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15篇

讀後感 閱讀(1.4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15篇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1

夕陽西下,夜幕將至,鳥兒拍動翅膀便帶動一大片灰色的雲。白晝漸漸淡出,夜色漸濃,看不清何處是山峯,何處是歸巢?如果鳥兒沒有看見過耀眼的光芒,那是不是就會理所應當的認爲這個世界是一片漆黑。而人也一樣,如果沒有教育,知識還有眼界就如同沒有見過光明的鳥兒一樣,而教育彷彿給平靜的湖面投進了一塊石頭,激起了千層漣漪。

最近在讀一本叫做《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的書,作者塔拉出生於一九八六年的美國愛達荷州的.山區,在17歲前從未上過學,通過自學考入楊百翰大學。隨後並獲得劍橋大學哲學碩士學位和歷史學博士學位。開始我以爲這只是一本自我傳記,細細讀來才發現這不僅僅是個勵志故事。

很難想象在本世紀世界上還會出現這樣的家庭,父親的狂躁、封閉、自我、強制,深深的影響着一家人。一家七個孩子,三個突破了家庭的圍城,掙脫了原生家庭的思維操控,完成了自我蛻變。而其餘四個孩子,將繼續着父親的人生,同樣的思維模式,相似的人生軌跡。爲什麼會這樣?一個家庭,竟然有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

“即便是黃金,在某些光線下也會顯得晦暗——但那只是錯覺。金子一直是金子”——塔拉-韋斯特弗。

生活中我們發現不同家庭,出來的孩子都不太一樣,這就是教育的力量。父母,孩子,在某個層面上,都是路上的隊員,我們都需要不斷成長。讀書,思考,可以讓我們的眼界更廣,讓我們的視野更大,對人對事更加寬容,對這個世界也更加包容。

慶幸我還有自己的追求,而作爲父母,更加不允許自己停滯不前。只有父母不斷學習,不斷更新自己,才能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才能做好孩子成長路上領路人。

教育是永恆的話題,是每個人一生的事業。而我們走過的路,爬過的山,都是我們自己的經歷,在過程中成長,收穫。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2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是一本講述與命運抗爭、衝破原生家庭的牢籠,最終找到真正自我的一本書。

本書作者塔拉·韋斯特弗是一位年輕的歷史學家,十七歲之前從未上過學,憑藉自學考上楊百翰大學,隨後哈佛訪學,劍橋讀博,開始了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

這是一本自傳體小說,主要講述了塔拉極端的童年生活:塔拉的父親是一個固執的異類,不相信政府,孩子出生沒有戶口,質疑教育,從不贊成孩子們進入學校,拒絕醫院,用塔拉母親的精油和靈性療法來做治療。幾個孩子在與父親獨斷專制的抗爭中,各有勝負。反抗成功的,就如同塔拉一樣,遠遠地離開了這個地方;反抗失敗的,加入了父親的隊伍,成爲了父親那樣的人。

雖然這樣一本回憶錄,講的是她本人,但是引起深思的,應該是我們所有人。從塔拉一家的身上,我們能夠明確看到,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孩子總是無形中成爲了父母的影子。父親的.固執,影響到了每一個孩子,那些偏執的價值觀,把所有人都困在了這座山中。

塔拉常常半夜驚醒,夢到了自己依然坐在原來的廢棄火車上,父親在垃圾場幹活,轟鳴的切割機聲,山腳下的馬鳴,以及遠處的雲和山。她頹廢過、妥協過、失敗過、迷茫過。不過最終她還是用從父親那裏學得的勇氣,跟過去斷了聯繫。

只是那座山依然還會在夢裏出現,她的童年仍需要用一生來治癒。我們如同塔拉一樣,父母的行爲舉止將我們深深影響;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總要適應一切。我們會帶着原生家庭的烙印,跟另一個帶着烙印的人交往,我們彼此難以達成一致,我們總會改掉固有習慣。這會讓我們有不適感,有脫離感,背叛感。但就像塔拉在接受採訪時說的:你可以用很多說法來稱呼這個全新的自我:轉變,蛻變,虛僞,背叛。

塔拉的經歷讓我重新審視自己,也帶來啓發,幫我開啓找尋真正自我的過程。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3

看完這本書,內心只覺沉重。

書中以作者第一人稱的視角講述了自己從小到大在山裏的成長經歷、又如何從山裏一步步走向哈佛的故事。

作者從大山走向哈佛的經歷固然勵志,但認真看完這本書,跟着作者走完她的成長經歷後,我覺得故事背後折射出的社會現象更值得反思。

在我初聽塔拉的故事的時候,我還以爲這應該是好幾十年前的事情了,然而作者只比我大不到10歲。我也以爲這應該是特別貧窮落後的國家纔有的事兒吧,然而這發生在聽起來很富裕的美國。

由此不由得聯想到我們國家,在那些不那麼發達的縣城和山區,類似塔拉的成長經歷肯定不少,而他們能否有塔拉一樣的運氣走出大山,離開可能是重男輕女可能是專制冷漠的社會氛圍、或者是一如塔拉哥哥的家暴、又或者是塔拉父母般的盲目信仰與反對教育醫療,我們不得而知。

正如作者傳達的,改變這些和她一樣從山裏走出來怯懦的、無知的、被老舊思想觀念緊緊捆綁着的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教育。然而我們如何給這些山裏的孩子帶去更科學的教育觀念和更好的教育呢,不得而知。(突然想起阿詹女神…)

除此之外,作者的經歷也引起了我的回憶和感觸。在成長過程中,我相信不少小孩或多或少也經歷着和作者類似的.事情。如重男輕女、如打擊式教育、如有着一個雖不比躁鬱症的塔拉父親但一樣過於相信自己而控制慾又極強的長輩等等。歷經這些“山裏的枷鎖”並從中走出來之後,才發現最悲傷的不是經歷過這些,而是當你走出來你發現你身上依然殘留着那些“枷鎖”給你帶來的痕跡。

大概這就是所謂的原生家庭給人帶來的影響。而這點,我想也值得我們反思一下家庭教育的問題。

最後,塔拉過上了另一種生活,至今也沒能和父母親和哥哥和解。雖有遺憾,但誰能料想之後她的父母是否因爲看到這本書而主動和好呢?但我想想還是不要吧,不然要委屈的肯定又是塔拉了(多麼心酸的一句話)。

最後,抱着感恩的心情,五星。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4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這本書是美國作家塔拉·韋斯特弗寫得一本自傳小說。講述的是女主人公出生在大山裏,17歲之前從未上過學,她自稱是“從垃圾堆裏爬出來的無知女孩”。但是,她通過自學考上大學,最後獲得了劍橋的博士學位。這本書通過分享如何接受教育擺脫原生扭曲家庭的陰影的故事,在這個過程中她經歷了自我懷疑,精神崩潰,也接受心理治療等,最終實現了自我和解。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中的一句話:“我能在風中站穩。是因爲我不是努力嘗試站在風中,風就是風,人能受得了地面上的陣陣狂風,所以也能禁得住高空的風,它們沒有區別,不同的是頭腦中怎麼想。”

提到原生家庭的影響,我們都會覺得揪心,難受,但我認爲原生家庭是我們割捨不掉的本源,雖然一個人沒有辦法選擇原生家庭,但是卻可以像塔拉一樣,在經歷了傷害後,還會選擇充滿勇氣,變得強大,去逆天改命。這本書讓我們知道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掌握在自己手裏,可以戰勝原生家庭帶來的苦難,活出新的自我,飛往屬於自己的那座山。也許我們的翅膀會受傷,也許我們每個人心中嚮往的那座山很高,可是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充滿勇氣,充滿力量,像鳥兒一樣,飛向我們的夢想之地。每個人前面都有一座山,有人一生在山腳仰望,有人在半山腰徘徊,有人停在去往山頂的路上,有人在山的那邊,遇見了新的山。

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客觀地看待自己的周遭、不迴避自己內心的'需求,正視自己的每一次思考,認識教育的力量、知識的力量,用知識和教育開闊自己的眼界,拋棄固化觀念的束縛,重新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成爲能夠掌控自己命運的那隻鳥。

“你可以用很多方法來稱呼這個全新的自我:轉變,蛻變,虛僞,背叛。”

“而我稱之爲:教育。”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5

教育不再像過往一樣,需要承擔起人們想擺脫貧困,走向富貴的強烈慾望。作爲一名教育的工作者我試圖追問過教育的意義是什麼?當閱讀完《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這本書,我的內心則多了一種充滿力量的聲音。

作者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教育就是一個自我重塑的過程,如果你選擇主動學習,那麼你將重塑一個全新的自己,但如果你選擇被動接受知識,那麼你將被別人塑造,塑造成一個別人想要的你!

這本書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教育永遠是回報率最高的投資。

受原生家庭挫磨的不止塔拉一個,但選擇反抗的卻只有塔拉那個性格古怪的哥哥泰勒。

泰勒是個與衆不同的孩子,他違抗父親的命令,獨自一人離開巴克峯上大學,去追尋他想要的生活。他還鼓勵塔拉:“是時候離開了,塔拉。對你來說,這兒是最糟糕的地方,去我去的地方吧,去上大學。”泰勒的話在塔拉的心中播下一粒好奇的種子:沉悶的廢料場外是否真的有一個不一樣的世界?爲了逃離,塔拉在替父親幹活的間歇偷偷自學,一段時間的努力之後,她終於收穫了一個奇蹟——楊百翰大學入學通知書。

新的考驗隨之而來,大學是個全然陌生的地方,當塔拉第一次走進真正的課堂,才發現自己和同學的差距究竟有多大。但她並沒有沮喪,憑藉毅力和信念,塔拉不僅從不及格生成爲全優生,還獲得了去劍橋大學交換的機會。

繼而在那裏攻讀碩士,又成爲哈佛大學訪學者,最後獲得了劍橋大學博士學位。

就這樣,塔拉通過讀書,一步一步悄然改變了自己的人生,瞥見了她渴望的新世界。

正如塔拉所說:“教育給我新世界,給我生命的無限可能。”

讀書,永遠普通人逆襲最容易的.一條路。當你積累的知識越來越多,見識也就越來越廣,你就會擁有全新的視角和自信心,獲得新生的力量。哪怕將來跌落繁瑣,經常讀書的人,面對同樣的逆境,也能有不一樣的心境,更有不一樣的將來!

書讀完了,塔拉的故事還在繼續,我們的故事也是……反思與行走如影隨形,太多的困惑,值得我們用餘生來思考。

放下該放下的,原諒該原諒的,成全該成全的,這或許,就是《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教給我們最好的道理。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6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的作者塔拉·韋斯特弗,十七歲前從未上過學,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反觀自己,和作者同一年出生,雖不在富裕家庭長大,卻也不愁吃穿,按部就班的接受常規教育,不禁反思自己,是否好好珍惜過如此良好的環境。"自狀其過以不當亡者衆,不狀其過以不當存者寡",和作者悲慘的童年及青年時期比起來,自己是否對得起這良好的家庭環境,是否有像作者一樣努力,盡力在擺脫社會家庭強加的在外身份?越是有這些疑問,越是覺得羞愧萬分。中國有句俗話,未吃他人苦,莫勸他人善”,想想自己也會輕易地對別人的生活給出意見,也會指責他人的不幸都是自己活該等等,才越發覺得慚愧,原來自己的幸福生活並不是如此理所當然。

塔拉在面對家人的否認和質疑以及決裂的威脅時,也曾經疑惑過懷疑過自己是否正在做出正確的選擇,如果自由的代價是遠離家庭和親人,是否是值得的`?就像作者在接受採訪時所言,“如果人們受過教育,他們應該變得不那麼確定,而不是更確定”。“自明誠,謂之教”,由明曉道理達到內心真誠就是教化。

實際上,我理解的內心的真誠,是對自己的真誠,對自己真誠後,才能清楚明白自己的目標,明白應當如何做出選擇。德爾菲神廟上的神諭“認識自己”,指明瞭清除這些疑惑的方式,認識自己是如何被塑造的,而教化,讀後感m就是使自己認識自己的最好的方式,所以英文的書名就是大大的Educated。教化,不僅是知識的積累,更是提供不斷懷疑自身的要素,自身通過懷疑——消除懷疑的過程而使主體顯現出來。教化,是消除偏見,減少我執的修身方式。主體不再是被他人,社會,權力構成的,而是可以通過實踐來塑造自己成就自己的。

本書的中文翻譯者任愛紅老師引用《聖經·詩篇》中的一句話——“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作爲本書的中文書名,而教育,就是那雙翅膀,讓你可以擺脫禁錮,振翅高飛,通向自由。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7

本書作者從一個從來沒有上過學的女孩,最後成長爲一個劍橋三一學院的博士,並且拿了蓋茨獎學金。

期初我讀之前,以爲是一本勵志的書,讀了之後,才發現並不是。書中講述的更多的是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

她父親的無知,導致一家人每天都會生活在受迫害的幻想中。父親不讓他們去上學,不讓他們去醫院,他們甚至沒有戶口。他的父親和哥哥脾氣陰雲不定,經常破口大罵或者動手打人,導致作者的心理創傷及其嚴重。

作者就是不斷地在從原生家庭的逃離過程中成長的。當她第一次去楊百翰大學時候,她不會數學,她也不知道如何做筆記,她甚至不知道上完廁所要洗手。她從大山走到大學,用了全部的力氣,後來又要用全部的力氣,去補習從來沒有學習的所有知識。從一個一無所知的女孩,到第一學期拿到半份獎學金,她幾乎每天都沒有睡覺,都在攻克她的學業。

後來她遇到了貴人,她的導師和教堂的主教,幫助她申請了劍橋大學的獎學金,又成功獲得了去那裏完成碩士的資格。整過學業故事,在文章中並沒有任何雞湯,作者似乎也在極力避免,她似乎除了想表達原生家庭對她的影響外,更多的是一種個人成長的必然性。她從一無所知,到了解以賽亞柏林的積極自由意志。這一步,可能用了一生的力氣。

她的劍橋同學,大都是名門望族出身,不禁讓我反思,我們現在所受的教育如此之好,社會從此發達,爲何不及一個一無所知的大山女孩。除了內心的'堅強外,我看到最大的閃光點是她的純粹。

學習沒有功利,沒有怨言,像一頭憨牛,一頭扎進自己的學業中。像上帝只給她一根救命稻草,她沒有其他的選擇。而反觀我們自己,今天不是沒有要選擇的路,而是能選擇的路太多。誘惑太多,物質太豐富,導致我們離真知越來越遙遠。

這本書在紐約時報暢銷榜第一名待了很久,比爾蓋茨也極力推薦。讀完後,才發現裏面的文字,振聾發聵,在我的內心中不斷炸開。

終究明白,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在這因緣際會的世界,慢慢拉開了。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8

在看這本書的過程中,作者提到宗教與戰爭,讓我不假思索的想到讀過的另外三本書。它們分別是:阿富汗第一位女議長法齊婭.庫菲寫的《我不要你死於一事無成:給女兒的17封告別信》,卡勒德.胡塞尼繼《追風箏的人》之後的又一部頗具影響力的作品《燦爛千陽》,還有克利斯朵夫.雪莉鄧恩在《天空的另一半》這本書中所提及的在亞非拉國家的性別歧視、性暴力、厭女價值觀、家庭暴力、處女情節等現象,也看到那裏的女性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抗爭,以及如何一點小小的幫助就能改變她們的'命運。

這本書的作者塔拉·韋斯特弗 Tara Westover是一位美國曆史學家、作家。1986年生於愛達荷州的山區。十七歲前從未上過學。通過自學考取楊百翰大學,20xx年獲文學學士學位。隨後獲得蓋茨劍橋獎學金,20xx年獲劍橋大學哲學碩士學位。20xx年獲得獎學金赴哈佛大學訪學。20xx年獲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20xx年出版處女作《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20xx年因此書被《時代週刊》評爲“年度影響力人物”。一部新人處女作,上市第一週即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至今已累計80周,仍高居Top1,全美銷量破百萬冊,比爾·蓋茨年度薦書 第一名 美國亞馬遜年度編輯選書 第一名《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波士頓環球報》暢銷書排行 第一名 Goodreads讀者票選超越米歇爾《成爲》。當我讀完後,讓我腦海中立馬想到一部電影《風雨哈佛路》裏那個生長在美國貧民窟的女孩麗茲。當我看到作者動輒就去圖書館借閱半打圖書,熬夜啃書,我想這看起來輕鬆,實則需要天賦,更離不開吃苦和勤奮的意志力。這是一個窮苦人家與生俱來的優秀品質,可以在任何艱難的環境裏迎難而上。一個沒有教育背景的人讀取了哈佛大學博士學位,除了一路有貴人相助外,更多是自己的能力使然,很勵志的一本書,讀完很受用。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9

和想象中還挺不一樣的一本書。整本讀下來有點那不勒斯四部曲的意味,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將其看作是“關於女性的史詩”。

在看這本書的過程中我震驚於父親的頑固和偏執的次數倒是寥寥無幾,在太多文學作品裏見過太多隱祕而又頑固的執拗和不通情理後,我對於很外顯的強迫傾向和控制慾的感覺反而會比較輕鬆。

這本書攫住我心臟的點在於女主從中逃離的過程。在看這本書之前,我設想中的.逃離自己原生家庭最困難的地方應該在於認知的轉變:不知逃之必要,不明離之方法,所以逃無可逃,避無可避。本書作者的“逃離”之路推翻了我“察覺即自由”的設想。雖然察覺就是通往自由的開始,但開始之後路會如何發展卻像無理數一樣,充滿了太多的變數。

作者接受到的教育和她的思考是她想要掙脫父親的權威的開始。誠如作者所說她所有的奮鬥,她多年來的學習,一直是爲了讓她得到這樣一種特權:見證和體驗超越父親所給予她的更多的真理,並用這些真理構建她自己的思想。一旦讓步,丟失的便是自我。所以她必須得和這個家庭割裂。

這是教育賦予人的意義。

而割裂又何其難也?縱使那個充斥着暴力、無知、血腥的世界再怎麼不堪,那也是她成長之地,是和她同呼吸共命運的家人生活之處,是她鍾愛的公主,是她精神上的棲息之所。而一旦逃離,就是無可挽回的割裂和“背叛”。沒有人能在沒有任何社會支持的情況下完成和一個具有着強大的精神力量和生存慣性的家庭割裂。即使是接受了最高等教育的作者也不能。所以作者一度崩潰,一度想要屈服。最後拯救了她的還是來自同樣修讀至博士的三哥的支持與信任,是同樣被自己家人驅逐了的家人的接納。能戰勝愛的,也只有愛。

這本書裏值得探討的還有很多,比如愛的複雜性。我從沒懷疑過的一點是,文中的一家人都彼此相愛。只是當對愛的感悟和表現形式發生了嚴重的分歧時,所有的以愛之名都變成了傷害。姐姐的求助和背叛、母親的承諾與畏縮、哥哥的暴力與愧疚,這些交織起來就構成了一個在畸形偏執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一家人。世上傷人最深的事往往是你都能理解的事,因爲理解,所以無法責怪,卻也無法共存。“你知道我是愛你的”“我知道,那從來不是個問題”。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10

教育、蛻變、對原生家庭的逃離,這是本書最鮮明的主題,但這本書不只是這些,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塔拉父母去機場送她的一段:

就在這時,我回頭一瞥,看見爸爸還站在安檢口目送我離開。他的雙手插在口袋裏,肩膀耷拉着,嘴巴鬆弛。我揮揮手,他向前走了幾步,好像要跟上來。我想起了多年前的那一刻:當高壓電線將旅行車蓋住,母親被困在車內時,爸爸站在旁邊,一副無助的樣子。我拐過彎,他仍然保持着那個姿勢。父親的那個形象我將永遠銘記:他臉上的表情充滿愛意、恐懼和失落。我知道他爲什麼害怕。我在巴克峯的最後一夜,就是他說不會來參加我畢業典禮的'那一夜,他無意中吐露過。“如果你在美國,”他低聲說,“無論你在哪個角落,我們都可以去找你。我在地下埋了一千加侖汽油。世界末日來臨時我可以去接你,帶你回家,讓你平平安安的。但要是你去了大洋彼岸……”

此時的父親像一個若有所失的小孩,他滿是擔心與無奈,但是他又做不了什麼,平日裏看似強大有着無限威嚴的父親在此時在“另一個世界”又是無比脆弱。他想象着女兒去了一個充滿惡魔的世界,一個危險的地方,他還在想着世界末日和汽油的事,讓人啼笑皆非。

從我們的角度來看,父親愚昧又倔強,偏執而荒誕,他剝奪子女的教育,不讓他們去醫院,把他們置於危險中,做着一些看起來很愚蠢的事情。但是如果站在父親自身的角度來想想呢,也許受到躁鬱症的影響、也許是因爲信仰,他做着在他的世界裏對孩子們最好的事情,不停的工作、囤積食物和武器,他很累吧,也受着傷害吧。這樣一位父親,他有足夠的理由飽受詬病,但我還是對他恨不起來。我想在他內心深處,還是愛他的孩子們的,即便是很久不聯繫的塔拉,他對她難道沒有一絲掛念嗎。我對他還是有着抹不去的同情。精神與信仰的差異在他與子女之間劃出一道巨大的鴻溝,心靈的距離讓他們分離。

人與原生家庭的問題可能就是如此複雜吧,不是簡單的愛恨與對錯,子女與父母像纏繞在一起的藤蔓,彼此交織、攀援,相互影響,他們的關係啊,從來捋不清也道不盡。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11

過去的永遠不會消逝,它甚至從未過去!總有些東西會在生命最深處,留下深深淺淺的痕跡。震驚、恐懼,震撼心靈,看完《當你像鳥飛向你的山》這本書真的需要深呼吸去平復。沒去過美國,對美國不瞭解。真的很難想象在80年代的美國會有這樣一羣人。幾次翻看作者介紹,確認作者是1986年生。一本自傳體小說,好像一部兇險環生的恐怖片。閱讀過程中,心裏跟着一陣陣悸動。時而全身顫抖,時而傷心哭泣。隨時斷腿,隨時被焚,隨時車禍,隨時喪命,作者的經歷簡直可以用觸目驚心,聞所未聞來形容。

這本自傳小說講述是美國作家塔拉?韋斯特弗前半生的真實經歷。她與兄弟姐姐父母一起生活在愛達荷州的山區,在17歲之前從未上過學,每天與哥哥父親一起拆解廢料,幫母親調製精油,每天囤積食品生活資料以防末日來臨,並且按照父母所灌輸的生活方式、意識形態生活下去。這本書中描述的原生家庭極度扭曲,是我們所不能理解的.,但是作者卻一步步通過學校教育重拾自我,打破原生家庭對自己的束縛,最終找到心中的那座山。

這本書超載了勵志,閱讀的過程中有時彷彿自己也是其中的一部分,當然作者的經歷遠非我能想象。就像她寫到“我能在風中站穩,是因爲我不是努力嘗試站在風中。風就是風。人能受得了地面上的陣陣狂風,所以也能禁得住高空的風。它們沒有區別。不同的是頭腦中怎麼想的。

她的導師克里博士對她說,“你是一塊純金,不論你成爲誰,無論你把自己變成了什麼,那就是你本來的樣子。它一直在你心中。不是在劍橋,而是在你自己。”“——即便是黃金,在某些光線下也會顯得晦暗——但那只是錯覺。金子一直是金子。”“決定你是誰的最強大因素來自你的內心”。讀到這裏,不禁淚下。

喜歡書中提到的教育觀點“教育應該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視野的開闊。”

最喜歡的篇尾,心理重建,心靈成長。“當我徹底接受了自己的決定,不再爲舊冤耿耿於懷,不再將他的罪過與我的罪過權衡比較時,我終於擺脫了負罪感。我完全不再爲父親考慮。我學會爲了我自己而接受自己的決定,爲了自己,而不是爲了他。國爲我需要如此,而不是他罪有應得。這是我愛他的唯一方式。”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12

人們只看到我的與衆不同:一個十七歲前從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卻戴上一頂學歷的高帽,熠熠生輝。只有我知道自己的真面目:我來自一個極少有人能想象的家庭。我的童年由垃圾場的廢銅爛鐵鑄成,那裏沒有讀書聲,只有起重機的轟鳴。不上學,不就醫,是父親要我們堅持的忠誠與真理。父親不允許我們擁有自己的聲音,我們的意志是他眼中的惡魔。

我曾怯懦、崩潰、自我懷疑,內心裏有什麼東西腐爛了,惡臭熏天。直到我逃離大山,打開另一個世界。那是教育給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無限可能。你可以用很多說法來稱呼這個全新的自我:轉變,蛻變,虛僞,背叛。而我稱之爲:教育。

在那一刻之前,她一直在那裏。無論我看上去發生了多麼大的變化——我的教育如何輝煌,我的外表如何改變——我仍然是她。我充其量不過是內心分裂的兩個人。她在裏面,每當我跨進父親家的門檻,她就出現。

那天晚上我召喚她,她沒有迴應。她離我而去,封存在了鏡子裏。在那一刻之後,我做出的決定都不再是她會做的決定。它們是由一個改頭換面的人,一個全新的自我做出的`選擇。

你可以用很多說法來稱呼這個自我:轉變,蛻變,虛僞,背叛。而我稱之爲:教育。

教育意味着獲得不同的視角,理解不同的人、經歷和歷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讓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應該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視野的開闊。它不應該使你的偏見變得更頑固。如果人們受過教育,他們應該變得不那麼確定,而不是更確定。他們應該多聽,少說,對差異滿懷激情,熱愛那些不同於他們的想法。

家庭終究是我們心中一塊難以釐清是非對錯的所在,有時它給你溫暖,有時它令你刺痛。儘管觀念不同,立場相左,愛卻始終存在,無法割捨。 你可以愛一個人,但仍然選擇和他說再見;你可以想念一個人,但仍然慶幸他不在你的生命中。

但當我們試圖以愛的名義控制和改變他人,這種愛就變味了。這並非愛的真諦,你愛別人,就無條件地愛,交還給你所愛的人自我選擇的權利。如果你說,我一定要改變我愛的人,這樣我就能永遠佔有他們了,那這根本就不是愛,也不是愛的價值和力量。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13

這本書大概講得是作者他們一家人住在愛達荷州偏遠山谷中的一個農場,父親是一個冷酷固執的極端教徒,母親是勤勞懦弱永遠不會反抗的女人,童年是破銅爛鐵的垃圾場,整個家庭充斥着宗教,原始自然信仰,從小就被父親灌輸不能去學校,不能去醫院,不能穿着暴露,不能化妝等等,這些條例作爲家裏的一員必須嚴格遵守,同時父親不希望她們有自己的思想,不然就是對信仰,對上帝,對家庭的背叛。作者16歲考進楊百翰大學,後面獲得去往劍橋交流的機會,回到楊百翰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後繼續去往劍橋求學,並去哈佛訪學,最後獲得劍橋博士學位,這一路走來真的是非常艱辛,作者自我懷疑過,自我否定過,一度精神崩潰過,就在作者決定放棄掙扎,自我沉淪的時候,他的哥哥泰勒抓住了她的手,拉她上岸。

說實話看完這本書到現在我仍不可理解,像這樣的家庭,作者爲什麼還如此戀戀不捨,對哥哥肖恩的殘暴一次又一次的怯弱原諒。看書本的封面,一個女孩站在一座山峯上,前面是山谷,女孩看着遠處,她看向的地方應該是她成長的地方,她的家。至今作者每年還會回巴峯山,但只通過泰勒、查爾斯他們講述山谷中發生的事情。可能作者心裏清楚永遠都回不去了,與家人的`裂痕已經擴大到無法修補,她再也不是以前的那個十六歲的自己,是一個全新自我,這個自我作者稱之爲教育。每次看到書中作者因爲這樣的親情這樣的家而做出自我懷疑和讓步,我真的好想衝進書本里去搖醒她。但每當我這樣想我都告訴自己你根本沒辦法切身體會和換位思考,因爲我與作者的童年相差太遠了。

書中有幾段內容,我感覺父親是愛女兒的,只是她的愛,是女兒接受不了的,這種愛伴隨的是失去自己對思維的掌控權,失去對世界的正確認知。在作者計劃去往英國求學,父親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你在美國,無論你是在哪角落,我們都可以去找你,我在地下埋了一千加侖汽油,世界末日來臨時我可以去接你,帶你回家,讓你平平安安的,但是你去了大洋彼岸。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14

一口氣讀完這本書。真是震驚。從頭到尾,我一直在關注塔拉的成長經歷。大學前這本書的一半似乎在看一部黑白電影。那是一個炎熱的夏天,下雪的冬天,傾盆大雨,沒有膝上的雪,油膩的垃圾場,陰暗狹窄的房子,狂躁抑鬱的父親,母親總是有精油的味道

一開始,這本書可能受到了網站推薦、比爾蓋茨和這本書最初的書名“教育”的影響。可能和我最近寫的課件有關。我想知道這件事。

讀完後,我覺得沒有錯的選擇。首先,我想讓我女兒看看。今天,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也會和她討論這本書的內容。青少年兒童和成人世界本身,看到了什麼是不同的世界。

什麼真正吸引我一口氣讀完?

在一個由雙相情感障礙父親統治的家庭裏,無論這個職位對孩子是否公平,無論是否有足夠的母愛,母親都會永遠和父親在一起。七個孩子,三個逃走了,然後都獲得了博士學位。剩下的四個人沒有受過高中教育,在父母的職業生涯中工作。

不可思議的是,這7個孩子都在家,由母親教育,從來沒有上過公立學校。有區別的是教育。

正如作者在接受《福布斯》雜誌採訪時所說,教育給了她不同的視角,瞭解不同的人和歷史。因爲16歲前在家的經歷,她會沉浸在大學哲學家的知識世界中,試圖找出自己困惑的`原因,走出自己的迷宮。從大學到博士,她一次又一次地突破自我。

上半輩子,飽受那些不幸經歷的折磨,從內心到外在,下半輩子,又感受到哥哥帶來的溫暖,讓她在絕望的處境中一次次奮力反擊。

興奮,不願意睡覺,寫下零散的文字。回顧中文版標題的來歷,塔拉也非常喜歡。是的,她並沒有把這本書定義爲一個生活邊緣的可憐女孩的奮鬥史,而是一個普通女孩勇敢地在心裏尋找答案的平凡故事。沒有容易的妥協,只有不斷前進。

同時,我們可以看到母親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一個聰明的母親可以給一個家庭帶來足夠的能量。只是不斷地反省他們以前做過什麼。正如比爾蓋茨本人在博文中所說。

“你可以愛一個人,但你可以選擇說再見。你可以每天想念一個人,但你仍然可以慶幸他不在你的生活中。”-塔拉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15

“我已經建立了新的生活,這是一種幸福的生活,但我感到一種超越家庭的失落感。我失去了巴克峯,不是主動離開,而是默默離開。我退縮了,逃離到大洋彼岸,讓父親爲我講述我的故事,向我認識的每一個人下關於我的定論。我退讓了太多的土地——不僅僅是那座山,還有我們共同歷史的整個領域。”

讀到這裏,也就是快結尾的地方,我哭了,不自主地就流下了眼淚。應該是一種感情的彙集,塔拉太不容易了,她所經歷的帶給她的痛苦,遠比我們旁人想的要痛苦更多……

步入大學之後,她不斷的刷新自己的認知,現實與記憶,是割裂的。這一定讓她痛苦不已。她的原生家庭帶給她的傷害,不是一時半會可以化解的。剛開始她不願意去承認那些過去的經歷,不願意輕易講給任何人,她也在意別人的眼光呀。但是當她最後講給她的朋友時,我想那個時候的她一定比最初的時候要坦然了很多,釋懷了很多了。

這是一本自傳,試問,如果我是塔拉,我生活在那樣的家庭中,我的命運會是怎麼樣的呢?

家裏那麼多孩子,塔拉可以說是在常人看來最成功的那個。分別在劍橋,哈佛學習過,最後還成爲了劍橋的歷史學博士。或許只有她自己最清楚這一路走過來會有多艱辛,我們真的很難做到感同身受。

如果單單只是一個貧窮家的孩子,或許還不能那麼打動我。她一直在接受錯誤的觀念,涉及到生活各個層面的錯誤觀念,父親甚至還捏造事實,所以她需要用後半生去治癒自己的`內心。

當身邊的親人一個個疏遠自己,她的內心一定很絕望吧。明明自己是正確的,卻被別人看作是怪物,看作是會構成威脅的人。真的是不公平的。

塔拉一定是有一顆堅強的內心的。我覺得她是有“天賦”的,我覺得她註定和其他兄弟姐妹不同,她是有天資的。她憑藉着自己優良的基因和內心的不服輸走到了最後,纔有了我們看到的這個故事。而很多有類似出生背景的孩子,或許就被世俗裹挾着走完餘生,而塔拉跳出來了,飛向了她心中的那座山……