的反思

爲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營造和諧、以學定教、鼓勵學生勇於創新,發展學生的自主創新學習的信心,教與學的關係應該是平等,協商式的,知道學生知識的生長點,知道學生會朝什麼方向發展,在課堂上,一切頃其自然,教師順勢而教,學生順心而學,教師和學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教與學的塊樂之中,如七年級地理內容適宜搞一些遊戲和課外探索性的興趣小組活動,讓學生如何發現問題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就教材內容而言,可以以下問題作爲切入點,有什麼特徵有什麼規律是什麼原因,有什麼樣的聯繫等等,讓學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識,鼓勵學生敢於創新,敢於實踐,牢固樹立學生全面發展思想,從而形成一種不唯書,不唯師,敢於質疑敢於於創新的學習風氣。

(二)、對運用主體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反思

在國中地理教學中,必須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放在首位,要求教師在吃透教材和大綱的基礎上敢於對尹有教材同現實生活問題聯繫起來,把生活中的熱點、焦點問題滲透到教學內容之中,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實踐問題。運用主體教學,給學生一定時間,去探求尋找答案,在尋找中,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總之,在課堂教學中儘可能穿插一些與課程內容相關的事,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更有利於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三)對設計教學目標的反思

新的教學理念要求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活動、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的機會。課本內容逐漸的.濃縮爲主要的知識點,閱讀、思考和活動環節的實踐讓學生更好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在這方面的處理上,爲了完成任務,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沒有很好的處理課本內容與活動環節的關係,生搬硬套的痕跡明顯,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而成爲課堂累贅。

對策:重視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內容的處理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達到化。應努力提高活動的“質”的水平。對探究問題或任務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經驗水平;情景的創設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並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活動過程中要多加鼓勵,創造“思維性討論”的氣氛,激發全員的參與欲 望,並注重適時評價。例如:在教學素材的選取上,要充分圍繞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學生終生有用的地理;教學方法上要突出個性化的教學,滿足學生的.參與欲、表現欲、競爭感和成就感,通過對地理課堂教學的優化,培養學生對地理的興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學習困難。

(四)、對教學反饋的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注重學生的層次性,以同樣的標準要求每一個學生,這樣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進步。同時,很多學生在課後仍然對一些基礎知識不明確。對策:引導學生以書本知識爲基礎,認真構建知識框架,學會舉一反三,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和技巧。對地圖的分析上,學會讀圖名、圖例,瞭解題目要求。對於不同層次的學生,做到課後及時輔導和解析,讓他們更直接、更具體的接受知識。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知識跨度很大的學科,又十分注重實際應用。要讓學生真正地學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斷向學生強調地理學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導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寓教於樂;另一方面需要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創造良好的地理教學氛圍,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學反思5

一、地理複習時存在的問題

1、複習課事無鉅細,練習題也多爲陳題,無新意,課堂教學針對性不強,複習效率不高。

2、教法單一、手段陳舊、容量小。

3、侷限於教材和預設練習、拓展不夠。

4、地圖語言使用太少。

二、考試中出現的問題。

由於複習時存在了一系列的問題,故考試時則暴露了更多的問題。

1、碰到一些新題學生束手無策。回答是五花八門。

2、容量大,學生只覺有做題時間,無更正檢查時間。一方面學生基礎弱,學習時沒有全面掌握所學知識,另一方面說明學生未受這方面的鍛鍊。

3、回答問題答不到點子上,並且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4、對一些專題方面的問題掌握不牢固,缺乏練習。

三、教學過程中的有效策略

1、課前抽查,查找問題,找準切入點。

要增加教學的針對性,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認真研究考試大綱和考試說明,加強集體備課,研究每一節課的地理主幹知識和考點內容,針對主幹內容和考點內容設置情景,找準重難點,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2、延緩判斷,留給學生自己思維的時間和空間。

課堂教學中要留給學生更多的思維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充分陳述自己的思維方法,不斷鍛鍊學生的語言能力,讓學生自己建構知識體系和能力結構,在交流討論時讓學生自主交流,少講解甚至不講解,給學生思維的空間。

3、開放地理課堂。

教學內容開放,關注社會重大的科研成果,關注國內外重大事件,聯繫實際生活,其次教學手段和教學組織形式要多樣,儘可能運用多媒體教學,開展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合作中陳述自己的觀點和方法,讓學生展開辯論,越激烈越好,再次,作業設置要開放,作業形式要多樣,同時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開放和多元,充分肯定學生,關注其差異性。

4.七年級上冊地理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學七年級(上)第一章《地球和地圖》第二節《地球的運動》的第一課時。

這節課的內容知識性極強,重點內容很多,同時又是難點。而且這節課是重點之中的重點,這部分知識接受的好與壞,會直接影響到今後的地理的學習,涉及到了很多較抽象的看不見,摸不着的地理事物,由於七年級學生抽象思維能力還未形成,所以難點較難突破,針對教材特點,依據新課改精神實質,將本節課確定爲教師聯繫實際舉例、用多媒體課件演示、類比分析、學生分組實驗探究、教師演示啓發分析說明等綜合法研討課,設計意圖之一就是爲了充分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精神,本着“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思想,重在引導學生們主動參與,勇於創新,勤於動腦、動手,樂於探索,培養學生正確的科學觀和科學素養。

設計意圖之二就是針對這部分知識對於剛升入七年級的學生來講,難度的確大了點,在準備教具時就選擇了一些容易理解的`身邊實物(手電筒和地球儀),對剛具有基本閱讀能力、觀察能力、實際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的七年級學生,極需加強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就應該提供時間、空間給他們展示自己的機會。設計意圖之三就是本節課需要掌握的重點內容很多,難點又需要突破,在教師講授的同時,多給予直觀模型或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所以採取綜合法進行試。

5.七年級上冊地理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課題爲《世界氣候類型》,內容爲國中地理的難點之一,我的教學目標爲:

1、瞭解影響氣溫、降水等氣候要素的主要因素。

2、能分析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特點、成因、分佈。

3、學會判讀“氣候直方圖”。

4、從豐富多彩的氣候和景觀類型中感受美好地球家園。

5、在分析各氣候的成因中,促進學生形成觀察、比較、思考、質疑的科學研究習慣-。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爲:

1、全球主要氣候類型的特點、成因、分佈。

2、直方圖的判讀。

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爲:全球主要氣候類型的成因。

我在教學過程中爲了強調重點,突破難點,我從大氣環流入手,分析全球主要氣候類型的特點、成因、分佈,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學生在課堂上就基本掌握了“氣候直方圖”判讀方法。

本節課內容豐富,全球的氣候類型必須面面俱到,爲了吸引學生,我不斷變化方法,有的精講,有的簡講,有的讓學生講,並且利用照片、視頻資料展示常見氣候條件下的動植物景觀,使學生對全球主要氣候類型獲得最感性的認識,最終不僅達到教學目標,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從地理課堂教學價值觀的滲透方面,本節的課內容涉及人與地球環境,科學的人地觀、環境觀在本節中得以充分的體現,在地理環境各要素中的相互聯繫、相互制約中體現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地域差異性,整節課滲透天人合一的人地關係理念。

在提及當今全球變暖的問題時,聯繫前一天在丹麥的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引起學生關注社會,提高主人翁的意識。

整節課大容量、快節奏、高效率,圓滿地完成了課前預定的教學目標。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學反思6

對於七年級年紀的學生來說,主要是學習一些比較基礎的入門知識。這節課所講的課題是《板塊的運動》。從複習以前的知識做引導,來一起同學們的思考,從而引出今天所要講的課題。

這次講課主要用到的事多媒體,把豐富多彩的地理圖片展示給同學們,並展開了小組討論,在積極的討論中得出問題的答案。並將本節課重點給學生們做出一個整體的總結。講完課後的幾分鐘,又帶領學生做了一些練習題,有簡單到複雜。最後佈置作業。整節課自我感覺還可以,但是還是會有許多不足之處。

課後,老師們對我的課堂進行了評課。提出來一些需要改正的問題。我的知道老師李老師指出在提出問題的`時候沒有給學生時間去思考,而是直接給出了答案。年紀組長張芳老師提出,板書有點少,應該把課題寫上並且還應該把本節課的重點以板書的形式列出等。其他老師還提出了:一,講課太細,對與七年級的孩子來說講的太多了。二,老師建議讓學生多動手,自己去黑板上畫出六大板塊的輪廓和大致位置。三,是以我講爲主,應該響應新課堂的概念,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四,課件不應太多,而要很清晰。對於老師們提出的問題,我覺得很有用。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去更正。改掉缺點,發揚優點。在平時上課中就要體現新課堂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從玩中學到東西。

這次公開課,給我很多幫助。我認識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作爲一名老師,我一定會虛心學習,學習老師們的一些教學方法,在這半年的實習中我會不斷成長,爲學生的未來而奮鬥。我堅信,我會成爲一名優秀的教師。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學反思7

本章教材內容作爲全書乃至全套教材的緒論,有相當重要的啓蒙作用,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和探索世界的求知慾。它由兩大部分組成:一、生活離不開地理;二、學習地理,爲了更好的生活。都是以現實的事例作爲分析思考的對象,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學生能夠通過古今中外的事例學習到地理的概念,形成地理的頭腦,對今後的地理學習有很好的'促進作用,也有利於對現實問題的思索理解。

在本章的教學設計方面,我針對學生對於地理的混沌認識狀態,決定結合地理學科特點和新課程標準精神,以教師的引導爲方向,學生的活動爲主線,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活動討論,提出質疑,產生認知衝突,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從而在教師引導下自行得出結論。

在具體實施方面,我把重點放在學生的討論活動上。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認爲重要的不是講述,而是要分析總結完教材事例之後,讓學生回到自己生活的環境,用自己身邊的具體事例來進行討論,進而展開思考,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地理的學習方式和對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產生體驗和感受。所以本節課的一個重要安排就是圍繞本土的問題討論較多,力爭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事情開始,投入到以後的地理學習中去。例如,我在課堂教學中設計了圍繞我們身邊地理事物和我們親身體驗過的地理現象展開的討論題,我認爲這些活動比較好。本節課我認爲還有可以學習的方面就是師生互動較好,老師始終在和大家“談”地理、“聊”地理,沒有嚴肅的說教,我想這樣學生會學得更輕鬆、感覺更親切。

欠缺的一些方面:課件製作時我本想穿插一些視頻資料給學生看,沒有找到合適的視頻。我認爲國際長跑比賽中東非選手領先可以用視頻播放一個比賽片段更好。以後我會補充上去。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學反思8

本節課知識點多而細,每個知識點都很重要,爲以後學習提供基礎,所以上好這一節課至關重要。經緯網在地球表面並不存在,是人們在地球儀上人爲劃定的,所以需要學生要有空間感,再加上教材中以圖爲主,給學生預習也增加難度。

根據以上情況,我採取了學生自學和小組交流爲主的方式,讓學生自主閱讀教材5分鐘,我發現大部分學生根本完不成學案,對於抽象的事物僅憑閱讀教材是不能夠完成的`。於是我安排學生分成四大組,每組一個地球儀,小組內進行充分討論(大約15分鐘),教師深入到組內進行指導,學生的積極性很高,通過我的提問和指導感覺大部分學生能夠將本節課的基礎內容有了一定的理解,這讓我感到非常高興,以往的教師教學老師在前面使盡全身解數的講解,達到的效果也不過如此,現在通過自主學習和學生間的交流討論、再加上教師有針對的點撥,學生同樣也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不足之處是地球儀仍不夠直觀,各組的地球儀有的是經緯網地球儀,有的是政區地球儀,這樣學生自學起來程度不一樣,教師在點撥時也有一定難度;個別學生仍然對抽象的事物不能理解,希望在下面的幾節課中再進行滲透。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學反思9

一、三維目標的和諧統一

本節課的情感教育隱含在活動中,默化在細節裏。從想方設法創設情境,到爲降低難度將問題分級分類;從活動前的溫馨提示到活動中錦囊妙計;從豐富多彩的資料選取到激勵有加的特色評價等等許多環節的設計,都飽含了教師對學生的殷殷期望,而這整個過程中,教師沒有一絲一毫的說教。

二、切實可行的活動設計

教師始終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年齡特點出發,想方設法使抽象知識形象化。例如,在“探究發現”活動中,教師自制教具,使學生在動手、動腦、動口過程中,體驗科學發現的過程,感知科學論證的方法。又如,在“慧眼識圖”時,教師利用自制的“信息條”給學生以方法提示。最後,在“地理測試”中,教師主要根據七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的特點,將傳統的“知識反饋題”設計成“地質學家的潛質測試”,看似簡單的形式轉變,對學生來說,卻是最好的禮物。

點評

本節課從一個小小的島嶼開啓了孩子探索、發現之旅,一個忽隱忽現的幽靈島,讓孩子明白了滄海桑田的鉅變。“難道世界上真的有幽靈島嗎?”引發孩子好奇的導入,實驗的探究讓孩子們明確了海陸變遷的原因,虛擬實地的考察,如荷蘭的圍海造陸工程、喜瑪拉雅地區的發現、海底古河流三角洲的發現給學生探究問題得出結論一個有力的支撐,讓學生在問題中、在情景中去發現、去分析、去綜合。在講述大陸漂移時,讓學生去動手、探究、發現;利用自制教具拼圖,讓孩子得出哪兩塊最有可能是一塊大陸,你是怎樣判斷的,層層遞進,而後再引入到“如果你是魏格納,你會從那些方面進行嚴密的論證?”從動物的相似性、古老地層的`相似性得出大陸漂移說的全部內容,由此再導入板塊學說,讓學生慧眼讀圖,讓學生在圖中進行大膽發現,讓學生一一的判斷、分析、總結,從而得出了板塊學說的內容,將難點的知識化解爲通俗易懂的內容。課堂中創新性的設問時時再現,如“板塊碰撞運動,地表會產生什麼現象?”“板塊張裂運動地表會產生什麼現象?”“幽靈島爲什麼會多次出現和消失呢?”“你有地質學家的潛質嗎?”教學做到圖文並茂,讓學生聽起來輕鬆、好奇,學生聽起來感知意猶未盡。

縱觀本節課,教師真正把課堂還給了學生,教師成爲課堂的組織者,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讓學生在探究、發現中,感受到自然的神奇,體會到地理課給他們帶來別樣的快樂。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學反思10

本節課是第一章《地球和地圖》第二節《地球的運動》的第一課時,這節課的內容知識性極強,重難點內容很多,同時還涉及到了很多較抽象的看不見,摸不着的地理事物。由於七年級學生抽象思維能力還未形成,難點較難突破,所以在上這堂課時,我採取了教師聯繫實際舉例、用多媒體課件演示、類比分析、學生分組實驗探究、教師演示啓發分析說明等方法,充分發揮“學爲主體,師爲主導”的作用。現簡單地談一下感想。

一、從日常生活現象入手,巧妙導入,激起學生的興趣

在導入時,通過向學生提出兩個問題:同學們觀察到的太陽從哪個方向升起,又從哪個方向落下?小時侯你們認爲是太陽轉還是地球在轉?現在呢?然後再通過播放視頻“人類認識地球運動的過程”,輕輕鬆鬆地就把地球的兩種運動形式展示給了學生。

二、利用類比的方法,引導學生或分析生活實例,或聯繫生活實際經驗,類比分析推理獲得地理知識。

比如:針對我們就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一直在動,而我們爲什麼感覺不到的研究,就採用類比的方法——根據坐汽車在很平直的道路上行駛的感覺類比分析得出結論;再如:在地球自轉引起的時間差異時,我引入了今年夏天倫敦奧運會時,北京和倫敦觀衆觀看賽事的時間不同,而分析推理得出相關結果。

三、善用多媒體課件,增加直觀性。

爲更好地上好這堂課,我們對課件進行了精心設計。一是插入了視頻和音頻文件,加強了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刺激;二是將flash動畫插入到課件中,使運動的演示過程更細膩、更生動。如在二分二至圖中,地球的公轉、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地球自轉中從北極、南極上空看方向如何,都以動畫的形式播放出來,取得的效果也更好。

四、充分發揮了地球儀的作用

課堂上學生人手一隻小地球儀,自已動手演示自轉和公轉,學生的.學習興趣更爲濃厚了;在說明地球自轉引起的現象時,我先在大地球儀上沿經線貼一張紅色紙條,再沿方向慢慢轉動地球儀,讓學生分排觀察紅線轉到的位置,並說出是早晨、中午、還是晚上,既直觀又形象。

五、充分發揮了小組的合作探究作用

小組合作探究有助於培養學生勤於動手、勇於創新,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及概括總結的能力。在本節課中,有很多地方小組合作都運用得非常好。比如,在二分二至圖時,分組完成四個節氣的填寫;在地球公轉時,小組成員利用自已的生日討論地球運轉在公轉軌跡中的哪個地方?這一天的晝夜長短情況如何?這些活動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鞏固。

六、充分利用學生的演示活動來糾錯,達到邊學習邊反饋的效果。

比如在研究完地球公轉時,找兩名學生分別扮演地球和太陽來演示地球與太陽是怎樣運動的,其他學生觀察判斷他們演示的是否正確,對有錯誤的地方,再找學生下來演示,一直到演示正確爲止。這樣,既激活了學生的興奮點,又加深了學生的印象。

總之,本節課在設計上突出了新課改理念,在實施上也注重運用了新課改的精神實質,而且較好的完成了預計的教學內容,學生反饋的很好,對知識達到理解的程度,並突破了難點,在分組探究實驗中,增強了小組合作能力,提高了學生實際動手能力。但仍有一些地方存在不足:

1、各個環節之間的過渡還比較生硬,個別活動沒利用好,應該給學生做出相應的講解讓學生理解。

2、時間掌控不太好,本節課的兩個目標都是重難點,但給學生記憶掌握的時間過短,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我講的太多。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學反思11

【教學目標】

1.能用實例說明加強國際合作的重要性。

2.說出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在國際合作中的作用。

3.通過本節課學習使學生懂得國際合作的價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識。

【教學重點】

1.國際合作的重要性及主要領域。

2.聯合國的宗旨和組成。

【教學方法】

討論法、探究法、辯論法

【教學準備】

1.課前將學生分成四組,分別代表聯合國安理會、世界貿易組織的主要官員,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代表。由學生推選一們聯合國祕書長和世界貿易組織總幹事。

2.學生預習教材並蒐集世界最近時期有關經貿磨擦方面和地區衝突方面的信息資料以及中國爭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有關資料。(教師可具體指定內容,以免學生盲目蒐集)按扮演角色各級別整理好資料,並理好發言稿,推選代表發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設計】

師生活動

教師(直接引入新課):這節課請同學們自己組織召開兩個國際會議,討論國際間的合作問題(同時板書:國際合作),主要是討論解決巴以衝突問題的中國的入世問題。教師作爲安南和世界貿易組織總幹事的祕書參加這兩次會議。會議前,我將世界貿易組織的有關情況向同學們作一下簡介,以備大家對討論中國入世問題的理解:世貿組織是……下面先請同學們推選的“安南祕書長”先生主持會議。

學生“安南”按會議程序主持會議(教師坐在該生旁邊指點會議如何進行)。

(一)“安南”宣佈大會開幕,並發表講話:我宣佈此次大會現在開幕,女士們、先生們,世界需要和平,需要共同發展。現在世界……,巴以衝突不斷升級,引起了世界各國的不安和普遍關注,我現將巴以衝突問題提交大會審議,請大家討論研究解決。

(二)巴以雙方及安理會會員國代表討論,然後代表發言。(教師應提示各方代表:要從自己扮演的角色的角度討論蒐集到的有關資料,得出各自的觀點和解決措施。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應表明以軍撤不撤軍,如何撤軍?巴方要求以方應怎樣做,提請大會裁決。)

學生:巴方代表發言,主題是闡述請聯合國干預以方並對其實施制裁的`理由(列舉以方的行爲,如對巴方造成的人員傷亡,房屋毀壞等損失情況。)

學生:以方代表發言,闡述打擊巴方的原因。

學生:其他國家代表發言,闡述各自的觀點和解決措施。(如學生不能達成一致意見,教師應加以引導以體現合作的精神,估計多數代表發言的觀點可能是:以方應立即撤軍,以土地換和平……)

(三)“安南”從代表們的發言中選擇合理的解決措施,就此提請大會審議通過並宣佈照此安理會決議執行。

教師:小結,同時建議舉行第二個會議——世界貿易組織大會。同學們組織的聯合國安理會開得很好,下面請同學們準備召開這節課的第二個會議,討論審議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問題。會前大家先看教材圖5。9,讓學生從中獲得國際社會需要合作的一些啓示,然後提示學生。1)中國的代表:圍繞爲什麼要加入世貿組織,加入世貿組織後對其他國家有什麼好處,加入世貿組織後對國際社會的承諾這幾方面思考討論,如中國以發展中國家的身份加入世貿組織就是一種承諾。2)其他國家的代表:圍繞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前同世界很多國家先後經歷長達二十來年的艱苦談判歷程:中國入世後對世界各國有什麼好外這兩方面去討論思考自己的觀點,以便大會對中國入世問題進行表決。講座兩分鐘後教師建議第二個活動開始。

學生:“總幹事”主持會議

(一)“總幹事”宣佈會議開始,並請中方代表首先發言。

學生:中方代表根據老師的提示作陳述性發言。(中方其他代表可補充發言)

(二)“總幹事”發言闡述其本人對中方過去工作的看法(看法應是積極的、有利和),並提議世貿組織成員國舉手表決。

學生:世貿組織各成員國舉手表決:一致通過(基於兩個因素獲得這個結論:大家是中國人,學生的童心會偏向自己的國家:教師前面的引導)(師生共同鼓掌歡慶)

教師:引導學生共同總結完成後面的板書提綱。這節課的兩個會議大家組織得很好,很成功。那麼大家在這兩個會議獲得了些什麼體會呢?同學們思考一下再發言。靈活處理學生答案,學生可能的回答——國際合作非常重要(板書)。中國入世說明中國需要同國際社會合作,國際社會也需要同中國合作。中國需要合作,世界各國都需要合作。課後請大家完成教材P94A、B圖,並思考現在國際合作中存在着什麼現象。再問:這兩個會議體現了在哪些方面需要國際合作?學生思考回答——在政治、經濟方面(板書)。那麼,同學們根據平常的體會,國際間還在哪些方面進行了合作,請舉例。學生思考回答——中國人穿西裝、吃西餐是服裝、飲食文化合作交流的結果,航海家麥哲倫使用的指南針是科學技術合作交流的結果(板書)。大家再想一想:本節課的兩會議都體現了聯合國這一重大國際組織的作用,對嗎?學生異口同聲——不對,只有安理會會議表明了聯合國是維護世界和平的組織。(板書:聯合國的作用)。除了聯合國這個組織,大家還知道哪些國際組織(板書:其他國際組織)?知道——非統組織、歐盟……

結束語:這節課,我非常感謝同學們的合作!

板書設計

國際合作

1、很重要:

2、主要領域:政治、經濟、文化……

3、聯合國的作用:

4、其他國際組織:

教學反思:

由於內容簡單,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能很好掌握,教學效果良好。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學反思12

這節課上完之後,一直覺得不是非常的理想,反思了很久,總結出三點:1.準備不夠充分2.教材吃的不透。3.課外知識擴充的不夠,沒有新鮮感和時代感。上課的時候,並沒有刻意去準備什麼,沒想過要表現的特別出色。其實現在未來,每一次充分的準備對自己來說都是一個鍛鍊和提高的機會,要好好珍惜纔是。內容安排真的很少,很沒技術含量。雖然來聽課的老師在評課的時候沒有說我什麼,但是我還是很慚愧。已上三點算是對這堂很不盡人意的課的淺薄反思,希望自己能以史爲鑑,儘快提高,對自己負責,對學生負責。

在自主學習的部分,學生雖然很認真的.看書,但由於是七年級新生,對教材的把握不準,耽誤的時間長,而且不容易發現重點問題,即使小組合作後有了改觀,但還需全班各組共同交流,在以後的教學中,引導學生學會看書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重點突破的板塊,主要是學會從圖中認識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和位置,通過反覆讀圖、識圖,鞏固,學生對知識的記憶比較準確,但由於這是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圖,到大屏幕前指圖說出時仍容易犯錯誤,還需要不斷鞏固。對於拓展延伸板塊,內容很好,又一定的難度,而且能夠聯繫剛剛學過的知識,也能夠激起學生探討的激情,但由於前面重點突破的時間稍微多了一點,這部分內容時間上有些倉促,下節課應適當調整。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學反思13

本週在講授經線和經度時,學生碰到了第一個難點是某個地點經緯度的判讀,在教學中從經緯度的劃分入手:0度經線以西爲西經,以東爲東經;0度緯線以北爲北緯,以南爲南緯。如果給定的圖中有0度經線和0度緯線,學生不會有太大的困難。若圖中沒有出現0度經線和0度緯線,則要推斷0度經線和0度緯線會出現在這個點的什麼方位,那麼這個點就位於0度經線和0度緯線的相反方位,以此得出該點到底位於東經西經還是南緯北緯。

判讀某地所處的東西半球位置是學生遇到的又一個難點,教學中我仍然是從定義着手,讓學生明確20W以東至160E以西爲東半球,此範圍以外爲西半球。不論給定什麼地點,先在它的附近劃出20W和160E這兩條經線,再觀察這個點是否在20W以東至160E以西的範圍內,若在,則該點位於東半球,反之,則位於西半球。

此外的一個難點是南北極附近經度的判讀,我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在0度經線上選取一點,如果給定的`圖中極點是南極,則向南極的方向爲南,其相反方向爲北,再以此點爲中心,根據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原則,即可判讀出東經和西經。學生在遇到南北極爲中心的圖時,往往會出現方向的混亂,原因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原則對於以極點爲中心的整圖不適用,但對於除極點外的各點依然適用,只不過此時的“上下”一定要和“北南”相一致,必要時可把作業本或試卷旋轉一定的角度。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學反思14

本週是開學第六週了,地理課剛剛上完一章,剛開始由於教材不熟練,課本掌握的深度不夠,上起課來總覺得前後銜接不起來,總覺得學生對內容的理解不深刻,學習的興趣很高,但是總覺得練習沒有時間去檢查,去鞏固,這樣只好讓小組長代勞,讓組內去吧問題解決好,把解決不了的問題,課堂上老師再去解決。

上課時,以練習爲主,把學生引導知識中去,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這一點我儘量去做,可是有時感到有些知識很是抽象,學生根本無法合作完成,只好自己講解,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有時面對反應慢三拍的學生,老師讓他做的題目他總是不以爲然,有時發現就是學到了那一頁他都跟不上,面對全部學生,面對每一個問題,面對有限的時間,在課堂上有時感到力不從心,想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讓每一個學生都投入到學習中去,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收穫、讓每一個學生都由自主的學習引發到自發的去學習,自覺地去學習,這確實也是一個境界。雖說教無定法、學無定則。面對知識的殿堂,不論什麼法,只要學生的成績有提高,這就是好的方法。只要老師們都認可的方法這就是好方法。

總之,要想提高成績就要下功夫,從教學方法上要做好,從學習方法上要做好,從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上要做好,從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上做好。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學反思15

學生碰到的第一個難點是某個地點經緯度的判讀,在教學中從經緯度的劃分入手:00經線以西爲西經,以東爲東經;00緯線以北爲北緯,以南爲南緯。如果給定的圖中有00經線和00緯線,學生不會有太大的困難。若圖中沒有出現00經線和00緯線,則要推斷00經線和00緯線會出現在這個點的什麼方位,那麼這個點就位於00經線和00緯線的相反方位,以此得出該點到底位於東經西經還是南緯北緯。

判讀某地所處的東西半球位置是學生遇到的又一個難點,教學中我仍然是從定義着手,讓學生明確200W以東至1600E以西爲東半球,此範圍以外爲西半球。不論給定什麼地點,先在它的附近劃出200W和1600E這兩條經線,再觀察這個點是否在200W以東至1600E以西的範圍內,若在,則該點位於東半球,反之,則位於西半球。

此外的一個難點是南北極附近經度的判讀,我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在00經線上選取一點,如果給定的圖中極點是南極,則向南極的方向爲南,其相反方向爲北,再以此點爲中心,根據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原則,即可判讀出東經和西經。學生在遇到南北極爲中心的`圖時,往往會出現方向的混亂,原因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原則對於以極點爲中心的整圖不適用,但對於除極點外的各點依然適用,只不過此時的“上下”一定要和“北南”相一致,必要時可把作業本或試卷旋轉一定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